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范文

(作者:m雨言时间:2023-11-27 08:54:12)

[引言]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

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其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中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格,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关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路径。

(一)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指向。解决生态问题,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回应,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后的真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并切实满足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性提出“两山论”,着力推进经济与生态的双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的生活条件与适宜的生态空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保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最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受益的非竞争性,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导致温室效应剧增、酸雨频繁、各类资源短缺等,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了民众的生存安全,为全球敲响了生态警钟。面对生态问题导致的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向全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类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由此,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领域的规划逐步落实并取得重要成效,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普惠福祉越来越多。

(二)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民奋斗的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来成就,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逐年增加,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逐渐降低。

生态文明思想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发展和检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创造,也是自觉向人民群众拜师、求教、问策基础上的理论创造。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深化,根本上是人民深入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实践取得的新经验又使其不断丰富发展。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生态文明道路

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的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自信自立的品格,是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能站稳脚跟的正确思想。

(一)从自身国情出发,中国的生态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解答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正确的办法。面对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困境,必须根据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只有正确把握国情,制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顺利落实。在新时代,我国基于自身资源约束趋紧、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越来越强的期盼的国情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部分生态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现阶段,既要保证生态逐渐向好,又要注意我国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其一,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区,经过长期运转,农村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循环规律,具有较强的环境容纳能力,但一旦生态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其生态修复也最困难。必须守住农村地区,不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容纳能力而忽视其保护与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其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找准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目标,既不能以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又不能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抑制自然资源的开发。

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坚持中国的事情中国人民自己办,始终依靠自身力量解答时代难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奋斗目标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现代化而提出的最新的生态问题解决方案。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振兴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来实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将希望寄托于中国人民自身,将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二)突破西方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资本的支撑下,西方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但对于西方的生态观念,中国不仅没有照搬照抄,反而在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治理模式,由于中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存在差异,部分西方政客认为中国对西方的话语权造成了威胁。在国际舆论中,西方经常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质疑。中国必须要突破西方的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站稳脚跟。

不畏惧外部势力的打压与污蔑。攫取生态环境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是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中国强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跳出了西方的发展逻辑,但也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权威”。19xx年,xx发表了《xx》,报告中提及中国的大量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粮食,进而会造成土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将危及邻国,这样的中国“生态威胁论”层出不穷。同时,西方无视甚至恶意诋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丑化中国的生态形象。面对带着有色政治眼光的质疑与打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不信邪的态度,坚定走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信心,矢志不渝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磅薄力量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成功,以美丽中国的成就回应一切质疑、攻击与污蔑。

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强化生态话语的中国特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理,既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生态的特殊性。立足发展实际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两山论”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绿色革命,这是在生态层面对实现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的拓展,超越了西方“浅绿色”的生态治理模式。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伟大创造,强化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传播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好声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话语空间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真理闯新路

在“守正”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难题的一贯态度,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事业的领导,恪守马克思主义正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新理论、走出新道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正”,根本上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正。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也必须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理,扎根中国大地展开生动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其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洞见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科学发展。针对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耗材的现实,他们提出“两个和解”的命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的命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人与自然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整体,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命题做出了新时代的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十分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来源或基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哲学甚或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层面。”坚持守正创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挖掘精髓,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与理论借鉴。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的论述颇丰,“天人合一”强调了“天地和气”,是中国古人所追求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观点指出万物均来源于“天地”,强调了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孕育者;“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则强调生态资源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对于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传承与创新,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等观点,在更深层次上阐释了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及相处之道,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紧跟时代步伐,破立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

创新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紧跟“时代步伐”的破旧立新。

破除西式生态治理旧模式,发展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但以资本为中心,放任资本追逐无限增殖也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扩张式掠夺,进而产生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对资本进行合理管控,将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生态资源的恶性开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先发展后治理不归路的批判,跳出了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怪圈。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决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框定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路径。

破除只顾经济增长的老思维,建立绿色发展新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以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必须破除。面对盲目追求GDP增长而造成生态问题频出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抓生态治理与抓经济建设并非“虚”“实”对立的两方面,要破除抓经济为实而抓生态为虚的观念,实现以生态投入带来绿色经济产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去除环境代价、没有水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逐渐实现。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并解决生态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深层次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推进事业发展。

(一)以大历史观认识生态问题,牢牢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以大历史观看待生态问题,就是要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物质财富。在新时代正视、解决生态问题,是对过去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弥补、修复,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任的行为。

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尽管我国对生态问题高度重视,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转化为和谐共生,成为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挑起生态治理的重担,明确“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生态环境污染不完全是某一代人的责任,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均应担当的责任,是党必须要打的大仗、硬仗、苦仗的观点,以高度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干好当下的生态治理任务,同时又兼顾谋划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将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相结合,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深刻地体现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法。生态资源充足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当代人的发展绝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将其作为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来抓,这对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子孙后代享受到“绿色福利”。

(二)聚焦难题,解答何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

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有把握问题的主动性,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解答何以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之问,需要聚焦难题,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

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的难题,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依赖生态资源,而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无法满足无底线的开发,这决定了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环境与资源可承受的限度内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其一,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助推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各地区各具生态优势,必须善于因地制宜地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实现对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要注重生态产业链建设,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其二,注重能源结构的转换升级。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利用不是长久之计,依托科技创新开拓绿色低碳循环的能源方式是不断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三,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需求决定供给,市场上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助长着浪费现象,实施环境付费和环境税收等政策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聚焦生态责任意识不足的难题,以制度与法治守好生态利用底线。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加快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体制、强化制度建设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其一,以《宪法》为依据,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宪法,与其相关的制度正逐渐完善。未来,也必须坚持以宪法为依据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导向与保障。其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执行力,压实生态责任。要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将生态红线变成带电的高压线。其三,培养敢于担责的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②,这就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生态责任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带头的体系。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系统观念就是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对事物进行总体、长远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得到广泛运用并获得巨大成就。

(一)全局谋划,以生态文明为着力点推进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总体发展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建设全时域考量的结果。

统筹兼顾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推进工作时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保证长远、整体目标方向正确;又注意矛盾的其他方面,保证单个行动的准确无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协调发展、同向而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相互依存,生态文明建设还必须融入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之中,如在经济建设中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在政治建设中注入生态思想以树立清正廉洁的作风,在文化建设中塑造“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社会建设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全面实现小康,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将生态质量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了考量小康目标是否实现的范围。党的二十大在擘画二○三五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时,强调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①,充分强调了美丽中国对于国家总体目标实现的至关重要性;在谈及中国梦的实现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完善对于历史任务的完成和阶段目标的实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性、系统性

我国既有生态建设地区均衡性不足的问题,也有生态治理中的碎片化现象。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系统和全局的思维出发,在协同治理、综合治理上下功夫。

协调东西部生态资源以解决生态差异问题,提升生态平衡性。我国环境容量有限,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分布界线,也是生态环境界线。在“胡焕庸线”的两侧,其东南方和西北方各拥有我国xx%、xx%的土地,分别养育着我国xx%、x%的人口。我国东南部虽有较好的生态条件,但人口规模大导致其生态压力巨大,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保护生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态秩序;而西北人口虽少,但是总体而言不宜居,以草原、高原为主,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生态资源差异巨大的现状下,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等工程,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全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自然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化,受自然规则的支配,系统之中的要素配比具有强烈的结构性。“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命脉”互相联系,人的生存条件也同大自然联系,构成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系统整体。如果在生态治理上缺乏系统性思维,很容易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在新时代,中国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进行了试点工作,充分总结经验并继续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治理、保护我国的各大生态系统,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形成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美丽中国建设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也对世界向好发展有着诚挚的情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方面要处理好自信自立与吸收借鉴人类生态治理优秀成果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将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舞台,为解决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吸收人类生态治理优秀文明成果,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要善于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进而将其有机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正确看待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态文明成果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一方面,生态文明思想是根据国家和民族自身的现实基础、文化沿革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各生态建设文明成果包含着普遍规律。当前,世界有东西之别,社会制度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但是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文明成果,而是要拓宽世界视野,洞悉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特殊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新时代寻求新的生态问题解决办法,需要跳出“文明冲突论”,尊重文明的差异,以目标为导向,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历史智慧。

既借鉴国内外生态治理经验,又汲取教训。一方面,国际上有诸多关于生态治理的可行方案、有效政策。19xx年《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生态文明权、代际正义,开创了生态立法的先河,多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生态的法律条款并取得实际成效;欧盟作为xx体发布了系列方案,生态治理区域一体化成为其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另一方面,生态治理上失败的教训也同样令人深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各地居民在破坏森林时未曾想到这些地方会变成不毛之地,毁掉生存生活的空间,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生态危机的深度警示;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也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看到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自身的环保策略;又要聆听失败的教训带来的历史回响,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二)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解决人类共同的环境问题做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寻求全球合作是获得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开展多边生态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具有所有权、使用权全球共建共享的特点,当然,其遭到破坏后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全球生态问题是由人类共同行为累积形成,必须由全世界形成合力才能解决。携手全球各国人民走出生态困境,开展各国执政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交流对话以加强国际合作是其重要前提。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指引,鼓励各国人民共同行动,保护全人类唯一的家园,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树立生态文明大国形象并切实发挥作用,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大国之大,不仅在于领土和国家体量之大,更在于处理国际事务时所贡献的力量之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场合宣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议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绿色基建、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中国的生态形象逐渐丰满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认同。在未来,中国还要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发挥大国作用,带头承担起全球生态保护的重任,加快构建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综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富含“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答时代的生态之问给出的最新方案,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没有止境,生态文明思想也将不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继续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创造条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范文。

word该篇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范文,全文共有1015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doc》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六个必须坚持”的思考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