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精品多篇范文
【导语】余光中《乡愁》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余光中《乡愁》 篇一
课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展示
1、我会读
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
(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四、合作探究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悟感情: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中国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中国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五、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六、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
小时候 邮票(小)—母子情
长大后 船票(窄)—夫妻情 家愁
后来啊 坟墓(矮)—生死别 ↓
而现在 海峡(浅)—家国恋 国愁
作品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余光中《乡愁》 篇二
一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 美,美在 ”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乡愁》。
四、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第二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写句举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二
教学目的: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角度:情境体验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想像——积累。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观看《乡愁四韵》MTV片段导入 。
二、朗读
1.找四位同学分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朗读指导。从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3.听配乐诗朗诵,要求边听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三、想像余光中《乡愁》的画面,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诵第一节,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学生分组想像第二、三、四节的画面。老师不失时机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想像的画面配诗。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四、用画面想像法读席慕蓉的《乡愁》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并想像。
3.师生共同完成画面创设。
清幽的月光洒进窗棂,诗人独坐窗前凝思。远处好像有人在吹竹笛,那声音清悠、渺远、若有若无。诗人的思绪不经意又回忆起遥远的故乡,可故乡的面貌在脑中却总是模模糊糊、似隐似现,就好像那大雾里别离时挥动的双手,心中有而眼前无。可是,在心灵深处,这种思绪和情感却一直模糊不了,就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记忆里永远茁壮、永远繁茂、永远清晰!
4.体味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淡淡的思念与哀愁。
五、根据想像背诵这两首诗
三
教学目的:扩大阅读视野,加深阅读印象,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评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角度:美文助读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助读——评析。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简介作者余光中、席慕蓉的经历、文化底蕴的相同与不同。
二、朗读
1.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读。
3.听两首诗的配乐朗诵。
4.放音乐,学生随音乐朗读。
三、比较
1.从情、结构、语言、意象、意境、意蕴、写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意见。
2.下发资料《两首<乡愁>各有千秋》,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比较到位没有。
两首《乡愁》各有千秋(节选)
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以下称余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以下称席诗)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再次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余诗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诗中多用叠字,读起来感到自,亲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席诗在语言上较为讲究,“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用词典雅而富有诗意。就是常见的用语,也被诗人诗化了,那“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夜晚”都是从日常用语中提炼出的妙语,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不是的感觉。
(张祺)
3.学生自读资料,找出自己的比较与资料中的比较有何异同。
4.启发学生说出资料上没有的内容。
四、下发两首写“乡愁”的诗,要求任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月之故乡
彭邦桢(中国台湾)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乡色酒
舒兰(中国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还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五、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有可能的话写成鉴赏性文章
(湖北公安县孱陵中学434300)
余光中《乡愁》 篇三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余光中《乡愁》 篇四
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
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
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习“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
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
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余光中《乡愁》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