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故事(精品多篇)范文
【前言】竹林七贤的故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竹林七贤排名考究 篇一
竹林七贤排名考究
摘要:竹林七贤指三国魏时的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七贤或文名大盛,或品行特异,或官阶显赫,因此他们的高蹈避世就成了人们论谈不休的话题。本文通过拜读《世说新语》对他们有了粗浅的了解,便大胆对他们排名。 关键字:竹林七贤
品性
才气
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其云:“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想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位七贤。”七贤所学大都以老庄之学为主,志趣相投。但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尚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82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通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世人常为谁为竹林七贤之首而争执不下,其中以嵇康、阮籍的拥护者最多。我也曾为他们俩谁更胜一筹而烦恼。随着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我逐渐将心中的天平偏向阮籍。阮籍与嵇康是七贤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他们都出身于官吏之家,都与曹魏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联系。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层有过建功立业、报效王室的渴望,都以放达不拘的个性、飘逸飞扬的神采、超然尘外的精神解释了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成为魏晋时期文化精神的代表,对当时的文化风尚、审美情趣、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这里面指的就是阮籍和嵇康。
我之所以会把阮籍排在嵇康之前,只要是因为两人性格以及处事方式的不同。嵇康性格刚烈,处事过于决绝;而阮籍能屈能伸,较为灵通。这在两人的文学作品中便可知一二。最能表现嵇康的政治态度和刚烈个性的,是他的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即为山涛,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交谊深厚。他原本退隐山林,但中道改节,投靠司马氏,在离职之际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以为是奇耻大辱,毅然作书与山涛绝交。在书信中,她一方面痛责山涛变节从仕,一方面尽然描述自己傲视避俗的态度,极力推崇老庄,强调任真,毫不掩饰自己对自由放纵生活的喜好,他以犀利的文笔无情嘲笑官场上的虚文缛礼,宣称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而”,诸如:喜欢谁懒觉,但做官以后,守门的差役就要催人起床,令人无法忍受;不喜欢俗人,做官后却要与他们共事,真让人难以忍受······阮籍对司马氏提倡的名教礼法采取一种傲慢的嘲弄态度,甚至在信中写自己性情舒懒,头面常十天半月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领胞中略转乃起耳”,更是令那些不苟言笑的礼法之士气得火冒三丈。嵇康自己也表示自己的志向和个性绝不易改,好比野性难驯的麋鹿。全文嘻怒笑骂,随意挥洒,痛快淋漓,“非汤、武而薄周孔”,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司马氏的决绝态度。其结果可想而知,嵇康不幸成为司马氏的眼中钉。就如鲁迅所说:“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事实正是如此,嵇康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年仅39岁,一代奇才也就此陨落。除此之外,嵇康擅长音乐书法,最善鼓琴,著有传世名作《广陵散》,他还工于草书,其磨叽“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称作草书妙品。 1 嵇康更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他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自己敬重的阮籍,没有交给向秀等其他人,而是交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尽管有这个绝交书,但在嵇康心中,他依旧视山涛为自己的知己。嵇康如此,后人也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他的憧憬之情。例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夸赞嵇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可见嵇康在后人中形象非一般。
相反,阮籍虽也反对名教,却没有嵇康那样彻底。阮籍既对曹魏政权的腐败深感失望,又痛恨司马氏集团的夺权篡位,对时局的恶化表示深切的忧虑。他不仅有“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的疑惧,而且面临这穷途失路的精神危机,他感叹“人生若尘露,天道竟悠悠”,似乎“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但又清醒的意识到“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他希望能像云中玄鹤“一飞冲天”,又苦于“天网弥四野”。他苦闷,他彷徨,他压抑,于是他把现实中无法发泄的愤懑和苦恼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也成就了《咏怀诗》八十二首。相比嵇康的有言必进,阮籍却是曲折隐晦。他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以冷淡的语言来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达严肃的主题。这种含蓄也增加了诗的深厚读,给读者以联想与回味。相比嵇康的离群索居,阮籍则是采取更为明智的“大隐隐于市”,他虽倾向与曹魏政权,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不过有时候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他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了马氏授予的官职,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阮籍最后得以终其天年,享年五十四岁。阮籍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在魏晋玄学和五言诗上,阮籍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学大师曹雪芹更是对阮籍青睐有加。周汝昌先生曾指出:“梦阮”别号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崇敬并非泛泛的。曹雪芹名作《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也可与看到阮籍的影子。可见阮籍对曹雪芹的影响非常之大。明人靳于中更毫不吝啬地称赞阮籍人品之高尚,称他为“命世大贤”。
总结来看,空有一身傲骨是不够的,只有如阮籍一般进退有度,才能令后人铭记。 以我之见,排在阮籍和嵇康之后的应为山涛。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至于他投靠司马氏,似也无可非议。因为士人求知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他们想必也有所谓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但他们拥有的纯知识的地盘却是如此之少,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读书与做官了。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仅有一技之长以至鸡鸣狗盗者自不必言,就是有经纬天下之术的盖世英才,舍“货与帝王家” 2 之外也少有一展身手的。况且,山涛的政治才能十分出色,他任用贤才,多次直言劝谏,,他所举荐的人物,还被列名成册,当时称为《山公启事》。且他为官期间,两袖清风,最后也是清贫而终。在我看来,山涛的品格是无话可说,与阮籍嵇康相差的主要是在文学的造诣上。
山涛之后,应为向秀。他专攻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当时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然而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便去世了,当时向秀的儿子还小,没有将父亲的注释光扬天下,被郭象将文稿窃取。后世之人每每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视了向秀的显著功绩,不免令人惋惜。在政治上,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他不得已顺应朝廷出仕,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由此也体现了他压抑心中的傲然之气。
我认为,阮咸应名列七贤第五。阮咸,阮籍之侄,两人并称“大小阮”。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狂浪不羁。但无论在才气还是品性上,他都不如他的叔叔来的出色。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阮咸虽多处不及叔叔,但在音律上他可是当仁不让的大家。他善弹琵琶,有一种琵琶甚至以“阮咸”为名。他还有著作《律议》传世。在我看来,阮籍既幸也不幸。幸的是他有阮籍这样的叔叔,使其得以耳濡目染,并列为七贤、不幸也是因为阮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由于叔叔过于出色,阮咸必然会有自卑的感受,且从小想伴,这种精神的折磨是难以言喻的。但论其音律上的造诣,我相信后人是不会吝于称赞的。
接下来应是刘伶。对于刘伶,我对他的感情很复杂,有惋惜有称赞。惋惜他的才能与报复不能得以施展,也称赞他的避世态度与方法。他同嵇康阮籍一样,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被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最经典的一则故事便是:一次有客来访,见他不穿衣服在屋里喝酒,便责问他。他却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在我看来,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表现不仅表现的他对名教礼法的否定,更是他才能的一种体现,只可惜了这一身才干啊。
王戎列于最后无可厚非。他是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以为,也是最庸俗的以为。他出生与富贵大家,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等官职,进爵安丰县侯。惠帝是更是官至司徒。他从事官职不想阮籍向秀一般迫于无奈,也不想山涛一般为了施展心中抱负,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荐。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度,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提及这些,王戎往往被后人诟病,更有人认为他与七贤的狂放寡欲格格不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却是十足的孝子,当时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母,王戎哀痛的骨瘦如柴,而和峤哀痛哭泣利益周备。当晋武帝向刘仲雄询问两人情况时,刘仲雄将和峤的孝道称为生孝,王戎的称为死孝。这在“先亲后君,先孝后忠”思想盛行的魏晋时代可是个非常好的品质,也使王戎立马获得的武帝的好感。为他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综上所述,以我之见,竹林七贤的排名应以阮籍为上,嵇康次之,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最后。但这也只代表个人见解。况且七贤之所以为七贤,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研读《世说新语》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深入领会到古代圣贤的过人之处,并向他们学习,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晋书》 、《魏氏春秋》 、《曹雪芹小传》 、《文心雕龙•明诗》
竹林七贤之——嵇康 篇二
竹林七贤之——嵇康
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
铁匠健美艺术
魏晋都城洛阳的城外大道上走来了一个人,只见他风尘仆仆,却无丝毫疲倦之态,看来人中等身材,仪表非凡,只见他目若朗星,面如冠玉,他一头飘逸的长发被微风吹拂着,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薄薄的嘴唇露出一丝坚毅的微笑,只看他英姿飒爽超凡脱俗的身姿,让人恍然觉得眼前的之人是仙人下凡。他迈着轻快的步伐,洒脱地来到了都城洛阳,他抬头望一望高大的城门,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一丝微笑。来的不是别人,他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谯郡轾(今安徽宿州)人,官至中散大夫。如今的都城洛阳是个是非之地,处处暗藏杀机,洛阳正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时代。当时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把曹芳托付给了曹爽与司马懿,然而他们并没有齐心协力为曹魏集团尽忠效力,而是暗中较劲互相拆台,各自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但是曹爽的智慧和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那是天地之差,曹爽还总是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的智慧超人一等,他丝毫没把司马懿放到眼里,而司马懿以退为进,他把曹爽放纵的不知天高地厚。而嵇康已看出了此中端倪,他看到曹魏政权已如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欲坠,为躲祸端,他就辞官而去。今天,嵇康去而复返,他虽不为入仕做官而来,但是在这充满腥风血雨的漩涡里,他那一身不屈不挠的傲骨,能否保全得了自己还是个未知。
嵇康来到都城,天子脚下,但他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弄来一把大锤,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当时,嵇康已经名满天下,写就一流的文章,有着高贵的节操。而且他身材伟岸,相貌俊美,人们说嵇康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好朋友山涛这样形容:“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打铁,那可是洛阳一景:嵇康打铁时,为他打下手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向秀安静地坐在一旁拉着风箱。炉中的火苗尽情地燃烧着,嵇康赤膊着上身,肌肉一块一块儿地紧绷着,怕是比当今的影星施瓦辛格还酷。嵇康与向秀两人珠联璧合的配合,引来了众多的追星者,古代的追星族丝毫不亚于当今时代,嵇康在洛阳打铁后,洛阳的铁匠炉就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芽蔓延,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健美艺术男人蓬勃而生,他们一个个赤膊了上身,露出他们那坚实的肌肉,追星族们并不管打的农具是否能好用、是否能好卖,他们只是追星一族,他们的目的就是只管抡起大锤跟着感觉走,能和嵇康一样打铁那就是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幸。嵇康打铁时,周围围满了人,除了年轻的小伙还有大姑娘小媳妇,他(她)们一双双崇拜的目光随着嵇康锤打的乐符而兴奋不已,只是那时的他(她)们还不懂的签名拍照,如果他们懂得了这,那嵇康的铁匠炉就更热闹了。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说话间就到了景元一年(公元261年),曹魏政权又一次遭到重创,妄图篡权的司马昭,竟然杀了曹髦。为避
弑君罪名,取得舆论支持,司马昭欲拉拢嵇康来为他装点门面,于是指派山涛动员嵇康入仕。司马昭这是癞蛤蟆穿西服——人模假样,他明知道嵇康和曹家是亲眷关系,他也清楚地知道嵇康是不会给他捧场,但司马昭偏偏就喜欢背道而驰走偏锋的刺激,所以他依然让山涛来劝说嵇康出仕来为他捧场。
“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山涛都很有“社会背景”。嵇康娶的是曹操的嫡孙女,沛王曹林的千金——曹慧。曹慧出落得亭亭玉立,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娴静时似姣花照月。因此他与曹魏集团是姻亲,山涛与司马氏集团是姑表亲,虽然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你死我活的为权力争斗不休,但两个好朋友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各自的“社会背景”而蒙上阴影。两个人的志向与爱好是相同的,两个人的友情也是钢铁一般的坚固。
山涛心知肚明知道嵇康不会为司马昭装点门面,但是司马昭不知好歹地说了出来,山涛又不能驳他的面子,于是勉为其难地来到了嵇康的家里,山涛对嵇康说自己要担任散骑侍郎,让嵇康出山接替自己的吏部侍郎。嵇康见山涛突然登门上让自己出仕,默契的朋友不用明言就已知道一切原委。嵇康很明白、很理解、也很懂得山涛的困境,为了保护山涛,为了让山涛能顺利地给司马昭交差,于是,嵇康就和山涛一唱一和地给司马昭演了一出双簧。且说嵇康听山涛说完让他出仕后勃然大怒,他一言不发地来到桌案前,提起笔来刷刷点点笔不停点,一篇绝交书就横空出世了,一篇言辞激昂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出现在世人面前,嵇康郑重宣布与山涛断绝友情关系。也理所当然地
拒绝了这个官职。
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如果我做官,就等于手拿屠刀,会沾上膻腥的血迹,实在龌龊的很。”嵇康的话山涛明白也理解,但却深深地刺痛了司马昭。
嵇康又说:“非汤、武而薄周礼”,司马昭看到这句话勃然大怒,因为他“做贼心虚”,司马氏父子擅立皇帝,并以周公摄政自居,还想通过“汤武革命”改朝换代,所以他认为嵇康的话隐含攻击,从此对他恨之入骨。
惹祸上身
嵇康对司马氏反感,对他的爪牙也十分反感。有一次,钟会带着一对人马跃武扬威地来拜访嵇康。要说钟会这个人是聪明有余,但心胸不足,当时嵇康正和向秀在打铁,见钟会不知好歹地来了,依然是旁若无人,只管叮叮当当地打铁,这下可把钟会推向了尴尬的境地。俗话说:“对人忽略是最大的侮辱,最高的轻蔑是无言。”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好长时间,钟会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面带怒容,策马便走。嵇康见钟会要走了,才开口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本已很狼狈,但也不甘示弱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二人的一问一答都简洁而巧妙。钟会是趾高气扬的来,灰头土脸的走。嵇康的无言是对钟会趾高气扬的鄙视,从此钟会对嵇康是恨之入骨,他和嵇康这冤仇算是结下了。
钟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在嵇康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
一个重要的不光彩的角色,他这个人真是又卑鄙又猥琐又狠毒。
且说嵇康之为人是襟怀坦荡,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从来不搞小动作,但正是这种光明磊落的举动,使嵇康遭到别人的暗算,结果断送了性命。
时光来到了景元三年(公元263年),一件案子把嵇康牵扯了进来,他的好友吕安的哥哥吕巽[xun]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见弟媳貌美,就生了邪念,他找来几个婆娘把弟媳灌醉后奸污了。事后吕安之妻羞愤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得知真相,虽恨其兄混账,但碍于手足情面,只好隐忍不发,只将此事哭诉与嵇康。
吕巽做贼心虚,就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昭诬告吕安,说吕安对母亲不孝。
司马昭一贯标榜“以孝治天下”,而吕巽又是他跟前的红人,于是他下令将吕安抓起来。
嵇康是一个侠骨柔肠,为朋友两面插刀的人,为了维护正义,嵇康站出来为吕安作证。但是他的证言不但没有为吕安摆脱困境,反而连他自己也身陷牢狱。
嵇康被下了大狱,本来已够倒霉的了,可是他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这时出来一个落井下石的的人,他就是钟会,他对嵇康前番在街上对他的侮辱一直耿耿于怀,恨之入骨。如今见嵇康出事了,他就想推波助澜借刀杀人,趁机向司马昭煽风点火提建议,他劝司马昭尽快判嵇康死刑,理由是嵇康乃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他腾飞。且说司马昭虽然把嵇康下了大狱,但是他也为难,嵇康是一代名士,为他定罪总的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吧!他正在为难,钟会就送来了计谋,司马昭听钟会说完,于是司马昭就决定杀嵇康以绝后患。
在魏晋之际要治一个人的罪,并不需要什么法律程序,大将军司马昭就是法律。最终嵇康在他四十岁时,他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司马昭终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广陵散曲
都城洛阳今年的秋天格外的不一样,秋风瑟瑟,天空经常处于灰暗之中。景元三年秋天的一天,极少出太阳的京城今天破天荒地阳光明媚,红彤彤的阳光铺满了大地。上午,从京城里出来一辆囚车,囚车里坐的是京城的名士嵇康,此时,京城百姓已经轰动,都知道名士嵇康将被处斩,于是得到消息的百姓把京城至刑场的道路围了个水泄不通,司马昭紧急调动了京城护卫官兵前来维持秩序。
人们的心揪得紧紧的,人们的心情和天空的阳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境,而刑场上嵇康神情却很从容,嵇康抬头看看天空,离午时三刻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嵇康几乎是幽默地说:“既然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和不利用一下?哥哥,取我的琴来!”
刑场上萧瑟冰冷,尽管是秋天,那冰冷还是从屠刀下隐隐散开,刑场上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民众,他们的眼中尽是爱怜,可是对于眼前的境况,他们又无能为力,
在这紧要关头,从京城里又走来了三千余人,他们边走边喊:“嵇康无罪,刀下留人!”维持法场秩序的兵丁急忙拦下来人,不让他们
靠近刑场。这庞大的三千余人来自哪里?原来他们是洛阳太学的三千太学生,他们是来为嵇康请愿的,是来为嵇康喊冤的,三千太学生围住刑场,他们勇敢地迎着刀枪,向刽子手振臂高呼:嵇康无罪,刀下留人!
人们正在骚动、正在喧闹不止时,只听得一阵优雅的琴声从刑场中间传出,刑场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嘈杂声都无声无息。
嵇康神色自若,接过哥哥送来的琴,轻轻调试了一下,开始奏起他最拿手的,也是最心爱的《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壮士赴死,义无反顾、豪侠之气蕴含在《广陵散》的每个音符里。也许此曲符合嵇康的性格,所以曲子虽非嵇康谱写,但嵇康弹奏起来却是得心应手。他经历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无所不通。
悠扬的琴声,在刑场上缓缓响起,真正的千古绝响诞生了。嵇康轻缓地拨动着琴弦,完全是用灵魂搏击灵魂,用尊严拨动尊严。死亡,便被这沉静凄婉的琴音击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惊愕的钦佩和凝视。这种受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经过嵇康的升华,铿锵有声,成为永不散去的《广陵散》了。
东市刑场,人头攒动。民众包括三千请愿的太学生都安静下来,只听刑场上空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随着嵇康的手指轻轻地一弹一拨,每个音符都跳入了刑场上所有人的血液,一曲奏完。只见刑场上空一道霹雳划过,随之一片乌云飘来,顿时狂风大作,不见阳光,刑场上空落叶飞舞,似乎在向宇宙诉说人间的凄苦。
三千请愿的太学生不管用,民众的眼泪更是不管用。执行死刑的命令仍如期下达。
这时候,“刀斧手”举起了杀人的屠刀,“刀斧手”并不是第一次在这里行刑了,然而这一次他们持刀的手颤抖了,他们知道,这一刀下去,一个历史冤案就要诞生了,刀斧手们也非是冷血动物,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刀斧手含着眼泪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嵇康走了,一腔热血点成绽梅,飘香九天。正所谓“广陵散绝闻,居士冤海沉。”
一个英才就这样无情地被统治者葬送了生命,嵇康时年四十岁。走完了他悲壮的一生。
嵇康,一个“振衣千仞冈”的旷世美男,一个“伏清白以死直”的俊逸才子,像一株挺立青崖间的孤松,永远傲立于史册中,为历代文人所敬仰。
下棋精彩看点——王戎,算盘上的“精灵”
竹林七贤的故事 篇三
竹林七贤的故事(一)
竹林七贤的故事,大都已被说的滥了。其实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闲人,吃饱了没事在竹林那儿聚众喝喝闷酒,发发牢骚,骂骂当朝,可能也会侃侃女人,聊聊风月,大抵就是这么一个流氓团体,说是黑社会组织可能还谈不上,除了嵇康会打打铁,说不定有几下武功,称得上文武全才,其余几位大多是文痞。而其中真有才的也就一两位,剩下的就是装疯卖傻、附和吹捧。所谓七贤,滥竽充数而已,说到竹林七贤对魏晋社会的贡献,无非是促进酒的消费,外加推动了第三产业,竹林七贤不是神,当然也要生活,除了嵇康靠打铁还能挣两个小钱,其余几位都是坐吃山空的主,特别是那个刘伶的狂徒,除了喝酒就是去怡红院找头牌,到最后把衣服裤子当了光着身子躲在家里,人家来找他,他还要面子说以天地为家,以屋子为衣裤,责怪别人闯进他衣裤里来。
竹林七贤当时的老大叫山涛,山老大人比较瘦小,名气虽然没有嵇康那么响叮当,但他头脑灵活,眼看竹林的经济越来越拮据,从原来每天山珍海味、逐渐减少到四菜一汤,到还能吃饱,就要揭不开锅了;酒也是从茅台老窖下降到二锅头、最后兑水,现在快到白开水地步了。那天他偷偷召集七贤开了个开放型经济大会,发表了要充分利用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传媒业的讲话。当时还没有官方报纸,但竹林七贤的名气已经不胫而走,山老大决定以竹林七贤的招牌搞个小报。
鉴于当时娱乐业还不是很发达,八卦读者很少,而且当时三国鼎立,时有战乱,当然还是时评最吃香,传说中的前辈诸葛孔明、鲁子敬等都是靠时评起家。开个时评专栏自然是第一选择,于是每天七贤就在竹林绞尽脑汁高谈时评,纵论天下,畅言国事,倡议朝政。七贤中有个叫王戎的胖子是惯于作会议纪要的速记员,他专门负责执笔记录,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者兼编辑了。由于魏晋当时造纸业已经很发达,每天竹林的言论,马上就有人进行传抄,遍布天下,当然抄一份收一份工本费。山涛是主编,留了个心眼,和王戎偷偷一合谋,所有这些时评,把专栏作家的署名分了工。公开骂司马师和他的幕僚的文章都写了嵇康的名字,隔靴挠痒外加情色的文字署的是刘伶,不痛不痒的是向秀等人,有建设性意见的可行评论都注了山涛和王戎。
竹林小报开始卖的很红火,不光魏国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还远销吴蜀各地,甚至深入羌、山越、乌丸等蛮夷不毛之地,一下子钱也赚了不少,但是有了钱,就有了经济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七贤为了分红、控股开始闹矛盾了。
竹林七贤的故事(二)狂徒*****,色心不已
竹林小报最初卖的好,其实一大半功劳要属于刘伶,因为魏晋当时风气压抑,士大夫习气和连年不断的战事、加上司马一党的专权使得众多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需要一点色情庸俗文章来调节减压。
刘伶是燕人,加上为人狂妄不羁,徒有虚名,七贤中都称他为燕狂徒,刘伶的言论往往带点情色,标题比较煽情,极富挑逗力,是标题党的代表人物。比如,《天下兮好寂寞》其实是写他自己喝酒没人陪很寂寞想女人了,和天下没啥关系;《房市兮房事》其实是炫耀自己在梁溪一带买了三间茅房,还是独门独院,和诸葛亮的隆中有一拼;还有《傻冒兮借诗兮*****论》骂楚诗人屈原的《离骚》反而是惹了一身骚,因为刘伶不会写诗,只会写颂。
据晋史统计刘伶用的最广的词汇还是*****二字,开始这个词汇还很新鲜,属于时尚流行的代表,由此也吸引了不少眼球,满足了一些色情狂的窥伺欲望,特别成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所以竹林小报的销量像竹子一样节节提高。但后来,发现刘伶只会那么两句,别人就渐渐烦了,不管别人说啥,刘伶张口就是*****啊,在魏晋当时传为笑谈,士大夫之间每天第一句话就是问你今天看到那个*****的刘伶没有。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喜女色的一位。几已达无酒不欢,无美不眠的境界。酒色穿肠毒药,刘伶其实早已自知,但苦于中毒已深,因每天在竹林中以时评为名,时刻发表他的所谓*****言论,其实内心也很厌恶,但为了能出人头地,特别是为了优厚的稿费,他还是每天重复着他的*****陈词滥调。从事这种厌恶性的工作,当然需要减压,酒色就成为刘伶的必需品,但从刘伶的《酒色兮那端兮哀愁》一文可以看出其实刘伶非常空虚,越沉迷酒色越空虚,越空虚越*****,越*****越需要酒色,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刘伶看到夫人是黄脸婆,自然更没兴趣了,于是在外寻花问柳,踏遍魏晋最有名的青楼妓院,后来虽然小报销量不行了,钱也不多了。但还好,在妓女中也有特喜欢刘伶这样*****论调的,干柴烈火,一拍即合,那女的芳龄十八,也不嫌刘伶老牛吃嫩草,甘愿倒贴,养着刘伶,成为魏晋时期一段风月佳话,又在士大夫之间流传开来,不知怎么回事,就传到刘夫人耳中,这下刘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总算刘伶老实安稳一点,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又开始酒色,狗改不了吃屎就是这道理。
刘伶不光*****,还经常逼着别人*****。最经典的就是一次逛妓院花光了钱,把衣服裤子全当了还不够,内裤也被人扒了,裸奔回家,才发现家里的衣服也早当了,这时正好山涛来找他,刘伶就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充门面,一上来就说自己以天地为屋,以屋为衣裤,教训山涛是断袖癖,居然跑到他的衣裤来干什么?还不把衣裤也脱了?气得山涛直乐,其实人家山涛是听说他的衣裤被妓院扒了,为了竹林七贤的名声不被砸了,去赎了衣裤来送还刘伶,被他这么一数落,山涛当时也没说什么,心里却对刘伶起了不满,以后就想逮机会整他。
【歌吟天下】竹林七贤的故事(三)“烂的儿”王戎
竹林小报最后终于破了产,原因看似刘伶的情色小文没人看了,后来干脆就醉生梦死去了,少了一个大卖点。但归根结底还是嵇康写的几篇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直接触怒了司马氏的神经,那时正是三马同槽,司马氏权倾朝野之时,嵇康直接抨击魏国奸佞当道,腐败无能,特别是其一篇打铁亮剑的纵论三国风云形势的,令司马昭篡逆之心路人皆知。自然司马师直接下令封杀嵇康的言论,据说司马氏还想动用当时禁卫军部队去暗杀嵇康,竹林小报自然就卖不动了。竹林老大山涛和小报书记员王戎一合计,就决定向司马氏当局出卖嵇康来求个一官半职。山涛开始还于心不忍,跑前跑后最起劲的就是王戎这个胖子,巴不得嵇康死。
说起王戎,在竹林七贤中算是名气最小但是活的最长的一位,《晋书•王戎列传》记载他两眼可以直视太阳而不眨眼,不流泪,这般神奇使得中书令裴楷称赞他: “戎眼烂烂,如岩下电。”什么叫“烂烂”?想来有点像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精光四射”了,那就是双目可以放电,我怀疑他晚上看书都不用点灯,如果哪个姑娘见了他,怕也走不了三步。他母亲知道他眼烂的出奇,必成大器,就取小名为“烂的儿”,后世却尊称其为“烂公公”,也有戏称他为“烂胖子”。他小时候算是个神童,最牛的两件事一是“识李”,二是“识虎”,识李这事其实是这样的,一天,王戎母亲口渴了,想吃点水果,恰好看到路旁有棵李树,想吃点李子,就拄着龙骨头拐杖颤巍巍对王戎说“烂的儿啊,去给为娘我摘几个李子来。”王戎很懒,不想去,但又不敢违抗母命,灵机一动,就说“这个李子肯定是苦的“他母亲一听火了,把拐杖敲的震地响:“烂的儿啊,懒得尔也,要是李子甜不打死你”。就叫了一帮其他小孩去采,王戎当时吓的脸就白了,结果也不知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是王戎天生狗屎运,这李子居然真是苦的,王戎这下可就来劲了,大言不惭:“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仿佛天生预言家一样。这下神童的美誉就传开了,魏国皇帝听了,就来试他,用一只没牙的老虎,让百姓围观,结果老虎一声大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四散奔逃,唯独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于是他就更牛气了,不过回家却被他母亲狠狠打了一顿,理由是都七岁了还拉屎在裤裆里,原来一看老虎,王戎早吓得傻了,腿软的拉了屎也不自知。
对他知根知底的阮籍就很看不起王戎,经常对着这烂的儿翻白眼,有一次嵇康、阮籍等人在竹林下畅饮,王戎后来到了。阮籍就毫不客气的说:"俗人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了!“(俗物已复来败人意”)可以说王戎是七贤最庸俗的一位,但也是最会赚钱的一位,位居高官、获得大量田产的王戎永不满足,每天晚上还和老婆一起用自制的牙筹(一种古老算盘)在灯下算来算去,挖空心思地盘算着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他家有一棵李子树,结出的李子,又大又香又甜,他就让家人摘下来拿去卖钱。令人发指的是,王戎为了不让别人家以后长出这种李子,出售前总是将李子的核钻破,使其丧失发芽能力。“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对自己的女儿也不放过,女儿出嫁借了他的钱,他就甩脸子看,女儿还了钱,马上眉开眼笑(“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世说新语里吝啬鬼的故事,烂胖子他一人就占了大半。
王戎也是一位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从不吃眼前亏,但极富有阿Q精神,一次为掺了水的酒被嵇康点破后还死不承认,恶语相向,被狠揍了一顿,打不过又理亏,只好狠狠扔下句“只是有人愿意打泥巴仗,我则没兴趣陪他玩。我的衣服可是新买的,不想弄得一身脏。”当然这是场面话,保命的时候他才顾不上衣服呢,后来一次他穿着新衣服去参加齐王的军事会议,会上胡说八道,引起众怒要杀他,他见势不妙,结果当时就假装上厕所,一头栽到茅坑里,浑身臭烘烘被人捞回家,借屎遁逃过一劫,别人问他为什么会掉进茅坑,他来一句“药发”,也成后世经典。所谓药发就是药力发作,后人都说是服用五石散,只有我知道那是“烂的儿”王戎独门配置的蓝色小药丸,也就是春药伟哥,可惜失传了,否则他可是古代伟大发明家、医术家,比华佗还要来的有名。闲话不提,王戎恨嵇康恨得牙痒痒的,变着法想着阴嵇康,这不机会来了,司马氏要杀嵇康,“烂的儿”王戎就决定暗中来个一石三鸟之计。
【歌吟天下】竹林七贤的故事
(四)“烂的儿”一石三鸟
竹林七贤自从内部分裂后,刘伶沉溺于酒色、嵇康远遁去泉湾、向秀游乐在人间,阮籍除了对山涛和王戎翻白眼,基本不出现了。没有刘伶情色文章和嵇康阮籍时评的支撑,就靠山涛和王戎两个人的阿谀奉承之作,三国人人嗤之以鼻,自然竹林小报也卖得不行了,濒临关门大吉。
那个“烂的儿”王戎胖子又想出一个馊主意,那就是搞低俗,反正竹林七贤的名声已不胫而走,不利用这个机会赚点钱对不起自己这张脸。作为竹林的造假高手,反正以前喝酒就经常兑水造假,这生意做得很熟,王戎找来一个富户,然后再收买一群人每天进行吹捧,打造成竹林姐夫传奇,在竹林之中每日炫富,宣讲致富之道,当时魏国可以说是最早的屯田制国家,掌握了牛耕技术,而相反吴蜀盐铁业是相当的发达,然而牛耕技术却是相当的落后。竹林姐夫自称有了官府的“专营状”,相当注册了于现在的一家贸易公司拿到进出口许可证,一直吹嘘能把牛耕技术出口到吴蜀换取盐铁,由于该富户很肥胖,而当时纺织业相当落后,所以在竹林里举手投足间往往露出大半个屁股。“烂的儿”王戎将美其名曰“股评”,于是以前忧国忧民的竹林清谈,变成了“股”评忽悠的舞台,但实际上魏吴蜀货币是不通用的,盐铁牛耕等战略资源技术也不允许随意跨国买卖,竹林姐夫无非是想通过炫富树立大家信任度,然后继续圈钱,这点“烂的儿”王戎很清楚,但为了自己通过竹林赚钱,他也恬不知耻的加入了姐夫的粉丝群里。
王戎还有一个捞钱绝招就是收保护费,当时琴棋书画已经盛极一时,但最流行的还是琴,蔡邕的焦尾琴加上嵇康弹的广陵散,竹林是知音满天下,开了个琴会,本来是风雅之事,与世俗无关,但可惜王戎接手后,挂羊头卖狗肉,暗中王戎和琴会中的败类合计着收钱赚会费,昧着良心附庸风雅,被阮籍等人看穿后,烂的儿又开始嫁祸他人,挑起琴会和竹林诸贤的斗争来掩饰自己贪婪。另外王戎借着竹林的名声大搞建材生意,欺骗很多包工头说竹林很多潜在客户,骗他们交了保护费,甚至还免费帮王戎装修了他的豪宅,为了蒙蔽还许诺去当时魏国最豪华的开饼死鸡饭店大吃一顿。
当然这一切小动作瞒不过众人的眼睛,嵇康第一个站出来怒斥王戎无耻,阮籍不时对王戎翻白眼,即使七贤中名义上的老大山涛也看不过去了,不时警告王戎不要太“烂的尔”。王戎其实对山涛早就不满意了,一直认为他不过是个小萝卜头,自己才应是竹林七贤的老大,而对名气比自己响的嵇康则更是恨得牙关直痒,认为他们都挡了他的财路,寻思着要把他们全干掉。
“烂的儿”不愧是满肚子坏水,想出来一条一石三鸟之计,他先开始挑拨嵇康和山涛之间的关系,在嵇康面前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在山涛头上,而在山涛面前,又把竹林声誉受损的责任全推给了嵇康,认为是嵇康揭露了竹林的黑幕,让竹林经营亏损,更造谣说嵇康隐居的湾泉是攻击竹林的幕后黑手。山涛信以为真,果然大骂嵇康和湾泉,甚至还骂到了湾泉背后的魏国朝廷。而卑鄙的“烂的儿”王戎偷偷记下了山涛的骂句,故意断章取义泄露给嵇康,嵇康虽然早就归隐,却心系竹林的清誉,不忍毁于山涛、王戎二人之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愤而写下当时名噪一时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而王戎又找到了当时魏国主管宣传文化的尚书郎钟会,开始不断说山涛和嵇康的坏话,想借钟会之手干掉嵇康和山涛。
竹林七贤 篇四
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七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七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後出仕﹐投靠司马师﹐歷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後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歷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一、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广陵散》和嵇康的故事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 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珮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兔遭大祸。
二、阮籍(210-263)
2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非常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虎作伥,仰承思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以礼法、名教为工具,来巩固篡夺来的权利,同时束缚政治反对派的手脚。这种礼法是司马氏集团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杀政策的一种政治打击异己的手段。阮籍在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後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除了可以发现阮籍对於礼法之士的鄙视外,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不为礼俗所限制,稽康也是一样。他不会因为守丧就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觉得不喜欢的就清楚的让人家知道,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阮籍对礼法之士的憎恶,除了表现在青白眼外,还表现在他的赋中。
这里有几个有关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肫,饮酒二斗,然後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阮籍他违背礼法的行为。母亲过世,他不但坚持下完棋,而且还吃肉喝酒,虽然他是故意这麼做,不过我却觉得他也蛮痛苦的,要压抑心中丧母之痛,以表现出他不为礼法所约束的一面,就我来看,他大可以放声大哭,哭完以後便应感到高兴,因为阮籍很崇尚老庄,庄子在妻子死後,不但不悲伤,反而还替他妻子解脱人世间的痛苦感到高兴。所以我觉得他可以效法庄子并加以改良,这样一来,不但达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压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我想这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很少见的。醉了就倒卧在少妇身旁,在以前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束缚下,这样的情形也是不能为世人接受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现代,恐怕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吧!一个不认识死者的人来吊哀,还哭的很伤心,我们一定会觉得他是疯子,不然就是来捣乱的。像阮籍这样完全不顾别人眼光,自己觉得值得的就去做,实属难得;不过这不禁让我怀疑,为什麼自己的母亲去世了要装的如此坚强,但却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难过,我觉得这除了违背礼法外,也违背了人性。
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阮对此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若答应,有损自己的声誉,还落得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若不答应,得罪了司马昭,会有生命之忧。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三、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 3 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四、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五、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醉悴;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以酒为名,他的家庭是很穷困的,但他并不以为意,反而嗜酒如命。《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後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於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於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醀然已醉矣。」
刘伶非常爱喝酒,胜过他自己的生命。他的大老婆和小老婆劝了他好多回,可他就是不听,还骗她们。大老婆和小老婆们很生气,有一天,就一起拿来了一大缸酒,到了刘伶想喝酒的时候就请他到缸边来喝酒。刘伶很高兴,低下头就去喝,没想到大老婆和小老婆们一起用力把刘伶推进了酒缸里面,用东西封住缸口,还压上了大木头。哈哈,过了三天,她们打开缸看到酒已经被刘伶喝光,他正坐在酒糟的上面呼呼大睡。等他醒过来的时候问他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们:“你们说过要请我喝个痛快,可是现在让我在这里闲坐着干什么?”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於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 4 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
从这骗取酒肉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不但是人,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天地为房屋,屋宇为衣裤
刘伶是个醉鬼,他的思想接近庄子。刘伶经常沈湎於酒中,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从嵇康、阮籍那裏学到一些皮毛,放荡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学识胆量皆无,终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裏脱光了衣服饮酒。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任诞篇.6】 (客人进屋找他,假如有人来讥讽他,刘伶大言不惭,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麼要钻进我的裤裆裏来?」)此外他更将这种境地,表现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颂》中。
六、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阮咸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醉卧琵琶马上催的说法。近代中国的发展的中乐团中,阮咸类乐器有中阮、大阮。作为弹拨乐器中的中音声部。
七、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4】 王戎在晋代以孝而闻名。武帝朝时为母守孝,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而中书令和峤在同时遭父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时人称“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为人贪婪,多购置园田水碓,大事聚敛。早年在荆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园宅,因此被免官,但出钱赎回。王戎经常手执牙筹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辍。但又十分俭啬。自己坐拥万贯家财却不愿花钱养护身体。家中有棵很好的李子树,王戎常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李子的核钻掉。王戎把女儿嫁给裴頠时,裴頠夫妇借了数万钱,很久都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就会脸色不悦。直到女儿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他一件单衣,完婚后却又要了回来。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只好听之任之( 当时有种称谓叫“卿”,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就像现在父亲称儿子“小子”一样。王戎的夫人就常称王戎为“卿”,弄得王戎很是不满。有一天,王夫人又称他“卿”,王戎就对夫人说:“女的称自己的丈夫为‘卿’,不合乎礼节,是对我的不尊重。以后别这样了,啊?”不料王戎话音刚落,王夫人就噼里啪啦地数落开了:“我亲卿爱卿,所以才称卿为卿。我不对卿称卿,谁该对卿称卿?王戎无可奈何,从此就听任妻子称自己为“卿”了。如今,这“卿卿我我”便成了男女恩爱的象征。)(据《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竹林七贤的故事(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