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范文

(作者:plok3651时间:2023-07-18 09:09:31)

[说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

历史成语故事 篇一

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乐书心有不甘,不想无功而返,就去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和郑国一样,也是一个弱国。如今无端遭遇兵祸,只好向楚国告急。楚国闻讯后大为恼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前去解围。

得到楚国军队到来的消息后,晋军将领赵同和赵括主动请求率军出战,乐书听了就要向楚军下战书。

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贏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乐书说:“正确合理的意见才能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都是我国的贤士,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便命令军队回国,没有和楚军针锋相对。

两年之后,乐书见楚国忙于他事,立刻率军直扑蔡国、沈国,轻轻松松地就取得了胜利。人们因此称赞乐书:“乐书从善如流,做事非常妥当!”

历史成语故事 篇二

1、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古代唐代的大诗人,但是,李白小的时候也是十分贪玩的。读书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学,见老师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手里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很奇怪,连忙上前去问道:“老妈妈,您磨这个干什么?”老妈妈回答说:“我想要把它磨成针啊!”李白又问:“这样一根铁杵,得多少时间才能磨成针呢?”老妈妈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总会越来越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啊!”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觉得老妈妈的话很有道理。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旷课了。不论老师留下多少功课,他总是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终于,李白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读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释义: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 铁杵成针

2、礼贤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成语】礼贤下士

读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自: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3、一字之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4、房谋杜断

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队里的事务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敌军,攻克城池,众将都争着抢夺珠宝财物,房玄龄却注意收罗人才,充实幕府。将领中勇敢而又有谋略的,房玄龄一定与他结交,让他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经常派房玄龄 入 宫 奏事,高祖感叹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了谋划。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帮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谋划策,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

5、当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撰写《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征修订整理过的《类札》(即《礼记》)列为经书(儒家经典)。唐玄宗命元行冲等人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行冲就和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编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

这时,右承相张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礼记》一书,原西汉戴圣整理过的本子,行用到现在近千把年了,已经和经书并列;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还加上注解,恐怕不妥当。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

元行冲对这样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进行辩解,文章的题目叫《释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问题:《礼记》这部经典,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过的本予,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的《礼记》行用于汉末,以后经过许多人修订、注释,这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长繁杂,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谁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会反对?

客人听了说:“当局称迷,傍观必审。”就是说好比下棋一样,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元行冲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6、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为女皇帝时,任用来俊臣等一批酷吏,专办谋反案件。他们造了许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认。

有时来俊臣使用‘饿刑”,一连几天不给犯人吃一点东西。犯人饿得发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咽下去,但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招供。

来俊臣还叫人做了十种重枷,名称就十分吓人,如‘’喘不得”、“失魂胆”等等;审讯时,将十种重枷摆在犯人面前,犯人见了魂飞魄散,往往还未动刑就屈招了。

来俊臣搞刑讯逼供得到武则天的重赏,有些官吏见了眼红,也就竞相效法,出现了一大批如神Ji、周兴这样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许多大臣上朝时都与家中人告说:”不知道此一去还能不能再见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则天发现丘神勋企图谋反,下令将他处死。有人告密说周兴和丘神勋通谋造反,武则天就叫来俊臣去审问周兴。

来俊臣叫人请周兴来吃酒,周兴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来俊臣问周兴:”我这里有些犯人,用尽了刑,还不招认,不知周兄有什么办法?”

周兴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只大瓮,四面烧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瓮中,还有什么不招认的?”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只大瓮,四面烧起了炭火。周兴自己曾用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没人熬得住炙热的痛苦。 周兴酒兴正浓,来俊臣却站起来对他说:“皇上有令,叫我审讯周兄谋反的事,请兄入瓮吧!”

历史成语故事 篇三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历史成语故事 篇四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出自】: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

呆若木鸡:呆: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不是骄气,不是盛气,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敛。这个成语引申为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推陈出新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成语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勋冠三杰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范文。

word该篇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范文,全文共有608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doc》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精彩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