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成长故事多篇汇集【多篇】范文
[概述]中国名人成长故事多篇汇集【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篇一
李嘉诚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会掉到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该2元,让它滚到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这件小事说明了李嘉诚的一种理财哲学,也说明了他的思维风格,这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只要社会总斗争值增加了,自己损失一点也不算什么;相反,如果社会总净值减少了,自己即使收获了一定的财利也是损失。不要小觑了着眼社会总净值的思维方式,这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的大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个重要论点:人以自利为出发点对社会贡献,要比意图改善社会的人的贡献大。这样的“自利”或者说“自私”就有几分可爱了。因为如此,“自利”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的“利”和别人的“利”加起来,社会总净值必然会增加,国家自然富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不患寡”,就是不怕社会积弱;“患不均”,就是怕别人比自己好。别人好了,我要想办法让他不好,虽然这样做我也没利。“内耗”的结果是没有“利”的我和没有“利”的别人组成了一个平均型的“寡”的会。用社会总净值衡量,也能说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什么可恶。制假货造成的资源和人国成本的浪费,最终造成的是社会总净值的减少。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削弱国国。一部分藉此先富起来的人和其他被剥夺了财富的人组成的是一个不均型的“寡”的社会。
李嘉诚的境界是富国的境界。他的心态既是传统文化的异质,也是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异质,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篇二
祖冲之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中国名人创业故事:赵薇,自己挣的是应得,他给的是惊喜 篇三
赵薇的人生已经敲了第二次上市钟,然而你还在关心她穿得好不好看。
好吧,这个段子已经红遍朋友圈了。
22岁以《还珠格格》红透亚洲,又出演《情深深雨蒙蒙》等琼瑶剧奠定地位;偶像演员出道,此后成功转型演技派,出演《京华烟云》、《亲爱的》、《虎妈猫爸》等影视剧,部部经典。
她拿奖拿到手软,多次封后,成为中国影视圈中流砥柱。
谁知,她再次回校深造,并转型做导演,2014年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
她还出过8张音乐专辑,获得过最受欢迎女歌手和最佳女歌手。
你以为她的人生就这样在影视艺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吗?错了!
她玩起酒庄,开始投资,是阿里影业第二大股东、唐德影视股东。最近一次以1700万入股中国创意,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入股投资了,8天的时间翻了近十倍,变成1个半亿元。
“赵菲特”就这样成功占据娱乐版和财经版,成为着名投资人。最最重要的是,这个事业上的“强人”还有一个几乎无负面新闻的老公和一个继承他俩优点的可爱女儿。
“赵菲特”今年39岁。
一直认为女人分为两种,大女人和小女人。
这并不是体现在她的出生,更不是穿衣打扮,也不是她经济独立与否,而是待人接物的态度、面对挫折的心态,是骨子里的那种感觉。
赵薇就是大女人,所以,她才能有这么好的人脉,才能在挫折中用作品说话,用实力来交答卷。
她有资本吃青春饭,有足够的话题靠炒作吸引人气,然而她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娱乐圈不多的含金量高的艺人。
最让人惊讶的是,她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
见过大世面、看过人情冷暖的赵薇没有那么多公主心,也没有那么多功利心——虽然她的老公黄有龙经济条件不错,但她也只是找一个和她般配的人而已,而不是想通过他得到什么,也不是想通过他证明什么。
赵薇对婚姻的态度,值得深思。
她说:“其实我觉得婚姻这个东西,我自己认为也是不值得去强求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我甚至于是一个对婚姻不抱希望的人,而不是我对婚姻抱着很大希望去走进婚姻的人。”
她说:“当然我首先做好我自己,我的准则就是不给我的另外一半,不给我所谓婚姻的拍档去增加负担,我保持我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生活,对我来说我们是伙伴,我们可以是朋友。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当下生活的模式,就是我去做最好的自己,对另外一半不会有过多的要求,我的底线就是尊重。”
这种“对婚姻不抱希望”,并非消极悲观地把婚姻当作任务,更不是不爱自己的老公和家庭,而是“不会希望借由婚姻,来得到什么或者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因此,她做好自己,不给伴侣压力,反而得到了细水长流却根深蒂固的感情。
反观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之所以在婚前纠结、婚后抱怨,说类似“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话,皆是因为她对婚姻和伴侣有太多的要求。
谈恋爱的时候,要求他有学历、家世好还要模样好;结婚前,反复纠结,看身边姐妹晒着豪车名包,心里有很多不平衡;婚后,又总是对比着别人的生活埋怨自己的老公不会挣钱、不够体贴,觉得自己的公婆没有别人的公婆贴心,日复一日,变成怨妇。
不求诸己,反求诸人——这是“不满意”的根源。
一开始,她们的思维模式就是:找你,有什么用?
赵薇说,很多中国人的骨子里,大概都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在。这个体现在女人身上,这种悲观主义就会造成深重的不安全感:总担心钱不够花、总担心老公要出轨、总担心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总担心老了重病怎么办。她们把安全感寄托在找一个男人身上,让他带来更多的钱更好的生活更舒心的环境。
可是,当两个人成家,女人们又会发现,其实家庭生活是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她们不断比较、不断有新的要求——遗憾的是,是对男人的要求。
想一想,那些下雨天因为男友不送伞而生气的姑娘,如果你没有男友,难道就一直哭到雨停吗?
那些抱怨男友没有钱买更好的包包的姑娘,如果你没有男友,难道就一直容忍自己一辈子背地摊货吗?
那些总抱怨自己老公不求上进没有挣到足够的钱买新房的姑娘,如果你没有老公,难道就一直甘心总在租房搬家、租房搬家吗?
太多的女孩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大女人,实际上却是满满的脆弱公主心。
很多标榜着独立自强的“女权主义者”,思维定势仍然是“男人该怎样怎样”的传统女人依赖心态。男人的给予和付出变成了“理所应当”,甚至认为他“应该”给得更多。
而在一段成熟的现代情侣关系里,自己努力挣来的是“应当”,男人的努力、成就和付出应该看作是惊喜。
不管男女,总是抱着“牺牲精神”的状态最恐怖。“我是为了他才怎样怎样”、“如果不是他我会过得更好”。
姑娘,任何一种选择,你都是为了自己。他事业不成功,可能你不舍的是他的顾家和温暖;他没有时间陪你,可能吸引你的是稳重的魅力;他即使再一无是处,也许你看上的是他的外表呢?只不过,选择的结果或许并不如你所愿。
婚姻是一种契约,当然,不是功利意义上的合作,而是精神层面的契合,基于感情基于责任。而一份长久契约的条件是你们在感情上势均力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毕竟,你是什么样的人才会遇见什么样的人。
你有你自己的判断,也有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想要依靠他来改变什么给你什么。你看,幸运、强大如赵薇,也是靠自己走到现在。
意外的惊喜是,当你不再对另一半有过多的要求,专注于提升自己,你反而遇见了更好的人。而且,一直要求自己而不是给对方压力,你们都会变得更优秀,并且感情也会更加纯粹和瓷实。
你看,赵薇和黄有龙,几乎从未有过负面,就是一对岁月静好的寻常夫妻。
需要一提的是,并非每个独立认真的姑娘都能取得赵薇一样的成就。然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合适的事情,过匹配的生活,要求自己而不是指望别人——这是共性。
这篇文章,写给“彻底是大女人的姑娘”看,也写给那些“自认为是大女人的姑娘”看,更写给那些“纠结在大女人和小女人之间的姑娘”看。但不是给“彻底是小女人的姑娘”看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生活方式和选择权利,能找到一个永远的依附也是一种实力。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5 篇四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5 篇五
匡衡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5 篇六
三毛
三毛本名陈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 年生于四川重庆。
1948 年底,举家迁居台湾。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了。疯狂地爱上了文学。长大后开始写作,她不署名陈平,而以“三毛”为笔名,作为纪念。读小学、中学时,三毛的文章写得不错。在小学时,她便开始给报刊投稿了,参加学校讲演的稿子都是她亲笔写的。在初中,她还学过写诗。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就读于台北某女中时,三毛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很差,老师则以此嘲讽她,好强的三毛为不受歧视,发奋用功,终于获得了好成绩。但这位老师却误为“作弊”,竟在她脸上画圈,叫她绕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巨大的创伤。她忍无可忍,只好逃学。她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未责怪她,而是让她休学。
从13岁到20岁整整7年的时间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学的。她的父亲陈嗣庆是一位律师,母亲终进兰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都耐心教导她。回忆往事,三毛说:“不是妈妈的熏陶,我写不出来这许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岁月里,三毛用功读书,孜孜不倦。她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看《红楼梦》、《水浒》……,学绘画,弹钢琴,还学会了英、日、法、德文,尤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学。
20岁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励她进大学求知。在得到台湾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张其昀的允诺后,三毛进该校深造。最初她学的是哲学,两年后转入新闻系。在大学读书时,她的老师读了三毛写过的一篇3万多字的文章后感动得哭了,认为三毛是他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三毛出版过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等。三毛还译有《兰屿之歌》、《娃娃看天下》等书。后者是1000页的西班牙漫画书。为译此书,三毛与丈夫荷西曾历时8个月,每天晚上不看电视,将门锁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满怀激情地把漫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挥笔成篇。她写的多是真实的事情,自称其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她还说过,“我并不是作家,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她的作品自成风格,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有人评论她的作品风格是“朴实、自然、坦率、真情”。
70 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湾极为畅销,一度出现过“三毛热”。有人说,三毛在台湾文坛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风暴,让喜爱她的读者噙着泪水,带着微笑,注视着她的足迹,从沙漠到海岛??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1986年她还被评为“台湾最畅销书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湾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笔清新通俗,具有强烈的个性,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别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一位台湾心理学教授分析说,三毛将南美洲描写得那么好,事实上那儿却是战火连天,充满人间的苦闷。现实生活既然有这么多的苦闷、束缚,尤其年轻人,面对着现有制度下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家多么希望在精神上暂时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恨,到处充满爱的世界。这也许是三毛文章受欢迎的原因。
中国名人故事700字以上3:楼梯不好走 篇七
想当年在东吴大学念书时,杨绛以“洋囡囡”的绰号闻名全校。她是大家闺秀,又是个美人胚子,据说追求者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众。
当时有个叫费孝通的富家子弟,人高马大的,上前去搭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而不是过渡。”一盆冷水霎时浇熄了一团烈火。
没多久,东吴大学因**停课,杨绛转到清华借读,抵达燕京的当天,即邂逅文弱书生钱钟书,俩人惊鸿一瞥。初次约会时,一向孤僻、言语笨拙的钱钟书开口便是,“我没有订婚”。傻愣愣的一句话,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杨绛却心有灵犀,“我也没男朋友”。俩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喜结连理,可谓“天作之合”。
婚后,俩人育有一女钱瑗,三口之家温馨若饴。就这样,日子平静流淌了60余载……然而,叶子总会在秋来临后一片一片掉落,杨绛在《我们仨》中平静写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光阴似流水,红颜变白发,杨绛已是白发苍苍的文坛大家。而此时,费孝通亦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他仍对当年的梦中情人念念不忘,于是提着一捆着作,来请阿季(杨绛小名)“斧正”。
久别重逢,嘘寒问暖,两人天南海北闲聊一番后,杨绛忽然意识到有点失态了,就下了逐客之令。费老素有自知之明,起身告辞。颤巍巍地走下楼梯时,他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阿季淡淡说了句,“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顿时愣住,血压“嗖嗖”往上直蹿。至此,他方才彻底死了心。
杨绛、钱钟书夫妇治学严谨、感情笃深,堪称一代楷模。这在圈内早已传为佳话。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名人成长故事多篇汇集【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