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范文

(作者:幸福恋人时间:2023-07-24 11:11:30)

【导读】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

教学的随笔 篇一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却没有把文言文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吃透。反思过去,如下几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文言文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总觉得文言是历史,是过去,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不“一字字的讲,一句句地串译”学生很难明白。所以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作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意思。再串讲了文章字、词、句的意思后,就是让学生背诵原文。结果我发现:学生的背诵特费劲,一听就知是死背,完全不理解译文。后来,我发现学生们理解了文章意思之后,背诵的非常好……

总之,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文言文教学主要目的。

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 篇二

说起我的教育故事以及经验真的那么丰富多彩,另我感触最多的还是现在这帮孩子,因为他们和我相处已经有3年了,不能说特别的了解,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以及习惯我都非常的熟悉了,对待他们就象我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渐渐地长大长高懂事自己也万分的开心。

在这40个孩子当中,另我最头痛烦恼的就属大名鼎鼎的朱涵了。他从小小班开始就是我们班最调皮的一个孩子,每天中午不睡觉想着法的在床上乱折腾,上课的时候椅子上坐不住还经常去影响别的认真听讲的小朋友,吃饭的时候总是去别人的饭菜或把自己饭菜弄的一团糟。和他坐在一起,转眼也就不到人影了。还经常和小朋友发生磨差、争执、甚至去动手去打小朋友。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每次发生每次教育,甚至有时候在上课前先进行教育,免得他忘记,可是转眼间他有忘了老师的叮嘱。

曾有人说过调皮的孩子往往是聪明的孩子,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真的很贴切。朱涵在班级里是一个很聪明很灵活的一个小朋友,上课很爱动脑筋,举手也很积极。但是他的过分调皮影响了班级里的常规,造成了老师和父母的捆饶,就不对了。现在他的调皮随年龄而变是件很自然的事。他已经能区别家里、幼儿园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也大概有些了解,假如他明知故犯,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比较使父母亲困扰,他的反抗心,和在父母亲背后的恶作剧,如果做出与年龄不相符合,极幼稚的恶作剧,就是智能不足的表现。第二种情况是父母亲管教不严所产生的。可是具分析来看他可能属于第一种情况。也许他有一点反抗心理,真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儿童,我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文章,希望能把他教育好,改改他那玩劣的性格。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的幼儿,我们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前天,我请朱涵来当值日生,让他了解自己有一份责任感并且让他在小朋友在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来进行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第一天,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上课坐的很端正而且听的也很认真,一节课下来我表扬了他,他似乎信心大增,可是在上了一半的时候他又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我用手摸了他一下头。这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马上改正了。在吃午餐前请他为小朋友分调羹,餐后请他帮我擦桌子,他都干的很出色。一个早上下都很好,午睡的时候也破天荒的头一天睡着了,一整天的表现都很不错,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他也显得很高兴。

教育教学随笔 篇三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无论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的效果,都较刚参加工作时成熟了许多,进步了许多。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记得一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师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

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三年来,我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学科的特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学生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数学教师教育随笔 篇四

本人自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立志一辈子献身教育事业。自被评为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近十年以来,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教学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对自身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刻意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现总结三大点

一、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要成个人永久职业,人必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学习”“终身教育”就成了它的注解。可以说,思想是主宰人类行动的将帅。因此要让自己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教育事业。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明确人生目标,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不断创新,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有了这样的明确目标后,我们就不会再为环境,为条件而懊恼不已了。

在农村中学工作近三十个春秋,虽讲台摇摇欲倒,我依然操起教鞭;由教师到教导主任,由教导主任到校长,由校长到教学管理者参与者和实践者。虽工作几经周折,我依然毫无怨言。有人说,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半个演讲家的口才,半个作家的文才,半个演员的表演艺术……拙于言词的我深知自己师范毕业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艺术上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脚步,我抓住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先后完成了专科函授和校长培训。

工作之余,学电脑、钻教研,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教科研课题和创造教育课题。参加黄冈数学新题库的编写,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__年在《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题为《数学课课堂提问的艺术》的论文;__年在湖北省《中小学实验室》刊物上发表《架起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等论文并获得省级一等奖;__年在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处主办的论文评比中,我撰写的《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服务》被评为省级一等奖;__年我的论文《合作学习在课改中的认识与探究》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国家级一等奖。

荣幸成为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会员,作为中心学校数学学科带头人,我与同行相处融洽。大家团结一心,大力推进校本教研,研究农村中学中考复习的新思路新方法,确立了“立足新课程标准、着眼学法创新、注重学科素养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走轻负高效之路”的基本教研思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历年中考中,我校数学考试成绩均居全市前列,连续十年中考在全市夺冠。

近三十年来,我无欲无求,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这方净土中,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爱心奉献给我的学生。我倍感欣慰的是:在农村学生辍学司空见惯的今天,我除了分管教学教研工作之外,我所带的班级多年保持无流失班的称号;升入高中的学生给我写交流感谢信一百多封;学生中考年年取得优秀成绩;学生全国数学竞赛及全市三科联赛中屡创佳绩。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辅导教师。

我惭愧的是:我所做的这些平凡琐细的工作却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超值的褒奖: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市先进工作者、武穴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模范班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

我深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着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有行为仿,有德为尚,有业可承,我必誓守这方心灵的净土,在教育园地里继续勤奋耕耘。

二、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培养世纪人才。

一名教师的广义目标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而狭义地说,实际目标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培养出新世纪合格的人才。对此,我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是最好的注解和补充。十几年来,我连续担任初三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平时将时间都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在执教中为教好书、育好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特别是这些面临毕业的学生,他们真的很努力,我下决心教好他们,每学期都能按要求认真制订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根据面临毕业的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平时很注意自己班主任应有的职责,课外经常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开展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同时对后进生和差生都进行了细心的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平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鼓励他们,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巩固他们的知识,经常与他们谈谈心。为了使学生尽快得到进步,我还利用双休日、傍晚、假日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和他们共同教育好其子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后进生在我的精心教育下,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成绩也进步了。

平时为了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我认真备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认真教学。课内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多动脑、多提问题。

由此所形成的独特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只有对祖国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才能教好书,管好学校,管好班级。

近几十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年级的班主任。班主任被人戏称为世上“最小”的主任,可班主任工作之艰辛,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却是外人难以真正体会到的。人常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中学生又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初期,班主任的工作作风、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是一部无字教科书。

我常常扪心自问:“作为班主任,我够格吗?”以此警示自己用实际言行不断修身养德,不断提高育人效益。“高山流水觅知音”,“士为知已者死”……

这些名言典故无不体现出人与人相交知心的重要性,面对这个时代的学生,我们有许多困惑:他们个性差异大,自主性强,表现欲望高,信息渠道广,身体发育快,成熟早。

要想当好班主任,我们必须深入地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

教学的随笔 篇五

水煮者,乱谈也。近来听多了公开课,忽然发现“公开课”上的老师越来越像明星了。明星演唱习惯众多舞者群星拱月,教师上课经常一班学生绿叶扶红。

课文导入,教师激情洋溢。或大量排比倾巢而出,华丽辞藻狂轰滥炸;或一首哀乐袅袅而来,眼泪鼻涕唏嘘不已;或精美画面夺人魂魄,沉浸其中欲看却止;更有甚者,课文早已预习熟透,可教师却神秘兮兮故弄玄虚,出个谜语让学生猜猜题目,学生当然一猜即中,不由让人想起著名相声艺术家马三立的名言“逗你玩”,哎,谁逗谁啊!如果我是学生,定说,老师,您比倪萍阿姨煽情多了,不是课文感动了我,是您感动了我啊!

课中对话,短兵相接,一来一往,精彩纷呈。教师巧设疑问步步进逼,学生兵来将挡一一拆招。可细听学生语言,或破绽百出,或简单直白,或语不对题,更多的是未经组织,信口而来,毫不讲究语文课的语言质量。试问一堂课中学生得到了什么呢?他们的语言有何发展呢?关键时候更来个“你们喜欢读吗?”天哪,谁说我们的课堂不民主?可惜,你喜欢,得读;不喜欢,你照样还得读!如果我是学生,定说,老师,听您的课,比听马季伯伯的群口相声热闹多了,可光顾着跟您热闹,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我常想,现在就好象是教育界的“战国年代”,群雄纷争,百家争鸣,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真谛呢?这需要我们有“慎独”的精神,“思辨”的能力。

我思考,我存在。思考着,也便快乐着。

关于教学随笔 篇六

1、学习态度决定学习习惯

今天上《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抽查了一个学生,让她在黑板上给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几个不会写。难道是因为她小学时候的拼音基础差吗?可是注释里也标明了注音的,只要记住了就行的。

更严重的问题在后面。学习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让学生解释“寻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说:注释里不是有吗?有学生说,注释里只有整句话的意思:“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我问:你们就是这样看注释的?其实,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已经包含在整个句子的解释里面了。寻,即寻找;向,即以前;所,一个代词,不用译也可以;志,即标记。这些学生的看书习惯就是不那么认真,实在令人感到沮丧。

要做到字字落实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问一问自己每一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不懂就去查证一下,是不难搞懂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去问,囫囵吞枣地看一遍解释,大概的意思有点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这说到底是态度问题,是不够虚心的表现,也是不够认真的表现。

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是直接由学习态度所带来的。

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做起,就必须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目标和计划,才有意志力和行动力

昨天上《桃花源记》,下课时为他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把课文熟读成诵,二是把全文翻译到课堂作业本上。这两个任务专门考验他们课外学习的计划性。并说好今天课堂上检查。

今天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昨天布置的两个任务。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只有少数几个(约五人左右)没有完成。完成任务的同学,是怎么完成的,没有仔细询问,但估计一定是花了一些课外时间的。不论他们是怎么安排的,至少说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并懂得安排时间去完成任务以达到目标了。这就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也比较薄弱的学生,未能完成任务。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有了行动,就会有信心和勇气。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务的同学,一定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对自己会更有信心。

3、学习文言,一个字都马虎不得

今天的课堂上主要是检查翻译文句。老师基本上不讲,只让学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头翻译出来。对于有些字词学生未能讲清楚、讲透彻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以做到字字落实。

发现的问题主要有:“缘溪行”中的“行”,没有结合下文下“便舍船”来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学生翻译成“看到”,没有依照直译的原则,估计是参考资料上看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时过于拘泥,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组词扩句,给译成“山上有小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小口”当为“小洞口”,“有光”当为“有光亮(透出)”。这反映出缺乏变通的能力。“其中往来种作”,有有学生译成“这里面来来往往的人在耕种劳作”,属于随意添词,违反直译原则。“的人”两字不应该放在“往来”后面,“往来种作”都是动词,是并列的关系,如此翻译显然造成了文意不顺。“其中”的“其”是代词,指“桃花源”,“中”则是“当中,里面”,那么原句可译为“这(桃花源)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人们”作为主语,补充在“往来种作”之前为妥。“乃大惊”的“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它的意思,尽管以前已经学到过,可见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类似的还有“不复出焉”的“焉”,“遂与外人间隔”的“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自”、“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等。

这堂课的主要收获是,让学生明白,文言翻译的每一个字都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没有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这对于养成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4、自订计划,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上星期花了几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教给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

总的计划表上要有总目标及任务总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时间安排。

每周计划表上要有每天的课节安排,要有每个时段的可用时间,要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要有计划执行情况反馈。

要让学生自己先设计,我最后提供计划处方给他们作参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张计划表所能解决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去设计,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还是从易到难吧。先让他们设计某一天的学习计划,然后试行,体验一下;然后再设计一周的学习计划,再到一个中远期的总体性规划。

5、自学有成就,可自当小老师

昨天上《陋室铭》。学生对这篇文章可能比较感兴趣,事先已经看得比较仔细了,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把文章背下来了。所以课堂上表现得很热闹,每提一个问题,都有一阵嘈杂的回答,这种表现欲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课上得很顺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写作特点之后,就当堂完成默写了。

课后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既然学生的表现欲那么强,当时就应该趁热打铁,叫几个学生来分析串解文意,让他们自己当一回小老师--感觉到失过了一个教育契机。

但从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也感受到,只要学生学得主动,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其实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东西学生自己都解决了,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这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6、联系社会现实,有助于突破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意义

今天上《爱莲说》。不出所料,许多学生已经事先预习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了。在刚上课时,他们就忍不住要表现一下,把文章集体背诵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节省一些读和背的时间,而把理解文意的时间安排得充分点。在重点讲了几个字的读音和书写并作了检查后,我把核心问题抛出来: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那么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并找出描绘所托之物形象特征的有关语句,说说是怎样运用象征的,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领悟到的。

学生很快找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展开联想,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

关于“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的理解都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说“洁身自好”啦,“不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远播”啦,“端庄稳重”、“自尊自爱”啦,都还不错。

关于“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点:跟前一句联系起来看,“清涟”与“淤泥”都是莲的生长环境, “淤泥”的“脏”是不好的,可以理解为逆境,那么 “清涟”似乎就可以理解为“顺境”,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个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应该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的问题。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会因为环境的或顺或逆而有所改变,这就是君子之风。

联系到实际生活,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总是随大流的,也就是一个成语所形容的:随波逐流。从商,难免染上商人的习气,比如说斤斤计较,工于算计,甚至有欺诈行为;从政做官,难免沾染上官场习气,比如说吹拍奉迎,圆滑世故,甚至贪污贿赂……如果社会风气好,也许这样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会风气已经不怎么好了,那么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实在是太难得了。

“中通外直”,关键是理解“通”字,“通”者,通达也,无所挂碍,心胸坦荡,通情达理,虚怀若谷。那么作为君子,就是目光高远,处事豁达,不会为生活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闷闷不乐。立身处事,遵道从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忧愁。

“不蔓不枝”,关键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种什么状态。“蔓”是“蔓延”,“枝”是“枝节”,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牵牵连连。联系到生活实际,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以“利”为核心,总是在互相勾结的,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他们拉关系,走后门,织成严密的关系网,搞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类勾当。所以又有“君子不党”之说。君子是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群的,是不屑于搞人身依附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因为字词方面、朗读背诵方面,学生自己能主动解决,课堂上省下一点时间,所以就有利于理解深入一些。但一节课时间毕竟太短,所以还是有必要让他们课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说就本文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有些课文是用来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洁的人,至少懂得什么才算是高洁,总是好事。

7、自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无须老师代劳

今天上的课文是《核舟记》。这篇文章我决定让学生自学,在大约40分钟的时间里,我让他们完成这样几个任务:一、解决字词的读音及生字的写法;二、把课文读通顺;三、把全文笔译出来。时间的安排是:完成前两项任务大约用10分钟;完成第三项任务用30分钟。然后我在黑板上把这些目标和时间安排写出来,并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导。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效率还是不错的。虽然因为课文比较长,而且笔译也比较费时,第三项任务没有完成,但总体上看,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哪怕平时最容易走神的学生,这堂课的时间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这个效率是一般的课堂上没有的。

让学生自学,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学会自己制定目标、寻找方法和安排时间步骤,形成自学能力。凡是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尽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并做一些深化、开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学效果如何检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学生自学。第一课时让他们自学全文,嘱其笔译,并教给方法。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做到字字落实。第二、第三课时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诉他们:不规则按学号随机抽查,每一个被抽查到的学生翻译一个文句(至一个句号处,作为完整的一句)。这样,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他也找不到什么遁词:因为课堂上已经自学过,课外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除非是自己态度上不认真。

抽杳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基本上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了文意疏通问题。极个别确实有点难度或学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教师略加指点强调。

至于写作特点理解,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一是明确本文可归入说明文之类,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主要是列数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艺人技艺高超。这类问题稍作指点,学生即可领悟,所以也没有太花时间。

遇到的问题有:自学之后的抽查,对于学得比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难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显得有点浪费时间了。怎样让这部分人能不虚度这段时间?现在还想不出什么办法。不过,这部分人在听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进行对照,这对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还是有作用的,等于是复习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读,短文要熟读成诵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比较短小,意思也不难理解,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是把文章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文言文,朗读就显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学习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是轻读课文,解决生字、多音字读音。对照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给生字标注读音。板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对错读的字正音后,全班齐读,然后指定个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重点是“与”、“睦”、“长”、“矜”、“分”、“恶”。再齐读巩固。

解决了字词读音后,接着是齐读全文。(如果学生基础差,齐读前应安排教师领读)。

第三步是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对疑难之处做标记;在全班举手质疑,讨论解决;然后分成四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翻译一句(至句号处为一句),对有争议的字句再在班内讨论明确;最后教师把全文口译一遍,学生对照自己的翻译,检查疏漏或不准确之处进行纠正。

第四步是熟读全文,以至背诵。分四人小组,轮流领读一遍;小组内进行齐读,直至齐背;各小组之间进行进度比赛,看哪小组最先能够齐背下来。然后挑选背得最好的小组,让其领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诵一句;最后全班试着齐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说这段话的背景,说说这种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桃花源记》谈一谈,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跟这种理想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熟悉全文以后,这些问题是很好理解的,不必过于纠缠。

最后齐背全文,并争取默写下来。

这样,一堂课之内,全文不少于朗读十遍,学生课内达到背诵应该不成问题了。

10、怎样才是高品质阅读--“对话”

上午学习杜甫《石壕吏》这首诗的时候,出现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情节时,有好些学生对“老翁逾墙走”、“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等情境,表现出嘻嘻哈哈的态度,也许在他们心里,只是觉得好笑,而根本没有恻隐之心。这其实就是一种看客心态、麻木不仁的心态。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无关,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娱乐的工具。

于是,我又重提“对话”理论:阅读文本,就是心与心的对话,就是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文本,进入文中的情境,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与作者本人的心灵对话,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当成作者笔下的人物,这样才算是真正会阅读。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于自身之外,看作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那么,就连阅读的门都没有摸到。要像水滴渗入海绵一样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动一样,浮在表面。

学生听了这些话以后,神态开始严肃起来。

我说:把你当成当时的杜甫,或者把你当成向酷吏哭诉的老妇,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牺牲,还要继续为这个乱世付出牺牲,你还会如此嘻嘻哈哈吗?你对老妇所作出的决定,难道没有任何感觉吗?

接下去,学生理解文本时,态度比较认真,对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容易理解了。杜甫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一方面对付出巨大牺牲、生活几乎面临绝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艰”;另一方面对于统治阶级的冷酷残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对于为国家作牺牲,又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所以对于老妇坚强地接受苦难,继续为这个时代作出牺牲是深怀敬意的,是赞美歌颂的。

这堂课,再提“对话理论”,我认为非常必要。因为多数学生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是非常低下的,这就需要时常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品质。

11、养成认真的习惯很难吗

今天学习郦道元的文言文《三峡》。因为已经有过自学文言文的经验,所以这堂课我还是要求要求学生自学。应该说,大部分同学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

刚上课我就宣布这堂课是一堂自学课,并启发他们自己定学习目标和任务。我说: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在他们发表了意见之后,我小结了一下:一、读通课文(前提是解决生字读音,还要把课文读通顺,不读破句);二、字字落实,笔译全文;三、背诵并默写全文(看时间情况)。大致的时间分配是:第一项任务5-10分钟;第二项任务25分钟;第三项任务10分钟。

在完成第一项任务的时候,分别进行了齐读检查和个别朗读检查,均发现一点问题,就是个别字的读音学生没有解决好。比如说“属引凄异”,文中的读音是“嘱”,而不是“属于”的“属”,但抽查了两个学生,却都读错了。这是非常令人惊讶不解的事情。因为课文注释里就有这个字的注音,而且平时我一直在强调: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必须对照注释、词语手册解决生字读音,把读音标注到生字上面。然而,这个习惯有些学生就是没有养成。

我对他们说:“养成这个习惯就那么难吗?有些同学习惯了依赖老师,到了初中,仍然没有自学的能力。其实自学有多难呢?就是自己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注释里的生字注音标到课文里面去,读一读,记住这个读音。这件事情有多难?不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吗?如果小学教师给你们教‘属引凄异’的‘属’字读音,可能会这样教:先在黑板上写上这个词,然后给这个‘属’字标上注音,然后说: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个字念一下。难道要这样教,你们才能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吗?”

抽查到的这些同学,相对来说自学能力不够强,以前这个别学生也有过反对自学的言论。从这堂课来看,可能还是观念没有转变之故,总是等着老师给她安排做什么,自己学得不主动。这说到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和习惯的问题。

但从整体来看,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第二项任务有些学生20分钟就完成了,大部分学生25分钟内完成,第三项任务,10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把课文读背了。至于默写,留到课外去完成也未尝不可。总之,学习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性,效率还是挺不错的。

字字落实遇到的问题,我没有当堂给他们解决。

我问:是现在就给你们解决呢,还是你们自己先试试呢?他们表示愿意自己先去尝试一下。

12、自学--自教:前提是自觉

前天两位同学当小老师,课上得比较成功。昨天学习《观潮》时,学生们还是坚决要求自学,并要求再当小老师自教。这样看来,一个课时自学,一个课时自教,就形成了“自学-自教”模式。

学生已经有了自学的热情,这时候就不能够泼冷水,对于探索中的不足,也应该谅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自学的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已经非常不错,反正没有哪个闲着无事,都很认真地在学习钻研。今天的课堂上,则由他们自教,其实就相当于选出主持人,组织课堂讨论。

这堂课踊跃报名当小老师的有朱梦婷、周珠娅、朱丹丹。

朱梦婷因为有过主持的经验,上台后显得落落大方,很老练。与同学的沟通也很自然。比如上课前,她先来了一段开场白,调动了一下学习气氛。在讨论过程中,也能不时的插入自己的见解,对某些重点的词语进行了追问。更难得的是,她还组织了段落大意的概括和写作特色的讨论,对于所教段落的修辞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这样一来,同学们对第一段就学得非常透彻了。

周珠娅和朱丹丹则略显拘谨,但环节仍然很清晰,该做的事情都没有遗漏。周珠娅在处理译文环节时显得不够老练,在指名同学全译了第二段以后,本来只需对某些重点词语或不懂文句再作引导讨论,可是她自己把此段落重新翻译了一遍,不仅重复,而且费时较多,而对其中的关键词句则忽略了。她也组织了大意概括和问题讨论,但问题比较偏:“从哪里可以看出把船比作潮水?”结果造成了大家莫名其妙。看得出她对自己的表现不够满意,但我觉得也不错了,毕竟是第一次上台。

朱丹丹能够举手,是我想不到的。这位同学给我的感觉向来是比较内向拘谨的,以前课堂上举手次数也不多。这次她表现出了这么大的勇气,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她表现的机会。她有两点做得很好,可圈可点:一是注重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字词,在指名翻译后,杀个回马枪--追问一下对个别字词的理解,比如“而僦赁看幕”、“而旗尾略不沾湿”两句中的“而”字;二是敢于让那些平时学习不够认真的同学来表现,只要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显得比较认真。或许是有意来激励他们?这些同学平时往往会被老师忽略,是自己的同学给了他们公平的机会。还有一点: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表现得很谦虚,比如说两个多音字的读音,“车马塞途”的“塞”,“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的“干”,同学们提出质疑,她就让大家查词典。略嫌不足的是有些环节时间拖延太长,显得节奏松散,影响了其他内容的学习。但总的来说也很不错了。

最后,我得到一分钟的机会,给他们指点了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及文章写作的背景,使他们对文章所包含的故国之思有所了解。

这么看来,我差不多要失业了。

如果时间上能够安排得紧凑些,那么还可以节省五到十分钟时间,把课文读熟,个别精彩段落也许能够读背。但这个代价,我觉得花了也值得。还有什么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重要呢?只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得更快。课堂上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损失,在他们有了自觉性的前提下,是很容易给补回来的。还有一点感觉,安排朗读的时候,他们多是采用齐读,方式还不够多样,没有小组读,也没有抽读。这在以后尝试中是值得注意的。

我觉得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值得继续尝试。

13、自学-自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深化

昨天学习《湖心亭看雪》。绝大部分学生照例要求自学,但也有个别学生表示异议:“又是自学!”语气中透露出厌烦情绪。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自学方式,找到了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但自学课的程式和内容可能会显得单调。比如说这些天的内容就都是文言文,一般都是按着“解决生字-读通课文-理解文句-背诵默写”的顺序进行的。

这堂课能取消自学吗?当然不能。自学能力只能在不断的自学中培养和形成。自学的取向不能削弱,只能加强。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所改变。

于是我说:“这堂课自学,我要提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半节课之后,我要抽查你们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比如说抽背、到黑板上默写、抽查对文句的理解等;二是要在内容理解上加强一些,针对课文内容多提问题,提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尝试解答,主要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写作特色方面去理解。下堂课让你们自教会有些困难,打算这样安排:先给你们半节课的时间交流自己对文章的探索,有理有据地说自己的观点;再由老师花半节课的时间作一些分析总结。”

于是学生积极投入自学活动,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做法,从总体看显得有点乱,有读的,有写的,有背的……但从个人来看,却是有条有理的。半节课之后,我让他们静下来,作了一点调查:“你们做到了哪些事情?”他们纷纷表态,解决了生字,背诵了课文,笔译了全文,还有说已经默写了一遍的。

我说:那么先齐背一下看看。背过之后呢,感觉在语气语调方面有点问题,于是我说:“这篇文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应该注意一下。下面要不要听我给读一遍?”他们表示欢迎。于是我示范朗读了一遍。他们听得很认真,似有所悟。我说:“要注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意境及人物的心情,要注意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下面你们再齐读一遍试试看?”他们齐读了起来。这一次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然后我又检查了两个同学的默写,让其到黑板上默写全文,其他同学仍旧完成自学任务。如果基本任务都已经完成,就钻研课文,主要任务就是自己针对课文内容去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围绕作者的表达意图来提,并尝试解答。

下课前再一次齐背了课文,并嘱其准备好下堂课的讨论交流。但我隐约有点担心: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未必能提得出多少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讨论交流未必能有多少深入充分。这当然没办法,理解能力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好先试试吧。

14、提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懒于参与是课堂低效的根源

星期五课堂上布置自学,原定计划是今天课堂上给他们半节课讨论问题。但是我那时就有个担心,课堂上他们提不出多少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导致交流的效率不高。昨晚(星期天晚上),我又专门为这事到教室里作了布置,让他们事先准备充分点,以免课堂上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

今天的课堂上,我首先布置他们朗读,接着抽读了几位同学,并进行评价。做这步工作的目的是,看他们能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如果能够读得好,说明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基本上理解了。但是读得并不是很理想,文中的那种意境并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我又作了范读指导。

然后是组织讨论。先挑选一位主持人,主要是组织同学们提问及讨论。但主动报名的人很少,等了大半天没人举手,最后还是朱梦圆承担了这个任务。

朱梦圆的主持做得挺好,先让同学们就课文内容提问,然后组织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完毕,让同学们接着提问;如果问题最后没有得到解决,就先存疑。

有几个问题还是不错的:有人认为“是日更定矣”,课文注释弄错了,不是指晚上,而是指早上八点,引起大家到文中找依据,有理有据地开展辩论;有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是否矛盾,有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有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更有痴似相公者”所指何人,是不是同一人?有问“为什么要写出“是金陵人”,也有问量词的表达作用。

但讨论时,大多是不甚了了,缺少透彻的理解。

课堂上存在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讨论交流的效率不高。一是提问的同学少,二是参与讨论的同学少。本来打算给他们半节课的时间,基本上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效果看,拖拖拉拉一节课,也没有几个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课堂上的热闹是少数人的,许多人干脆就是无事可做,既没有问题要提,别人提出的问题又不参与讨论,就那么干坐着,有些甚至无聊到玩指甲,翻看别的东西等等。这就可见,他们多数人事先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即使别人思考过的问题,他们也仍然不愿意去思考一下。

这反映出他们钻研课文的自觉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的主动状态,课堂仍然是老师的课堂,他们仍然习惯于老师讲解,自己做笔记。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5、错别字是怎么来的

今天学习《诗四首》。这堂课的任务就是先读背并默写,再理解其中一首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抽查默写,是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分别默写一首诗。其中一个学生默写《使至塞上》时,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单车欲问边”,“单”字少了最后一横;“属国过居延”,“延”写成了“廷”;“征蓬出汉塞”,“征”字给加了“艹”;“归雁入胡天”,“胡”写成了“吴”,后来才改写过来;“萧关逢候骑”,“候”写成了“侯”。另外,全诗没有写标题和作者,也没有一个标点。总共40个字,错别字就有5个。

为什么会写这么多错别字呢?当然是以前的习惯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习惯,要改掉也很难。也有学习方法的原因。这类学生读书的习惯一般是靠死记硬背。比如说要背诵和默写一首诗,就是拼命地读呀念呀,这时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脑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为没有仔细看。等到功夫用够了,“自然而然”能背出来了,那么就开始默写。这时候呢,写出来的字就完全根据残留在脑子里的语音,结果就写了错别字。

读书要眼、口、耳、心、手并用,即眼观之,口诵之,耳听之,手划之,心记之。背诵默写之前,必须对内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机械记忆。如果真能这样去做了,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错别字呢?

所以,错别字的来源就是“有口无心”,“有眼无珠”。那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学习习惯。

16、教师无法替代学生思考

听说《桥之美》这篇文章比较难上,因为山区学生对于审美艺术方面积累很少。

学习中的问题,要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既然面临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还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准备得再怎么充分,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对于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么用处。所以我还是打算让学生自学。

我所能做的,不过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在导入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能想到跟桥有关的优美诗句或词语吗?

在学生七嘴八舌表现了一番后,我再问一个问题:诗人眼里的桥,和科学家眼里的桥、画家眼里的桥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然见解不在深浅对错,关键是他们能参与探讨,这就够了。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学家眼里的桥,是科学的,里面充满着结构设计、力学计算、数据测量等等;诗人眼里的桥,是情感的寄托,里面有喜怒哀乐,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鹊桥”;画家眼里的桥,是充满美感的,因为他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的。

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正是一个画家写的。看看大家从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在学生充分朗读、熟悉了全文以后,我提了一个问题:

题目是《桥之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桥究竟美在何处呢?到文章里去找。

学生找出:桥之美,有诗境美,有形式美,有结构美,有对比美。

我又追问:作者所认为的桥之美,主要是着眼于哪个方面的?

学生找到有关语句,我让他们齐读。重点划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我又问: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找出来,分别说一说体现了哪一种美。

把注意力引到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

17、教师讲的80%-90%是没用的

长期的语文教学,使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课堂上教师讲的东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自己琢磨出来、领悟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管用的。所以,用这个理由,我就尽可以偷懒,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学。

今天要上《苏州园林》一文。这篇文章挺简单的,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学懂。我想,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的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说明顺序。其实用“说明顺序”这个提法我是不乐意的,干脆说“写作顺序”就行了,因为天下文章,无论什么样的文体,都是要讲究写作顺序的。本文条理非常清楚,对于学生来讲是值得学习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强调一下。

二是注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既要注意到总体上的特征,又要注意到一些细节上的特征。

三是要注意,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从总体看,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选定了这样一个视角有什么好处?

18、敢想敢说,不迷信标准答案,才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上《说“屏”》。

昨天晚上跟学生有过交流,就正反两方面看法交换了意见。所以上课前我跟他们商量:“有些同学认为,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属于浪费时间,真是这样吗?”

好些同学感到奇怪:“谁说的,谁说的?”

我说:“朗读课文还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课文,可以解决生字新词。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一篇文章拿到手里,必须轻轻朗读一遍,把陌生的字词标上音,了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参照课文注释,词语手册或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你们读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能力是有的吧?这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花时间了。如果不放心,为了检查你们是否能把课文读通顺,又进行朗读检查,那倒真的有点浪费时间了。希望课前最好能把文章读熟、读通顺。下面就读一遍课文,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关于生字新词的学习,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基本上不专门占用课堂时间,要求预习时解决。如果真有什么不放心的,专项复习的时候,专抽几节课,集中解决字词。

学生在朗读了课文以后,我说:“读通了课文,还要读懂课文。你们读懂一篇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有的吧?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也是有的吧?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提几个问题,由你们来解决。别人提问,你们解决问题,这个能力应该是有的。”

然后,我给他们依次提了七个问题:

1、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具有哪些特点?到原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学生在第一段里找到重点句,我指导他们再找出关键词--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想结合。

2、“屏”的功能与美感分别是指什么?到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还是同样的方法,原文中先找到相关语句,然后选择关键词,他们也顺利找出来了。功能:分隔室内室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可以挡风;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风“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女子房中“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美感: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

“对于空间仍然是流动的”这一功能,学生开始不甚注意,于是我问了一句:如果仅为了分隔空间,遮挡视线,那么砌墙不是挺好的吗,更牢固啊。他们马上注意到,屏风“巧”就“巧”在可移动,很灵活,“空间可以流动”这一点,正照应了第一段中的“巧”字。

3、屏的类别有哪些?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原文就有。学生很快找出来了。我强调:分类别是一种说明方法,凡是凡分类别,一定要有分类标准。那么,不用课文里的分类标准,自己试着再立一个分类标准,把屏风再作分类,试试看。于是,学生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位置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雅俗分类……虽然有的分类有点勉强,但至少他们明白了一点:分类别必须要有分类标准。

4、怎样才能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

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其实极可能回答不完整。因为有些句子的表述比较隐蔽。果然,一个学生很快找出该段落的最后一句。我肯定他找的对,但表示还要仔细找一找。结果,陆续地找到了其他句子。特别是关于“造型”“色彩”“绘画”,原文的表述是这样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一个学生对此句作了变通:“应该注意造型轻巧,色彩精致,绘画要有诗意”。我立即表扬了她,对句子的理解,要从正面、反面、侧面多方位变通,才能理解得全面准确。然后我说,其实这句话还可以表述得精练一点:造型、色彩、绘画都要有艺术美感。

5、作者对屏风怀有怎样的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注意到“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外国人齐声称道”等词句,表现了喜爱、赞赏、自豪感等,还有一个学生从最后一段理解,认为正因为作者太喜爱屏风了,所以希望建筑师、家具师们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风来,角度独特,也应该是对的,值得肯定。但还有些语句学生没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么看待“屏风”这个词语的?听到跟屏风有关的古诗句时,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于是找到“富有诗意”“令人销魂”等词,从中体会到喜爱、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

学生到文章中找相关依据。有一个学生很聪明,发现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猜测说本文是为他们而写的,目的是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后进一步讲述:这可能是作者看到现在许多屏风的制造和使用,把诗意弄丢了,把艺术美感弄丢了,心里感很遗憾,所以专门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发出呼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把这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7、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回答已经远超出参考书的理解。有一个学生说:古诗是古人写的,说明古人很关注屏风,用诗词表达了对屏风的喜爱;而作者引用古诗,也是表达了对屏风的喜爱;另一个学生说,古诗描述了屏风,说明屏风历史悠久--这时有其他学生发出笑声,我说,他说得很好,他的思维角度很独特,很有创造性,也说得很对。还有个学生说,引用古诗词,使文章的风格也很典雅,富有诗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从文章的语言风格角度来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后,我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屏风和古诗词都属于传统文化,屏风上的书画,本身就通常题写有古诗词或来自诗词的意境,把古诗词引用到说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称的,很协调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最后,关于思维的创造性,我说,中国的学生因为要应付考试,从小就被标准答案给套住了,脑里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会怀疑自己,经常会这样想:我的答案跟标准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国的学生很乖,很少胡思乱想,很少标新立异,正因为如此,同时也就丧失了创造性。其实迷信标准答案就是迷信某一个人,因为标准答案也无非是某一个人的脑袋里想出来的。你的看法也许比他还要高明呢。这堂课,我们班一些同学的想法,就比教参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万不要迷信他人,千万不要自套枷锁,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曾经写过一篇随感,标题就是《标准答案的罪孽》。

我觉得,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确实要经常关注,帮助他们破除不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比如说对于标准答案的依赖,那绝对不是好事,它束缚了多少学生的思维。我对此是深恶痛绝。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对那些戕害思维能力的东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学生的每一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都觉得弥足珍贵,因为见到的确实太少了。

教育教学随笔 篇七

教育教学随笔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心中的感悟随手写下来。本文是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随笔范文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

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 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 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

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 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 , 彻底改变评语中 “该 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 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

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 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 养一个人, 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 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 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 观念!

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 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 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 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 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 论教师, 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 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 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 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 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 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 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 ;第三突破 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

“教” “学”并重,有思 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 。没有教不好的学 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 ——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 不是学会知识; 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 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 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 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 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 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 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 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 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 养一个人, 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 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 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 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 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范文。

word该篇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137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doc》
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