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歇后语有哪些多篇范文
[编辑]《三国演义》歇后语有哪些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更多三国演义歇后语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经典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精选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热门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推荐篇】
《三国演义》歇后语大全精选
1)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 曹操转胎——疑心重
4) 曹操杀人——一乱来一气
5) 曹操用人——一唯才是举
6)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7)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8)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9)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10)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三国演义》歇后语经典
1)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3)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4)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5)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6)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7)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8)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9)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0)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11)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12)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3)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4)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15)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6)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7)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8)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9)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20)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1)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2)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23)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4)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5)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6)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 生非
27)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8)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9)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30)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1)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2)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3) 曹操转胎——疑心重
34) 曹操杀人——一乱来一气
35) 曹操用人——一唯才是举
36)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7)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8)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9)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40)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41)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42)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3)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4)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5)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6) 刘备卖草鞋——有货
47)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48)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49)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50)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51)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52)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53)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54) 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55)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著
56)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57)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58)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59)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60)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61)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62)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63)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64)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65)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66)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67)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68)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69)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70)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71)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72)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73)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74)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75)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76)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77)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78)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79)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80)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81)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82)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更多三国演义歇后语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经典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精选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热门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推荐篇】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因为素材大部分来源自民间,固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为写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它们进入小说文本时,伴随着不同思想及不同审美趣味的渗入。而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冲突,这就对写定者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罗贯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妥善地处理了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的关系,并独出 机杼,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艺术世界。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晋太康元年(280),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 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面对丰富、复杂的史料和民间故事,作者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以史实为依据,剔除来自民间文化中过于荒诞、鄙俗的成分以及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 三国志平话》是民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三国演义》创作时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该书的情节大多撷自民间传闻,其中有不少荒诞无稽的情节,如以司马仲相断狱的故事开头,以刘渊灭晋兴汉收尾,使全书带有明显的因果报应色彩。这样的安排代表了下层民众的一种愿望,但放在历史小说中不仅不协调,而且显得十分荒诞。罗贯中删去了这一头一尾,不仅避免了枝蔓,而且淡化了因果报应色彩,使小说成为蕴涵更为丰富的历史悲剧。此外,《平话》中的一些与史实不符或与人物性格不符的情节,如刘、关、张杀督邮后上太行、刘备从黄鹤楼私遁等,都被作者舍去了。
其次,精心提炼情节,增强小说的文学性。《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著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杂乱、原始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和工,《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尊重历史,使情节框架合乎史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将这些来自史书、民间的各种素材整理、提炼成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小说的艺术性大大提高,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关于“赤壁大战”的“重写”。对来自民间的各种传说以及过于荒诞、不符合史实的情节,作者做了大量删削,但是对其中的一些虽违背史实却不背离情理、不背离人物性格的故事如“ 桃园结义”、“ 三英战吕布”、“ 连环计”、“ 千里独行”等却予以保留,并使它们成为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总的来看,《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但同时又尽可能地靠拢历史,而在处理两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实优先的原则。 章学诚称《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七实三虚”,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但道出了《三国演义》成功的一个秘诀——“实”是史官文化的成分,“虚”则多与民间文化有瓜葛,只有融纳各种文化,才能丰富小说的内容。但也只有经过精心整合,才能使各种异质文化水乳交融,才能提升小说的艺术品位。
《三国演义》成就与影响
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 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 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 七擒孟获”、“ 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社会影响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 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早在明 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 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 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国演义》歇后语有哪些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