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春节小报新版多篇范文
寄语:简单的春节小报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春节小报 篇一
连日来,由城西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带队,分赴西区各镇、办走访慰问了特困人群,为他们送去米油、生活用品及慰问金和新春祝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并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精准帮扶落实情况。
城西区于近日拉开20xx年春节慰问活动的序幕,为驻区部队、民政困难帮扶对象送上新年美好的祝福。区民政局前期通过积极谋划,制定了20xx年春节慰问活动实施方案,对辖区优抚对象、困难群众、低保、五保、孤儿等五大类群体进行了摸底,最终确定将4家驻区部队、300户低保、优抚、困难群众作为慰问对象。随着春节临近,区民政局春节慰问活动正按计划有序开展。
区领导在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中,详细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并送上慰问金和米、油等生活必需品,祝福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在鼓励困难群众振奋精神、勇敢乐观生活的同时,还叮嘱街道干部和相关部门要经常关心困难群众,制定长期帮扶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慰问活动让辖区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简单的春节小报资料: 篇二
关于春节的童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
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
您新禧,您多礼;白肉馍馍馋馋您。
【春节发压岁钱的由来】
其实春节为什幺要给孩子发压岁钱,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叁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叁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煺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以前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叁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在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煺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煺,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在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其实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关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守岁琐谈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拜年习俗
其实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其实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x;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当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其实“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广东春节吃什么
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最传统的广式年糕呈深橙色,样子朴实无华,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现在,不少商家还将年糕做成鲤鱼的形状,既有年年高的意思,又有了年年有余的意思,成了双重好意头,不少人除了自己吃,还喜欢买这些鲤鱼年糕送礼。
简易的春节小报
糖环
以前未有现代的水龙头,水喉上只有一个尖尖的突起。每家每户总有一个中空的铁环,要取水时,将中间的小洞对准突起按下一扭,自来水便哗哗地流出来。这铁环被称为糖环。广东人过年也爱吃糖环,此糖环当然不同彼糖环,糖环由糯米粉做成,两个糖环唯一相似之处是形状,两个都像一个一个扣起来的环状物。
煎堆
在广州过年,一定要吃煎堆,黄蹬蹬的煎堆像个大胖小子,稍微触动一下,随即滚动到老远。因此广东有句俗语:“煎堆辘辘,金银满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够为家里人带来财气。
煎堆由糯米粉做成,传统的煎堆分为两种:空心和实心。实心煎堆是常见的“苞谷馅”,吃起来又香又脆。不过老人家如果牙不好,吃这煎堆就成了折磨咯,搞不好还会磕了牙齿。
另一种是空心煎堆,顾名思义,空心煎堆没有馅料,只有薄薄一层煎堆皮。煎堆皮由糯米粉搓成,先要搓成一个小小的空心糯米粉团,然后主妇们像吹气球一样往里吹气,少顷,煎堆便鼓起来。等到丢进油锅炸好后,空心煎堆就成了金黄色的圆球。放置一晚后,吃起来又软又香。
蛋散
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种,用薄条面皮旋扭后,丢进油锅中炸成。常见的蛋散有两种,一种是咸味,常常在面皮中揉进芝麻,吃起来又香又脆。另一种则是甜味,口感没有咸味的脆,却多了一份酥感,蘸了蜜糖丢进口,一咬下去就化掉了。
蛋散不像其他传统煎炸食品厚重,由于是用薄面条炸成,往往一碰就散掉。因此,广州人又喜欢把胆小怕事或不成气候没出息的小人物称之为蛋散。
油角
小小的油角长得就像一只饺子,不同的是油角比饺子多了一条好看的花边,就像漂亮的荷叶形荷包。同样是油炸食品,油角里面的内涵就丰富多了:芝麻、花生白砂糖拌起来,就是香喷喷的油角馅。炸起来,放进口,又酥又甜,大人小孩都喜欢。时代发展,在传统的馅料基础上,现在市面上又有了葱油馅、椰丝馅等等,口味多样,任君选择。
油角给老广们带来的回忆,不仅是香甜的味道,也有浓浓的亲情。旧时临近过年,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大人们擀面开“油角皮”,准备馅料,而后包油角,顺便拉拉东家长西家短。而小孩子则在旁边,边玩边等着吃油角。最开心是听到家里人一声“吃得!”小孩子们赶紧擦干净嘴角边的口水,一窝蜂地跑到放油角的桌边,伸了小手便要抢。不过,这行为通常引来大人们一顿海扁:“热气啊!衰仔!”
春节小报 篇三
为做好春节前夕辖区困难群体走访慰问工作,1月23日下午,环保碑林分局调研员刘东受分局局长郝志玲委托,在局办公室主任吴哲等工作人员陪同下,到辖区曹家巷社区对10户困难家庭开展了走访慰问工作,为困难家庭共送去米、面、油及购物卡40份。
刘调研员一行来到曹家巷社区办公楼,同社区主任柏荣华进行了座谈交流。刘调研员首先代表分局郝志玲局长、分局全体干部职工为社区工作人员送上了深深的祝福和感谢,交流中了解了社区工作和慰问对象家庭情况。随后,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慰问对象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慰问,在慰问对象家中同大家进行了亲切交谈。
节前走访慰问工作的开展,不但使组织上了解掌握了困难家庭实情,拉近了同老百姓的`距离,而且使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组织上的温暖和关爱,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简单的春节小报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