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扶贫报告多篇范文
寄语:精品扶贫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2022年扶贫优秀调查报告
2022年扶贫优秀调查报告(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22日,由傅主任带队,全体常委参加,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城关镇、大新镇、新集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现场,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并到城关镇淮五村查阅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同步小康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开展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使得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贫困群众收入有所增加,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直部门帮村、党员领导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为了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并从县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和农委抽调4名同志为办公室成员集中办公,处理扶贫开发办公室日常事务。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也成立了组织,各乡镇还建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站长、扶贫专员、信息系统维护员组成的扶贫工作站,贫困村设立由选派干部任队长的驻村工作队,人员35人,非贫困村设扶贫专干,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年初根据省、市要求,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并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022年度,全县脱贫人口任务为12700人,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围绕2022年目标任务,制定下发了《五河县2022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
(二)压实工作责任,实施精准扶贫。一是编制扶贫责任清单,落实扶贫责任和要求。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扶贫工作任务,分解落实脱贫指标。从严落实包村工作制度,为各牵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下达扶贫任务清单,明确脱贫人数,县扶贫办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督促各包村单位和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对接。实行扶贫队长工作日志制度,要求驻村队长每月汇报驻村工作情况,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督查考核,实行半月一通报,每月一调度,每半年向常委会专题汇报的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讨论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确保如期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二是建立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核实扶贫对象以及致贫原因,摸清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和脱贫需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制定详细脱贫计划,建立工作台帐,明确进度、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县级扶贫专项资金逐年增加,2022年投入资金830万(省拨付专项资金570万元、市拨付70万元、县配套190万元)。2022年增至1411万(省拨付570万、市拨付184万、县配套657万)。四是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分类施策,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制定脱贫方案和帮扶措施,全县共制定精准扶贫方案3623户9153人;根据贫困户脱贫方案,确定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19个贫困村全面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县农委、县教体局等11个县直单位根据年初行业扶贫任务制定了扶贫计划,并根据扶贫计划逐项抓好落实。
(三)注重加强管理,提高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立项审查。按照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的原则进行确定。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办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县政府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2022年全县19个贫困村实施省级专项扶贫项目22个,脱贫10164人,2022年实施了专项扶贫项目37个,计划脱贫12700人。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扶贫办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规范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同时严格执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成果,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村数量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高。部分职能部门和乡村两级干部对脱贫攻坚任务认识不到位。没有从头等大事、第一民生的高度来认识脱贫攻坚工作,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性和综合性。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扶贫对象信息录入漏项、录入信息错误、档案管理混乱、丢失重要资料等问题,从而给精准扶贫带来一定难度。。
(二)贫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乡镇、村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重视向上级政府、帮扶单位争取帮助支持,帮扶单位只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轻视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脱贫主体作用,个别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一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缺少发展动力,安于现状。传统的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扶贫资源项目整合不科学。一些乡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很好的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各种扶贫项目和资金整合不科学,有单打独斗现象,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心。一是通过召开会议、电视宣传等形式对中央的扶贫工作政策及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宣传、再动员。通过宣传动员进一步增强扶贫干部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二是通过举办扶贫工作专题培训班,请专家讲座,对做好扶贫工作进行业务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业务能力,使得贫困对象户信息录入准确,资料建档规范。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相结合。同时对扶贫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强化扶贫干部的责任意识。
(二)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要针对贫困人口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奋努力、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使贫困户变压力为动力,让贫困户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和巩固。
(三)做好各种扶贫资源的整合,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要把扶贫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各种扶贫项目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化统筹措施,将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扶贫资金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实现整合使用,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引导作用和综合效益。
2022年扶贫优秀调查报告(2)
近年来,自治区开展的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国门形象,边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最近,笔者深入xxxx县边境地区进行调研,对边境地区的扶贫开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边境地区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xx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44.722公里,有国家二类口岸硕龙口岸以及岩应、硕龙、德天三个边民互市点。现辖14个乡(镇)和1个华侨经济管理区,146个行政村(社区),全县总面积2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11公顷,总人口37.2万人。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xxxx0年末,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39447人,xxxx期间,全县贫困村有37个。距边境线20公里范围内,有6个乡镇,48个行政村(社区)505个村民小组,共有19721户86866人。
二、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取得的成效
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改善了边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给xxxx县边境地区群众带来的实惠日益明显。xxxx8年以来,在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中,共投入建设资金1.69亿元,建设交通、饮水安全、沼气池、危房及茅草房改造、教育、卫生、土地开垦与整理、广播电视、边境口岸等项目九大类,惠及硕龙、下雷等6个乡(镇)48个行政村505个自然屯共计8万多人。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的全面告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赞誉,如今边境居民正在享受大会战带来的丰硕成果,在硕龙、下雷等边境乡镇的群众中,到处听见他们表达对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感恩的心声,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
1.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全县共修建217条村(屯)级道路共587公里,这些公路交付使用后,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 217个屯7万多人的交通难问题。全县共有4133户居民享受到了危房及茅草房改造资金补贴,实施安全饮水项目110处,新建沼气池1576座,建设教育项目10个,这些项目完成后,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2.边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在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中,新建广播电视工程15个,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覆盖项目涉及硕龙镇、下雷镇两个乡镇18个行政村94个自然屯2240户农户,彻底解决边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使用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后,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强、图像清晰,能收听收看到48套广播电视节目,使广大边民能够直接从广播电视中听到党的声音,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边民的文化娱乐活动。
3.边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惠及硕龙镇、下雷镇等6个乡(镇)239个村1976个屯累计25万人次。通过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边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富裕文明和谐新xxxx的建设步伐。
4.边境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加快边境口岸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根据《崇左市口岸总体规划》,硕龙口岸拟建成以国际出入境旅游业、矿产品进出口为主,兼具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的口岸,成为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国家一类口岸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口岸设计通关能力为客运量每年35万人次、货运量每年50万吨。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使口岸客货运量逐渐提高,为中越贸易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强力推动了xxxx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全县一大批群众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旅游、餐饮等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xx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xxxx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5.9亿元,同比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9.25亿元,同比增长4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57亿元,同比增长26.7%。全年财政收入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9%。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面仍然大,贫困程度深,生活质量差。目前,xxxx县边境地区脱贫工作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和质量不高的状况。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县xxxx0年末还有贫困人口139447人,其中,0-20公里范围内有贫困人口43580人,占这一区域总人口的50.1%。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资源匮乏的边境一线地区,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之一,解决和巩固温饱的难度较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由于边境地区远离大中城市,交通条件差,本地农产品流通成本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此外,由于土地资源、扶持标准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产业开发难以形成规模,重点产业开发项目推广难度大,从而制约着扶贫开发进程。
3.破旧危房比例大,边民居住条件差。目前,边境0-20公里还需要改造的破旧危房总数为6318户28430人。其中,边境0-3公里尚有危房3424户,边境3-20公里尚有危房2894户。
4.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边民行路难问题突出。全县还有17个行政村未通四级路,416个自然屯没有通村级道路,其中,边境0-20公里范围还有146个自然屯没有解决行路难问题。
5.边民饮水难问题严重,饮水安全问题更为严峻。边民饮水方面,依靠打大口井或手压井,供水量不足、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不达标,饮水不安全等情况仍相当普遍。全县还有693个自然屯76158人没有饮用入户管道水。其中,0-20公里范围未解决人饮困难问题的有238个屯26180人。25公里以外未解决的有455个屯49978人。
6.边民子女上学难,制约着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边境地区村屯绝大部分地处边远山区,学生上学爬山涉水,路途遥远。艰难的上学路使边远、贫困边境学生遭遇求学危机,他们的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
7.看病难问题成为边民难于脱贫的一块心病。目前,虽然各乡镇有卫生院各村有卫生所(室),但是边境地区的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医疗技术人员缺乏、业务用房紧缺、医疗设备简陋、村级(网底)卫生工作薄弱(其用房尚缺54间、3300平方米)等,现有的医疗条件难于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再加上绝大部分边民地处边远山区,路程遥远,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受看病难的影响,贫困山区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8.边境地区回迁点基础设施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在边境0-3公里内居住的边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就是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长期守卫着我们的国土。当年中越自卫还击战,xxxx县有27个自然屯1329户因战争原因从边境一线0-3公里内回迁到离边境较远的20公里以内,这27个自然屯涉及到8个行政村 ,目前未回迁的有1213户。要完成回迁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还需投入资金4370.01万元。
四、边境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边境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战争的影响深重。xxxx县地处边疆,又是革命老区,长期经受战争的创伤。由于处于抗法援越、抗美援越以及对越自卫还击战争的前沿,在战争中全县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保卫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1979年末至1986年的炮火牵制作战等战争,给xxxx县留下了严重的战争创伤,道路、桥梁、水库、水利渠道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2.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边境地区地处恶劣的大石山区,居民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地影响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国家对边境地区投入不足。当年,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国家对边境地区的投入(除国防需要外)几乎为零,边境地区的群众除了支持国家建设外,因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几乎没有能力投资家乡的建设。战后恢复时期,除xxxx0年自治区开展边境建设项目大会战后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外,目前大部分边境乡镇基础设施仍然极为落后,经济发展还严重滞后,边民生活仍然十分困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饮水难等状况仍然十分严重。
五、几点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扩大兴边富民项目实施范围。xxxx8年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心帮助下,xxxx县先后实施0-3公里和3-20公里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全县贫困地区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连年战争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全县基础建设还非常薄弱,仍然属于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为此,建议上级把兴边富民项目实施范围由边境0-20公里扩大到全县的所有乡(镇)、村、屯。
2.加大对边境地区扶贫开发政策项目扶持力度。着眼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中央、自治区在产业、民生等各个领域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向边境地区倾斜,支持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和全面推进基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民生项目建设。同时,建议上级在控制土地利用方面,侧重考虑xxxx县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用地难矛盾突出的问题,优先安排项目建设新增用地指标,加快边境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边固边目标。
(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方面
1.支持中信大锰及锰加工企业项目建设。中信大锰及xxxx县的大部分锰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该县边境乡镇下雷镇,一直以来,这些锰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本地丰富锰矿资源,加快锰业发展,吸纳了边境富余劳动力,增加边民收入,使他们能守卫边疆,发挥守边固边作用。因此,为使边民有固定收入,不需远离边境外出打工,建议上级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中给予xxxx县下雷镇锰加工企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企业大力发展生产,在技改升级、项目用地指标、用电指标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给予投资xxxx县的中小企业申请国债、贴息贷款、科技研发经费等各类扶持资金。借鉴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做法,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建立融资机构,盘活民间资本,让大企业给小企业贷款,大企业与小企业、强企业与弱企业形成金融共同体,提高他们抵御金融风险的协作能力。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尽快建立起金融信贷保险机制,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三)强化边境口岸贸易发展方面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xxxx县已经成为连接东盟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但是该县属老少边山穷地区,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县,可用财政十分有限,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口岸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制约了边境贸易、锰矿开发合作和旅游业发展。为此,建议中央和自治区进一步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边境落后地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硕龙口岸升格,促进边境贸易发展,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边境经济发展。
(四)加强民生保障方面
1.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于国门学校多是地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比较低,部分家长因家庭经济困难,很难完全支付子女在校学习的生活费,生活压力大给寄宿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寄宿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当前物价较高,而学生的伙食标准还比较低,很难维持学生最低的营养需求,因此建议上级财政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2.加大支持贫困边境地区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目前xxxx县城区仅有1所公办幼儿园,刚成立的两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尚未形成规模,幼儿入园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当前只有着力实施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县幼儿入园难问题。按照该县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全县需要新建及改扩建的项目投入大,希望国家和自治区在分配项目建设资金时,多支持xxxx,为xxxx顺利完成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提供资金保证。
3.扶持实施好村镇教师周转房工程,切实解决村镇教师住房简陋、紧缺问题。按照xxxx县教育规划,xxxx期间需要建设村镇教师周转房800套,计划投入5000万元。由于县财力有限,希望国家和自治区在实施村镇教师周转房工程时多予xxxx县支持与倾斜,确保从根本上解决好村镇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将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
4.提高扶贫项目补助标准。一是提高危房改造项目补助标准。当前居住危房的农村贫困家庭,多属低收入家庭,除基本生活保障外,没有更多剩余资金。同时,由于xxxx县基础设施较差,建房材料运输费用较高,增加了建房成本,因此低保户、困难户等自筹建房资金比较困难。随着物价上涨,农民需要自筹的资金相应增加,建议根据边疆贫困地区的实际,在财政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提高项目补助标准,减少农村危房户自筹资金比例,确保危房户住上新房,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扶贫屯级道路补助标准。目前,屯级道路硬化财政扶贫资金补助标准为22万元/公里(硬化路面宽度3.5米),每平方米仅为62元,这样的补助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建议下达的扶贫屯级道路补助标准尽量按实际投资额安排项目资金。
(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贫。xxxx县是边、山、穷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贫困村民很难脱贫致富,他们都想易地搬迁,但是遇到不少问题。一是需要搬迁的人多,面广,大部分自我发展能力低,通过原地或就近安置的方式难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二是项目补助标准相对偏低,完成下达建设任务难度大。三是扶持产业发展不足。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基本解决搬迁群众的住房和口粮问题,但由于国家补助资金有限,县级财政困难,对搬迁后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缺乏,加上有些搬迁点缺乏土地,发展产业资金少,缺乏实用技术等因素,导致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困难,难以保证搬迁户致富。四是搬迁用地难以落实。选择既是交通方便又是能发展经济的搬迁点较少,有些搬迁点用地可能涉及其他村屯,群众集资征地较为困难,国家补助资金又没有,所以搬迁用地压力大。为此,针对搬迁存在的问题,要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摆脱困境,改善当地生活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增收渠道,彻底消除贫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城镇化产业化发展,让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搬迁到乡(镇)、县城周边,让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享受发展成果,加快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实现整体脱贫。建议上级在异地搬迁用地和资金上给予政策扶持。
(六)加大对边境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边境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xxxx县周边的隆安、天等、靖西、龙州等4个县都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力度,这几个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xxxx县近两年实施兴边富边民大会战项目,0-20公里以内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但20公里以外村屯基础设施依靠有限地方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是难以满足贫困地区需解决交通等实际问题的要求,目前xxxx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周围国家重点贫困县。因此,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xxxx县边境贫困农村的扶持力度,在安排以工代赈、扶贫资金上给予倾斜,切实解决村屯水、电、路等设施建设问题。
(七)将华侨农林场列入扶贫开发范围,对华侨农场建设给予政策倾斜扶持。1979年越南排华,一大批越南归侨被安置到xxxx农林场,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华侨农场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他们种地但又不是农民,所以享受不到扶贫政策,现如今他们生活都比较困难。因此建议:一是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场实施农田水利、道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农场贫困问题纳入农村扶贫开发范围,确保农场与农村同样享受村村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普惠等各种优惠政策。二是希望上级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侨场用于引进项目、发展经济的专项用地指标。三是放宽项目准入条件,如适当允许部分两高项目进驻华侨经济管理区,支持侨场引进项目,发展经济。四是将非归难侨危旧房498户的改造纳入归难侨危旧房改造或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范围,给予侨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参照农垦系统危房改造标准给予补助。
【第2篇】2022最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2022最优秀扶贫调查报告(1)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xxxx片区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为县委xxxx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要求,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扶贫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乡镇(场),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xxxx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xx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xxxx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xxxx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xxxx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xxxx0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xxxx0年相比增长30.5%。
xxxx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xxxx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15.8%;因病致贫的有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xxxx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xxxx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xxxx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xx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xx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xx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xxxx4户,到户资金15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xxxx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xxxx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xxxx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6、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行1321帮扶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同时建立了县直单位责任到村、资金到村、技术到村、督办到村的四到村帮扶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帮扶,近三年帮扶资金达1800余万元,仅省烟草局就向大柳乡帮扶400万元用于发展烟叶产业。加大行业扶贫力量整合力度,统筹水利、移民、发改、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积极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3亿元用于贫困村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实施的乡村张榜公布,对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对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审计制,按时对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和效益情况进行验收检查,确保了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开展扶贫培训,通过雨露计划转移培训4000余人,转移就业率达96%,举办科普讲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0场2万人次。同时,选派老区乡镇分管扶贫的干部到内蒙古等地学习,并对11个儿童减贫试点村村干部进行了规划编制培训,大幅提高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
7、坚持规划引领扶贫,片区攻坚扎实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抢抓xxxx山片区扶贫攻坚新机遇,切实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及时成立了xxxx山片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科学编制了xxxx山片区(xxxx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规划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保等六大类228个项目,总投资395亿元;精心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确定核桃、蔬菜、乡村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分三年实施,总投资1.8亿元,每年投资6000万元;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共有112个,总投入达49.5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18亿元。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其中两家企业已投产经营;支持产业发展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已落实5515万元,扶贫重点县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设指标,今年已落实42公里。
三、现阶段致贫原因分析
尽管前阶段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整体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有25.9万贫困人口。经综合分析,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灾害频发。我县地处xxxx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保水性差,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少数脱贫人口由于底子薄,基础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极易出现返贫,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据统计,全县每年因灾返贫的达13770户。仅今年5月份连续两次灾害,造成大柳、青山、杨溪、谭家湾等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损失严重,受灾人口8.5万人左右,尤其给生活在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因灾返贫人口多达2万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了脱贫的一大制约。一是通达能力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沥青路,100%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由于我县地处xxxx山区,山大人稀,路只通到村部,对交通有改善但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村村通工程都是只修到村部,组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很多还没有公路;第二,由于xxxx3年村组合并,原来的行政村有很多都变成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只是到达了现有建制村,原来自然村没有到达;第三,村级断头路在全县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青山镇九里岗村有一个汽配厂就是由于出行条件不好而迁走。二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48713户居住土坯房或草房,占全县总户数的35.1%。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大一部分成为危房。如大柳乡双坪村,距大柳乡集镇25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边远村,全村共168户、598人,仅有原村小学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其他均是土坯房,70%左右的房子属于危房。三是人畜饮水难。我县从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已经解决了28.41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但目前仍有xxxx.88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用不上安全水,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这个数字要比平常年份大得多。如:大柳乡双坪村全村598人仅靠一个水质非常差的小水沟过日子。谭山镇腰庄村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曾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修建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目前,全村仍有两个组因为没有水吃,农户都是直接饮用山上流下来的水或下雨收集的水,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天旱,部分农户缺水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掏钱买水、挑水、水循环利用的现象。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农村第一轮电网改造时,我县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中高档家用电器及钢磨、打麦机等小型农用机械已普遍进入普通家庭,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叶大乡王良村因路途太远,农电改造成本太大而尚未实施,至今仍用房县的电。白浪镇年缺电在xxxx万度以上,由于电量的严重不足,群众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3、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我县山大人稀,农户居住分散,村虽然有卫生室,但医疗基础设施差,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弱。尤其在大柳、胡家营、五峰、叶大这些乡镇群众就医要走很长路程,甚至跨村就医。农村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平时买药报销手续过于繁锁,报销比例过低、药品种类有限,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红岩背林场,由于是事业单位建制,全场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经常出现多人患病,而医务人员只能顾一个人的尴尬局面和小病拖大、大病拖死的事情。据调查,全县有15个村没有村医,有64个村级卫生室无法开通网络,新农合参合人员看病极不方便。在就学方面,教育资源整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由于教学点的撤并,学生只能到比较集中的学校或集镇上学,也有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来读书。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单独上学让大人非常担心,家长只好租房子陪读,一方面开支加大,一方面租房子陪读又造成了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
4、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我县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木瓜、柑橘种植面积很大,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老百姓见不到效益。如:五峰、杨溪、南化塘等乡镇发展的木瓜产业,由于市场疲软、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支撑,导致去年以来成熟的木瓜长在树上、烂在地里,老百姓发展产业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二是产业基地缺乏管理。由于发展农业产业的周期较长,老百姓把果树栽上之后就不管了,导致果树该挂果的时候没有挂果,该丰产的时候没有丰产,长期没有效益,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三是产业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乡镇为了发展产业,引进品种时,没有综合考虑地区的适宜性,结果引进的特色产业不适宜本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导致产业成不了气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扶贫资金,而且也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四是水系配套不到位。表现在农业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5、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全县总劳动力34.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3.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0.1%。外出务工的基本都是青壮年,留守在家的多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这些留守农民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如:谭家湾镇五道岭村有两户,其中一户种了4个大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另外一户种了2个大棚,年收入达到1xxxx0元左右,这两户所处地理位置基本一样,自然条件和水系配套设施相当,但在收入上却有着巨大差别,主要是收入低的农户没有掌握实用技术。另外,有些贫困村群众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靠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府救济来勉强维持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6、资金投入不够。一是资金投入不均衡。政府的资金主要投向了重点乡镇、重点片区,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一些偏远的乡镇、村,由于没有区位优势,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深。二是村级发展缺乏活力。由于近年来,各村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村级债务高达4.12亿元,平均每村达118万元。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15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左右(在叶大修路成本高达每公里28万元),每修1公里资金缺口达10万元以上。由于村级债务的累计叠加,大部分村基本处于保运转和还债中,发展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三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扶贫搬迁,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12万元。目前,国家扶贫搬迁政策按每户8000元的搬迁标准(xxxx0元/人,每户不超过4人),危房改造政策每户7500元,即使把搬迁扶贫、危房改造等政策全部都用足,也仅有15500元/户补贴,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仍旧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
7、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比如:白浪镇杨沟村的支部书记杨丰才,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的支部书记谌宏远、冻青沟村的支部书记胡光宝等一批村组织负责人,头脑灵活、牺牲奉献精神强,村组织的战斗力强,村里的面貌变化很大。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有一部分村干部私欲太重,缺乏牺牲奉献精神,把自已的事看的很重,对村里的事用心不够,了解村情一问三不知,征求意见没有一条拿得出手。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脱贫困致富。
四、加快扶贫攻坚的对策与建议
1、把扶贫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2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1/3以上的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要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牢脱贫致富基础。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按照统筹城乡和与产业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山、水、林、田、路、电、房的综合治理和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牢农村发展的根基。与此同时,要注重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抓好生态绿化,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3、大力发展绿色致富产业。发展致富产业,培育造血功能,是最好的扶贫方式,要将产业建设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一是对于已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力争做出规模和效益;对于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要做适当的调整。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桑蚕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不适宜再作为县里的主导产业,可把茶叶调整为县里的主导产业,形成蔬果药畜茶的产业格局。二是要以十堰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我县种植规模较大的柑橘、木瓜产业,要深入调查研究,下大力气引进培育加工企业,把最大的规模变成最大的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三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股份制等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整合县内的培训资源,培养适合本地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4、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扶贫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光靠扶贫办的专项扶贫资金,解决不了大问题。县委、县政府应该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一把攥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另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
5、扎实搞好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是一个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拓宽渠道,多从能人、创业成功人士中选拔,还可以通过政策调动,让一些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返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在对所有村书记进行分层、分类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要健全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和任用机制,能进能出。
6、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统筹解决好贫困人口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问题上,一是要拓宽覆盖面,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另外,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确实无能力脱贫的,政府要考虑兜底供养,对因病因灾陷入阶段性贫困的,要及时给予救助,并提高标准。
7、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机制。扶贫攻坚见不见效,工作机制是很重要的因素。考虑我县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包保共建机制,包保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县领导包点,二是县直单位包村,三是机关干部包户。共建主要是动员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村企双赢。
2022最优秀扶贫调查报告(2)
一、县情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xxxx县位于xxxxxxxx、xxxx西部,辖8镇1办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9万亩,林地面积306.2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贫困人口重要集聚地之一。xxxx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一是资源丰富。已探明有较高开采价值的矿产37种,其中菱铁矿储量居陕西之首;可供开发的自然、人文景观80多处;xxxx溶洞、凤凰古镇、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享誉省内外;有羚牛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0余种;中药材约1000多种,入典药物近xxxx味,被誉为天然药库。二是生态良好。xxxx属暖温带间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9度,年日照时数1957小时,平均无霜期205天,降雨量760毫米,河流总径流量6.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5%,植被覆盖率高达88%,被誉为天然氧吧。三是区位优越。西康铁路、包茂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关天经济区规划将xxxx作为三级城市定位,xxxx国际化都市圈和关中先进设备制造业基地规划将xxxx纳入其中,使xxxx成为xxxx及关中地区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xxxx县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建设一区三基地(xxxx第二生活区、钢铁工业及有色金属材料基地、现代中药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一个目标(推进跨越发展,建成陕南经济强县、打造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县域板块)揽全局、两大工业(矿产、医药)立支柱、三大产业(矿产冶金、生态旅游、现代医药)为主导、四大项目(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劳务)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方略,突出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这一重点,集中力量抓产业、上项目,建园区、壮实力,强基础、促增收,县域经济快速发展。xxxx6年2022年,年均经济增速达15.5%,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亿元,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亿元,增长33%;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增长3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9亿元,增长3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7350元,增长27.3%,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均居全市前列。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由xxxx5年全省第81位,上升到2022年全省第39位,先后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西部两基攻坚先进县、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陕西平安县、陕西旅游强县、陕南突破发展先进县等40余项荣誉。
今年上半年,xxxx县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增长1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增长4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亿元,增长18.5%;财政总收入1.6亿元,增长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25.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增长28.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0元,增长21.7%,实现了年度任务过半目标。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xxxx县下大力气推进省级旅游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活动,全县呈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xxxx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近年来,xxxx县始终坚持精准扶贫,把上级扶贫决策同县情实际紧密结合,创新扶贫理念,探索扶贫方式,确立了开发式、瞄准式、参与式扶贫方针,坚持扶贫与扶智、改善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政府扶持与社会扶持、整村推进与统筹城乡发展四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全县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xx0年的919元增长到2022年的7350元,农村贫困人口由xxxx0年的7.1万人减少到2022年的3.68万人,按照国家原定2760元的扶贫标准,有3.5万人口实现了脱贫,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省级6个部门(单位)在我县开展两联一包 工作,市级15个、县级100个部门(单位)在我县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2022年以来,共实施帮扶项目120多个,投入扶贫资金2400多万元,使包扶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扶贫已经成为xxxx县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
但置身全国、全省和xxxx的大局中来审视,xxxx县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立地条件差,地貌复杂,沟壑纵横;耕地稀缺,人均耕地0.6亩;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弱,经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置县时间短,开发起步迟,尽管后发优势明显,后期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较小,人均占有量偏低;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仍是基本县情;贫困面积较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不小,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劳动力转移较频繁,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按2950元新扶贫标准统计,仍有11552户31193人处在贫困线以下,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尽管以高于省市平均速度增长,但总量仍在全省低位徘徊;人口素质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痴呆傻哑等智障人群约占总人口的5.42%,总体还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
三、产业化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xxxx县自20xx年以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狠抓贫困户产业发展促增收,狠抓特殊群体政策托底扶贫促保障两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作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
xxxx县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是短板,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支撑的实际,按照战略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特色化、传统产业精品化的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扶贫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大项目带动增加农民收入,以大产业覆盖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培训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对丧失劳动能力、严重残疾、五保户等特殊群体,xxxx县采取保的办法,实行政策兜底,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就医。
为了确保精准扶贫两项重点工作有效推进,xxxx县着重在精准上下功夫、求突破,采取人分四类、户分四型、策分四法的靶向瞄准办法。一是人分四类:按照标准将贫困村人口分成五保人、残障人、明白人、能人四个类型,分类建好四册,作为一人一措精准帮扶的依据。对能人大户,激励创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对有一技之长的明白人,扶持发展个体经济、家庭农场,依靠产业稳定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严重残疾、五保户等特殊群体,采取保的办法,实行政策托底,保证他们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就医。二是户分四型:按照农村家庭富裕程度将每户分为危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四个类型,建立四簿实名登记。靶向瞄准到前两型,针对每户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脱贫规划,选准恰当的致富项目,采取有效的帮扶举措,为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奠定基础。三是策分四法:按照干部引领、企业带动、能人示范、双业促动的发展方式,实现一户一策。一方面依靠驻村干部、村班子成员、党员、能人大户担任带富小组组长,依托他们脑子活、点子多、信息广、有技术的优势,引导有想法、有决心的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形成支部引领、共同富裕的动车效应。另一方面按照依托企业兴产业,发展产业带农户的思路,鼓励贫困村组建产业协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与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引领贫困村发展。同时,着力打造园区就业、景区创业、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四个平台,促进贫困村群众增收致富。依托园区、景区、社区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坚持把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旅游扶贫项目,依托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着力构建县有电子商务产业园、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企业和营销大户有网络销售窗口、县镇村有物流快递全覆盖的城乡电子商务平台,引领做大做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贫困群众转移就业。
目前,xxxx县贫困农户中有3800户发展特色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稳定增收,有望年底实现脱贫;2524户3547人特殊人口得到民政等部门救助,448名农村家庭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达到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就医的标准。
四、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当前,xxxx县依然面临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总量较小,扶贫开发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在已经解决温饱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生产、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国家扶贫标准提高后全县还有51个贫困村11552户、31193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精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瓶颈仍未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薄弱,抗旱防汛能力较弱;集镇配套功能设施还有待完善,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是农业市场化竞争力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统治地位,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技术缺乏,规模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能力弱,仍需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五、今后工作思路
今后工作中,xxxx县将进一步抢抓机遇,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在扶贫政策、体制、机制上大胆进行实践探索,着力做好文章(贫困地区的文章到发达地方去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的文章到工业去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村的文章到城镇去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以三化带三农(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工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真正实现扶贫模式从输血式造血式参与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一区三基地,全力推进跨越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和循环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民生和公共服务保障三个上水平,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在陕南、陕西和关天经济区继续前移,跻身陕西中上游水平,建成陕南经济强县,把xxxx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县域板块和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县。一是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强做大矿产冶金和现代医药两大支柱工业,力争3年内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实现增加值46亿元,实现税收6.8亿元以上,建成关天经济区内钢铁工业及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和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建设xxxx第二生活区,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全面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加快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6家,加快建设xxxx第二生活区、xxxx近郊旅游目的地和大xxxx山水终南山板块吸引力最大、美誉度最高的全国旅游强县。接待游客达到4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6亿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三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加快汇生源等6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林果、畜牧、花卉、中药材和豆制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3年内全县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5个、农业龙头企业5户,扶持产业扶贫示范村25个,发展产业示范户5000户,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项目10个,努力打造关天经济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推进城乡建设跨越发展。进一步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加大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力度,创新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重点镇建设,升级改造省道、县道,提高镇、村公路标准,完善电力、通讯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本,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跨越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增加民生投入,重点抓好教育公平、医疗均等、就业充分、保障完善等民生工程,逐步建立保障待遇正常调节机制,力争赶超全省平均水平。
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牢固树立开发式扶贫的理念,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以集中连片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具体工作中抓好五个一,即:突出一个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培育,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和四大项目,大力引进和实施农业产业类项目,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到2022年,力争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年均增长27%以上。实施一个工程,全力以赴抓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围绕十三.五,实现6714户25500人的搬迁目标,对居住在高寒边远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区域的贫困户实施整体搬迁安置,在全县建设6个移民示范小区和20个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扎实抓好搬迁户家庭成员就业,力争每一个贫困户有一名成员实现就业转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改善一个条件,多措并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将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人饮解困、流域治理、移民搬迁、农业开发、通达工程等项目及各类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向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投入,加大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把贫困村建成功能齐全、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提升一个能力,群策群力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充分依托县内外各职业院校及雨露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技能培训平台,加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切实抓好基础教育,创建双高双普和教育强县,为扶贫开发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抓好一个保障,多方联动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人群全覆盖,把保障措施落实到扶贫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以省级单位两联一包为推手,扎实推进双包双促,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为贫困镇、村、户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保障措施和目标
xxxx县将毫不动摇的坚持123456精准脱贫思路,确保在2022年全县31193人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一)实现一个目标:到2022年底,全县贫困户11552户、贫困人口31193人完成摘帽目标。
(二)打赢两个战役:打赢51个贫困村摘帽战役,打赢全县贫困户脱贫摘帽战役,为了实现这个摘帽目标,贫困村和贫困户要达到村十有、户八有:
1、贫困村达到十有。
(1)有主导产业;
(2)有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
(3)有卫生合疗室(小病不出村,合疗方便报销);
(4)有村民活动场所、敬老所(小型文化广场、敬老场所);
(5)有完善的网络通信设施(网上销售平台);
(6)有小学和幼儿园;
(7)有零售超市;
(8)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9)有金融服务代办点;
(10)良好的村容村貌(能通水、通电、通路、通网,村内环境整洁)。
2、贫困户达到八有:
(1)有安全稳定的住房(不出现危房、破房,要宽敞明亮);
(2)有干净卫生的厕所(逐步达到水冲式);
(3)有新能源(有太阳能或沼气或液化气有取暖设施);
(4)有稳定的收入项目(户有基本收入来源,包括打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商务等);
(5)有基本的网络通信设施(有手机或电话、电视、宽带、广播);
(6)有基本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或摩托车或三轮车等);
(7)有干净的自来水;
(8)有环境优雅的庭院。
(三)建立三个机制:
1、领导机制。县有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镇有脱贫攻坚工作组,村有脱贫攻坚工作队。
2、作战体系。县有作战指挥部、镇有作战指挥室,村有前线作战指挥所。
3、考评机制。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和脱贫攻坚研判评估办法。
(四)创立四个模式:
1、支部引领;2、企业带动;3、能人帮扶;4、双业促进(就业创业)。
(五)实施 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异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六)实施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七、建议
一是建议从产业化发展急需改善的环节入手加大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致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条件(基础设施保障)生产环节(技术保障)销售环节(营销队伍保障),产业化项的发展需要支持的环节不同,建议从急需改善的环节入手给予支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长远效益,避免盲目支持和浪费。
二是建议财政扶贫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xxxx县贫困面大,大部分深山区、石山区聚居区域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住房等基本生存问题还未解决,还不具备发展产业的条件,只有基础保障条件改善了,产业发展才能走上持续、稳定的道路。
三是建议把扶贫资金切块到县后,适时下达资金计划各镇办。首先是镇办对基层情况比较了解,更能结合本地实际确立扶贫项目;其次是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防止扶贫项目资金下达时已错过实施季节的情况出现。
四是建议上级扶贫部门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的效益评估。首先是有利于保证扶贫项目效益最大化,避免浪费;其次可以使各类扶贫项目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五是建议简化产业化扶贫信贷程序,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实施全额贴息。转变部分贴息为全额贴息,使真正需要发展产业的贫困农户能顺利获得贷款支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和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开发式精准扶贫的目标。
六是建议扩大圆梦行动的资助范围,提高资助额。
xxxx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脱贫致富就大有希望,建议将在册农村贫困家庭考取二本以上的学生一次性资助额度提高为xxxx00元/人,一般农村家庭(含三本生)资助额度为1xxxx0元/人。
【第3篇】2022年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本文将介绍2022年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2022年优秀扶贫调查报告(1)
一、基本情况
青山镇地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位于普安县南部,东距晴兴高速18公里,北距镇胜高速40公里、南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35公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22〕16号),原雪浦乡、青山镇合并为青山镇,合并后全镇国土面积254.8平方公里,耕地13.98万亩。辖11村2社区,总人口6.4万人。
二、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包村(社区)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扎实精准识别。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包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识别标准,本着真扶贫、扶真贫、见实效原则,组织五人小组人员和包村组干部深入村组,按六看法逐户见面,逐户识别,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4次全面系统的回头看。通过精准再识别,落实回头看,确定最后进入系统精准贫困户1822户5532人。
(三)抓实精准对接,推进扶贫行动。实施以党建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带动、救助保障、搬迁脱贫、合作社组团等措施开展扶贫行动。一是党建扶贫促进行动。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实际,专门组建了5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13个联合党支部,镇党委下派5名副科级包村领导到5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种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二是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2022年将符合条件的122户188人纳入相应的城镇低保,4548户6824人纳入农村低保。三是技能培训发展产业行动。组织镇村干部和产业脱贫户代表20人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强化农+合作社、农企对接。推动三变四化建设,让贫困户有一定稳定收入。到村(组)开展共商工作,培训种养殖累计541人次,发放种养殖技术资料1160份。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烤烟种植户2387户(其中:精准扶贫户642户2889人,签订种植合同6092亩,预计实现产值1500万元,户均预增收30000元以上),2022年在稳定现有烟农的基础上突出向烤烟能手、优质生产基地集中,并扎实推进集群式烤房、烟水、烟路、烟机、烟地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收烟8万担优质烟叶;草地畜牧业采取品改繁殖,瘦育肥饲养黄牛等方式养牛,以分散厩养为主,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全镇牛饲养量达到3500头,出栏2000头。发展规模养羊21户。发展规模养猪(50头以上)20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0000头,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林果产业在继续抓好核桃种植管护,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户合作,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发展蔬菜、特色水果、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户627户2479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86户1231人,为走稳产业发展脱贫一批路子奠定扎实基础。四是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建成小康房67户。确定2022年危房改造任务502户,目前已完成357户。其中:建卡精准贫困户178户。
(四)紧盯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助力脱贫。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让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以期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等问题。按三帮共商队伍工作法(即镇党政主要领导一帮共商队伍、13个共商会一帮共商队伍和 五人小组结成联系对子一帮共商队伍)机制,以五共工作法为抓手做实群众工作,用优惠政策帮他们算好脱贫发展的账,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截至目前,召开易地扶贫共商会61次,发放易地扶贫相关宣传资料9000份。同时,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评议公示,组织人员成立调查核实组下到各村(社区)逐户开展走访调查,核对搬迁对象名单、家庭信息,确保搬迁对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可靠。确定 十三五期间搬迁439户1780人。截止目前,2022年有二道岩、高林、三冲寨、打磨沟、窑湾、倒马坎等6个自然村寨作为易地扶贫整寨搬迁实施点,总计195户839人。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镇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名领导、一帮队伍、一台车子、一块阵地、一笔经费),按照州、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村(社区)、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落实了6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确保了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甚至对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对于产业到户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派驻的部分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镇开展的产业脱贫户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为例,一些贫困户不参与或积极性不高,认为搞种养殖没多少收入。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
四、下步工作建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三是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加快推进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强化和上级部门以及企业的对接,加强贫困户中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广度和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三)共商、共谋乡村发展倍增。围绕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学校、村企合作以及电商平台+贫困户等方式,以三变、四化、五共、六攻工作法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各项工作,着力推进贫困户脱贫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增长。
2022年优秀扶贫调查报告(2)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镇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xxxx镇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化隆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适宜,属化隆县三大川水乡镇之一,也是化隆县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全镇共有25个行政村,86个社6871户,总人口3.13万人,有回族、撒拉族、汉族、藏族、东乡族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90.6%。全镇总耕地面积为xxxx0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2亩,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兼温棚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第三产业收入占48.6%,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收入占33.33%,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历年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xxxx9年我镇积极争取在唐寺岗、牙目、桥头、东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个村的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涉及农户744户,发放扶贫资金372万元;xxxx3年在xxxx街、阿化、西滩三个村种植薄皮核桃1300亩;xxxx4年根据《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镇通过行政村申请、政党政班子会议研究,上级扶贫部门审核确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关巴、东六、东七、xxxx街、阿化、西滩8个行政村为贫困村,xxxx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在2736以下,贫困率均在42.5%以上。通过农(牧)户申请、村(牧)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牧)委会核实、镇政府审核,确定了贫困户1355户(5257人)。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工作;xxxx年年初对贫困户数据进行了更新,初步确定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经验
近年来,我镇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扎实开展我镇解困脱贫工作。主要做法:1、加大宣传力度,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前提。按方案宣传,镇、村分级召开贫困户认定动员大会,宣传扶贫政策和扶贫方案。对外出打工及未能到会的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通知等方式做好宣传,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户晓,营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工作氛围。2、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是扶贫开发成功的关键。深入调研,方案制订科学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填好扶贫对象基本信息表,重点弄清家庭人口、收入来源、支出负担、存款或负债额度、致贫原因、脱贫依靠等问题;建立专门数据库,对所有认定的对象,将搜集到的情况进行信息录入。通过深度分析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根据其家庭实际,综合考虑所在村社相关情况,明确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脱贫思路。3、严格按程序认定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准则。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局审批的程序,坚持做到条条到位、环环尽责。特别在代表评议环节上,我镇注重突出民主性、广泛性,要求评议小组至少30人以上,且每个村民小组不得少于5人;在镇政府审核环节上,组织干部到各个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申请户主的基本情况,确保对象认定不出现偏差。4、强化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创新扶贫参与机制,构建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一是我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扶贫资金、项目。二是通过项目整合,积极整合国土、发改、水利、林业、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将钱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卫生室建设、电力改造等刀刃上。三是群众凑。发挥困难群众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资金。5、跟踪问效,信息管理动态化,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动态识别、动态管理,保持扶贫对象的精确性和政策投放的精准性。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按季度对贫困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增收状况,对于脱贫效果不理想的,及时调整扶贫方案,纠正扶贫措施。6、群众自觉行动,苦干实干是根本。使群众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是扶贫开发工作成功的动因。
总结的经验:我镇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把国家的帮助和自身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镇谋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群众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地理条件优越。我镇位于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较县城低近10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及药材等经济类作物,且交通便利,202省道贯穿境内与循化县连接,石甘公路与石大仓乡相连,公伯峡电站公路与循化县红旗乡相连,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2、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拉木峡丹霞地貌、公伯峡电站、苏只电站、水车生态园区、黄河彩篮蔬菜种植基地、马步芳公馆、阿河滩清真寺和古树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观光资源,并可依托宽广的库区水域资源,发展冷水养殖、水上娱乐等项目,打造黄河谷地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服务产业。3、民俗文化有待开挖。我镇以回族和撒拉族居多,占全镇总人口的86%,回族和撒拉族擅长做可口的饭菜,尤其是撒拉族的民族特色餐负有盛名,回族的刺绣也享有名誉,有收藏黄河奇石的爱好,且这两个民族热情好客,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民族餐等民族特色餐饮业。4、劳务经济渐成规模。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拉面经济明显提升了农民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支柱产业。5、扶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镇大力扶持带头致富群众新建畜禽养殖规模、冷水养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生产规模,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之处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我镇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式。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我镇有些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比如我镇26村人饮工程一直未能完成;北片各村浇水渠道还没有实施防渗工程,渠道渗漏、决口等现象严重,造成群众灌水困难;我镇境内的巴燕沟和6条大排洪沟治理不彻底,每年发生洪灾冲毁和淹没耕地现象,给广大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比较低。现阶段扶贫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比较被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我镇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致富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转移就业培训重点不够突出。当前扶贫系统开展的转移就业培训是短期非学历培训,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范围广、成本低、见效快,但缺点是对最需要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帮助不大,短期培训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突出转移就业培训的重点,探索出新的培训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的成效。
(五)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四、对做好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
目前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仍然严重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要用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扶贫成效。
(一)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已有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二)建立到户到人长效机制。集中帮扶,着力解决整家整户整体脱贫的问题。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精准帮扶、逐户验收的工作要求,因户制宜,实施扶贫到户到人工程。一是干部帮扶到户。建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万家活动,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组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并建立帮扶台帐;二是转移就业到户。实施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就业工程,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稳定实现该类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户至少1人转移就业;三是技能培训到户。整合雨露计划、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民培训等教育资源,确保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四是产业扶持到户。帮扶贫困户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增加收入。
(三)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尽量按实际投资安排项目资金,减少甚至取消到户项目要求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自筹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负担;二是提高一些扶贫项目的扶助标准。当前贫困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在这些地方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难度非常大,而且当前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劳务价格也不断上涨,项目单位投资越来越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资金标准;三是统一规范扶贫项目税费收取。扶贫资金扶持的都是贫困区域和弱势群体,因此除国家硬性规定不能免除的税费外,所有扶贫项目尤其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的项目,都应考虑免税。四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四)完善基础提升长效机制。改善民生,着力解决贫困区域生产生活基础薄弱的问题。以贫困村为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村级道路畅通工程。完善村级公路网络的基本要求,加强村出口公路和连村一般出口公路硬化、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等建设,二是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三是加强完善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就医保障到户。筹集新农合资金,实现贫困人口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五)、强化管理要点,健全工作推进长效机制。一是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统筹、协调和改革力度,构建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推进和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整合资源,着力解决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不够的问题。二是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
(六)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1、明确工作职责。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切忌空喊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2、完善管理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负总责,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整合各种资源予以支持。采取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3、加强基层组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4、强化队伍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5、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第4篇】2022最新优秀的扶贫调查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2最新优秀的扶贫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最新优秀的扶贫调查报告(1)
根据区委工作安排和七届区政协第13次常委会协商通过的《钟山区政协20_____年度委员调研视察课题及常委会专题协商议题》,经七届区政协第26次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20_____由区政协主席陶贵萍带队,于20_____年7月2日至3日,在听取区人民政府关于今年4月以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后,深入大河镇周家寨、大地和大箐等农村社区,实地走访视察了3个社区乡村旅游、精品水果及中药材种植情况,与贵州国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对钟山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为期两天的专题调研后,调研组成员在总结座谈会上对区政府结合区情,按照省、市精准扶贫工作安排部署,扎实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积极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档立卡摸清底数
1、贵州省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于今年4月上旬召开后,区两办于4月下旬印发《钟山区20_____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同时将相关表册和指标解释编印成册,印发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镇乡街道、村和驻村小康工作队,便于指导开展建档立卡等基础工作。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关于补充下达我省贫困人口识别规模的紧急通知》要求,我区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为识别标准,识别规模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1.61万人作为贫困人口识别基数,经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上浮比例为10%,全区贫困人口识别控制规模调整为1.77万人,并行文下发到各镇乡街道,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数符合要求,通过了区扶贫开发局审核认定。
2、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关于下达我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规模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和十二五整村推进工作需要,区扶贫开发局已按程序将省下达钟山区22个贫困村(其中:一类村12个、二类村5个、三类村5个)指标任务数进行了安排分解。根据省、市要求,为加强工作督查和调度,一是成立了由区人民政府区长为组长,区委联系领导和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扶贫局、区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扶贫开发局,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分片指导,成立了分片指导组,负责方案制定、宣传培训、督促检查、工作调度、情况反馈等;三是各镇乡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建档立卡领导小组,安排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3、为保障建档立卡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明确到位工作经费6万元。为加强扶贫建档立卡宣传动员工作,组织编印了《六盘水市钟山区精准扶贫十问十答》,发放张贴到村到组,用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人员培训150余人次,并将大湾镇定为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示范点。
(二)按标准开展贫困户(村)识别工作
1、贫困户识别严格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标准执行,发放农户申请书6000份,最终通过两公示(贫困户名单先在村公示无异议,经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后在镇乡办公地点进行再次公示),符合条件的申请书5231份。两公示结束后,区对各镇乡街道报来的贫困户拟定名单进行审核确认,并于20_____年6月 19日在钟山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告,共识别出农村贫困户5231户17697人。
2、贫困村识别工作也是严格按照一高一低一无(贫困发生率高于27%、20____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低于4819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进行识别,区乡两级严格按照一公示一公告的程序规范开展工作,各镇乡街道对各村上报的贫困村申请书进行了审核,于20_____年6月上旬对22个贫困村名单进行了公示。并于20_____年6月中旬,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对各镇乡上报的22个贫困村名单进行了公告,现已完成公告。
(三)全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
按照省、市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要求,钟山区积极改进扶贫项目实施方式,全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确保扶贫取得实效。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钟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制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紧抓好,初步拟定全区干部职工与农村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台账,使全区62个农村社区5231户贫困户都有至少一人帮扶,为下一步制定帮扶计划,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开展千企帮村活动,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工作计划(20_____20_____)》中以县区对接为载体,将帮扶工作落实到实处的要求,认真包装项目,拟定招商引资手册,积极与大连市西岗区对接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完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2、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由乡镇根据群众意愿选择项目,实行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把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的产业项目上。20_____年立项批复财政扶贫资金项目60个,投入资金9332.2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8100.2万元,省级减贫摘帽及项目管理费等资金1222万元,市级支农资金10万元。60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目前已竣工项目21个,已拨付资金5564.9万元,拨付率为59.63%,已报帐资金1820_____万元,报帐率为32.71%,项目共扶持农户19827户68547人,其中贫困户8397户28888人。 20_____年立项批复财政扶贫资金项目6个,投入资金3223.4万元。现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已拨付资金1250万元,拨付率为38.78%,项目共扶持农户2317户8750人,其中贫困户504户20_____ 人。
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20_____年全区培训任务1190人,投入扶贫资金25万元。其中:十大产业(核桃、精品水果、蔬菜、乡村旅游、中药材、马铃薯、烤烟、茶、草地生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普训1000人,培训资金2万元;十大扶贫产业骨干培训50人,培训资金6万元;三位一体培训100人,资金1万元;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40人,资金16万元。现已完成三位一体培训100人。
4、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逐村逐户建立档案,20_____年计划危房改造1000户,投入资金1500万元。
5、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农民自愿、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鼓励探索的原则,积极稳妥,稳扎稳打,让每一户搬迁群众都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20_____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541户2306人,投入资金2767.2万元。目前已累计完成主体施工298套住房,占住房任务的55.08%,正在主体施工243套,占住房任务的44.92%。
6、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抓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我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总体进展顺利。目前共完成投资8578.86万元,为年度目标任务25007.23万元的34.31%。其中:小康水计划投入3950.16万元,已完成投资2217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6.13%;小康寨计划投入2679万元,已完成投资1515.8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6.58%;小康讯计划投入384万元,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39.06%; 小康电计划投入3090万元,已完成投资97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31.39%;小康房计划投入6614.07万元,已完成投资1867.06万元,占年度任务的28.23%;小康路计划投入8290万元,已完成投资1859万元,占年度任务的22.42%。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钟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基础工作稳步推进,但面临的问题困难也不容忽视。
(一)我区社会帮扶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百企帮村多数停留在形式上,企业帮村实效不明显。
(二)与其他农业县相比较,我区属于市中心区,虽然贫困面较小,但要在全省、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扶贫开发依然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根据省市要求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由于人口素质普遍偏低,造血能力有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差,脱贫工作任重道远,扶贫开发的任务越来越重。
(三)根据国家和省、市扶持贫困县发展的有关项目资金申报要求,因我区不属于贫困县,许多项目资金可望而不可即,能向上级争取的项目资金较少,扶贫开发争取资金难度较大。
(四)由于前几年机构改革,目前乡镇一级未设置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均由镇乡农业服务中心或其他站所临时抽调,兼职较多,精力有限,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五)中办发〔20_____〕25号文件关于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分类很细,政策性又强,临时抽调的一些基层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对政策的理解力和工作的执行力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亟待提高业务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根据钟山区具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困难,为进一步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十年扶贫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扶贫联席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区、乡(镇)、社区(村)三级要加大对《贵州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_____-20_____年)》和精准扶贫工作相关知识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和完善精准扶贫开发方式,确保精准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进一步加快建档立卡等基础工作。底数清、情况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区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钟山区20_____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 (区办通字[20_____]52号),将基础工作做深、做透、做实,给每一户贫困户建卡立制,做好每一户人员情况、房屋情况、贫困原因、发展意愿的收集整理工作,落实好扶贫到户到人员的基础材料,有的放矢地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摸清底数对推进精准对口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至关重要。
(三)进一步制定完善精准扶贫科学规划。要根据国家、省、市扶贫纲要,结合钟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扶贫规划、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我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加大全区贫困村贫困户的普查力度,摸清底数,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乡镇、村要结合区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四)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要以职业教育9+3计划、雨露计划、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等为载体,加大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乡镇、村居的工作积极性,把扶贫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增强自主造血功能。
(五)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扶贫效果。要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实现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以百企帮村、千企帮村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做好产业带动。结合区情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兴建农家乐等),村(居)两委要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发展村级积累,带动村民致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要巩固现有产业化建设成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产技能,指导扶贫对象加强产业管理,发挥产业脱贫效益。
(六)进一步拓展开发式扶贫资金渠道。要继续争取省、市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政策支持,增加我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联合金融部门开展好政府主导的贴息或无息创业贷款,扩大互助合作社数量,政府要尽可能将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要认真总结整合资源资金、合力开发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整合各类资源资金投入到重点贫困村,用于推进重点村项目建设。整合各类农村工作项目资源,合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实效。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强沟通、协调,尽最大可能地将各类扶持资金加以整合,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效益。要继续开展社会扶贫,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类机构和个人扶贫帮困积极性,构建规范的社会帮扶体系,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七)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在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项目资金的年度审计、报账制。区、乡、村三级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各类资金使用程序,把民心工程做好做实,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八)进一步加强扶贫目标考核和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并结合下派村支书等活动,加强贫困村村支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好用好致富带路人。要继续加强扶贫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扶贫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推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按照《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规定,提请编制部门考虑可否在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定编定人,划归区扶贫开发局管理,为进一步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022最新优秀的扶贫调查报告(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14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 2000公顷。2022年,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 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 户、养鸡 3 户,养鸭2 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 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22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 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2022年如期脱贫,到2022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 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 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22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2022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 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五)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18.8%。
(六) 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 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七)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2022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20808.5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 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17.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2.5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22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 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全镇29 个特困自然村中,有 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22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22年,在校学生1800 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 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2022-2022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 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全镇4个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学校未实现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农户20户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盖,11个自然村已通卫生自来水,18个自然村未通卫生自来水,但部分群众建有水窖。到2022年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新增蓄水20000 立方米,安装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装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装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产业建设问题
特困自然村中,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有6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有8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有10个村人均纯收入还处于3000元以下,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到2022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村6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李子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8个。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七)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22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八)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2022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 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1.7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22年在会仪镇 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会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到2022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22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17.5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十一)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22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二)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到2022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我国扶贫开发始于80年代,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属于粗放式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于是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云南省、昭通市相继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当前主要是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在精准识别后如何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一是建议县级尽快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把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通过广大干部职工把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传递到群众中。二是尽快印发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手册,全面掌握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的标准。
(二)规范识别机制,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贫建档立卡任务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要通过走村入户的举措,再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特别是全面掌握贫困户人口、耕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以便下步提出精准扶贫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对扶贫对象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三是建立返贫防御机制,有些贫困户在脱贫后又会因灾等返贫,因此有必要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机制,通过日常的防御和应急的防御手段及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控制脱贫农户返贫,以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三)实施分类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贫困户分类化解,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另一方面是对时间分步实施,从2022年到2022年共计5年时间,建议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三轮实施完毕,两年为一轮,第一轮20222022年,帮扶5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222022年,帮扶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先前脱贫群众;第三轮20222022年,帮扶剩余10%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原因又返贫的群众。
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大面脱贫一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落地,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和特贫自然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外,还可以通过划分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致贫因素相似的小片区,采取跨村跨区域实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解决非行政贫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资金项目少的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比如,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等。针对调研中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竹的销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尽快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灾生活困难无法翻身的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任用。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先有钱才治病和治了病才报账的矛盾,对信用等级高,评估其经济偿还率高的大病家庭,试点推行先看病再给钱模式,逐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五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比如,和平村三节田,黄坪村马马丘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六是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减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特困学生关爱基金 项目,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结合劳务输出、移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基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七是通过思想教育扶志一批。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自身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挂钩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做好对群众的正面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
(四)坚持规划先行,解决扶什么的问题。建议在《云南省乌蒙片区绥江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222022年)》中,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关部门拟定行动计划。会仪镇根据县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列出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一是目标精准。紧扣全镇2468户12463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镇情实际,注重与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着力三化兴三农,在产业链上创新扶贫模式。三是措施精准。针对会仪镇的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重点在产业发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时台账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四是保障精准。要求根据规划迅速分解责任,注重加大调度、督导力度,抓好任务落实。
(五)建立融资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一是建议全县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使用,由县政府协调,设立专户,乡镇组织实施,县直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金集中连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要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积极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建议县级研究制定出台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四是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六)强化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一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好1017扶贫日,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意愿,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组织实施。四要出台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加强基层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政治坚定、民主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强化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八)细化管理考核,确保精准扶贫实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挂钩帮扶到位。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每一户贫困户明确一名责任人,建议由挂钩单位对挂钩村派驻扶贫工作组,主抓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我县,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帮扶单位要根据扶贫专项规划以及工作方案,细化帮扶措施。同时,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县级层面也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到位。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九)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家庭面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甚至两者都有的现象。不解决好这一现象,不仅对脱贫目标的实现有影响,也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一是要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建立信息档案,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协作,从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心理辅导、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工作。三是要发展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志愿者,到这部分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
总之,构建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把群众当成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亲人,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当成自己的痛,对贫困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帮真扶;为群众的致富梦和小康梦携手努力、合力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第5篇】2022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2优秀扶贫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优秀扶贫调研报告(1)
党的十八提出,到2022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在做好对口帮扶的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校科技人员广泛参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等国家连片扶贫地区开发,与贵州务川县、道真县,四川巴中市、叙永县,云南昭通市,湖北竹山县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教合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全力营造关爱农村贫困学生的社会氛围,解除农村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关爱力度,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扶贫帮困工作计划。
二、目标任务
扶贫帮困活动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入学,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目标。要求如下:
1、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亲自挂帅,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积极响应学校千师进万家号召,各年级对贫困生进行摸底,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必须做到每个贫困生都要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结合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再发动广大师生积极献爱心,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其次组织老师、同学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社会和父母关爱。
3、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我们将组织少先队员、党员同志在校园内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另外学校还将通过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为贫困生争取各种奖学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奖学金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4、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德育处要对各部门开展扶贫帮困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并报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扶贫帮困活动进行检查考核、调度通报,对活动开展好的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5、20xx年xxx走退休教师1,在职教师13人。
总之,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教师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2022优秀扶贫调研报告(2)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四大职能之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对口扶贫是高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西南大学秉承 杏坛育人、劝课农桑、学行天下、服务民生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整合调动各方资源,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对口帮扶重庆石柱、忠县、巫山、丰都等4个三峡库区贫困县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对口扶贫县的高度赞誉,引起了中央、重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把社会扶贫作为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长期坚持不懈做好对口扶贫工作
1997 年,原西南师大和西南农大分别作为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开始对口帮扶忠县和石柱县。20xx年,学校作为北碚对口支援巫山集团成员,承担了对口支援巫山县的工作任务。20xx年初,重庆市调整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区县,学校又增加了对口帮扶丰都县的任务。至此,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工委扶贫集团和北碚支巫集团成员,共承担了石柱、丰都、忠县和巫山4个县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任务。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学校始终将对口扶贫工作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应尽的社会责任,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地合作处对口扶贫工作职责,精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对口扶贫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工作思路。学校设立了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对口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为切实做好对口扶贫工作,学校校地合作处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贯彻中央、重庆市扶贫开发精神,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认真制定对口扶贫实施计划,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农业、教育、文化、旅游等学科优势,把开展对口扶贫与深化校地合作结合起来,出资金与出思路结合起来,输血与 造血结合起来,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结合起来,积极与对口帮扶县加强沟通交流和互动协作,针对地方特点和实际需要,合作开展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对口扶贫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对口帮扶工作的深入持续推进。
二、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与对口帮扶县进行有效对接,有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有效支持对口帮扶县农业产业升级。十余年来,学校先后选派多学科教授专家1000多人次深入对口帮扶县,帮助编制《石柱绿色生态经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忠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咨询报告20多份,针对石柱黄连、长毛兔,忠县柑桔、核桃,巫山庙党、脆李,丰都肉牛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研发项目300多项,转化推广《园艺作物标准化建园技术》、《大棚省力化养蚕技术》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30多项,解决突破了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当地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学校与对口帮扶县共建忠县柑桔高产示范基地、甘薯产业化基地,巫山党参种植基地、脆李产业化基地,丰都肉牛科技示范基地等试验示范基地10多个。20xx年,学校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在石柱投入近300万元,建立了魔芋、黄连、莼菜、蚕桑四个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对口帮扶县一批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不断整合学科资源,积极助推对口帮扶县教育文化发展。学校注重整合教育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积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专项帮扶。学校与石柱实施了教育合作行动计划,在石柱建立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石柱研究中心;与巫山合力打造教育强县工程,实施了文化引领、全员培训、三名培养、科研提升、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在忠县,学校选派专家编制完成了忠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帮助忠县三汇中学打造特色学校。通过学校顶岗实习支教,选派优秀学生600余名支援当地中小学教育,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发挥历史文化、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优势,积极组织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赴帮扶地区开展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研究,在石柱实施了《巴盐古道线性景观长廊开发研究》、《龙河流域文化发掘研究》,在忠县实施了《兴峰南天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三汇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力促进了帮扶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全力保障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学校先后选派18名优秀干部和教师赴帮扶县挂职,帮助忠县、石柱县的12个镇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促进地方整村推进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持。依托学校教育培训基地,在职专家与退休晚霞专家相结合,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干部进修、专家讲座、科技下乡、顶岗支教支农等多种形式,开办培训班300余期,为帮扶县培训中小学教师1200余名,培养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共计38000余人,受益农民达 20万人。针对地方人才紧缺的实际,学校通过组织现场招聘和大学生毕业推荐等多种形式帮助石柱、忠县等对口帮扶县引进人才100余名。
三、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努力筹措物资和经费,切实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困难
1997年以来,学校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努力筹措物资和经费500多万元支持帮扶地区贫困群众,帮助对口扶贫县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帮助当地贫困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帮扶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先后开展了对石柱县长沙小学、悦崃小学,忠县拔山中学、复兴小学,巫山骡坪中学、平河小学捐资助学,累计发放助学金100多万元。与此同时,学校还广泛发动校内单位和师生员工捐款近50万元,在石柱县开展对贫困学生1+1帮困助学活动,经过3年的持续资助,帮助343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学校还为帮扶县农村中小学捐赠教辅图书、新华字典11000余册,捐赠学生铁床、课桌椅、多媒体讲台、书包、衣物、电脑、电视、音响等20220余件(套),为中小学订阅了《中国教育报》3000余份,帮助建立爱心书屋10个。积极开展捐资捐物,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充分展现了西南大学人心系民生疾苦、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时代风尚。
倾情帮扶十余载,硕果累累满枝头。石柱长毛兔、辣椒、黄连、莼菜,忠县柑桔、乡村旅游,巫山庙党、脆李,丰都肉牛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明显加快。学校对口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教育部、重庆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对口扶贫工作,引起了国内高校、国外专家和两岸三地大学生的热情关注,纷纷到当地考察交流。校地产学研合作科教扶贫 石柱模式成功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校地合作处服务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成绩突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第6篇】2022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2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的工作安排意见,为了更好的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报告》,在县人大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调研组于4月23日至27日开展了全县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调研。现就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个别走访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别深入到全县七乡两镇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地,就种植业、养殖业等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听取情况介绍9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乡村干部和群众116人,收集意见和建议35条。
二、全县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推进情况
(一)20xx年扶贫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先行先试减贫摘帽。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结合江口实际,编制完成了《江口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围绕规划,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找准了发展出路,
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以二类贫困乡镇闵孝镇先行先试减贫摘帽工作为契机,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闵孝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976元,同比增长32.5%;贫困发生率较20xx年下降4.08个百分点,为8.1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幅度得以改善,农村发展后劲增强,闵孝镇减贫摘帽工作通过了省、地的验收。
稳步推进扶贫产业。围绕人均1亩茶、1头萝卜猪、1棵核桃树和一园四带目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增加困难群众收入。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场)7个,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25160头,35230头、45560只、322500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7%、1.2%、30.69%、4.81%;新建油茶基地0.6万亩、水果基地0.35万亩、中药材基地0.834万亩、核桃基地2.4万亩、楠竹基地2.64万亩、茶叶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3.01万亩、藤茶基地0.9万亩;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四带产业布局初具雏形。建立12个村级扶贫互助社,扶贫资金总量达205万元;增加小额贴息财政扶贫资金至86万元,解决了部分农户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实施了雨露计划,树立智力扶贫典型;加快推进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集团帮扶工作,20xx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49.8万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80万元。20xx年减少贫困人口0.88万人,贫困发生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918元,同比增长24.3%。
(二)20xx年减贫摘帽整县推进、扎实开展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江口县20xx年整县推进减贫摘帽实施方案》的部署,七乡两镇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每个班子、每位班子成员及全体乡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建立了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责任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如民和乡建立了村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干部力量不足和调动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有效,就烤烟移栽面积已完成5300亩,中药材生产面积3000亩,茶叶基地新建1300亩等。县级编制完成了《江口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各乡镇根据县的总体规划,相应制定了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规划》符合地方实际,符合地方长远长足发展要求。乡镇在编报项目上力度前所未有,如双江镇已编制项目13个,其中已上报2个,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并以省扶贫挂帮江口为契机,抽专人3名成立了镇项目办,专门负责编报项目建设工作,着力项目争取工作不放松。
减贫摘帽重点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势头强劲。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身体力行招商引资,安商扶商;身体力行到一线调研,督促产业扶贫工作的落实。乡镇干部蹲村抓点,全力以赴。目前,
烤烟生产已突破2.2万亩,中药材、核桃、楠竹、油茶、绿茶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数,夏粮生产、蔬菜产业、精品瓜果、猪、羊、禽养殖,以及大鲵、七彩山鸡等生产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在粮食生产上,怒溪乡投入资金35万元,大力推广玉米肥球育苗、水稻旱育浅植,建水稻高产示范点2000亩;德旺乡抓优质米生产基地1000亩等。在茶叶生产上,坝盘乡仅都村发展茶叶生产户200余户,面积达3000亩,并建茶叶加工厂1个,官和乡建白茶基地1400亩,茶叶加工企业1个等。在油茶生产上,桃映乡已新植9912亩,全乡油茶面积已达1.59万亩,在楠竹生产上,太平乡已栽植2万亩,且乡村旅游已达130余户,床位1300余张,接待能力增强。桃映乡小屯村村支两委在本村大力发展了花卉产业,已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400亩,带动农户30余户,发展以紫薇树为主,预计可增收620万元。在烤烟生产上,闵孝镇仅双屯村就连片栽植了1800亩,且100%的地膜覆盖等等。每个乡镇都按照县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计划,正在一件一件的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三、扶贫脱贫攻坚工程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及建议
(一)如何解决没有产业发展的规模就不能真正走向市场,与没有市场平台的拉动又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的思考。
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在扶持发展养殖业、蔬菜业等方面的失利情况,也回顾过去,在大力发展无核蜜桔、青麻、桑蚕以及规模化养猪、养羊方面,亦可谓是下来了一番功夫的,但最终,不仅没有发展起来,也因反复地做类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老百姓的怨气、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带来乡镇工作的难度。通过了解、探讨、分析,这些产业没有发展成功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和一部分干部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外,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对路品种,介于行政干预而不得已为之。二是在抓产业的方式上,多为产前工作强硬,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薄弱。三是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四是产业发展的后续缺乏扶持政策的支持。一项产业,没有市场或没有打入市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长足发展。
目前,我县在茶叶生产上,企业+农户+技术的模式已见成效。哪里的茶叶长势好、面积多,那里一定有茶叶加工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经常性精心指导。但,也存在如太平乡月亮坝养殖场(法人刘兴达)养蛋鸡达3.8万只,民和乡龙宿姚福清户养蛋鸡达7千只等养殖大户,虽有养殖的技术,而遇
到了生产的蛋鸡销售难的问题等。同时,全县已栽植楠竹、油茶、核桃数万亩,绝大部分栽植于新垦地、荒地,且三、五年都见不到经济效益。发展起来了,应该说是一项长效产业,可持续见效的产业,甚至可以带动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但栽后的管理十分堪忧,有的缺乏资金难以加强管护,有的只管栽不管管理,特别是核桃和楠竹。
建议: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既要抓好产前的各项工作,也要把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予以研究抓落实。制定产业的后续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使之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壮大财政财源。
(二)抓住政策性机遇,谋划项目建设方面亟待整合力量。
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面对的是贵州省,面对的是武陵山片区,项目的编报和争取工作亦可谓百舸争流。江口百业俱兴,工作千头万绪,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十足。在项目的编制、呈报、争取工作上,不论是县直部门,或是乡镇,由于职能不同,力量不足,加之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无形中会影响到争时间、赶进度等工作,以及对
研读、用好、用活政策上有差异。虽然,县委、政府已安排,且多次督促抓好项目的编制和向上争取工作,肯定的说是有成效的。也可以说,该项工作还有差距。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在编报项目上一定程度的存在局限性,有的部门因编制项目人员单薄而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班人熟知本地实情,熟知项目编制业务,熟知政策信息就会失去先机,失去加快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建议:政府组建一个项目编报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编制、呈报和向上争取工作。抽调项目编制业务熟悉、项目谋划能力强、协调工作能力强三方面的人员力量,组建项目编报办公室。加强领导,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统筹做好全县大、中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保障获取和传递项目建设信息快,项目编制呈报快,挤进国家相关项目建设规划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快,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关于20xx年减贫摘帽的数据统计工作的建议 介于减贫摘帽工作,在切实抓好各项产业、十大工程的基础上,最终体现在实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统计上。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应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目前,各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强化统计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建议:政府提早安排,总结和借鉴闵孝镇20xx年减贫摘帽的工作经验,强化各乡镇的减贫摘帽统计工作。
(四)关于土地整治中涉及耕地质量问题的建议
全县20xx年前在闵孝、太平等乡镇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将极大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效率;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整治后,出现耕地质量问题,即大部分耕地的耕作层沙石偏多,如太平乡平南经整治的200亩土地;耕作层较浅,如闵孝镇峰坝村经整治的土地有的田块耕作层不足10厘米,同样砂石偏多。建议:
从20xx年起,政府要加大该项目实施中的监督力度,必须要承建方将原耕地的耕作层的泥土起放在一起,待土地整治平后,夯实泥底层,再回填原有的耕作层泥土,并耕作层深度应达28-30厘米以上。且在项目完工验收时,应邀请当地部分群众代表参加。20xx年底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土地质量问题,希望政府妥善处理。
2022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xx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 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10.2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xx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xx年-20xx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交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十二五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xx年度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xx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xx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级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xx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14.6%,比全国(49.68%)、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
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臵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细致地对贫困乡镇、村组、人口及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切实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制定好本县的扶贫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0000人。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第7篇】大学生扶贫优秀调查报告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第8篇】2022年大学生社会优秀调查报告——在校贫困大学生扶贫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第9篇】2022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优秀范文
按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赵桥村概况
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 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 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 一村一品 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 农家乐 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 脏、乱、差 为主要内容的 三线三边 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 种养 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第10篇】2022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将介绍2022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
2022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1)
今年7月份以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我被选派到庆城县熊家庙瓦窑咀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紧紧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省委1236扶贫攻坚和六个精准的要求,结合工作队工作职责任务,集中利用将近两个月时间,对全村2022年-2022年脱贫户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地厘清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一、村情现状
瓦窑咀村位于熊家庙办事处东南方向4公里处,是全县51个贫困村之一,共辖6个自然村,共有418户18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48人,贫困面13.26%,2022年预脱贫40户182人,贫困面下降至3.53%。全村总土地面积16.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69.5亩(塬地3250亩、山地2619.5亩),人均3.14亩,产业以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目前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主导产业。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4662元,其中贫困人口为2900元。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659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260元,同比增长15%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元。
二、致贫原因
瓦窑咀村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户83户384人,占全村人口20.4%,其中实现小康农户的只占15%,实现致富的只有8%,解决温饱的多达77%。总的来说,全村扶贫攻坚难度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土壤贫瘠,近十年年均降雨量不足300。耕地面积5870亩,其中平地4450亩,人均仅占3.1亩。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共有道路10.7公里,除3.7公里通村水泥路路基较好外,其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当地农产品的输出带来了不便。三是传统发展思想严重,种植业仍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粮食作物中,大部分以种植小麦(口粮)为主。养殖业:仍然以传统的散养圈养为主,且数量较少。四是缺乏技术型务工人员。全村有188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65人,大部分都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收入微薄。五是农民扶贫攻坚的意识淡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还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靠、要等思想仍比较严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自强精神有待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工作谋划作为推进帮扶任务落实的重要前提。坚持规划先行,高定位要求、要高规格编制瓦咀村两规划一计划,围绕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解放思想等重点,准确把握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因地制宜,研究论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准谋划一批带动发展的富民项目,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分年度实施,尽早启动实施,以长远的目光、务实的作风推动瓦咀村经济社会快速增长。
二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着力重点。围绕脱贫55户248人的目标及产业现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以白马乡、赤城乡苹果基地为依托,高标准谋划定位产业培育目标,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社会化营销。同时,协调静宁等县与瓦咀村建立友好共建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开展苹果技术培训,切实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三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坚持大力宣传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引导大户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壮大种植、养殖规模,有序引导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瓦咀村农业路径向现代农业、融合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转移,使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增加收入,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从而能使土地最大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
四是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更新发展观念的强大引擎。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劳务输转等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五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脱贫步伐的有力保障。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及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积极协助乡村两级加强基层党建,及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等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党员管理,协助选出能真正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村两委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
2022年优秀扶贫调研报告(2)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22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22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22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22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22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第11篇】2022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2022优秀扶贫调查报告。
2022优秀扶贫调查报告(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旗帜鲜明的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理念。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彻底摸清导致贫困的拦路虎,汇聚民智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切实践行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理念,保康县扶贫办调研组深入三个乡镇走访调研、收集数据,并以店垭镇xx村、两峪乡xx村、龙坪镇xx村这三个不同类型的村为重点样本,采取听、看、查、访的调研方法,听取各村工作汇报,查阅样本村档案资料,深入农户座谈,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掌握了相关典型,通过对比分析,浅析促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现形成相关调研报告如下:
一、样本村基本情况介绍
(一)xx村
xx村是保康县的口子镇店垭镇的一个行政村,属于有一定产业基础,并通过新世纪第一轮整村推进扶持茶叶产业稳定发展和促进全村稳步增收的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317户1006人,耕地面积1322亩,山林7095亩。202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82万元,人均纯收入8775元,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现有贫困人口108户314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4%和31.2%;外出务工人员120人,占总人口的12%;全村基本为无粮村,茶叶为其主导产业,现有茶园面积4293亩,户均13亩、人均4.26亩。
(二)xx村
xx村是一个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较差、群众增收脱贫制约因素较多的贫困村。全村版图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2720亩、林地1.6万亩,平均海拔1300米,距县城100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210户840人,常住人口808人、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2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77人(其中低保五保46户92人);2022年村人均纯收入7200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全村以烟叶为主导产业,是全县唯一设有单独烟叶收购站的行政村,2022年发展烟叶700亩,2022年计划发展1100亩,户均达到5.2亩;2022年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村硬化通村公路14.7公里,入户自来水150户、水窖180口,48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三)xx村
xx村全村版图面积33.2平方公里,耕地3500亩、山林3.6万亩,平均海拔1640米,被称为襄阳的西藏、保康的屋脊辖6个村民小组,150户5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53人(其中低保五保26户67人),外出务工仅10人;2022年人均纯收入10600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村内购买小轿车达34户;全村基本农田改造达500亩、设施农业建设400亩;2022年实施整村推进,反弹琵琶新产业,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确定为全村的支柱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已达到3000余亩,人均近6亩,基本实现了蔬菜产业全覆盖,全村仅一户由于无劳力未发展蔬菜种植。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经济优势以促进整体脱贫增收的特色之路。
二、促进脱贫致富的主要做法
通过走访座谈,了解到在促进脱贫致富的实践中,三个村的主要做法有诸多相通相似之点,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是共同前提,具体措施中资金争取、分类扶持、产业带动等则为重中之重。主要表现为: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帮扶,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在谈到如何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时,项目村书记均表示由于集体经济收入不足,在采取一些以奖代补的刺激措施时,前期主要靠争取扶贫、农业、民政等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xx村2022年实施整村推进后,通过整合资金使用,着力解决了一批难题,使全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全村硬化通村公路14.7公里;入户自来水150户、水窖180口,解决安全饮水500余人;通过扶贫搬迁48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沼气池30座。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烟叶等产业的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全村计划发展烟叶1100亩;培育3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5户;新增3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使总面积达到100亩。
二是全力培植产业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让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发展,显现直接收益是关键。培植产业大户,则是凸显现实收益的最直观体现。能人大户的成功受益,就会形成示范带动、相互赶超的发展氛围,促进全体成员共同参与。xx村之所以能实现茶叶种植全覆盖就是源自大户的带动。村党支部书记杨宏运满怀激动的表示:我们杨树垭要是多几个杨宏元那样的大户,早就脱贫致富了。杨宏元发展茶园20亩,带动贫困户10户,茶农每亩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正是在这样一批大户的带动下,全村108户贫困户实现茶叶种植全覆盖,每户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
三是因人而异精准扶持,由点带面全面覆盖。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项目盲目全面铺开效果难以理想。只有因人而异、由点及面才能持续产生作用。xx村在发展蔬菜的过程中将田块、劳力、技术等作为分类标准,在全村划分层次、集中规划,一户带头、多户联营,实现蔬菜大发展,2022年全村蔬菜面积达到3000亩,而且基本实现半机械化作业。对于田块分散、土地贫瘠、居住偏远、劳力不足,不适合发展蔬菜的农户,鼓励发展山羊养殖业,目前全村5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近30户,全村存栏山羊1500余只。
四是变救济为参与、变输血为造血,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送钱送物的救济式扶贫不符合开发扶贫、精准扶贫的理念,也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只有将贫困群众网络到发展中来,在给予物质扶持的基础上,进行智力开发、信息互通、影响带动,才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活力动力。xx村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烟叶,村干部出面为13户贫困户担保贷款15万元,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问题,并与贫困户签订发展协议,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为贫困户创造出发展条件,激励其主动把握机遇、参与发展。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分析发现,三个村虽然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在精准扶贫的新路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要实现持续性、突破性发展,彻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仍面临一些共同的难题。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群众主要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而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如xx村108户贫困户,80%以上分布在偏远的7、8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挂坡、望天而收,由于没有实施二次电网改造,最边远的农户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xx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仅在省道附近的2个村民小组通水泥路,其余4个小组、涉及全村60%的地区至今还是泥巴路,给蔬菜销售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是因病因残致贫多,脱贫致富无门路。在调查中发现,因病返贫、因残丧失劳力、因智无法劳动的贫困户比较常见。农村低保、五保除了依靠民政的兜底政策外,种养无劳力、发展无技术、致富无门路。芭桃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53人,其中因疾病、弱智、残疾的五保低保达26户67人,分别占总户数、总人数的43.3%、43.8%。他们成为实现整体脱贫的最大难题。
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新生代劳力流失严重。调查了解到贫困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新生代多愿意外出务工,而留守人员多数年龄偏大、观念落后,一贯视农为本、小农思想严重,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加入产业化经营;许多贫困群众听天由命、消极懒散,把希望寄于老天爷的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难以脱贫。xx村唯一一户没有种植蔬菜、也没有发展养殖的贫困户王玉正,全家3口人,均为劳动力,但是由于习惯游手好闲、坐等国家救济,多年的帮扶仍难以脱贫。xx村地处偏远,距县城100公里、集镇20公里,由于山高路远人们普遍不愿在村内发展,外出务工达2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4%、劳动力总数的41.7%。且全村搬迁外地超过20户,劳动力流失严重。
四是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抗灾害御风险能力不足。保康县处于秦巴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特别是高山贫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无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遭遇灾害无法分散、弥补风险,受访者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程度。随着产业市场化的不断加快,种养业受到市场冲击的风险也在加大。xx村以烟叶为唯一主导产业,2022年烟叶丰产期遭遇冰雹灾害,烟叶产量下降超过40%,不少种烟大户减收达5万元以上。由于没有第二产业作为弥补,受灾后无法进行二次发展,不仅冲击了贫困户的积极性,更是加深了贫困程度。xx村在2022年受到外地蔬菜市场疲软、本地竞争加大的市场冲击,出现大面积的蔬菜滞销情况,曾给劣地菜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五是精准扶持思路方法还不完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受访乡镇和村级主要领导在谈及精准扶贫如何落到实处时,提出了两大还未彻底改观的老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漫灌式思维还未彻底消除。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张冠李戴,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其次是垒大户现象难以完全避免。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完全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xx村资源禀赋好、先天优势足,但在如何进一步精准扶持上仍然缺乏规划、对策,简单化的要政策扶持容易出现撒胡椒面单一化的以奖代补难以再次激发参与热情;过度依赖大户和合作社带动难以监督其真正发挥带动作用,与贫困户的利益分割模糊。这些难题在受访的其他村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成为阻碍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制度因素。
四、强化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国务院连续两年将精准扶贫写井政府工作报告。省、市、县相继提出了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深化扶贫开发的新要求、新思路,创新扶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精细管理扶贫项目,全力推动扶贫到村到户。
(一)规范识别机制,进一步瞄准工作靶子。xx村共有150户540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是贫困户?乍一看,还都差不多。村里的同志表示,这几年全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村民的住房有了很大改善,从外面看确实不太分得出,必须走进去细看、细问、细了解。2022年,保康县扶贫办按照中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将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作为一号工程,集中力量在全县识别出8.32万名贫困人口。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个精准。一是底数精准。驻村工作队、乡镇政府项目办人员、村干部户户上门见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册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家每户家庭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流程精准。摸底结束后,根据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组织评议,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经过村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复审确认三道程序选出贫困户;三是对象精准。最后确定出的全县贫困人口,成功对接全国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网络系统,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分类机制,进一步梳理致贫主因。调研中,群众普遍反映,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一是成因精准。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从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原因中列出12项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本依据,结合贫困程度进行分类;二是类别精准。通过分类,划分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类贫困人口;三是定策精准。根据分类情况,确定对不同对象的帮扶计划、措施。
(三)坚持规划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思路决定出路。10多年前,xx村按照打造茶乡名村的思路,走上了全民种茶的发展之路。近年来,该村又先后制定了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做优质量的一系列规划,通过规划实施,加快了全村脱贫发展的进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思路、规划,对于工作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精准。一是目标精准。要紧扣全县8.32万人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县情实际,注重减贫脱贫与率先小康相衔接、注重贫困地区整体发展与县域经济提质进位同推进;二是思路精准。要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县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把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探索绿色化发展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思路;三是措施精准。要针对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重点在产业发展思路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保障永久脱贫有依靠;四是保障精准。要根据规划分解责任、注重协调、强化督导,抓好任务落实。
(四)落实帮扶机制,进一步细化帮扶措施。关于精准扶贫扶什么、怎样扶的问题,保康县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提出打造1+4扶贫品牌,就是扶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也是主要内容和着力点。一是整村推进精准。继续把整村推进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性举措,推进扶贫项目进村入户。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充分利用多项优势政策叠加的机遇,对村级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科学谋划;二是产业扶持精准。切实遵行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重点贫困村产业发展,覆盖7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要求,注重发挥群众的参与性和主体作用,扶持重点村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的带动帮扶作用,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村企合作、农户参与、辐射带动的良好局面,不断催动产业上规模、出效益;三是能力培训精准。持续突出能力扶贫,提高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范围,进一步提高培训对象选择的精准性和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四是扶贫搬迁精准。结合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项目,按照对象精准、群众自愿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继续推广农村弱势群体集中安置点工程,基本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五是金融扶贫精准。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深加工及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项目贷款贴息,对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项目实施小额贷款贴息。良好运行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继续扩大互助社运行试点,力争实现全县重点贫困村全覆盖,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1+4扶贫品牌的强力打造,进一步完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升了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培植出永久脱贫的致富产业、巩固了稳步脱贫的信心动力。
(五)完善驻村机制,进一步实施结对共建。优化力量部署、健全管理机制,牢牢把握省三万活动、市五帮活动、县五联活动机遇,优化组合三级搭配,探索驻村帮扶的新机制。在当前驻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做到精准结对子、全力促共建,促进帮扶措施落到实处。督促驻村单位履行扶贫责任,杜绝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形式主义。探索干部驻村工作的新形势,丰富帮扶载体、优化帮扶形式,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健全驻村工作机制,驻村工作队(组)要充分展现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宣传员、信息员、引导员的极大作用,协助基层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六)筑牢动力机制,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10十几年前,xx村吃饭靠救济、用钱靠砍树,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展,蔬菜产业终见规模、出效益,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实践证明,发展的意愿在群众,脱贫的主体是群众,脱贫的动力来源于群众,只有激发群众甩开膀子苦干实干,脱贫才有底气。一是宣传动员精准。要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意愿把握精准。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从群众最困扰的难题下手,找准突破口、实现全参与。三是主体地位体现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民主评议议定建设内容、参与项目管理、进行现场监督。四是领头作用发挥精准。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作为村干部,不仅是村内普通一员,要自觉参与村级发展,更是致富的领头羊,要带领村民实现全面脱贫。因此村干部要善于谋事创业、示范引领,不专权、不越权,精准发挥作用。
通过对三个村的调查、对比、思考,调研组认为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必须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把群众当成与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疾苦,对贫困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真帮真扶;要推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跳出部门界限、克服条块分割、突破区域限制,为群众的致富梦和小康梦携手努力、合力攻坚,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精准扶贫落地开花,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山区脱贫致富新标杆贡献最大力量。
2022优秀扶贫调查报告(2)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_____〕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_____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12篇】2022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介绍2022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2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xx村座落在206国道边,寻全高速公路进出口处,与xx村相邻。有耕地面积720亩,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95户,167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贫困贫户118户,300人,其中扶贫户66户210人,扶贫低保户6户17人,低保户44户70人,五保户2户3人。
二、村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柑桔脐橙为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统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一,现又遭遇黄龙病的危害,加之农民观念落后、又因交通不便,活动场所困难,因灾、因病返穷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三、扶贫目标及扶贫规划
针对xx村贫困现状,我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人员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两年内,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xx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完成村小学至上江通组公路的硬化。力争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水泥路长1.6公里面宽3.5米厚0.18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绿化景观带。
二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差、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一、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三是整合项目,建设xx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22年向上级部门争取启动建设加层办公室、服务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室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
四、扶贫攻坚措施及思路
1、几点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xx村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成立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片群防群控,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连片统一打药,彻底解决木虱满天飞的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产业能手,农民通过培训到外面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产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村两委班子实行分片包干,全面负责xx村的扶贫工作,力争今年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建设绿化新农村建设点各项工作。
2、几点思路
一是村两委班子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是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重用上来,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2022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是以罗霄山脉为中心的湘赣边境邻近地区,是国家确定和启动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我市xx县和xx县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片区两县现辖35个乡镇,1个农场,面积4530平方公里,人口81万,分别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人口的40.2%和20.5%。为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成立由曙光主席牵头、夏盛副主席任组长的推进罗霄山株洲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课题调研组,由研究室承办。调研组从3月至7月底,到xx县、xx县两地和市发改委、市农办、市民政局等市直部门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10多场次,并赴湘西自治州、重庆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罗霄山株洲片区扶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2022年,国家制订了《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罗霄山株洲片区两县的扶贫攻坚工作,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动员、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励奋进,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片区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因势制宜,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市县两级因势制宜,积极筹备,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序开展了扶贫攻坚相关工作。一是编制了实施规划。片区两县编制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22-2022年)》,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从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贫困村脱贫致富、改革创新与保障机制、政策支持与重点扶持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两县入库项目320个,总投资508.2亿元。xx县入库项目152个,总投资231.3亿元;xx县入库项目168个,总投资276.9亿元。实施规划已于2022年6月18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二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罗霄山株洲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办公室。片区两县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了工作办公室。三是争取了重大项目。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片区两县重点开工建设项目16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6个。xx县的意心水库、石油天然气仓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纳入国家扶贫规划笼子。片区两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70.36亿元,同比增长43%。
(二)借势增收,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片区两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2022年,片区两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89亿元、财政总收入15.1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1%、27.4%。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08元,比上年增长2.9%。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88元,比上年增长5%。
(三)顺势强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片区两县内外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水电路网进一步完善,通讯、广播、电视设施覆盖面逐年扩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xx县完成村村通水泥公路887公里,xx县完成村村通水泥公路1560公里。2022年,片区两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亿多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529处,治理病险水库14座,解决5.2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顺利推进,综合覆盖率达90.41%。
(四)乘势改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片区两县坚持以人为本,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和人员基本配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殡仪馆、社会福利中心等场馆的软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初步建立。2022年,xx县有各类学校69所,在校学生23365人;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卡通项目,新农合参合率98.32%;新农保参保人数94268人,参保率101.9%。xx县有各类学校296所,在校学生55951人;新农合参合人数49.8万人,参合率98.6%;新农保参保人数324687人,参保率96%。
二、罗霄山株洲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形势严峻
按照国家新划定的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目前,全市有贫困人口30.1万。其中,片区两县有贫困人口27.3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33.7%,占全市贫困人口的90.7%(见表3)。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扶贫攻坚形势严峻、压力很大、困难也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贫困程度较深,小康进程不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2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我市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检测体系》测算,2022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89.8%,比2022年提高12.2%,年均提高3.1%,而xx县总体实现程度仅为77.1%,xx县为77.5%(见表4和图1)。片区两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明显偏慢,总体实现程度比全市低近13个百分点。按照市委提出的2022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片区两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要以年均4%的速度推进,难度相当大。
(二)经济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收入水平不高。2022年,我市罗霄山片区两县生产总值仅为全市的8.98%,财政总收入仅占全市的7.07%。xx县人均生产总值2102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994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608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4.3%、55.4%、32.9%。xx县人均生产总值18969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489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888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2.7%、27.6%、35.4%。两县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都有很大差距(见表5)。二是经济结构不优。片区两县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农村经济以分散经营为主,优势产业不优势,经济效益低;缺乏支柱性工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或产业集群;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培育不够,在整个经济中贡献率过低。总体来讲,两县还是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活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片区两县还有23个村未通水泥公路,9个村未通电,40%的行政村没有进行农网升级改造;4.1万人常年饮水困难,20.4万人常年饮水不安全;各类山洪地质灾害隐患640处,威胁450个村1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建设滞后,80%以上的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老化比较严重。四是公共服务不足。片区两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基本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如基础教育有5.1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乡镇卫生院设备老化陈旧,标准化村卫生室仅17个;100多个行政村未通广播电视。
(三)机构运转不畅,推进力度不够。一是机构运转不畅。市里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办公室,明确了6人小组,但目前6人小组没有到位,也没有工作经费,日常工作主要由市发改委、市农办等部门分头开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指导、工作衔接、政策研究不够。在面上扶贫方面,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常德、郴州等有扶贫攻坚片区的地州市的扶贫办都是正处级机构,而我市的扶贫办与素质办合并才是副处级机构。二是责任落实不到位。片区两县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已经批准实施,但具体到市级层面,工作责任还没有明确到市直相关部门和片区两县,工作落实还没有形成推进机制,工作评价还没有形成考核机制,在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方面则更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三是工作氛围不浓。扶贫攻坚工作不仅仅是市扶贫办、市发改委的工作,也是全市各级各个部门的工作。而现在面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很多部门缺少主动联系、主动对接,如果还不引起高度重视,炎陵、茶陵将会错失很多优惠政策、错失很多发展项目、错失难得历史机遇。片区两县有国家级贫困村32个,省级贫困村76个,但目前我市党建帮扶工作仅对两县4个村派驻了工作队。四是经费投入不够。全省13个地州市都安排了专项扶贫资金,长沙、湘潭两个没有贫困县的市也安排了700万元和4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而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本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市扶贫办每年只安排了10万元工作经费。
【第13篇】2022大学生扶贫优秀调查报告
帮扶贫困大学生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本文将介绍2022大学生扶贫优秀调查报告。
2022大学生扶贫优秀调查报告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精品扶贫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