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多篇范文
[导语]元宵节的由来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元宵节的由来 篇一
关于元宵节挂花灯的习俗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源自上古时代的火把节,与祭祀农时有关。一说与汉武帝时用灯火通宵达旦祭祀东皇太一有关,宋代朱弁《曲洧旧闻》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一说认为这种习俗实际上是来源于佛教的。燃灯习俗,东汉明帝倡导佛教,于正月十五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并令士族庶民也都挂灯,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曰:“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
古代中国社会以宗族为根基,历来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各种节日往往会带有祭祖的含义,正月十五也不例外。道教发展壮大后,元宵节又融入了道教的文化传统,“上元节”的得名,正是因为在道教思想中,元宵节燃灯是为了祭祀上元天官。总之,各种信仰因素的综合交织,使得花灯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人们往往先将做好的灯彩送到祖宗灵位上,祈求其保佑全家平安,然后再送到灶神、社神、天地牌位,祈求各路神仙赐福。《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介绍清风寨的元宵节祈福说:“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水浒传》中还提到了宋江到京城赏花灯以及宋徽宗游玩元宵节之事,在史料笔记中也可得到印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中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说灯彩从正月初七就开始了:“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矾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由此可见,元宵节在宋代确实是盛况空前。
元宵节的由来 篇二
元宵节“宵”字的由来: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宵就是夜,其实它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看甲骨文的宵,它上面像个飞鸟,下面是个月亮,象形也会意,意思是月光明媚的晚上,夜宿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正如曹操诗中描写的那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大家都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有很大的影响,但您可能不知道,月亮对动物、植物的气血运行也有影响。每当十五月圆的时候,人的心情会有莫名欢悦和喜乐,所以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良宵盛会喜空前”,“春宵一刻值千金”等等意境和诗句。
相反,夜专指没有月亮的晚上,有月黑风高夜的说法,暗夜、黑夜的时刻,氛围和心境都会差一些。我们都知道一般在月末和月初的时候见不到月亮,所以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黎明前,我们称之为除夕夜,要吃年夜饭,要放爆竹烟花驱除阴霾和晦暗。
而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元宵,元是第一个、首先的意思。因为北方很多时候会在正月十五下雪,见不到月亮,民间就放灯点火,应和天象,就有了传统的上元灯节和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景象。
元宵节,能够强身健体活动介绍: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与农历的春节前后相差不过几天,而正月十五肯定是在立春以后了。经过了冬藏的生物要在春天生长迸发,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庆祝上元节的重头戏就是闹元宵,包括耍杂技、耍社火、踩高跷、舞狮、舞龙、扭秧歌等。相对于这些娱乐活动,流行于北方的正月十六“走百病”则更具养生保健特色。这一天晚间,妇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出游,她们还要过桥,据说过桥者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
“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而“走百病”以祛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元宵节的来历 篇三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夜为“宵”,而正月按照农历纪法就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全球华人都过的节日,而且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由来历史。其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开灯祈福”的传统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经试过的灯盏放入河水中,向神灵祭拜祈福。
随着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流入,“开灯祈福”的这一习俗,则又带有了“燃灯表佛”的意味。等到到唐朝的时候,中西方文化进一步密切交流接触,佛教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万家百姓,都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由此,元宵节张灯结彩于是就成为法定之事。不过,正式的“元宵”的名字,还是在唐末的时候得以形成,在宋代称其为“灯夕”,清朝则是“灯节”。
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凶禽猛兽非常的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的生气,立即传旨下去,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非常的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众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如同晴天霹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之后,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一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五的这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的话,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就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的这天晚上,天帝往下面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于是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历史 篇四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传承意义 篇五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的由来 篇六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
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 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有感填词一首:
调笑令·闹元宵
元夜,元夜,璀璨花灯高挂。
人间天上同圆,此景此情醉欢。
欢醉,欢醉,彻夜流连忘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元宵节的由来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