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朝历史的故事多篇范文
[导语]讲清朝历史的故事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清朝历史故事 篇一
清朝有两个这样的女子,于许多人都对她们用一个称谓——董鄂妃,事实上,她们还是堂姐妹。董鄂妃不姓董,而是姓董鄂,这一点很重要。她们的死却分别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儿。甚至于改变整个清朝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说起顺治皇帝的事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的。这位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不算大,但是声名在外。
顺治十八年,两个女子中的一个,贤妃董鄂妃因病去世,这个董鄂妃,是顺治皇帝最为珍爱的一个妃子,确切的说是皇贵妃。甚至于顺治皇帝的死,都和这位年纪轻轻的女子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贤妃董鄂妃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董鄂妃生前信封佛教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先是召集天下的名僧大行法事。
接着,顺治皇帝追谥董鄂妃为皇后,顺治一共有过两位皇后,自己把一个降为侧妃,另一个放在后宫当家具,从来不闻不问。唯独这个董鄂妃让顺治神魂颠倒,钟爱有佳。
董鄂妃生前没能做皇后是有孝庄压着,董鄂妃一死,顺治是啥也不顾,直接追封皇后,并昭告天下。
’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紧接着,顺治还为此大赦天下,亲们,是大赦天下,就这四个字儿,在当时可是万民相欢。
这是第一个董鄂妃,18岁封贤妃,后进皇贵妃,22岁去世。生前被皇帝一人宠幸,死后让万民为之敬仰!同时,她间接拉动清朝从顺治时代走向了康熙时代。
同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董鄂妃,这个董鄂妃实际上是贞妃,但是同样是董鄂氏,所以她也被称为董鄂妃。这两个董鄂妃还是堂姐妹,原本出自一门之中。
这个贞妃董鄂妃,长得也如花似玉,可惜遇到了顺治这么个皇帝,十八岁入宫,就封了个妃。皇帝可能连她是谁都分不清。不过这个董鄂妃在历史上同样重要。
1611年2月5日,顺治皇帝因为思念已故爱妃成疾,因此就那么神秘的去世了。也有野史称是出家为僧。
但是正史记载,顺治出家的念头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被打消了。这皇帝一死,问题可就来了,在清朝有个特别可恶的制度叫从殉,又称自愿殉葬。
就是皇帝死后,妃子们必须要有人自愿陪皇帝殉葬。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多尔衮的母亲身上,虽说自愿,其实是被选中的,被逼殉葬。这个贞妃董鄂妃也是如此。
顺治可是孝庄一手栽培出来的,这正值壮年,就这么没了,孝庄悲伤转怒,大发雷霆,将此事责怪于贤妃董鄂妃,认为董鄂妃是妖妃,是她克死了自己的皇帝儿子。丧子之痛涌上心头,进而怒及董鄂氏家族。
然后就轮到贞妃董鄂妃了,这个董鄂妃迫于孝庄的压力,为了更好的保全董鄂氏家族,以熄灭孝庄的怒火,最后不得不自愿提出愿为顺治殉葬,跟随顺治的脚步。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死时年仅22岁,正好和另一个董鄂妃同龄!这个董鄂妃也成了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自愿殉葬的妃子。
贞妃董鄂妃死后,并没有葬进顺治之墓,这还是孝庄对董鄂氏的怒火所致,可是后来有个皇帝对这个董鄂妃的遭遇甚是同情,不仅追封了她,并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诏禁止殉死的行为。
从此以后,“从殉”便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这两个和顺治有关的同龄同姓的董鄂妃,一个让顺治英年,一个用死终结了殉葬制度,她们都堪称改变了历史轨迹的人。
这就是关于两个“董鄂妃”的故事。
讲清朝历史的故事:帝王雍正帝嗣位之谜 篇二
清康熙帝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如何嗣位至今仍是一个谜,是按遗诏之言登位还是篡位,众说纷纭。
官书中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初九)前,胤奉命代祀南郊。当时,康熙患病住在畅春园疗养,“静摄”政权。胤请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因祭天是件大事,命他应在斋所虔诚斋戒,不得离开。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恶化,这时才不得不破例把胤召到畅春园来。而未到之前,康熙命胤祉、胤(七阿哥)、胤、胤、胤(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向他们宣布:“皇四子胤人品极好,令人敬重,与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够继承大统,继承皇位。”此时,恒亲王胤祺因冬至奉命在东陵行祭典、胤禄(十六阿哥)、胤礼(十七阿哥)、胤(十五阿哥)、胤(二十阿哥)等小皇子都在寝宫外候旨。当胤来到康熙面前时,康熙还能够说话,告诉胤他的病情日益恶化的原因,但是到了夜里戊时,康熙就归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布“遗诏”。胤听后昏扑于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则向胤叩头,并劝他节哀顺变,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职权,主持康熙的丧葬之事。雍正曾特别强调:当日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寿终正寝后才开始的,是属于正常并且合乎法理的。对此,清代官书众口一词,都是同一个口径。后世有人根据雍正在品格、才干、年龄和气质上的众多特点以及雍正本人在皇宫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炼多年的特征,康熙对雍正的认识和父子感情基础,当时诸子争储互斗的背景,还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遗诏的在场人物、地点、时间以及情节等来综合分析,认为雍正根据皇父“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是合法即位的,可信的。
但是民间传说中,雍正即位却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
早在雍正帝在世时,社会上就盛传:康熙帝要将皇位传给胤,在他患病的最后几日,曾经下旨要召胤回到京城,但是胤的死党隆科多却隐瞒了谕旨。致使康熙去世当日,胤不能赶到。隆科多于是假传圣旨,拥立胤为皇帝。此所谓“矫诏篡立说”的由来。另外有一种说法讲,康熙原来就有了手书,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是胤把“十”改成了“于”字,于是遗旨明明传位于胤,却变成了传位于胤,此所谓“盗改遗诏说”的来源。那么,是谁来盗改了这个遗诏呢?有传说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说康熙把遗诏写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将“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说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养的武林高手所改写的;又有的说是雍正的亲生父亲卫某参与改的……
还有人认为,康熙原本要在胤和胤两人中选立皇储,而最终胤被选中,胤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确实说明康熙选择皇太子时他是候选人之一,而胤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对胤之子弘历宠爱有加,称赞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候选人。也有人认为,临终时康熙本想让胤继承皇位,但他远在边疆,若将他召回再宣布诏书,在空位阶段必定会引发皇位纠纷,无奈之下只好传位于雍正。
总而言之,雍正继承皇位有着种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疑点。这些问题使一些清史专家耗费了很多的精力,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在没有获得新的可靠材料之前,雍正的即位是否合法,仍然是个谜。这不仅仅是因为雍正在继承皇位上有很多令人费解的。问题,而且他即位后的很多言行,尤其是与大肆诛戮贬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连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讲清朝历史的故事:脚踢乾隆的故事 篇三
清朝乾隆年间,滕县地出了一名武状元,他的名字叫满德坤。
那时国家还怪太平,满德坤虽是武状元,有段时间,既没有挂帅领兵,也没有镇守一方。仅是把守宫门,也就是站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势。宫女、太监对满状元都看不起。每当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宫门时满德坤站立一边,常受到太监、宫女的喝斥。满德坤一身好武艺,又是堂堂武状元,实在不愿干这样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谁说,更不敢向皇帝提出来,只得窝在心里。
一日,遇到连理大臣,又是老乡关系的刘镛,满德坤偷偷地把不愿把守宫门的事告诉了他。刘镛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办法。接着又扯起闲话来。当满德坤无意谈起乾隆时说:“当今万岁,夜间入宫,不从宫门出进。因他文武都通,常飞身偷越宫墙,我只能装没看见就算了。”按宫廷的规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宫,需告知太监,由太监去安排。可是乾隆既爱众妃子,更眷恋西宫。一夜宿两宫,虽是皇帝,事情传出去,总觉得不太好。为此,乾隆采取偷越宫墙的办法。
刘镛听了乾隆深夜越宫墙的事,对满状元说:“你不想把宫门的法子有了。”接着对满德坤这般如此地说了一遍,满德坤连连点头称是。
不几日,是满德坤深夜值勤,见乾隆轻车熟路又要越宫墙了,满德坤一个箭步赶上,飞起一脚,将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双肩,轮起右手铁拳就要打。说时迟,那时快,乾隆急忙说:“不要打,是寡人。”满德坤立即双手搀起他,扑通跪在地上:“万岁!奴才该死!”这时乾隆不得不说:“你是好小子,不准声张,恕你无罪。”
满德坤飞脚踢乾隆,乾隆认为他做得对。可对他带来不便,终于一道圣旨,命满德坤镇守边关去了。
清朝历史故事 篇四
有资料记载:清朝内廷每年要用掉近四五百万两白银。
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则“鸡蛋问题”,说的是光绪小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四个。四个鸡蛋在光绪时期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而御膳房狮子大开口,开价整整三十四两银子。
光绪有次与他的老师翁同龢闲谈,说道:“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知道是内务府的人虚报冒领,但又不便直说,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这样一来,光绪皇帝吃鸡蛋就可以吃掉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两白银。
管中窥豹,由此可知,内务府通过虚报帐目,低价买进,高价卖给皇帝,冒领银两大肆贪污的现象有多严重和普遍。政治清朝内廷一年用掉四五百万两白银,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朝历史故事 篇五
鳌拜是好人,有人这样说。也有人这样说鳌拜是一个十足的坏人。
鳌拜是坏人,这点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同感,特别是看了康熙和少年天子电视剧的各位观众同志,对于鳌拜的专权,蛮横是深有体会的,那时的狠,是一时无法说清的,看到康熙抓到鳌拜是,心头只是一阵子轻松,就好比在心理压抑了好久的一块石头终于卸了下来,好爽。
鳌拜,满族瓜尔佳氏人,隶属满清太宗皇太极直辖的镶黄旗,年轻时常常随皇太极征战,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极宠眷。1637年,皇太极发兵进攻明边防重地辽宁皮岛,贝子硕托、武英群王阿济格率军多次进攻未克。在这军情危急时,年轻的鳌拜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获准后即率军大呼而上,强得登岛成功,然后率先举火引导后续部队冲上该岛。皮岛逐克。皇太极闻报大喜,以鳌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后又擢升鳌拜为最重要的镶黄旗护军统领,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将领。
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这年10月,他率军取道陕北,进攻西安的李自成军。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击途中遇害。1646年鳌拜又随肃亲王谊格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偷袭大西军军营,“大破之,斩献忠于阵”。鳌拜又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随侍帝侧,权势日增,处于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顺治帝死,皇三子玄烨刚8岁,即帝位,是为康熙。国家政务由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四个大辅政大臣掌管。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隶属正白旗,是多尔衮旧,为索尼所恶,因而鳌拜得以擅权。作为康熙的辅助大臣,鳌拜有了自己的个人势力,第一次感到了权力的魅力,权力带来的一切好处,而此时,“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与苏克萨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异”---《清史列传》卷6.根据史学家分析,在四位辅臣中间,索尼能文能武,顺治年间总管内务府,是四朝元老,地位很高;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在皇太极晚年才初露头角,能力有限。鳌拜虽然名列最末,但实际地位却与索尼不相上下。这样,鳌拜就更是为所欲为,没人来约束他了,此时,他以前对顺治地的忠心和臣子对主子的忠也就随着他的一次次贪欲慢慢的没落了下去,就这样,完成了一个满清第一臣到人人厌的乱臣责子的锐变。
鳌拜就这样的迷失了,迷失在我们自己的意念里,迷失在我们自己贪欲里,在他的一生里,其实我们可以窥见很多人性的劣根。他的一生,其实也就是我们劣根的贱性所在。 他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将鳌拜擒获,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权臣与皇帝的斗争史不绝书。这是当时制度的必然产物。康熙与鳌拜的政争只是其中一例罢了 。
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忠奸。
清朝历史故事 篇六
雍正对道教修炼的丹药,非常感兴趣,在宫中蓄养道士为他炼丹。他亲自用朱笔书写密折数份,特谕一些地方心腹要员:“留心访问,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开导,不可强迫,并相赠重金来安顿他的家人。对本人更要优礼荣待,迅速派车护送来京;朕有用处,一定要博问广访,竭力为朕寻找。”为了消除诸大臣的疑虑,他同时说“即使送来的人没有本领,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试用的方法。”诸大臣接到如此上谕,又怎敢怠慢,纷纷推荐道士进京。
这些道士之中,他赞赏的是紫阳真人,说他所著的《悟真篇》,阐明了金丹的真谛,堪称&[www.haoword.com]quot;神仙“。雍正还写过许多歌颂道士采药、炼丹、放鹤的诗句。在他的《御制诗集》中。就有这样一首描写炼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宫中炼丹图。
雍正服食丹药,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补充元气的济丹,从不间断。他曾将济丹赏赐给心腹鄂尔泰和田文镜吃。说济丹是”经过精心炼制,不论寒热温凉,效果殊异,确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良药,尽管放胆服用,不必有所怀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仓促驾崩。雍正驾崩后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谕旨,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出宫,称他们是”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谣出事"。并将所有炼丹原料清运出宫。
清朝历史故事 篇七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因此,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以此来加强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无论是清宫廷筵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狍鹿赏”:向满、蒙、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届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正如《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的鲥鱼之贡。鲥鱼是生活在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季节性很强的鱼种,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生殖。宋《食鉴本草》中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月余不复有也”。因此鲥鱼身价倍增,成为江南特产。自明代列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网鲥鱼就要送皇帝尝鲜,宫廷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届时皇帝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鲥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鱼打涝上来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陆运送抵京,并在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个时辰(四十四小时)送到,宫廷早已做好烹制准备,鲥鱼一到,既举行盛会。因此,为争取时间,送鱼人在途中马歇人不歇,只准许吃鸡蛋充饥。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
清代皇室沿袭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两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点进行,晚膳在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要早一个小时。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
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负责监督。皇帝平时吃饭的地点,大多在寝宫和办事场所。传膳时,由御膳房太监负责把3张膳桌拼在一起,铺上桌单,手捧红色漆盒的太监们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饭桌。
皇帝就座后,传膳太监先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3寸长的小牌子,中国古人认为如果饭里有毒,牌子就会变色。
皇帝吃饭是一个人单独吃,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饭。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锅、粥、汤等。主食有米饭、面食及糕点多种。
又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员经常向皇室进“鲜”,即各地应节的新鲜食品,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节向清宫进贡食品与饮料。春季,“今有新出燕来笋,理合供进,少尽臣煦一点敬心。”初夏,“苏州新出枇杷果”、“佛手”。秋季,“苏州今秋十分丰收……洞庭山杏子理合恭进”。刚刚入冬,李煦又进“冬笋”和“糟茭白”。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李煦向清宫呈进了一批江南鲜果和露酒:“佛手计二桶,香橼计二桶,荔枝计二桶,桂圆计二桶,百合计二桶,青果计二桶,木瓜计二桶,桂花露计一箱,玫瑰露汁一箱,蔷薇露计一箱,泉酒计一坛。”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的饮食逐渐发生变化。顺、康两朝逐渐改变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等为主要原料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从各种肉类整治、洗净后切成大块煮、炖、蒸、烧、烤等熟制、用大盘大碗盛装,到食品多层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装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国传教士张成一行抵京。玄烨在畅春园热情款待远道的客人,赐给他们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有“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玄烨邀请传教士们一起过年。除夕晚膳又赐给他们“年饭”十二盘菜肴,二十一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族“简单”的烹制方法,使清代宫廷饮食在“质”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的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清代宫廷饮食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清朝历史故事 篇八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但是,他看不懂奏折,有人说他是一个傻瓜皇帝!
一个很聪明的皇帝,怎么就成了傻瓜了呢?原来,顺治帝不识字,他没有上过学。按理,顺治元年,他6岁,朝廷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多尔衮却总是拖延不办。这样,顺治帝从即位开始,没有人给他请老师,也就只有玩耍了。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精明的孝庄太后不知道要自己的儿子学习吗?当然知道。孝庄这个时候有自己的考虑,她看到跋扈的多尔衮权势熏天,儿子顺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而且,性命都很难保证。于是,聪明的孝庄太后看到,既然多尔衮不愿意顺治帝学习,那就是怕他将来长了本领,威胁到摄政王的地位,所以,干脆先不要叫顺治帝学习,等将来机会成熟再说。
于是,顺治帝每天就是疯玩,不学习,但是,却很喜欢骑马射箭,一直到十二三岁,顺治帝都很少看书,基本上是一个文盲状态。
顺治帝亲政以后,扫清了多尔衮的障碍,他决心要恶补文化知识,因为,他过去失去的太多了。典籍《北游集》中记录了顺治帝刻苦学习的情况。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一会儿,内侍报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我读过的书,请你看看。”
木陈忞细心一看,发现皇上读过的书很多也很杂,有《左传》《史记》《庄子》《离骚》,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的文集,无所不包。真是从心里佩服,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之前又没有什么基础,这么多书怎么看啊?
顺治帝看出了木陈忞的疑惑,从容说道:“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在这里,顺治帝实事求是地揭秘自己的艰难处境,由于没有机会学习,而看不懂章奏,这是一个君王很难堪的事情。
在《北游集》中,顺治帝讲完自己的艰难处境之后,讲述了自己发奋读书,几乎要吐血的感人故事:“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细想一想,顺治帝作为一个忙碌的皇帝,每天有好多军国大事要处理,只有在晚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机会学习典籍。这种辛苦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很令人敬佩。
讲清朝历史的故事: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 篇九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禅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代“受命于天”“易姓而王”的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程度超过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而有资格封禅的也只有政绩卓著的帝王。历史上秦汉唐宋各代,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曾经专程来泰山封禅。康熙作为功勋盖世的“千古一帝”,当然也有资格举行这一活动。
但康熙却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历代帝王为满足自己的骄侈之心,不惜花费巨资大搞封禅典礼,结果却并未获得上帝的福佑,此种劳民伤财之举实不足取。而且封禅不见经传,近乎荒诞。他遂告诫百官说:
朕向来崇尚实政,古人重金泥玉检(指封禅),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绝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禅,并不是像他在《南巡笔记》中谦虚的那样:
“朕凉德菲躬,实未有丰功伟业,足以照示来兹。何敢效法前人,铭功纪德”,而是因封禅劳民伤财,徒劳无益,会给百姓造成沉重负担,这跟他此行“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的宗旨相违背。他的反对封禅,实出于爱民之心,是为老百姓着想。
康熙尽管不封禅,但对“五岳之尊”的泰山还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岳为五方之长,发生万物”,所以到泰山后他也礼节性地举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动,其最终目的还是“躬祀之为万民祈福”。
不看舍身崖
当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顶时,有的大臣建议他去看舍身崖。这舍身崖位于泰山日观峰南面,三面陡壁,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要。当地有个陋俗,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来此跳崖轻生,以此显其诚心,换取神灵对父母保佑。当康熙听说这一情况后,极为气愤,严厉斥责官员们说:愚民无知,惑于荒诞之说,以舍身为孝,愚民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孔子曾云“父母惟子之疾是忧。”子女生病,父母忧愁得不得了;当子女的舍身寻死,不能奉养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处所,看它何为!宜晓谕百姓不要为无知妄说所误,地方官员宜严厉禁止,不得再有舍身事宜发生……从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康熙的训令,在舍身崖边重修了围墙,并派更夫守护,使来舍身崖轻生者大为减少。康熙态度鲜明地反对并制止这一残害生命的陋俗,进一步彰显了他慈悯百姓的宽广胸怀。
只拜师,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归来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来到孔庙,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祝文中称颂孔子:“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孔林,谒孔子墓。他本应再对孔子行一跪三叩礼,可是当他走到孔子墓前时,站立良久,却没有跪拜。此时,引驾官孔尚任(剧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灵机一动,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后让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对此,在场的官员都大惑不解,衍圣公孔毓圻事后也向孔尚任询问。孔尚任解释说:开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正统八年大书法家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康熙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来是拜师,而不是拜王。为此,他才让康熙到一边休息一下,自己忙将墓碑上的“王”字用黄绫盖上。当康熙再次来到墓前时,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师行了大礼。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却如此尊师重道。个中款曲,颇值得今人玩味……
清朝历史故事 篇十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过年的呢?
慈禧有极强的虚荣心,除了臣子要给她年礼,皇帝、皇后和宫妃们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宝什么的,慈禧对家人、身边人送的礼物,更看重亲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亲手做的东西,比如鞋、手帕、围脖、手袋之类。丫头、太监们,往往送一些糕饼点心之类的东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爷”,平时上下就是围着她一个人转,顺从她的旨意,过年了则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两点,要行“辞岁典礼”,在皇后的带领下,宫妃、家人、侍从等依等级高下排列成行,一齐向太后叩头。礼仪结束后,慈神要出点“血”,给每个人一只红缎做成的绣金小钱袋,里面放着一些压岁钱。
现在大年三十,大多数人家都会围在电视机前,看CCTV的春节晚会“守岁”,过去没有春节晚会,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掷掷骰子,或是出去听听村戏、说书什么的。帝王家在这一夜内容自然要丰富多了,还会有通宵的娱乐活动,相当于“春节晚会”。但慈禧比较喜欢的活动是掷骰子,德龄回忆,“没有一个人想上床睡觉。太后提议我们玩骰子,给每人赏一些钱,多的达二百两。她让我们用心点,赢钱才好。我们当然是极用心的,生怕赢了太后的钱。”但玩够了,慈禧“开心一刻”就到了,会把她自己赢的钱都放到地上,让大家都来抢,以此取乐。于是宫女下人都一拥而上,拼命抢夺,让慈禧开心。以后几天,慈禧都会玩“撒钱”的游戏,有钱“抢”,大家也开心。
天快亮时已是大年初一了,撑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会回房休息。在她醒后,宫女会捧着几盘代表平安的苹果,几盘代表长寿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莲心,到慈禧的房间,讨她的欢心。慈禧见了高兴,也要对大家说几句祝福的吉祥话。”这时候,大家都要站在旁边,等她梳洗完毕,向她拜年。之后,大家才会给皇帝和皇后拜年。
据故宫专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书介绍,慈禧最喜欢听戏,而且最喜欢听的是淫戏。为这,大太监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供慈禧看戏。还专门召集了一班梨园子弟,排演戏剧,尤其是在淫戏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乐。有时候戏太下流,连陪听的皇后(儿媳妇)都觉得坐不住。大年初一,戏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据慈禧的意思,会在宫内的院子里临时搭一个戏台。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宫妃用的走廊附近,当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内,家人、身边人都要陪她看戏。
而在这一天,慈禧也会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严。德龄就感受过一回,她回忆,“朦胧中,我感到有个东西掉到了我嘴里,就猛地醒了过来。睁眼一看,原来是一片糖,我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边,太后问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让我不要睡,多玩上一会儿。太后这么高兴的样子,我还从没见过呢。她开起玩笑来,简直就像个孩子,让人没法相信这就是以前那个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时分,初一大戏才差不多唱完。这时,慈禧会即兴表演,超级票友的她让太监们奏乐,亲唱几首小曲过把戏瘾,宫女们也跟着她唱了起来。正在兴头的慈禧又命太监唱,票友太监自然唱得很专业,但难为了平时只知道“咂”的太监,根本就不会唱。但老佛爷的话谁敢不从,只得扯开鸭嗓嚎上几句。这么一来戏剧效果就出来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满堂喝彩。
看来,不论是普通的百姓之家,还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过年图的就是一个字,“乐”。而慈禧,除了一个“乐”,还借机积攒到了大量的陪葬品。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讲清朝历史的故事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