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29期”答案一览【精品多篇】范文
【引言】“青年大学习第29期”答案一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青年大学习第29期”红旗渠历史 篇一
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历史启迪
申伏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这一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充分体现,是对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生动诠释,其所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成为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攻坚克难:向穷山恶水“宣战”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自古便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说。由于地形和气候复杂,缺水成为困扰林县百姓生存与发展的大难题。“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旧社会的林县,经常发生群众背井离乡逃水荒的现象。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盼望河里长流水,山谷涌清泉,吃水不出村,种上水浇田。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把解决人民群众吃水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县人民找水、挖水、蓄水、引水,穷尽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但是,这种原地引、挖、蓄的治水方式,平常年景尚能发挥一定作用,一旦遇到大旱,大多无济于事。1959年,林县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修水库、凿旱井,天上却不降水,挖山泉、打水井,地下又不给水,河断流、库见底,渠道也无水可引,林县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
1959年6月11日,林县县委书记处召开会议,就林县干旱缺水情况和水利建设远景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面貌,必须把水从外地引进来。会后,林县县委主要领导沿着浊漳河进入山西省平顺县境内,与当地公社、村干部进行了一系列座谈,并详细勘察了此地的水文条件: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常年平均流量为25立方米/秒,即便是在枯水期,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从这里引水完全可行。
回到林县,县委书记处成员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终于在1960年2月7日召开的林县县委引漳入林筹备会上,通过了引漳入林工地组织机构设置议案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2月10日夜,县委书记处领导在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上,代表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的动员令,红旗渠工程宣告启动!
从1960年2月11日起,林县15个公社3万余民工,翻山越岭,在140华里长的战线上正式向穷山恶水“宣战”。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对于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来说,林县“三无一少”的状况显得尤为突出: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在此背景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就这样,林县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于1965年4月5日实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实现3条干渠同时竣工,并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7月6日实现全面竣工。
历久弥新:修建红旗渠的三点启示
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林县人民以百折不挠的斗争品格、艰苦奋斗的自主意识、求新求变的创新追求,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价值体系,即红旗渠精神。
如今,红旗渠已化为一枚神圣的精神徽章,镶嵌在林县人民心中,也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勇毅前行的精神养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这一精神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我们的奋斗之路带来诸多启迪与思考。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红旗渠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证。
在壁立千仞、结构破碎的太行山上,红旗渠的建设者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创造出不同的开挖方法:上开法、下接法、腰砍法、顺山开洞法……他们还因地制宜,发明出“明窑堆石”烧灰法,将石灰的产量由传统暗窑一次烧制几万公斤提高到明窑一次烧制数十万公斤。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意志品格也得以充分彰显。在林县,有4个地处边缘的公社不能从红旗渠中直接取水,即便是在能够受益的各个公社中,也有部分村不能将渠水引入。但是,这些不能受益的公社与村庄丝毫不计较得失,而是与受益地方群众一样,为红旗渠的建设付出一切。来自河顺公社申家垴村的申江保,是修建红旗渠的劳模。他所在的村庄位于高山之上,渠修好后,渠水也只能远远地从山脚下流过,并不能引入村中。然而,听到修渠的消息后,他二话没说便带领同村80多名青壮年背起铺盖卷,自带干粮,奔赴修渠工地。
红旗渠的建设实践昭示我们:只要我们坚定地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伟大事业必将成功。
干事创业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推动者,更是抓落实谋突破的先行者。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便诠释了领导干部干在前、当先锋的深刻内涵。
在修渠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党员领导干部。从县委领导到公社干部,他们与修渠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一起学习,还时常一同讨论如何解决施工难题。一次,采桑公社开凿的盘阳隧洞发生冒顶事故,危急时刻,采桑公社副书记、工地分指挥长郭增堂挺身而出,带领由分指挥部干部组成的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冲进隧洞清除洞顶落石,运出塌方土石,直到危险解除,才让民工进洞继续施工。此外,在工程推进最困难的时期,党员干部主动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把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于补助群众:1960年2月至8月,民工每日补助粮食1公斤,干部补助0.75公斤;1960年9月至10月,民工补助0.6公斤,干部补助0.4公斤……党员干部的补助少了,感召力却强了。他们凭借极强的责任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植群众修渠的信心,激励修渠群众加速冲刺、攻城拔寨。
人民重于千钧,人民就是一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甜。
要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戒奢以俭,才能强国富民。
红旗渠开工之时,正是我国自然灾害猖獗之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红旗渠,困难可想而知,施工过程中,甚至出现过几个月的时间里,总指挥部只有几十元资金,连凿隧洞点煤油灯的开支都不够。为了修渠,林县人民把一切可利用的物品都利用起来,以节约每一分钱:开山挖渠的工具坏了,工地上就支起铁匠炉、建起木工组,自己修制工具;抬筐破了,民工们就上山割荆条自己修补,破得实在不能用了,便用水泡软,抽出长荆条用来编新筐,剩下的当柴烧石灰;开山放炮需大量炸药,国家供给有限,当地政府又资金短缺,农村群众便多集农家肥,省下硝酸铵化肥用来自制炸药……通过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养成了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优良作风。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立,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兴旺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新时代,这一优良传统值得被继承与发扬,继续照亮我们的奋进之路。
青年大学习“第29期”答案解析 篇二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___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这道题目是青年大学习2022第29期的课后第6题,这一期的主题是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青年大学习是什么 篇三
青年大学习是一门网课。它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广大青年参与,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思维层次的行动。青年大学习,是让青年学习红色知识并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学习来提高思想素质,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并关心国家大事,让青年对步入新时代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正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当中。
关于青年大学习,可能有的学子认为只是在校大学生需要学习,但其实并不是。青年大学习它主要针对的是青年,依托于团组织,所以只要是入了团的青年,都是需要学习青年大学习的。不过,因为进入社会的青年时间上不固定,所以主要还是大学生在学习,由班级团支书组织学习。
青年大学2022年第29期学习心得 篇四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造的奇迹,太行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豪气。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谁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www.haoword.com←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才能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这个称谓。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青年大学习第29期”答案一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