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精品多篇】范文
[说明]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玻璃公公一家》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科学、奋斗”为主题,以浅显的语言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努力奋斗的热情。其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悟出道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且注重教材的拓展、延伸性,激励学生课外多搜集“科学、奋斗”方面的资料,用以激发上进。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式的说明文,它以玻璃公公应激回乡参加“玻璃节”的经过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泡沫玻璃、夹丝玻璃、隔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探究钻研的科学精神。
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自主积累词语,完成“我的词语库”。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3、练习默读课文,分角色演读课文。
4、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收集或设计的新型产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启示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教—辅—放”为主线,循序渐进地采用教给学生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学法,通过学生互助合作、自读自悟等形式学习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角色演读等形式突破重点、攻克难点,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本课书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以“找—读—悟—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找中明序、在读中感受、在悟中理解、在说中强化,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其合作学习的意识。学习中还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课改精神,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预习;疏通语言文字障碍;读熟课文;指导理解、书写、巩固文中生字新词;对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主要采用了“整体—部分—整体”和“教—辅—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以“找—读—悟—说”的方法进行学习。
具体步骤如下:
(一)直截导入 悬念激趣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没有必要兜圈子。为此,我的引题很直截:“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玻璃公公一家》”。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械”。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此,第二步我便激趣:“看着这个课题,你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课文到底在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样就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
(二)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这一步主要是通过“读—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粗读,了解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等,使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印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这是学习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又分七步进行:
1、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玻璃公公为什么回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2、教师指导学习第2—5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对话—悟道理”;再逐词逐句引导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归纳出“泡沫玻璃”和“夹丝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教给学生这种学习的方法。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6自然段,了解、归纳“隔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4、同桌合作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归纳“变色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5、个人自主学习第8自然段,了解、归纳“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一步步的学习不仅体现了“教—辅—放”的教学思路,更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达到了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的教学目的,并且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6、小结拓展。通过刚才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了解,同学们的心情已激动不已,深感科技的奇妙。此刻,教师又让学生想象玻璃家族的其它新成员,并谈谈此时自己的感想,再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此时玻璃公公的心情,可谓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产生了共鸣,把学生的激情推到了最高峰,使其对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收取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全文
通过对课文的总结、学生谈学习收获以及指导学生分角色感情演读全文,使学生的认知和感知得到了更完美的统一。更激发了其勤奋学习、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五)课外拓展
让学生课后收集、了解更多新型玻璃或其它新型产品的资料,准备推销、仿写。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其收集、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已实现了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二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为什么呢?这因为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新词,能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清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主要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指导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念】
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过程……”在这里,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根据内容,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此外,在引导文中三位主人公同德军周旋斗智的基础上,本人还力图在训练语言、积淀情感的同时,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由指导到自主的过程。实现“教为了不教”和“提倡自悟自得”的理想境界。
本课着力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中,强化展现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在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部编版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 篇三
【说教材】
《画》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四
说教材
《孔子和学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师生”中的一篇课文。开学伊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材以“师生”为主题设置第一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体会老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尊师重教,进行感恩教育。《孔子和学生》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学习孔子和学生的对话记叙了解被誉为“万世先师”的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课文了解不断学习进步的必须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检测巩固课文的生字词,理解有教无类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说话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理解“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含义。
2、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讨论探究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探究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讲授法: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尊重的学生主体地位,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讲授法具有灵活性大、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不过也要注重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将讲授与讨论法等结合使用,在师生互动,学生热情的氛围下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掌握。
(3)、朗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不仅在朗读中进行生字学习,更在朗读中学习了太阳的特点,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朗读中加深了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浅显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文的生字和主要内容的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等。
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出示孔子的图像,引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畅谈对孔子的了解,并最终确立孔子伟大教育家的课堂基础(此举:目的有二,一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奠定孔子的地位,为授课做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作业,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习。(此举主要是为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2、在检查朗读情况的同时,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中提及的孔子的弟子名称。(此举为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而后得出再出色的人也有不足,也要不断学习)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1、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 谦虚 伟大 受人尊敬 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 大教育家
(此举不仅是为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也同时为引入段落具体教学做准备)
1、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说明孔子有爱心(也就是:有教无类)、谦虚、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相对应的段落。并在段落学习中,说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断学习的思想。
2、对于段落的学习,则主要是在朗读进行。(朗读方式有小组、个人自由、以及角色对读等)
四、总结升华
1、在结束段落教学后,在基本奠定孔子伟大教育家形象的同时,通过(出示孔子的画像)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最终奠定孔子的光辉形象,尊师重道的观念)
五、作业布置
1、让同学们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孔子语录,谁来把你喜欢的背给同学们听听,当然了如果能说出理由就更好了!(畅所欲言,锻炼说话能力)
说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我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主要依据。
(1)对于说明方法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详细解析,力求突破掌握;而对于生字词的学习和说话训练则主要是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在作业布置方面,通过小短文的形式,联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通过说话的形式,巩固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淦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通过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间进一步明确课文思路及桑娜一家的贫穷,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出示的“学习向导”,明确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后品读”。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哪些有担心、害怕、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最大收获,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待学生谈完感受,教师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使学生受到人生启迪。
最后,通过“作业超市”这一新型的家庭作业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三项作业的设计均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有关,意在于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课文的两件典型事例,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组织学生讨论。
2、结合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法指导为: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及扩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特点,为了突出“听说读”的训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以身边的小事引出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紧扣课题的意思,以引出今天的课文。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的方式由小老师抽查,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归纳事例时,我相机板书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体会事例,理解“将心比心”。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点和一个课堂延伸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事例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我又在前两个探究点中分别安排了两个小点和一个补充训练,补充训练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由点评学生引导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培养“小老师”的讲解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课题的理解,我小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分享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
(四)当堂训练
这个环节重点安排了理解课题的练习和写话练习。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选用第二题中的短语,注意对话语中提示语的位置。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七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 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