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新版多篇)范文
前言:赠刘景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赠刘景文 篇一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 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 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教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出示课件(显示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秋景),让学生议一议。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首,书空笔顺。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会认:刘 菊 残 君 橙 橘
我会写:首 刘 枝 记
第 二 课 时
学习《山行》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指名背诵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2、出示《山行》。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教师提示要利用插图。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帮助。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3、师讲解:“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的意思。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交流想像的景象。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像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感悟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想到的情景。
2、找个学习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3、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出示枫叶满山的课件。
4、讨论:你觉得红叶怎样?
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在与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多么了不起!正因为如此,杜牧才写诗赞美它。
5、最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给风景名胜题名。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有个亭子,换了好几个名字,都和这句诗有关。它开始叫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又改名爱晚亭。
6、一边观看课件,或者听古曲,一边背诵这首诗。
六、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枫、于。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识记。如“于”,干钩于。
2、书空笔顺。提示: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第二笔是“横斜钩”。
3、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4、学生仿写。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
2、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认:径 斜 枫 于
我会写:于 枫 备 注
作业布置 会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后记 让学生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赠刘景文 篇二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在两年前上过,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怎么上的。近日,我又要来上这首诗。
我首先是钻研教材,就是读诗。我读着读着,发现了一个问题“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橙黄橘绿”到底是怎么回事?诗中所说的是初冬时节,难不成橙子成熟了黄了,而橘子还没熟?这个问题,我没有经验,也觉得学生可能会问到这一点。我就去请教了几位老师。
结果,大家也都不能肯定橘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熟的?是不是成熟的橘子就是绿色?说到底,几乎所问到的老师,都忽略了这首诗中的这个问题。那怎么办?只有查字典。当我翻起字典查时,并没有得到答案。里面只说,橘子树是一年常绿的,橘子多滋味甜,并没有涉及成熟时间和果实的颜色。可我却从字典中发现了另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橘子”的俗称就是“桔子”,也就是“桔子”与“橘子”不仅读音相同(jú),而且指的是同一种水果,只是“橘子”是书面语形式,而“桔子”是口头语形式。而“桔”的另一个读音则是jié,指的是另一种水果。但,这终究没有根本解决我思考的问题,从“桔子”身上我知道了橘子成熟后是黄色的,但是不是初冬成熟的还是一个问题。于是,我又上网查资料。可还是没找着自己希望的答案。
可,课又在眉急,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我以为,这里诗人可能是实写“橘子树”,因为橘子树一年常绿,成为了橘子的最大特色,用这样的特点来描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既然,我不清楚橘子成熟的具体季节,那就不能跟学生瞎说,不然就误人子弟了。而我这么说是橘子树,也不算是什么误人子弟,可以当作是对诗的不同理解了。就这样,我去上课了,学生没问,我也不敢多说,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就给过了。
可课要进入第二课时,必然要了解意境,指导朗读必然要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可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是何目的?
我怎么读诗句,还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手头上的参考书中也不涉及这个内容,这让我很是为难。但始终坚信一点,苏轼这个大文学家不可能只写这么一篇稍嫌幼稚清雅的小诗文。读了一次又一次,我始终参不透其中的内涵和寓意。隐隐约约中,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物象应该是针对他和刘景文或是针对他们的友谊的。在这种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又一次硬着头皮走进了第二课时的课堂。
此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每个诗人写诗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寄情于诗,或有感而发,或借物寓理,总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给刘景文,展开你的想象力,猜猜他们之见有着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情绪高涨,观点也很多,主要出现了这样观点:
1、苏轼跟刘景文是好朋友,可要分离了,得写一首诗送给他,而这时正好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所以诗人要他记住这个时节。
2、刘景文和苏轼都很喜欢这个丰收的季节,所以相约一定得记住这个季节。
3、刘景文喜欢写景的诗文,当他看见橙子熟了,橘子青绿的时候,就叫苏轼写一首给他,于是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诗。
4、苏轼想借用“傲霜枝”来比喻他与刘景文之间的情谊,不能因为分别而就衰败了,应该要经得住寒霜的考验。
我比较赞赏第4种学生的看法,我在私下里想,苏轼可能也正有此意,是不是还想借助“橘子树”来比喻他们的友谊应该常青呢!但,这种不成熟的看法,我没和学生分享。
在不断地与学生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我突然有所觉悟,是不是诗人想激励好友什么?从这个“君须记”感觉到这种意愿很强烈。那究竟要激烈友人什么呢?我在学生思考的空隙也在思考着。我反复地读诗,我发觉“菊残犹有傲霜枝”别有意味,虽然菊花凋谢了,但仍有不畏寒霜的枝条存在,这与前面的“荷尽已无擎雨盖”形成一种对比,这个对比让这个“傲霜枝”更加的突出,更加显眼,更加可贵,这是不是就是苏轼要友人记住的呢?
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学生,我说:同学们,或者诗人是想激励友人什么?找一找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在激励有人的?
学生很快就找到“菊残犹有傲霜枝”,并说应该具有“傲霜枝”那样的精神。在学生们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我也想到一定是刘景文遇到了什么问题,才是诗人说出这样的话。我又一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我说:我想一定是苏轼的友人刘景文遇到了一些困境,才使得诗人写这样的诗激励他。那你们想像一下,刘景文遇到了哪些困境呢?
学生的反应依然激烈,课堂上人声鼎沸,小手如林。
有的学生说,刘景文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苏轼叫他要像“傲霜枝”一样坚强;
有的学生说,刘景文仕途不顺,很不开心,生活低迷,诗人告诫他要坚强;
有的学生说,诗人想告诉刘景文,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起有落,而在这低迷的时期更需要坚强,所以才要记住这个寒冷的“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
有的学生还说,刘景文在自己的创作风格上,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告诫他不要与别人一样,不要像“荷花”“荷叶”“菊花”,要像“傲霜枝”一样有个性;
甚至有的学生还说,刘景文可能是在为人处事上有自己的原则,诗人担心他跟坏人一样办事,所以告诉他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而坚持这个原则是最困难的,诗人希望刘景文能挺住……
真是没想到,在一种“无知”的解读中,学生读懂得这么深、读懂了这么多,有些甚至是我自己也悟不出来的。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所说出来的。这一课,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利用课间断断续续地把感受敲了下来。
这一课,给我这样的启示,教师需要钻研教材,但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这种碰撞,真实,感人,深刻;这种碰撞往往能够探索真知,激发欲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什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求,激发学生去求知;我们不能给予,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拿!
赠刘景文 篇三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赠刘景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赠刘景文》阅读原文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阅读题目(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6)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赠刘景文》阅读答案(1)(荷尽 菊残)
(2)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秋末冬初)
(4)(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秋令 晚秋景色之美
《赠刘景文》阅读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阅读赏析诗中所咏为秋天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赠刘景文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赠刘景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