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风格(多篇)范文
[前言]辛弃疾词的风格(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辛弃疾词的风格 篇一
1 刚是辛词的主轴,是贯穿其词的整体基调。
辛弃疾作为中州绣人,挟北方豪杰忠勇,奋发慷慨之气而南归,其初衷要在南宋朝廷领导下更好地抗金,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宏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推崇往古和当代生机勃勃的英烈,常以“刘郎才气”自勉,自谓“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借助怀念陶渊明赞扬民族历史的刚烈之气。在66岁的高龄镇守京口时,还遥望中原唱出“气吞万里如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生不逢时的、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里,小朝廷不理国家命运,辛弃疾的刚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辛弃疾在自己的大多数作品中总会体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正气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繁荣昌盛的精神所在,以“气”自振,以“气”克敌为基本出发点,并建立了用词来鼓舞人的战斗意志而创作词篇的意念。正因为这样长期的探索,辛弃疾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高瞻远瞩的宏伟气魄、卓越的军事、惊人的政见胆略、以不可羁勒和横绝一世的才学,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辛词派——稼轩体。辛词的风骨和其表露出来的性格是刚的定调。《四库全收提要》——《稼轩词提要》就赞道:“辛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如在他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
词中体现了词人的为收复中原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词用壮士自喻,扬洒着刚烈的男子汉的气概。又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北共,正分裂。”词人用战场的情景,烘托出统一国家的决心如同铮铮的兵戈,坚强不可挡。
2 柔是辛词风格的辅助,就是刚里有柔,柔里孕刚。
辛弃疾执笔填词时,不是隐士和附庸风雅的俗吏,而是一个满腹将相之才,被迫退休的志士;他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适的文人,而是闲而不适,以“闲愁最苦”的豪杰(2)。在被排挤归隐后,每每落笔前无限壮志澎湃于胸中,下笔时却深感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落魄。但他反对消极秃废,内心总是充满正气、豪气、锐气的。这正是柔中有刚的典型。
柔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其不能自已的内心情感。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是,汉殿秦宫。”——《浪淘沙》。古来有多少事,老来都成空啊!“柔”一方面是面对岁月流逝的无限叹谓。
辛弃疾毕竟是自北方起义的南归的军人,犹易猜疑,诚如自己所说“生平则刚拙自信,向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脱口而竭”《淳熙已亥论盗贼扎子》。故辛弃疾多是紓曲婉转,荡气回肠曲折的表情达意。(3)这也是柔的一个原因。因为辛词往往是以豪气铺张开来,把他的英雄才略舒展出,柔就在他的词中成了辅助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柔,点缀了稼轩体的极其独特的韵味。至于刚里有柔,柔里孕刚的艺术风格,我们在下面一节里会详细分析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辛弃疾的艳情词和农村词也是他所处的境和心的相互融合,把刚和柔结合得炉火纯青。在这里还得注意一个问题,刚柔相济的艺术,不仅在同一首词里体现到,而且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中,彼此之间也有刚柔相济的体现,所谓的“跨词”也能反映出这风格。
刚和柔在辛词中的体现
1 描写战场征途的词篇 这类词在辛词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他的主流思想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弘扬他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把他的人生深层处的价值观及对国家形势安危的积极思考表露出来。刘克庄的《后村大全集》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赞扬辛词的方刚气质“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苍生有未见”。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秋场沙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引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属于稼轩名篇,出言虚拟,亦醉亦梦。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万般的气势逼人。表明辛弃疾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都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挑灯”“看剑”是动作和神志,灯的红光,剑的寒气相互交融,透射出一种独特的壮烈气氛,可见词人的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的迫切!诚然这首词写驰骋壮志来抒与愤,将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踌躇在这飞扬神采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句里。词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豪迈;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陈亮在《辛稼轩画像赞》说:“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国,出其豪未翻然震动。”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壮烈激情在冷酷现实嘎然而止。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3)。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句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梦中是强烈的、雄壮的,而现实呢,是悲凉的,柔弱而力不从心的。这也刚好体现了刚与柔相济是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强烈对照,用来宣泄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2 闲居、隐居之后的词 辛弃疾因为被其他的官僚谗言污蔑,屡遭排挤打击而退朝隐居,虽然回到自己的隐居地—带湖。本来已经远离朝廷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可以清净地享受生活,但在他心中始终惦记着祖先未竟的心愿和自己的理想,“闲而不适”的他渴望回到朝廷,指挥军队,恢复河山。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正值壮年的大有可为地的汉子,此时此刻却流连闲逸碌碌无为,这是极大的精神折磨。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作者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更能消几番风雨”暗指宋朝的政治形势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摧残;“匆匆春又归去”形象写照抗金复国的机会白白丧失,化为乌有。然而,作者又是怎样留春的呢?“惜春长怕花开早”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花早开早谢;“何况落红无数”尽管词人发出“春且住”的警告和强烈的呼声,但春不予回答,难免产生怨。这几句把“惜春、留春、怨春”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流露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春任由去留,而自己只能在闲逸中度过。面对岁月的流逝,自己的雄心壮志也随光阴一去不复返,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已成了“尘土”,自己又能干什么呢?只能在愁闷苦痛中“断肠”。这首词借助春色的柔情来表意,虽然未提到战场征战,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的悲壮刚毅来。这就是辛词的“柔中孕刚”的艺术特色。又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共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词人在上片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种种热闹欢腾场面,凤萧和鱼龙舞,缤纷得让人震撼,烟花齐放,彩灯如星满布,脂粉香气弥漫大街小巷,四处飘散着凤萧悠扬的旋律。这些只是辛弃疾的有意烘托。这样的盛况,谁看了都会心动,会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但恰恰相反,他是在为下片的'“人”做铺垫的。俏丽的仕女们盛装艳抹、雾鬓云装,满载闹蛾儿,在欢声笑语中一阵阵幽香飘然而过,然而,词人在佳丽中寻找着“她”千百次,又千百次的失望,就在不经意中蓦然回首,她却站在灯火黯淡冷淡处。这种写法衬托出那佳丽的独特不俗意韵。这又何不是反衬词人自己呢?在朝廷里到处都是是阿谀奉承的小人,都是主张投降的泛滥思想,但辛弃疾决不妥协,绝不同流合污,依然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抱负。他的刚强性格还是在各种混乱形势中突显出来。这首词就是借助元夕中这个独特的佳丽在“灯火阑珊处”的孤芳自赏,欣然独处,来表达此词人的壮志始终没有动摇过。
这首《青玉案》描写、铺垫的气氛是柔和、温馨、浪漫和充满温情的。让人感觉亲临其境,浮想联翩。正是在这样的璀璨的盛会中,以极其委婉而又自然的手法来表达词人的坚定信念,超然脱俗。可谓他在柔中见刚的高明技巧,把刚与柔在无形中相互融洽,在精神深处参透了,是刚柔相济的范例。
3 怀古咏史词 怀古咏史词是辛词的又一特色,借词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见,对宋朝当局提出警告。“怀古”不是单纯的怀念过去,深层意义是“借古讽今”,以抒怀抱。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借助如此多的典故,追想当年的刘裕军北伐,马壮兵强,敢与曹军较一雌雄,收复大江南北,不愧为英雄,“气吞万里如虎”。而如今的南宋集团却不敢与金人决一战,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半壁江山不保,有借古讽今的涵义。另一方面,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回复故土的壮志,却备受打击,北伐无望难成统一大业,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罢了。追忆当年的古人的丰功伟绩,和所向披靡的辉煌成就,能在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啸山河,想着心里就热血沸腾。然而古人战得再激烈,功绩再辉煌,再风流就更能显示出词人自己的黯然心伤。在现实中,一路被排挤,明明自己对朝廷提出警告,却被置若罔闻。面对逐步迈进老年的身躯,不禁感到悲哀,气绝。
廉颇老了,还有赵王的问候,而自己呢,连个探望的人也没,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从全词来看,越是怀古咏史,越是将自己的内心的悲哀、无奈,委婉地表达流露。同时,无奈中也只能把这心愿寄托在古事当中,以此来慰籍心灵。这首词虽然很少涉及到现实的情况,但从引用的典故中可以看出,词人对开明的君主采纳重用自己是多么的渴望,这渴望却只能在词中倾诉,只能自己对自己倾诉罢了。复杂凄凉的感情时刻融在典故的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刚柔相济的艺术在辛词中的炉火纯青的表现。
4 艳情词 前面也提到过辛弃疾的艳情词,如《青玉案-元夕》,很大篇幅来描写佳丽们的妩媚,同时也巧妙的融进了自己的政见和为人原则的刚强一面。另一方面,如何看待艳情词中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呢?我认为,此时不能从单一的一首词来分析了,即非要从单个词篇句子找出他的刚柔相济的艺术来,而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这风格,也就是要从前面提到的“跨词”现象来分析了,这样更方便从整体概念上理解辛词的刚柔相济艺术。如《满江春》: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蔓延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一纸帘来书,从头读
相似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过迷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日黄昏,阑干曲。
全词从语气上看,是写设想中的情人对自己的怀念,景情结合,写得极其细腻。“三月暮”意指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是满眼不堪了;“相思”包含着自己没有向情人倾吐思念之苦,想取得补偿之意;“垂杨只碍离人目”将思妇感情曲曲传出;最后,还是发出惜叹“最苦是,立尽黄昏,阑干曲。”全词弥漫着愁苦和压抑的情调。从宏观上看,这些心理活动与辛弃疾的当时的生活际遇无不关系,将军本应该在沙场叱诧风云,纵横驰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如今遭遇空贬,实在有太多空闲,太多忧闷,何处倾诉呢?如果他是个随遇而安,随波逐浪的人,此时此刻大可忘掉一切纷扰、一切的不顺心,尽情游山玩水,沉迷于人情世故当中。然而,他没有,自此至终都没有忘掉要酬壮志。但振河山依旧无望,感情四处压抑,唯有向设想中的女子相思来倾诉,曲曲折折地表达出来。词风虽“清而丽,婉而妩媚”,这是其满腹理想无法实现,刚毅性格无法得到舒展的缩影。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词的整体基调是刚柔的相融,艳情词也是他所表达的其中一种,艳情词使得他的这种风格更加隐藏,内敛而不外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2.摸鱼儿辛弃疾词眼
3.《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4.辛弃疾词全集
5.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风格 篇二
辛弃疾词风格
辛弃疾词风格是什么呢?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风格多变,是豪放派的代表人之一。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如〈摸鱼儿〉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风格 篇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阴阳刚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易经》上说,天之气属阳,地之气属阴,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也把日月、火水、昼夜、寒暑、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进而形成“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被广泛用来品评文艺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谓优游不迫,即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指的则是阳刚之美。司空图《诗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
词作为一种诗体,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伤春伤别,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故多属于阴柔之美。例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秦观词的凄清含蓄,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
当然,说词多阴柔之美,是就主体风格而言。讨论阳刚和阴柔之美,不仅重在二者的区分,也应看到二者的统一。中国美学常常将二者相联系。无论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不破坏和谐之美。刘熙载说:“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风骨”实际上是贯穿在阳刚与阴柔之中的。对于多数作家来说,刚与柔之间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转化和交融。所谓“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即指此二点而言。
在宋词中,“刚柔交融”的作品大多出自于苏、辛豪放派之手。例如,苏轼的豪放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柔”的一面。此词写于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借怀古来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怀抱。意境之高阔,气象之恢宏,可谓前无古人。但是,词人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景中,插入“小乔初嫁了”的温情柔笔,令后人感叹“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摧刚为柔”,指的是那些外柔内刚的作品。辛弃疾的《摸鱼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时年辛弃疾四十岁,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暮春之际,辛弃疾奉调湖南,仍然担任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之饯别的筵席上,辛弃疾写下这首词。词中全用比兴寄托的方法,风格凄婉含蓄,但所蕴含着的感情是很强烈的。梁启超说此词“回肠荡气”“雄豪之气”而又有“花间莺语”,刚与柔结合得很好。当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指的也是这种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再如陆游和岳飞的词,各举一首:“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前者于委婉凄清之中暗藏倔强刚劲之气,后者把“怒发冲冠”的激烈壮怀化为弦断无知音的幽怨,写得都很出色,不失为“摧刚为柔”的好词,值得细细品味。
辛弃疾的风格 篇四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辛弃疾词的风格(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