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建设党员实训基地的探索范文
印江依托农业园区建设党员实训基地的探索
**
摘 要:近几年来,印江依托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以园区为依托建设党员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取得明显实效,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对后续建设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业园区;短期培训,实践基地
近年来,印江立足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依托农业园区开展党员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学校+基地+农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
一、印江农业产业园区培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印江自治县属于欠发达的农业县,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农业产业“三带五园”发展要求,围绕茶叶、果蔬、生态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规划编制了三条产业展示带和5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即:“洋溪—杨柳—缠溪—罗场—新寨”、“合水—永义—新业—木黄—天堂”茶产业示范带及“中坝—杉树—沙子坡—刀坝—天堂”核桃产业展示带;“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朗溪合水精品水果示范园”、“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洋溪食用菌示范园”、“县城城市农业公园”。完成了印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通过产业发展,园区带动,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把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重点来抓,突出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围绕“生态茶叶、生态畜牧业、优质果蔬、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整合资金,快速推进,其规模逐步显现,区域化布局逐渐合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其中“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和“木黄食用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组织程度。政府通过积极引导,涉农相关部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相关环节,积极帮助,扶持和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县先后注册登记各类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365个,有效了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切实转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种田卖粮”的生产模式,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积极探索依托已建成投产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党员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学校集中培训学习与园区培训基地“现场示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学校+园区+农户”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在推动党员培训“学用转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变基层党员干部到学校“学习理论”为到实践基地“实际操作转化”、从“只学不会干”到“边看边学边干”,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二、农业产业园区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作法
1、加强组织领导。印江是典型的农业县,县委充实认识到科技兴农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兴县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工作同步安排。一是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工作规划。在《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意见》中,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制定了符合全县实际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培训工作。二是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产业兴县战略同步安排。在县委确立的主要支柱产业中,涉及到农业方面的有烤烟、茶叶、食用菌等产业,围绕这些产业确立了“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典型示范基地、一套产业发展规划”的五个一工作措施,特别是在今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县级领导干部必须联系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三是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求涉农部门开展的各类技术培训活动和培训经费,纳入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如今年4月由县委组织部组织畜牧局、扶贫办、林业局、农牧科技局、实用菌产业办等单位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培训班;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培训项目、财政预算安排、园区所在的龙头企业自筹和整村推进资金捆绑等形式,大力筹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和园区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建设资金。
2、创新建设模式。围绕“学校+实践基地+农户”这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模式,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培训阵地。按照政府引导、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强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农广校培训阵地建设。聘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政策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学校担任教师。目前,县职校专职教师近100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和中级职称的达到70%以上,校舍面积10000多平方米,常年在校学生400人以上,采取大专函授、中等职业教育及短期培训等多个层次,面向农业产业基地和对外劳动力市场,分设多个专业进行培训。二是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农业产业基地主管职能部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成一条线,把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农广校与农业产业基地、基地龙头企业紧密衔接起来,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农广校以全县17个乡镇为行政管辖区域,以乡镇业余党校、农业服务中心、农民夜校等为平台,设立培训教学点。三是农业产业基地和基地龙头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开展培训。
3、政策支持和部门配合。印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面向“三农”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资源,着力培养大批的“田专家”、“土专家”和“种养能手”。一是形成了发展、支持、选拔、培训、使用、管理的一套长效机制。并不断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发展党员,并在党员实用技术人才中发展村组干部,县、乡、村分别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记载乡土人才的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学习培训、作用发挥等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开发、使用计划提供依据。二是县直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按不同行业和产业发展情况,组建不同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实用人才搭建创业平台,目前,全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社365个。三是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工作。全县按产业类别分别成立了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利用和开发等事宜。
三、以园区为依托建设短期培训实践基地的成效
印江自治县在以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农广校为培训主阵地的同时,大胆探索以园区为依托建设培训实践基地,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以农业产业基地为主战场大显身手,不仅使印江38万农民连年增收,而且为印江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发挥了巨大的辐射作用。
1、以实践培训基地为阵地,开展培训,传授技术,培训造就农村科技领头人。印江充分利用实践培训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益方向发展。一是像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和木黄食用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方兴未艾的农业园区,不仅需要制作加工工人,更需要加工技术员,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以园区为依托,从省、市有关部门请来专家,传授科学管理、科学管护等技术,每年500多农民工通过在园区专业培训,成为这些企业的技术骨干。二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到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课堂”,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使一批农民党员成为当地生产实践的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
2、以实践培训基地为平台,现场示范,观摩学习,提高培训效果。农业产业园区,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印江充分利用园区实践培训基地完善的硬件、软件设施和丰富的信息来源,不定期组织农村党员集中培训和集中收看电教科技片,特别是结合实际操作到田头实地培训,使农民觉得易学易懂,能够学有所用。大批农民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成为科技能人,广泛活跃于各大产业基地,施展种植、养殖技能。
3、以实践培训基地为纽带,成立专业合作社,搭建农民走向市场的平台。印江采取建立专业合作社、提供中介服务的办法,把生产、流通和技术推广体系结为一体,为农民提供科技、流通、信息等服务,使基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民,形成“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化经济格局。目前,全县共成立茶叶、畜牧、食用菌等现代农业等专业合作社300多个。如洋溪镇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协会坚持“民管、农办、民受益”原则,对下联系广大社员,对上联系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活动,在洋溪茶叶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技术咨询、培训、指导,信息服务,物料供给及产品收购销售等市场网络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4、以实践培训基地为龙头,拉伸产业链条,培植支柱产业。印江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农副产品精加工能人。湄坨村生茶茶叶示范园区按照申报省级农业示范园的规划,园区将涉及缠溪、罗场、洋溪等4个乡镇69个村,规划建设茶园3万亩。湄坨村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将依托梵净山,利用湄坨水库和生态茶园,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湄坨村农家乐乡村旅游,开展茶叶采摘体验、茶艺表演、茶叶品鉴和民族文化表演等活动,把园区建成一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
四、以园区为依托建设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
印江依托农业园区建设短期培训实践基地,虽然有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上,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
一是从学校培训阵地上来看,存在学用脱节的问题。各培训机构开设专业与市场、企业需求有很大差距,课程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培训教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没有市场经济实际经验,教学与运用脱节;各培训机构各自为阵等等。
二是从产业园区培训实践基地来看,园区现有入驻企业规模较小,部分基地带头人或龙头企业老板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只注重经济效益,认为农民技术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是政府部门的事,不愿出钱、怕出钱和出了钱觉得不能立即见效的思想比较严重, 产业园区培训实践基地示范带动能力有限。
三是由于园区建设时间短,科技人才缺乏,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工水平较低,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技术和能力差,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的档次不高,对承担培训实践的能力不足。
四是带动较弱制约农民增收。受农业园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影响,加之群众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认识不足,传统农业思维根深蒂固,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愿到园区培训实践,园区对周边群众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大。
五是人才滞后制约培训效率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幼,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相对偏低,加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机制不完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培训后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成果不多、转化速度不快、贡献率不高。
五、以园区为依托建设短期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议
依托农业园区建设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关键是要建立一支理论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水平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资队伍和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培训阵地,建设一批产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典型示范作用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化培训基地。当前近切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领导力度,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长效机制。完善领导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县委组织部、县农牧科技局、县畜牧局、县财政局、县茶叶局、县人社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选拔、评定、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村级成立人才工作管理站,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网络,做到全县一盘棋。注重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凡政治思想表现好,遵纪守法,具有一技之长,主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列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干部培养对象,通过把农民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优秀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把优秀的党员人才村干部培养成为村支书,尽快培养出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2、立足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优势农产品培训实践基地。园区要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完善设施配套、提升生产技术与集成示范,形成“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销售市场化、组织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使园区尽快走上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印江培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人才的实践基地。
3、加大投入,在“建”上花力气。按照“班子带动好、学用效果好、场地设施好”的“三好”标准,结合实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抓好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的有关配套设施等建设。要把硬件设施建设和培训经费纳入预算,积极采取部门支持、党费扶持、企业赞助、对上争取等办法筹集培训基地建设经费,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园区建设短期培训实践基地有教室、有器材、有教师、有教材、有制度、有专人负责。
4、明确学校、园区培训的职责。按照农业产业的时效性,培训分为短中长期培训达到培训的时效性。短期培训由农广校结合基地针对部分农作物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进行短期培训。中期培训由党校结合基地整合师资力量、部门资源优势,建立培训资料库,人力资源库。对科技示范学员进行系统、专题、更新知识、生产推荐项目培训。长期培训由职校结合专业优势对学员进行系统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及成果展示的培训,做到学员把技术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把农业产业做精做品牌。农业产业园区的培训课程设置要“四结合”,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即“结合产业、结合季节、结合项目、结合学员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结合产业开设产业特色班,结合季节开设春夏秋冬班次,结合项目开设能人提高班,结合学员开设科技示范班和普通学员班。做到学有所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5、建立学员库,跟踪服务。与主管职能的配合,大力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学员的选择要遵循学员自愿、带动示范,要认真选择,仔细甄作、精挑细选。普通学员进行技术培训,科技示范学员进行深加工培训,加大优秀的学员宣传力度,让其返校示范,增强培训的可信度。职能部门要对学员规范,跟踪调查,建立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