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精品多篇)范文
【摘要】《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能告诉大家用字母怎样来表示?各是什么意思?
生1: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交换律。)
生2:(a+b)+c=a+(b+c)(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进行一个抢答小比赛:
师:看得出大家对这两个运算律已经掌握的不错了。接下来我们来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算好了直接站起来报得数。
(64、19、36)
(38、18、32)
(75、27、63)
出示第一组气球:64、19、36
学生口答后提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的?你怎么想到先将64和
36相加呢?
明确: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比较简便(板书“简便”)。
出示第二组气球:75、27、73
师:怎么算的?这样算真简便。下一组。
出示第三组气球:38、18、32
师:这题没有两个数相加得100的,我们怎么办的?
3、小结
谈话:看来,要想算的`快,是有窍门的。只要找到了方法,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计算就更简便。我们今天就要一起研究,如何简便计算。(补全课题:简便计算)
二、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例题图。
师:会跳绳吗?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会列式计算吗?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交流反馈: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对吗?他们分别是怎么算的
框出29+46+54=29+(46+54)
提问:这两个式子为什么相等?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怎样让计算变得简便的?
谈话:运用加法结合律,将相加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计算更简便。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两题,你能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出示“试一试”两题:56+69+2178+(47+2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是什么?
班级交流:选取一组同桌上台展示计算过程,并讲解算法及依据,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观察黑板上的这3题,我们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明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让计算变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补全课题)
三、及时训练,巩固提高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九第7题)
谈话: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我们还要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7题。
校对答案。
提问:怎样算比较快?
谈话:简便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时,如果能简便,尽量简便。
2、两个数相加
谈话: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三个数相加的算式,同学们做得不错。接下来还有一些挑战题敢不敢试试?
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师:拆哪个数?(生:拆那个最接近整百的数。)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先拆再凑的办法真好,谁想出来的,“小数学家”。这两题能用先拆再凑的方法做吗?
出示:354+102205+417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拆哪个数。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交流反馈。
出示246+198。
提问:这道题目,你能想办法简便计算吗?小组之中说一说,再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明确:198很接近200,我们可以将它先看成200去计算。但是这样多加了2,因此还要减去2。
出示刚才做的几道题目
提问:刚才我们算的这几题,都是怎样让计算变得简便的?分别
改变了哪个数?(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将改变的数圈出)
提问:改变的都是什么样的数?
明确:都将一个加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然后多加了就减去,少加了就补上。
师:这几道算式,分别应该改变哪个数?
口答:204+328436+97299+153
3、拓展题
提问:现在,你会简便计算了吗?要想运算更简便,关键是什么?那么,我们来几个难点的挑战,不要被打倒哦!
①99+199+2,小组中说一说,再在班级交流。
②36+28+44+72,怎么算更简便?同桌之间说一说,再列式计算。③1+2+3+4+……+98+99+100
好样的,还想继续挑战吗?一百个数呢?(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指名说方法。
师:当之无愧的小数学家呀,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用运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题的人吗?
播放视频: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师:看了高斯的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的,只要是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就会有发现。
四、总结
师:最后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二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四
作者:扬州市梅岭小学 凌丽 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室 汪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 28)
【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评析:多媒体课件有效而不花哨,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评析:第一次观察交流,是让学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点,并能仿写出来;第二次看和说,有助于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归纳出算式的特点。看和说都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学生相互间的说,打破了课堂中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时空。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凌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评析:“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评析: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凌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评析: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继而在自选口算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运算律。在这里,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了运算律的作用。】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七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篇八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9、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28+(23+17)(23+17)+2823+(17+28)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ο45+(25+13)(36+18)+22ο36+(18+2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28+17=45(人) 17+28=45(人)
加法结合律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68 (人) =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篇九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即将举行了,学校的同学们都在做充分的准备。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请学生回答。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同桌交流并汇报)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9、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交流不同的算法。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2817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口算或计算一下。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女生代表交换律,男生代表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小黑板)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男生做第一行,女生做第二行。表扬女生快,知道为什么吗?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吗?
学生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校对。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思。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