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品多篇范文
[导读]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篇一
(本课例为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大家和老师一起学习了《将相和》,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呢?
生(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刘老师喜欢听故事,尤其爱听历史故事。《将相和》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朗读这样的历史故事该用怎样的语气呢?
生:应该读得缓慢些。
生:我认为既然是故事,就要读出讲的味道来。
师:对!讲故事要娓娓道来,让听故事的人能够入情入境。怎么样才能读出讲的味道来呢?刘老师给大家三个小建议:一是叙述的语言适当慢一点,二是要注意故事里的人物语言,三是心里要装着听众。接下来刘老师要听大家来讲故事,听谁来讲呢?
生:分组读。
师:好!就听你的,小组读,请哪个小组来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学生纷纷举手)这一组人气指数最高,就请你们组。
(小组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等。)
师:很好,讲故事的味道慢慢地越来越浓了。现在要考考另外两组听众: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要和那块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问: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生1:如果那时候秦王很和气地把蔺相如劝下来了,那么他是不会再撞上去的:如果秦王反而拿宝剑逼他。如果秦王猜测到蔺相如是假撞,那么他有可能会撞上去。因为蔺相如那时候……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我认为蔺相如是想试探一下秦王。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都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他看。我 www.haoword.com 觉得蔺相如是这样想的,就是想试探一下……
师:你的意思一句话:假撞。对吗?
生3:试探!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将来如果当外交官。一定会很出色。
生4:他绝对不会撞上去的,我从第六自然段看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我从这个“一定”中看出蔺相如是十分有把握的,一定会把璧送回去。
师:多有心的孩子!不是说把璧送回来,而是要毫发无损地“完璧归赵”,岂能撞碎这无价之宝?那么蔺相如又凭什么敢于立下这样的誓言,如此胜券在握呢?
生:我觉得这是秦王的问题了。前面说到,赵王收到的是一块无价之宝,秦王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搞到,他一定会想:唉呀,这可是个绝世好玉啊,我不能让它浪费了,就这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拿着往柱子上撞,我一定要先劝住他,不能让他撞。可能蔺相如就利用了这一点。
师:这叫知已知彼。把掌声献给这两个同学。但秦王真的是喜欢这块玉吗?他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得到“和氏璧”吗?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座城池吗?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地思考。课文里面找不到答案,下课的时候去阅读刘老师给你们的资料。
现在我们听下一个故事——渑池之会。现在轮到你们了吧?希望你们听得比他们更好。当然也希望你们读得比他们更好。预备齐!
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很好,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你们先猜猜刘老师可能会提一个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老师有可能会提: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上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2:我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凭什么这么说?
生3:蔺相如为什么敢和秦王拼命?
生4:蔺相如为什么说:“您跟我……”要用“您”?
师:老师的问题是:蔺相如会不会跟秦王拼?是真拼还是假拼?
生1:我认为是假拼。因为秦王身边有很多侍卫,他不会怕……
生2:我也认为那是假拼,他是利用秦王贪生怕死的心理,
师:你怎么知道秦王是贪生怕死呢7
生2:因为我从课外了解到,秦王大修陵墓,为了长生不老还到处求灵丹妙药,所以我知道秦王贪生怕死。
师:哦,你的知识真渊博啊,可惜张冠李戴了。这个秦王不是那个秦王。你说的那个秦王是秦始皇,这个是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的秦昭王。秦始皇贪生怕死,这个秦王不一定,文章当中也没有依据。
生3(理直气壮地):我认为是假拼!
师:你瞧,这就是理直气壮。
生3: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界,假如蔺相如跟秦王拼了,赵王也活不成了,身为臣子必须为君王考虑周到。
师:把掌声献给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这才叫会思考,这才叫会倾听,这才叫会读书。上次他敢拼,他是了解了秦王的弱点,喜欢这块玉,料他不敢逼我。这回秦王是不可能像喜欢“和氏璧”一样喜欢我们赵王的。
(生大笑。)
师:现在赵王在身边,拼个鱼死网破,国王都没有了,我蔺相如还算一个好臣子吗?这一次去,是谁促成的呀?大家都不让赵王去的,只有蔺相如赞成去。你能完璧归赵。你就应该“完王归赵”吧?
(生频频点头。)
师:现在王都不在了,这玉有什么用啊?所以说,他是不会撞的。但不会拼,他又凭什么敢拼呢?就不怕秦王识破这个计策吗?这个问题书上没写,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等下再回头来解决。这个小组讲述的语气让我们感觉到了听故事非常有味道。你们虽然人少一点,但希望要像蔺相如一样,不要在强者面前示弱。预备齐 ——
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停,我看你们已经很服气了,再来一次。
生: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停,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词好呢?
生:诚心诚意、忧心忡忡、语重心长。
师:我也觉得最恰当的是加一个“语重心长”,语重心长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忧虑,一是十分真诚,此刻最符合蔺相如的心情,你们就要读出这种心情。他们人少了一点,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慢慢地讲述。故事讲完了,那么刘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你来猜一猜。
生1: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师: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因为廉将军觉得自己很惭愧,蔺相如有这样的思想,池还想得这么坏……师:简单一点说,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所以要负荆请罪。生1:他为什么要负“荆”请罪,而不是穿好衣服,拿着礼物,上门去赔礼道歉,说对不起啊?
师:哦,对呀!到上大夫家去道歉,为什么要赤裸上身背负荆条,这多不礼貌呀?为何不是拿着一坛老酒去、带上高级礼品、衣冠楚楚地去?
生3:他是非常诚心地去请罪的,而且他是负着荆条,因为荆条有很多的刺,背在背上是很痛的。意思是你哪怕打我几下都无所谓,以显示他的诚心。
生4:我觉得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应该知道蔺相如思想很崇高,不会对老酒一类的礼物感兴趣。
师:哈哈,蔺相如是个清官,你说得对极了。他的崇高思想是什么?
生4:不顾及个人的利益,顾及大局的利益。
生5:我认为廉颇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严重。彼此不和的话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趁机攻打赵国,轻的话会丢失赵国的半壁江山,重的话会全军覆没,他也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大,所以要负荆请罪。
师: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蔺相如犯了错,他会不会像廉颇这样负荆请罪?
生:不会,廉颇是武将,他会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文官,他不会背着荆条,他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请罪。
师:把掌声献给他。背着荆条是武将、军人的作风,体现了将军耿直的个性,对就对,错就错,这就是将军的风度。我们再看看文官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诚的,“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让廉颇关口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颇|兑:“廉颇呀,我们要团结呀,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不是。
师:我们找找蔺相如的话。
生:(齐读)“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他这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手下说的。
师:手下的人再把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讲故事听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走进故事当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大家请注意看黑板上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完璧归赵”的是谁呢?
生:蔺相如。
师:“渑池之会”是谁会见谁?
生:秦王和赵王。
师:对,是从秦王的角度概括的。那么“负荆请罪”的又是谁呢?
生:廉颇。
师:这三个标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而且每一个故事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物。那么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们先看“完璧归赵”,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王主要想干什么?
生:换璧。
生:骗璧。
师:对。这个“骗”字很重要。换璧是假,骗璧是真,他是“拿城骗璧”。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廉颇在干什么?
(生皆茫然,“完璧归赵”中没有廉颇出场的文字。)
师:在“完璧归赵”中。廉颇做了些什么?
生:我认为他是在跟赵王商议,商议如何去跟他们以璧换城。
生:蔺相如不是叫人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吗?我想他可能护送和氏璧。
师:你很会想象。但是没有文字依据,不可靠。
生:蔺相如是叫人送和氏璧,我认为那人把璧送给了廉颇。
师:你这还是想象的,要从文中找到依据。看课文: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来商议。廉颇算不算大臣?
生:算。
师:面对换不换的难题,廉颇他有没有策略?
生:没有。
师:当大家都在为难的时候,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廉颇他是——
生:左右为难。
师:在这个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将军破解不了的难题,蔺相如出来化解了。我们再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主要做了什么?
生:蔺相如以命相逼。维护了赵王。
师:这个“逼”很好,我们就用这个逼。以命相逼。逼谁啊?逼秦王。干嘛呢?
生:击缶。
师:很好。你看,每一个人物在故事当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现在你们就知道了,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见当中敢于以命相逼,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生:廉颇坐镇国都。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到读一读。
生:(齐读)大将军廉颇坐镇国都。并派将军李牧带着军队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还有一处。
生:渑池会上,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师:没有廉颇的坐镇国都,他敢这样吗?那真是以卵击石,匹夫之勇,最后只能鱼死网破。我们再看第三个故事,廉颇来负荆请罪时,蔺相如是如何做的?
生: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很好,用了课文中的词句,蔺相如热情迎接。读书就要善于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廉颇的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的热情迎接,让我们感觉到“和的真诚”。面对赵国文臣武将真诚的和,秦王怎么样?课文中没有写到,但秦王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生:我认为秦王肯定是在准备攻打赵国。
师:和氏璧没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岂能善罢甘沐?很好。合理的想象。
生:我想秦王知道他们两个和好之后肯定很懊恼,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要攻赵国更不容易了。
生:我认为秦王会再次挑拨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
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我认为秦王也想找个像蔺相如一样机智的人,还想把璧给骗过来。
师:那么秦王面对蔺相如与康颇真正合二为一,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怎样想呢?生:秦王很苦恼。生:你们干嘛不继续吵起来。(众生笑)生:还在犯愁。生:大发雷霆。生:忧心忡忡。师:对,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板书),理清了人物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看课题,《将相和》,第三个故事是写“和”,那么前面有没有写他们的“和”呢?
生:没有。
师:我说有。
生:没有,前面是写他们不和。
师:有道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完王归赵”立了大功,廉颇就闹不和。但是,老师觉得前面两个故事也是在写“和”。同学们看,廉颇负荆请罪的时候,他被蔺相如的哪种品格打动了?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有一点我不明白的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德是怎么来的?是与生俱来?他为什么能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蔺相如知道秦王经常去进攻别的国家,如果不和的话,赵国危在旦夕,所以他能做到。
生:因为他前面两次为赵王立功,赵王开始封他做上大夫,再封他做上卿,很器重他,使他要为赵国着想。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前面的故事。在渑池会上,如果没有廉颇坐镇国都,蔺相如能够顺利地“完王归赵”吗?
生:不能。
生:很可能有去无回。
师: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一请秦王击缶,秦王拒绝:再请秦王击缶,秦王再拒绝:最后不得不以死相逼,秦王也只好击缶。你们想想,蔺相如从渑池回来后,他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什么?
生:没有廉颇,就没有自己的成功。
生:他应该感受到了团结的好处,
师:对呀!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对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渑池之会。如果他们两人闹不和,能成功吗?
生:不能。
师:渑池会。可以说是文臣武将“和”的完美合奏。我们再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有没有讲“和”?
生:有。
师: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大臣和武将们束手无策,面对这场国难。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而且顺利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如果蔺相如不站出来,赵国会怎样?
生:天下大乱。
生:也许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生:也可能秦国大举进攻赵国。
师:如今,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蔺相如站出来,让秦王吃个哑巴亏。那么,蔺相如完璧归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实际上也解了廉颇的围。经历这一事件,廉颇应该感受到什么?
生:感谢蔺相如。
生:感受到“和”的重要。
师:廉颇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吗?
生:有。
生:没有。
师:当然没有,如果一开始廉颇就从“完璧归赵”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后来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其实写的就是“和” 的开始,但是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却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在渑池之会上,廉颇依旧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得给他个下不去”。
同学们,你们现在说说蔺相如为何能自觉地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因为蔺相如体会到了“和”对国家的好处。
生:因为他知道廉颇是爱国的,要和廉颇团结起来。
师:对,因为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强大,没有对“和”的强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而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开始之所以“闹不和”,不是因为他不爱国,也不是因为他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没有认识到“和”对个人、国家的好处,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你看,当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是为了“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就负荆请罪,从此和蔺相如结下刎颈之谊。所以。我们今后评价某个人物,不要简单地说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品德的问题。许多其实都是认识与了解的问题。
《将相和》看似只有结尾在讲“和”,其实故事一开始就在讲“和”,处处在写“和”。如果仅仅看到故事结尾的“和”,那只是表面的“和”。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强大力量。我们中国人自古就钟爱“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
生:人和国家兴旺。
师: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孩子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后还有两个作业,一、在每个故事中,赵王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又主要在干什么呢?想什么呢?课后自己去归纳。二、“将相和”之后。蔺相如和廉颇携手保卫赵国,可我们知道最后还是秦国灭亡了赵国,统一了中国。这其中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请大家课后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汁原味的故事,比我们的课文更丰富有趣。下课。
(本课例由任妹整理。)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篇二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附教案:
人教12册 11.将相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四。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篇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四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 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 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 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⑵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五、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六、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⑴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⑵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⑶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七、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八、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十、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⑴ 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 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十一、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⑴ 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⑵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 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②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⑴ 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 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⑶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 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 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二、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三、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