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的思路解决生活问题范文
【话题一】课程来源
今天,我们呈现了8个班级的集体教学和区角游戏活动,这些活动的起源是什么呢?老师们是如何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我们的课程的?下面就请我们的老师来分享一下。
我今天开设的是大班区域活动《锡纸探秘》。那是一次偶然间,我们班的小萱点心后擦嘴时告诉我:“老师,餐巾纸长得和宣纸一样,都是软软的,因为这样吸水快。”基本孩子的发现,我们的课程《你好,纸宝宝》就诞生了,孩子们了解了纸在生活的运用。又一次生活区活动中,小华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烤红薯一边若有所思的说道:“为什么烤箱烤红薯只能用锡纸,其他纸不行呢?”他的话引起了旁边小朋友的注意。小丁大声地说:“会不会是因为跟锡纸的颜色有关。”恬恬说:“会不会是因为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特别适合烤东西呢?”他们热烈的讨论引来了更多小朋友的加入,于是,我们的锡纸的探秘之旅就顺势开展起来了。
我今天开设的是中班的区域活动《?》。刚才黄老师说他们的课程来源于他们班小朋友问的一个问题,我们班近期开展的活动来源于孩子的一个困扰。我们班有个有边缘型孤独症的特殊儿童,了解这类孩子的老师可能知道,这样的孩子存在着广泛的饮食问题,所以我们这个孩子他经常会便秘并且他有严重的如厕障碍问题,这些事困扰着他的父母对此比较关注。我们也常常会在教室的各个地方发现滚落的“黑球球”,孩子们开始议论这个令我们和家长都困扰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此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消化道的活动。(待改)
看来,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善于倾听孩子就能发现有意义的信息,这些有意义的信息就是我们课程的重要来源。还有哪位老师想来说说?
我今天开设的是大班数学活动《小小测量师》。我的活动来源于一个生活中偶然的问题,细心的大班孩子发现操场上原先画着供小班孩子做操的圆点点不见了,当我说这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个孩子说简单啊,贴上去。一个孩子就说,可是要贴哪里呀,你看点子之间的距离是一样长的,不能随便贴。《指南》指出:“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所以我开展了这个活动。
看来,今天我们的活动都是源于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兴趣、问题产生的。确实,幼儿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来源,老师们还将这些有意义的问题通过区域游戏、集体教学等适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解决,并提升孩子的经验呢。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所有课程都要从人的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话题二】课程推进
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帮助他们获得新经验、不断创造对幼儿有意义的生活,避免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发生分离的现象,是我们在课程推进中需要去思考的。各位老师接下里又是如何做的呢?
我来说说吧,我们班开展的主题是蛋宝宝,所以每天的美食吧都会有一些小厨师进行洗蛋、烹饪等活动。但是现在天气渐热,我们带来的蛋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出现变质的情况。在一次洗蛋的过程中,就有孩子发现其中有一颗蛋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其他的蛋都是沉入水底的,于是我们就此展开了猜测和验证活动。(视频)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是的,为了防止蛋再变质,后续孩子们还想出了把蛋按照带来的时间先后进行分类,孩子们还提出了咸鸭蛋的保质时间为什么比鲜蛋长的问题,除了咸鸭蛋还有哪些制作方式会延长蛋的储存时间,我们应该怎么操作等,就这样,课程在孩子们一次次的问题和发现中持续深入。(这个问题不适合小班幼儿,建议改为蛋浮起来的续进探索,加上图片+幼儿表征)
邵老师是通过关注生活中关于食材变质的问题来推进课程的发展,我今天的大班科学《圆片片翻滚记》是通过给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来实现课程的推进的。前期孩子的经验停留在只有圆形的物体才能滚动,但我发现,其实你只要给孩子们合适的材料,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孩子们通过探索发现不改变正方形的形状,只增加正方形的数量就可以使它滚动起来,并且通过探究发现数量越多,角越多,正方形滚动的越快;最后在同一个正方形的情况下,孩子们改变坡道的坡面,也可以使正方形滚动起来,大家请看视频。
其实我也有同感,在和孩子们一起研究锡纸的过程当中,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式发现它很薄,很光滑,很软、可以变化造型,它易破,可以撕开。接着我又通过提供报纸、卡纸、白纸、彩纸、等不同种类的纸和锡纸做对比,孩子们通过实验:和火、风、光、水在一起时不同的纸呈现出来的样态的的对比,自主探索,发现原来锡纸相对于其他纸来说有这么多强大的功能,防水、密封保鲜、传热、不怕火等独特之处。我觉得真的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说话,但是材料会替我们来说话,甚至有的时候比我们做的更好!加上图片+幼儿表征)
老师们说得都很好,根据孩子的问题、追踪他们的困惑、提供适宜的材料,这些做法都能让我们的班本课程走向深入。嗯还有哪位老师来说。
是的,其实孩子们举一反三的能力真的很强。在天气这一主题里,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温度、气象等方面的数据,但是怎么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呢?孩子们想到了统计的方式。在此之前,他们掌握了饼状图和柱状图的统计方式,所以一开始,他们尝试运用这两种熟悉的方式记录气温。(有图片)统计完后,有的孩子提到,虽然我们统计了晴天和雨天的数量,但是并不能把温度记录下来呀。我紧接着问,测量了这么多次,你们知道哪里的气温最高?哪里最低?最高温度多少?最低温度多少?孩子们也很想知道,于是他们开始了自主尝试,有的拿着温度计记录下孔雀屋的气温,在纸上把孔雀屋和当时的时间、温度计了下来(有图片、有表征);有的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有录音)……这时,有孩子说到:虽然我们记录下来了,但是还是不能一下子看到不同地点的温度比较呀。孩子们陷入困难。这个时候沈老师你是怎么做的呢?这个时候,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折线图这一统计方式。孩子们通过多次尝试,从最初不会绘制折线图(有图),到歪七扭八地绘制(有图),到最后能清楚流畅的绘制、讲出自己的记录内容,并比较不同地点同一时间的温度。(有图,再找一找有没有视频)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充满兴趣,他们带着前期的统计经验,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巩固、迁移,学习并运用新的统计方式,也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多次尝试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去年的主题就不要说了,本段去掉。)
沈老师班级的这个主题是去年对吧?我们教研活动的时候还分享过。真的很有智慧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值得幼儿去关注的点了,她就抓住了来园环节中的天气纪录,以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来规划我们的活动路径,并根据幼儿在实际情况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调整,真正的做到了让孩子成为课程的主人。(去掉)
有时候当一个课程开始的时候可能都比较顺利。但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我们班孩子一开始对肠胃都感兴趣,于是随着他们的兴趣把消化道当成一个课程慢慢去做,但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我行进的很艰难,因为实际上我对消化道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并不全面,所以就显得比较的被动,往往他们在往前走一点点的时候,我们要走在他们之前要多懂一些,但是我常常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他们有的时候会问的问题是我没有办法回答的。这时,我就会思考:孩子们还在这个问题的情境当中,我不能随便敷衍孩子一个答案,更不能让这个课程立马就消亡,让这些问题戛然而止,于是我只能真实的告诉孩子你们的问题老师也有些难以回答。
于是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产生了讨论。先让孩子从自身出发想办法去解决,孩子们提出曾经我们使用过的办法:有阅读绘本的,有把疑惑制作成调查表或者问卷,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的,也有回家请爸爸妈妈帮着一起去上网去查找的。这些都是平常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后续分享时我们发现这些查询到的答案都是零散的,甚至有些查询到答案的是不同的结果,那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更换本主题的)
丁老师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的路径。
对啊,那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早上孩子们进园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保健室老师,于是孩子们立刻想到了解决方法就是可以问我们的保健室老师,她也是医生呀。去求助校医后班里就有孩子自然而然提出我的妈妈是澳洋医院的医生,我可以问问我的妈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出手相助了呀,于是我就联系到了谢妈妈,妈妈是超声科的医生,回复我们说消化科的内容她不够专业,但是她可以帮我们联系到专业的消化科的医生答疑解惑,医生完整的帮助我们讲解消化系统,孩子们可以现场提问一些存在疑惑的问题。
寻求外援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对,然后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中获得了成就感,萌发了更多对自己身体的各种兴趣,后续我们还开展了保护消化系统、制作消化系统、制定食谱的很多活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活动的开展中,当遇到了其他困难时不再是停滞不前,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会进行思考,会和同伴或是老师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最后分享的环节当中孩子们也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收获也很多。(更换本主题的简短一些的,介绍镜子课程推进过程的网络的)
丁老师链接了多方资源来构建班本课程,多方资源的融合,协同作战,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
我今天的数学活动《小小测量师》其实是主题课程《有趣的测量》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贴操场上的点子引出了这个话题,通过《小小测量师》这个数学活动,孩子们对用生活材料测量产生了很浓的兴趣。在学会测量的基本方法后,他们回教室在区域中还在继续尝试测量。慢慢从测量横向的物品长度发展到竖向的测量,从用积木测量桌脚高度到尝试测量同伴身高,测量时他们有了惊喜的发现,他们发现圆柱型的相对长方形的积木更稳并且把探索后的结果记录了下来(图片+幼儿表征)。在发现接触面越大越稳之后,他们还挑战了更高的——教室大门,测量期间她们又发现圆柱积木虽然稳,但是大门太高还是会倒,于是他们还去资源室找到了相同的测量工具——奶粉桶,身高不够了他们会寻找材料帮忙,从小个子换到高个子,又小凳子换到小桌子,最后终于成功了(图片+幼儿表征),由于测量太吃力,后期他们还自我反思,改进测量方法和工具,最后选择了一个长条测量工具运用做标记的方法,很快测量出了大门的高度(图片+幼儿表征)。之后幼儿对测量的兴趣只增不减,但是在选择测量工具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用回形针做测量,需要用很多个,因此很麻烦,后来在大家的讨论下,这个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把它们粘在硬板纸上,做成了纽扣尺、回形针尺、毛球尺等就可以测量啦(图片)。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地试错,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思考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适宜性,随后在探索和学习中,逐步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测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孩子们在测量话题中的课程也在不断丰富……(增加课程网络图的介绍)
刚才我们听了那么多老师的分享和交流,发现在课程故事这个在课程推进的这个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孩子在前,有的时候老师主导,更多的时候彼此成长与收获,无论是老师在前还是在后,亦或相伴而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其中,不光孩子发展了,我们老师也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