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多篇)范文
前言: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 篇一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疫情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疫情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篇二
“我是护士长,是党员,还是湖北人,于情于理,都该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唐珊说。
唐珊是湖北天门人,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作定居。这位37岁的女护士长,在看到医疗队招募信息后毅然报名,“这些年,两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汉,就当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来到武汉抗疫一线的第二十六天。“时间过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样。”唐珊清楚地记得,到武汉是大年初三晚上7点,培训会一直持续到夜里1点多,第二天一早7点多就到岗。唐珊和队员们同中日友好医院的战友一起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有5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这是一位对工作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护士长。唐珊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山西省级重点科室,护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称,提起唐珊,年轻一点的护士都说“可怕她了”,因为出了错会被她毫不留情地训斥。她把这种工作作风带去了武汉,在她看来,救治一线“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工作绝不能出错。”
这是一位处事周到、爱抠细节的护士长。作为护士长,唐珊要对这支护理队伍成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摸底,“每个班尽量做到新老成员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她还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考虑医务人员的性格,“活泼的与相对沉稳的搭配,这样配合能够优势互补。”护理时,她会说一口带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让病人们听着乡音,知道“湖北伢子”回来了。
她同时又很“仗义”和大气。护理工作本来就极耗体力,唐珊还主动把接物资、分物资的后勤活揽了过来。
“来了就是一颗‘螺丝钉’,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刚到武汉那几天,她的手对防护手套过敏,起了红疹,她咬牙克服;忙起来午饭也顾不上吃,她笑笑说“也不觉得饿”。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断沉淀和思考。她向组织提出建议:“除了应收尽收,我们也要关注出院的病人,要考虑如何延伸护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通过规范化操作,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并带动家人和周边人做好防护。”
唐珊说,她会战斗到获得全胜的那天。衣服上的“天门姑娘,山西唐珊”,是她的力量源泉。她也深信,爱与无畏,无远弗届。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篇三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篇四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 篇五
“口罩用完了吗?消毒水还够不够?还需不需要温度计?”现在刘健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询问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六家砦村消毒用品的使用情况。
刘健今年52岁,是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民警,2019年被派往六家砦村做驻村扶贫干部。这段时间的精准扶贫工作让刘健和不少村民成为朋友。由于他的谨慎和严格,自疫情防控以来,六家砦村1505名村民目前没有一人被确诊为新冠疫情患者。
在疫情防控刚开始时,刘健也犯了不少难。1月23日,武汉宣布暂时关闭所有离汉通道。刘健和同事来到村里,直接到20多个从武汉中心城区务工回来的村民家里,给他们挨个测量体温,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要求他们每人都在家隔离观察14天。
不同于城市,村里人住得比较分散,逢年过节喜欢互相串门。为了让大家都安心待在家里,刘健挨家挨户地上门劝导:“这个病毒会人传人,今年春节大家都不要互相串门,也不要走亲戚。”刘健建议,大家都在网上拜年。
虽然村里可以自己种菜,可是油盐等基本生活用品和消毒用品依旧没办法保证。对此,刘健让村干部打电话询问村民的生活需求,每三天一次派几名村干部和志愿者去集镇,集中购买生活用品送到村里,然后再往每个村民家里送。
1月29日,刘健去看贫困户,发现村民没有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回到驻村地点后,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去采购,另一方面向硚口区公安分局紧急筹措一批消毒液、红外体温计和一次性口罩。
“太及时了。”当刘健将这些用品送往村里时,村党支部书记余和楚非常激动。
“管得严一点,大家就放心一点”,说起疫情防控的经验,刘健说,在他心中保证村民健康是第一位的。下一步,刘健还要继续帮扶贫困户,了解他们疫情过后的生产生活安排情况。同时还要帮助村民联系春耕备耕的种子和化肥。刘健说,“春天已经到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 篇六
“我来顶上!”2月1日一早,因一名运送标本的工作人员突然被感染,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刘世国马上亲自上阵,没有丝毫犹豫。
运送病患标本要穿越多个病区,尤其是呼吸重症病区,感染风险很大。“新冠病毒与普通标本不一样,具有高风险,不能有一丝懈怠。”作为检验科医师,刘世国深知工作的重要性,穿上防护服,提着标本转运箱,开始在一楼实验室和十三楼实验室来回转运标本,并承担起标本灭活的工作。
将采集好的咽拭子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危险远没有过去,但刘世国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对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1月31日,经过3天时间的改造和调试,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这里成为刘世国抗疫的主战场。当天下午4点半,预实验完成后,有80例左右的病患样本需要做核酸检测,刘世国决定继续坚持。
“不同于普通检验项目,核酸检测风险高,检测者往往是一手拿着样本,一手用夹样器取样,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厘米。”刘世国补充道,不止如此,操作周期也长,最长的一次在密闭实验室里待了八九个小时,出来时人都有些缺氧,头晕目眩。就是在这样的高风险环境里,刘世国和他的团队每天要处理180多个标本。
与病毒近距离接触,怕不怕?刘世国直言:“核酸检测操作步骤繁琐,技术难度高,全程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根本没时间去害怕。不害怕,但有压力,这更要求我们要胆大心细,完成好检测任务。”
因为长期处在密闭空间,闷热难耐,不少技术人员身上都起了湿疹,从实验室走出来,刘世国和几名同事浑身都被汗水浸透,脸上布满了压痕和淤青,但大家只是互相安慰两句,第二天继续迎接新的样本检测实验。“与病毒面对面,我们不会退缩。”刘世国说。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篇七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