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精品多篇范文
[导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篇一
在学校领导人看来,学籍管理远远不及学生的成绩来得重要,而且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事,与自身没有关系。因为学校对学籍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学生许多应该被登记进档案的信息没有登记,比如学生日常的不良行为。学校对学籍管理的不重视,就致使对学生的处分虽然全校公布了但并没有登记在档案的情况的发生,这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当于间接的包庇。
(二)非专业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
学籍管理与小学文书档案的管理一样,学籍档案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大多是由退休的教师顶替的这个职位。同样的,这也给学籍档案的管理带来了麻烦。毕竟退休教师不是专业人员,对于学籍档案的管理总有些地方感觉力不从心。
(三)过松的学籍档案管理机制
根据对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某些小学的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存在对学生过分“宽容”的现象。学生犯了应该计入档案的错误时,学生的任课教师非但没有将这一情况上报,还将这个事给隐瞒了下来。教师对犯错的学生不进行教育,任其作为,这对于学生本人及学校的档案管理都是不利的。除了这些,某些教师甚至抛弃了职业道德,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任意的修改。
二、文书档案管理以及学籍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人应树立对文档管理
的正确认识,摆正思想要想让学校领导人树立对学校档案管理的正确认识,就要让学校领导人正确认识文书档案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相关工作。文书档案的管理人员要让文书档案发挥作用,渗透进单位的财务部门、行政部门以及人事部门,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以此来吸引学校领导人对文书档案管理的重视。学籍档案的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应登记进档案的行为应予以详细的登记,绝不作出漏登以及包庇学生等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除此之外,文书档案以及学籍档案的管理人员还可直接上书给学校的领导人,将文书档案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一一阐述,用这种方法来争取单位领导人的重视。
(二)培养文书档案以及学籍档案的专业管理人员
要想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就要从学校领导人着手。要实现好的档案管理,就要求管理人员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对文书档案以及学籍档案基本的管理能力。文书档案和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应能清楚对各类档案进行分类与编号,及时收集档案,扩大对档案的收集范围以及明确各类档案的存档期限。学校领导人应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可在其就职前进行专业的培训。在文书管理和学籍档案人员就职期间,学校领导人还可组织其对最新的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学习,不断地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文书档案和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与时俱进。
(三)健全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加大文书档案的管理力度
学校领导人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可行的、实用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要想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程序对档案进行管理,就必须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学校领导人除了健全档案的管理机制以外,还应加大档案的管理力度,使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绝对不允许有违于其职业道德的事发生。如果不加大档案的管理力度,档案管理机制就形同虚设了。
三、小结
上文就小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总的来说,好的档案管理不能缺少健全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管理人员较高的专业素质、学校的重视以及较大的档案管理力度。只有做好这几点,学校档案的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学生;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93-01
目前,我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唯有用好用足国网、省网学籍系统各项数据,才能提高学校管理。笔者试图在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学籍系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做好学籍系统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生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和分工
学生的学籍管理,同教学运行管理、教师管理、教学工具与环境管理一样,均属于教学行政管理的范畴,是学校最基本的常规管理工作,也是各地组织学业水平考试、发放学历证书和办理学生异动手续的唯一依据。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学生无序流动和违规异地招生的有效途径,更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学校校长是学籍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学籍工作的校领导负责组织学籍管理员、班主任和学生及家长完成学籍信息的采集、核办和更新,开展学籍系统应用。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本校所有学生的日常学籍管理申请业务,查询本校学生的学籍数据,通过报表查看分析本校学生学籍数据和学籍变动情况。
二、高中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根据《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高中日常学籍管理主要依托学籍系统做好学籍系统配置管理、学籍注册管理、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籍正常变动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六个方面。总体而言,高中学籍管理主要就是坚持新生准入、学习考核和毕业资格三个审查的动态管理过程,保证学生学生证的单一性和终身性。
三、高中学籍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学籍系统平台应用问题
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可在Windows XP系统和Windows 7系统下运行,但有时Windows7系统运行中会经常出现不稳定状况,主要表现为查询的内容不显示或显示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与Windows 7使用的浏览器不配套导致。
(二)学籍注册管理存在问题
在学籍注册时,许多学生和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导致查重问题和信息更正问题频频出现,给日后学籍管理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三)学籍动态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籍动态信息管理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分别为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籍正常变动管理。
1.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分为两种:一是关键性数据变动。该变动需要仔细核对学生关键性数据(学生户口、身份证、学籍信息)相一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公安部门户籍管理问题,经常会出现学生户口、身份证、学籍信息三者不一致的现象,变动需上传公安户籍部门证明材料进行佐证;二是非关键性数据变动,该变动相对于关键性数据变动较简单,这里不再多述。
2.学籍异动管理。学籍异动管理涉及面很广,但最常见的主要是学生转学和休学。
转学在国网中转学分为三种:一是省内转学。省内转学管理相对容易,但国网中存在漏洞,民办校转公办校、低转高在一段时间内是存在的;二是跨省转学。在拿到学生的国网学籍号和姓名后,因为国网还不能实现实时联网,省网与国网之间必须在夜间进行对接,只能在夜间实现跨省查询功能。同时,跨省转学还需要先提出申请,待省网与国网对接后才能发出请求后,并且在对方学校的配合下才能实现跨省转学,导致跨省转学办理的时间基本上在半个月以上;三是毕业后跨省就学。该变动是针对初中毕业后学生需要到原籍所在地初中申请跨省就学。在这个变动过程中,有很多学校的学籍管理员把毕业后的跨省就学理解成为跨省就学,导致出现很多学生转学年级不对等,学生无法转入的现象。
(四)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籍档案管理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学籍定期整理问题。因为涉及到学校内部分班问题,学生学籍档案经常流动,造成学籍管理混乱。二是数据保存问题。国网学籍系统的数据保存主要保存在网络上,但如果网络不畅,会导致不能实时查询,需要及时备份。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国网与省网的建设
针对目前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不畅,建议国网与省网一是能够实时对接,方便查询和变更信息,二是提高网络的适用性,兼容各种浏览器的使用,或指定固定的浏览器配合使用。
(二)学校各部门加强配合学籍管理工作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篇三
旨在解决多个问题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对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恢复、完结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对此,《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据介绍,为防止学籍造假, 系统建设初期将全面采集各教育阶段学生学籍档案基本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后,每名学生的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将只在学前教育入园或小学一年级入学时采集,学生在进入更高年级或更高教育阶段时,其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均采用第一次采集的数据信息。根据规定,学籍管理由省级统筹,实行属地管理,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按照《办法》,学籍档案除学籍基础信息外,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励信息,以及享受资助信息等。为防止出现学生在原校“不辞而别”、在新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的情况,《办法》确定了“籍随人走”原则。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据悉,学籍系统遵循“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建设模式。两级建设是指在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中央级和省级数据中心。五级应用是指统一同步开发国家、省、地市、区县、学校五级系统,其中部级系统部署在部级数据中心,供中央部门使用;其它系统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省级及以下用户,通过网络远程登录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的学籍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应用。
中小学生学籍系统不仅与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籍系统对接,而且与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数据库和国家人口基础数据库进行对接。同时,学籍系统将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学籍管理、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善计划、控辍保学、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该系统建立之后,通过电子地图还可逐级查看全国、各省、地市、县、学校的学生情况、营养餐情况和校车情况。同时,将逐步推广使用免费的学生卡,对学生进行电子身份管理,以有效解决虚假注册学籍和跨省、跨地区、跨学校重复注册等问题。
操作办法尚须明确
今年10月底前,全国将完成中小学生信息采集录入。采集工作将采取家长签字、修改留痕等技术手段,可实现逐级核查、永久追踪,从技术上防止随意修改学生学籍信息。其实,自2011年起,山东省学生学籍已实行统一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生代码是唯一的,但学籍号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大学,现在学生有4个学籍号。聊城市教育局普教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的信息化平台已经建立3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完善学生信息后,省平台直接与全国的电子学籍系统对接就可以。身份证号将是建立学籍的唯一依据,用这一信息可核对学生有无重籍。
据了解,聊城学生学籍的建立,主要是依据小学入学时采集的信息。学龄前的孩子,入学时要对学生信息进行登记,一般是拿着户口本。姓名、身份证号报到网上去,省平台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学籍号和一个学生代码。这样,学生的学籍信息就有了,包括学生父母的信息。如果孩子确实没有身份证号,聊城要求片区内居委会、村委会给开证明,证明孩子是谁的、出生年月日情况,符合在片区内上学的条件方可入学。除了证明,孩子家长还要写一份保证书,就是有户口的时候,孩子的出生年月日也不会再改动。“按照新的政策,身份证号是建立学籍的唯一依据,学籍号是唯一不变的。”具体如何操作,聊城市基教科负责人表示还不是很清楚。管理了多年学籍,依据经验,能唯一不变的学籍号,按他的理解应该是学生代码。“唯一不变的可以有一个学生代码,但学籍号不可能不变。”该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学籍号的编码规则是,最前面是年份,哪一年入的学,然后是市代码、县代码、乡镇或学校代码、学生序号。从学籍号上,可以直接看到学生入学的时间和所上的学校,一目了然。
假如孩子2009年上小学,上初中时年份就会有变化。仍用2009不现实,因为这样从学籍号上无法判断出孩子是哪一级的学生。如学生从莘县转学到东昌府区,莘县的代码是371521,东昌府区的代码是371502。代码如果不变,就分不清楚孩子是哪里的学生。
该负责人认为,将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的代码可以,另外的东西还是需要变的。否则,聊城的学生和北京的学生分不清楚,考试的时候如何辨别是个问题。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是基于身份证号建立的,其它特征无法全部体现。如果学生的电子学籍中不能充分说明更具体的信息,无疑会加大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难度。“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籍在一个系统内,但之前学生代码是唯一的,学籍号却是变化的。”该负责人说。目前,虽然山东省已实行全省性的电子学籍,但并没实现一人一籍跟随其终身。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升学都将进行学籍号重新编排。进大学前要换多次身份,进了大学,还要重新注册大学学籍。
由此带来“学区房”乱象
电子学籍才刚刚开始运作,其具体如何实现“籍随人走”还不得而知,效果如何现在也难以知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学籍的管理将会越来越严格。更严格的学籍管理让那些想让孩子跨区上学的家长犯愁了,也无形中又提升了一些重点中学学区房的价格。有些房产网站和中介机构,公然以此为卖点,提升房价、兜售学区房。《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后,搜房网就盘点了各主要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区房。以成都市为例,搜房网罗列了包括成都七中、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四中)等10余所重点中学的学区房,而这些学区房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不只是房价上涨的问题,学籍占用也是许多家长可能遇到的问题。近日,南京市民张敏买了一套二手“学区房”,计划入户后,5岁的儿子明年就能在附近一家重点小学上学。“看到网上都在说终身学籍,以后想跨区上学可能更难了,所以就想在重点学校附近买一间学区房。”签约前,房产中介与卖家都拍着胸脯表示,卖家的孩子在该校属“择校”“借读”,张敏的儿子上学肯定没问题,他们还签下了书面承诺。因此,中介、卖家为这套二手房开价,每平方米比房产局估价高了1万多元。但张敏事后与校方核实时,却发现购房前得到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原来,儿子拿不到该重点小学的学籍,因为学籍已经被占,占用学籍的正是卖家的孩子。这套房子位于宁海路,面积近60平方米,是一套二手房,在南京一家重点小学的施教区内。张敏从房产局了解到,这套房子估价为每平方米2万元,但开价却是3.2万元,总共要花近200万元。她想,为了孩子明年能顺利进入重点小学,只要中介、卖家承诺的学籍靠谱,花高价也值得。
卖家郭霞说,2004年买这套房子,也是“二手房”。2008年,郭女士的儿子准备上小学时,首先在这家重点小学成功报了名,但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仙林一家民办小学。“上了3年觉得教学质量一般,就想让孩子回到原来的小学。”郭霞说,但是,报名后又放弃了。区教育局与重点小学校方都告知,孩子已经算“放弃学籍了”。因此为了能让孩子回来,郭霞费了一番功夫,还交了1.5万元的“择校费”,才成功转回来。“我的孩子是‘择校生’,所以没有占学籍。”
这家重点小学的校长也明确表示,张女士购买这套“学区房”,是拿不到学籍的。“卖家的孩子能转学回来,这就说明他是有学籍在我们学校的,否则是进不来的;因此,这套住房的学籍已经为卖家孩子所使用。”目前,张敏已经决定退房,她希望卖家能尽快退款,好让她尽快重新购房入户。
谨防教育权力腐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虽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屡屡出台政策和文件试图限制高考移民和非法转学等违规行为,但结果还是一如既往地遗憾:学生由高分省份往低分省份“移民”的例子仍十分常见。从学籍管理制度层面讲,没有建立起全国联网 “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的学籍制度是重要原因。鉴于此,对于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我们应当予以期待。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篇四
关键词:学籍;校风;管理
一、掌握学籍管理的规律,发挥教育管理职能
(一)坚持原则性,科学规范管理行为
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是依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的法规性管理文件,这一规定带有权威性并受教育法律、法规的保护,它具有政策性、规范性、强制性。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这一政策和规定,任何违反和片面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都是不允许的。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二)掌握周期性,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导
所谓周期性是按照大学学习成长的时间顺序,从开始到终结所表现出的规律性。从学籍管理的过程看,它是以学习年限为一个大周期,学期为一个小周期。在大周期中,学生基本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入学及适应阶段,这是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阶段;二是目标管理阶段,这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管理,使其按期完成学业的重要阶段;三是毕业前的准备阶段,这是学校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确定其能否毕业的阶段。
对一个学期的小周期来说,也有其规律性。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开学前的准备阶段、学期开始阶段、期中教学工作检查阶段和期末考核总结阶段,大小周期各个阶段的工作不能分开,而是互相联系、交叉进行的。
(三)保持稳定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稳定性是一个系统平衡状态的标志,若一个系统经常处于变动中,就无法实现正常运行和达到预期的目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在学生的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学籍管理细则等方面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管理制度朝令夕改,频繁变化,只能使管理工作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从而导致教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稳定学籍管理制度,对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作用,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籍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大学生的资格进行管理,即对从学籍的取得到大学生资格的注销这一全过程的管理。这一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要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学籍管理之所以要作出若干规定,制订出许多实施细则,是因为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谁也不能违背,有了它,教学秩序才能正常运转,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由于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管理所实施的办法均有明确的规定,就能有力地教育和指导学生自觉勤奋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沿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推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规格和考核办法均有明确规定,因此它实际上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是否能够升级和毕业的尺度,也就是起着把关和保障作用。
二、处理好学籍管理与校风建设的关系,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要不断强化学籍管理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认识
所谓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者的有机结合,它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表现,是学校全体成员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显然,要加强校风建设,除了加强领导成员的工作作风建设外,必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学籍管理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在学风建设中,勤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学习目的,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学籍管理,经过科学合理的基本训练,在一套科学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下,方能完成。尤其是对目前独生子女多,自理、自立能力较差的现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教风建设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大胆改革的教学实践,以及献身教育的高贵品质,也只有在严格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品质和素质,都是和学籍管理密不可分的,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培养优良校风。
(二)校风建设必然要求有科学的学籍管理相配合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维护其办学方向,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遵守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研究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学习和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新方法。教育实践证明,人才的教育与成长,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必须有自己的“小气候”,这个“小气候”就是校风,优良的校风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和教育功能,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优良校风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优良校风,既要对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对他们实施严格的管理,从严治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加强学籍管理,则是从严治校的主要步骤,是加强校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充分发挥学籍管理在校风建设中的作用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篇五
关键词:甘肃省;户籍制度;改革现状;对策研究
所谓二元户籍制度是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分开进行住户和人口的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掌握和控制人口和住户的自由迁徙。自从1958年1月9日中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到现在为止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二元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是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施工业化战略,防止城市膨胀,维护社会治安的产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其与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改革现存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就是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平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现状
基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与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新的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相关学术研究者都对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清楚认识和相关探讨。从国家层面来讲,从建国初,中国实施工业化战略开始到目前为止这段历史进程中,国家都是根据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以及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具体需要而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相关修改[1],其出发点是靠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牺牲广大农业人口的利益来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在总体上城乡户籍制度二元分割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从学术研究者的角度来讲,学者已清楚地认识到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的必然性。但在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以渐进的方式,有步骤、分阶段改变现存的二元户籍制度,以降低由于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崔元峰、冯华在分析了迅速改革二元户籍制度的一些负面影响后,提出了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不可冒进的观点[2]。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上分析现存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比如说,周海娟、殷资在深入分析了二元户籍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改革户籍制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3]。张润君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从制度刚性和制度嵌入性两个方向来改革[4]。汪立华在比较国内外户籍登记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5]。李若军对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问题做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6]。这些学者的研究在总体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甘肃省户籍制度改革现状
甘肃省由于特定地理位置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较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且省内区域间资源禀赋、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空间分布等方面极不平衡,所以甘肃省无法像河北、重庆、山东等地区一样快速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采取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必须以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为试点,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的统一。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20号)精神,并结合甘肃省实际,2000年3月21日甘肃省政府批准并通过了省公安厅制定的《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定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等十七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为首批城镇户口改革试点地区,这标志着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工作在甘肃省正式拉开了序幕,并形成了一套包括指导思想、实施范围、实施条件、审批程序在内的完整的改革方案。
三、甘肃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1.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做好户籍制度改革配套工作
由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路径依赖现象[7]可以得出,以往形成的制度对现在和未来的制度演进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变迁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二元户籍制度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人为设计出来的一种制度规则,其经过长期的自我强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城乡分割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完整的制度体系,所以改革二元户籍制度的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的工作,其改革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果做不好相关的配套工作就会使整个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陷入一种无效率的状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二元户籍制度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为实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创造有利条件,甘肃省应该在整个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现实大背景下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总体的规划。
2.加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吸纳外来劳动力能力
户籍制度改革是否顺利的外部约束条件可以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资源,城市创造的就业岗位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等能否满足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由于甘肃省大量的农业人口长期居住在农村且从事比较简单的农业劳动,收入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其对城市生活在心理上有一种向往,伴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大量的农业人口离开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跟不上,创造的就业岗位无法吸纳转入的劳动力资源,整个城市会陷入城市膨胀状态,转入的农村劳动力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加深了城乡居民的矛盾,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威胁。
3.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模式,逐步推进改革深度
自甘肃省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工作拉开序幕到现在,甘肃省户籍改革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连接农村和城市“桥头堡”的作用日益凸显,小城镇实现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城市化要求,甘肃省在现阶段应考虑对县以下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户口实行开放式管理,即把现在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管理制度统一为一种管理制度。政府取消“农转非”指标政策,不对县级一下城镇和农村人口实行“农转非”计划指标管理和控制。而对于实行开放式户籍制度管理模式的县级一下城镇和乡镇的剩余劳动力在转入大中城市方面应该分类考虑,对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兰州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应该严格实行国家的“农转非”计划指标,根据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城市自身人口容纳能力,科学合理的确定指标数,防止城市人口膨胀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的削弱。而对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天水市、平凉市等其他十个城市应该放松户口迁移准入条件,适当增加“农转非”计划指标数量,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地区和二、三产业转移。在对外来劳动力户口管理方面应该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具体来讲,对外来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重点大学毕业生和其他高科技人才实行自愿落户的政策。对外来的在本省兴办第二,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者,在权衡其所兴办产业对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利弊的基础上,对满足要求的劳动者及一起居住的亲属的户口进行办理。对外来务工的一般劳动者,应该在综合考虑其在居住年限、收入状况、居住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户口迁入准则,对满足条件的务工者应及时办理城市落户。通过有步骤、分类别的户籍制度改革,不断为甘肃省实现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开创道路。
4.政府要及时转变观念,切实保障广大进城农民利益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是由政府主导,对政府部门来说,其已经认识到改革户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对户籍制度改革终极目标把握方面,相关部门常常陷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达到提高地方城市化水平的目标。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地方政府把改革户籍制度,增加转移人口数量,追求城市化速度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部分,而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并没有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导致户籍制度改革陷入无效或混乱状态。市场经济鼓励一切主体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追求财富,但是现存的二元户籍制度并没有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追求财富的机会,这样会加深进城农村人口对城市居民的矛盾,甚至会滋生进城农村人口的犯罪行为。
5.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价值观
城市居民由于长期享受户籍制度所带来的特殊利益,以及长期的城乡分割造成城乡居民在文化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对这种利益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居民为维护自身利益便极力阻碍户籍制度改革。所以相关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农村居民进城后应通过不断接受教育,主动接受先进的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主动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广大城市居民应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进城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积极接受农村居民所带来的先进的文化,做到城乡文化的不断交融,最终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下,形成一个和谐的价值观,减少冲突,实现城乡居民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贵山。1949年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述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崔元峰,冯华。户籍制度改革不可冒进[J].开放潮,2001,(9).
[3]周海娟、殷资。论二元户籍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综合管理,2007,(6).
[4]张润君。制度的刚性与嵌入性研究――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解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4).
[5]汪立华。中外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3).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篇六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学籍管理,是规范办学行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顺利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各县区、学校务必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中小学学籍信息数据信息全面、真实、准确。
二、明确管理职责
学生学籍信息数据按“学校收录、属地监控、分级汇总、全省联网”的程序规范操作。市教育局负责对各县区教育局、各普通高中(完中)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各县区教育局负责本辖区学校学籍报送的审核审批,并对辖区内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三、重视队伍建设
各县区教育局、学校应建立学籍管理机构,配置专用设备,配备专门人员,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满足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科学、高效和规范化需要。
四、建立工作制度
各县区教育局、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如学籍审核制度、数据上报制度、数据保密制度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学生学籍数据和学生基本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五、严肃工作纪律
各县区教育局、学校要有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录入学生的学籍信息并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生学籍信息。
六、建立考评机制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篇七
学生的学籍管理,同教学运行管理、教师管理、教学工具与环境管理一样,均属于教学行政管理的范畴,是学校最基本的常规管理工作,也是各地组织学业水平考试、发放学历证书和办理学生异动手续的唯一依据。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学生无序流动和违规异地招生的有效途径,更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学校校长是学籍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学籍工作的校领导负责组织学籍管理员、班主任和学生及家长完成学籍信息的采集、核办和更新,开展学籍系统应用。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本校所有学生的日常学籍管理申请业务,查询本校学生的学籍数据,通过报表查看分析本校学生学籍数据和学籍变动情况。
二、高中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根据《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高中日常学籍管理主要依托学籍系统做好学籍系统配置管理、学籍注册管理、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籍正常变动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六个方面。总体而言,高中学籍管理主要就是坚持新生准入、学习考核和毕业资格三个审查的动态管理过程,保证学生学生证的单一性和终身性。
三、高中学籍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学籍系统平台应用问题
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可在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系统下运行,但有时Windows7系统运行中会经常出现不稳定状况,主要表现为查询的内容不显示或显示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与Windows7使用的浏览器不配套导致。
(二)学籍注册管理存在问题
在学籍注册时,许多学生和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导致查重问题和信息更正问题频频出现,给日后学籍管理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三)学籍动态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籍动态信息管理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分别为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籍正常变动管理。1.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学籍信息变动管理分为两种:一是关键性数据变动。该变动需要仔细核对学生关键性数据(学生户口、身份证、学籍信息)相一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公安部门户籍管理问题,经常会出现学生户口、身份证、学籍信息三者不一致的现象,变动需上传公安户籍部门证明材料进行佐证;二是非关键性数据变动,该变动相对于关键性数据变动较简单,这里不再多述。2.学籍异动管理。学籍异动管理涉及面很广,但最常见的主要是学生转学和休学。转学在国网中转学分为三种:一是省内转学。省内转学管理相对容易,但国网中存在漏洞,民办校转公办校、低转高在一段时间内是存在的;二是跨省转学。在拿到学生的国网学籍号和姓名后,因为国网还不能实现实时联网,省网与国网之间必须在夜间进行对接,只能在夜间实现跨省查询功能。同时,跨省转学还需要先提出申请,待省网与国网对接后才能发出请求后,并且在对方学校的配合下才能实现跨省转学,导致跨省转学办理的时间基本上在半个月以上;三是毕业后跨省就学。该变动是针对初中毕业后学生需要到原籍所在地初中申请跨省就学。在这个变动过程中,有很多学校的学籍管理员把毕业后的跨省就学理解成为跨省就学,导致出现很多学生转学年级不对等,学生无法转入的现象。
(四)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籍档案管理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学籍定期整理问题。因为涉及到学校内部分班问题,学生学籍档案经常流动,造成学籍管理混乱。二是数据保存问题。国网学籍系统的数据保存主要保存在网络上,但如果网络不畅,会导致不能实时查询,需要及时备份。
s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国网与省网的建设
针对目前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不畅,建议国网与省网一是能够实时对接,方便查询和变更信息,二是提高网络的适用性,兼容各种浏览器的使用,或指定固定的浏览器配合使用。
(二)学校各部门加强配合学籍管理工作
一是学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尤其是分管学籍工作的校领导要加强工作指导,强化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强对数据和档案的保密、备份和档案管理,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提高备份和管理的力度,加强技术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基本信息不公开、不扩散。建立健全学生学籍档案及学籍管理制度,尤其是需要进行网下数据备份和学籍系统定期备份,实现纸质和电子“双备份”;三是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法制意识、保密意识、政策水平和学籍系统操作水平。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篇八
一、校规的界定
1.校规的调整对象及与学校章程、管理制度的关系
校规、学校章程、管理制度,是学校自己制定调整不同行为、不同关系的管理规范。校规调整的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校对它们的评价和监管关系。校规的地位和效力位阶要小于作为学校“宪法”的章程,也仅是学校众多管理制度之一。校规在章程指导下制定和施行,并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一并实践“依法治校”。
2.校规的表现形式
校规作为一种规范形式,有与法律相类似的表现形式,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初级中学)为例,该校校规的表现形式有:《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兴陇中学学生在校规范》、《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兴陇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条例》,以及与以上成文规范相配套的执行制度。但实践中,校规还以书面或者非书面的通知、口头要求等不成文形式存在。制定和执行校规一般归为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团委为主管部门,分管德育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或老师、或被授权的学生为校规的实际执行者,这些部门或者人员对学生行为处理的个案实质也起着校规判例的作用。
3.校规的内容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为例,校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校常规、仪容仪表、升降旗常规、早操常规、上课常规、课间休息常规、作业常规、卫生常规、就餐常规、奖惩条例。校规把学生在学校的每个环节、每类可能做的行为都纳入到了管理范畴,这既是常规,也是全规。
因此,校规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依法制定,适用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及学校对它们进行评价和监管的规范总称。
二、校规的现状――现实作用与法律地位极不协调
校规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最直接依据,关系到学生的最广泛利益。它从学生每天进校到离校,对学生的言、行、穿、吃、学、玩等都有规范和约束。它维护了秩序,但也可能损及学生权利,甚至是学生最基本权利。近期的“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即为突出事例[4]。
但校规的法律地位仅是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不属“法”的范畴,不具有法的普遍的和必须执行的约束力,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或参照[5]。在现有法律体系中,也找不出对校规有非常明确且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校规这种最贴近现实教育生活却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处境,使得法律对它的规制极弱,也导致了实践中的乱象及其对学生、对民族教育甚至基本权利的损害。
1.校规失范与校规恣意
校规失范是指校规内容对法律法规的违反、对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违背。它表现为各种不合法、不合理的校规条款,如某校校规规定:“对行为恶劣的学生,学校将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责令其公开检讨,并根据其对所犯错误的认识程度,给予相应的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处分”[6]。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尚有不公开审理的保护,违反校规却要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予以集体讨伐,这是严重侵犯学生名誉权的行为。再如某小学校规:“体育课按老师要求上,严禁上厕所、喝水、回教室。”[7],该校规既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也是对常识的无视。
校规恣意是指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无视或者忽视学生家长意见、学生意见、普通教师意见,仅依一己之意制定校规的现象。有学者用“校长一怒校规出”来描述[8],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很多学校校规的出台基本上没有听取学生家长、学生、教师意见,也是事实。校规恣意加重了校规失范现象。
2.学生抗争及其高昂代价
学生抗争的事例表现为一些极端事件,2010年10月9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的13岁七年级女生张悦在三次被赶出校门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抗校规中的“短发令”[9];2004年4月19日,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郭沟村小学6年级学生郭洪渊因数学考试分数与估分差19分,以自杀的方式对抗数学老师的罚款抵分数规定[10]。极端例子虽为个别,但学生对校规的不满或者抗争却是普遍的。一份对某初级中学404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校纪校规内容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8%,而满意的仅占5%[11]。而这种非常不满意的抗争会表现在学生对校规的故意违反、心理抗拒上面,学校对学生故意违反校规行为的规制和对心理抗拒的威压,则会造成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隐性伤害,其典型例子是学生心理疾患和人格缺陷[12]。
尽管对极端个案我们可以启动民事或行政诉讼来救济学生权利,或者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惩治犯罪事件,但更普遍发生的非显性权利侵害则可能得不到任何补救或救济,或者可能积累到无法补救的状态。迟到的正义和无法补救的侵害,已经损害到了学生个体的正常成长,也将逐步损及我们整个民族的良好发展。因此,校规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它应得到更明确、更有效的法律规制。
三、对校规形式法源的推演求证
校规虽不是法律的范畴,但仍应依法制定。虽然校规所依据的法律很笼统,但通过推演,我们仍能够找到约束它的一系列形式法源。不同位阶法律对校规的规范有详略之别,《宪法》仅明确国家有实施教育权力,《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则将之扩展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国家实施教育权力的具体权力规范,包括可行使的权力内容及对权力约束规范,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则对这些权力内容及权力约束规范的实施明确了细则或做了补充。
1.《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是校规的宪法法源
《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它确立了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政策的推行、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办学权[13]。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权的实际实施人,被间接地授权通过校规来实现国家教育权。
2.《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是校规的法律法源
法律是对宪法规范的具体化,《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直接明确学校有实施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它们没有提及校规,但其中的“章程”、“学籍管理”、“奖励或者处分”、“学校管理制度”、“批评教育”,或隐含了校规名称、或明确了校规内容,但尚不是具体可实施的教育管理规范。
3.《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五十八条是校规的部门规章渊源
《小学管理规程》是教育部的部门规章,第十三条“小学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要求校规的评价标准应该全面;第十五条“小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表彰,对犯错误的学生应予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小学不得开除学生。”明确了校规的评价形式、校规的处置规则界限――不得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第五十八条“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要求学校进行制度建设。
但《小学管理规程》也只是就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评价、评价形式和处置界限做了明确,对德智体评价标准、品学兼优认定标准、错误认定标准和实施这些标准的程序尚未明确。
4.“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以下简称教育部通知)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省学籍管理办法)是校规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法源
教育部通知和省学籍管理办法在法律体系中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法律渊源,不能作为在行政诉讼中审判的依据或者参照[14]。但作为行政规范,对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中小学校和全国的中小学生具有约束力。相较而言,它们与校规内容最为接近。
教育部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地中小学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这可以认为是中小学制定校规的最直接依据,制定校规是教育的制度化工作。上海市《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第二项内容也表明,该条例的制定依据之一《中学生守则》(该处罚条例的2007年已经不再适用《中学生守则》,因为2004年9月1日施行的教育部通知已把中学、小学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此为上海市兴陇中学的错误)。教育部通知的附件,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明确了中小学生的思想要求、行为要求、着装要求等,但仅是一种倡导性语言,而非强制性规范,且无处分规则。各地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效力范围低于教育部通知,但其内容相类似。
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规章《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七条授权,制定省学籍管理办法,其对本省的中小学学籍管理有约束力。以2006年4月1日起试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为例,它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考核与评价规则、毕业结业肄业条件、奖励处分形式程序、学籍管理规则等,其约束力很强。该办法设置了人手一本的评价结果记载手册――《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该手册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证书发放、奖励、升学转学相关联,而且一直跟随人事档案。但该办法设置的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却无具体标准,对其中的“犯错误”也没有认定依据和程序。
虽然教育部通知附件里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倡导性的对与错,但各省学籍管理办法不能想当然地以此来作为认定标准。因此,省学籍管理办法仍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5.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最基层实施者的法律地位是校规的身份法源
以上推演发现学校依据正式法律法源和非正式法律法源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仍无法落实对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评价机制,无法落实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权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落实对学生的奖励和处分机制。依据上的不明确与法律职责地须执行之间产生了矛盾,谁来化解?目前尚无明确法源。
学校作为最基层实施国家教育权力的主体,获得了公法人身份,它只能制定校规,将上位法源的内容进行“统一”,并落实各项义务教育职责。但实践中统一与否、落实与否,全赖于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因为目前尚无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审查机制,也无学生家长、学生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参与、修正机制。
校规有形式法源,但对它规范不彻底,它引发了各义务阶段学校对上位形式法源的不明确、不遵守和对上位形式法源留下空缺处的恣意填补,导致了校规的现状。为扭转这个局面,我们必须认清校规形式法源、准确解释校规形式法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健全制度,使校规有明晰的、有强制约束力的形式法源链条,并以此有效规范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彬,施启胜。试论校规的道德意义与管理意义――以龚超事件为例作分析。教育学刊,2006(12).
[3]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4] 曹建民。"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三次被赶出校门服毒自尽。山东商报,2010-10-12.
[5] 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7] 张学亮,王荫玲。中小学校规的观察和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4(9).
[8] 茅卫东。警惕“校长一怒校规出”。中国教师报,2003-02-19.
[10] 李晓燕。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谭小平。初级中学校纪校规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12] 李晓燕。学生权利和义务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温辉。宪法与教育――国家教育权研究纲要。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篇九
【关键词】中小学学籍;学籍统一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2-0035-02
学籍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成长记录,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学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学籍管理手段对于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地,学生跨地区、跨省转学日益增多,这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中小学学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更是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为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据报道,截至2013年8月,全国已有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的14个省市完成了系统部署;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兵团、北京、浙江的20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数据采集或数据补录工作;包括内蒙古、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宁夏的8个省市的3520万名学生的数据已进入全国系统。有感于全国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学籍管理的统一,笔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有些期许,也有些担忧。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
为了解决各地各自为政的不统一的学籍管理局面,为了实现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教育部建立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并实行“籍随人走,终生不变”的学籍管理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这种系统和制度具有以下优势。
1.连续学籍可跟踪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以受教育程度高低而进行区分管理的分段式管理制度,而每个阶段的学籍管理有所差异,甚至相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学籍管理也不相同。这种情况下,学生异地转学、升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籍中信息的中断和缺失,难以追踪学生终身学习历程。而从小学入学开始建立唯一的学籍号,一直沿用到研究生教育甚至到继续教育阶段,便可以解决分段式管理中极容易出现的信息不连续问题,并拥有完整的学生终生学籍档案追踪,从而让学生在小学、中学换校时实现完美衔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统一管理可共享
一名多次转学的学生可能拥有多份不同的学籍档案,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各地的学籍管理只是局限在自己所负责的小范围内,与周围地区缺乏必要的联系,继而导致虚假注册学籍和跨省、跨地区、跨学校重复注册学籍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高考移民”和跨区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如今,唯一学籍号和全国范围内学籍统一管理从根本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包括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注册、学生信息维护、毕业升级、学籍异动等的信息化管理,及时跟踪全国各地的学生流动,全面掌握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的乱象和“高考移民”、跨区择校等问题。
3.制式平台可监控
以往的学籍管理制度很难掌控流动学生的准确数据,尤其在学籍异动时,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屡禁不止。如今,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则有效避免了学籍管理制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着力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覆盖,因此系统可以精确地统计教育行政部门所需的信息,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经费的拨付提供精准的数据,从而有效地杜绝教育经费拨付的误差,防止个别学校虚报学生数量套取教育经费、吃“教育空饷”的现象。
4.相关拓展可持续
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应用方法,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实现学籍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的拓展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还可以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学生资助、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善计划、校车管理、控辍保学、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需求。同时,全国还将逐步推广使用免费的学生卡,这种学生卡可以把学生学籍管理、学期注册、图书馆、计算机房、网络缴费、医疗等各方面的应用整合在一起,具有存储学生的各项信息、餐卡、借书证、学生证、公交卡等多项功能。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熟练,还将逐渐研发出更多的延伸功能以方便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的中小学生们使用。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是显著的,但是其中也隐藏着不少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系统运行安全排在第一位,千万不能让系统成为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新途径。同时,系统运行稳定性十分重要,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的使用时段大都比较集中,即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阶段较为频繁,如果出现类似铁路购票系统的“间歇性瘫痪症状”,那么本来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能就要变得毁誉参半。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并不需要多么的华丽漂亮,易用却是必不可少的,尽量不要给学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增加额外的使用负担。
另外,以前一些地区学籍管理中的小问题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各个省市地区汇总到全国,便容易形成较大的困难。比如,就地区而言可能只有百十人转学、择校,但是放到全国范围内,数量可能就要以万来计,尤其涉及地区之间,省市之间,情况尤为复杂。可以预估的是,这种类似由大数量的小问题积累而成的“困难户”不在少数,如何省时省力、便捷迅速地处理好这种事情,在学籍管理统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的实行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效、简便地管理中小学学生学籍成为可能。而且由学籍管理系统延伸出来的附加功能在多个省市地区也已经有所开展,比如,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学籍卡中除了含有学生学籍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汇聚了公交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的功能,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深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学籍管理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刘红霞。注重细节,让学校生活更美好——中小学学籍管理科学化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1(12) .
江苏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6) .
王惠兰。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35).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