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小城市的游民时间:2023-07-08 09:25:07)

摘要: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

关于白手起家的故事:白手起家 泽厚儒商 篇一

1921年,李达三出生于宁波市鄞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沙家垫村,七岁便跟随父亲离乡去上海读书。谁曾料到,当年的小男孩会成为日后声名显赫的“香港百人亿万富豪”之一,且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故里。

诚开金石,信步天下

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以后,李达三进入重庆复旦大学会计系,1945年毕业后返沪协助父亲打理电器材料批发生意。

1949年,李达三只身南下香港拓展海外业务。由于携带的资金不多,他抵港后先开了一家乐声(Roxy)贸易公司,经营电器材料批发,伺机发展。1955年,他在九龙区旺角开设门市部经销家用电器,生意蒸蒸日上,在业内声誉鹊起,更于两年后取得了声宝牌(SHARP)电器产品的香港地区总代理权,此后,又相继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声宝牌电器总代理。

尽管已经在国内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李达三并不满足。80年代后期,他在海外开辟第二战场,向酒店业进军。不到10年时间,他带领的卡尔顿酒店集团在世界各地新建、收购了7家高水平酒店,他也被冠上了“酒店业巨子”的名号。

事业上的成就一定是苦乐参半、筚路蓝缕的。但李达三诚信、努力、宽厚、创新的原则却从未变过。

慈善之心,怀土之情

1990年,李达三回到故乡鄞县,看到村里没有自来水,当即捐款20万元人民币,帮助村里安装自来水;1993年,当他得知宁波市正准备建造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时,又主动捐款50万元人民币;2000年,他捐款200万元港币给浙江大学建造“李达三能源科学楼”; 同年, 捐款325万元人民币, 建造宁波大学“李达三外语楼”。

他常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根本,振教兴邦,匹夫有责。”因此,他也在全国各地发展教育事业,包括上海、江苏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李达三得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建造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时,为了这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他主动捐款200万元人民币予以支持。

引领甬商,责无旁贷

提及李达三,自然离不开“宁波港旅同乡会”。1967年,他发起成立了宁波旅港同乡会。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同乡会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会务活动,把众多海外宁波籍人士紧紧凝聚在一起,而他此举也正好印证了自古以来甬城人“团结自治之力,素著闻于寰宇”的说法。

同乡会是李达三为“在香港的宁波人”安的一个“家”。某次,这位“大家长”为了发起在外的宁波帮二代、三代回到家乡走走看看,负担了100多人的往返飞机票。当然,他担任会长期间,所做的远不止这些。

李达三时刻未忘帮扶乡邻,一心帮助宁波发展。在他的影响下,不管走到天南地北,也不管事业大小、财富多寡,“宁波帮”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总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家乡的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李达三之所以能从纤弱的“草根”茂盛成参天的“大树”,从他浙商的立身之道、经商之道、处世之道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说宁波是一颗东海明珠,那么李达三就是在将自己所有的光芒都照耀着这颗明珠,使它在浩瀚的宇宙中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辉。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篇二

现如今90后创业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而真正能够成功的却不多,下面我介绍的这位在大学时期就白手起家赚到第一桶金的小男生,他的经历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创业从来就少不了艰辛和学习。

打工挣来第一桶金

一年挣了3万元,这对大一学生而言绝不是小数目,但从巫溪走出来的谭云就做到了!上周五,这个大男孩在自己的餐馆里讲起了如何赚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大一进校是贷款交的学费,每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2008年,谭云加入学院外联部,联系到在石桥铺一家商场做电脑销售,每台电脑有100到 200元的提成。谭云说,每周末,自己早上7点就要出发往石桥铺走,到了商场不仅卖电脑,还留心学会了电脑组装和维修。随后,谭云在学校组建了电脑团购服务队,一个学期赚到了10000元。

到了大一下半期,谭云又到商场兼职销售彩电,再加上做家教、帮计算机学校招生的收入,一年内他攒足3万元,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意来自打工经历

大二开始,谭云开了一家餐馆,不过却比其他餐馆特别一些。“可以点两个菜坐下来慢慢吃,也可以亲自去厨房过一把做菜瘾,厨师还可以给你指导。”谭云说,这个创意来自一次打工经历,当时自己到一家酒店的厨房做了2个月小工,熟悉了厨房操作流程,还学会了不少家常菜做法。开餐馆时,就萌生了这个想法,让同学自主学做菜。

李姝就是这里的常客。李姝笑着说,自己以前很少做家务,结果在这里炒过几次菜后,加上有厨师的指点,厨艺大大提升。寒假回家还给父母露了一手,做了一桌子的菜,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

除了炒菜外,谭云餐馆更多还是送餐上门,给同学老师提供方便。

学到管理经验技巧

“其实,打工只看自己收入,当老板就要靠管理的功夫。”谭云说,餐馆每一个订餐都有一个三联单据,送餐的人要把单据和饭菜一起送到寝室里,晚上算账就很清楚,也方便我们查询和管理。而且,同学只要收集10张单据,就可以免费得到一瓶饮料,收集到20张可以免费得到一个盒饭。这样一来,同学也愿意收集。

现在,谭云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市场买菜,8点上课,中午到餐馆送餐,下午继续上课,下课继续送餐。谭云说创业很辛苦,但餐馆生意很红火,让自己很安慰。他笑着说,在创业中也学到了许多管理经验,不仅要有管理技巧,还要协调好员工之间的关系。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篇三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 员。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

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在“傻根”、“阿炳”、“许三多”之后,王宝强的成名经历让很多向往演艺圈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但王宝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呢?我8岁就开始准备当演员了。”

为了成名,14岁那年,王宝强决定北漂:“我发现少林寺是个习武修行的地方,能成名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揣着500元去了北京,下了火车便问北影 厂怎么走。“到了那里一看,好多人啊!”那时,他个子小,只能在边上看剧组拍戏。为吸引剧组注意,他常常不蹲在马路边,而是选择坐在树上。MSN理财综合

王宝强在北京住在农村的大院,每月120元的屋子住10多个人。做一天群众演员15-20元,不过给7元他也肯做:“几乎存不下钱,有时候为了见导演,我会步行10公里。”

但是,王宝强始终没有放弃成名的念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成为明星。终于,他能够正式露脸了,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大腕》。他演了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

从跑龙套到男一号,王宝强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北京闯荡初期,为了填饱肚子,他靠着腿脚功夫混进了剧组,干些特技替身、群众演员的零活。

白手起家故事 篇四

创业,也就是创立属于自己的业务,不要看现在社会上拥有自己公司的人很多,其实创业的路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历经坎坷的,每失败一次,就等于走向成功一次。很多人创业都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

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他就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成功的。他十七岁那年上了大学,可是,没过多久,乔布斯便决定退学了,因为他上大学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在乔布斯退学后,他又去上了里德学院的美术字班,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乔布斯学会了写san serif和serif字体,他说:“我发现,那样漂亮的美术字实在是妙不可言。”十年之后,第一台Macintosh电脑诞生了。不久,Woz和乔布斯二人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公司。十年之后,这个公司从那两个车库中的穷光蛋发展到了超过四千名雇员,价值超过二十亿的大公司。可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乔布斯被自己开创的公司炒了鱿鱼。从此,乔布斯又不得不创立自己新的路,他与David Pack(惠普创始人之一)和Bob Boyce(英特尔创建者之一)携手共建了NeXT和Pixar公司,后来,Apple分公司收购了NeXT和Pixar,乔布斯最终还是回到了苹果公司直到今天。

我很敬佩乔布斯,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恒心。乔布斯言道:“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希望我们也能像乔布斯一样。积极进取,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要知道,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电脑公司啊!从一个仓库中的两个穷光蛋变成一个价值超过二十亿的、世界顶级的电脑公司,真是个麻烦事儿!向有些人就不语乔布斯一样,整天吊儿郎当的,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士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依我看,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恒心、大胆的勇气、不怕困难的心,其次才是必须拥有这方面的足够天分,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你想要成功,那就请你走这条路——坚持、恒心、勇气、探求……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篇五

一、巴菲特6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第一次赚钱是倒卖可乐,据巴菲特的母亲回忆,当她的儿子第一次对自由企业产生兴趣时,还只是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他以每箱25美分的价钱在爷爷的杂货店购买一箱可乐,然后以每瓶5美分的价钱在附近兜售。因为那时每瓶百事可乐的容量是12盎司,而可口可乐却只有6盎司,但是,两种可乐的售价是相同的。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喝着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看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二、巴菲特10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当巴菲特还在露丝黑尔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发表了一个名为“马童选集”的报告,告诉人们在赛马中如何设置障碍以及如何下注。他在他父母居所的地下室里完成了这本小册子的印刷工作,然后以每本25美分的价格出售。他和一个朋友运用数学原理开发出一套赛马中挑选谁是赢家的系统。但是,由于没有营业执照,他们的企业被有关当局关闭。10岁的巴菲特就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股票市场的痴迷有增无减,他开始绘制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的图表。10岁那年,他开始在他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办公室里做些像张贴有价证券的价格,及填写有关股票及债券的文件等工作。

三、巴菲特11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2年4月,11岁的巴菲特开始小规模地购买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三股受欢迎的城市服务股票,当时,这就是他的资本净值。小巴菲特还说服他的姐姐多丽丝和他一起投资。他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抛出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后,他赚了5美元。巴菲特一直关注着股票市场的变化,计算维持有利的平均价格而买进或卖出股票以维持高于平均的价格,并且,他已经意识到,他对股票市场的估计要比其他人敏锐、精明的多。1943年1月,他们全家搬到了维吉尼亚洲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不过对巴菲特来说,他一种好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感觉,心情非常郁闷。所以第二个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奥马哈,和爷爷、姑姑一起生活。 跟很多小孩离家出走不一样的是,他的离家出走是和商业有关。他跑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打算靠在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还有个主意,那就是帮忙巡视好时巧克力工厂,并免费获取一块巧克力。

四、巴菲特15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5岁时候的巴菲特进入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他每天要走5条线路递送500份报纸,主要是投送给公寓大楼内的住户。有几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亲不得不代替他去送报纸。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从顾客那里收费,他发明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出售杂志订阅的方案。他从被丢弃的杂志中撕下带有产品有效期的不干胶贴纸,把它们归类,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请顾客从中选择要续订的刊物。巴菲特的老朋友卡罗尔说,少年时巴菲特就能把《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这本书背下来。他想象自己能从一台机器开始,使他的赢利渐增到几千美元以上。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唐纳德?丹利,花了25美元买零件组装了一台弹球机后,开始了他们的弹球生意,他们把弹球机安装在繁华的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发店里。开业一天后,这两个年轻的企业家发现盛满了五分镍币的盘子里有一张4美元的纸钞。 1945年,当巴菲特还在高中读书时,他就从父亲手里买下了一家农场,这是一个未曾耕种过的农场,占地面积为40英亩,售价是1200美元。然后,把农场租给了土地租用人。

五、巴菲特17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在他对股票市场研究还处在“绘制股市行情图”的阶段时,就已经积聚了一笔大约6000美元的财富,这个年轻人赚的钱比他的老师的薪水还多。他的父母负担起了他上大学的费用,尽管他自己有能力支付这些。

六、巴菲特19岁时候的经历

1950年夏天,19岁的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佛商学院提出申请。他乘火车前往芝加哥,在那儿一个男士接见了他。巴菲特说,当时哈佛代表对他的印象是“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像只有16岁的样子,相当于一个12岁少年的体重。” 当两个人的会面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他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很快就意识到,教授商业课的权威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向哥伦比亚商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他入学的通知。他于1951年6月毕业于该校。

七、26岁的巴菲特就已经立志成为百万富翁

1956年,年少气盛的巴菲特决心一试身手。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不久,一帮亲朋凑了10.5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人公司。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躲在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生。这些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巴菲特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狂言。成为亿万富翁后的巴菲特不爱抛头露面,不喜欢张扬,生活保持低调。他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为:“简单、传统和节俭。”

1999年,为了向一家慈善机构奥马哈孤儿院捐款,他拍卖了他的裤带钱包,在此前的20年里,他一直使用这个破旧的钱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钱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巴菲特励志创业故事启示】沃伦·巴菲特创造了财富神话!很多人认为:因为没有资金,所以不能创业。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问题(没有创业资金),却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看到困难, 却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只知道哀叹,却不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永 远也富不起来。在巴菲特面前,没有解 决不了的问题;巴菲特没有时间怨恨,没有时间等待,只有急不可待的 行动。这才是白手起家的世界首富的本色!

关于白手起家的故事:白手起家说窦义 篇六

唐朝有一位非常善于经营的商人,他的名字叫窦义。

窦义15岁时便显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和才华。

当时,他的舅舅张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职任满返乡,带来了十多双闻名遐迩的安州丝鞋。大伙一见丝鞋便争相挑选,只有窦义不以为然。等到众人挑选完毕,剩下最后一双,窦义才一再拜谢并收下。同辈的族人都在取笑他的愚蠢和迟钝,长辈们也似乎对窦义的慵懒表现出些许担忧。可是没有人知道,窦义并不是为了用这双鞋子来装扮自己的脚到处炫耀,而是把它拿到集市上变卖,换得五百铜钱。

1500多年前的长安城,大街之上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榆树。一到春天,榆树便开花结果,结出一串串沉甸甸的榆荚。大风吹过,铜钱大小的榆荚如雨点般纷纷从半空中撒落,有的落到屋顶上,有的撒在草丛里,有的就直接散在大街中央。韩愈有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阔气的帝都居民根本看不上这些俚俗之物,可是年轻的窦义却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地面的榆荚悉心收集起来,又用上次得到的铜钱打造了两把小铁铲,然后征得担任工部尚书的伯父的同意,来到褒义寺开垦空地,种起了榆树苗。

夏天的长安城雨水充沛,加上窦义的精心培育,七月份的时候榆荚都开始抽芽。到了秋天,榆苗已经有一尺多高,数量总计在一万株以上。第二年,榆树已经长到三尺多高。窦义把其中长得较密集的榆株砍去,晒干,捆成束,在当年的秋雨季节拿到集市上贩卖,每束居然卖到一千多钱。他又挑选枝干挺直的榆株,加以特别照料。到了第三年秋天,榆树的树围已经有拳头般大小,窦义又将枝干稠密挺直的榆枝砍下来,捆成二百多束,卖得比以前多好几倍的价钱。

五年后,榆树长成了参天大树。窦义挑选其中十几棵最粗最大的榆树用作屋梁建材出售,又卖得三四万钱。其他可以用作各种用途的木材不计其数,悉数被买家一扫而光。

靠着木材生意白手起家后,窦义又将目光转向一种叫“法烛”的燃料。法烛的制作材料包括槐子、麻布和瓦片。为了收集这些东西,窦义召来长安街上的小孩,每人每天发给三块饼和十五文钱,让他们四处捡拾槐子。不到一个月,槐子已有满满两车。然后,窦义又买进数百双新麻鞋,让小孩子们拣拾破麻鞋,每三双破鞋换新麻鞋一只。消息传开,远近居民纷纷拿破鞋来换,一天之内便换得一千多双破麻鞋。最后,窦义又在城外购买他人丢弃废置的碎瓦片。一切准备完毕,窦义开始雇人清洗破麻鞋和碎瓦片,然后命人将破麻鞋捣烂,把碎瓦片磨成粉状,加入槐子和油靛,放进大锅里日夜不停地搅动,制成了法烛。

据史书记载,建中某年六月京城大雨,窦义乘机大卖法烛,每条卖百文钱。用法烛燃火煮饭,效果不比木柴差,窦义又获利不少。

此后,家财万贯的窦义又把目光瞄准了店铺经营。

最初,长安西市南边有十多亩洼地,人们都称那里为“小海地”,是城中无赖汉常聚集的地方。窦义贱价将这块地买下之后,沿着洼地四周设立六七个铺子,做起煎饼和饭团买卖,同时又在洼地中央设立标范旗幡,召集附近孩童到洼地中央扔掷瓦块,凡是击中旗标,都可免费吃煎饼或饭团。街上的孩童趋之若鹜,不到一个月,所掷的瓦片几乎将整个洼地都填满。

于是,窦义在那个地方开设了二十家店铺。这些店铺因为位置适宜,出行方便,每天可以获利数千。一直到明代,窦义修建的这些店铺还依然存在,人们把它们称之为“窦家店”。

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窦义却没有纨绔弟子的习性。从种植榆树到制作和售卖法烛,再到经营店铺,窦义用他的商业智慧为后人树立起一个白手起家的杰出企业家形象,为大唐的盛世气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手起家故事 篇七

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发布,重庆龙湖地产创办人吴亚军,以390.6亿元的财富再次卫冕中国大陆“女首富”。如果从1994年“下海”算起,吴亚军在17年里的财富积累速度相当惊人。然而,这个让许多男人自叹不如的地产“大姐大”,一直刻意保持低调,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并非偶然,财富背后的“财富”更耐人寻味。

据公开资料显示,吴亚军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同多数同时代的人相似,住在县城一个大院中,10多户家庭共用一个厨房,生活并不富裕,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她的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则是一位裁缝,经常在店里干活到很晚。

中学时,吴亚军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据她的高中班主任回忆,与很多女孩子不同,吴亚军很听话,很懂事,性格有点像男孩,而她当时的人生梦想是当居里夫人。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很优异,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觉得女孩子缺少逻辑思维,于是放弃了文科,选择理工。

1980年吴亚军考入于西北工业大学,学的是导航工程专业,对鱼雷控制系统颇有研究。而她的丈夫蔡奎,当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的是通信专业,熟悉导弹制导,以致公司内部有开他们夫妻的玩笑说“一个指得准,一个炸得狠 ”

20岁大学毕业后,吴亚军被分到重庆前卫仪表厂做技术人员,一干便是4年。直到1988年,市场经济在渐行之中,人们开始有更多选择,吴亚军去了《中国市容报》做记者和编辑。该报主办单位是建设部城建司及重庆市建委。

也许是在媒体历练过的原因,吴亚军口才甚佳。在龙湖没有向全国扩张时,龙湖公司手册及墙壁上的“警言名句”,几乎皆出自她手。更为关键的是,基于报纸的行业特征,她逐渐熟悉房地产领域,并广泛积攒人脉,为进军地产奠定基础。直到1994年,她借助报社平台,成立了重庆佳辰经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下海”经商,做建材生意。第二年公司的注册资本由200万增至1000万元,其中吴亚军和丈夫蔡奎再出资750万元,报社的股权相对稀释,几年后退出。短短一年时间,吴亚军和蔡奎就能再拿出750万元的真金百银,这部分资金从何而来,未见公开说明。有知情人回忆,蔡奎当时一直在深圳开电脑公司,拼装电脑后倒卖,从中获利颇丰。等吴亚军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两人才一起干。

白手起家故事 篇八

整个中国都被快递化了。从北京到上海到深圳,其实,物流大军就像毛细血管,他们的流动和尊严是国家经济体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如果没有王卫,不会有今天的顺丰。这样一家公司,连同它的创始人,外界却知之甚少。当我们谈论起顺丰和王卫的时候,像是在谈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缭绕弥漫在空气中的幽灵。“即使王卫18年绝缘媒体,也并不妨碍顺丰成为中国快递业的孤独求败。”一位同行调侃道。

他是一个谦逊、谨慎乃至有些悲观主义,且掺杂着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人。王卫的“谦逊”,相关主管部门的官员应深有体会。行业主管部门通知开会探讨行业问题,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充当“布道者”,但王卫常常以自己不善言辞为由派副手出席。2011年,王卫破天荒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但谈及最多的仍旧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坚持从来不“卖身”

王卫的“谨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物流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2009年遭遇历史性低谷,加之在华跨国公司的价格战打压,很多公司亏损、倒闭。“也许最后只有顺丰等少数几家公司可以活下来。”彼时,一位现在已远离快递业的资深人士忧心忡忡地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中国快递业还有幸存者,顺丰一定身在其中,只要顺丰还活着,中国民营快递业就不会全军覆没——唯独王卫不这样认为。在2008年底的一次内部名为《用生命捍卫价值观》的讲话中,王卫显得颇为悲壮。他说:

“3年后,顺丰是不是能成为中华民族快速业的骄傲,我们能不能打赢这场与国外对手的保卫战,也许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们要让大家看到的是:在中国的速递行业中,曾经有这样一批人……曾经有一家叫顺丰的民营企业,能从心底让对手感到可怕更可敬!人可以输,但不能输掉尊严!死随时都可以,但要死得有价值!——战死,好过做俘虏。”

一位业内人士证实说,中国民营快递企业里,不乏嘴上喊坚持民族品牌,一看到国外巨头的收购支票就心软的主儿,“唯一一个坚持从来不卖身,对任何收购企图一向严词拒绝的,只有顺丰”。他指出,如果顺丰肯卖,过去行业内所有的并购案,甚至都不会发生,因为无论UPS还是FedEx抑或海航都明白,没有哪个企业比顺丰更有收购价值。也正因此,王卫的悲壮有其道理,别人做不下去尚可被收购,但顺丰不行

白手起家故事 篇九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统率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订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劲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将牧业胶手,弃船而去的有识之士的地皮和楼宇。

李嘉诚充分掌握地产发展的大趋势,被人们赞誉为商业奇才,他总是能够因势利导地变逆境为顺境,既大展拳脚,又稳中求进,为他以后的蓬勃发展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酱是8400万港元,每股2元,升值1元,即以每股三元的价格开始公开上市发行。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白手起家故事 篇十

做菜要融汇贯通,每个名字的菜肴至少得有两种做法。意思是当遇到比较苛刻的客人来吃饭,而夏天刚好没有刀鱼了怎么办?回绝客人是饭店之大忌,当然得拿出同名字的菜肴来谢鼓客人了。但替代品色香味必须超过正品。生意做多了十么样的客人都可能遇到的。

对于厨师中途离开这问题,除了特殊情况一般都不会遇到的,在我酒店干的厨师除了能拿到钱以外还能学到更上乘的料理,我一般都不会亏待他们我会安排他们家人一起搬过来安排工作。还别说一个真正的厨师如果觉得金钱比学到的厨艺更重要的话,那至少可以说明他不是个好厨师。在我这的厨师每时每刻都会有西还种想法;就是我还有东西没拿到我不走。要想留住厨师还得自己仔细琢磨啊。

我的菜单没标价钱是我这独一无二的,这也是近几年才琢磨透的一种手段。当然我没标价是应为我菜馆生意好没人会问这问题。但要知道原因我就透露点把。首先不同的客人是有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的有钱人我会收3倍价,一般来的我都是谈生意的我不会手软。

有的家人请客吃饭来我这我是收1倍价,年轻人好虚荣来我这吃饭我收0.5倍价甚至赔本。原因是各种人来吃饭需要的东西不同,老板要面子我不好意思便宜,这样又觉得老板阔气,酒店也高档。家人请客是喜欢我这才选择我不能亏待他们。同样的价钱我们提供不同的服务,不同的享受。年轻人半价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有钱,但又虚荣心强的特点,让他们记住我这可多是老板请客的地方有面子,大方。反正顾客要给的我都给了。他们吃完饭后都会有种物有所值的感觉,还能感觉我给了他们十么一样。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099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doc》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