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措施(精品多篇)范文
【摘要】语文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措施(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一
一、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因此,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朗读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及注意的分配能力。相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其朗读水平是最低层的,朗读时会出现错读、漏读、添字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朗读能力还未得到开发,这就需要老师的带读、范读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而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则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其朗读水平也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发挥,这就是为什么越高年级的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就越好的的原因。
二、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汉语言的传播有几千年的历史,怎样使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掌握它,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涵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和经验总结都强调一个“读”字,可见“读”的重要性。
1、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他们就如同站在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作者的语言就真正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2、朗读是学习作者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朗读的过程,是读者一边读,一边揣摩的过程。与默读不同,默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思考,而朗读则要一字一字地读出来,读到烂熟于胸的程度时,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读者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去。
3、朗读和背诵能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极为有益的。大声、反复朗读能够使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记忆能够在大脑里长久储存,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可为学生写作文、修改病句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从而把课文读“活”,让课文的内容就像播放动画片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的理解。它最大限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既然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着那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教师的朗读指导要到位。
学生在朗读时,刚开始很难做到将朗读的理论知识,完美地运用到实际的朗读当中。或者,对一文章分析不够准确,本来需重音的地方,结果却忽略掉了,本来应该激昂的部分却读出了愤怒的情感等。这时,教师的指导就非常有帮助了,并且在学生朗读到位时,适当地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会大大提高。记得在教学六年级《19、怒吼吧,黄河》那一课,读到光未然在窑洞里读他写的歌词时,作者用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描写他的朗读: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
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朗读时,我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朗读这段文字,把光未然的那种激昂、哀伤、欢快、悲壮的感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世界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进行情感价值的教育。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如:阅读、疑读、重读、精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至于每课书要读多少遍,每节课要读多时间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要把课堂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一些教师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自己读的遍数多,用的时间长,挤掉了学生的读书的时间。要让学生也能像教师那样投入情感充分地读一读,教师还要下决心把过去过多的讲解和问题压下去。要给学生增加读的时间,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的话太多,许多一讲就懂,甚至一读就懂的往往要讲好几遍,学生读的训练得不到保证,就更谈不上体会感情了。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晨读,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因为赶课的原因挤掉了学生的晨读课,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但希望这一点能尽早地纠正过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去体会朗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指导与训练学生朗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加强课外的阅读和指导,这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者之间能起到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布置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也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能理解的,有意义的课外读物,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业教师要认真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反馈,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兴趣,有新的提高。
在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时,我结合了本学期学校图书室开放的特点,适时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的书籍。
总而言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生朗读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还要有耐心地去规划,去完成,使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品味、吸收语言,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学好语文十大习惯: 篇二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学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 篇三
一、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例如:《詹天佑》一课中,师问詹天佑的品格特点,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对于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
二、整体感悟法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样等等这一系列关乎课文全局性的问题。在熟悉文本内容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最初始的感觉,为了促成这种原始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问题,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篇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读过文章后,你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疑惑是什么?在评说阶段,读者就应当尽力从文章中退步抽身,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和概括读物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形成自己对读物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三、理清思路法
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阅读首先要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要让学生在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几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则,读多少篇都是糊涂的。
四、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课文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进行语言分析,旨在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语言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溯诗人当年执笔行文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在读者的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的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教程,更能够理解诗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点等等,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模写。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音的语言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朗读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一名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语文朗读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不读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四
现代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
语文课上那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手把手教写汉字
研究写字教学好几年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为有效的方法。如果有老师的字写得不好,或者说她舍不得下功夫,没有弯下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基本可以断定,班级中的孩子,书写一定不怎么好,至少不会又快又好。“放松”这种细微的技巧,以及正确的书写姿势,真的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的。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书写。教师今天教几个,明天教几个,一个星期,来一个轮回。当然,个别比你写得还好的,就不要去教了。一个学期,近20个轮回,绝大多数的孩子,书写都会大有进步。
二、一句句教读课文
不要老是让学生自由读、齐读、赛读、合作读……你有没有发现,出彩的永远都是那几个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孩子。剩余的大多数,原地踏步,不断重复,二没有提升;少数几个,到了小学毕业,六年时间,还不敢张嘴大声读书,别说正确流利有感情了。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带读课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当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懒惰,不肯出声音,可以让全班站起来,谁的声音响亮,可以先坐下。教师一边教,一遍拍那些读得好的同学的肩膀,示意他们坐下。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读,都在大声朗读,他们会模仿你的声调、你的气息、你的韵味、你的感觉……天长日久,他们就有了你朗读的状态,逐渐超越了你。坚持一年半载,我敢肯定,你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朗读的高手。
三、背诵优美段落
不要把课堂肢解为无数细小的碎片,头绪繁多,做不出成绩。不要把背诵的任务全部放在课外。课堂上,要留出大块的时间,让孩子背诵。背诵一段话,真的不是三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还是希望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顺了,带着孩子们理清线索,列一张思维导图,按图索骥,学生就能很快背诵下来。记忆力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记忆力,是需要打磨的。长时间不训练,就像刀生锈了,也就报废了。当然,最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挑战老师,学生会更有兴趣。
四、经常听写生字词
生字词的听写,至少每天2次,家里一次,学校一次。当然,每次听写的数量,可以适当少一点,八个、十个都可以,复习的时候,可以更多一点。最好能有所选择,挑选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反复听写。要经常抽错别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书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听写后,立即改错,哪怕接下来进行课文内容教学。改正错别字,比其它事情重要得多。会就是会,不会就多写几遍,甚至造个句。一个经常写错别字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好么?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被冠名为“灌输”的教学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起来。这些方法,所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是不需要过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扎实的训练和持久的耐力。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你让的书读得再多,再能言善辩,哪怕是胸藏万卷、口吐莲花,也不过是绣花枕头而已。你会发现,到了关键时刻,孩子们所学习到的那点方法、技巧,统统拿不出手。
曾有人评价我——你是把少得可怜的知识,运用到极致的人!我赞同。当然,我不以知识少为荣。但是,能把知识充分运用,确实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不然,你所学的知识,永远都仅仅是知识。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五
内容摘要: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主要有:表演式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朗读、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关键词:例谈小学语文朗读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表演式朗读
(一)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狼和小羊》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这课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采用这种方式朗读。可以三个同学为一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当作者,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再到台上来表演。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二)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很多简单易懂的课文不需教师过多地讲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如《鹿角和鹿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续用“撒腿逃命”“飞快地蹬地”“拐弯”“奔跑”等动词,把小鹿看见一只狼后拼命逃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形象。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撒腿”“蹬地”这两个词,我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在做做读渎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也很容易就领悟了“撒腿”“蹬地”这两个词。
二、竞赛式朗读
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了“谁是朗读大王”的比赛活动。我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的内容,然后提出要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做好充分的准备。比赛时,我将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然后放给他们听,让全班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大王”。
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这种活动也可以在每堂课的朗读教学中即时进行。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告诉学生,如果你要挑战别人,你就站起来读一读;最后再没有人来挑战,剩下的一个就是“朗读大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朗读大王”的名额可多一点。这种即时进行的朗读比赛还可以实行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分成四组,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同学一起帮代表出主意。为了使自己组得到好名次,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给代表在书上做记号,有的给代表示范读,有的提出改正意见,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使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我规定,每次派出的代表不能重复。到规定的时间,代表到讲台上来参赛,其他各组同学为他打分。为了保持公正,自己组不能评自己组。
三、配乐朗读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放些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
例如:朗读立意欢快的课文《写给云》时,我配以轻松活泼的歌曲《一朵花中的云》;朗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课文《春》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朗读豪迈奔放的课文《长征》时,配上一首雄壮激越的《解放军进行曲》。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学生在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中习得了知识,融入了课文的情感中,从而更深入走进文本之中。
四、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如教学《山雨》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山雨的影子、山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最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篇六
一、故事仿写法:
顺从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选择短小、通俗、有意义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复述,再练习写出来,只要能写出大致内容就是成绩了。学过的故事性课文,像《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等,也可以让学生仿写。
二、实事记叙法:
写学生亲耳听的,亲眼见的,亲身经历的事。当然,最初要选择最简单的练习,以后根据年级不同逐步加深。如:课堂上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方格本不够用了。”另个学生说:“老师,我借他一本。”再如一个学生拾到一角钱交给了老师……这些零琐小事儿,多数学生不但能说明白而且能写清楚。教者也可提供材料,邻居家的猪到你家偷吃猪食,被你家小花狗给咬跑了,突出小狗的可爱特点;天突然来雨,你或别人把李奶奶晒的被子收回去了,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等等。
三、缩写课文法:
小学课文,一般都浅显易记,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练习缩写,不算高不可攀。如《小猴子下山》,写出小猴子下山后几次做什么,怎样做的,心情怎样,就算可以了。
四、创设意境法:
按教者事先考虑、准备的,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件简单明了的小事儿,接着让学生复述或写出。如:一次教师给学生发课外书,发完少了两本,就让学习委员到备课室找,结果,她在半路上拾到了。于是,马上让学生动笔。这样做学生感到有兴趣,有话写。
五、字词扩写法:
低年级字词任务较重,可随时结合字词教学,进行扩写词语,扩写句子,扩写一段话,乃至一段短文的训练。尽量做到:联想丰富,有进步意义,内容完整、语句通顺。如:教“吓”字,组词(吓一跳)扩句(他把小力吓一跳),扩写一段话(小力走到教室门口,刚一推门,小军躲在门里,故意“嗷”地一声,把小力吓一跳,倒退几步摔个筋斗。上课时,小力告诉了老师。老师把小军批评了。小军红着脸说:“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六、观察实物法:写静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个方面着笔。“摹形”就是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传神”就是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可以说明物体本身的意义或者抒发作者对物体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联想。
七、看图联想法:
在“看图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使图前、图中、图后的情节融为一体。要注意以下四点:
⑴看懂图意;
⑵弄清题目规定的写作要求;
⑶依据要求,结合看图,确定写作重点;
⑷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如教第四册语文《杭州西湖》这幅图时,可启发学生说:“假设你此时在西湖岸上,能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再把这些问题连在一起回答。教者可口述范文片段,最后学生复述、仿写。
八、讲说结合法:
把讲读课文和说话练习结合起来。通过讲读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练习口头复述能力,这是把理性知识(或课文知识)转入实践运用的范例,是语文课与作文课紧密结合的尝试。如:讲《小蝌蚪找妈妈》、《松鼠》之类的课文,可用十分之六的时间讲读,十分之三的时间练习说话,十分之一的时间机动使用。叙述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游水嬉戏的情形;青蛙的外貌,生活习性;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变化情况。仿照《松鼠》的写法,叙述公鸡、大鹅、小狗等动物的外形,生活特性,用途或作用。
九、古诗改文法:
在学好古诗字、词、义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试探改写成文,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机会。因为古诗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把这些现成的材料组织成文,能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能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作文技巧。
十、仿写作文法:
现成的作文资料很多,教师可把适应学生仿写的作文读一篇。然后让学生根据头脑中的记忆仿写。可分两种,作文能力差的仿写范文中的原有事物,作文能力强的可联想其它类似的事物。如:一次作文课,读一篇篇幅短小的作文《奶奶笑了》,写的是孙女小英,在天突然来雨的时候,主动给到市场买菜的奶奶送伞的事。少数学生可照原事写,多数学生可写自己为亲人做的实事。这就素材多了,可写冷天,给爸爸送帽子;可写妈妈在地里扒玉米,自己在家做饭;可写帮爷爷浇小树……
以上十法,只是列举了低年级启蒙作文的部分训练方法,旨在给老师们提示个训练方法的思路。只要结合低年级教学实际,善于思考,定会发现更多更好的低年级启蒙作文训练的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七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所想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就可以收到实效。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执教《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桨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诗歌,他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八
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2、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3、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起伏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4、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5、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问答法
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答法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问答法的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对此应注意避免。
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1、注意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2、提问要大小得当,(www.haoword.com)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3、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4、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5、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
6、注意对答间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讲解法
讲解法是以解释、解说和说明等方式教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多用于讲解课题,解释字词,解说概念,破译文言句段或一些较复杂问题。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讲解法的长处和短处与讲述法的长处和短处近似。当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时,就需要进行讲解,因而,在教学中它们经常结合运用。
讲解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解内容要体现重点,用语简洁明了,既要有科学的解释,又要有系统的概括;
2、对含义隐微的字词或其它内容,要鉴别分析,使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3、对关键句段内深蕴的寓意,务须抓住要点,紧扣中心,既要深入剖析,又要浅显明白;
4、讲解应根据教材分清主次详略,轻重缓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
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其价值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了独立学习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
讨论法的指导要点是:
1、讨论前,教师应选择确定有价值的论题,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
2、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
3、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讨论法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还有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在教学的各步骤中运用,要从实际需要去考虑上述各点,特别应注意防止热热闹闹,流于形式。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练习法的运用要点是:
1、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2、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
3、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
4、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上述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各有自身的特长,要使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科学的、恰当的运用,教师除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要领外,还需深入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式,熟知方法内部的相关因素。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长。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九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十
一、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导式教学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
①这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
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
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
⑥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
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
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
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第四步练习巩固:
①完成课后作业;
②选择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五、情境教学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4、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第11册)时,末可设问:
①为什么扬科被活活打死后,还睁着眼睛?
②如果他还能说话,想说些什么?
③假如扬科活着,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快乐教学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
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
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4、小学生大都善思好问,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收集标本、集邮、参观访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歌咏、舞蹈、器乐、绘画、棋类、球类等。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语文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措施(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