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诗原文新版多篇范文
【编辑】曹植七步诗原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曹植简介 篇一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操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而曹植受到他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人们知道曹植,是那首七步诗,让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能够记住这个建安的文学才子。
这首七步诗出自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写的是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成为皇帝,曹丕忌惮曹植的才华,担心他会争权夺势,因此,想让曹植早一点死,于是,出了一个题目难为曹植,让他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否则就以欺君之罪处死。而曹植明白了曹植的用意,用一首诗化解了自己的危局,同时又提醒曹丕不要总起杀人之意。这后来,曹丕果然没有再对曹植下杀手。但是这首诗是否真正是曹植所做,很多人有异议,不过,人们宁愿相信是曹植所做,因为这样的才华符合曹植。
曹植在文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赋,赋诗当时的一种文体,而曹植的《洛神赋》写得是文采飞扬,人物性格跃然纸上,通过这个赋曹植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作为魏帝的儿子,长在帝王家,时刻受到兄长的排挤,但是,他的文学建树绝对不输于曹丕,他和他的父亲曹操、他的兄长曹丕并称三曹,可见三人的文学造诣不相上下。
曹植生在帝王家,但是却郁郁不得志,虽然几次曹操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曹操发现他的文学气太浓,还不懂得收敛,更不懂治国,有因为一次曹植任意胡为违犯了曹操的法令,令曹操对他彻底失望,从此再也没有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从此,失宠的曹植就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他的政治抱负再也没有施展之处,后来曹丕病逝,他的儿子即位,曹植依然希望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终究未被皇帝启用,41岁的时候病死,结束了他这不得志的人生。
国曹植是怎么死的? 篇二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皆有杰出贡献,被文学评论家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的《洛神赋》,被公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就取材于这篇名赋。东晋恃才傲物的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从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传天下。唐代所称“汉魏风骨”,当首推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曹操次子曹植的墓冢。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不予任用。曹植的任所一迁再迁,离都城许昌越来越远。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来到东阿,曹植登鱼山,面黄河,瞻泰岳,“喟然有终焉之志”,有“终葬此地”之语。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于陈,终年41岁,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步诗曹植古诗 篇三
【愿文】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曹植七步诗原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