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范文

(作者:涵冰时间:2023-07-07 12:22:38)

[说明]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

登鹳雀楼 篇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篇二

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这座楼后来被河水冲没。

②百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希望、欲望。

⑥穷:穷尽。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再次。

《登鹳雀楼》赏析 篇三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26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doc》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通用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