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多篇)范文
【导语】唐诗宋词鉴赏(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宫词 篇一
王建
射生宫女宿红妆,
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
男儿跪拜谢君王。
鉴赏 篇二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前两句即从“江”与“山”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江流。由于楚江怒涛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华山与河东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天门山对汹涌奔腾楚江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长江流经两山间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奇险。有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山峰阻遏时出现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崇尚简省含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远景,点醒“望”立脚点和表现诗人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一片孤帆”。读这首诗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情状。由于末句在叙www.baihuawen.cn事中饱含诗人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诗风。
鉴赏 篇三
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此诗是未移寓前宿西阁之作。诗人通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开头两句点时点地,说明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高斋”,即江边阁。
“水门”,指瞿塘峡口。瞿塘峡两岸对峙,滚滚长江水贯穿于其间,形势陡峻,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石门。江边阁就位于这水门之上。它背倚山崖,前俯江水。现在又正是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时候,苍茫的暮色正渐渐地从远处的山径之间漫延开来,这自然牵动了诗人迟暮、孤独的情绪。这两句,从诗的布局上看,是题前之笔,为“宿”作好时间上的过渡;同时它还起着渲染环境、烘托情绪的作用。“暝色”,本来并不能行动,这里却以“延”字来形容它的降临,就更加生动地写出了它由远及近,不断漫延不断加浓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诗人高楼久坐孤单寂寞之感愈加沉重。
三、四两句紧承首联,继续描写高楼远眺所见的景色。这是一个美丽的寂静的夜晚,夜色越来越浓了,深蓝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山脉、河流、森林、房屋都沉浸在如水般的浓月光之中。远处高耸的山峰,已经安睡,几丝薄云悠然缭绕在山崖之间。楼下的江水,不停息地奔腾着,波涛翻滚,倒映于水中的明月,忽隐忽现起伏不定。上句写山崖云宿,承首句;下句写浪翻孤月,承次句,结构安排颇具匠心。这两句源出于南朝梁诗人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但何诗是写清晨之景,这首诗则是描写山城夔州的夜景,意境气象全然不同。
三、四两句不但活化了深夜山间薄云漂浮的情态,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而且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绪,构成了一种清幽的艺术境界。
五、六两句由所见写到所闻。上句写夜静更深,白天在江面飞翔追逐的鹳鸟与水鹤,此时也都静静地安睡了,没有一点声响。下句写高山深谷之中,豺狼出来觅食,相互争夺,发出阵阵凄厉的嗥声。前几句一动一静,愈加衬托出夜境的凄哀悲凉气氛。
最后两句由“豺狼”而写到“战伐”,由写景而到抒情,间接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忧战伐”
而至彻夜“不眠”,正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极度关怀,“无力正乾坤”的“无力”,既指自己病卧沧江,身滞山城,也代指自己一斥不返,有受重用。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次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又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崔,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
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
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可说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望天门山》 篇四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篇五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篇六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山石》韩愈 篇七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蝙蝠飞。
鉴赏 篇八
天宝十三年,诗人赴北庭都护府任职于封常清军幕。这时候是岑参边塞诗创作最活跃的时期。《赵将军歌》就是这个时期的名作之一。
诗一开头先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寒风凛冽的边塞图。
深秋时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北风夹着严寒,犹如利刀一般砭人肌骨。这里用似刀来渲染寒风刺骨,风之劲急,天气之严寒,把风似刀和九月联系起来,形成反差,这样,将边塞生活环境就渲染得更艰苦了。九月于中原来说,正是秋高气爽,边塞就已是风似刀了。城南一句,写很能耐寒的猎马,在寒风中冻得缩缩瑟瑟,进一步将寒风凛冽的气氛,从效应上作了生动的渲染。
赏析 篇九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鉴赏 篇十
诗中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瀑布创造了不寻常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瀑布在“遥看”中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又给人以想象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艺术风格。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唐诗宋词鉴赏(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