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故事范例精品多篇范文
[导读]趣味数学故事范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趣味数学故事 篇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有效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外,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完善和发展。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渗透,借助数形结合将抽象的代数知识具体化和简单化。本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把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组合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对启发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思考和判断反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形结合渗透在中学数学的每个部分,依据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去思考,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思考。数形结合不仅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优化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能够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再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打破当前师生课堂互动的尴尬境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解题中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形结合进行讲解之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解题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数学解题更加简单,也能让答案更加明确,帮助学生得分。比如在学习完《统计调查》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对班级中学生在周末每天上网的时长进行调查,初步划分为1-3小时,4-7小时,8-11小时,在学生进行完调查之后,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相应的区间调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肯定会直接写下每个学生上网的时长,就只写了2h,3h等一堆数字,这样不仅答案十分乱,而且很难得出最后的结论,班级中的学生平均上网时长是多少?大致集中在哪个区间?哪个时长的学生人数最少?等等,如果学生不画图,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取平均值,进行统计,一个个数哪个区间的人数最少,增加了工作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扇形图,或者是柱形图、折线图,这样答案就十分清楚,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快速的看到结果,最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这一概念,能够让学生在所有需要图形的学习中把图形的作用最大化。数学解题中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脱离教师之后独立地开始应用图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多了很多乐趣,教师在进行例题分析和课后辅导时,要尽量做到数形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真正把图形变为自己学习数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充分利用教学案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教学中要把数形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和强化,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题。教师要重视典型案例的选择,并着重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目标等综合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在解题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际需要收集趣味数学游戏、故事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个章节时,函数变化规律是其中的概念学习难点,对此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画出函数图像,轻松准确的判断函数正负,提高学生对三角函数特殊性的认识。数形结合能够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再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打破当前师生课堂互动的尴尬境地,可以让数学课堂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数形结合思想是提高初中学生解题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只有灵活有效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简单,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做到胸有成竹,简单易懂。
参考文献:
[1]邱春丽。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6(3):11-12.
趣味数学故事 篇二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
基于“双主导向”理论,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展开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求。为此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为数学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追溯数学历史,体会在数学知识符号形式演变下其本质的固定化等,能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悟数学文化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心理,继而主动投身数学学习中。同时,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具象及表象思维为主,在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与公式时会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自信心不足,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文化中数学家持之以恒钻研数学理论的小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形成榜样效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勇于克服困难才不会被困难击倒,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受到数学家故事的鼓励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知识本质
数学文化形成于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演进、应用过程中,每一阶段数学知识的符号形式都有较大的差别,但数学知识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要想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良好的数学观念,就需要对数学知识“追根溯源”,了解数学知识如何产生、有何应用。但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仅将数学知识的定义与应用方式机械性地传输给学生,小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其在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会形成学习倦怠等不良心理。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改变对数学课堂的刻板印象,以多彩的数学文化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一类数学文化现象追溯该文化的起源,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便会对数学知识的价值形成新的认知。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追根溯源”的过程便是运用逆向及分类思维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认知。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固有的思维观念,突破自己的教学框架,在学习中提升自我能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方法,真正将数学文化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融入数学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适应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发展史、数学知识思维过程与方式,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一方面可以文化内涵为指导帮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精准实施教学策略,继而避免走入重理论知识、轻应用实践的教学误区;另一方面可依托数学文化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索与审美空间,促成学生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追溯数学历史,体会知识本质
数学文化发展、演进与应用历史中蕴含着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学生深入领会数学知识本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性、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重要因素。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数学文化历史中挖掘出与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发展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资源,并精准设计切入时机,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在讲解“分数”相关知识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分数表现的演变历史视频:公元前5年,我国先辈用同样长短与粗细的木棍表示分数,在上方的木棍为现代分数的分子,在下方的木棍代表分母;至我国分数表现形式诞生的500年以后,印度人探索出运用数字表示分数的方法,其与我国分数表现形式类似,仅将木棍替换为数字;自此1000年以后,阿拉伯人以一根横线———分数线对分子与分母进行区分,形成当前我们使用的分数表现形式。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三种分数表现形式的共同点以及当前所使用分数表现形式的优劣。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展示了数学的趣味和魅力,并在分数表现形式演进历史中总结出分数的本质: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同时,学生在对比后会了解分数线的重要性,在今后书写分数时可以有效避免落下分数线的现象。
(二)品味数学故事,树立良好态度
数学家的思想、对待数学的态度以及精神品质是数学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没有端正数学学习态度,认为数学知识难度较大并且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低,继而产生数学知识“无用”思想。基于此,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经典故事,在让学生品味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分散或学习懈怠状态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应的数学家故事,如苏步青,利用数学家身上的品质和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具有助推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作用。苏步青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并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中,励志以数学保卫、回报国家。故事讲解完毕后,教师可请学生谈一谈对数学学习的感悟、遇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可运用的数学知识等。通过故事启迪、联系生活,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价值,也明确了自身的责任,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参与文化活动,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文化形成于数学家严谨务实的钻研过程中。因此,开展实践性文化活动是数学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和寻找与分数相关的生活实际,并且将问题整理好,在课堂上提出,如可以提出“中秋佳节到来,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想要分一块月饼,要怎样分配呢?”通过这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去思考、理解和掌握“分数”这一知识点,并且能够通过“分月饼”这一道数学题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尊敬、礼让父母的美好品德,将数学文化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中。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校园和班级环境的创造,用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数学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细节中,贯穿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四)联系实际生活,探索数学应用
学生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在于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数学思维,也是一种数学能力,为此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其中,给学生带来熟悉的感受,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数学。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华罗庚最优算法提出过程为例,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总结、理论推导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生活中的百分数”为主题组织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小组成员、研究内容与地点、制订研究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再次,设置研究汇报课程,研究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如所拍摄的商场打折促销照片,并举例如果购买某产品何种促销方式最省钱。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调研过程”“最佳调研报告”等奖项,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成果可视化。
趣味数学故事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在科学知识、精神领域、和谐氛围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取向、人格形式、审美情操、思考方法、知识才能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把人们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滋养等教育,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的意义、追求的目标、理想观念、道德水准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合理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把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因此,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理所当然。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这表示把人文知识或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糅合在一起,浸泡在数学知识中。这样一来数学课堂就变得更丰富,更具有生气和人性,突出了数学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人文素质
数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培养人的主要载体。它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中,人们注重事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判精神,大胆创新、探索真理的奉献精神,都是极其广泛的人文教育素材。就当前课堂的要求看,数学课堂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大胆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人文素质直接或间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改变人的思想观点,启迪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争取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它们都是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养料。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灵魂,是知识的源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个科学知识丰富但缺乏人文素养底蕴的人,绝不会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1.抓住数学知识的特点,利用数学课堂阵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人文素质的渗透,促进个性发展。比如:在学习分类统计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统计污染环境的垃圾种类。如废气、废水、废渣、废电池、废塑料袋、各种噪音、夜晚灯光、装潢材料等。调查分析暂时污染和永久污染的垃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
2.利用数学美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数学是美的,它具有简洁与灵巧、对称与和谐、深刻与丰富的美。数学知识中的这种美,不像美术那样以色彩、线条、画面等直观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逻辑归纳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变而形成现实生活与理想空间的完美表象。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由于负数的引入,加法可以转化为减法、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和减这一互逆运算达到了辩证和统一,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这不正是数学美的真实写照吗?
3.结合数学家成名的事例,激发学生勤奋刻苦的人文品质
众所周知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重大贡献就是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开创并建立了闻名遐迩的“陈氏定理”,因此有很多人亲切地将他称为“数学王子”。但是没有人会想得到,他的这一成功源自于一个数学事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炫目的光辉……”陈景润听得津津有味,并对这一奇妙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大量的数学方面的书籍,增长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概念、法则、公式、逻辑,钻研数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个数学事例,引发了他的数学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刻苦,继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随时渗透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
4.组织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氛围,进行人文感染
趣味数学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她展示着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学生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和神奇奥妙的数学方法,因此,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向往,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通过数学竞赛、数学故事、数学生活实践、数学名家采访、建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严伟赵.数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1.
趣味数学故事 篇四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基本原则;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大国工匠的时代需求。高职院校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强工匠技能,致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问题备受教师的关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数学文化,在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提高其在文化教育中的融合度。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两种含义。狭义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1]。数学文化是一种世界的、历史的、思维的、高度抽象的应用文化。数学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公理、法则等,它们以能够看得见的物质形式表现数学,而数学文化则以隐性的方式反映数学。一个人将来对于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遗忘,但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严格的思维训练,所领悟到的数学的思想精神都会随时随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潜意识地指导着人的行为活动。
二、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育人性原则。数学文化是大多数高职学生发展的主观需求,也是学生文明养成的有效途径,更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所需要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精心分析现行高职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制定出数学文化教学目标,在课程培养方案、教案、课堂教学等环节深入研究[2]。不仅要传授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深入挖掘数学课程的文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积极的人文气质、求真而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大胆而创新的开拓精神,不断内化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从而提高数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和精神品位,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融入性原则。融入性是指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数学文化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选定数学文化教学的“契合点”,准确选择现阶段学生认知程度可接受、可理解、可吸引学生,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数学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通过大量选取高职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家趣闻轶事或通俗易懂的数学史,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数学文化元素”融入到数学知识的传授中,润物无声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融入数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观念等,让学生更加彻底地了解数学,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传承性原则。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科学的瑰宝。数学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根据古籍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传说推测,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了数学的萌芽,例如这一时期“结绳记事”的数学方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劳动中的智慧结晶,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学习和研究中国数学文化,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数学文化,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中国数学文化生生不息得以代代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的竞争力。
三、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通过日常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日常数学教学是使学生系统接受数学知识的一个完整教育体系,在课程介绍、概念引入、原理使用、案例分析、思维训练等环节都可融入数学文化,全方位发挥数学文化教育的最大效用。针对这些内容首先寻找合适的契合点,例如选定课程介绍为契合点,可以引入该门课程的创始人故事或发展史。再比如选定高等数学极限概念为契合点,可以引入我国历史悠久的极限思想,战国时期庄周论著《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的木杖,每天取其一半,永远取不完。同时这也蕴含着辩证的哲学思想,有限的物体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有限之中有无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高等数学课程中有反函数的典型概念,有逆定理的反向命题,有微积分的互逆运算,有反证法的证明方法等,这些都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方式,逆向思维的学习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培育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概念的高度概括,人类对教育的认识已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教育认识的改变加快了数学文化进入课堂的步伐。2001年由顾沛教授在南开大学首次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从而把数学文化带入了大学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在课程设计上主要传达数学的背景文化和思想,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数学文化的课堂考核可以采取读书报告的形式或演讲的形式,课下让学生自行查寻有关书籍或上网搜寻相关资料对所关注的兴趣内容进行研究,自行整理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演讲的形式传达给教师和同学们,在演讲时要陈述自己的个人观点或创新性想法,再由教师和同学们点评打分。通过这种课堂考核模式提升高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查找文献能力、评价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更好地辅助学生提高学科素养。
(三)通过教师学术讲座介绍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观点、数学语言、数学思维、数学发展、数学家的足迹、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关系,还包括数学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与社会的联系等。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形式给学生传播广泛的数学文化,这些数学文化在学生的头脑中长期积累,形成每个人的数学素养,促使他们能从数学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在解决问题时具有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合理地量化和简化,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
(四)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走进数学文化。社团活动本身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利渠道。通过组织开展全校性丰富多样的数学文化活动,比如数学竞赛、数学建模、数学经验分享、趣味数学活动等,引领学生走进浩瀚的数学海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过程,更透彻地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培养数学兴趣,适应大学数学学习方法,为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开发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大脑中吸收掌握的知识,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迸发求知欲和创造力。
(五)通过校园文化节宣传数学文化。学校通过举办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活动月、数学文化欣赏等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群众性特点的数学常识抢答、数学漫画展、数学手抄报、数学生活应用等各种相关活动,使大学生走进数学、更加亲近数学、欣赏数学、感悟数学、热爱数学,培养追求真理的品质,不断推动数学文化建设。此外,由于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他们经常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看手机和电脑上,教师可以通过QQ或微信,利用电子课件、在线课程、视频、动画、影视作品等,乘势对学生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数学原理、数学应用小常识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四、结语
随着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需求的提高,高职数学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既要传授抽象的数学理论,也要传承与发展浓厚的数学文化。采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种有力措施,实现对高职学生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兆蓉.论数学文化的概念和建设[J].高教学刊,2018,24:182~184
[2]李小华.浅析数学文化具有的教育价值[J].数学教学通讯,2019,18:34~35
[3]李翠荣.数学文化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73:115~116
趣味数学故事 篇五
一、精选书目,以读激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和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故事类的读物,据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当前的数学知识,为他们精选合适的数学课外阅读书目,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深刻理解课本内容。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例题: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这个问题对四年级学生是比较难的。课前,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数学小子马小跳·数学乐翻天》,里面讲了鹅兔同笼故事,以故事、提问、对话的方式分析、解答鹅和兔子各有几只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初步理解了“鸡兔同笼”问题。课上教师再讲解时,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的课外阅读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学习了知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制定计划,稳步推进
小学生缺乏明确的课外阅读规划,绝大部分学生处于“毫无规划、随便阅读”状态,对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读物都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制定计划,根据不同学段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稳步推进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识字量较少,因此宜推荐一些拼音类的数学课外读物或者绘本类的读物。如一年级上学期可以阅读《马小跳玩数学》《神奇的数王国》《李毓佩数学童话故事》《爱数王国大战猫人部落》等书目,一年级下学期可以阅读《没压力的数学:城市寻宝游戏》《没压力的数学:数学怪兽》《没压力的数学:派对惊喜》《我超喜欢的趣味数学书》等书目。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从绘本向故事类书目推进。三年级上学期可以阅读《李毓佩数学童话故事》《奇妙的数学》《数学花园漫游记》《数学真美妙》《马小跳玩数学》《数学在哪里》(上册)等书目,三年级下学期可以阅读《数学在哪里》(下册)、《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数学王国系列等书目。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在有趣的数学阅读中可以先接触一些中学数学知识,他们也乐于阅读这些图书,如《亚力山大城数学历险记》《奇妙的古希腊数学历险记》《可怕的科学系列》《数学在哪里》(下册)等。通过以上的分年级分学期稳步推进数学课外阅读,在减少学生书面作业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学生眼界拓宽了、兴趣增加了、思维能力提高了。
三、注重实践,提升能力
趣味数学故事 篇六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字化、数学化,人们只有语文阅读能力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内容。
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工具和语言。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基本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阅读,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因素,数学阅读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概括联想能力、直觉创新能力和有效猜测能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还和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合理发掘等直觉的认识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适当运用阅读方法,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沟通不同学科的学习,使学习方法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低年级数学阅读的现状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肯定是一个潜在
的“差生”。目前低年级数学阅读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数学阅读还未被学生所接受。
只有语文才阅读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不懂什么事数学阅读,也不会阅读,因此,根本不把数学阅读当做一回事。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没有什么可阅读的。一次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先预习一下课文或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拿出童话、故事等别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认真看一些数学。
(二)阅读不认真成为做错题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体会到,考试中凡是错题,80以上的学生缺乏阅读,没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好题意。往往丢三落四,问非所答,问其原因回答是“看错了”,没有把题目读仔细。从而,导致认真阅读与潦草阅读的学生间成绩的差异。
(三)缺乏最基本的数学常识。
在华罗庚、祖冲之、刘徽、陈景润等名字中,你认为有几位是数学家。[3]A、一B、二C、三D、四,近80%的学生选择D。因为陈景润在数学书中出现的极少,所以学生认为他不是数学家,缺乏阅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常识都不懂。
(四)数学教材经常被遗弃。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有的甚至一学期下来,学生未好好地阅读过自己的数学课本,对其中的概念、例题出自何处一概不知、不了解。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外,学校、学生和教师普遍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大,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不到位。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门“难学”的学科,由于“难学”导致了学生的苦恼而厌学、不学甚至弃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上。目前,捕捉数学阅读的痕迹很难,对于数学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和读物也少之甚少,某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数学试卷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考试结果。因此,不管要学生的成绩,还是要学生的素质,都离不开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的几点思考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语文阅读重整体,数学阅读重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小学生重视数学阅读,讲清阅读意义,明确阅读目的,向阅读语文一样,渐渐养成喜欢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意识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才能自觉地去阅读,快乐地去阅读,持之以恒地去阅读。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人对数学的理解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定义、法则和各种题型的反复练习,阅读不阅读一个样。这种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殊不知对数学的理解首先源于对题意的理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其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非常重要。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种行为如能成为习惯,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年级以下的学生仍处于习惯养成期,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须从一年级甚至幼儿抓起,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做表率。教师坚持阅读,会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之效仿。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自己,又能感染学生。多鼓励。好习惯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挤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比较严谨、抽象,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需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若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并喜欢数学阅读,必须首先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常见于以下几种:
1、课堂预习性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能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和不懂的问题听课,往往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教师要事前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点、要求和范围,以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要的话还应设计相应的悬念或有趣练习题,使新旧知识不脱节,前后联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主动预习。讲新课之前,还要检查预习的情况。上课时教师不用费劲,学生就能吃透和理解所学内容,并饶有兴趣。
2、课堂提示性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具体方法是教师要事先列好阅读提纲,明确重点和问题,由学生按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示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学习新知识、领会新内容和解决新问题做准备。提示性阅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阅读要由易到难。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须逐渐加深,引导阅读教材,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二是设置问题要合理。一定要从教学大纲、章节特点、教材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迷信、不盲从,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疑点,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关键部分。三是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能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3、课外延伸性阅读。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趣味数学故事范例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