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影评【精品多篇】范文
摘要:王的盛宴影评【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王的盛宴影评 篇一
在中国,有一次宴请堪比西方 “最后的晚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这便是鸿门宴。
无数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都曾展现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与其他作品将宴请放在首位的方式不同,陆川导演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削弱了宴请当天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化效果,而是让这次宴请成为连接三个主要人物的契机,成为服务人物一生的一个缩影。
《王的盛宴》通篇以老年刘邦弥留之际的回忆为主线,在断断断续续几近破碎的片段之中,组成了另一个对历史的叙述方式。这种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去展现的历史,虽然有其不可达到的弊端,但却让人有更多的真实感,仿佛触手可及。加上影片充斥着黑暗厚重的颜色,以及大量的人物面孔的特写镜头,更会带给观众一种压迫的感觉,从而逼迫观众进入一段封存在一个老年帝王内心中最辉煌、最黑暗、最惧怕、最解脱的历史。
刘邦、项羽、韩信这三个男人是本片主要人物。他们在这段历史中举足轻重,同时,他们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羁绊。
说来好笑,其实三个男人相见的那一刻就生成了他们看待彼此的态度,而这份态度,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影响了他们的抉择、主导了他们的命运。
刘邦见项羽,是为借兵。当他一身破烂的衣服、满面尘土、说着粗俗的笑话、谄媚的讨好、尽力的自嘲时,项羽只看到一个小丑。高贵的他因为这一个印象而将刘邦永远定位在小丑的位置之上。他借兵给刘邦、和他起舞、让他带兵、甚至明知他有反叛之心而不将其杀死。他就好比一只老猫,抓住了老鼠,戏弄它、摆布它、看着它上蹿下跳而不吃它,所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在项羽高傲的心目中,刘邦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不会翻出太大的浪花。因为他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更因为他过于傲慢。就像吕后所说“他是我见过最高尚的人。但他太高尚了,所以没有杀我,也没杀陛下。最终的结果是他自己死掉了。”所以,项羽的死亡不是因为任何人,仅仅是他自己的高傲。
其实,项羽的自信有根据,如果不是因为韩信加入了刘邦,以刘邦的乌合之众真的翻不起大浪。但同时,也正是项羽的目中无人将韩信推给了刘邦。
这部影片中,对韩信的刻画很出乎我的意料。他不再是那个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多承认有勇无谋的家伙,而变身成一个怀有理想主义、士为知己者死的共产主义者。韩信与刘邦的相遇很是浪漫。当时,他步履蹒跚、饥肠辘辘,看着身边的大头兵手中的馒头只能不停的吞口水,而刘邦这时很潇洒的拿起一个馒头塞给他,转过头对他憨然一笑。于是,这一抹笑容照亮了韩信小子的一生。他怀着感恩的心看待刘邦,虽然在项羽帐下,但我深刻的怀疑其实他“人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刘邦和项羽没有成为敌人还好,一旦成为敌人,韩信必然弃项羽而去。所以,他的才华不被重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这些都是小事,真正促使他离开的不是别的,就是那个馒头。他为刘邦打下江山、为刘邦逼项羽自刎、被刘邦软禁六年毫无怨言……怎么看都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忠勇之士!特别是他在对天下这个看法上,理念无比超前。项羽认为,天下应该平分,不主张一统。刘邦认为天下应该是一个人的天下。而韩信呢,他说“天下应该是天下人的天下”!不禁感叹共产主义的先驱思想这么早就在中国萌芽了。因为他相信这样的社会,所以,他是单纯的。他的单纯害了他,他不去揣测别人,别人反过来会无限的揣测他。他的单纯在于认命,纵然明知自己即将死亡,也带着一种死得其所的心态去面对。而整部影片最为让我动容的便是韩信死前的一段回忆。这可能是影片唯一一处充满阳光的回忆。他的单纯、快乐、对信仰的追求、对刘邦的感恩之心,都凝结在这一条长长的宫苑之路的回忆中。
如果说,项羽的一生充满悲壮,韩信的一生满怀感激,那么刘邦的一生真的和他本人一样——市井小民的生命如小强般过于强大。
其实我相信刘邦一开始是一个单纯的人,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知足的那种人。但是,秦的暴政改变了他。让他完美的小市民生活被打破,不得已才参加了革命。他期待向项羽借兵,为了证明自己的愚笨和无害,任由他人的取笑。但是,他拜谢项羽是看向那一身盔甲的眼神出卖了他。从那时起,他不断受到欲望的鼓动,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上爬。对于高尚如项羽来说,权力的滋味并不太吸引他,对于怀抱理想主义的韩信来说,可能政事对他来说是负担。然而,权力、金钱、美色……他想得到天下,想雄霸四方,想高高在上,但他却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带兵的天资,所以,他极尽发挥自己的所长,顽强地生存。正所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而他也真正做到了。当上了皇帝,坐上了龙椅,但也确确实实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因为他始终惧怕,虽然嘴里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其实从内心,他很自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个位置,于是,他开始铲除异己。而杀死的那些人又几乎都是曾经共患难的兄弟,所以也就愈发孤寂。当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去阻止,只能任由欲望的梦魇摆布自己。
电影最后,刘邦独白“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他这一生浮浮沉沉,终究无法逃离,最终只能屈服于的强大力量。其实并不是项羽曾经设下的鸿门宴,而是他刘邦自己内心的欲望构建的无边无际的梦魇。
王的盛宴影评 篇二
文/藤井树
显然,《王的盛宴》不是一部简单的娱乐大片;相反,在观影感受上会很考验观众的耐心和智商。不过,这不妨碍它超越同题材的其他影片,成为其中最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一部。陆川所要表达的,尽在其中。所谓观者有心,多重寓意的解读,或许也是观影乐趣之一。在这方面,《王的盛宴》倒是和《杀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是,《杀生》纯属虚构,《王的盛宴》却力求还原历史。
可惜历史究竟如何?谁知道!有谁能理直气壮的说,历史由我说了算?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常识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也因此,在《王的盛宴》中,陆川意图推翻此前我们早已熟识的“历史”,基于对“胜利者书写历史”本身的怀疑,在史书的碎片中,重构了一段秦汉史。
影片从刘邦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这一生自己最重要的两个敌人----项羽和韩信---厮杀纠缠的故事。从影像风格上营造出类似黑泽明《乱》的格调---阴郁、黑暗、魔幻,有一种神秘的东方式哥特意味。摒弃了惯常的古装历史片格局,少见经戈铁马、征战沙场的所谓大制作大场面,而把叙事焦点聚集在个体身上。从老年刘邦的梦境出发,不时闪回年轻时的片段。看似无序凌乱的剪辑,实则都由他的主观意识做串联,构成了一幅充满“疑点”的楚汉英雄谱。
在《王的盛宴》中,刘邦不再有汉高祖的威名,而成了一个满口谎言,背信弃义的人。项羽问他,你进秦王宫了吗?他咽下口水,瞪大眼睛说“没有”。然而事实却是,他不但进了宫,还见识了秦如何书写历史。在影片中,“书写历史”被非常具象的展现出来,匪夷所思,叹为观止。自然,秦王宫也是一个极度符号化的存在。用刘邦的话来说,秦王宫是一座欲望的宫殿,藏着人心深不见底的欲望。在欲望的海洋中,谁能幸免?于是,刘邦在进宫之后再出来,便成了真正的刘邦,一个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刘邦。
而项羽则被塑造成了一个骄傲的将军。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崇尚阳谋,自视清高,聪明武断。按照影片的逻辑,项羽的悲哀,全在于他的高尚。他从心底里瞧不起刘邦----这个打不赢就跑,出生草根的莽夫,有什么资格与他平起平坐。但是他又知晓他的军事才能,希望借他之手早日灭秦。
项羽出生高贵,不知民间疾苦。一生顺畅,所向披靡,是个简单天真之人。遭遇刘邦的世俗奸滑,他怎能不败?当刘邦一再对他欺瞒,他都信以为真之时,他的死,已是注定。至于那场著名的“鸿门宴”,在影片中的作用仅限于彰显项羽的光明磊落与刘邦的猥琐懦弱。这场群戏拍的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成为全片最华彩的片段之一。据说在拍这场戏前,陆川曾找了几百个电影学院的学生严格按照《史记》中的描述“排练”出“鸿门宴”的场景。结果发现了众多“疑点”。比如,樊哙怎么能冲进重围,手里还拿着一块盾牌,并且对项羽大声训斥?比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项庄把剑指向沛公时,项伯出来替他解围,那么项伯手里的剑又从何而来?这些“疑点”被反复琢磨后,陆川得出的结论是:“鸿门宴”上真正放过刘邦的人,只能是项羽本人!而韩信则是那个被项羽派出,对刘邦实施保护的卫兵。
所以,在项羽和刘邦之外,影片最浓墨重彩的人物,其实是韩信。看的出来,陆川在韩信身上给予了太多诉求。在他的语境中,韩信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被历史刻意忽略了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不再是叛徒,不再有篡位夺权之野心,有的只是向往自由平等的赤子之心。看完电影,我一度建议陆川,不妨把片名改为《韩信之死》。这在某种程度上比《王的盛宴》更能涵盖影片真正的主旨。
三个人物,三种命运,成王败寇,历史惯性。但是陆川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说,他试图展现被蒙蔽了几千年的历史的另一面。几千年前的历史拐点,有些段落,何其眼熟?皆因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古往今来,循环往复罢了。
说到演员,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吴彦祖所演的项羽和张震饰演的韩信在某些角度真的非常相似,以至于常常产生错觉,好像两人共生一般。后来又想明白了,或许这也是导演的特别用意----在片中,项羽和韩信都属于同一类人----他们内心纯净,愿意相信。可惜,他们的命运都是一场悲剧。
演员确实都很“颠覆”,很用心。比如刘烨,几乎到了脱胎换骨的程度,可惜越老年越有过度之嫌。相比之下,演萧何的沙溢是越老年越出彩。到最后,几乎让人忘了他是沙溢,只记得他是割下韩信头颅向刘邦讨饶的萧何。许多人都是惊鸿一瞥,比如陶泽如,聂远,李琦等等,戏很少,却足够让人记住。不过,这些演员都在影片中演的相当用力,用陶泽如的话来说,是情绪始终很亢奋,很激情。这也导致影片给人的感觉非常浓烈,像一出带着莎士比亚腔调的舞台剧。
在一派“浓墨重彩”中,最凸显的两个人,反倒是因为平静和清淡。一个是演秦王子婴的吕聿来,虽然只有区区两场戏,无论扮相还是表演,却都有惊艳之感。另一个就是演韩信的张震,非常从容自然,在明亮柔和的色调下,给人以温暖与慰籍。
而片中几个女人,戏份最重的唯有秦岚饰演的吕后。她也被“颠覆”了一把,不再是个权力欲极重的野心家,而成为一个全力辅佐丈夫,巩固皇权的女子。更能容忍丈夫的不忠,有胸襟有胆魄,实乃女中豪杰。此前因选秀颇受关注的虞姬,饰演者到底是个新人,戏份渺渺,谈不上有什么发挥。再有一个霍思燕,饰演的戚夫人纯属走过场。
看的出来,陆川的细节控再次发作,这部影片在美工道具上的还原度和可信度极高(至少看起来很像),服装和演员的举止礼仪等方面也都有考据和出处。摄影更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画面美学---我暂且称之为“阴暗美学”---具有哥特气质的梦魇般的色调贯穿始终。
当然,这肯定不是一部完美之作。甚至在我看来,有许多显而易见的毛病。比如旁白过多,絮絮叨叨,把一些原本含蓄的寓意用语言直白的表述出来;此外,说教意味稍重,感觉像上了一堂历史课,并且明白得告诉你,你得听我的,你以前知道的那些全是错的,我说的才是历史的真相。这点估计会给影片招致极大争议,就像两年前的《南京南京》一样,陆川每一次好像都铆着劲得要叫大家刮目相看。
他确实有野心,也有能力让大家一次次对他刮目相看,以电影的名义。这一次,亦不例外!
王的盛宴影评 篇三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最大问题是无标准可依,审查人员、政策变动、官方意志,甚至领导一句话都会影响一部电影的命运,这是中国电影人长期面对的困境。审查固有问题,电影创作者的能力又是另一个问题,偷机者大把,没底线者大把,两个问题展示着产业环境现实生态,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这是我在看《王的盛宴》之前所发微博。
很明显,《王的盛宴》与另外那部饭局就是产业环境现实生态:2011年11月1日,陆川在微博上写道:终于杀青了。2012年4月初送去电影局审查,两月后得到的是15条修改意见。
上海电影节前夕,覃宏发了微博:《王的盛宴》因“非商业原因”推迟。7月国产保护月,毫无对手的《画皮2》狂揽7亿……直到11月29日,遭遇干涉的《王的盛宴》终于要上映了,而留着哥萨克发型和泡面头的樊哙项羽、汉军穿着中世纪英格兰铠甲、楚军插着日本指物军旗的另外一部饭局已经上映一周年。
《王的盛宴》是部真正严肃而且富有野心的创作,从表演,到剧情,台词到背景音乐,处处精妙,很用心的一部戏。陆川不但展示了开国伟人和元勋们极端与夸张的一面,更是完美表现了战胜之后如何分享革命果实的时候,初始的冲动、草莽,到成熟后精明、深刻、残酷与血腥,这种深刻与残酷从来没有在中国任何导演的作品出现过。然而在国内电影千篇一律用“生动、雄浑的英雄史诗”表现的开国伟人,却被刘烨以撒泼无赖的方式诠释。
《王的盛宴》不是浅显层面的“商业、战争、类型”所束缚的影视作品,或可说其试图在商业框架能进行这艺术探索。“很多真相永远会隐藏在黑暗里”是影片主旨,影片从刘邦、项羽、韩信、吕后、萧何等人的角度怀疑“历史是谁来书写”。这种创作初衷很胆大,虽说此手法非独创(网上随便都能找出口口声声拿《罗生门》装B范的人才),但在华语电影里对人性与戏剧的深刻理解,展现的细腻、复杂和多元,算是十分令人惊喜。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应该是更胆大、直接、犀利,这种遗憾,当然是审查后遗症造成的。
陆川在该片中体现在自己对历史阴暗面非凡的洞察力,历史包容着各种奇妙的对应,《王的盛宴》环境背景本身便可以形成一道比喻。开国伟人和元勋们很清楚,欲望这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自己成为野兽乃至魔鬼,任何事业都必须付出代价,会做出或者遇到一些不光彩的举动,即便他们自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有人告诉我原本该片用的是三段顺序式结构,现今公映版是时空交错式的结构,说陆川小聪明也罢,大智慧也罢,他巧妙地用这种结构促使观众更多的参与到影片的再创作中,让人感觉更像是作者而非观众本身那么单一,同一故事三种不同的多义性解读,跳进跳出的抽离感始终伴随,最终让人在虚拟世界里体味现实世界,或者说虚拟历史里体味现实历史,抛出一个更开放的结局(起码我感受到了)。
《王的盛宴》中汉结束秦统治,但演戏统一理念,但是历史如何书写是新时代开始时必须经历的混乱,因此我们看到为某种政治目的裁剪、虚构历史,或者直接为个人崇拜服务……如此种种做法的结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有人创造历史,其他人只能跟随;历史与普通人无关;历史只需要记忆,不需要思考;历史有规律可循,且这个规律掌握在“大人物”手中……然后再看片的过程与之后思索:今天与过去相比,价值判断在信息开放的时代变得更加多元。曾经奉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大厦正在倒塌,曾经被看成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也已经千苍百孔。于是,另一种声音迅速传播:历史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谁都可以任意言说。仅这一点来说,陆川做到了以前电影人没有也不敢触及的“历史问题”。
就像片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很多真相永远会隐藏在黑暗里。历史只是用来创作的政治和政治的创作,中国电影同样如此:《鬼子来了》“基本立意严重偏差”、《霸王别姬》“严酷描写文革与同性恋,极端灰暗”、《蓝风筝》“违规参赛”、《色戒》“床戏”、《十三棵泡桐》“因暴力性关系删”、《无人区》“多负面人物”……就连《天下无贼》“贼做好事没动机”、《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不能勃起”,如今《白鹿原》“情色革命”与《王的盛宴》“15条修改意见”(意见我就不说了,上映后人人看的明白)。对于一群群被删或被禁的电影,我倒不想说审查制度利弊如何,我只想说长期以往这种的干涉,只会让严肃认真的创作越来越罕见,直到彻底消失。
最后,吐槽一句:决定一部电影生死的,不是才华;决定历史长河的,不是正史。严肃起来,让电影和历史拥有更多的人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王的盛宴影评【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