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范文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二十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论述,既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做出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充分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带领基层广大群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争取更大成绩。
一是传承“三库+碳库”理念,走好绿色生态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三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三进后洋村黄振芳林场调研,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重要论断,始终指引着周宁人民不负青山、逐绿奋进。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挖“三库+碳库”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加快建设“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拓展研学、培训、旅游等新业态,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文旅经济。
二是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陆川是农业大县,要以稳住农业“基本盘”为底线,以实现“农业强”为目标,推动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坚持把“八个一”工程(一个产业要有一个产业规划、一个政策体系、一个产业园区、一批研究机构、一批龙头企业、一个博物馆、一本蓝皮书、一个产业基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用好“金种子”科研组培中心、“周宁有鲤”等平台。深耕高山冷凉花卉、高山云雾茶、高山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持续擦亮“高山”“高优”名片,特别是按照“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引进龙头花卉企业,培育壮大种业“周宁芯”,力争明年高山冷凉花卉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使农业成为有奔头、高收益的现代产业。
三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乡村建设要坚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分类分批推进村庄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农房质量安全提升等设施建设,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围绕“一城三区”建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打造社区“微花园”等宜居建设,巩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污治理等“样板工程”,实现品质和风貌双提升,构建城乡大美格局。
四是厚植传统文化根基,守住传统文化之魂。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倡导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各地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迄今为止,这些技术仍然发挥着一定程度的功能。不论是传统的稻作农业种植,还是独具民族特色的灌溉系统,都在物质和技术上给地区人水和谐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可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自主保护、选择性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现代乡村居民精神文明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在继承与发扬地方乡村民俗文化风韵的基础上,为乡村民俗文化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构建兼具现代与传统气息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五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农业大县,要持续把工作重心放在“三农”上。树牢“大抓基层、抓大基层”鲜明导向,打响联村党委、集聚下派力量等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全力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创建工作创出特色、创出影响。依托特色产业,完善“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方式,确保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兜牢兜实粮食安全、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安定稳定等红线底线,真正做到守一方稳定,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繁荣。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干好乡村振兴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自觉践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确保党的二十大的部署、党中央的要求、总书记的嘱托在周宁落地生根、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