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精品多篇范文
【导读】有关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励志人物故事 篇一
时至今日,成龙不光是功夫巨星,也是慈善明星。
有人问他,艺人做慈善是不是为了作秀,有没有假的?很尖锐的问题,成龙答得更干脆:“有!我就是从假的做起的。”坦诚得让人吃惊。
成龙刚出道时,给别人做武打替身,高风险低收入,还被人瞧不起。忽然一朝成名,片酬从3000元猛涨到480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夜暴富”。幸福来得太快,那时他才二十出头,以前过惯了穷日子,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他一口气买了七块不同品牌的世界名表,一个星期有七天,正好每天换一块。然后,他天天呼朋唤友,喝酒唱歌,挖空心思向别人炫富。
名气越来越大,很快有人邀请他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他说,我不去,没时间。的确没时间,他白天要拍电影,晚上要喝酒跳舞,自己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工夫管别人的事。人说,我们都安排好了,不要你做什么,只要你去就行,就一天时间,而且对你的形象和电影都有帮助。好说歹说,他总算勉强答应了。
那天的活动是看望残障儿童,看到成龙出现在眼前,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大声喊着他的名字。
助理告诉孩子们:“成龙大哥工作很忙,但是每天都在想着你们,他昨天晚上没睡觉,今天就抽空看你们来了。”别人把他捧得越高,成龙就越心虚,他本来是不愿来的,昨晚没睡觉其实是在舞厅过夜。“成龙大哥还给你们带了礼物呢。”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成龙却傻了,都是别人事先安排好的,他根本没想过要带礼物,甚至不知道礼盒里装的是什么。
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礼物,一一上来跟他说“谢谢”!看到那一张张稚嫩而又纯真的笑脸,他忽然感到无地自容,自己明明欺骗了这些孩子,换来的却是最真诚的回报。他不敢暴露心思,只好把假戏继续演下去,装着表情自然的样子,接受孩子们的道谢。
“你想我那时有多坏!”许多年后,成龙这样解剖自己。
那天临别之时,一个孩子拉着他的手问:“成龙大哥,明年你还来吗?”他说,我来。第二年,他带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如约而至,欠了一年的心债总算了偿。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每次都有崭新的体会,成龙就这样走上了慈善道路。当他第一次很不情愿地参加慈善活动时,本以为是一场很快就会结束的作秀,没想到竟成了一生的事业。
这些事,他自己不说,永远没人知道。说出来,我们对他的敬佩有增无减。
《资治通鉴》记魏国国君安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那么这个人就是鲁仲连了。安王却不赞同,说鲁仲连是强迫自己这样做的,而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的回答很经典:“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只要这个人不停地强迫自己做好事,慢慢地习惯成自然,到最后弄假成真,就成了真正的君子。
孔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人有时会误入歧途,也可以走入善途。做一件善事,不见得非要有多么高尚的动机,哪怕是作秀,那也是善良的秀。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只要你去做,就比那些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人高尚得多。
成龙说:“在我做慈善的过程中,一些人也慢慢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好人不是圣人,也会不断地成长,需要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少一些苛责,这样好人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给别人一个做好人的机会,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功德无量。
励志人物 篇二
齐白石早年以卖画为生,为了便于计算,在门上贴着润格:“白石画虾,十元一只。”有一位求画者很有意思,给了白石老人三十五元钱,想看看大师如何作画。结果,白石老人画了三只虾,清润透明,栩栩如生,只是,另外的半只虾藏匿在水草中,只留下一条小小的虾尾巴——妙趣横生,令人莞尔。多么聪明又可爱的老人,这幅画也表达了画外有画的意境。原来“小气”的大画家齐白石,有着一颗未泯的天真的童心。想必求画人捧着这幅画,一定忍不住笑了。
春日里,最喜欢看白石老人笔下的小鸡,几点淡墨,极简极淡,几只毛茸茸的小鸡便活灵活现地滚了一地。有一幅画中,两只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相互撕扯着,紧紧咬住都不松口。画上题名《他日相呼》,真是一派天趣!两只小鸡分明是两个孩子,为争夺好吃的东西打得热火朝天,谁也不让着谁,可是,不一会儿,两人又和好了,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天真,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大师者,皆是怀着一颗天真之心的人,也是用一双孩童般纯净的眼睛看人生、观世界的人。
有关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 篇三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国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国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中国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中国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中国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中国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励志人物故事 篇四
1931年夏,吴伯箫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校长办公室当了一名事务员。1935年,吴伯箫离开青岛,先后到济南和莱阳任教,暑假期间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创办《避暑录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青岛危在旦夕,王统照要离开青岛去上海。吴伯箫当时正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他感觉打起仗来,自己会流落到什么地方难以预料,便把自己大学毕业后6年来写的文章,剪贴成册,在他们分手前,就像“托孤”一样交给了王统照。他激动地握着王统照的手,说:“你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印,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里吧。”当时吴伯箫对自己作品的出版,并没有信心,所以连个书名也没有起。
1938年4月,吴伯箫长途跋涉来到延安,投身革命,对于托付给王统照代为保管的那个散文集子,他似乎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1942年夏天,有人对吴伯箫说:“你的一本书出版了。”吴伯箫听了一愣,心想:我会有什么书出版呢?那人说:“上海一家杂志上还登了别人为你的书写的序言。”那人还拿出那本杂志给吴伯箫看,上面果然登着《羽书》的序言,作者是“韦佩”,可吴伯箫并不知道“韦佩”是谁。当他读了序文的开头:“伯箫此集存在我的乱纸堆里已两年半了……”这才恍然大悟,“韦佩”是自己的好朋友王统照。王统照以文章《羽书》篇名作为书名,正好适应抗日战争初期的形势。吴伯箫翻看着序文,为作品的问世而激动,更为朋友深厚的情谊而感动。
励志人物故事 篇五
1836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六年,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曾国藩,又一次落第了。生性沉稳的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只是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倍努力。他刚过26岁,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会试榜单公布以后,曾国藩就平静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启程返乡了。走到南京的时候,粮船停留补给,曾国藩走到南京街头逛书市。他走进一间书店,就看见赫然排列半面墙的“二十三史”,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明史》,很全很齐备,这让爱书如命的曾国藩怦然心动。平时,由于要应考,看书自然以《四书》《五经》为主,闲暇时,他也看历代史书、唐诗宋词以及名家散文。
“二十三史”可是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买到的。别说是印刷业还不太发达的古代,即便是现在,要买齐这二十三部史书,也得花不少钱。想起自己囊中羞涩,这令曾国藩很是为难。一番纠结之后,他便提着行李去了当铺,把自己在北京时御寒的棉衣,全部给当掉了,换来几百两银子,把“二十三史”全部购齐,末了,这些古籍竟装了满满几大箱。
对于这件事,曾国藩有自己的想法。反正回到老家湖南,这些棉衣用不着了,还不如换点更加有用的东西。不过,以后进京赶考,又得添置新棉衣了。曾国藩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喜悦中,对此,也没有多想。
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看到曾国藩一箱一箱的古籍图书往家运,又听曾国藩诉说事情原委,他并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鼓励他这种做法。他对曾国藩说:“你典当棉衣买书,我自然很支持,我会借钱去把衣服赎回来。不过,这些书既然买了,希望你用心研读,不要把这笔财富白白浪费掉。”听了父亲的话,曾国藩泪如泉涌。
对于屡试不第的曾麟书而言,中举做官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过,他把这种伤痛,转化为培养几个孩子成才的动力,尤其在对老大曾国藩的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曾国藩自幼便跟随父亲念书,可曾麟书自知天分不高,没有什么心得捷径供曾国藩参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不停地督促。从早到晚,他只要一有空,就加以考验,要求曾国藩一字不落,将所学知识背出来。这样一来,曾国藩慢慢就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往往能举一反三。
经过两年刻苦努力,再加上曾国藩对史书的悉心研读,1838年,曾国藩再次应考,顺利高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外则部督、巡抚,进了翰林院,可谓是“一步登天”。这时,曾国藩刚刚28岁。
不过,曾国藩深知,为给自己赎回棉衣,凑足考试用的盘缠,家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东家借,西家求,该跪的人跪了,该拜的人拜了,最后,终于给曾国藩凑齐了三十三吊钱。一路上,虽然省吃俭用,可开销仍然很大,到了京城之后,曾国藩手上就只有三吊钱了。对他来说,这次应试,无疑是孤注一掷。幸好,曾家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培育出了精通文史、勤于国政的一代名臣。
励志人物故事 篇六
老舍认为喝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
有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老舍颇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品茗。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个不注意,服务员居然端起杯子给倒掉了,气得老舍大发雷霆:“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实,这还真不怪那服务员,这是东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为老舍喝剩了,很体贴地倒掉呢。
后来,爱茶如命的老舍先生居然提出要戒茶,原因是物价高涨,“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可见茶和粮食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他真正戒茶。
励志人物故事 篇七
毕业后,李湘听父母的话回到湖南老家。“当时湖南卫视正好改革,我就留在了湖南。”
《快乐大本营》开始招主持人的时候,节目组让李湘即兴表演一个叫《快乐星期天》的开场白,因为李湘当时觉得自己没希望,所以特别放松,很随意地表演了一下。后来节目组给李湘打电话,说现在也没有合适的主持人,你就先试试吧。很快,她就成了《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
没想到李湘在湖南卫视一待就是7年,7年时间一期节目也没有耽误过。“当时我们每天都要录节目,星期天也不能休息。”李湘回忆道。1999年到2004年是《快乐大本营》的黄金时期,也是地方电视台节目中唯一一个能够跟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叫板的节目。
主持《快乐大本营》时,李湘在“铁三角”(李湘、何炅、李维嘉)中最有经商头脑,她说:“这点他们绝对不如我!有一次我和何老师在上海做节目,我跟他大谈金融啊、投资啊。他说,我发现你怎么要改变一种生活了?他每天都在做节目,很多东西都不关心了。”但李湘一直在努力学习中,无论是金融、房地产还是股票。
2007年,李湘开始买股票。刚开始,她的股票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但2008年金融危机让她赔了一大半。“即便如此,仍坚持不退出,我相信当时我手中的蓝筹股一定会升值,我要拉长线,长期作战,胜利就是属于坚持者的。”李湘说,她最擅长的就是理财,“这是我从小就有的一个特性,我的眼光就是稳、准、狠,甚至能够把所有的银行利率都记住”。
励志人物故事 篇八
割苇子是生产队的大喜事儿。苇子园在县城东北角。发芽时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嫩绿,继而是涂了蜡一样的翠绿,再而就是凝重的黛绿或墨绿了,这时的苇子园最有生气,远远望去,就像海水一样在阳光下涌动着,一会儿倒向西,又一会儿倾向东……
苇子园是小城的一景,让清清河水绿了,让河边土地绿了,让小城人心绿了,绿得水灵而厚重。夏秋之交,苇子园最美。苇因水而媚,水因苇而澈,自有许多的韵致。若是月夜,那风清苇动中便是满目的婆娑之姿和朦胧的诗意。蛙儿在清晨或傍晚唱得最欢,如同金属的奏鸣。看守苇子园的老人,在苇岸上垒一座坯屋,屋前的棚架上,爬满南瓜、丝瓜和葫芦青青的藤蔓。门前的石桌边,总是蹲着那只竖直了耳朵的老黄狗,时时都伸出好长的舌头警惕着过往的行人。老人时常是巡视一番之后,就甩出长长的鱼钩静静坐了,让悠闲的时间去逗那馋嘴的鱼儿。这时,那绿苇红日和土屋老人,就活脱脱一幅好看的画儿了。
小时候常去苇子园里掐水芹菜。水芹栖水而生,绵延茂盛,不一会儿就掐一大篮子,回家腌了就能下饭,比家芹的味道要烈一些厚一些。掐了水芹菜并不急着回家,总喜欢坐在老人屋前看飞来飞去的鸟儿。那鸟儿唧唧喳喳开音乐会似的。鸟儿站在苇梢上时,就随风摇动起来,像荡秋千,一摇一摆中会扑扇着翅膀,或箭般冲上天空,就像蓝天下一朵朵飞翔的音符……
苇子园里有好多的趣事儿,但我记不大清了,记得最清楚的就只剩下割苇子了。
割苇子前好几天生产队就要下通知。于是,左邻右舍都一片嚓嚓的磨镰声。这时,人们的脸上都一片喜色,连走路的脚步都比过去有劲儿,连彼此招呼的嗓门儿都比往日响亮,连那些弯着腰的,拄着拐棍儿的老头儿老太太们,也都十二分地精神了。
于是,小街东头那个铁钟当当一响,街道里就响起扑扑腾腾的脚步声,一拨一拨儿涌向苇子园,继而那高高胖胖的苇子就被镰刀刷刷地放倒了。然后被一捆一捆运到路边儿的大马车上,一辆辆都装得小山似的,车把式拿长鞭在空中“叭”一声甩个炸响,再一声“驾——”就有了“”的马蹄声。
这时候,生产队部的大院里已支起几口大铁锅。锅里炖着肥猪肉肥羊肉,一溜的大案板前那几个壮实的大婶儿正擀着宽宽的面片儿,每个人的脸上都淌着汗水,也淌着快活的笑容。院子里不一会儿就挤了一堆的小辫子,一堆的煤火盖儿,一双双馋猫一样的眼睛。于是,大婶儿就朝这些娃娃们喊:“起起起,还不到吃的时候哩,急啥?一边儿去。”话虽这样说,可刀下却刷刷刷几下,一人一小块肉就塞娃们嘴里了……一到割苇子的人回来,那就真的是热闹了,全队的大人小孩儿都拿着碗筷去会餐。这时候,人人都可以放开肚皮吃,没有任何限制,一个个直吃得肚子溜圆,还不停地打着饱嗝儿。这时满街都是诱人的香气儿和快活的笑声,说是比过年吃得都过瘾,要是天天都这样可就共产主义了。但这会餐只有两顿儿。于是,割了苇子的人们就开始盼着来年割苇子的时候了。
割苇子,是我们生产队的一件大喜事儿。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有关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