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和民俗【精品多篇】范文
【概述】七夕节的来历和民俗【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夕节的民俗 篇一
1、拜七姐
传说中的七姐,便是以织女星为原型,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诞辰。
七月七的“七姐诞”,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广东旧时过七巧节很热闹。宋人刘克庄有诗云:“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七夕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指甲涂上红色,把准备好的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2、七夕斗巧
织女代表纺织业的仙人,七夕斗巧,意在向织女“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乞巧是对女子技能的要求,而这样的节日也有女子社交的意味。
七夕斗巧有多种形式,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等。其中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了下来。
3、乞求姻缘
根据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传说,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与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4、拜魁星
古人对星宿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与织女星,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七夕拜祭,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也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5、晒书晒衣
在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
选择七夕晒书,据说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在这天曝晒书籍。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6、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乞巧果子最为有名。巧果款式极多,由油、面、糖、蜜等做成。而同时人们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与“花瓜”端到庭院,全家围坐,品尝传统美食。
七夕节的由来 篇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开始于汉代,在古代也被称为乞巧节,它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的时候,七夕节被我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夕节的来历和民俗【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