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时代“三问” 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范文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问政于民方知得失。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始终。
答好“为了谁”,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是立党的“初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了民心,民心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厚植为民服务理念,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认清“为了谁”的问题;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应预先从群众的角度思考,不能“一股脑儿地照搬照抄”。执政为民的前提是“思民之所虑”,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站在人民立场“多思多想”,注意方法的可行性,安排的合理性,新政策要讲清楚,落实前要征求群众的实施意见,把推动教育、文化、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造福人民的事业作为真正的“业绩”,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答好“依靠谁”,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不仅是制度程序上的“完整”,更是参与实践中的“完整”。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细读历史这本“教科书”,我们能在那些经历岁月沉淀的故事中,依然闪光的“军民鱼水情”中,感悟到人民的磅礴力量。奋进新征程,我们面临更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新难题,要更好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就需要始终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党群携手同心一起向未来。基层干部更应把人民民主落实到工作层面、政策措施上来,贯彻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基层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组织居民自治委员会、党员先锋模范队、乡情小院、民主协商会有序开展;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选举权,在选举人大代表、村干部时要充分倾听群众声音,考虑群众意见,由群众自行选出“代言人”;保障群众表达权,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将各方面社情民意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答好“我是谁”,甘当人民群众“服务员”。先进不先进、纯洁不纯洁,是党员敢不敢亮出身份的关键所在。有困难时,主动挺在前;有危险时,主动冲在前。如果没有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就要勤加修炼、反复锤炼,使自己找准角色定位、达到合格标准,直至敢于亮出党员身份,自觉为党旗添彩、为党徽增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事创业,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为民办事需要基层干部“敢担当”“解难题”“有作为”,拥有强烈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了解民生实事,履足实干。广大党员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写好自身的“履职清单”,到办事窗口“看一看”,简化审批程序、摆正工作姿态、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群众“幸福感”;到田间地头“走一走”,查看庄稼长势、整治病虫害、谋划产业发展,富裕群众“钱袋子”;到街头巷尾“转一转”,推动乡风文明、环境整治、老旧改造、道路建设等民生实事工程;到群众身边“坐一坐”,保障群众基本权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要以亲民的思想、爱民的情怀和负责的态度来推动事业发展,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水平的标准,不畏手畏脚、不瞻前顾后、不逃避责任,为群众帮难解困,让群众的“口碑”成为自己工作的“金杯”,答好“三问”,奋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