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范文

(作者:long1984时间:2023-07-02 08:45:42)

【概述】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二课时——“新工业区”中意大利工业小区发展模式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展的危害程度是难以把控的,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另外,分析西北地区的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教材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其设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的自然环境及荒漠化已有所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所以他们只是获取了一些感性认识,而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原因及如何综合治理方面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而且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给学生分析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激发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法

1、图示法:在荒漠化的三种表现形式、对荒漠化的分布上、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等方面,用直观的实际图片展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深入。

2、列表法:针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的三种形式的特点,利用列表的形式将这三种原因一目了然的串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增加多样画的记忆方式。

3、典型法:针对联想已经学过的典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从而找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解题思路。

4、分解法:为了更好地研究荒漠化概念这个整体,把荒漠化的概念分解为五个部分(书中活动1),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整合。

5、类比法:在讲解新课之前,将荒漠、沙漠与荒漠化进行一个类比,引导学生从已知推未知。

四、学法

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2.1,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域。观察多媒体课件的西北地区风力、降水分布图和图2.2,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2、分析归纳法:在本课时的第二个知识点—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通过图2.1 2.2 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的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的方法,对影响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3、讨论探究法:通过学生对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所得所想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问题解决法:在提出为什么天山中部降水随高度为什么会呈现图2.3这样的分布?和思考题1题。在这些问题中,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把握程度和接受状况。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

(一)视频引入:视频中国减灾 (设计意图:以动态材料让学生明确荒漠化的危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分钟)

(二)新课学习过程

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概念理解

2、分布现状

首先图片展示PPT荒漠化,阅读课本找出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现状。

让学生明确:荒漠化是一种形成过程,是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最终形成荒漠化景观。以及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

2、地形特征

3、形成干旱的原因

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气候异常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以上两点用PPT展示西北地形图,让同学们明确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和地形特征。 (设计意图:以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上第三小点结合教材的知识框架和扩充资料让同学们对其干旱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并深入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权威数据和课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于西北地区荒漠化干旱气候的原因分析方法。)

问题探究:

1、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什么?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2、判断天山中部降水量最多的位置在南坡还是北坡?大约海拔在多少米?为什么会在天山的这一侧降水偏多?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个问题探究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堂练习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的条例性知识。)

三、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自然原因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给出的PPT资料来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以其危害结果用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然因素提供学生分析一区域环境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而这也是较难的一点,再者,通过分析人为原因,是学生树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布置作业:书本课本20—22的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设计意图:)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2、概念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

2、地形特征

3、形成干旱的原因

三、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范文。

word该篇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范文,全文共有443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doc》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