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范文

(作者:琉璃白时间:2023-12-28 10:11:17)

[摘要](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

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汇编(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

(72篇)

目 录

“千万工程”万千气象 夏县全面推进“千万工程”综述 1

“千万工程”20年的经验与启示 5

屈藤彦:

“千万工程”的“供销实践”:在乡村寻找诗意与希望 浙江省杭州

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助力美丽城乡建设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姜长云:

“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 10

张莉:

“千万工程”的嘉兴“三重奏”… 25

温岭市农办原主持工作副主任陈宗明:

“千万工程”的温岭实践与亲历感想 29

蔡新添:“千万工程”绘新景和美乡村入画来 城厢区打造生态美

产业兴治理好的“城厢样板”… 33

浙江大学严力蛟:

“千万工程”是浙江乡村建设发展的指路明灯 37

王艳群:

“千万工程”引领“万千蝶变”… 41

谢斌:

“千万工程”引领宁波乡村巨变 43

中国妇女报采访调研组:

“四个聚焦”找准切入口助力“千万工程”美好蓝图变妇女群众可及

可感现实图景 专访浙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杏仁 47

12.20年生动实践在宁波读懂“千万工程” 51

百姓与环境共美山水与经济共富 “千万工程”在瓜沥 57

浙江省委农办:

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62

德宏团结报评论员:

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德宏实践 69

三农时评编辑部:

从“千万工程”到共富示范区浙江走在全国前列 71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陈焕茂:

从四个维度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 73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易开刚:

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 “千万工程”再深化的理念变革与实现路径…7619.宁波市农业农村局韦棋:

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宁波样板 宁波“千万工程”20年报告……80 20.韦棋: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四色密码” 81

芜湖日报评论员:

奋力打造“千万工程”的芜湖样板 83

奉组轩:

奉化区“1+3”党建联建助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85

尹振海、康立刚:邯郸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五个

结合”推进村庄绿化 88

吴礼晖:

杭州:“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91

绘就民生幸福景中国石油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探访…96

广元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100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汲取奋进伟力深化“千万工程”接续谱写宁波“三农”新篇章 103

颜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绘就和美乡村画卷城关区提升精致农业

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106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浙江省分行:

金融赋能“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108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赵修彬:

金融科技助力“千万工程”… 109

温州日报记者郑序:聆听“千万工程”的瓯越回响 全国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浙南线温州段考察侧记 110

焦作日报记者王颖:

马村区: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113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陈衍水:

农发行厦门市分行践行“千万工程”助力鹭岛乡村振兴 116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王爱静:

农发行浙江省分行聚焦“三农”重点领域金融赋能“千万工程”……118 35.温州日报记者邹雯雯:

农行温州分行金融赋力“千万工程”照亮“万户千家”灯火 120

舟山日报记者刘慧静:

普陀山朱家尖:实施“千万工程”算好三本“幸福账”… 126

河北日报记者张晓超:新乐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

振兴路 谱写和美乡村新乐章 130

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 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城乡融

合发展 134

山西高平: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37

于浩:

山乡蝶变满目新 浙江“三农”立法助推“千万工程”提质增效……139 41.深化“千万工程”的理念与认识 143

章湧: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 145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卓翔:

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科学内涵和战略价值 149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责任编辑付渊: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持续

推动贵阳贵安农村“五治”走深走实 153

绵报融媒记者李灵越:塑形铸魂向美而行 绵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因地制宜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观察 155

中国电力报记者刘泊静:透过“浙江之窗”看乡村共富路 写在浙江

“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 160

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64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崔胜男:

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166

焦作日报记者赵改玲:

修武县:从“千万工程”中探求乡村振兴“密码”… 168

续写“千万工程”新篇章 171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马天抒: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72

辽宁日报记者李越:

学习“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178

营口日报记者张晶鑫: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振兴 180

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朱国兵: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82

农发行辽宁省鞍山市分行张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宝贵经验

深化主题教育推动以学促干取得实效 186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彰显南京特色的和美乡村 190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现实图景 191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 193

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笔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195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朱法君:

以治水成效夯实“千万工程”根基 196

沈阳日报记者傅淞岩:

用好“千万工程”公开讲话 走出富民强村致富路 202

宜宾融媒评论员刘婧: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擎画令人向往的乡村“和美图”… 204

玉树州:探索实践“千万工程”案例启示下的“强村”路径 206

姚颖超:

站在新起点上 宁波如何做好深化“千万工程”新篇章? 209

刘婵:

浙江“千万工程”,河南应该学什么 214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浙江“千万工程”,重庆可以学什么? 216

瑾萱:

浙江缙云 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山居图 221

张古悦:

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助力辽宁乡村基层党建工作 224

浙江日报评论员:

真理与实践的相互激荡 一论扛起“千万工程”率先实践地使命担当…22870.金融时报记者付秋实:

中国人寿:以保险保障和金融活水助“千万工程”深化提升 230

浙江日报评论员:

抓准精髓要义 二论扛起“千万工程”率先实践地使命担当 233

专题调研组: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235

“千万工程” 万千气象 夏县全面推进“千万工程”综述

(2023 年 12 月 7 日)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

11月27日,全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晋城市召开。夏县作为全省“千万工程”两个典型县之一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夏县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党建为统领,通过中心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乡村“三位一体”建设,统筹改善村容村貌、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治理水平,千万乡村实现惊艳蝶变,乡村振兴展现万千气象。

一、“新”出活力

对镇区2000米街道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提升;铺设光纤4000余米,剪除废线及空中“飞线”20800余米;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铺设主管、支管6000米,清淤加固雨水管道2000米;硬化铺设人行步道27000平方米,四季常绿建设4000米精品绿化带景观,铺设路缘石6000余米,栽植各类苗木3000余株这是夏县庙前镇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的一组数据。实实在在的数据换来的是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过去整条街都是乱哄哄的,流动摊贩到处跑,垃圾随处放,你再看看现在,门面统一了,街道的绿色多了,头上的‘蜘蛛网’没了,路边的摊贩进入统一的市场,谁要在我家门店前扔个烟头我都能看见。”夏县庙前镇小师粮油部,温和的阳光透过明净的落地窗照射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映衬着店主申小师满脸的笑容。

不止庙前镇。南大里乡,街道两侧商铺整齐划一,牌匾风格统一,饭店、超市鳞次栉比;埝掌镇,广场上,高树、低柳俯仰生姿,道路平整,绿意盎然;泗交镇,绿树掩映巷道,农舍分外雅致,民宿、农场相映成趣行走在夏县,感觉到处都是新的,新的马路、新的街道、新的房舍、新的面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整洁、有序。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紧盯绿色发展目标不动摇, 坚持不懈抓好‘清拆改种建’五项举措,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夏县政协

主席王继瑞表示,在“千万工程”建设中,夏县围绕“清”,共清理各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8000余吨,清理各类堆积物2.6万余处。

围绕“拆”,依法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15处,整治私搭乱建1800余处,治理农村废旧院、空心院400余处。围绕“改”,中心县城实现260万平方米供热全覆盖,推进农村7000余户实施“煤改电”“煤改气”,33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收集治理,建成卫生厕所5.68万户。围绕“种”,开展“绿满夏县”行动,栽植各种苗木120余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4.27%。围绕“建”,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县乡道路200余公里;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人居环境整治“五有”机制。中心县城、11个特色小镇及交通沿线和美乡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到位,全域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彰显了“绿色是底色、干净是特色”的夏县亮点。

二、“鲜”出潜力

走进位于南大里乡长兴村的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园,一栋栋覆着白色薄膜的日光温室大棚蔚为壮观,走进大棚,一片绿意映入眼帘。

“这些辣椒已进入成熟期,我们已经摘过几次了。”大棚的主人、长兴村村民胡冬贵介绍道,他家现在有两个日光温室大棚,占地近两亩,这个棚是3年

前建的,主要种植辣椒和西红杮。每个棚年纯收入1万多元。

绿色是底色,干净是特色,富裕是成色。“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夏县在做好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还始终在‘鲜’字和‘先’字上做文章,以‘鲜’迎客,以‘先’致胜。”夏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雷说。

“依托‘夏鲜’品牌,我们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最大亮点,探索实践了联村共建的‘飞地模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郭牛模式’等,在全县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万元。”南大里乡党委书记秦晨林表示,在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南大里乡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关键抓手,建设了总投资8300余万元的“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打造了集工厂育苗、优品展示、示范种植、冷链物流、净菜加工、市场交易、综合培训、数字农业八大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同时,把农文旅融合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手段,开发了德兰度假村、易侬移动果园、果老沟景区,以及以河东红嫂文化广场、嘉康杰革命活动旧址、全市首批“五面红旗”示范村北大里村为主的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和红色教育旅游路线,成功举办了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创收上千万元。

瑶峰镇郭道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推动“传统农业” 向“绿色农业”转型,在原有的玉米、果树种植基础上规划调整,实现规模种植2300亩药材。同时,灵活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立村级调解员,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村内的邻里纠纷、信访矛盾等进行调解,为郭道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力争实现“大小事不出村”。

目前,全县11个乡镇因地制宜打造了温泉、蔬菜、电商等特色小镇,171个行政村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中心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乡村“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持续推进,一个“绿色之城、康养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的新夏县正展现出蓬勃生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千万工程”经验的夏县实践路径正成为新样板。

三、“潮”出魅力

“我们的桃木工艺品都是精选当地桃木手工雕刻而成,细腻光滑,家里作摆件,送亲朋都特别上档次”走进禹王镇秦家埝村的特色农产品展销大厅,党支部书记马晓鸣正在直播间推销村里的桃木工艺品。

对于这个有点“新潮”的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更喜欢亲切地称他为“网红书记”。翻开这个名叫“80后驻村书记小马”的抖音页面,57个作品全部是村里的农特产品,有帮村里柳编手艺人卖柳编制品的,有帮村民卖红薯和粉条的,还有帮助村民卖大白菜、红辣椒的,在他的生活中,宣传村里的农货、帮群众卖农货就是他的“主责”之一。

“我们家今年种了40亩大葱,因为价格低,没有客商,马书记得知消息后就跑到地里为我免费直播销售,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我的大葱销售一空。”提起马晓鸣帮忙卖葱的事,村民秦旭东的眼里依旧闪着感激的泪光。

年平均气温12.8℃,境内林地有6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以上,负氧离子瞬时可达10000个/cm3的泗交镇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其特有的原生态环境,为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与自然对话,让创意与自然共生的隐溪里民宿就坐落于此。依托隐溪里民宿项目,泗交镇以打造高级民宿为亮点,逐步引导村民改造自家庭院,发展民宿经济。同时,培育家庭农场,依托“隐溪里、青罗、咱老家”3个平台,叫响泗交农产品系列品牌,成立乡村农特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以自然元素串联起农村生活的日常,让游客在此望山、听风、戏水,醉入

一场慢时光的梦里,感受土地的包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生活的本质。距离隐溪里民宿不到100米,便是“90后”女孩周洁精心打造的望山有机农场。

“打造望山有机农场的初衷,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服务,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农村文化的魅力。”周洁表示,农场不仅种植了玉米、向日葵、辣椒、豆角等应季蔬菜,同时还配备厨房烹饪、帐篷等体验设施,致力于打造“有机蔬菜采摘+特色餐饮+旅游观光+休闲娱乐” 的多元化业态,为游客打造一个“潮”气十足的田园新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夏县贡献。”夏县县委书记薛永琦表示。

“千万工程”20 年的经验与启示

“千万工程”是全国和美乡村建设的先行探索。20年来,宁波推进“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宁波特质的乡村建设新路子,为全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党建统领、夯实基层基础是乡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党建强则农村兴。乡村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统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我们坚持高位推动,切实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乡村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要夯实基层“主梁”,加固党群“桥梁”,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全面提高村班子组织领导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坚持人民至上、促进共同富裕是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我们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做起,从改水改厕、村道建设、污水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综合治理提升等农村品质工程,到实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优化、未来乡村创建等农村共富工程,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基层首创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方法。乡村建设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尊重基层首创,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象山“村民说事”、余姚“道德银行”、慈溪“片区组团”、江北集体经济“智管家”、宁海“艺术赋能乡村”等一批创新性做法,不断挖掘总结提炼推广,让各种创新活力在乡村建设中竞相迸发,让群众智慧在乡村建设中绽放光芒。

(四)坚持农民主体、发动各方参与是乡村建设的根本力量。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既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乡村建设量大面广,需要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我们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共建模式,设计共建载体,完善共建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培育农创客,回归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取得双满意工

评价,成为农村建设利用外资的成功范例。

(五)坚持改革攻坚、创新体制机制是乡村建设的根本动能。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壁垒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一招”。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乡村规划、项目、要素等系统集成,持续迭代升级,保持乡村源源不断地发展动能。结合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统筹布局农用地、中心镇和中心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耕地小变大、零变整,形成农村空间资源重组和有机更新的新模式。在社会治理领域,率先开展城乡现代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定类型编码、定功能职责、定组织架构、定岗位员额、定保障机制“五定”管理,构建社会化、法治化、智慧化、专业化的新机制。

“千万工程”的“供销实践”:在乡村寻找诗意与希望 浙江省杭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助力美丽城乡建设

屈藤彦

(2023年12月8日)

一宅,一树,一池秋月;一村,一景,一山翠色。

20年前的浙江农村曾经还是“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走过几十个垃圾村,才找到一个示范村。”20年,沧海一瞬间。改变,却足以翻天覆地。循迹溯源,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进程从此开启。

一、看见未来乡村的样子

小桥流水,青石铺路,人在村中走,宛如画中游。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未来大地”工作理念下,乡村被赋予了更多的诗意、活力、魅力和希望。

位于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梅里古柿林的“如意山房”曾经是杭州亚运会期间的乡村“闹市”。“如意山房”门口设置的杭州乡村亚运观赛空间,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村民前来观赛。国庆假期,横一村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成为不少人微信朋友圈里的“网红村”。

横一村,不仅吸引游客,也吸引年轻人。游客愿意驻足,因为这里有令人神往的生活;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因为这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文旅创意碰撞乡村文化,为年轻人提供了生存和就业的机遇及土壤。“如意山房”就是城乡元素碰撞的产物之一。“如意山房”原是横一村一片破旧仓库区,后由萧山区供销合作社投资近3000万元,引入农旅产业,打造成了集青年创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临里驿”党群服务中心为一体的乡村共富综合体。

每年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是横一村一年中最热闹、最忙碌的时候。“如意山房”前,供销合作社与村“两委”共同举办的柿子节市集上,黄澄澄的柿子一一排开,浓香怡人的蜂蜜次第摆放,留住了游人的脚步,更让村民们尝到了共富的甜头。“村里变化大,我们也有得赚钱了!”作为村里变化最直接的受益者,横一村村民对此欣喜不已。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再也不用拿到大老远的市集售卖,村里游人络绎不绝,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目前,“如意山房”为

村集体增加资产性收益百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村企共富”。一步一景,一树一院,美好生活不仅在风景中。

在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沿着宽阔的梅林大道一路向前,数字化元素与乡村美景相融相生,村委会对面新落成的“美好生活中心”,为未来乡村建设融入了数字、智能、科技等元素。电影院、24小时书房、智慧健康服务站、无人健身房、无人超市、青少年宫梅林分宫等,这个由萧山区社承建的功能强大的民生综合体一落成,便成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家园”。

“为了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瓜沥供销合作社打造了梅林村乡里鲜市,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瓜沥供销合作社主任洪炯说。

在梅林村乡里鲜市内工作人员着装、摊位整齐划一,蔬菜、水果、杂货、肉类产品按类有序摆放。“现在我们不用出村子,就能享受到跟城里一样的现代化生活,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说起这些年梅林村的变化,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二、以高颜值带来高产值

怎么让乡村值得去、留得下,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杭州市社系统在探索中,解答了如何在“千万工程”中提升乡村附加值、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融发展的时代课题。

秋风习习,千亩稻田铺展成一张金色画卷,“萧山未来大地”巨型“稻田画”赫然入目。近年来,萧山区社积极打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升级版,主动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高潮,全面创新为农服务和振兴乡村的内涵外延,探索实践了“美丽田园+美丽经济”共富新路子。在横一未来乡村打造过程中,萧山区社下属萧农科技公司通过田、水、路、林、村多方面的综合整治, 将杂乱无章的苗木地、荒芜废弃的900余亩闲置地进行“非粮化”整治,集种植、科研、运动、休闲、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总面积1700余亩,是“非粮化”整治后萧山区连片面积最大的水稻种植区。

“在‘非粮化’整治、恢复种粮属性的同时,为了叠加稻田价值,我们将千亩稻田定位为‘萧山未来大地、乡村郊野公园’,依托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了鸭棚咖啡、研学中心、Hi稻星球、星空树屋、小火车、如意跑等网红打卡点,不仅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环境,也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临浦中心供销合作社主任俞国云介绍。

横一村以千亩粮田为载体、以千棵古柿树为村庄发展的根脉,引进和培育

了一系列丰富的业态,做好稻子、院子、柿子“三篇文章”,从卖柿子到卖风景、从卖产品到卖产业,引得来游客、留得住游客,用高颜值带来了高产值。

以田为纸、以稻为墨,绘就亚运特色稻田画,亦田亦景的江南田园风光, 让高产农田渗透入城市,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促进城乡共融发展。

在萧山区钱江世纪城浙赣铁路西侧区域,萧山区社实施了亚运村周边景观提升工程,涉及总面积2500亩;在钱江世纪城浙赣铁路东侧,萧山区社通过土地全域整治,把街道原有碎片化分布的农田、耕地、复垦的建设用地进行集中连片整治,分步实施了全域土方平衡、高标准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大田托管美丽田园建设等主要内容,恢复粮食功能区约3700亩,让高产农田晕染进城市, 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同时,萧山区社在钱塘江南岸、亚运村东侧区域, 开展了亚运东侧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整治总面积16825亩,以浪潮为主题元素, 种植波斯菊、百日草等各类花草1368亩,打造了亚运特色大田花海。

田成方、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气势磅礴的大田景观,为亚运添彩, 也推进了城乡风貌全域提升。供销合作社人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和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入城市景观打造中,把“田园美”作为“城乡共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田基础设施与环境相配套、相协调,将高产农田融入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打造出了城市里的诗意田园。

“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姜长云

“千万工程”(“Zhejiang'sGreenRuralRevivalProgram”(1))最初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系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的重大工程。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推动“千万工程”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转变,不断实现阶段性跃升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变革和乡村布局、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激荡变革和互动提升,深刻改变了浙江的乡村风貌和农民精神风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探路试水作用,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之举,也是有效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广泛认同感的重大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万工程”的实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源头。透过“千万工程”的实践,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千万工程”的主要阶段及其成效

(一)“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的3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启动阶段,时间跨度为2003—2010 年,重点是以推进农村“脏、乱、差、散”治理为切入点,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2003年,在浙江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仅有10%左右环境较好,绝大多数村庄环境较差,存在“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矛盾”。2003 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通知》(浙委办〔2003〕26号)将“千万工程”的总目标定为“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有人进一步将2003—2007年作为“千万工程”的示范引领阶段,将2008—

2010年作为整体推进阶段。示范引领阶段中,在加强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推进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污水净化处理、河道净化等相关工作。整体推进阶段中,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意见》(浙委办〔2008〕18号)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富民美村、固本强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建设”“对照村庄规划,重点整治村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突出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重点,做到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景美”。至2010年,浙江全省对17283个村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了第一轮村庄整治工作(2)。

第二阶段,为“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深化提升阶段,时间跨度为2011

—2020年,重点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12月31日发布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要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委办发〔2016〕21号)要求“,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的美丽度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实现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改革引领发展美的美丽乡村美好愿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

美’”“从‘风景美’向‘风尚美’”转型,并从“形态美”迈向“制度美”。

第三阶段,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创新升级阶段,时间跨度为2021

年以来。

《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

(浙委办发〔2021〕57号)提出,“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牵引,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目标,坚持标准化推进、精细化建管、数字化赋能、品牌化经营、人文化引领、均等化服务,对标国际一流,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共美、环境秀美、数智增美、产业壮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行动,建设具有‘江南韵、乡愁味、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共同富’特点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明确要求“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导向,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22〕4号)强调,“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以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为建设定位,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的原则,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要求“有农村区域的县(市、区)每年开展1~3个未来乡村建设。自2022年开始,全省每年建设200 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25年,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已成为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目标和抓手。

(二)“千万工程”的实施成效

20年来,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引发了农村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农民精神风貌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农村从“脏、乱、差、散”向“绿、富、美、强”的有序转换,培育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风村韵,为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广大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丰富滋养,也为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开拓了思路,打造城市“后花园”,助推了“人人共享”“诗画浙江”的美丽大花园建设。多年来,浙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构建了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体验旅游圈,一批特色风景线、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许多乡村“景在村中,村在景中”,堪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探路先锋”和“领

航旗舰”,也为让农民就地就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提供了先行典范,其示范效应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彰显。2022年,浙江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 位居全国第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6%(3)。

“千万工程”的实施,激发了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和城乡空间格局的深刻调整,推动了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和数字、资本等现代要素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渠道,畅通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径,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促成了“城市让乡村更和美、乡村让市民更向往、城乡协力富裕富足”的生动局面。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浙江以都市圈为依托,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要节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有效延伸,通过信息化或数字技术等建立有效链接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30分钟便民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繁荣兴旺的休闲文旅圈和幸福体验的品质生活圈。2022 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1.90∶1,城乡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加坚实。

“千万工程”的实施,还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激荡转化,激发了乡村人气活力,推动了乡村多重功能价值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带动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生活的融合共生和相互转化,增加了城市人口和人才下乡、乡贤归乡的吸引力,堪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标杆”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领头雁”。“千万工程”的推进,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涌现及其与乡村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为浙江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推动形成了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合力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的良好氛围。通过实施“千万工程”,现代农业与乡村制造业和乡村服务业、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结合实施“千万工程”,加强乡村基层民主法治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生动活泼局面,推动浙江形成了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数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乡村善治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互促共赢的重要基石。

二、“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

(一)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是20年前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动因。因此,浙委办〔2003〕26号文件要求切实把实施“千万工程”办成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明确“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正是瞄准了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计划》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强调“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当时,在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增加、社会阶层分化、环境污染严重问题凸显,但基层治理能力跟不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信访热点问题突出,这在浦江表现得尤为突出。习近平同志倡导推动并带头实践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深入群众、直奔基层,帮助群众解决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走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次迭代升级和创新举措,都是通过帮助广大农民解决影响其生活品质、就业增收和民生改善的急难愁盼问题,增进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广泛认同感,使“千万工程”成为在国内外富有影响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为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千万工程”的内生动力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千万工程”能够一步步地促进浙江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由点到面、由“盆景”向“风景”转化,这是重要原因。通过推进全域、连片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颜值”和农民的生活体验,促进了农村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开拓和农村人气活力的增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经济等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还促进了“好看”“好玩”“好吃”“好带”“好创意”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拓展了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发展空间,也提升了乡村吸引城市人才和资本下乡的“魅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浙江深化“千万工程”也好,全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好,农民说好,才

是真的好!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在参与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能力

之前,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罢,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干,农民看,还有几个在捣蛋”“干部积极,农民消极,风凉话不断”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重视不够,不注重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不足。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计划》强调,“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浙委办发〔2016〕2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结合实施“千万工程”,浙江许多地方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方式和路径上也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如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共商带动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不仅为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便利,也为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前提,有利于广大农民更好地在共商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有利于规避外来企业、外来资本、外来人才“代替农民”而非“帮助农民”的问题,引导其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联农带农。最早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定权交给农民,让农民选择美丽乡村要不要建、何时建、怎么建,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等桂冠,连续4年位于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

当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面临的局限,比如,视野不宽,容易出现重当前、轻长远的问题;社会关系网络不发达,多面临对接外部市场、资源要素渠道不畅的问题。因此,加强培训、引导农民“干中学”、帮助农民搭建就业创业和对接外部市场、资源要素的平台,鼓励农民在参与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是“千万工程”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小古城村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立了引导农民拓宽发展视野、培育长远眼光的有效机制。《计划》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

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扶持政策”“支持布局创业孵化基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实施农民创业促进行动”等。

(三)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思维,努力形成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大合唱”

20年前,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快生态省建设”,明确要求与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结合起来,并将农村作为建设的主战场。实施“千万工程”,从治理农村“脏、乱、散、差”入手,将加强村庄环境整治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结合起来,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久久为功的重点,突出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计划》将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作为其4大主要任务,且都与生态有关。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安吉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安吉率先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推动浙江的“千万工程”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平台。

“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入手,虽属于推进生态振兴的范畴,却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千万工程”并非止步于此,而是注重系统发力,利用浙江的资源、地缘、人文和发展优势,构建农村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融合互促的格局。由此,为推进农村生态振兴、巩固农村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成果提供了持续的财力保障。同时,注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通过“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推动了乡村“生态优势”更好地对接人文优势、市场优势,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民生福利”。借此,也容易增加乡村对外部人口、人力、人才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带动许多乡村由“脏、乱、差、散”向“绿、富、美、强”转化。让“好山好水好生活”,成为吸引游客、增加文旅收入的“撒手锏”,也为农业、乡村产业品牌产品、特色产品、文创产品拓展了市场,为产业融合、民宿经济、“电商+”等新业态的崛起疏通了对接市场和创新要素的渠道。

(四)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头雁带动作用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在浙委办〔2003〕26号文件中强调“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搞好县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计划》在部署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时,明确要求“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浙江构建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规划体系[2]。近年来,浙江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城乡发展较为协调的省份[2]。通过推动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控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了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质量,推动了城乡成为各美其美、比翼双飞、和而不同的命运共同体。2008年,安吉县完成了全国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长期以来, 该县坚持“多规融合”,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规划,有效保障了各类项目落实落地。

浙委办〔2003〕26号文件在部署启动“千万工程”时,不仅强调发挥“千村示范”的带动作用,还特别强调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建民主法制村、争创文明村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评选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和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进一步凸显先行榜样的示范作用。如小古城村,村容村貌治理、村庄和产业发展瓶颈的化解、民生工程建设等工作,都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成为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示范价值的典型模式,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等80余项桂冠,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水平1倍以上。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头雁”带动作用,包括鼓励乡村社区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引领和平台带动功能,通过增加社区公共品供给等方式,帮助普通农户降

低参与“千万工程”的成本和风险。《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深入实施

美丽大花园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大花园示范县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县域大花园建设典型模式,推进全省县域大花园建设提质扩面”。

(五)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完善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

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同浙江省坚持党建引领、党政重视,培育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密切相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牵头进行了“千万工程”的顶层设计,创新和推动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个人[2]。积极营造各级党委政府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浓郁氛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并进行干部绩效考核,在激发调动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和加强政策支持的基础之上实施“千万工程”。

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也是“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重要密码。“村美、户富、班子强”,早在2003年就是“千万工程”对示范村的要求之一。近年来,浙江结合实施“千万工程”,加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效发挥了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的作用。可以说,“千万工程”既是乡村建设工程、乡村发展工程,也是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工程。如安吉县以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创建为抓手,推广完善余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经验,通过“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民情网”四网融合,推行“掌上矛调”APP行政村全覆盖,推动组织扎根、资源下沉、服务进门、矛盾化解,畅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党建引领有力、部门协力共建、乡村积极有为、农民主动参与、社会积极响应的乡村治理格局。近年来,该县坚持建管并重,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了县级农村人居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从问题发现到问题反馈、整改、督查的云上闭环管理。

“千万工程”的实施,不仅注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为增强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能力创造了条件,还注意通过深化改革,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千万工程”的积极性,鼓励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村庄运营。浙委办〔2003〕26 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各方支持,密切协作”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支持“千万工程”的政策理念,甚至明确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计划》明确“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施“千万工程”,浙江许多地方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企业捐建、“两进两回”(科技、资金进农村,人才、乡贤回农村)等方式参与“千万工程”,培育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浙江大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鼓励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股份合作社发展、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如推动“三变改革”,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的路径等,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也激发了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六)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

浙江“千万工程”的启动,是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应当时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需求和城乡发展规律的产物。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陆地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经济发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但当时省内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特征差异较大,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千万工程”始终强调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发展程度的村庄,考虑地方财政支撑能力、社会力量的动员能力和农民接受程度,体现“千万工程”落地的不同层次、等级标准和地方特色,“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不追求“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浙委办〔2003〕26 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当前,在全国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强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财力限制,“浙江经验虽然很好,但我们学不了”“因为浙江有钱”。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质疑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只要我们将“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结合起来,努力结合本地实践推进“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希望仍然是比较大的。

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届接着一届干,接续发力,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整治范围不断扩大到全域乡村,内涵不断丰富并迭代升级,促进了浙江全域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与和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乡村活力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体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耐心。浙江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变化,因地制宜地探索“千万工程”的实践模式,促进了其在不同类型地区“千姿百态”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格局,也培育了各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规避了“千村一面”对乡村多重功能价值的损害。浙江许多地方乡村产业发展能够做好“土特产”文章,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当前,浙江的“千万工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浙江省委明确提出要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努力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但仍然提出要“在全省选树建成1000个左右和美乡村示范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加快探索走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3]。可见,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区域特色和差异,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三、“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优化组合的“合理区间”

“千万工程”从清理庭院垃圾等生活小事做起,投资少、见效快、直接惠及民生,容易操作。如前些年,浙江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化三边”“双清行动”(4),这些事情看起来都谈不上“高大上”,但都属于农民群众所思所盼,都属于影响农民农村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影响农村民心民生的“基础实事”。“千万工程”一直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注意带动农民农村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推动“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结合起来,让政府工作重点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亟待化解的痛点难点结合起来,培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兴奋点”。

“千万工程”从实施之初就突出强调系统观念、综合发力。如浙委办〔2003〕26号文件强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计划》要求“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等。《纲要》提出,“建设人人共享的美丽大花园”“联

动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安吉县很早就提出,要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长期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得益彰,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有序转换,并推动“美丽乡村”“美丽园区”“美丽城镇”“美丽县城”四美联创,近年来正在着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

“千万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还突出体现为科学处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关系,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农民各尽其能、各就其位、优势互补,避免主体行为错位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损害。如在实施“千万工程”之初,更重视政府投入支持等行为的引导作用,将众多涉农工程汇聚其旗下,如农村自建饮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农村建设节地”工程和“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日益重视培育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强村公司发挥更大作用。在坚持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更加强调尊重农民的决策选择权、参与发展权和利益分享权,但不强调农民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主体。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关系上,更加强调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帮助农民拓展就业增收和提升发展能力的渠道,增加“干中学”的机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2023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强村公司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目标,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积极培育强村公司,规范公司运营机制,增强发展安全性、稳定性,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

(二)坚持守正创新、融合思维,创新新阶段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促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厥功至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守正创新、融合思维。具体地说,就是顺应发展阶段和要求的变化,创新实施方式、路径选择和工作重点,在促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与区域发展融合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新阶段新征程上,实施“千万工程”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如存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弱化问题,以及“‘50后’‘60后’劳动力回农村干不动、‘70后’‘80后’干动不愿回(农村)、‘90后’‘00后’不会干不愿回(农村)”的现象。农村人口、经济布局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适度集

中化将是大势所趋,继续沿用传统的“村村通”思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很难避免大量浪费。因此,立足新阶段新征程,创新“千万工程”的推进方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更加重视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更加重视优化乡村布局和城乡布局,将十分紧迫。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年6月, 中央财办等部门已发文,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要求我们在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不仅更加重视学习借鉴浙江经验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更加重视浙江特殊性对实施“千万工程”的影响,防止“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甚至“穿新鞋,走老路”。要注意立足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特征,提高推广实施“千万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强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目的在于推广应用,各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转化到‘三农’工作实践之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不跑偏、不走样、不落空”,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这方面的因素。20年前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入,其前提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已经形成了良好基础,乡镇企业的长期较快发展,为乡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户参与“千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但也导致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改善村容村貌的要求更加强烈。

(三)坚持人民至上、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村庄建设与村庄运营有机结合

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20年前“千万工程”的启动,基于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农村的长期深入调研,凸显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前瞻思维。20年来,“千万工程”始终坚持稳打稳扎,不断实现“小步迭代”,推进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型,将“千万工程”建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浙江省域、“三农”领

域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成功路子和机制办法

[4]。其中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解决当前问题着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不搞“大拆大建”。浙江推进“千万工程”,“有钱”只是条件,但“有心”更为重要[5]。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心。只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注意想民忧、解民难、惠民生、暖民心,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一步一步实现。通过一件件关系民生民心的“微改造、精提升”,逐步化解让农民揪心、烦心、操心的“老大难”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稳打稳扎,包括注意增强“千万工程”的可持续性。“千万工程”从根本上说是乡村建设和发展工程,但将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与成果管护、乡村运营结合起来,又是其能够持之以恒、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前,许多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或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依靠政府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但“重建轻管”的问题突出,很快就因缺乏管护而导致功能残缺和闲置浪费,甚至被迫部分报废。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意解决好谁来运营和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6]。浙委办发〔2001〕51号文件提出,“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完善长效管理标准,推广物业管理等做法,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厘清政府和农民管护职责,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民适当付费的运营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动农户自觉承担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责任,建设健康乡村”。浙政办发〔2002〕4号文件提出,“建立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全面衔接机制,统一谋划、同步推进、统筹运营,统筹抓好未来乡村与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协同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许多地方财政减收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实施“千万工程”应把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有些具有“旗舰”性质的县市或乡村,在推进乡村运营方面,往往走在前列。如2023年3月发布的《中共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域提升乡村能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安吉路径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产业质量、人才动力、运营效率三大革命系统集成”,要求“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思维运营美丽乡村”“率先制定和发布全域乡村运营指南,坚持以‘运营前置、产权清晰’为核心”

“推动运营机制村级主导向市场主体转型、建投机制从财政投入向社会投

资转变、价值实现机制从有形资源向有效资产转化”。该县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县坚持强村富民方向,持续推动“建设美丽”与“经营美丽”双轮驱动,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推进,将村庄建设与村庄运营结合起来,不断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创造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工业、乡村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不断取得实效。根据浙江余杭区的相关资料,该区小古城村成立村级旅游公司,开展3A级景区村庄运营,将彩虹滑道、民宿集群等旅游项目沿茶山绿道“串珠成链”,探索集田园观光、养生度假、农耕体验、文化文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千万工程”的嘉兴“三重奏”

张莉

(2023 年 10 月 12 日)

9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第一站来到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得益于2003年浙江省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李祖村逐渐从

“自己都嫌弃的穷山村”蝶变为“城里人也向往的美丽乡村”。

如果把视线拉回到二十年前的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不会坚定写下“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不会料到能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的百姓不会相信“空气也能卖钱”;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人肯定没想到“城里会羡慕农村”。

二十年久久为功,这些“不敢想”变成了现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美好未来。

“千万工程”给嘉兴又带来了什么?我们又该从“千万工程”中汲取什么? 打开一扇窗“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对准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坐着乌篷船,泛舟水上,景色变幻,只见两岸绿树掩映,偶有白鹭嬉戏其间,古树盘根错节,枝叶调皮轻扫河面。

这里是十里水乡景区,位于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这个场景,搁在二十年前,可不敢想。

二十年前,缪家村荒烟野蔓。路没一条像样的,骑自行车到嘉善县城要一个多小时,马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

在自家地里种粮食和蔬菜,靠天吃饭,是缪家村人唯一的谋生方式。改变, 势在必行。

2003年,“千万工程”的实施推开了缪家村蝶变的大门,通过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进行乡村环境整治,随后又补上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绿化做起来了,道路铺起来了,村庄漂亮起来了,自然村民就能留住了。于是,乡村有了人气,业态也渐渐完善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说。

村庄整治与建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能够自循环的过

程。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考虑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

在做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的时候,也许缪家村人没人能想到,环境的改变会极大提振村民的精气神。大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村庄环境变美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每个人对家乡、对乡村的自豪感、荣誉感、价值感油然而生。去年,缪家村集体经济收入1480余万元,连续4年实现村级分红,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万元。

“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秉持着紧紧依靠农民的理念,而当这一理念与农民群众自发自觉的内驱力、创造力相遇,就让“千万工程”犹如生命体一样,沿着本身自在的发展逻辑,开启了自我进化、自我迭代。

生态治理进行曲,绿色发展说明书,乡村振兴路线图,城乡统筹启示录, “千万工程”二十年,打开了一扇窗。

有人说,“千万工程”改变的不只是人居环境。“千万工程”正是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从而深刻影响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美乡村各美其美“千万工程”以生态起步,但不止步于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美好图景。

“千万工程”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

那么和美乡村又是什么样的?可以是千般姿态、万种精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嘉兴,乡村被重新定义。

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以丰子恺漫画为特色IP,探索“共享农房”模式。早上,先到村口沿着亲水栈道晨跑;中午,用村里的积分到老年食堂免费

吃上“一荤一素”的健康餐;饭后,在子恺漫居里学做拼布,也可以前往子恺画校学习丰子恺漫画画法,这是墅丰村一位老年村民的日常。

从寂寂无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墅丰村从环境整治入手,在腾退猪圈、鸭棚后,依托江南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建成以漫画文创和研学为主题的“子恺漫画村”。错落有致的民居外墙绘上大幅漫画,废弃的水塔被改成观赏风车,让人仿佛置身于丰子恺笔下的漫画世界中。

“子恺漫画村”的打造,为当地农民增收打开了新空间——探索主辅分离式“共享农房”模式,把农房前后一分为二,后面的主屋由村民居住,前面的辅屋则租给村里,村里统一用以引入各种业态。

去年,墅丰村累计接待游客3.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56万元,村级经济总收入达到182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867元,较2003年的6125元翻了三番。秀洲区新塍镇康和桥村,一个蕴含红色文化元素的知青文化村。

到知青宿舍沉浸式体验父辈生活;在知青学堂通过场景再现开展亲子研学; 在纽扣记忆馆、张墩村礼堂,了解过去村民的生产生活康和桥村有全省少有的保存完整且规模较大的知青点,建筑风貌保存完好,重现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岁月。

万千乡村各美其美,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在嘉禾大地徐徐展开

——

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曾经被“猪”扯得团团转,现在环境美了,成了全省3A级景区村庄;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从年收入不到万元的贫困村到破千万元的全国文明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平湖市新仓镇秦沙村,在嘉兴第一个开展大件垃圾拆解工作,在全省第一个开展河道垃圾分类,在嘉兴第一个高标准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站,以“小家”之美为“大家”增色添彩;

……

二十年来,嘉兴不断重塑乡村功能、激发经营活力、唤醒沉睡资源,对村庄的人、财、物、地、产、景、文等资源统筹规划、配置、组合、营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塑形与铸魂“千万工程”透出的是乡村振兴的“小日子”,也写满了时代命题的“大答案”。

二十年来,嘉兴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发展最为均衡的地方之一。2022年,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76元,连续19年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11缩小至2022年的1.56,为全省最优。

“千万工程”的二十年,是从环境整治的“塑形”走向精神领富的“铸魂”。这背后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正是在一个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千万工程”不断被驱动向前。

嘉兴注重硬、软件相结合,物质、精神文明相协调,统筹布局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发展,把美丽乡村打造为美丽产业发展的典范。同时,加强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修复历史文化建筑,开展村庄故事挖掘,推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成

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涌现出一批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村庄,以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艺术创造赋予美丽乡村新的内涵。

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在此练兵扎营而成名,是端午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胥山村以“赓续历史文脉,再现胥山风情”为理念,着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美丽景区村庄。

走进海宁市丁桥镇梁家墩,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由中国水彩画大师马百齐引入的乡村美术馆,今年刚刚获批成为威尼斯国际水彩节中国分会场之一,浓浓的艺术气息让小村备受青睐。2017年,该村引入社会资本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同年以马百齐的“零一工作室”入驻为起点,成功引入一大批艺术大师,通过开展各类艺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活动,快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激活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在嘉兴,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用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把“特色”做成“景色”。只有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打好内外兼修组合拳,美丽乡村的内涵才能更丰富,乡村振兴的前景才会更广阔。

“千万工程”二十年,嘉兴的样子,正是昨天我们所憧憬着的今天;而今天,也预示着我们必将抵达的明天。

“千万工程”的温岭实践与亲历感想

温岭市农办原主持工作副主任 陈宗明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在全省农村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探索创新和生动实践。20年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为浙江开辟了一条光明正确、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温岭市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村村新”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通过温岭市委、市政府一任接一任,20年来的不懈努力和一以贯之的深化提升,“千万工程”使温岭进入到一个以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为主线的美丽新农村建设崭新时代。如今,村村向未来、村村奔共富,全域改造城乡一体,创建和美乡村,率先迈向共同富裕。笔者作为当时主持温岭农办和“村村新”工程的见证人、参与者,有着太多的感触和体会。

一、“千万工程”实施前温岭农村情况

村庄规划建设滞后。温岭当时有879个行政村,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占地多、浪费大,布局散、配套难,投入大、见效慢。且温岭村庄建设大多沿路呈线状无序扩张建设,新房林立,却杂乱无章,造成“有新房无新村”现象。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村级缺乏稳定的财力保障,许多村的道路、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村庄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河水不清、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乱象,社区服务功能更是落后。

农民共建观念滞后。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强化了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但资源的共享意识、基础设施的共建意识有所淡化,参与热情程度不高。不少农民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淡薄。有人称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政府指导服务滞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城镇建设上,对农村建设厚此薄彼。农村建设滞后现象,不仅造成城乡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加剧,也愈加凸显改变农村面貌、统筹城乡一体

发展的紧迫性。

为此,温岭的决策者们越来越关注农村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村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农村兴,才能城镇兴;只有农民富,才能全市共同富裕;只有解决农村问题,才能实现城乡统筹,互促共进,协调发展;也只有农村稳,才能全局稳。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温岭在农村推进“村村通公路”“道路硬化”“卫生改厕”。

二、“千万工程”实施后给温岭农村带来的变化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农村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后,温岭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狠抓落实,作出了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决定。2003年下半年开始至2006年的三年里,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完成整治村155个,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2个,创台州市级以上示范村24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4个,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村庄整治建设先进县市。从2006年开始,温岭创新实施“村村新”工程,即计划用10~15年时间全面实施“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村容村貌新,管理方式新”的“村村新”工程, 努力把农村做新、经济做强、城市做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合力共建的共同行动,从而与时俱进深化“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立足市情农情,温岭实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村村新”工程,一是坚持规划先导。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撤并小型村、整合城中村和园中村(工业园),建设中心村,盘活存量土地,整合集约资源,村容得改善,城区增面貌,政府得形象,干部得民心,百姓得实惠。二是坚持分步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形成推势,取得实效。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加强集约集聚,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功能辐射延伸到农村,使农村农民也像城镇社区一样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

“千万工程”使温岭农村面貌出现了“五个变化”。一是使集体经济薄弱的穷村变成了富村;二是使众多只有几十户的分散小村变成了规模大村;三是使没有工业、没有现代农业园区的弱村变成了工业园区化、农业集约化的强村; 四是使居住分散、土地插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的落后村变成了住房别墅化(或现代化)、田地格子化、基础设配套的先进村;五是环境的改变,促使农民生活习惯也变好了。

三、“千万工程”在温岭的创新实践模式

“千万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在“千万工程”实践中,温岭在全省率先探索总结出中心村建设“四区分离、四进社区、七化一平安建设”的基本路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建筑风格”,使农村农民一代人建房几代人不落后,避免“建了拆、拆了建、建了拆”周期短、损失大的状况。在“千万工程”实践中,温岭探索总结出了“拆迁新建型、合并组建型、移民迁建型、整理改建型、保护复建型、整治改进型”六种村庄整治建设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一套“户集村收镇(街道)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四级联动洁化整治体系,促进乡村垃圾日积日清,净化农村环境整洁;在台州市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和探索,建立城乡供水一体化机制,积极试点探索农村污水生态化净化治理工程;首创“渔家乐”“民宿”农旅结合,促进渔民增收、渔区繁荣,带来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倡导开展“百企联百村结对新农村活动”,涌现出“浙江明华齿轮”“浙江豪情房产”等“以工补农”典型,以及社会力量帮扶、致富能人回报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等。这些都是“千万工程”的创新探索实践的成果,更是温岭市委、市政府把“千万工程”当作重中之重,财政以奖代补、政策激励驱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四、“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的感想

温岭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村村新”工程在推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基础工程”的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中发挥了“龙头工程”作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发挥了“生态工程”的作用,在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立中发挥了“民心工程”的作用。“千万工程”加速了温岭中心村建设社区化服务步伐,促使原来农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在温岭大地上呈现出“居者有新舍,村庄有新容,环境有新貌,城乡有‘新型’”最新讲话系列的新面貌,一个“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村容村貌新,管理方式新”的“村村新”格局不断形成。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温岭市通过精心组织、有序部署、政策激励、层级考核、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分步推进,坚持党政主导、乡村主体、农民参与、企业结对、部门共建,把新农村整治建设的点定到哪里,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力量就跟到哪里,形成合力共建新农村整治建设

的新局面。温岭充分发挥“民资、民智、民力”的“三民”结合搞新农村建设, 把群众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发动起来、把村镇干部的责任意识调动起来,一个村带动了周边村,极大地调动了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主体热情,改变了温岭农村的整体面貌,使城乡一体均衡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性不断提升,使成片连线的村庄实现了“村庄美化、集体富强、村民富裕、班子坚强”。

回顾“千万工程”在温岭的20年实践,经历了从“村村通”到“村村新”,再到正在实施的全域改造工程建设、率先实现“村村强”的大跨越过程,真可谓“政府树形象,城乡新美强,共富小康村,百姓得实惠”。

“千万工程”绘新景 和美乡村入画来 城厢区打造生态美产业兴治理好的“城厢样板”

蔡新添

(2023年11月15日)

奔向和美乡村,跑出幸福生活。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城厢区突出生态美、产业兴、治理好,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山水格局,人文宜居”新城厢。

塑形赋能铸魂,广袤的乡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日,城厢区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对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推进。

近年来,通过产业支撑、生态治理、项目带动、区域联动等,城厢区努力把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成果转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城厢实践,加快建设“山水格局,人文宜居”新城厢。

使命为墨,实干为笔,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精彩描绘。城厢区已打造“1+8+6” 乡村振兴试点和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4个,获评全省村庄清洁行动成效突出区,常太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华亭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镇, 五云村“土专家”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的高度肯定,在央视介绍推广,连续4年获市对县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

一、生态优先推动乡村全域和美

初冬暖阳,走进城厢区华亭镇长岭村,清澈的长岭溪淙淙流淌。今年初建成的华亭镇长岭村亲水公园俨然已成为村民共享的休闲乐园。这是长岭村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城厢区累计统筹资金2500多万元,全力推进长岭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共整治河道14公里多,并配套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将河道两岸打造成一个集日常休闲与健身、生态观光与旅游的滨水生态带,村庄“田中有景,景中有人”,由内而外焕发美丽生机,也吸引来了大批游客。

让美丽田园时时美丽,而不是一时美丽。城厢区以“五个美丽”建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改善村庄风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城厢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肖建耀介绍,为深化村容村貌提升,下好全区齐抓共管“一盘棋”,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党员联户以及全民参与,坚持落

实好“村庄清洁日”,清理散乱垃圾、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打出“日常管护+专项治理”组合拳。

村居四处见景,生态四时皆美。城厢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已整理打造美丽庭院400户、美丽微景观166处、美丽小公园16处、美丽田园8片、美丽休闲旅游点6个,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为提升乡村高颜值,该区全面开展创建“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区建设,按照“无裸房、有风貌、有机制、有示范、有设区市现场会”的“一无四有”目标,完成裸房整治,新建农房实现带图审批,并建立健全农房建筑风貌和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打造具有莆仙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屋后绿起来、庭院景色靓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以“小家美”促“乡村美”,共建共享幸福美丽新农村。

护好一方碧水,绘就幸福底色。肖建耀介绍,全区深化农村污水治理,迸发水源新活力,探索形成“区级主导、镇街主责、村居主体、群众参与、长效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完成投资约5.6亿元,建设污水管网2054.3公里、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4座、污水提升泵站12座,全市唯一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东圳水库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河湖长制考评连续5年名列全市前列。

二、因村制宜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连日来,华亭镇油潭村旅游休闲采摘园内,果农们忙着除草,龙眼、枇杷、文旦柚等果树郁郁葱葱。

木兰溪在油潭村蜿蜒而过,这里自然风景优美,境内盛产龙眼,现有种植面积约1200亩。“村子土地大多未经开发,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观光农业的好地方。”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派驻油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清萍表示,在镇包组、村“两委”等的积极推动下,通过土地流转,该村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乐园,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乡村游”的发展路子。

目前,采摘园已引进30余亩台湾百香果、白柿冰淇淋果、葡萄柚等特色水果,下一步计划进行龙眼老树矮化、嫁接新品种,实现四季采摘。

齐心协力舞“龙头”,乡村发展“加速度”。眼下,华亭镇发挥木兰大道景观优势,建设提升埔柳花卉世界、五云乡村旅游、三紫凌云景区、霞皋八卦村、西许将军岩四娘山景区、长岭溪龙谭瀑布景区等,通过“画点、连线、成

片”串联起集果蔬采摘、乡村休闲、山水观光于一体的华亭全域农旅融合生态小镇。

肖建耀介绍,城厢区因村制宜,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在枇杷技术、品牌、销售等方面持续发力,发挥“中国枇杷第一乡”品牌效应作用,举办直播带货、采摘体验等枇杷文化节,发展莒溪信田、渡里好果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生产,让农户享受实实在在的红利。

不仅如此,聚焦新业态激发乡村新经济,该区依托九龙谷国家4A级景区流量优势,围绕“东圳水库的山水风景+生态养生的休闲环境+最美公路的文创产业”等多元化业态,打造环绕东圳库区两条生态旅游线路,串点成线形成联合体,留住“流量”,催生集“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的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三、党建引领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在华亭镇五云村的“综治+”网格中心,治安防控室、“无毒乡村”工作室、长者之家、“校外乐园”等应有尽有。该村积极探索建设“综治+”社会基层治理新样板,挂牌成立“综治+”网格中心并投入使用,结合“邻里家家亲”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联调、社区服务联建、社会治安联防、行政执法联合、基层平安联创、应急处置联动的“六联驱动”治理模式,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该村还在“党建+”乡村邻里中心一楼的便民服务代办大厅,配备一台自助终端机,为村民提供领取养老金、小额存取款等多项服务,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设置农副产品展厅,帮助本村农户推广时令鲜果、手工线面、蜂蜜、水果罐头等,对接引进邮政快递设立代办点,让农产品能够及时、便捷寄送至各地。

打通治理“关节点”,乡村振兴正当时。城厢区坚持把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完善的机制,凝聚乡村治理合力。城厢区着力构建“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抓乡村建设的良好工作机制。全区组建804个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207个社区小区党支部,坚持科技赋能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工

作落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

为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城厢区大力实施“组织+人才”的战略, 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目前,全区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2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

城厢区还深化“跨村联建”新模式,巩固提升中心村党委“强村带弱村” 帮扶机制,以华亭涧口、常太下莒等7个强村,福泉高速经营服务公司、才子服饰股份有限公司2个强企,辐射帮带周边23个村(社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绘新景,“施工图”正变身优美的“实景画”,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入画来,加快建设“山水格局,人文宜居”新城厢。

“千万工程”是浙江乡村建设发展的指路明灯

浙江大学 严力蛟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千万工程”20周年。“千万工程”就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于2003年6月5日在浙江全面启动。“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全面提升浙江乡村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共同幸福,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实践的一项重大工程,同时也是浙江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指路明灯和龙头工程。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千万工程”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千万工程”出台的背景

200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任浙江。当时的浙江农村状况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乱飞”,用三个字概括就是“脏乱差”,用三句话描述就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臭气熏天”。

当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基层,用118天时间跑遍浙江的11个地市和25个县(市、区),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千万工程”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行政村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万工程”的引领作用

“千万工程”对于浙江乡村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对今后浙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

通过实施“千万工程”,使浙江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千万工程”对于后续开展的城乡一体化,以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未来乡村、共富乡村以及和美乡村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奠基和支撑作用。

“千万工程”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积极探索,构建了促进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的有力抓手,成为展示我国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内容。

同时,“千万工程”拉开了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序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千万农民群众,使浙江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的科学路径。因此,“千万工程”是从生态环境到营商环境、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

现在的浙江,把“千万工程”放到了“两个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大场景下进行谋划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未来乡村为示范、以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为追求,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图景,成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20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产生了多个联动与互动效应。它首先改变的是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升级又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务的发展,也调动了广大村民对人居环境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其次,它改变的是乡村的投资环境,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之地。

“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工程,也是村庄的治理与发展工程、城乡协调与融合的枢纽工程,它让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可能,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浙江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所以“千万工程”又是一个全域共富的落地工程,是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

“千万工程”取得的成效

“千万工程”对浙江乡村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创成A级景区村11531个,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实现5G网络、光纤资源重点村全覆盖;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5431元提高到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此外,浙江农村建有图书馆102 家、文化馆102家、博物馆142家;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

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0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浙江乡村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浙江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强,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51.2%。

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17784个村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18886个村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室。

截至2022年底,已开展十批共432个重点村和2105个一般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省级财政投入34亿元,吸引各级财政及社会资本投入130亿元以上, 为子孙后代保留了一批宝贵财富。目前,浙江已有1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其中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居全国第一。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全域共富正在实现。

2022年,全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5,浙江为1.90。在浙江农村,“30 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全域共富和全域幸福的生动写照。

20年来,通过“千万工程”建设,浙江的环境更加优美、产业更加兴旺、乡村更加宜居、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富有、城乡更加融合、治理更加高效、人民更加幸福。

“千万工程”的伟大意义

现实意义 20年来,浙江省从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到促进产业振兴、产业兴旺,在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基础上,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和运营、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乡村治理等方面做出了不凡的成绩,这与广大干部群众知行合一、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忠实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当初提出的“千万工程”相关要求是分不开的。浙江之所以能成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河长制、最多跑一次等的发源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和实践地,这与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千万工程”的精神实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国际意义 2018年9月27日,浙江“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能获此殊荣,说明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对“千万工程”的高度认可,同时也预示着“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和在浙江的实践将对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并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历史意义 浙江的美丽乡村、美丽浙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在浙江亲自启动的“千万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千万工程”对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高屋建瓴、长远意义、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示范意义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2019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批示肯定浙江“千万工程” 经验,分别是2013年1次、2018年2次、2023年1次,并于2013年、2018年和2021 年先后3次在浙江召开了全国人居环境提升现场会,中办、国办发文向全国推广“千万工程”经验。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均提出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千万工程”引领“万千蝶变”

王艳群

(2023年12月15日)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2003年开始,“千万工程”成为一场持续20年的美丽接力,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治理和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指引着八桂乡村走向精彩蝶变。

昭平县黄姚镇杨村村坐落于美丽的姚江上游。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然而水质保护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近几年,通过村屯风貌整治改造,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村里发展起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让”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

在广西,像杨村村的转变并非个案,这得益于广西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的建设成果。

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部署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行动。2013—2020年,8年间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梯次推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特别是今年来,广西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了以乡村振兴为中心的“三农”各项工作迈向新台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完成13万个基本整治型村庄、5000个设施完善型村庄、3707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改造建设,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在95% 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1.12%。万千乡村的华丽转身,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广袤的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生活的幸福之地。

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始于乡村人居环境的蜕变,持续改变着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直到汇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合奏,“千万工程”描绘的“村美、人和、共富”画卷,引领着美丽广西建设持续升级,广西乡村发展步伐加快,成功打造出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一产增长速度排全国第6位。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 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农业产业强镇55个,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等12个品牌入围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

美丽乡村,久久为功。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绘就共富蓝图,指引八桂乡村全面振兴,迭代升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

“千万工程”引领宁波乡村巨变

谢斌

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78个、特色精品村231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6221元增长至2022年的45487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29缩小至2022年的1.69……这是宁波一以贯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 所交出的答卷。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20年来,宁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 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全方位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

重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青砖黑瓦的房子旁溪水潺潺流过,走进江北区毛岙村, 眼前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象。

“现在,每逢周末都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赏风景,农家乐和民宿节假日更是爆满。”谈起村庄变化,毛岙村党支部书记方国君笑言。

2001年他刚进入村两委班子时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村内环境脏乱,污水沟散发恶臭,村民走路都要捂着鼻子。

实施“千万工程”后,毛岙村在村道硬化、垃圾分类、污水整治、庭院绿化、公厕提升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先后建成生态公园、环村登山步道、环湖自行车道等,并对村舍外墙面进行了特色竹泥彩绘。这个昔日脏乱的小山村逐渐露出新颜,村庄面貌最新讲话系列。

毛岙村折射的是宁波乡村的时下面貌。为让乡村变成城市的“后花园”, 宁波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村庄“洁化、美化、亮化”行动,由点及面,重塑乡村人居环境。

推进“污水革命”,织就水美图景。自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以来,宁波先后实施河道清淤、剿灭劣Ⅴ类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等多项治水工作。去年,宁波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率、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国控断面优良率均达100%;省控断面优良率96.3%、市控断面优良率93.6%,创历史最好成绩。

“公厕提质”,小空间展示大文明。在鄞州区云龙村,旅游公厕干净整洁。公厕内还设有无障碍坡道、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

这样的公厕在宁波乡村并不少见。20年来,宁波乡村“厕所革命”持续升级。2002年,实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2010年,对全市村庄实行截污纳管;

2018年,探索创新农村公厕维护管理模式,鼓励建设管理一体化;2020年, 启动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宁波的乡村公厕逐步迈向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

截至2022年,宁波农村无害化公厕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新(改) 建农村公厕10422座。

开展“垃圾革命”,变废为宝。在宁海县梅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只装有芯片的家用智能垃圾桶,还有一个“绿色积分”账户。每天17时到21时之间, 清运员驾驶智能清运车来收集垃圾,会根据桶内垃圾的分类情况按等级打分,并将分数计入各家的“绿色积分”账户。村民可用积分在村内“绿色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用品。通过一只小小的智能垃圾桶,垃圾分类不仅成为全体村民的好习惯,更成为梅山村的新风尚。

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导向,宁波持续开展“垃圾革命”,建立“村收、镇运、县处理”智慧收运体系,推进规范运维管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能力与水平。目前,宁波已创建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119 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3%。

龙头引领

鼓起农民口袋

走进鄞州区湾底村,绿水逶迤,花木掩映,游人如织。湾底村将村庄整治、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把曾经“弯来弯去弯不到底”的落后村,打造成农旅一体化的“都市花园”。去年,湾底村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万余元。

江北区安山村成立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收储村内低效利用民房、启用闲置村级物业作为“乡野办公”试验田,引进农文旅工作室和人才,将城市流量导入乡村。安山村党总支书记邬明忠介绍,目前,该村村级总资产增至5900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提至5万元。

数据显示,联系微信32311699,2022年宁波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25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77.6亿元,带动农村就业人员7万余人,全市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8亿元。

“千万工程”扭转了乡村环境污染、“空心化”等趋势,如今大量人才、资本等发展要素加速流向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智慧农场、农业研学、田园采摘……在镇海区永旺村,占地80亩的开心可可农场经过4年耕耘,已成为集农业生产、农业设施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应用、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采集、创意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后花园”,农场景区化轮廓显现。从出于兴趣到扎根乡野,农场主庄黎波一路走来,大胆探索尝试,收获累累硕果。今年,农场年产值预计35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多个, 并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共同致富。盛夏时节,在余姚市开元村的英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早稻种植基地里,连片早稻即将成熟收割。看着眼前景象,合作社负责人朱涛感慨万千。大学毕业后,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农二代”。从半机械化到全程机械化,再到少人化、无人化,朱涛一路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等方面创新突破,建立“现代农业+”新模式,催生智慧农业新业态。如今,英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达2200亩,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110台,年服务面积超10万亩次,为带动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在宁波乡村,像庄黎波、朱涛这样的“农创客”举不胜举。“千万工程” 促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为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提供了前提条件。据统计,目前,宁波“农创客”累计为5758人。

塑造“精气神” 抒写乡村之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宁波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挖掘特色乡土风情、深化基层治理工作,引导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用废旧木门改造门匾、拿山上的毛竹搭建亭子、把溪坑的鹅卵石垒成躺椅……宁海县葛家村这座1600人的小村庄共有5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1000多件艺术品,形成独具风格的乡村景观。

“艺术赋能振兴乡村”是宁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创新性举措。自2019 年在葛家村开展试点,宁波着力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重点,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引进艺术家驻村为乡村赋能,就地就近取材、培育

本土“乡建艺人”、挖掘乡愁元素、壮大农旅产业经济,使村民真正成为农村的建设者、享用者、管护者。

依托艺术赋能,如今宁波的乡村涌现出类型不同的艺术村——“红色”主题的余姚市横坎头村、“橘”主题的象山县中岙村、“归乡人”主题的慈溪市万安庄村、“书画”主题的鄞州区沙村等。目前,宁波已开展艺术赋能建设的村庄有100个,30余所高校的专家团队与村庄结对。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如何确保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宁波坚持把“村民说事”作为“千万工程”的治理解法,将“说、议、办、评”四大环节贯穿“四治融合”全过程。

江北区外漕村是全市最早实行“村民说事”的村庄之一。在党群服务中心, 外漕村定期组织村党员、村民代表及网格长开展“村民说事”工作,邀请相关部门代表、人大代表来村“夜聊”,集中讨论、研究、解决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

外漕河整治便是“村民说事”的成果之一。经过多轮讨论研究,群策群力, 外漕村实施了总投资530万元的外漕河提升整治工程,让昔日的“小河沟”变成了新的景观带。

在宁波的乡村,每月至少有1个“说事日”,大家通过“圆桌会”“议事厅”“说事长廊”等平台,组织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等群体参与说事,有事说事、无事说发展,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镇村基层。

同时,宁波推动乡村治理从线下向线上升级、从人治向智治迭代、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打造实体化运行的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矛盾调解平台,助推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目前,宁波已累计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217 个、清廉村居1154个。

“四个聚焦”找准切入口 助力“千万工程”美好蓝图变妇女群众可及可感现实图景 专访浙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杏仁

中国妇女报采访调研组

(2023年9月15日)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 “千万工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

“千万工程”推进到哪里,巾帼助力就跟进到哪里。20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大妇女和妇联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投身这场乡村巨变。日前,浙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杏仁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浙江省各级妇联参与“千万工程”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记者: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在这20年间,浙江省妇联参与其中的总体脉络是什么?

何杏仁:20年来,浙江省妇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历届省委工作部署和全国妇联要求,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这个大格局,始终把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作为工作生命线,从“四个聚焦”入手找准服务和参与“千万工程”的切入点,以美丽家园扮靓美丽乡村,以富民增收助推美丽经济,以优良家风创造美好生活,以志愿服务守护美丽生态,在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丰富活动内涵、迭代工作载体、放大建设成果。

记者:“四个聚焦”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开展落地,助力乡村精彩蝶变的? 何杏仁:“四个聚焦”包括:聚焦家庭阵地、聚焦妇女发展、聚焦文明乡

风、聚焦志愿服务。聚焦家庭阵地,以美丽家园扮靓美丽乡村。一是“美丽庭院”创建提质增效。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推动美丽庭院创建纳入美丽浙江建设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组织动员妇女和家庭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小院、美丽阳台、美丽菜园等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常态化晾晒“美丽”,推动庭院打造从干净整洁向形神和美转变。规范升级创建标准体系,推动制定《乡村美丽庭院建设指南》推荐性国家标准。选树一批省级最美庭院和美丽庭院特色村。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实施全省每年创建美丽庭院30万户工作目标,目前全省已打造美丽庭院300多万户。二是“绿色家庭”创建落地见

效。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实施“绿色家庭”创建,每年联合选树发布省级绿色家庭100户。精心打造“绿色家庭秀美家”“绿色家庭人人创勤俭节约家家行”等工作品牌。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树各级绿色家庭3.47万户,全省99%的乡镇(街道)参与绿色家庭创建行动,不断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在家庭落地生根。

聚焦妇女发展,以富民增收助推美丽经济。一是创新打造“巾帼共富工坊”。迭代升级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打造“巾帼共富工坊”2.0版,拓展覆盖不同类型工坊,实现多元化支持妇女就业增收。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召开推进会,相继出台推动妇女来料加工高质量发展、强化党建引领“巾帼共富工坊”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完善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利益联结机制,部署构建科学的工坊建设目标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打造“巾帼共富工坊”1920家, 吸纳从业人员14.08万人,带动1.02万名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2.42万元。二是迭代优化“妈妈的味道”。持续挖掘培育美食巧女和民间特色小吃,擦亮“妈妈的味道”公益品牌金名片,帮助妇女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注册“妈妈的味道”品牌商标、设计品牌标志、制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系统重塑品牌形象,拓展品牌内涵。通过举办美食大赛和展示展销、推进百城百店建设行动等举措,推动“妈妈的味道”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线上线下帮助广大妇女和家庭以指尖技艺实现共富梦想。

聚焦文明乡风,以优良家风创造美好生活。一是以家庭家教家风涵养文明乡风。出台实施《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推动省委出台贯彻全国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施意见的落实举措,打造“家庭建设综合平台”

“浙礼好家庭”工作品牌,持续创新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最美家庭”选树, 举办“千村万户亮家风”“清风传家• 德润之江”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以

良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二是以家庭平安助推乡村治理。深化“平安家庭”建设,持续推进普法宣传活动进乡村进家庭,不断提升农村妇女法律素养。畅通12338热线,推进建设规范化村级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推动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用好“和睦e家”数字应用,以家庭小安助力社会大安。推动“家事半月谈”“姐妹议事会”等基层自治调解模式不断迭代,组织妇女深度参与乡村治理,让平安“红马甲”成为乡村亮丽的风景线。

聚焦志愿服务,以巾帼之力守护美丽生态。一是拉高标杆建队伍。联合出台《浙江省巾帼志愿服务指导意见》。推出“巾帼红• 家力量”巾帼志愿数字

化服务场景,构建巾帼志愿服务一体化闭环系统。发挥基层妇联执委示范作用, 吸纳当地妇女群众加入巾帼志愿者队伍,当好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环境监督员。推进“一市一品牌”建设。二是丰富载体抓服务。深化“我爱我家垃圾分家”“清河治水”“绿化家园从我做起,文明行为我做表率”等志愿服务,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让绿色低碳理念走进千万家、落到行动上。组织发动全省巾帼文明岗参与迎亚运盛会全省三大提升行动,开展“万岗展风采文明迎亚运”活动,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列入巾帼文明岗迎亚运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巾帼文明岗在绿色低碳理念传递和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助力亚运盛会添砖加瓦。

记者:在20年深化“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中,浙江省妇联有怎样的经验和启示?

何杏仁:必须坚持党建带妇建,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的领导是抓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巾帼共富工坊”就是在党建引领下,把妇联的组织优势、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帮助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工作实效。要在党组织领导下建强基层妇联组织,放大“联”的优势,把广大农村妇女更加紧密地凝聚到党的周围。

必须找准服务中心大局的切入点,守正创新久久为功。20年来,浙江省妇联立足党政所需、妇女所盼、妇联所能的三维结合点,以美丽庭院助力环境整治,以“巾帼共富工坊”“妈妈的味道”助推美丽经济,以优良家风涵育美好生活,通过一个个小切口小抓手来落实“千万工程”大部署,始终与“千万工程”各阶段目标任务同频共振、同向推进、同步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必须筑牢联系服务妇女的工作生命线,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浙江省妇联始终把实现农村妇女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听民声、访妇情,摸清妇女和家庭的所需所盼,谋实策、出实招、办实事,当好妇女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必须做好“家”字文章,发挥妇女独特作用。浙江各级妇联深耕家庭主阵地,以家庭小美助力全域大美,以家庭增收助力共同富裕,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记者: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如何深化践行新时代“千万工程”?

何杏仁:一要拉高标杆,锚定更高目标。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在

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使命任务,坚决扛起浙江作为“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使命担当,积极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引领妇女在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生动实践中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二要联动推进,形成更强合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提炼各级妇联组织助力“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顶层谋划全省妇联系统推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思路举措,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三要发挥优势,打造更亮品牌。立足党政“最关切”、妇女“最需要”、妇联“最

擅长”,进一步擦亮“巾帼共富工坊”“妈妈的味道”“清风传家• 德润之江”

“儿童友好乡村”“巾帼村播”等妇联辨识度高、群众获得感强的工作品牌, 推动“千万工程”不断深化、取得更大实效。

20年生动实践 在宁波读懂“千万工程”

(2023 年 11 月 10 日)

昨天,我市召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市域样板现场推进会,同时套开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推进会、加快城乡有机更新工作推进会、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工作会议,对全会有关决策部署作进一步细化落实。

会议系统总结“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宁波城乡发生的精彩蝶变,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感悟“八八战略”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擘画的大美蓝图塑造得更加精彩。

“四会合一”,充分发挥“千万工程”龙头牵引作用,对打造乡村振兴市域样板、塑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重要标识作出系统部署,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普遍性经验。

蓝图已经绘就,唯有实干苦干。让我们齐心合力,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千万工程”开创乡村美好生活记者孙吉晶通讯员严舒玮

昨天上午,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来了一群特殊的“观光客”,他们是参加全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市域样板现场推进会的代表。大家边走边看,为鞍山村面貌的变化点赞。

代表们的肯定,让鞍山村党总支书记邬明忠倍感振奋。老邬当村干部近20 年了,是“千万工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建设美丽乡村,并非一日之功。从最初的修路造桥、环境整治,到清退“低小散”企业,再到引进农文旅项目,成立“强村公司”,如今的鞍山村,村庄美了、产业强了、业态丰富了。去年,鞍山村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

“这几年变化的确很大,双休日、节假日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鞍山村村民李隆虎和女儿女婿在村内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要忙到下午两三点钟。

鞍山村是宁波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实现村庄精彩蝶变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宁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

路子,久久为功,“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走出了一条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宁波路径。从山区到平原,从城郊到海岛四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图景。老百姓的获得感、

幸福感节节攀升。

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

宁波98%以上的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55%的村成为景区村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省级未来乡村数量居全省之首;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七连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9年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城乡收入倍差连续18年呈缩小态势,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上;“村村通等级公路”“村村通公交”变为现实,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和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5%;基本形成“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率全省领先。全市矛盾纠纷80%左右在镇村化解,省级善治(示范)村、清廉村居覆盖率分别达56.5%和53.6%。

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激活了城乡美丽蝶变的强引擎,按下了乡村动能重塑的快进键,提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公开讲话,促进了农民生活品质的大跃升,塑造了党建引领善治的新格局。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对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又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宁波整体把握、系统推进这项重大“改革工程”“惠民工程”“美丽工程”“融合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姜山镇是我市粮食生产大镇,该镇负责人表示,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由种业总部集聚区、育繁推基地、制种基地组成的“种业硅谷”,推进种业振兴,让“小种子”变成“大产业”,为全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大“芯”动力。

“我们要紧扣‘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目标, 奋力打造农业高效、乡村和美、城乡融合、全域共富的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要持续深化环境整治,打造乡村形态美;以现代元素点亮生活美,重点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以文化涵养人文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开创宁波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国唯一”,宁波这样“点土成金”记者冯瑄通讯员朱宁溪

全域国土空间整治,是“国之大者”,也是“市之关键”。

跳出常规土地整治,放眼全域国土空间。在全国,宁波是独一份儿。面对土地空间受限的中国城市发展通病,宁波率先破题。

去年,宁波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在全市域范围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的城市。

至此,9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为全国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路之旅。

“我们坚决扛起国土空间治理示范先行新使命,聚焦结构优化、规划引领、要素整合、功能提升、价值实现、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昨天下午召开的宁波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推进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

截至今年9月,首批11个示范片区共谋划项目877个,整治片区面积489平方公里,累计开工整治项目区范围79平方公里,已开展实施项目362个,累计完工项目167个。亮眼的数据背后,11个全面启动的示范先行片区,或上新,或蝶变

——镇海蛟川片区,绿色先导、产城融合,27.22平方公里土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北仑港滨海片区,华丽蜕变,站上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起点;

奉化宁南片区,积极融入西枢纽南翼,以城乡有机更新推动建设大美健康田园城市;象山东部海岸带整治片区,金色旅游线、蓝色经济带正在北纬30° 崛起“点土成金”,离不开宁波上下一盘棋,从市级到各区(县、市)无缝衔接的专项制度体系,和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

由此带来的是整治规划方案的加速报批——

今年以来,宁波新谋划省级跨乡镇、单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11个, 江北、镇海、北仑、象山4个全域整治首批示范片区策划方案已正式提交省厅审核,其余7个片区策划方案已完成部门联审。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对此,宁波不遗余力。

优化耕地布局,“造”出一块好地,这是宁波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百千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定下的目标。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在奉化西坞街道庙后周等九村的“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里,一台台农机设备代替农户在田野中穿梭,远远望去,一幅金黄色的“粮”田美景缓缓入画;

在象山县新桥镇崇站村,一片174亩的“非粮化”耕地通过土地整治实现蜕

变,规整连片的水田、纵横交错的水渠,与远处的海岸线一起,绘成了一幅绿意盎然的农耕图……

今年以来,宁波在整治片区内实现新增耕地333.76公顷,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78.52公顷。

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1688.32公顷,建成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百亩方”4个、“千亩方”9个。

“点土成金”,离不开综合智治集成应用场景全面上线。

基于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宁波建立了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综合智治集成应用场景,实现五大类整治任务877个项目全过程数字孪生,成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硬核”支撑。

“推进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统筹推进‘多田套合’”“推动共富单元建设”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宁波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刚刚落笔,希望无限。

城乡有机更新,宁波如何更“新”记者冯瑄通讯员曹琳廖鑫

以“更新之力”再造发展“生命力”,赋能城市新活力。

在加快推进城乡有机更新的大棋局之下,宁波如何先行先试,让城乡更“新”,为全国“打样”?

这一点,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不久前,全市1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开工,镇海庄市老街1#地块正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是老街居民期待已久的。通过项目改造,老街居民将告别低洼地带和脏乱差环境。”庄市街道庄市社区党委书记庄丽说。

“最近几年,随着武岭广场小镇客厅、武岭西路步行街等陆续完成改造, 我和小姐妹们都感觉,现在休闲健身圈子大了不少。”提及美丽城镇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奉化区溪口镇居民张月英感受颇深。

“我们紧抓城市更新国家试点机遇,通过建立四大更新机制、实施六大更新行动、出台城市更新办法,深入推进55个先行片区更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昨天下午,在全市加快城乡有机更新工作推进会上,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宁波完成城中村改造1799.1万平方米,受益群众约4.9万户。 全市106个乡镇通过省级美丽城镇达标验收,19个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

村,37个社区获评省级未来社区,建成城乡风貌区44个。

数据背后,是创新与探索的“宁波解法”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

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文化风貌的传承。

旧房变新楼,老路变新道,旧巷变新街,种种变化可触可感。先来看城中村改造。

这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拆拆改改”却又是老百姓颇为关注的。

2019年至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改造面积约2745万平方米,3年改造面积超过前10年改造总面积。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宁波被列入35个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城市,城中村改造迎来重大政策机遇。

“城中村改造,作为空间大腾挪、片区大重构、环境大整治、民生大改善的重要抓手,要从组织、规划和行动三个维度,全域一体推进。”市住建局城乡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市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组负责人说。

今年,宁波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出台了《宁波市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三年计划实施改造326个村,建筑面积3108万平方米, 预计惠及10万人。

今年,宁波计划实施改造197个村,建筑面积1004.3万平方米。截至10月中旬,全市城中村已完成改造722.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72%。

接下来,宁波将加大姚江两岸等36个重点片区连通连片改造力度;明年计划实施改造150个村、1000万平方米,惠及3.1万户。

同时,提高地块“拔钉清零”效率,分三类推进实施,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品质。

再来看共富基本单元。

什么叫共富基本单元?从内涵来看,它包括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从外延看,这是一场从城到乡(镇)的全域共富美丽蝶变。

从“五美”到五个“现代化”,关键词之变,意味着今年宁波美丽城镇新一轮创建的开启。

106个乡镇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以现代化理念推进美丽城镇动能变革,持续擦亮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海曙龙观,继续加快全域低碳建设,建立“阳光共富”新模式,加快绿色与共富双向奔赴;江北慈城,无问“西东”,以“城”论道,“古城复兴”三

年行动全面开启,环云湖片区红色共富行动已经启动;

北仑戚家山,今年排定40多个项目,让美丽城镇、美丽河湖、美丽社区有机融合按照目标,宁波明年力争培育创建省级示范镇18个以上。

基本单元的共富,不仅要让百姓在生活的小环境里可感可享,更要在周边大环境的美美与共上做文章。

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就是与这篇文章的内容有关。城乡风貌,是近几年城市建设领域的一大“热词”。

当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等各类“样板” 信息,频繁见诸媒体,更多的市民会发出疑问——“样板区”究竟长啥样?跟自身生活有啥关系?

今年3月起,宁波共富风貌线体验游活动启动。

“春季篇”“夏季篇”,6条风貌线涉及14个乡镇,超过1万人报名体验。在慈溪方家河头村,“到处是绿的,好像打翻了绿色的墨水瓶”;

在象山大目湾礁石咖啡,“没想到宁波海岸线这么美,喝喝咖啡,踩踩沙滩,偷得浮生半日闲”;

在鄞州东钱湖钱湖秘境,“真是诗意江南,好一幅富春山居图”

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通过“一条线”领略了“城乡风貌之美”“共富之美”。“我们希望让海的宽广、山的巍峨与城的文脉贯通交融、相映生辉,让人们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市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说。

最近,我市又推出了“秋季篇”和“冬季篇”4条线路,至此,共富风貌线在时间上覆盖四季,在空间上覆盖全市。

接下来,宁波将开展微整治精提升,打造一批高品质城乡风貌样板区,推动各类风貌样板区串珠成链。

到2024年,累计建成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63个、风貌示范点500个以上。 城市蝶变满目新!生活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新篇章,将在有机更新中不

断续写。

百姓与环境共美 山水与经济共富 “千万工程”在瓜沥

钱塘江南岸的萧山瓜沥镇是萧山民营经济主阵地、小城市发展试点先行地, 拥有厚重的工业家底。从萧山“三面红旗”之一的航民村,到“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再到东恩村、明朗村等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探路者,乡村不仅是瓜沥独特的“风景线”,更代表着发展的无限可能。而将这些“无限可能”变成现实的,正是20年前从梅林村起笔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

20年来,瓜沥镇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入践行“八八战略”,造就美丽乡村的万千蝶变。截至目前,全镇己创建17个美丽乡村提升村、49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成功创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2个、2A级景区村庄8个、A级景区村庄2个。瓜沥还把发展美丽经济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截至2022年,全镇61个行政村,村村经营性收入均超120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1。

前不久,在萧山区瓜沥镇举行的“`千万工程'在梅林”主题活动上,航民村、明朗村、东恩村、友谊村、工农村、民丰河村、梅林村、八里桥村、群益村九个村接受“乡村振兴样板村”表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透过这九个“样本”,便能清晰看到“千万工程”给瓜沥带来的蝶变。

挴林村:路之变感恩话源起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梅林村,看到这里村庄整洁、百姓安居乐业,提出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

当时的梅林村已经联合村办企业,规划实施了集工业厂区、农业园区、住宅楼区于一体的“三区合一“新农村建设,率先建成了村级别墅式小区和绿地连片的中心公园。20年试验摸索,在“千万工程”这块试验田上,梅林村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共富乡村、未来乡村的迭代路径,一个村容整洁、规划有序的美丽乡村跃然眼前。

如今,“产业驱动”和“数字化生活”的未来场景不断变为现实-在梅林村的美好生活中心,乡村书房和区级图书馆打通了借还功能,影厅到周末就会放映最新大片;老年食堂即将投运;新建的乡村宴会厅,可以承接喜宴;屋顶的光伏板代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趋势;全新的“梅好小街”作为链接乡村和城

市的微型商业综合纽带,为大梅林村民们带来更美好方便的生活体验......

航民村:梦之变,寻道共富路

航民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走农村工业化的路子,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以纺织、印染、热电、建材、黄金饰品等产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并一跃成为浙江的“首富村”。

航民村还在全省率先探索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49%的股权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经营管理骨干,通过村龄占40%、工龄占40%和管理骨干占20%的二次量化股份分配比例,确保航民村人人有股份,个个是股东,形成了“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富模式,也让共同富裕的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

如今,这个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75人的村庄,不包括个人家庭财产在内,全村人均占有净资产超过75万美元。村内文化中心、影剧院、游泳馆、篮球场、图书室、广场公园、幼儿园等配套齐全。全村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享受奖学金及生活补贴,享有全生命周期福利保障。

群益村:地之变,腾出新天地

群益村曾以“中国装饰卫浴村”闻名。鼎盛时期,这里曾聚集80多家卫浴及关联企业,从业人员近5000人,年销售收入一度达到22亿元。2017年启动卫浴行业大整治,推动旧厂房改造。如今群益工业园区“变身“群益智能家装产业园,并创新推出租赁自建、出让联建、合作开发三种开发模式,吸引众多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从传统产业到新园区,产业重塑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当地还依托萧山区首批村级商会“瓜沥镇群益村商会”,成立群益智能家装产业联合党委。以党建为纽带联通入驻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共富打造共建兴业的党建联合体。产业联合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智能家装行业特性,通过联合党委“吹哨”,各级职能部门党组织“应哨”,为企业稳健发展、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东恩村:景之变蝶变看“头雁”

2008年之前,东恩村级集体经济只有200万元。如今东恩村不再只有白龙寺, 还有近代海派画家任伯年纪念馆、杭州首个高标准棒垒球场、老年公寓、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新潮””时尚”的乡村新景。

近年来,东恩村依托航坞山天然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将内外

耕地全部流转实行大户承包、规模经营,让乡村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转换、变现。当地还着力聚焦城乡现代社区建设,以绿水青山彰显乡村特色,通过美丽乡村、精品村、景区村庄等的建设,创造了洁净、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不仅人人享有股金分红、医疗保障、村级福利,更享受到了集体经济“赚”出的乡村新景。

工农村:韵之变,工农乡韵浓

工农村深入挖掘宗祠等地方文化特色,对古迹遗址进行修复、对老物老件收藏保存、对名人紩事进行盘点,留住乡愁乡韵,弘扬村庄文化,展现乡风文明。

依托文化基底,工农村还以文化和体育为主导,先后规划建设了西片篮球公园、庙前公园、万家坞游步道等体育设施,利用乡村体育带动产业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明朗村:居之变,花样扮庭院

明朗村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新打造“美丽明朗“星级庭院评比机制。

当地尤其注重探索强村富民的共富路径,坚持以集体资产、资源、资本创新利用为切入点,持续发展租赁经济、三产服务经济,不蚚向存量要发展。通

过重塑乡村资源,明朗村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浓缩着一代代明朗人记忆的村史馆、独具特色的村内公园、塑胶田园绿道,也打造出共享菜园、古木凉亭、玻璃长廊、花海、驿站等多个网红打卡地。

友谊村:“站”之变,交治大融合

友谊村是瓜沥的行政中心村,也是亚运场馆所在地。两年前,友谊村着手构建依托“镇、村(社区)、户”三级架构的“沥家园”数字驾驶舱,建设村

(社区)数字工作室,集成在线交治站、在线警务站、在线消防站的“一室三站”格局。这也让友谊村成为瓜沥镇“合沥治”基层融合治理模式的村级样板。

以浙江省首个标准化村级交通治理工作站为例,友谊村交治站通过“一牌三区”(交通文明播报牌、VR体验区、宣教区、数字工作区)四大功能板块, 对交通事故日清分析、溯源闭环治理,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交通安全治理新模式。交治站运行3年来,简易事故警情数同比减少39.46%,治理成效非常显著。

民丰河村:人之变, “民丰”润民风

民丰河村在2017年建起五星级文化礼堂,开设舞蹈房、图书室、书画室、

健身房等10多个功能室,让这里成为村民们的“村庄客厅”和“精神家园”。“文化”加“文明”,文化礼堂把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如今,

村民们自发组织起了越剧队、合唱团、篮球队、气排球队等十余个村级民间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此前,由村里乡贤自己作词谱曲、村合唱团演唱的村歌《我的名字是一条河》在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中一举摘下四大金奖,这是至今瓜沥镇74个村社中获得的文化系统的全国最高级别奖项。

八里桥村:"稻”之变,深耕农文旅

从贷款20万元筹集村干部工资的“倒挂户”、薄弱村,到如今连续六年荣膺瓜沥镇综合先进集体,接连斩获萧山区先进党组织、杭州市最强党支部等荣誉,八里桥村实现了村级经济、民生服务和基层治理的全方位转型提质。全镇第一个“沥家园”数字驾驶舱、第一家“沥MALL"实体店、首批“八里香孝膳坊” 老年食堂……一个个发展成果落地开花,为推进现代村社建设积蓄了前行的力量。

2022年,八里桥村通过整合上地资源,招引种粮大户,着手打造具有沙地文化特色的观光农业,同时以传承沙地文化为特色,谋划”稻香八里、醉美田园”丰收节,设立以24节气为主题的采摘体验区,实现“稻田+产业+人文” 的融合发展。

接下来,八里桥还将与梅林村、山北村、车路湾村、张潭村行政村携手启动“千万工程”源起地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由五个行政村合股成立大梅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农、文、旅、产、学、研”为主线的系列轻资产运营项目,计划到2025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翻一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超过9%,形成成熟稳健的联合运营模式,并持续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之江潮涌,奋揖扬帆

在20年的接力、守望和蜕变中,“千万工程”带给瓜沥的蝶变从梅林村不断延续、延伸,在田间地头掀起了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大潮,在钱塘江畔的航坞山下绘出了一幅“百姓与环境共美,山水与经济共富”的乡村画卷。

站在20周年的崭新起点上,瓜沥正以梅林源起地为航标,以点串线,组建

由梅林村、八里桥村、山北村、车路湾村、张潭村五个行政村组成的大梅林共富示范带,由航民村、东恩村、明朗村、低田昄村、工农村五个行政村组成的

环航坞山共富示范带,打造“千万工程”的连片“丰“景,带动更多乡村共同奔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星辰大海。

在两大“共富示范带”的加持下,瓜沥将以更具创新活力的共富联合体姿态,全面发挥梅林村、航民村等“样板村”牵引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农、文、旅”等乡创事业,整体构建“绿核引领、廊道渗透,多彩组团、有机相生”的联动格局,努力做到”源起地”牵引“示范带”、“示范带”串起“满天星”,真正实现“一村之源起,全域之蝶变”,把新时代“千万工程”蓝图绘就得更生动精彩。

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浙江省委农办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为有口皆碑、享誉中外的“金名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浙江智慧和力量。

一、回溯伟大成就,“千万工程”引领浙江乡村精彩蝶变

20年来,浙江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前进道路,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未来乡村为示范,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居环境深刻变化。坚持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农村“脏乱散差” 问题入手,接续推进“八化整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当前浙江乡村最亮眼的标志。

农村生产方式深刻变化。联动推进土地整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等建设,催生了休闲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农民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首位,村级集体总资产超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强。

农民生活条件深刻变化。统筹推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城乡公交一体化率75%,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农民精神风貌深刻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我们的村晚”“农民讲故事大赛”“跟着节气游乡村”等乡村文化品牌深受农民群众喜爱,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4项,其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项,均居全国第一。

工农城乡关系深刻变化。把“千万工程”作为城乡统筹的龙头工程,各部门合力推进农村“三块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三位一体”农合联、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

党群干群关系深刻变化。基本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响“万村善治”浙江品牌,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民

(辅)警”,矛盾纠纷90%以上化解在县以下,乡村事务从过去“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干部群众齐上阵”。

“千万工程”2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千万工程”20年的生动实践,深刻展示了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伟大创造相互激荡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二、总结宝贵经验,“千万工程”形成乡村建设实践范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之下,浙江“千万工程”20年的坚守与探索,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形成了一套乡村建设的有效范式。

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每五年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成立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高规格召开现场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到会部署,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

坚持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建立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带、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五美联创”的工作机制,坚持“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五村并进”的集成思维,推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的全程联动。

坚持梯次推进、迭代升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通过建立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要求的扩容机制,不断丰富拓展“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取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摒弃破坏资源、牺牲环境的落后发展方式,持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步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聚焦乡村建设短板弱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互联互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考虑不同类型乡村在区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中发挥的差异化功能,又考虑不同地域近郊村和远郊村在地理空间上的区位差异,把握好建设力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

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财政支持“大三农”“8+1”政策体系,强化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引导撬动更多的浙商资本、乡贤资源、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既用好市场机制释放动能,又守护好“乡愁、乡韵、乡貌、乡情”。

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建设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基层创新,构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让农民共建美好家园、共享诗画浙江。

三、对标时代使命,“千万工程”体现乡村振兴内在要求

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的特殊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9月又深入义乌市李祖村考察调研并作重要指示,这既是总书记对深化提升“千万工程”的殷切嘱托,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的新要求。“千万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引发了产业兴旺的带动效应、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乡风文明的联动效应、治理有效的提升效应、生活富裕的推进效应,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宝贵经验。

奋进新征程,浙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中谋划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补齐乡村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增收致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着力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公共服务优质优享、乡村环境优美秀美、乡村文化向上向善、农民生活富裕富足、乡村社会和美和睦,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深刻把握“坚持新发展理念”新指引赋予的新要求。深化提升新时代“千万工程”,关键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列。浙江将始终坚

持创新争先,以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创新探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持之以恒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更立体、更充分地变成“民生福利”;始终坚持开放共享,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融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过程,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诗画浙江。

深刻把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新主题赋予的新要求。“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失衡。解决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类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经之路。浙江将坚持把农村和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统一的考虑、统筹、推进,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大力构建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循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深刻把握“继续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新使命赋予的新要求。美丽中国建设发轫于美丽浙江建设、萌芽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深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既是“千万工程”的重点内容,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将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以“千万工程”更硬核的美丽成果,交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高分答卷。

四、坚持系统推进,“千万工程”展现浙江“三农”崭新图景

“千万工程”20周年再出发,浙江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标注浙江“三农”发展新高度。

下好县域布局“一盘棋”。将县城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逐步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县域一体城乡规划格局。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加快构建以县域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

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完善城乡统筹、部门协同的“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维管理”

全过程管控机制,强化规划在乡村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引领和管控。二是引导村庄多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主题”,全面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构建以“村庄单元—区块管控—地块管控—项目落地”为主线的规划管控体系,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优化布局生活空间。三是健全农房建管制度。构建“村庄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乡村规划设计体系,制定农村住房设计导则,建立农村住房设计通用图集库更新机制,加强凸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探索建立省级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由各级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机制,加快解决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缺位等问题。

绘精“五美联创”“一幅图”。全省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千万工程”之窗彰显美丽中国之景。一是全域创建和美乡村。建立健全和美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制定和美乡村建设导引,完善县(市、区)、风景带、乡镇、行政村、庭院等“五美联创”机制,点线面结合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到2027年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90%以上。二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巩固提升“三大革命”成果,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每年创建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000个、示范乡镇100个以上。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95%以上。加快农村公厕服务提标提质,健全一体化、智能化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三是全维塑造大美风貌。保留浙派风貌和村庄肌理,深入推进“微改造、精提升”,以“绣花”功夫实施乡村有机更新,扎实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抓好庭院美化、降围透绿,推动乡村整体风貌由干净整洁向形神和美转变。

盘实“两山”转化“一本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彰显农村多元价值,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推进村庄经营。一是大力发展“土特产”。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前提下,建立“土特产”动态监测调查制度,大力发展“一

根草、一盘菜、一颗果、一片叶”等“八个一”优势特色产业,深化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行动,打造一批百亿元级产业链。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推动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二是持续激发经营活力。印发《浙江省乡村点亮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对村庄经营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等的激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引入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或团队参与村庄经营,充分挖掘村庄的生态、景观、文化、康养、休闲、教育等多元价值,加快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和农民利益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机制。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合作经营、成果共享。

建强数字治理“一张网”。加快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推进各领域数字资源和服务应用向乡村延伸覆盖,持续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一是探索数字治理新模式。坚持和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加快智慧村社建设,推广“善治积分”“村民说事”“随手拍”等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形成数字监管一张网、整体智治一张图。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机制,迭代升级“浙农经管”应用。二是打造数字服务新体验。聚焦“景美人和业兴共富”,高水平建成未来乡村1000个以上,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托育、智慧教育等跨场景应用在乡村落地,建设“乡村数智生活馆”1000家以上。深化农业农村“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网上办”“掌上办”集成优化,实现省级事项网上申请率、网上办事率、掌上办事率、跑零次实现率、材料电子化率五个100%。三是布局数字乡村新基建。加快农村网络普及、覆盖升级,统一城乡网络规划、建设、服务等标准,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和偏远山区、海岛网络补盲。实施一批“三农”新型基础设施试点项目,推动北斗卫星、遥感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

创优乡村服务“一条链”。锚定“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生活多元化,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是强化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县城产业平台集聚、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环境承载“四大能力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地理空间,充分发挥县城连接

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动县乡村功能互补衔接、发展互促共进。二是加快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开展新一轮全省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调查,聚焦农民群众所需所盼,抓好乡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制定全省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文化铸魂、文化强农、文化兴村、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等五大工程,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打响我们的村晚、农民讲故事大赛、农民运动会、村BA等文化品牌,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德宏实践

德宏团结报评论员

(2023年9月1日)

20年久久为功,千山万水如诗如画;20年持续发力,千村万户和美幸福。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州上下要进一步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德宏实践,不断加快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整齐划一、千村一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情风貌。

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层层压实各级党政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域统筹、区域协同、一体联动,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20年接力奋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方造就如今美丽乡村的繁荣盛景。让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学习运用“千

万工程”经验,努力加快德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农业强州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奋力谱写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德宏新篇章。

从“千万工程”到共富示范区浙江走在全国前列

三农时评编辑部

金秋时节,带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课题调研任务,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赴浙江学习考察。我们听取了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余杭区和德清县的多个场景,感受至深,收获颇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绘就了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千万工程”是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开辟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千万工程”是引领发展的基础工程,指明了现代乡村建设发展的目标方向;

“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生态工程,赋予了乡村生态文明传承的时代内涵;“千万工程”是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找到了现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千万工程”是共同富裕示范工程,贡献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方案。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省委制定了实施方案。从“千万工程”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又一次站到了历史发展的潮头。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浙江以深化“千万工程”为引领,全面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走好产业促共富、建设促共富、改革促共富、赋能促共富、帮扶促共富、数字促共富“六大共富路径”,创新实施强村富民四套改革组合拳。2022 年,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8年的2.04缩小到2022年的1.90,今年上半年又缩小到1.72。

我们实地考察了余杭区余杭街道稻香小镇。永安村是典型的水稻生产区, 全村97%农田属于永久性基本农田,产业收入有限、农民增收难度很大。2021 年初,余杭区实行了“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入驻永安村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刘松带领10人团队打造“稻香小镇”,通过直播、入驻网络、打通线上零售新渠道、创造智慧大脑、数字认养、智慧游览等板块,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数字化全产业链发展,“永安大米”2022年累计销售达1905万元,水稻亩均产值从

原来的10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出租民房、开设民宿、参与农旅经营活动等途径增加收入。永安村的探索告诉我们,只要有好的经理人,种粮也能增收致富。

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党支部沈书记告诉我们,近年来,仙潭村依托莫干山绿水青山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打造吸引国内著名编剧入驻民宿创作的编剧村,已经吸引80%左右的年轻人回村创业经营。为了让年轻人安心留下来,村委会把二楼的房间腾出来,开设了健身房、舞蹈房,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减轻年轻人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现在全村已开设166家各具特色的民宿,旅游高峰时“一房难求”。民宿业的发展,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去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万元,明显高于浙江平均水平。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兴旺,关键是要让年轻人能回来、有钱赚、留得住。

永安村、仙潭村是浙江建设共富示范区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挖掘和盘活农村独特资源,找到好的经营之道与盈利模式,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并不是遥远的梦。

从四个维度深学笃行“千万工程”经验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陈焕茂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历经20年的不断迭代升级,指引浙江乡村发生了精彩蝶变,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典范。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从四个维度深学笃行,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推进广西乡村振兴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壮美广西“三农”新篇章。

从转变理念促发展的“高度”上深学笃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千万工程”以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率先攻坚突破,继而拓展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整体提升和良性循环。可以说“,千万工程”不仅是一场“生态革命”,更是乡村振兴领域新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虽然广西与浙江的农村处在不同的发展起点上,但越是起点低、欠发达,就越要有紧迫感,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征程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三农”工作的整体性、层次性、协调性,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保护和开发,全域推进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环境。要持续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田园观光等绿色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要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进移风易俗,确保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从城乡融合惠民生的“温度”上深学笃行。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千万工程”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指向的却是城乡一体化。20 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同步从2.43缩小到1.90,是全国城乡发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当前,广西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28,与东部省份相比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快实现

共同富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强化就业帮扶、产业帮扶,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融合发展、互补发展的新路子。

从协同发力强治理的“效度”上深学笃行。乡村要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推进“千万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社会各界都有参与建设的责任。

“千万工程”能够持续迭代升级,关键就在于实施过程中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乡村之治”支撑“乡村之兴”。广西乡村治理富有创新传统,从选举产生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到金融改革“田东模式”,从制定低成本实用性村庄规划,到推广农田“小块变大块”模式,都是尊重基层创造的重要体现。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相统一,努力构建党政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五基三化”系列行动,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要重视引入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村集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从久久为功抓落实的“韧度”上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千万工程”范围持续拓展、内涵日益丰富、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在浙江结出的累累硕果昭示一个朴素道理: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当前,后发展欠发达仍是广西最大区情,特别是广大农村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期、攻坚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毅力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要改进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把更多力量集中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

要增强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稳中求进、稳扎稳打,既要做老百姓

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运用“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聚焦农业发展堵点、农村建设难点、农民生活痛点,多到基层一线“解剖麻雀”,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在开题作答、排忧解难中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 “千万工程”再深化的理念变革与实现路径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易开刚

20年来,浙江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贯彻实施“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等阶段,万千乡村实现了由表及里、由外向内的美丽蜕变。在全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浙江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理应直面中国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矛盾和冲突,走“开放、包容和创新”之路,将一个个美丽乡村变成人人向往的富裕乡村、和谐乡村和幸福乡村。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便是乡村运营,即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以整体乡村为运营对象,以市场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为运营理念,整合土地、资本、劳动、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资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现代科学管理,实现乡村从美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活动。要实施好乡村经营,就必须在理念上加以变革,在实践上敢于探索,让理念和实践相得益彰,合力推进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乡村建设需要理念变革

早在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改善村落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的重要论断。大量实践证明,乡村运营是破解新阶段乡村发展根本性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打开乡村富裕之门的“公开讲话”。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首先需要进行理念层面的变革。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真正做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一直以来,浙江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千万工程”的实施和深化,在以“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完善”为主的乡村建设阶段,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乡村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现在全省乡村都已实现了“美起来”目标,亟须通过乡村运营手段,实现乡村“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乡村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的经营,提升乡村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从当前很多乡村现状来看,还不存在这样的市场化能力,这就需要社会资本、有识之士和

大量乡贤能人加入乡村运营这一行列,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实现从事乡村运营的企业家、创业者、乡贤和青年人才与乡村的共创共荣。

如上所述,乡村运营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乡村的自我组织发展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治理有效”。乡村运营涉及政府、村集体、村民、乡村运营企业、乡贤能人、青年人才等多个主体,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科学、有效”的产权体系至关重要,把制度、规则定在前面,能避免乡村运营成功以后的很多矛盾和冲突。事实上,这也是让乡村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很多乡村因为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运营初期红红火火、充满斗志,运营成功了反而“人心散了团队走了”,从此又走向了衰落。因此,要实施乡村运营的乡村,一定要做好产权明晰工作,在制度和规则上保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避免同质化现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产业选择、乡村风貌、营销手法等方面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现象,乡村之间陷入一种无序竞争、低效发展的局面,这样的运营格局显然很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国际范围来看,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推动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十分注重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放大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到极致。事实上,乡村之所以吸引人,其魅力就在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因此,在乡村运营中,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村落特点打造差异化的乡村风貌,发展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将乡村运营成“千村千面”而不是“千村一面”,就显得至关重要。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社会正在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要发展乡村,必须依托城市,走城乡互动、城乡融合的道路,最后实现城乡无差别发展。乡村运营的关键问题和落脚点是如何把乡村的生态产品销售到城里去,如何将城里人引到乡村来休闲、旅游、度假。解决乡村运营中城市与乡村相互奔赴这一难题,就必须树立城乡融合和城乡互动的思维模式,同时运营好乡村生态产品的城市大市场和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乡村大市场。

三、探索多样化乡村运营模式

近年来,“千万工程”中浙江乡村运营表现出良好势头,浙江多地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运营模式,虽做法各异但都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中做出了

重要贡献。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浙江应勇立潮头、走在前列,不断创新“千万工程”再深化的实践路径,以“千万工程”再深化再提升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

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乡村运营的专业化、职业化和高效化。近年来,临安、安吉等地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培育市场主体,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乡村高效运营道路。临安区通过举办“乡村运营师招募会”,吸引许多懂市场、会运营、有情怀的乡村运营企业和青年人才直接从事乡村运营,彻底激活了临安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浙江安吉余村大胆采用“国资投建+民企运营+利益链接”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来破解乡村振兴后劲不足的难题,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当地乡村生态价值和村民收益都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证明,社会资本更擅长用市场化的思维运营乡村,专业化、职业化和高效化的乡村运营将全面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做好乡村生态、人文和人力资源的“确权、赋权和活权”工作,在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乡村可持续运营。乡村一旦运营起来,产权问题就迎面而来,在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产权问题,是乡村得以持续运营的前提和保障。首先要做好“确权”工作,对村民和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登记造册,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让村民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随时随地能够被市场看见,打破封闭怪圈。其次要做好“赋权”工作,通过搭建数字化产权管理平台,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村民、集体资产和社会资本进行全面审查,确保权属清晰。最后要完善产权流转增信机制,加大产权价值创造,做好“活权”工作,构建一套金融机构、政府、村民、乡村运营方等多主体之间的信用互认机制,真正让产权改革成为激活村富民强的“公开讲话”。

四、以乡村运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有产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有收入,选产引产是乡村运营的重要环节。如果产业选择不准,就必然会出现资源浪费、村民积极性下降的问题。乡村运营时,要经过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思考,立足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治理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选择适合乡村长久发展的特色产业。此外,在经营产业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有的产业跟不上形势明显落后就要淘汰,做到“培育-壮大-优化-提升”的良性循环。当然,无论怎么选择和经营产业,绿色发展是前提,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创造金山银山,才能真正做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城乡融合的最美写照是实现“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千方百计让更多城里人到乡里来,千方百计让乡村的生态产品到城里去,这需要乡村现代化运营来实现。一是要激活乡村生态产品的城市大市场,乘着“短视频+电商直播” 的东风将更多可移动的乡村生态产品送到城市居民手中;二是激活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乡村大市场,丰富乡村网红休闲新业态和打造户外露营微度假,满足现代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城市大市场和乡村大市场的壁垒一旦被打通,产品流、物质流、信息流、财富流就能在城乡之间无障碍流动,乡村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就会加速实现。

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宁波样板 宁波“千万工程”20年报告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韦棋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八八战略”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宁波调研“千万工程”时,指出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率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心宁波乡村振兴工作,特别是2018年2 月28日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20年来,我市始终牢记总

书记的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千

万工程”,推动乡村建设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加快打造“田园城市• 都市乡村”宁波样板。20年来,我市坚持全域一体理念,全方位推进乡村

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新图景。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四色密码”

韦棋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之江大地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20年来,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建设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曾经“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农村,变成“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屋外美如画”,乡村面貌焕然

一新,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埃里克• 索尔海

姆参观走访时说过:“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要深刻领悟其精髓要义,更多地需要读懂它背后蕴藏的规律和方法。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红色密码”。群众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一红色力量密码,在2018年总书记给余姚市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多年来,越来越多像横坎头一样的乡村,始终牢记总书记“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殷切嘱托,坚持把“建设同根据地一样坚固的战斗堡垒”作为首要目标,以党建统领打牢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石。下一步,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振兴是“第一工程”,基层党员干部是“动力引擎”。在推进“一肩挑”工作中,要选好选准基层“领头雁”。要多从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退伍军人等先进群体中选拔村两委干部,加强教育培训,打造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效率高的干事创业队伍,带动群众走出一条乡村共富路。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绿色密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被认为难以兼顾,不少人甚至喊出“要想农村发展,就得搞点污染”,乡村水脏山秃、垃圾成堆,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千万工程”的实施,让宁波的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变。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绿色生态密码,就是要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乡村振兴发展

的动能,要聚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绿色”源泉。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古色密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些乡村特别是一些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宁波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注重面子、里子一起抓,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全面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宁海县毛洋村的做法就很具代表性。他们邀请相关专家团队、文化企业等充分挖掘十里红妆传统婚俗文化价值,并围绕开发与爱情有关的各类产业元素,通过艺术带动产业振兴,为农民带来看得见的收益。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古色文化密码,就是要充分挖掘这些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传统村落、乡村文化、农事节庆、民俗文化等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美山水、美环境与美人文、美气质的内在统一,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蓝色密码”。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着来,“千万工程”的实施带来了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过去一些农村出现治理难题,原因往往在于没有让村民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和决策主体,村级党组织说话没人听、村干部做事没人跟。但“千万工程”的推进实施,对村庄的凝聚力、向心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像宁波的“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近年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发展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像鄞州区的“乡村大脑”“掌上智村”,宁海县的“村民e点通”等基层数字治理平台,有效提升了宁波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蓝色给人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蓝色治理密码,就是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完善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机制,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不断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奋力打造“千万工程”的芜湖样板

芜湖日报评论员

(2023年9月23日)

千载雅饬,无非徽风皖韵;一年好景,最是橘绿橙黄。

金秋九月,篱菊半开,秋色正浓,鸠兹大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在这稻谷金黄、瓜果飘香的美好时节,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满怀欣喜迎来一个意义非凡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千年鱼米之乡、近代“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有幸作为全国主场活动举办地,与全国各地群众一道庆祝丰收、礼赞丰收,共享丰收的喜悦、共度丰收的时光。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设立的,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5年。丰收节多年连续成功举办,丰富了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农民朋友的智慧和力量,提升了农民朋友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丰收节多年连续成功举办,吸引了城乡居民广泛参与,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了农业品牌,活跃了城乡市场,拉动了乡村产业,成为联结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丰收节多年连续成功举办,挖掘了丰收传统习俗多样性,触摸了延续千年的历史脉动,弘扬了灿烂厚重的中华农耕文化。

实践证明,丰收节不仅是农民享丰收、庆丰收、晒丰收的美好节日,也是向全社会宣传“三农”、展示“三农”、礼赞“三农”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个窗口和阵地,让更多人更加深切感受到这片广阔天地涌动的生机与活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农业的丰富功能和多元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来到这里,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从这个意义上看,丰收节肩负的职责使命已经完成了迭代升级,从宣传重农崇农、尊农爱农的“大舞台”,华丽变身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现代化治理、农民高素质培育的“助推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芜湖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连获丰收,面积、总产、单产不断创出新高,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治理更加有效,涌现出一

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农” 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我们要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学习转化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两强一增”,对标先发地区,坚持抓统筹、重建设、勇改革、扬优势,扎实走好质量兴农之路、城乡融合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共同富裕之路,加快建设一批彰显徽风皖韵、滨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千万工程”的芜湖样板,绘就共同富裕美好芜湖的崭新图景。

农安天下,粮稳人心。强国必先强农,农稳方能国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让农业成为有干头、有靠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甜头、有盼头的职业,让农村成为有看头、有奔头的家园,奋力打造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奉化区“1+3”党建联建助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奉组轩

近年来,奉化区秉承“既要面上覆盖、又要点上突破”的思路,在城乡基层党组织全面共建的基础上,以基层共富项目建设为重点,创新实施“联建同心聚力共富”三年行动计划,通过“1+3”党建联建,即由“1家区直机关+1家国有企业+1家金融机构”党组织组成的“共富帮团”,组团结对1个乡村振兴共富项目,推动各方资源整合集聚、直达基层,以项目的靶向联建推动“千万工程”高标建设。目前,已推进落实九大乡村振兴共富项目,累计吸纳农民就业4700余人。

一、坚持需求导向靶向联建精准助富

2020年,奉化区创新实施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安排283个机关党组织与全区所有行政村党组织进行结对,并于去年底助推实现经营性收入低于30万元以下行政村全面“清零”。

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党组织没有深入、准确地了解基层群众的迫切需求,导致联建工作“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出彩”。再比如,有的党组织习惯各自为战、零敲碎打,服务基层重点不重、合力不足。

如何破解这些痛点难点,真正变“单打独斗”为“组团作战”、变“泛化帮扶”为“靶向赋能”、变“一时助力”为“系统发力”?奉化区给出的答案是:坚持项目为王、深化组团联建。

对农村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项目建设。为此,奉化区全面开展共富项目专题调研,按照“产业特色鲜明、引领带动明显”原则,从全区所有行政村中精选出“莼享富裕”“莓好时光”“海韵渔歌”等九大乡村振兴共富项目,涉及海洋渔业、草莓种植、休闲农旅等特色产业。

项目确定了,如何进行联建?奉化区根据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报批审批、贷款融资以及产品产销等需求,分类明确区直机关、金融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三大联建主体,根据与各项目建设的紧密程度,逐一敲定区农业农村局、城投集团、农商银行等2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分别组成九大“共富帮团”,进行靶向结对,实现项目联建专人联系、专团服务、专业解决。

与此同时,紧贴建设实际,逐一制定共富项目三年实施方案,明确年初有

部署、年中有督查、年底有复盘“三有”工作标准,同步推出联建清单、走亲连心、联席共议、民情会办、组长担纲、调研问效、年度述评等“联建七法”,确保联建工作方向明、职责清、服务好。

“机关单位、国企、银行一起组团过来,让我们的项目建设变得更有底气。最关键的是,他们一联联三年,年年有方案,让联建项目有了实质性的保障,我们基层干部也能更加放手去干了。”大堰镇干部刘斌杰说道。

二、集聚各方资源全线下沉合力帮富

项目的建设、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如何实现资源力量整合集聚、靶向输出?奉化区分类统筹政策、人才、平台等各类资源,通过建立集技术支持、教育培训、政策答疑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帮扶机制,全力当好项目建设“定盘星”。

——智囊下乡坐堂指导。今年上半年,裘村镇筹备建设瓦缸烘虾流水线, 但苦于技术和知识的限制,项目迟迟无法推进。联建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组建专家组,从流水线设计、商标注册等方面着手,几易其稿,最终指导确定实施方案,顺利推动项目建设。每年年初,各联建党组织会积极发挥智囊优势,集中抽调业务骨干,同时链接宁波大学、市农科院等资源力量,在各项目所在地逐一成立专家热点,就项目前期谋划、金融风险规避等情况开展头脑风暴,确保项目建设方向正、开局稳。

——点单认领助产拓销。在项目建设期间,全程实行“点单+认领”制,由项目所在街道(镇)负责,定期梳理阶段性需求清单,联建党组织逐一认领、针对性解决。酵素产品是大堰镇有机农产品的特色品牌。今年6月,大堰镇酵素西瓜大批上市,因地处大山深处,在营销上存在一定困难。区文旅集团党组织得知这一情况后,联合相关单位整合“棒集”线下商超、“亲爱的玛丽”直播基地等资源,创新商超铺货、直播带货、游戏领货模式,仅2个月便布局20余个展销平台,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多跨联动集成解难。制约项目发展的“卡脖子”事项,如何解决?答案是组长领衔、组团破难。如,针对莼湖街道在菌菇产业建设方面存在的困境,“共富帮团”组长单位区农业农村局随即响应,联合区发改局等联建单位下沉一线,就方舱建设、政策补贴等诉求进行精准对接、会商会诊,最终推动“莼菇方舱”落地投产,带动经济收益逾百万元。截至目前,各联建党组织已先后协调解决各类难点堵点问题76个,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280余万元。

三、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保障常态促富

机关单位协助项目所在单位抓好项目谋划、落地和重点任务落实,积极做好对上争取、横向协调工作,争取项目相关政策的配套、各项优势资源的导入等;国企单位协助推进项目落实,发挥国企经营经验和技术优势,加强项目策划和实施;金融单位创新信贷模式,简化受理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奉化区细化制定“联建责任16条”,清单化条目化明确各联建党组织的工作职责,确保职责清、分工明、关系顺。同时,健全首问负责制,每季度开展专项督查, 督促提醒“联建走走停停、服务拖拖拉拉”等现象,确保工作推进蹄疾步稳。

坚持效果导向,把服务项目和基层评价作为党员干部业绩的评价标尺,是奉化区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着力解决农民致富问题的重要举措。

每年年底,该区组织部门采用“意见征集+成效评定”形式,对各联建单位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纳入模范机关建设、党建年度绩效考核以及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等内容。同时,组织部门全程跟踪,切实考准每名党员干部的干事能力和作风表现,以实绩用人的鲜明导向,倒逼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抓联建、争先进位促发展。

与此同时,该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作用,整合电视台、掌上奉化App以及报纸杂志等载体,系统总结方舱养菇、共富农场线上助销等做法,在全区范围进行宣传推广,并定期开展年度优秀项目评选,不断浓厚示范引领、全域助富整体氛围。

邯郸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五个结合”推进村庄绿化

尹振海、康立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农民群众,促进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近几年来,邯郸市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先后实施了“村庄绿化三年攻坚计划”“村庄绿化提升工程”等,坚持“五个结合”,村庄绿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省级森林乡村159个,其中国家级森林乡村57个。

坚持把村庄绿化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村庄绿化是特色产业的基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进村庄绿化水平的提升。邱县坞头村依托文冠果现代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文冠果种植和精深加工基地,研发了文冠果茶、文冠果油、文冠果胶囊等系列产品。并通过举办“文冠果花节”,让游客不仅能够欣赏文冠果花的美丽,更能亲身体验采摘文冠果茶、观看制茶以及茶艺表演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冠果产业链。馆陶县后胡堡村利用村庄绿化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开发了黄秋葵、荷兰豆、菠菜、辣椒、甘蓝、洋葱、大蒜等适宜林下种植的作物。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选择蔬菜种类,不仅熟化了土壤,促进了林木抚育管护,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林农一体化产业格局。

坚持把村庄绿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优美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是村庄绿化最主要的功能。馆陶县寿东村突出村庄绿化美化,加强顶层设计,把长约500米的垃圾沟变成了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艾香谷” “生态谷”。在“三清一拆大绿化”活动中,把腾出的空闲宅基、废弃坑塘,由村集体统一收回、统一管理经营,并与专业绿化公司合作种植经济苗木,建设微田园、采摘园、小森林,成为远近文明的“粮画小镇”。在2019年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研修班上,馆陶县就寿东村绿化作了典型发言。馆陶县艾草小镇天河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超过50%,种植艾草500余亩,街道种植国槐,庭院种植核桃、柿树、枣树,空闲地、坑塘种植白榆和速生杨,环村绿化面积达400多亩, 种植各种乔灌木10万余棵,形成了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良好人居环境。

坚持把村庄绿化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开展村庄绿化发展生态旅游, 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峰峰矿区

张家楼村借邯郸市旅游发展大会之机,对村内的路、水、电、气、绿、房等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通过开展村庄绿化,盘活“空心村”及空闲宅基地,先后吸引了张家楼国际陶瓷艺术公社、印象磁州窑等文化产业公司入驻。截至目前,张家楼村常驻艺术家30多名,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益300余万元,带动村内就业近百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张家楼村由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文化创意村”,实现了文脉传承、乡村美丽、产业兴旺、村民致富的协调共振。广平县胡堡村以“荷塘民宿、印象胡堡”为主题,充分依托村内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休闲、雅致的理念,种植翠竹、金叶女贞、红石楠球、冬青等5000余株,打造了“荷和”文化,建设了环村水系、百亩荷塘、百亩竹林、影壁广场、水车亭台、古典堡门、和合广场等,数十处闲置农宅被改造成农家院,可宿可餐,成为村庄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坚持把村庄绿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农民增收是开展村庄绿化的内生动力,能促使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村庄绿化。肥乡区田寨村是一个拥有30年葡萄栽培历史的小村庄,葡萄栽培面积2000亩,近几年来通过整改造道路、修残垣断壁、空闲宅基等,在村内种植了迎春、雪松、紫叶李、百日红、月季等景观树种,形成了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化的葡萄小镇,葡萄、梨等林果产业已实现规模化发展,注册了“田牛”品牌商标,发展订单农业、网上销售,成为市内超市果品供应基地,产品远销山东、山西、河南等周边省市。通过发展葡萄采摘,葡萄销售价格大幅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田寨葡萄的知名度,许多外地客商慕名而来,拓宽了葡萄销路。魏县东代固镇后闫庄村,依托周边万亩梨园,积极打造最具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梨花小镇,主街道种植大叶女贞、大叶黄杨、紫薇、月季野花组合,绿化村庄入口、展馆、游园等节点6400平方米,高标准建设了梨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展览馆、根雕馆等,彰显魏文化、梨文化等魏县特色。同时,该村通过打造精品果园、发展食用菌种植和乡村休闲采摘等,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把村庄绿化与文化底蕴保护相结合。文化底蕴是村庄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最朴素的信仰,开展村庄绿化必须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永年区王边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荒山、荒坡、荒沟、路旁、宅旁等宜绿化地块全部绿化,村内现有百年以上的槐树、侧柏等10棵。王边村把绿化与文化相结合, 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明清古建筑群,围绕“古树、古井、古镇、古村落”进行保护开发,以绘画、雕塑艺术为突破口,打造出一幅山绿林幽、果树飘香、古

风醇厚、生态优美的美丽山村风光。邯山区小堤村以279棵树龄约600年的古枣树为依托建成了乡村古树公园,并传承和发展了以枣为辅料的枣窝窝、枣发糕等面食文化。

杭州:“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吴礼晖

(2023年10月31日)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佛山提出务实开展“竞标争先”行动,对标可学可追的先进对象,放下身段学、下足功夫学,把自己学成标兵。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策划启动“竞标争先深调研” 大型主题报道,走进杭州、深圳、合肥和泉州,深入了解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在对标中向上突围、赶超先进,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佛山实践。

金秋十月,千亩稻田被风吹起层层稻浪,整齐有致的洋房、别具特色的工厂,透着多年积淀的富庶之象。

2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引下,浙江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

今年,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开局之年。贯彻落实好省委决策部署,佛山可以从浙江“千万工程”中学习借鉴哪些先进经验做法?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日前深入杭州乡村一线走访调研。

一、美丽乡村的“共富景”

从杭州中心城区驾车出发,不到1小时就到达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一条笔直的梅林大道,将工业厂区、农业园区、住宅楼区整齐分隔。村委会对面就是一片醒目的白色建筑群,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美好生活中心,里面分布着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智慧健康服务站、无人健身房、无人超市等公共设施。

“过去这里是破旧的老厂房,改造完成后,每到周末我就送孙女来上舞蹈课,下午还能在这里看书。”在数字书房,村民曾奶奶正和孙女拿着智慧点读机识字。而在旁边的智慧健康服务站,全科医生陈约瑟正在为患有高血压的村民王阿姨复诊。如今梅林村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村民进行“健康画像”,“村里的老人可以申领一台智能血压计在家测量,监测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云端,一旦数值过高我们就能及时看到,就近诊疗。”陈约瑟说。

数字化早已成为梅林村的标签。村民习以为常地享受便利生活外,也更加

积极地参与乡村治理。“现在梅林村‘沥家园’用户已达1064人,基本实现户级数字服务全覆盖。群众完成垃圾分类、参与村里文艺活动、参加志愿服务都能获得数字积分,这些都调动了他们参加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说。

时光回溯到2002年12月,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杭州梅林村调研时强调,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20年持之以恒,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不仅开展围墙“降高透绿”行动,将老旧厂房改造成美好生活中心、幸福食堂,为村民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还集中流转土地1200 余亩,实现水稻、小麦等农作物集中种植、统一经营,打造“产业+乡村”共富新样板。

数据的变化最有说服力:2022年,梅林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729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98%、518.8%,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村庄焕发新的生机。

村民魏来法至今难忘习近平同志到他家中拉家常,“20年前,我在家里买了一台健身器。如今,我们村里有很多公园,有智慧步道,平时健身非常方便。现在退休了,我还跟太太一起学习吹萨克斯、打打太极拳、练练书法,生活多姿多彩”。

“我们正以梅林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八里桥、车路湾、张潭、山北等四村, 构建‘大梅林’共富综合体,探索大事共商、邻里共融、产业共兴、云端共治、家园共建及成果共享六大机制,从‘各村单战’向‘联盟团战’跃升。”杨燕江自豪地描绘着共富愿景。据了解,“共富综合体”将以“农、文、旅、产、学、研”为主线的系列轻资产运营项目为抓手,形成成熟稳健的联合运营模式,力争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翻一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超过9%。

二、从卖柿子到卖风景

在临浦镇横一村,如今漫山遍野的柿子熟了,一簇簇橘红色的方顶柿把树枝都压弯了腰,煞是好看。柿林下,规划平整的千亩稻田染上了醉人的金黄,微风吹过,还能隐约闻到醇厚的咖啡香。循香而至,在稻田旁的“鸭棚咖啡馆”,我们见到了横一村党委书记傅临产。

“这个鸭棚原是我们村的一个脏乱差场所,现在成了网红咖啡馆,改建至

今一年半的时间差不多有80万人次来拍照打卡。”傅临产回忆说,5年前的横一村到处都是黄色的泥巴路、灰色的砖房和杂乱的农田。改变始于2018年。彼时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横一村被列入萧山区第一批美丽乡村提升村建设名单,并签订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军令状”,必须在限期内换新颜。

紧盯“垃圾、污水、厕所”三大农村人居老难题,横一村制定了“横一方案”——以积分兑换和红黑榜“两大制度”作保障,将村居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同时,和梅林村一样通过“围墙革命”,完成了全村200余户农户庭院整治提升,用“降围透绿”实现“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 的大美格局。

从脏乱差的“土色”转变为翠叶白墙的“秀色”,横一村完成了1.0版本的升级。光有环境美不够,乡村振兴还得产业兴旺,那么横一村有什么优势,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典型?很快,傅临产在村里有着上千年种植历史的方顶柿上找到了答案。

横一村的方顶柿四方四正,个头大,清脆香甜,每年都有采购商来收购, 作为打响村农文旅品牌的头炮最合适不过。2018年10月,横一村举办首届梅里方顶柿丰收节,吸引游客3000多人次,一天销出柿子约5000公斤。傅临产惊喜地发现,游客们不仅被柿子吸引,还对横一村改造后的美景流连忘返,于是乘势而上,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以“柿子”“稻子”为IP,将零散的田地平整为千亩稻田“HI稻星球”,供游客参观研学,体验种植丰收的乐趣;在村口建起集游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乡村智慧管理中心于一体的萧山区首家乡村综合体“如意山房”全新亮相后的横一村,每年的柿子节从1天延伸至3个月,甚至还把周边村庄的柿子也收购过来一并销售。“去年的柿子节我们整村卖出了30万斤柿子,平均每户农户卖出了1万斤,直接增收近1万元。”傅临产骄傲地说。

“网红村”只靠一时美、一时红是不够的,必须实现持续美、持续红。因此,拥有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尤为重要。经傅临产多番游说邀约,目前已有不少乡贤和本村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创业,在杭州工作了40余年的俞建康就是其中一位。看到家乡良好的发展势头,俞建康花了大半年时间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村里的第一间民宿“梅里云居”。民宿共6间房,今年暑假几乎天天住满,

一天单是房费收入就超8000元。“大部分都是杭州市区或者周边城市的家庭来入住,专门来乡村感受田野风光。尤其到秋天,稻子黄了、柿子红了,在民宿院子里吃烧烤吹吹风,别提多有滋味了。”俞建康说,“打版”成功的他还把民宿改建的案例供村里乡亲们借鉴,希望有更多乡亲能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记者手记

协调发展唱好乡村振兴大合唱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广东正举全省之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佛山来说,这是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也是必须抢抓的重大机遇。

从县域来看,佛山是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市、区)GDP都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佛山包揽前两位,五区全部上榜。

从镇域来看,全国4个千亿镇中,佛山独占两个,专业镇经济是佛山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密码。

从村居来看,佛山村集体经济实力也很强,全市有77个亿元村(社区),占佛山村(社区)的10%。

用浙江经验观察佛山,作为先发地区,佛山既有亦城亦乡、城乡融合程度高的显著特点,又存在着社会治理复杂化程度高、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等特点。怎样做出地方特色、打造示范样板?今年3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落实保障”三大方面制定详细的施工图。4月,佛山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贯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会召开, 吹响“努力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的号角。

“村”是“百千万工程”最基层的单位,也彰显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千万工程”虽然是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但改变的却远不只是人居环境。家家户户把围墙降到1.2米,让公共景观与美丽庭院融为一体,不仅是把围墙降低, 更是把“心墙”打开。近期,南海狮山沙水村一名60后,在村里建造360度透明房屋的视频成为热搜,侧面反映出农村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浙江“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其中一条重

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如今佛山也有不少“网红村”, 如禅城紫南村、顺德逢简村、南海烟桥村、三水大旗头村、高明阮埇村等,都

各具底蕴和风情。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采取不同举措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生态培育等工作,不搞整齐划一,这样更能唱好乡村振兴的大合唱。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数字技术引进乡村,将运营理念引入乡村……走过20年,“千万工程”经历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每一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

“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我们也期待佛山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地上,绘就出更多绚丽多彩的岭南水乡图!

绘就民生幸福景 中国石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探访

(2023年11月7日)

俯瞰大美山河,丰收画卷尽收眼底。大江南北,镌刻着中国石油援建帮扶的印记。

南望,如世外桃源般的贵州省习水县梧桐山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北眺,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科蒙乡团结村实现了光伏发电、粪便无害化处理,农家庭院“三区”分离中国石油规划的项目都在加快建设。这是中国石油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中国石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 年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结合自身全产业链的优势,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乡村治理、人才培养、销售渠道拓宽等工作,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创新帮扶展新卷村美业兴奔头足

一村富更要村村富。年初以来,中国石油对“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再认识、再提炼,将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从产业链视角谋划布局和培养壮大一批乡村产业项目,拓展了乡村产业的增值创效空间,形成“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新局面。

7 月11日,在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定点帮扶的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智牧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里,草香弥漫,饲料颗粒在轧粒机传送带上跳动;青山牧人牛超市里,一头头西门塔尔牛即将出栏;青山牧人生态肉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牛羊肉经切割、真空包装后,通过“直播带货”进入千家万户。

青河县萨尔托海乡党委书记严兵说:“中国石油援建的阿热合勒特养殖合作社,每年给村集体带来35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村民在合作社务工,也学到了科学养殖技术。”

从一颗草籽、一头牛到优质肉品,在中国石油的帮扶下,一条集“种植— 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正在青河县形成。

8 月23日深夜,河南范县惠丰农林科技花卉种植基地灯火通明。一盆盆红掌被迅速装上集装箱,发往

第19届亚运会主办地——杭州。这是在履行该基地今

年接到的最大一笔订单。

惠丰农林科技花卉种植基地是中国石油援建范县乡村振兴帮扶项目之一, 目前已帮助300人实现了就业。

一子落,满盘活。中国石油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模式,让农业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今年上半年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1.77亿元,培训各类人员6.16 万人次,完成消费帮扶金额达7.92亿元。同时,中国石油继续开展“幸福乡村” 建设行动,在新疆建设了“零碳村”,探索“生物质+”多种能源互补利用模式, 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中国石油《宜居家园项目在新疆的探索与创新》入选

《2022年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农村人居环境绿皮书》案例报告。在吉木乃县、尼勒克县、巴里坤县、青河县、察布查尔县、托里县、习水县、台前县投资援建了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项目,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中国石油以绿色为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二、产销对接促消费畅通循环助振兴

深秋的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加尕斯台镇,缤纷落叶与山光水色把小城渲染成“流动的油画”。村民庭院里晾晒的玉米,在阳光下泛出金色的光亮。

“这几年,红花价格高,加上在厂里上班,我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一家人过得很好。”8月1日,刚从红花油厂下班的沙比拉木• 赛达合买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独山子石化公司不断创新帮扶方式,通过中国石油消费帮扶对接会、加油站等渠道,让“雅其娜”红花油等特色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独山子石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采购方式,帮助农民销售坚果、食用油、食用菌、大米等农副产品。

10月31日,在新疆喀什泽普县4万多亩的果园里,村民们细心地包装又大又红的红富士苹果。次日,上万箱苹果将被运往千里以外的克拉玛依市,“飞” 到油城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今年年初以来,新疆油田多渠道宣传促销农牧特色产品,组织农牧产品企业参加中国石油消费帮扶展销会,通过采购与帮助销售、产地直采与渠道代购、集采与分散购买等方式,有效拓宽了定点帮扶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渠道。目前,“天山小哥”“天鼎惠农”等特色品牌已经逐步走向全国各地。

“在新疆油田的帮扶下,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大家的日子过得像红富士苹果一样红红火火!”泽普县波斯喀木乡库其村村民吾不力•卡斯木说。

为盘活新疆脱贫地区的农产品,新疆销售公司积极组织消费帮扶对接会、驻疆企业内购会、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活动,参加全国商洽展销会,搭建“好客新疆”网上商城,发挥“实体店+网店”的“双线”作用,建立长效持久的消费帮扶模式。截至目前,已有120多种新疆特色农副产品被送往全国各地,为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

做优消费帮扶,是中国石油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坚持渠道赋能的实践样本。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围绕“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举办“中国石油昆仑好客第三届购物节”,签订消费帮扶购销意向额5.02亿元。同时,通过农产品进机关、进工会、进食堂、进加油站等方式,加大对定点帮扶县消费帮扶产品的采买力度,助力当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三、聚焦民生建机制用情用力见长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从扶持特色产业到创办企业、合作社,从加强技能培训到精准提供就业服务两年来,中国石油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地办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见长效。

今年年初,中国石油按照“压茬交接、不留空档”的工作要求,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帮扶一线。他们像“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梁楠郁等一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领头羊”的关键作用,做好乡村建设的建造者、村民致富的带领者。同时,启动“村匠”培育工程,实施“油苗计划”定向培养和“益师计划”教师培训,扶持农村能工巧匠和乡村振兴带头人。上半年,培训各类人员6.16万人次。

7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22年度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和优秀品牌故事名单。中国石油“打造贵州习水‘梧桐山’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实践”从586个品牌建设实践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社会责任类)。同时,这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度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蓝皮书》示范项目。

8月15日,中国石油定点帮扶的江西横峰县黄藤村无花果基地里,一排排无花果树整齐排列,紫红相间的果实悬挂枝头,阵阵果香扑鼻而来。江西销售公司驻村第一书记黄勇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无花果,在劳作中享受丰收的

喜悦。

横峰县委常委、副县长韩冠说:“中国石油驻村干部每年都邀请农业开发公司的专家到现场答疑,帮助农户科学选种、购肥、施肥,当好他们的参谋。”

9月中旬,昆仑山下,塔里木油田驻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古勒巴格乡尤库日喀拉尤勒滚村的第一书记金卫来,带领驻村工作队四处奔波,争取资金帮村里的生物燃料厂建库房和水泥地坪。截至目前,生物燃料厂已吸收20名村民就业, 产出生物颗粒燃料400多吨,预计每年可为村民增收60万元。

……

这是中国石油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助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的掠影。长期以来,中国石油持续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坚持“每月一摸底、每季一会议、半年一通报、年底一考评”,强化项目监管,细化任务清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风雨同舟者兴,同舟共济者赢。中国石油定点帮扶的新疆、河南、江西、贵州、四川5地11县,如今村美业兴、村民奔头更足。这是中国石油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科学方法的实践样本,也是用石油智慧、石油方案和石油力量书写的乡村振兴故事。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广元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2023年11月13日)

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洁净宽敞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一处处设施齐全的村民广场欢声笑语、一个个精耕细作的产业园区充满希望走进广袤的广元乡村,建设中的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高位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市始终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建立“三农”统筹协调机制,落实乡村振兴责任清单,为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了一套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

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大力实施现代农(林)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四大行动”,注重抓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加快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成为“路线图”“施工图”,越来越多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广元乡村“开花结果”。

生态提升扮靓美丽乡村新颜值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专项任务推进、清单及项目库管理、群众参与” 的村庄建设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推进山水林田湖“五项”系统治理,开展路、水、田、电、气、讯“六网”共建,打造具有川北民居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在苍溪县、朝天区开展“厕污共治”试点,在昭化区实施农村厕所后续管护试点,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引导群众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

青川县张家村按照“小青瓦、白粉墙、人字梁”的川北民居风格,依山就势建设农家院落,房前屋后配套小果园、小菜园,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纵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微田园”风光。

目前,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基本普及,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73%, 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村组保洁员配备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供电可靠率达99.8%,92%的乡镇通天然气,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站点实现中心镇村全覆盖。

二、兴业强村绘就共富共美新图景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要走出特色。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浙江“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经验,坚持优势特色产业全链集群发展,培育发展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保障性产业和茶叶、猕猴桃、核桃、肉牛羊、土鸡“五大”重点特色产业,建立重点产业专班专抓工作机制,全产业链开发、全生命周期推进、全方位服务保障,实现“美丽田园”和“美丽经济”的双重效益。

剑阁县壮岭村依托翠云廊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市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园区农特产品上架京东、永辉等知名商超,远销浙江杭州、丽水等东部城市。

利州区月坝村立足山林湿地等资源,带动村民开办民宿21家、餐饮16家、商铺25间,打造集“休闲农业+文化体验+乡村市集+民宿集群+康养旅游”为一体的山地田园综合体,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20万元。

目前,联系微信32311699,全市建成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129个、“一村一品”示范园1903个、小农户增收致富园21.7万个,带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基地480万亩,建成农旅文融合国家4A级以上景区10个,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苍溪县、剑阁县分别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朝天区建成曾家山中国农业公园。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超1000亿元以上。

党建引领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我市全面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在旺苍县全域和其他县区27个村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全市7个乡镇、67个村先后获评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深入实施新时代乡风文明“十大行动”,开展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建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振兴样板村镇120个,全域推行文明新风积分管理。

乡村振兴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我市正按照“示范引领、补短强基、兴产富民、全域提升”工作思路,逐年打造一批达标村、精品村、示范村,力争到2027年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达标村。

村村景不同,村村风韵浓。如今,一江碧水、一片天蓝地净之间,一个个新时代的美丽村庄折射出广元乡村巨大变化,悄然记录着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汲取奋进伟力深化“千万工程”接续谱写宁波“三农”新篇章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以深化“千万工程”为载体,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走在前列、争当标杆的强烈意识,持续兴起见行于学、见效于干的热潮,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聚焦信仰铸魂

学深学实提升忠诚担当新境界

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论述作为主题教育“精神富矿”,学思想精髓、学核心要义、学科学方法,汇聚起感恩奋进、实干争先的强大动能。

“头雁领学”做表率。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树牢“学用标杆”,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交流研讨,局领导班子带头重点发言,谈思想、说体会、话履职,并带领处室(单位)负责人赴横坎头村开展“追足迹强党性、建功‘三农’谱新篇”现场学习,做到学在前、悟在前、干在前。

“群雁研学”强本领。将“千万工程”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印发宣贯文件、召开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予以传达贯彻。制订40条细化任务,策划推荐“和美四明蝶变线”,编撰《行走甬村》《“千万工程”宁波印记》案例集,创建“党建书吧”“红色长廊”,在打造“红色地标”中提升示范效应。

“雏雁深学”练内功。针对全局87名“85后”年轻干部,建立“青春振农” 青年干部接力成长营,开展“领悟思想伟力 奋楫再启新程”思享汇、“绿剑先锋”在学习、“稻花香里上党课‘三农’青年话担当”等系列活动。局党组书记为青年干部讲授《筑牢信念鼓足精气神激扬青春建功新时代》专题党课,引导青年干部在真学、真研、真懂、真通中“学思想、强党性”。

聚焦调研增智

解题破题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围绕“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等27个课题开展调研,形成宁波“千万工程”20年报告,以解题破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注重“点上破难”,解农民之盼。开展“联镇街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活动,局领导班子走遍包联结对的塘溪镇17个村,针对绿

色农田建设项目进度缓慢、林惠农场提能升级、堇山茶艺场品牌打造等难题, 带头领衔、逐一破解。在走访中发现农户粮食丰收却“卖难”问题,发动全局干部2天内购买宁海胡陈乡“爱心土豆”1.3万斤,解农户所急。

注重“多线并进”,解生产之需。聚焦农忙时节,组建150余个“保耕团” 联镇街、入村社、连田头,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同时建立“驻点到县、任务到村、作物到田”服务保障机制。今年全市早稻面积达31.4万亩,超出省任务9.1万亩,面积创近七年新高。

注重“全面调研”,解发展之困。开展农业农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乡村建设等基本情况大调查,梳理2023年乡村产业用地报批项目需求153个。针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才振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多个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开展系统性梳理、解剖式分析,找准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思路。

聚焦作风养成

整改整治展现自我革命新气象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高标准建设农业强市、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品质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风建设下真功。开展作风建设活动,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走进《阳光热线—清廉机关你我同行》特别节目,局“四动工作法”获评全市“清慈杯”清廉机关建设优秀案例。

专项整治动真格。开展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市县两级累计排查渔船4916艘次,发现隐患9481处,已完成整改9479处,隐患排查率、整改完成率分别为100%、99.97%,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全闭环。

长效常治见真章。深化制度建设,对局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大起底”,系统梳理规章制度38项,集中修订中心组学习、考勤请假等制度11项,新增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1项。

聚焦实干落地

奋发奋进绘就“千万工程”新图景

围绕续写“千万工程”新篇章,对照“五创争先”要求,紧盯121项指标任务落实,上半年54个可量化指标中有33个指标进度超前。连续5年获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今年被授予全省首批“神农鼎•铜鼎”荣誉。

在“农业兴”上构建新优势。加快推进“大三农”资金统筹整合,助力乡

村营商环境提升,79个项目被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年度计划投资46.9 亿元;举办上海农业农村招商会暨“绿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等一系列农业招商活动,在上海招商会上推出招商项目101个,现场签约项目13个,金额19.2亿元。

在“农民富”上挖掘新潜能。聚力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开发上线“淘在乡村”数字化平台,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业“标准地”改革,一批农村集体经济“消薄”项目建设投产;迭代升级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落实公益性岗位就业1820人,完成低收入农户综合性投保6.19万人。

在“农村美”上丰富新内涵。深入开展“迎亚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前三批问题整治完成率达到99%;联动10个区(县、市)共同打造100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以形神和美的乡村风貌为亚运盛会增色添彩。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城关区提升精致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颜娜

(2023年9月19日)

伏龙坪上整齐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青白石青石湾村挂在枝头的饱满的巨峰葡萄……金秋时节,行走在兰州市城关区南北两山乡间沃野,一幅幅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图景映入眼帘。今年以来,城关区在强省会行动中,紧扣区委“123457”总体工作思路,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提升精致农业发展质量、提振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一、伏龙坪上高标准农田实现精准浇灌

“我们这个高标准农田的‘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灌溉方式的改变,达到了高效灌溉。同时还修建了田间道路,让大型机械可以进入机械化作业。”在伏龙坪高标准农田的现场,城关区农业综合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虎威对记者说道。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21年以来,城关区在皋兰山地区投资693.44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全部为高效节水灌溉,其中管灌3785亩、滴灌265亩、配套喷灌950亩。分布在伏龙坪街道民族村、二营村、三营村、红沟村,累计铺设各类灌溉管道4.48万米、配套滴灌管37.87万米、新建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首部过滤间1间,出水桩及给水栓1450个,覆盖皋兰山72.2%的耕地。

走访在这一片高标准农田的现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各种相匹配的灌溉配套设施:首部过滤间、蓄水池、喷灌设施这些让曾经“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浇灌变得更为精准有效,同时结合地质等特点,还修建了渠道并接上与之匹配的管道,不但节省了人力,也让灌溉更高效。

二、青白石青石湾村美味葡萄大丰收

“真是没想到,咱们城关区也有如此美味的巨峰葡萄。”记者在城关区青白石街道青石湾村采访时,大家纷纷赞叹道。金秋9月,这里的300亩葡萄马上要迎来最好的丰收季节,站在葡萄架下品尝一颗饱满的葡萄,香甜多汁,唇齿留香。“其实这几天葡萄长得也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再让长长味道和个头,从9

月20日到国庆期间,正是葡萄就好的销售时节。”站在自己的葡萄田中,青石湾村的村民张宏笑呵呵地对记者说道,他种植了近两亩地的葡萄,预计今年收入在6—7万元左右。

青石湾村位于沿黄灌区,绿色营养蔬菜等市场占有率高。近年来,城关区葡萄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市场“香饽饽”。青石湾村葡萄种植面积约300亩, 可挂果200亩,总产量近180万斤,

每亩收入近4万元,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乡村振兴最显著的产业。同时,青石湾村已成为城关区农业发展基地,正在走出一条以“政策推动,科技拉动,品牌促动,龙头带动”具有城关特色的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推动下,城关区在青石湾村推行绿色栽培理念,坚持绿色优质高效栽培,全面推行“控产”“套袋”“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绿色优质栽培模式,推广有机肥生物肥200亩、绿色防控技术600亩次、葡萄套袋技术100亩,举办多期培训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后,显著降低了葡萄病虫害的发生,葡萄口感和光泽度等商品性提高,市场销量越来越好。同时在这里还有苹果、甜瓜、蔬菜等果蔬产业,也成为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组成部分。

三、农家书屋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变得更高,乡村生态环境变得更优、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丰富。晚饭后的闲暇时间,在青石湾村的农家书屋,村民高芳军正在阅读心仪的书籍:

“这里的书种类丰富,地方也宽敞,闲暇时间我会和孩子一起过来看看书。” 青石湾村农家书屋位于青石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面积50平方,共存放图书约4000册。在农家书屋不远处的广场上,还建成了标准化篮球场、健身走廊等,为村民和在这里务工的人员提供了一处精神文化生活的休闲场所。

记者了解到,城关区2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成率达100%,书屋均设在村部,书屋平均存书量1300本。各书屋均配备图书管理员并按照“农家书屋”统一标准管理,同时各个农家书屋还会结合读书日、“我们的节日”等开展多样的读书等精神文化活动。

从技术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到正在丰收中的蔬果,从农家书屋提供的精神文化场地到村民的一张张笑脸,走访在城关区的一个个村落中,这一幅幅画面正在生动书写着现代化和美乡村的新景象。

金融赋能“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浙江省分行

农发行浙江省分行紧扣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关键点,深度参与“千万工程”,支持了上虞区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和精品村及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PPP项目、嘉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大批重要项目,以高质量”三农“金融服务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加快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前,已累计审批相关贷款1892亿元,投放1003亿元,助力浙江绿水青山焕发盎然生机,诗画田园延续乡愁记忆,描绘出了一幅景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

金融科技助力“千万工程”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赵修彬

(2023年9月20日)

大农业、大平原、大粮仓黑龙江省以其丰沛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 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省。全省金融系统不断拓宽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取得显著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建行黑龙江省分行以产业级思维构建“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体系,将金融力量注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打造出金融支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建行样板”。

依托金融科技力量,从破解农民融资顽疾入手,建行黑龙江省分行积极回应服务“三农”的时代之问,深入践行普惠、科技、共享的新金融理念,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全场景为主线,以建设乡村振兴新生态、实现产业兴旺为目标,精心搭建“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体系。

在“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建行黑龙江省分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致力于解决农村金融中的一些长期问题,特别是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引入数字化金融工具,该分行有效简化了融资流程,提高了农民融资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办理贷款申请,获得更加合理的利率,并获得更多金融产品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和发展需求。

更重要的是,建行黑龙江省分行始终秉承普惠金融的理念,不仅帮助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获得融资支持,也关注小农户和个体农民的金融需求,确保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这种坚持推行普惠金融的做法为农村的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机会。

同时,建行黑龙江省分行还积极参与支持农村全产业链的建设,通过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进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村产业竞争力,还为农村地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体系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金融服务,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一次金融服务的升级,更是对乡村振兴使命的深刻理解。在新的时代里,天下粮仓将因金融的润泽而更加繁荣,中国农业的未来将因金融的引领而更加美好。

聆听“千万工程”的瓯越回响 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浙南线温州段考察侧记

温州日报记者 郑序

(2023年10月14日)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亲自谋划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引领浙江农村实现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

20载时光荏苒。在“千万工程”蓝图指引下,瓯越大地乡村实现精彩蝶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值得借鉴复制的鲜活样板。

在循迹溯源中寻求启示——10月11日至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召开,温州作为大会考察活动浙南线路起点,备受与会代表关注。

10月12日上午,由13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带队的大会考察团走进鹿城区驿头驿阳村、永嘉县丽水街古村,沿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温州足迹,聆听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瓯越回响。

一、推进“千万工程”的千叮万嘱

浙南线考察团成员,由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卫健委、人民银行、国家林草局和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分管负责领导带队,规格之高尚属近年首次。

为何他们要来到浙江、走进温州,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这要从其背后的重大意义说起。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是“八八战略”中推动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倾心关怀、倾情牵挂、倾力指导“千万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浙江“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并在9月考察浙江时把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作为第一站, 实地察看“千万工程”成效,勉励当地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在这重

要节点召开全国性会议学习推广浙江经验,既是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也是浙江担当勇立潮头的使命所在。

牢记殷殷嘱托,奋进争先推进“千万工程”,温州元素在大会多个环节脱颖而出——

看会场材料,与会者人手一本的《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浙江“千万工程”典型案例》中,鹿城驿头驿阳村、洞头区、乐清华一村、瑞安儒阳村、永嘉源头村、文成武阳村、平阳昆阳镇、苍南福德湾村等8个案例入选,数量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再看考察安排,温州作为浙南线路的起点,并且在五个考察点位中独占两元,充分展现在这项工作中的重要分量。

二、深化“千万工程”的千方百计

滴翠山色远映,流水潺潺入耳。走进驿头驿阳村,一派自然与人文、古韵与现代交织的和美乡村新风貌迎面而来,引得考察团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漫步于丽水街古村,水亭祠、仁道门、古戏台、长廊吸引考察团驻足观赏, 在永嘉昆曲声中尽情欣赏这座没有围墙的“古建筑博物馆”。

映入与会代表们眼帘的今日之景,是温州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促进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温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探索推进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三基三主”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温州市乡村建设“三基三主”十大工程的实施意见》《温州市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方案》《全市党建引领乡村连片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联动开展“一县一带一片”建设、“一季一百”风貌落后村整治,系统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发挥自身特色,温州“一村一方案”推进乡村振兴,造就越来越多乡土味、瓯派韵、时尚范于一体浙南乡村新风貌。目前,全市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91个、特色精品村291个、3A景区村249个、未来乡村38个,展现了“千村千面”新景象。

三、观摩“千万工程”的感慨万千

从颇具“国际范儿”“未来感”的驿头驿阳村,到“古今辉映,音旅融合” 的丽水街古村,2个小时不到的行程中,考察团流连忘返、感慨万千。

在山水相映的乡村行走,陕西省代表一边分享感受,一边用手稳稳端着手

机拍视频留念。“一步一景都值得细品,乡村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深度融合, 其中凝聚着基层干部们的辛勤和巧思。”

步行至丽水街古戏台广场,江西省代表不由感慨:“真想在这里当一个村民!”他认为,温州把古村落传承发展与人文、产业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守正不守旧。

驿头驿阳村5G健康云诊室,让重庆代表找到农村“看病难”问题的新解法: “以信息技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让我看到了乡村医疗的未来场景,值得复制推广。”

考察团的观摩与交流,也给当地基层干部带来鼓舞与启发。“文化建设是考察团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让我们更坚定地走农文旅融合之路。”驿头驿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正吉表示,下步将精心打造公共文化场馆和农耕体验项目,让乡村特色文化不断绽放新光彩。

马村区: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焦作日报记者 王颖

(2023年11月4日)

高寨村变“乡村路”为健身步道,义庄村将“空闲地”建成文化游园,小王村“村居”变社区、秦庄村从“点面整治”到系统提升乡村建设各美其美,宜居宜业美美与共。伴着秋日和煦的阳光,走进马村区的乡村,一处处美丽蝶变让人惊喜连连。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马村区的乡村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环境“美起来”、产业“兴起来”、乡村治理“活起来”。

“村里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后,俺老百姓受益不少。”演马街道高寨村村民毕凤梅如数家珍,“村里铺上了柏油路,修了健身步道,绘制了彩绘文化墙,感觉是‘走出家门进了公园’。”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乡村建设是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马村区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工作次第展开,牢固树立“干就干好、创则必成”理念,坚持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构建了“部门联动发力、三级资金保障、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日督导”跟踪问效、推动措施落实落细,“周观摩”比学赶超、争先出彩,以扎实举措助力、创意笔墨添彩和美乡村建设。

一、突出创建“一盘棋”——科学规划全域推动

近段时间,高寨村村民幸福指数爆棚——村道“白改黑”,新增了游园、果园,还有高颜值的健身步道可以打卡“印象高寨• 绿美乡村”伴随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在村民中叫响。“住上好房子、身处好环境、养成好习惯、形成

好风气、过上好日子”,按照这个提升标准,该村致力高质量创建,美丽乡村展新颜。

做好“一域美”,实现“全域靓”。马村区立足“因地制宜、一村一策、

多规融合”,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43个村庄规划和第一批4个示范村乡村建设规划。依托“云台• 天河”EOD战略工程,高标准编制沿线12个村庄发展规划, 深挖村庄特色,聚焦康养、民宿、露营等主题元素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具有马

村特色的和美乡村。与北京师范大学设计院、中建设计公司合作,目前已完成“云台• 天河”涉及的12个村和9个沿山村的实地勘查工作,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将围绕“云台• 天河”和“北部沿山”2条示范带,推动全域再选取20个提升村,利用3年时间,整合资源、梯次打造、扩大范围,实现全域“亮绿净美畅”。

二、兼顾“颜值”与“气质”——环境变美产业兴旺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产业集聚发展的乡村建设行动,让马村区各乡村实现了美丽蝶变。安阳城街道义庄村曾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村,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累计投入248.7万元,改造提升村内主干道,清理乱堆乱放、私搭乱建,规划建设了特色主题游园,村民房前屋后栽种石榴、枣、樱花等树800余棵。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们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在村集体的引领带动下,依托安阳城街道“十里桃林”项目发展冬枣种植,乡村产业红红火火。

人居环境“整容”提质。该区以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为目标,突出“治污水、改户厕、清垃圾、通双气”重点,狠抓基础改造、设施配套,完成41个村污水治理、1.02万户户厕改造工程;建立64个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一体化、不落地”;推进蒸汽管网集中供汽和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燃气管网覆盖45个村;推进“一宅变四园”,改造空闲宅院271处;落实专项资金400 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500余万元,完成32个村背街小巷治理项目。

乡村产业集聚发展。聚力“一街一业、一村一品”,实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打山水牌、靠二产带、吃绿色饭、走生态路”,强力发展优质果蔬、中药材种植加工、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和“预制菜+中央厨房”等特色产业,河马仙果小镇初具规模,上刘庄等6个村“花海药谷”蹄疾步稳,后岳村乡创园如火如荼,15个预制菜项目加快实施,待王永喜砂锅等6个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三、“五星”引领“四治融合”——激活乡村善治“一池春水”

行走在武王街道秦庄村,干净整洁的村落街巷让人舒服惬意,路过村民卢慧云家,花香扑鼻。走进她家院子,窗明廊净,几盆绿植郁郁郁葱葱。

“俺村的小院都是一个赛一个好,不光居住环境好,有啥事打一个电话网格员就上门来帮忙,服务更是好。”卢慧云笑着说。

网格员服务好,卢慧云一语道出了马村区群众的共同感受。该区在78个村

(社区)配备包村民警、法律顾问15名和专职网格员337名、微网格员2407名, 推动治理重心下沉、服务触角延伸,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近年来,马村区坚持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四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

动“区村围合”“十户联防”双向融合,打造“党建+网格+物联网+大数据”智慧治理系统,激活乡村善治“一池春水”。

农发行厦门市分行 践行“千万工程” 助力鹭岛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陈衍水

(2023年10月9日)

今年以来,农发行厦门市分行找准“千万工程”与支农业务的结合点,支持海翼智能制造产业园、同安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多个“千万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授信13亿元、投放6.4亿元项目贷款,助力厦门(鹭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聚焦产业兴旺

做强“智能”制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农发行厦门市分行有关负责人接受《农村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该分行紧密跟进对接厦门市制定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向政府宣介农发行政策优势,全面梳理、筛选、对接“千万工程”产业项目清单。

据介绍,该分行成功向海翼智能制造产业园授信2亿元、投放1.34亿元。海翼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集美汽车小镇机械工业集中区,是集美汽车小镇建设的重要支撑项目,也是厦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该分行对海翼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贷款支持,有力地加快了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助力更多厦门农村地区企业从“厦门制造”转型升级为“厦门智造”,为厦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金融活水支持。

除了支持高端制造外,该分行深刻把握厦门粮食纯销区的特点,围绕粮食精深加工,立足粮食信贷主业,授信1亿元、累计投放1366万元,支持中粮海嘉

(厦门)面业有限公司建造60万吨/年小麦加工线。该分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将助力中粮海嘉公司落实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激活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动能,打造华南粮食核心集散港。

聚焦生态宜居

建设“富美”同安

同安区作为厦门市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高、乡村人口最多的区,是厦门实施“千万工程”的重点区域。在农业发展方面,同安区部分溪流流域面积较小、流程短,河道基流少,无上游来水补给,存在断流情况,同时,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降雨,农业灌溉可用水量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在生态治理方面,同安区部分农村区域缺少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存在部分明沟水体黑臭的现象,同时,垃圾收运体系不健全,在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上效率较低。

“针对同安区的生态治理难点,我们与厦门同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展开深入合作,打通堵点,全面助力同安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发行厦门同安支行有关负责人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据介绍,同安城市建设公司将调蓄池、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灌溉工程等多个项目打包成同安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水系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该支行进行精准对接、高效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等政策支持,快速实现授信2 亿元,累计投放贷款7152万元,助力同安区补齐生态治理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如今,同安区流域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成效,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一幅幅“富美”同安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焦城乡融合

畅通“民生”供应

城乡融合发展是“千万工程”的应有之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则是加快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点。为此,该分行主动抓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在了解到东南智慧供应链产业园建成后将承担快递快运分拨、城市民生消费品类配送等多项功能后,积极为园区提供融资融智服务,以高效服务实现项目提前介入、提前策划、提前生成。截至目前,该分行已为园区授信8亿元、累计投放贷款4.3 亿元,全力推动完善厦门岛外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厦门城乡融合步伐。

该园区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园区全面达产后,有望解决超3000人的就业需求,并将集聚更多资源要素,打造集物流枢纽、区域物资集散分拨、智慧信息和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除了夯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该分行还在支持粮食贸易经营方面下足功夫。今年以来,该分行累计投放农村流通体系流动资金贷款48.3亿元,支持建发、国贸、夏商等大型供应链企业畅通农村粮食流通大动脉,为保障华南地区粮食供应贡献坚实力量。

农发行浙江省分行 聚焦“三农”重点领域 金融赋能“千万工程”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王爱静

(2023年8月14日)

自2003年实施以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

二十年久久为功。农发行浙江省分行紧跟当地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三农” 重点领域,深度参与“千万工程”,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累计审批相关贷款1892 亿元,已投放1003亿元,助力浙江绿水青山焕发盎然生机。

建设宜居乡村 绘就生态新画卷

行走在浙江上虞区丁泽村,眼前是整饰一新的房屋外立面。两年不到的时间,原本破旧普通的小村落如今已经变成美丽如画的景区村。

这正是浙江省内首个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上虞区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和精品村及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的结果。农发行浙江省分行向该项目提供信贷资金8.57亿元。

近年来,该分行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持续加大在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了上虞曹娥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金塘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平阳县昆阳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等一大批建设项目。自2015年开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产品以来,该分行已累计投放671亿元。

建设宜业乡村

绘就未来产业新画卷

如今,浙江嘉兴秀洲区火炬村的村民住进了火炬花苑的电梯房,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而这背后,离不开该分行金融支持的嘉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2017年,嘉兴市政府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力图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制度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该分行积极对接,全面谋划农地文章,与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发文,共同推进嘉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通过秀洲区火炬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火炬村村民收入从以往种养殖的单一来源升级成“三金”,即小区商业出租的租金、村民入股集

体的股金、外出务工的薪金。此外,当地还通过引进五芳斋集团旗下的种业公司,在村子周围打造新型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产销模式助力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

火炬村的变化仅是浙江省分行助力农村产业兴旺的一个缩影。在天台,该分行支持的现代农业园区两山理论实践项目,带动263户农户就业、年收入合计达到1795万元;在南浔,该分行帮助打造“万亩方”平台10个,新招引2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71个,其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个。接下来,该分行还将联动推进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农村“三块地”改革,畅通生态价值转换、村民参股和利润分红机制,打造“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的未来乡村产业新图景。

建设和美乡村

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近年来,浙江省分行积极助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在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城乡道路提升、河道生态治理等方面均有资金投入。

常山县位于浙江西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老龄化程度较高。相较于城市,当地养老院硬件设施普遍较为简陋,乡村养老公共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为助力推动乡村养老体系建设,农发行浙江省分行积极响应常山县打造“孝老之城”的战略规划,向常山县健康驿站项目授信3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养老院设施、完善养老机构功能、规范养老体系管理,大大提高整体服务水平,预计可惠及县城及周边村镇近5000多名老人。

自去年以来,该分行共支持新建或改扩建学校、公交枢纽站、康养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等惠民便民工程40余个,助力打造城乡均衡、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下一步,该分行将继续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度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助力浙江万村千乡美丽蝶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贡献农发行力量。

农行温州分行 金融赋力“千万工程” 照亮“万户千家”灯火

温州日报记者 邹雯雯

(2023年10月11日)

“千万工程”二十载,山乡脱去旧貌换上新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

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温州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风貌,为其赋予了新内涵, 还创出了一条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这背后每一寸山河迸发出的光芒有着农行温州分行的金融助力。

作为连续22年领先区域可比同业的国有大行,农行温州分行用金融力量赋力“千万工程”,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共享幸福生活,点亮背后的千家万户灯火。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农行温州分行支持县域贷款金额超2013 亿元。

“一越二十年,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农行温州分行不断延伸金融服务‘千万工程’的广度和深度。”农行温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潘韶亮说,近年来,农行温州分行第一时间响应市委、市政府“千万工程”阶段性重大行动,创新系列产品精准支持“千万工程”各个领域,目前金融服务已覆盖温州所有乡镇,存贷款均居全市金融机构前列。

一、重塑绿水青山造就美丽乡村

初秋的瓯越,入目皆风景。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温州大地徐徐展开。

今年暑假,泰顺县南浦溪库村游客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坐在咖啡馆里欣赏唐宋时期就有的千年古村,有着‘穿越’的体验。”“1800多米长的玻璃加水泥滑道,真的是太刺激了!”在社交媒体上,处处皆景的南浦溪成新晋“网红”打卡点。

时光回溯到2021年5月,温州吹响高水平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号角,南浦溪镇入选镇域型试点。随着文泰高速建成通车,南浦溪镇作为文泰高速互通出口兼服务区所在地,凭着域内温州现存最大的千年唐宋石头城库村古村落、国内

罕见的高落差三重漈瀑布群等景点,成功火出圈了。在南浦溪的建设与改造中,

农行温州分行提供了不少“真金白银”的支持。

去年3月该行获批关于“泰顺县南浦溪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项目”的7100

万元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提升、产村融合平台打造、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三大类工程,目前已投放3600万元,其中2023年投放1100万元。同时,当地不少农户在农行贷款的支持下开起了民宿生意,生活蒸蒸日上。“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泰顺县南浦溪镇孙坪村原村支书李士样感叹。这几年,得益于交通带动旅游发展,加上农行金融资源的倾斜,农户收入有了不错的增长。

留住绿水青山,赢得乡村未来。“千万工程”以生态起步,在农行温州分行的金融助力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画面处处可见。

在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调研考察洞头,殷切嘱托要“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从那时起,农行温州分行就在金融助力“海上花园”的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如今“海上花园”愈发美丽,已经成为集海上运动、岛群观光、休闲康养、美食文化为一体,风光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今年3月,农行温州分行获批关于“洞头诸湾• 共富海上花园生态环境导向

的开发(EOD)项目”的7亿元固定资产贷款。该项目总投资28.8万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含生态环境治理类工程、全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海上休闲运动开发工程、康养产业开发工程等四大类。

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的“好钱景”,这样的例子在温州乡村俯拾皆是。去年,苍南启动“苍南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项目(一期)”,以“两轴多极”来布局,农行温州分行及时介入制定金融方案,去年5月成功获批关于“苍南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项目(一期)”的9亿元固定资产贷款。如今,原本路上一个个无人问津的沙滩经过改建提升,成为人们赶海的乐园。

2021年2月,枫林镇被列为温州市唯一的全省第一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农行温州分行为永嘉县共同富裕建设项目(二期)整体授信14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千年古城”迁建及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辖内永嘉支行成功发放全市首笔“乡村人居环境贷”1.87亿元。

据介绍,农行温州分行推出了“美丽乡村贷”“美丽城镇贷”“富村贷” 等美丽乡村建设类创新贷款产品,截至6月末,合计信贷支持超409亿元。

二、金融创新助推城与乡双向奔赴

不仅要有乡野的静美,也要有都市的现代化。“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的“牛鼻子”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键一环。

在竞逐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温州龙港撤镇设市改革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促进城市功能由“镇”向“城”转变。龙港以项目为抓手,提出龙港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二期),探索具有龙港特色、“窗口”标准、高辨识度的改革成果。

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探索,也是农行温州分行为城乡融合之路注入金融力量的生动实践。

去年5月,农行温州分行获批关于“龙港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二期)”的10.4亿元固定资产贷款。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产业配套升级、智慧道路及地下工程、综合整治工程、智慧停车场建设等四大工程,安防培训基地及青少年安全教育研学中心、龙金东区E07-1、E08-1地块保障性租赁用房等工程。目前已投放1.55亿元,其中2023年投放1.55亿元。借由这个项目,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龙港改革经验中,农行温州分行提供着有力的金融支持。

事实上,龙港市的每一次迭代和深化,都镌刻着农行温州分行的足迹。 文卫路位于龙港市中心城区,区位优势良好,但该地段内有大量的住宅建

造年限久远,陈化严重,配套设施缺乏。2022年8月农行温州分行获批关于“龙港市文卫路拓宽改造安置房建设工程项目”的8.4亿元固定资产贷款,该项目主要包括住宅用房、商业用房和物业用房830平方米,总户数915套。目前农行温州分行已投放3亿元。

项目实施后村民从破烂不堪的棚户区搬进了设施齐全的高楼大厦,市政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观,“环境真的是不错了,整洁又舒适!”不少城中村群众连叹回迁小区的环境甚至比商品房还要好。

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接轨,是城乡融合的基础。2022年9月农行温州分行获批关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瑞安联络线工程”的1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瑞安联络线工程已列入温州市“十四五”规划,是构建温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解决拥堵、完善高速公路布局的需要,对带动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农行的资金注入,项目在有序推进中。

这些是农行温州分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6月, 农行温州分行对104、228、322三条国道总计授信76.57亿元,总计投放46.73亿元,贷款余额44.86亿元,其中2023年投放5.1亿元;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来水管道建设项目总计授信185亿元,总计

投放86亿元,贷款余额77亿元;对永嘉和泰顺抽水蓄能建设项目总计授信60亿元,总计投放2800万元,贷款余额2800万元。

三、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共富带

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绿水青山逐渐转化为“金山银山”,以业为基的乡村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青山叠翠,绿水绕村。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的铁皮石斛打开了发展局面, 铁皮石斛除了保健品,还成为温州乃至浙江人餐桌上的新型饮料。铁皮石斛产业从萌芽到发展再到走出大山,离不开农行温州分行的金融陪伴。

早在2019年,农行乐清支行就与该村双委积极对接,全方位助力下山头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将该村的铁皮石斛产业农户作为农行普惠金融的重点惠及客群,带动该村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农行乐清支行充分利用下山头村铁定溜溜乐园、石斛文创园“先发红利”,不仅帮助村里成立镇村两级民宿共富指导小组,制作民宿申报指导手册,重点解决低息融资,解决“起步难”问题,探索建立“共富流动车间”数据库,摸清本地来料加工意愿、闲置场地、建点去料加工“三张清单”,充分按照企业配套生产需求,制定全方位的融资方案。

在下山头村,农行温州分行提供从农户到企业到产业全链条的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6月末,农行乐清支行发放的铁皮石斛产业农户贷款,总户数70余户, 用信余额2600万元左右。如今,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已经构建“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成为温州13个入选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入选浙江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名单,下山头村“村企共建,以企带村”促共同富裕经验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之一。

温州乡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农行温州分行也借此契机,实施“一县一e贷”行动,形成了发展绿色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共富的壮阔实践。

农行温州分行辖内各支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大力开展“自画像”平台模式,全力打造精准支农模式,实现“一县一‘惠农e贷’,一产业一‘惠农e贷’”。在苍南、洞头、瑞安、文成对接当地特色产业,形成“番茄贷”“杨梅贷”“紫菜贷”“羊栖菜贷”等一系列惠农e贷品牌,贷款余额5 亿元。

“紫菜是我们超前发展的密码!”苍南县是浙江紫菜主地产区,近几年苍

南紫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苍南特色农业的一大主导支柱产业。为了促进苍南县紫菜产业的精加工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强化保障苍南县紫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造苍南县紫菜精加工产业园,农行温州分行及时介入,顺利获批关于“苍南县紫菜精加工产业园建设工程”的1.42亿元固定资产贷款,帮助解决辖区内近100多家紫菜企业厂房租赁的资金困境。

四、金融服务打通百姓“致富路”

温州广袤乡村迎来美丽的蝶变,农行温州分行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绿成金”, 让更多的农户坐上快速前进的改革列车,赢得更多致富机会。

平阳县怀溪镇水口村位于平阳县西北部,这里山高林密,陡峭险峻,与文成县巨屿镇、双桂乡交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村民民风淳朴,与人友善,热情好客,颇有几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味道,素有“平阳香格里拉”之称。

“我们开起了农家乐,钱包越来越鼓了!”借由农行温州分行的惠农贷款,平阳县水口村的村民增收不少。据介绍,农行温州分行通过信用村的创建,收集村民信贷档案,开展整村授信。自2018年5月份成为金融自治村以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40笔,金额1000来万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金融活水。

据悉,农行温州分行为农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开展农户信息建档、信用村建设工作。该行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建设以“惠农e贷”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并且打通了关键的信用环节,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 温州农行“惠农e贷”余额267.3亿元、户数

7.55万户,共创建1516个金融自治村,建立有效村民信贷档案15.83万户。

以小切口,担当大作为。农行温州分行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选派金融干部下乡挂职,为农村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在获得农行温州分行乡村带头人贷款51万元后,清江镇江沿村的王先生种植水果红美人规模越来越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大户;获得农行温州分行乡村带头人贷款100万元后,芙蓉镇白岩村周女士的养猪场也越来越红火“农行把好日子带到了我们眼前!” 定点、编程、启动在瑞安马屿镇家庭农场,项先生在控制器上快速操作,眼前的无人机应声起飞,在半空中悬停了一会儿,就按照编制好的路线开始作业。他是一名“农二代”,耕种面积2000多亩,这台无人机是2020年6月份入手的, 是他第二台无人机,“那时资金紧张,多亏了农行的‘惠农e贷’”。

“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藏在这片希望田野里,我们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解决农户急难愁盼问题。”潘韶亮说,农行温州分行将按照“千万工程”的规划,继续用金融的力量给予农户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进一步推进金融才智下乡,将新思想、新动能、新资源带进田间地头乡野山林野,让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普陀山朱家尖:实施“千万工程” 算好三本“幸福账”

舟山日报记者 刘慧静

(2023年11月28日)

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二十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与时俱进,造就万千乡村的美丽蝶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年久久为功,普陀山朱家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守正创新、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万工程”,不断改善渔农村生产条件,美化渔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渔农民的生活质量,为渔农民算好共富账、生态账、民生账三本“幸福账”。

“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普陀山、朱家尖的乡村面貌,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普朱大地上徐徐铺展。

一、算好产业富美“共富账”

绵延的小兰头沙滩边,一间间精品民宿引人注目。这里,是朱家尖莲花村樟州的“后花园”。今年7月,投资170多万新建的“臻欢阁”民宿在这里正式开业。民宿主人、张伊丽的父亲原本是樟州的老渔民,前些年转产转业,就将自家房子进行改造并经营民宿。“旅游旺季时生意很好,日常入住率有八九成,一到周末就是一房难求。”张伊丽说,民宿共6间客房,旺季时房价在700元至1700元之间,很受欢迎。

像“臻欢阁”这样的民宿,在樟州已有70多户,渔农家乐也有50多户,去年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收入约10万元,樟州也成为共同富裕渔村新样板。“我们鼓励渔民产业转型,做旅游增收致富是条好出路,”朱家尖街道莲花村樟州支部副书记沈艳芬说,渔文化和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再通过研学体验、渔村电商、乡村夜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百姓共富的前景也将越来越宽广。

打造特色品牌,激发产业活力,绘就乡村振兴共富新图景,普陀山朱家尖一直在行动。福田花已开,硕果福自来。今年11月13日起,首批“福田”蔬菜

在所属菜篮子直供店内进行售卖,为市民提供优质、平价、新鲜、放心的本地蔬菜。

整合规划1000亩征用土地、村集体土地及农民承包地,“普陀山文化福田” 品牌在今年6月正式发布。通过文化引领、环境治理、场景提升,率先推出的白山示范田在今年端午节假日期间,因一片向日葵花海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到访打卡。

如今,福田的品牌效益已经不断显现。目前,基地内散装西兰花、白萝卜等蔬菜已大量上市,将以当天采摘、新鲜直供的形式,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福田还作为公益项目在中华慈善基金总会上线,首批50亩福田已被游客全部认养一空,550亩福田预计整体认养金额可达3000余万元。

“‘普陀山文化福田’孵化农文旅产业IP,贯彻‘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时代主题,正成为舟山文化旅游一张崭新的金名片。”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业态培育,品质至上。普陀山朱家尖还围绕“共富果园”创建,将靠天吃

饭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果园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生产、网络化营销的新型方式,让果农从“谋生”转变为“谋富”。朱家尖“牛角湾西瓜•创富农田”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成立棉增西瓜专业合作社,组团发展。“共富果园”还

积极组织社员培训,创新标准、生产、管理、营销和品牌“五个统一”管控, 目前,朱家尖西瓜种植户已达80余人,种植户年均净收入超10万元,年产西瓜可达6500吨,平均亩产值约1.3万元。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随着“千万工程” 的持续深化,普陀山朱家尖的美丽乡村催生多元新兴业态,助力三产融合发展,让百姓尽享实惠。

二、算好环境优美“生态账”

良好的环境是业兴人和的前提。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当头炮”。“千万工程”正是率先从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取得突破,继而拓展到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更广泛领域。

今年8月,朱家尖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完工。朱家尖入城口绿地、莲花雕塑周边以及普陀山机场出入口纷纷焕然一新,改造面积约6200平方米,共计种植乔灌木、花卉和色块苗14万余株,铺设草坪1400平方米,这大大提升了朱家尖区域的形象和品位。

统筹好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今年上半年,庙跟村开展百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707亩旱地通过整治,形成水田102亩,集中连片耕地543亩,并于8月30日正式通过验收。

打破原有道路、田埂、排灌体系,将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生态农业设施、现代农业产业等有机结合,深化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建设形成了布局集中成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荒地变花海,乡村添美景。经过前期实地勘察、逐块排摸、区域地块底图对比、无人机航拍等方式,今年以来,普陀山朱家尖在辖区内进行多轮抛荒地摸底调查,并通过“回头看”复查工作,对39个重点区块约1.15万亩开展了整治。

根据各个地块的性质、地形、现状,《重点区块整治作战图》制定,《普朱功能区重点区块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方案》出台,普陀山朱家尖通过实施“一地一策”,全面消除辖区内抛荒行为,提高田园环境卫生水平。

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全域渔农村环境整治;完成造林16.4亩,实施朱家尖海岸透景线及普陀山海岸线林分结构工程;改造樟州点位道路、房屋立面、沿海矮墙等4.8万平方米;8个村(社区)率先完成“和美菜园”示范村创建,累计整合菜园21亩,完成灌溉沟渠建设1000余米青山叠翠,绿水绕村。“千万工程”的实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体化,指引着普陀山朱家尖全面塑造宜居宜人的渔农村人居环境,以生态美乡村的路子越走越宽。

三、算好乡风淳美“民生账”

实用面积433平方米,一次性可容纳70人左右同时就餐位于普陀山镇龙沙路8号的普陀山幸福食堂自8月22日正式运营以来,主要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健康、美味、平价的“长者餐”,有效解决了周边居家、高龄、孤寡、失能老年人的“就餐难”问题,给予他们相应折扣优惠。截至目前,幸福食堂已累计接待近3000人次老年人就餐。

为渔农民群众构筑一个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民生家园,正是“千万工程” 始终注重的。位于普陀山镇中山社区的“中山街共富工坊”更是打造了一个极具普陀山特色的“千万工程”样板,也是普陀山“党建引领景区治理”品牌的一个缩影。

“中山街共富工坊”以房屋租赁形式妥善安排原居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及违章建筑等老大难问题,高效治理景村“顽疾”。

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品牌团队入驻,形成统一、规范又别具特色的民宿群和商业街。同时,结合特色民居建筑,融入“山海天”景观,以高品质旅游产品惠及游客,高回报旅游效益回馈村民,实现旅游发展与村界治理同步跨越。

目前,中山街共有65套房屋,其中居民63套,建筑面积5458.53平方,年租金达791万余元,每年每户增收2万至3万余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项目落地见效。落实民生资金1.3亿元,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梓岙拆迁安置、渔农水利、共同富裕创建等社会民生投入,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68万余元,惠及1.3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15分钟医疗圈”基本建成。

没有“天籁之音”,没有“大腕”演员,一场场原汁原味、十分接地气的演出在文化礼堂内上演;普陀山政务服务中心“银龄帮”专员为老年经营者提供上门服务,解决“线上办事难”问题;基层党建阵地不断夯实,建设樟州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樟州、月岙、万顺等3个“航行的支部”“千万工程”是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这项工程给渔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带来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锚定新目标。普陀山朱家尖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算好“共富、生态、民生”这三本“幸福账”,高水平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时代乡村新画卷。

新乐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路 谱写和美乡村新乐章

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超

(2023年11月23日)

12个乡(镇、街道)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7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5个省级美丽乡村;

围绕“东瓜、西粮、北油、中文旅”产业布局,聘请42名国家级和省级专家顾问,谋划总投资超24亿元的48个乡村振兴项目;

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管理,开展“百队帮百村、千人促振兴”活动, 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兴办一批惠民实事;

……

今年以来,新乐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本地特色,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按照一个乡镇打造一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一个村谋划一个兴农富民产业的工作目标,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美化环境乡村更宜居

——12个乡(镇、街道)160个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

11月16日,新乐市长寿街道吴家庄村,新铺的柏油路干净整洁。

“20多条断头路全部打通,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排水管网也入了户,咱也得跟上节奏,不能扯后腿!”村民吴晓亮扫完房前,又修剪起自家小院的花草,每天保持家里家外干净整洁,已经成为她和乡亲们的习惯。

一年前,吴家庄村还是另一番模样。“村里村外没一条像样的路,街上的车棚、简易房私搭乱建随处可见。”谈起过去,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电中直摇头。

吴家庄村人居环境大变样,得益于新乐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

年初,该市提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市委主要领导动员部署、督导调度, 按照清拆改建同步进行、绿亮净美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高标准启动全长72公里、串联12个乡(镇、街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

吴家庄村紧临国家级旅游景区伏羲台,是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节点村。工作千头万绪,吴电中的第一步,就是打通闹心的断头路。

在通往村北的路上,有一户破旧的老宅挡在路中间,村民意见很大。这户

人家已经搬到了城里居住,就是舍不得拆老宅。吴电中请上村中的乡贤,一次次进城上门做工作,户主终于同意。堵了30多年的老宅一拆除,不少村民的观望心态被彻底打消。仅仅一个月,全村拆除私搭乱建59处,打通断头路21条。

路通了,心齐了。吴电中带领村“两委”干部一鼓作气,对全村72条小街小巷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全村铺设了排水管网、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路灯,还在路边建了树池,种上了山楂、金叶槐等1200多棵树苗。

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的远不止吴家庄村。

南双晶村拆除废旧宅基地,建了5个小广场、2处小游园;小宅村修补破旧墙体,用色彩艳丽的墙体彩绘扮靓了村庄环境;东安家庄村446户全部打造成美丽庭院;坚固村将老旧农宅改造。

二、为村史馆,留住乡愁记忆

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建、七分管。新乐市坚持每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暗访红黑榜评比机制,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鲜明导向,带动12个乡(镇、街道)160个村庄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同时,研究制定农村厕所长效管护、美丽庭院创建等一系列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新乐市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5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7个,创建美丽庭院4307户、精品庭院1724户。

做强产业乡村有后劲——精心谋划48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

11月3日,邯邰镇大流村村东,3座多功能西瓜育苗大棚刚刚建好。

大棚里,不仅有自动化喷水机,还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设备。大流村党支部书记丁天雷正带着村民安装供暖设备,“时令不等人,咱们加把劲,赶在春节前育上西瓜苗。”

大流村是新乐有名的西瓜、甜瓜种植专业村。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种植更多精品瓜,村里锚定选育优良品种持续发力。

“之前都是从市场上买苗种瓜,西瓜按斤卖,一年到头也挣不上几个钱。现在我们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指导下,自己育苗,西瓜能按个卖,每亩地增收5000多元。”丁天雷说。

尝到种植新品种的甜头,大流村联合周边20多个村,合作共建了3座高标准育苗大棚,可满足5000亩西瓜种植需求。

“一个村富不算富,我们抱团发展,把西瓜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瓜农都富起来。”丁天雷信心满满。

为推动产业振兴,新乐市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持续优化“东瓜、西粮、北油、中文旅”产业布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合作,聘请42名国家级和省级专家顾问,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精心谋划总投资24亿多元的48个乡村振兴项目。

——在东部的邯邰镇,投资1.37亿元谋划实施西瓜小镇项目,建设西瓜博览馆、交易市场、智慧农业科技中心、采摘休闲区等,打造集生产生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农产品批发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在西部的化皮镇,依托官庄村建立国家级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示范基地,实现小麦玉米亩产达“吨半粮”。同时,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行动,集中资源打造玉米单产提升重点县。

——在北部的正莫镇,引入河北众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方连片流转土

地,统一改良土壤,完善灌溉设施,建设万亩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目前, 已带动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5万亩。

——在中部的长寿街道,整合伏羲台景区周边村庄资源,投资3.67亿元谋划了核心区3000亩、辐射1.74万亩的伏羲文旅小镇项目,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同时,成功举办2023年伏羲文化旅游节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吸引62.7万人寻根

祭祖、观光旅游,进一步弘扬伏羲文化、叫响“義皇圣里”文旅品牌。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该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2个。

为民解难乡村更和美——开展“百队帮百村、千人促振兴”活动“志永回来啦!我想发展养殖业,能帮我找找门路吗?”

“村里种植青贮玉米收益高,俺家也想种。志永,你来帮我把把关!” 11月18日,周末休息,新乐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股股长鲍志永刚回到老

家大赵村,就被乡亲们围了起来,让他帮着出主意、找出路。

鲍志永常年在外工作,乡亲们为啥跟他这么熟络?这要从今年4月新乐市开展的“百队帮百村、千人促振兴”活动说起。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乐市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启动“百队帮百村、千人促振兴”活动。为全市160个行政村每村组建一支联村工作队,组织1875名机关党员干部与本市原籍村挂钩联系,充分发挥人脉广、资源多等优势,为村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指导帮扶。

鲍志永是大赵村联村工作队的队长。“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入户,

摸清村情民意。”经过深入调研,工作队发现村民最大的揪心事是出行问题。于是,鲍志永带领队员找乡镇、跑部门,申请道路改造提升项目。

经过共同努力,大赵村的1条通村公路和3条街道改造提升项目顺利启动。可在施工过程中又遇到难题:路两侧,村民占道垒起的高台有80多处,涉及100 多户。

垒高台是怕路上的积水沤坏自家房子和院墙,乡亲们谁也不愿意拆。工作队把修路的方案告知大家,这次修路会做好排水设施,路面不会有大面积积水。同时,发动村里的党员起带头作用。老党员杨玉平第一个站出来,“孩子们回村给咱们办好事,咱得支持。我家带头拆!”

在杨玉平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己动手,只用两天时间,所有占道设施全部拆除完毕。今年10月底,4条路全部修好。走在平整的路上,大赵村的村民们为工作队竖起大拇指。

在“百队帮百村、千人促振兴”活动中,像大赵村联村工作队这样想群众之所想的例子还有很多。截至目前,160支联村工作队已办理各类实事716件, 组织农业技术指导服务172场、金融服务139场、招聘活动38场。

新乐市还创新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管理,开展基层治理擂台赛等活动,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定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在助力农村发展、服务群众上当先锋、作表率。同时,开展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常态化。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280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所有村都成立法官工作站(室), 对群众纠纷进行诉前调解,今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625件。

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 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推动了浙江省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农发行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作为进一步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更好担负起职责使命的重大契机,认真学习领悟、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研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办法措施。

深学细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农发行以“一学二研三讨论”,围绕“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深入开展学习、调研、讨论。利用党委会“首议题”学习,组织党委成员全面深入领会中央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要求和具体经验案例介绍。专门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主题教育正面典型案例,认真研究、深入剖析,由行领导带队到浙江蹲点调研,实地走访“千万工程”现场会召开地萧山横一村、“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上门听取地方发展改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对金融支农的意见建议,深刻感悟了“千万工程”给浙江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场学习研究了如何推广运用。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农发行党委专门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党委委员、总行部室主要负责人和浙江分行等一起学习研讨“千万工程”典型案例。大家结合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谈学习认识、谈调研感悟、谈实践体会,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加深了对“千万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强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了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升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主动融入“千万工程”生动实践,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农发行驻浙各级分支机构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组织下,全力投入“千万工程”建设,主动提供金融服务方案,累计提供贷款支持近1900亿元,为推进实施“千万工程”作出了应有贡献。全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农村生活设施、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住房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乡村综合开发等重点领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在安吉余村,农发行大力支持“两山”示范区建设,投

放贷款7.9亿元,改善浒溪流域沿线15万平方的水源涵养林,提升近20余公里乡道、村道,打通了余村、天荒坪镇镇区以及周边四村通道。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积极做好“土地”文章,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融合转型,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双向转化。在嘉兴火炬村,农发行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放贷款4.8亿元,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分配, 土地整治后每亩土地租金从800元增加到了1200元。全力支持农民致富共富,坚持以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全面探索政策性金融服务共同富裕的方式。在湖州南浔,通过合作互访机制,农发行创新推出“强村(镇、区)共富贷”系列产品,畅通村民参股、利润分红和资源价值转换机制,让老百姓实现了“三金”(薪金、租金、股金)收入。20年来,浙江“千万工程” 指引推动了浙江农村发生了精彩蝶变,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也为农发行强化金融支农提供了重要指引。农发行认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力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各项工作,近年来,全行聚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大力支持了粮食收储、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扶贫、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仅2022年就提供低成本资金2.91万亿元,让利74.6亿元。

进一步用好“千万工程”优秀经验,全程全力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典型经验,农发行更加明确了今后政策性金融的支农方向。党委在广泛调研、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支持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弘扬运用好“千万工程”确定了制度机制保障。下一步,农发行将紧紧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支持水利、路网、电网、农房、数字乡村、农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支持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全力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支持城乡要素双向高效配置,支持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建设,保障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涉农科技入乡转化、工商资本入乡投资等,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力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聚焦地方主导产业,择优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地方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

业”拓展乡村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力支持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体谋划农地、农技、种业振兴等领域发展,用好重要农产品贷款,积极支持牛羊、食糖、天然橡胶等产业健康发展。

山西高平: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地下管网建设,推动供排污一体化,全力解决“水”的问题。高平市全域推进供排污一体化,目前巳完成184个村,占比60.5%。集中连片延伸解决“暖”的问题,供暖面积从2018年的460万平方米增加至1500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多,新增面积中的3/4延伸到了乡村。厢头直供解决“气”的问题,290个村完成供气,占比95.4%。收转处全链条解决“垃圾”的问题,建设日处理能力300吨的生活垃圾资厢化利用中心,建成12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三级处理体系。截至目前,高平市拥有三星级以上村246个,占比4/5;四星级以上村100个,占比1/3。

让衣民口袋鼓起来。高平市聚佳做好“土特产“文章十大片区抱团发展。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高平国投、衣投、文旅三大国企资本下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拥有衣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文旅朕养融合发展,打造太行一号四大精品片区,让百姓吃生态饭、打膜养牌、走共富路。

让乡村底色亮起来。高平市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擦亮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底色。精细化冶气,208国道改线至市区外,长晋高速神农互通分流车

辆,西部铁路专用线减少公路外运,解决“煤车穿城”「司题,空气质阰稳定

保持全省中游水平;系统化冶水,实施丹河流域生态修复,193个村完成污水管网改造;资扼化冶废,实行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绿色种养走出产业致富路”入选2021年全国衣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品质化增绿,实施生态绿化品质提升工程,城乡各建成100个口袋公园,群众“推门见绿、移步入园”。

全域谋划,让城乡融合实起来。高平市聚焦就近城镇化,加快构建以“一轴一带一廊”为牵引、两翼协同、三区联动的城乡融合“五大布局”。

交通网络向乡村拓展,建成东西南北中5个高速口、三纵三横交通网,所有乡镇都能15分钟上高速、15分钟进市区;城乡管网同规同网,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打造五所学校、五所幼儿园,实现就近上学;商贸物流向乡村流动,商超覆盖15个乡镇,城乡商品一体配送。

党建引领,让乡村冶理强起来。高平市聚焦“四冶”融合,走深走实乡村善冶之路。自冶强基础,实施管住决策、管住资金、管住合同、管住项目、管

住公开“五个管住“穷实基层冶理;法冶强保障,“网格+"从厢头化解矛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德冶强活力,大力评选“高平好入”“最美家庭";智冶强支撑,深化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让衣民搭上“数字快车”。

补齐短板,让乡风民风好起来。高平市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推动乡风民风向善向好。构建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三级全昭盖,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借助炎帝灯会、庙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沽动,点亮夜经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高平市将深人学习“干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高平。

山乡蝶变满目新 浙江“三农”立法助推“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于浩

鲁家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距离县城约5公里路程。过去这里有一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臭气四季刮。”

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连村里人都嫌弃的破败村庄,会在2018年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如今,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人们不禁想知道,山还是那片山,河也是从前那条河,山乡巨变因何而来?

“七山一水二分田”里的法治保障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启动后,鲁家村的村两委干部带着村民大刀阔斧改善村庄环境,恢复乡村的绿色底蕴。

“那几年,我们经常带着村干部下河捞垃圾、扫村道、入户宣传,即便常常吃闭门羹,转天也依旧满脸笑容地去走访。村里截污纳管、修整外立面、改造厕所、扩大绿化等工程相继铺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村民新的生活方式。”鲁家村的村委会主任裘丽琴说,渐渐地,鲁家村从“差等生”成功进阶到“优等生”。

路通了,村美了,但是村民的腰包还没有鼓起来,鲁家村下一步往哪儿走呢?在村民思考着如何富起来的时候,浙江的立法者也已在更高的层面思考着。

2005年1月1日,全国省级首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这部法规在起草时,既开放又慎重。调研、开论证会,专家、行家逐字逐句改了不知道多少遍,但这样一部对浙江农民来说分量不轻的法规,其内容又只有简简单单的24条。

这部法规出台后,让浙江的农民欢欣鼓舞。条例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规范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职责、税收等优惠政策,保障了农民得实惠。因此,这部法规的出台,被评选为2005年浙江省经济十件大事之一。

而这部法规也是鲁家村人的所思所想所盼,乡村不仅仅要变美,还要能“自我造血”。

“我们在发展中坚持让村民充分参与、获得收益,通过深化村级股份制改

革,推动农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实现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裘丽琴说,2014年鲁家村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原村经济合作社转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自动转为股东。

“当前,鲁家村构建起了‘村企合资’的联动运营机制,改变传统意义上土地流转、土地租赁等方式收益,让村集体、村民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随项目共同成长。”裘丽琴说,截至2022年年底,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2万元,村级集体资产2.9亿元。

现在的鲁家村,“网红”小火车拉响汽笛,带着游客在18个各具特色的农场间穿行,这里有花海、竹园……人们的顺口溜也变成了“开门是花园,满村皆是景”。

在距鲁家村约400公里的丽水市青田县,人们发现稻花香里说的不止是丰年:在水田里种着稻,稻田里养着鱼,在田里游弋了一年的田鱼可以长到六七两。

田鱼是青田县著名的特产,青田的稻田养鱼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补,相互促进,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青田出产的田鱼肉嫩味美、鳞软可食,形成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绿色高效种养模式。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批示要求:“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2013年,“青田田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从此,青田田鱼打响品牌,市场供不应求,成为青田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青田人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历届常委会都将‘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开发作为重要监督议题,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开展立体式、多维度的监督。”青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家彪说。

例如,围绕“稻鱼共生”相关问题多次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专题报告,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改进相关工作;高度重视“稻鱼共生”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重点督办“关于在方山乡建设稻鱼共生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议”等,推动建立了全球首个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2022年9月30日,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5日设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

青田稻鱼、龙泉灵芝、龙泉黑木耳……这些美味的背后,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国家认证”。

“近年来,我们对毛竹、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林下经济等方面开展了专项监督,提出壮龙头、创品牌、强保障等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出台《特色精品农业高品质发展的若干政策》、《灵芝、铁皮石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推进竹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龙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仙说,助力龙泉市形成了以“竹茶菌蔬”为主导,“蜂果药渔”为特色的品质农业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一大批关注农村产业振兴,历史文化传承的代表建议也在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王武发现,剑瓷产业作为龙泉市的两大传统产业,现有生产经营单位2000多家,就业人口2万余人,提出了“关于设立龙泉历史经典产业融合创新实验区的建议”,得到了多个浙江省直部门的积极回应。

“感谢代表!不但我家的10多亩地有水灌溉,这一片200多亩林地都不缺水了,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得到解决了,我们心里面别提有多开心了。”看着水汩汩流进田地,湖州长兴县画溪街道三新村村民钱新章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

“村里的大舞台可以临时用起来,场地大、费用低,对村民来讲正合适。” “这个我同意!”

长兴县虹星桥镇的人大代表联络站里,针对全域土地整治工作,镇人大代表李成坤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其他代表的一致认同。

群众关心的大事小情里,都离不开人大代表的身影。长兴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打造“监督助推、评议助力”工作载体,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双助”工作已成为长兴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成为基层人大集体履职行权的重要抓手。

让更多“三农”法规保农业惠民生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和人大工作。2006年4月, 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率先启动“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其中,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列为“法治浙江”建设的八大任务之一,分别就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正确履行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随即,2006年5月举行的省十届人大常

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议。

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萌发地和法治中国建设重要实践地,20年来,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秉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法治浙江建设理念、思路和方法,始终沿着习近平同志开创的法治浙江建设道路砥砺前行,切实加强立法工作,及时制定配套性实施性补充性法规,努力使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有法可依。

其中,按照省委实施“千万工程”、健全乡村治理的统一部署,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千万工程”的规划编制与执行、要素投入与保障、建设质量与成效、设施建设与运维、乡村治理的主体建设与体系健全、“四治融合”与方式创新、治理扩容与服务创新、实力壮大与共富共治等方面,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保障“千万工程”顺利实施和乡村治理不断提质增效。

“我们认真总结‘千万工程’实施和乡村治理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比较成熟的制度机制,制定地方性法规。例如,《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比较全面地将包括这两方面内容在内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制度机制成果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学进说,仅2010年以来,省人大制定和修改的涉及“千万工程”和乡村治理内容的地方性法规18件, 其中制定14件(其中8件颁布后又作了修改)、修改4件。

此外,设区市人大制定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产品秸秆处理等一大批专项性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对“五年规划”和乡村建设管理、乡村生态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三农”专项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

截至2023年8月底,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三农”法规共30余件, 设区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制定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近30件。这些地方性法规对“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和乡村治理持续提升起到了有力引领和积极推动作用。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浙江省‘三农’法规严格贯彻‘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与‘兼具南北耕作制度’的农情,依法制定了贯彻落实法律的实施办法、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制性法规以及地方性事务这三大类‘三农’法规。”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唐中祥说,浙江省“三农”立法的创新性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国家制定和修改“三农”法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深化“千万工程”的理念与认识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03年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千万工程”,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千万工程” 的二十年里,我市始终坚持全面遵循和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通过这一变革性实践,深刻认识必须将其作为“四大工程”推进,才能从抓农村环境入手,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指引方向。

(一)实践表明,必须把“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重点推进,夯实“三农”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促进共同富裕最重要、最关键的点仍然在农村。宁波尽管城镇化率达78.8%,但仍有2100多个行政村,203万农村人口,守好农业这个底盘、农民这块底板、农村这一底座,是我市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最根本依托。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千万工程”惠民利民基础基底工程地位,将其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引导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更快更好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才能稳固发展的基础。

(二)实践表明,必须把“千万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推进,全

面推动乡村振兴。“千万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事关农业农村农民,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是一个事关全

局有机统一的大系统。通过二十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强化系统观念, 运用集成方法,把“千万工程”放在宁波打造“田园城市• 都市乡村”的大背

景下来谋划推进,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态势。一方面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拓展乡村生产功能,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才能为宁波高质量建设

“田园城市• 都市乡村”增添“三农”动能。

(三)实践表明,必须把“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变革工程来应时推进,丰富拓展建设内涵。宁波二十年来的“千万工程”工作是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结合宁波实际,科学、循序推进的一个过程,从整体推进阶段(2003—2010年) 到深化提升阶段(2011—2015年),再从全面升级阶段(2016年—2021年)到和美共富阶段(2022年至今),实现了以城带乡到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直至城乡融合。我们认识到,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工作特点、改革特色,必须顺应新时代,赋予新内涵,满足新要求,提振新标杆,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千万工程”在拓展内涵外延中顺应群众期待。

(四)实践表明,必须把“千万工程”作为一项龙头工程来全面推进,变革重塑乡村面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农”重要论述、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形成是在浙江工作期间,“千万工程”是其思想付诸实践的重要样本,充分验证了科学性。我们认识到,要从全面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出发,辩证掌握“千万工程”的牵引效应。一方面要以“千万工程”牵引干部群众理念转变,引导树立“千万工程”不只是物的建设,更是人的提升的理念。另一方面要以“千万工程”牵引农村风貌焕新,促进人居环境、整体风貌、乡风文明大提升。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

近期,央视播出的一部取材、取景于杭州富阳东梓关村的电视剧《富春山居》爆火,它生动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向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断努力奋进,将富春山下的乡村点墨成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杭州“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的缩影。

2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怀厚爱下,杭州乡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乡村产业实现华丽转型,农民收入实现大幅提升,乡村生活实现显著改善,走出了一条以乡村美带动产业兴、百姓富、城乡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如今,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新起点,杭州正以“千万工程”重要起源地的使命担当,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

一、新时代开启“千万工程”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千万工程”也迈入了再深化再提升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浙江考察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8月10日,杭州市召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会,提出要聚焦环境和宜、风貌和韵、产业和融、人文和润、社会和谐、生活和裕,着力提升乡村山水田园之美、形态肌理之美、创新活力之美、文化文明之美、共治善治之美、富裕富足之美,努力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拉开了一场新时代“千万工程”实践新征程的序幕。

作为“千万工程”的起笔之处,梅林村从美丽乡村示范地到未来乡村实践地,始终走在浙江乡村蝶变之路的前沿。“目前,梅林村已与周边四个行政村动‘千万工程’源起地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更具创新活力的共富联合体姿态,全面发挥梅林村牵引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农、文、旅’等乡创事业,努力实现一村之源起,全域之蝶变。”说起未来发展,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信心满满。

就像梅林村一样,杭州将加快构建“十带示范、百线联动、千村精品”建设格局,打造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12条、和美乡村精品线路100条、精品片区100

个、和美乡村示范村150个、精品村1000个。同时,巩固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启动开展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杭州将协同推进美丽山林、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六美联创”,加快绘就更有江南韵味、更有国际气息、更具双创活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到2027年,杭州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和美乡村建设100%全覆盖。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万工程’ 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千万工程’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杭州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千万工程’实践再深化再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

二、产业为基夯实和美乡村“兴”图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实践,建设“六和六美”新农村,就要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加速打开“两山”转化通道。

金秋九月,“墅上花开”。走进淳安县大墅镇孙家畈村的共富田园,一幅幅以稻田为画布、彩禾为画笔的巨幅稻田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心心相融,@ 未来”的亚运主题引来众多游客拍照打卡。“我们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彩色稻田项目,每年都能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过来体验打卡,带动住宿、餐饮业发展。”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样做既扮靓环境,又额外增收,一举两得。

惊喜不止于此,这片彩色稻田成熟收割后,并不会一片荒芜处于“冬闲” 状态,而是变身越冬蔬菜地继续产出效益。2022年11月,淳安县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出台《“百村万亩亿元”产销共同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孙家畈村作为首批试点,由村集体牵头组织村民种植越冬蔬菜,将“霜打菜”这一城市居民的升级消费需求,快速链接到“冬闲田”。

“我们建成了150亩的产销共同体示范基地,开展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培, 同时利用明康汇的技术和标准输出,全面提升种植水平和产品品质。”孙家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苏和说,目前,产销共同体模式共吸纳劳动力用工2260人,发放劳务费26万元,不仅“唤醒”了“冬闲田”,让彩色稻田和越冬蔬菜实现生产无缝衔接、景观四季皆宜,也让村内留守的半劳动力人群端稳

了家门口的“就业饭碗”。

如今的孙家畈村,四时无闲田、四季有增收,更有一大批特色产品正在迸发新活力。这样的蝶变,正是大墅镇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践行“千万工程”所开展的创新实践和成果的缩影。

“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优势,立足村庄特色,找准发展路径,做深富民产业,持续打响‘墅上花开’富民品牌,实现从美到富的华丽转变。”大墅镇党委副书记王湖州表示,下一步,大墅镇将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深入探索实践半劳动力人群就业增收、“冬闲田”附加效益提升等创新机制,积极打造“百村万亩亿元”产销共同体模式,走出一条资源变现、长效发展的共富路径,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共建共享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未来五年,杭州将加快形成“十园示范、百场兴旺、千村特色”产业格局, 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10家,培育产业特色村1000 个,聚焦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优势特色明显、联农带农能力突出的县域富民产业。杭州市还将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十链百亿”工程,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连通海内外,重点打造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20条, 培育打造一批农业“地瓜经济”标杆。同时,通过“千村千味”培育计划的实施,分类打造书画村、摄影村、运动村、旅游村等具有不同味道的产业特色村1000个以上,杭州将持续打响萧山本味、禹上田园、富春山居、天目山宝、桐庐味道、千岛农品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三、内外兼修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新时代“千万工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抓物质文明也抓精神“富裕”。杭州由表及里、内外兼修,描绘更加靓丽、更加丰满的和美乡村模样。

进入秋季,作为杭州最大的柑橘主产区,建德三都镇的农户们又开始为大面积柑橘上市做起准备。即将迎来收获,老百姓越忙越高兴。农忙稍有空闲,他们就会去邻近松口村的三都集镇上“赶集”。原来,开设在三都文化礼堂内的“文化乡集”,每周定期有婺剧、书画、乡村音乐的教学和展演活动,大家上街采购物资和生活用品,既能赶市集,也能赶文化的“集”。

“有买卖空间、有便民服务、有演出可以看,这些都是农村群众的需求, 那也就是农村文化阵地功能整合的方向。”建德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说,依托“文化乡集”的主阵地,建德筛选40个中心村、特色村,将其文化礼堂等农

村文化阵地作为“红细胞礼堂”,按照“一乡一方案,一集一特色”的目标打造“文化乡集”,同时联动由“文艺村长”领衔的“文艺学堂”,让基层文化阵地成网,目标是让优质的文化服务辐射建德全市229个行政村的家家户户。

建德市还联合文广旅体局、文联、传统文化促进会等体制内外的文化力量, 进行文化“大菜单”整合工作。今年一季度,建德就形成了97个大项、467个子项的文化清单。该清单让群众点单、部门赶集,把文化服务通过文化乡集实现“精准落地”。

这就是建德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对其他基层文化阵地进行有机整合,以“空间微改造、活动办专业、功能模块化植入”方式打造的“文化乡集”,也成为了建德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只有建德,临平塘栖村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作用,举办“千家宴”活动, 营造邻里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余杭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萧山区“五和众联”等一批基层治理经验逐步形成,广大村民共建共治助共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目前,杭州农村文化礼堂已实现500人以上村全覆盖,落地党建联建共富项目849个,打造“共富工坊”709 家。

未来五年里,杭州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通过文化惠民工程和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加快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深入推进教共体、医共体、医联体、康养联合体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公共服务“七优享”;培育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500名,培养更多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

走在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的大道上,杭州踔厉奋发,逐梦更远的未来。

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科学内涵和战略价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卓翔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了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实施。20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为乡村振兴建设丰富了实践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示范。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在20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浙江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化、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千万工程”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为世界各国探索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

“千万工程”是一项惠农民生工程。“千万工程”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对浙江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浙江省各地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制定实施相应措施。

2003年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的浙江乡村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面临着农业产值低、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村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同时,由于浙江地处沿海,发展经济的压力和机遇都较大。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它的农村改革发展对全国具有重要示范作用。2003年, 浙江开始实施“千万工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乡村振兴模式, 推动了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过去20年,联系微信32311699,“千万工程”的实施让浙江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其次,农民收入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次,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这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这体现了“千万工程”在推动浙江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改善的生态环境和提升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提高了农村的吸引力,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增强了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千万工程”是一项生态环保工程。“千万工程”以环境整治为起始,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乡村改革实践。“千万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乡村生活质量,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实践。该工程以生态环保为出发点,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着力改善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浙江农村的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景观得到了改善,乡风文明得到了提升,农村经济也焕发了新的活力。

同时,“千万工程”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致力于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千万工程”也积极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它也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深入人心。

“千万工程”的实践,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动实践。“千万工程”通过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去的农村经济发展往往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浙江省证明了一条可持续的、绿色的农村发展道路是可行的。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得到了发展,这些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而这一切又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在浙江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千万工程”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工程,它在推动浙江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千万工程”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推动全国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千万工程”具有深刻的战略全局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乡村在社会文明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社会治理格局、生态环

境状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农村走出了一条从环境治理到乡村建设、从单个村庄到省域全乡的独特路径。

“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载体。“千万工程”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拉动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千万工程”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2022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实现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通过“千万工程”,大量的农村地区得到了改造和提升,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对新征程中的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千万工程”作为标志性成果,推动实现了小康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千万工程”的经验积累与生动实践。只有充分领略“千万工程”所蕴含的深刻战略价值、哲学理念、全局意义,才能将这一系统性工程由局部推广至全局,发挥示范效应与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与生态基础。

持续深入学习和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经验。各省区市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指导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各省区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和把握“千万工程”中体现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标对表,找准差距,借鉴其在环境整治、农村新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做法。

一方面,各地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各地要创新思维,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弘扬“千万工程”的精神,同时也要注重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质。

另一方面,各地要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的重大项目。要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各地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大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力度。应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引

导更多的青年人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振兴。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各地要深入学习和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充分体悟贯彻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持续推动贵阳贵安农村“五治”走深走实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责任编辑 付渊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取得了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改变了亿万农民面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千万工程”究竟有着怎么样的魔力改变万千乡村?“千万工程”实施后的浙江乡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要从“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中学什么?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努力把收获之感、思想之悟变为实践之举、发展之效,为深入推进贵阳贵安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农村“五治”走深走实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思路要清。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行动。必须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一是顶层设计要“优”。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广度、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要求也不断提高。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既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又自加压力、跳起摸高,扎实抓好顶层设计。二是干部思想要“活”。必须要把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扭转来、作风实起来、工作紧起来,用好“月调度、季考评、半年观摩、年终算总账”机制,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创新思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推动,坚定不移把农村“五治”这项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三是群众观念要“变”。浙江坚持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转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广泛调动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五治”中来,激发农村群众主人翁意识,让农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五治”的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更好实现让老百姓“打收条”。

规划要实。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立足地区差异,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从贵阳贵安现实情况看,一些规划的制定不符合地方实际,实施起来难度大、效果差,必须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规划,着重处理好“三对

关系”。一是“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整体规划要全,坚持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三适原则”,符合地形地貌、地方传统和建造工艺,按照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布局,推动整体规划。同时要紧扣整体规划,做好乡域层面、村域层面、村庄层面“三个层次”的具体规划,动态调整细节,确保符合实际、可落地实施。二是“化妆”与“整容”的关系。规划就像化妆一样,要立足于原有基础进行适当加工,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亮点,尽量保持原始风貌、原始品味,找寻更多文化认同点、文化传承点、文化契合点,多做点上的修正,而不是面上的改变,不然就成了整容,失去原貌,得不偿失。三是“试点”与“推广”的关系。当前一些乡村规划为何不适用?首先是由于很多编制者不了解乡村,其次就是一些村庄没有能力实施规划。这时候试点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要坚持先试点探路,再总结推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的农村“五治”集成示范带,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最终全面推广。

力量要合。乡村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要素支撑。要推动更好的资源、更优的要素、更牛的人才向乡村汇集,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是资金整合。贵阳贵安投入农村“五治”的资金不少,但还没有完全形成集聚效应,不能整合起优势资金打造出一批真正拿得出、叫得响、可推广的示范点或是示范带。必须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集中优势资金,将各类资金进行打捆,谋划发展项目,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利用。二是要素聚合。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就在于资源要素的分散和缺乏。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从而形成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三是人才汇合。要进一步加大乡村人才的招引力度,重点发挥好新乡贤等特殊人群的作用,通过唤醒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唤来新乡人,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助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塑形铸魂 向美而行 绵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观察

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

(2023年11月27日)

云朵上的羌寨——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游客映着火光载歌载舞,感受着“乡村振兴很好的样子”。

蜀道铁炉、仙游九湾。行走在游仙区铁炉村,幢幢特色夯土房点缀其中。凭借诗意田园风光,这里已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委2023年一号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进程”。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中央有部署,省上有要求,绵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从公共服务普惠可及,到宜业固本生活富足;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治理有序和美铸魂绵阳的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每一项工作都围绕人们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期许开展。

农民的欢喜——现代生活

细心的人注意到,近年来,一大批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带着对故乡的思念, 带着资金、技术等回到老家,成长为带动一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何从大城市回到小乡村?除了乡情乡愁,逐步缩小的城乡差距就是答案。

沿辽安路一路向北,乡村公路曲径通幽。借力优美的自然风光,安州区在桑枣、雎水、千佛等沿山乡镇着力打造民宿产业集群,过去无人问津的小山沟现在人气爆棚。

“交通、基础设施更好了,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桑枣镇齐心村蝴蝶谷

“遇见• 栖心”民宿内,返乡创业青年肖婷婷正在为客人办理入住,“随着文

化产业、景区道路、旅游设施配套等不断完善建设,我们及时‘嗅到’了商机,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来这里度假、生活。”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一些乡村山青水绿,但交通不便,农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上

好学校,举家搬迁;有的老人为了找名医看病,提前一天进城种种困难怎么破? 绵阳精准发力,以统筹城乡兴“三农”为导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将民生“短板”转变为发展“长板”。尤其是今年启动实施“乡村振兴” 八大专项行动以来,“路”“学”“医”等农村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在平武水晶镇青龙村通村公路上,旅游大巴、农用车等穿梭往来。这条新改建的乡村公路,让水晶镇到青龙村偏远村民小组的车程,由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50分钟,青龙村的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也得以顺利出村。

日前,在三台潼川古城萧公馆,绵阳市“名中医下基层”义诊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我市各大医院选派优秀医生下乡,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城乡关系重塑,城乡循环畅通。根据数据:聚焦“硬件短板”,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2.17万公里;今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36个,新增总容量55.4万千伏安。聚焦“民生实事”,联系微信32311699,不断扩大农村特殊儿童集中受教比例;每月对建制村至少开展1次义诊服务,已服务群众46.1万人次.

多样的产业——因地制宜

暮色时分,星辰渐明。坐落在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的北川县石椅村,羌式的小楼、火红的灯笼、绚烂的篝火、嘹亮的歌声这张印满羌族文化的“金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

“美丽风景、羌族特色令人流连忘返!”游客王红丽说,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乡村振兴很好的样子”,值得一来。

据介绍,今年1至9月,石椅村接待游客28.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91万元,尤其是旅游旺季,村民一个月就能挣到以前一年的钱。

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排第一。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才更有奔头。然而,乡村风貌多样,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如何科学规划、“一对一”规划,是一门学问。

绵阳明确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资源禀赋、文化基因和传承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聚焦“乡村共富”,实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通过推广“一园一策” “一镇一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8个,4个乡镇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不仅如此。实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挖掘大禹文化、嫘祖文化等农耕文化品牌,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艺美术、休闲旅游、体验经济等产业形态。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3个传统农业文化纳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一个个特色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发展。

——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走过鲜花簇拥的村道,便来到村里打造的“人气火爆”鹧鸪啼民宿。据介绍,该村集体成立了金炉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流转全村田地、林地,实现了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

——盐亭县嫘祖镇嫘祖村深挖嫘祖文化,借力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 推行景村一体化模式,将村社建设与景点打造同规划、共发展,形成共建共融的利益联结体。

——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围绕“四季花海• 星火村”特色主题定位,将创

意农业与休闲农业结合,利用成片粮食作物打造独特田园景观,探索“特色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乡村的根基——善治之路

和美乡村,村落美是必然,人们生活美、心灵美也是必须。

以全国文明村镇——游仙区魏城镇为例,随机走进青云村,街道笔直平坦、村居整齐划一、家风家训标语随处可见、村民个个精神昂扬 “我们村各家的家风家训经过数代修订相传至今,希望教育、培养好下一代,为家乡培养更多人才。”村民王大爷说。

从一域观全局。我市通过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建设,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2个、省文明村镇29个、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12个。

伴随着文明的持续滋养,我市在村民“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行动启动实施,我市全面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乡镇级、村级片区党组织,全市已建立31个乡镇级党工委和164个村级片区党工委。同时,探索建立“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三定三管三评”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基层群众自治试点工作。

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为导向,各地探索出乡村治理的新方式新方法, 也随之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机制。

时下,走进涪城区新皂镇刘家坪村,村民们幸福的笑脸、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处处展现着推行村规民约带来的可喜变化。

记者注意到,在村委会张贴栏上,涵盖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等八大方面内容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

“这些规则都是针对村里发展实际找出的问题。”工作人员介绍,村规民约制作完成后,经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户代表共同商讨签字通过实施。村民陈耘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村规民约,邻居相处得更和谐,卫生也搞得特别好。出来走一走,心情特别舒畅。”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我市聚焦“人才兴村”, 一方面择优选派新一轮驻村帮扶干部,开展村社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另一方面完善村干部选拔培养激励保障机制、乡村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让他们留得安心、更有发展信心。

环境的美丽——形魂兼顾

初冬时节,走进三台县三元镇三清村,绿树翠竹中,农家小楼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墙上,精美别致的画卷描绘出富饶乡村可以说,现在的三清村,俨然一个“绿富美”。但当地负责人说,从前,这里还面临着“脏乱差、低次散”的难题,各种小广告到处张贴,河道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嬗变,因何而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绵阳按照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健康意识增强、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的工作目标,围绕垃圾、污水、厕所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内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特别是去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以来,聚焦农村地区路面地面清扫、垃圾堆物清运、水面屋面清洁、广告招牌清理和违章搭建清除,场镇定点划线停车、定时清扫保洁、定期洒水降尘和定位规范经营,实施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工程,建立“月检查、月通报、季评比”考评机制,每季度开展“十佳、十差”乡镇(街道)评选。

曾经晴天一身灰、垃圾靠风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分别达96%、100%和76.6%。绵阳1200多个行政村,污水有了家,所有行政村垃圾有人

拉。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绵阳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今年深入开展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特色民居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宜居型农房建设和川西民居普查工作,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类项目10 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市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6个、四川传统村落48个, 评审认定31栋绵阳市特色民居,培育认定50名带头工匠。

从一村美到全域美,从一户乐到家家和,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会在绵阳一一展现,我们且期待!

透过“浙江之窗”看乡村共富路 写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 20 周年之际

中国电力报记者 刘泊静

(2023年10月25日)

何为乡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样定义: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这个定义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成为与城市同等的空间形态,不再只是相对封闭的农业生产场所,而是向外开放的、拥有多种产业复合体的经济空间。

在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以2003年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起点,20年久久为功,不断重构乡村空间、重塑乡村价值,站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前列,也为乡村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

作为较早一批投身“千万工程”建设的非政府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 年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全力支撑浙江乡村振兴能级提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广阔天地,国家电网仍大有可为。

进城务工的人回村了

20世纪后半叶,几乎每个农民都有一个进城梦。

金华永康市端头村村妇项爱银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30来岁的时候跑到广东东莞,在一个香港老板开的游戏机工厂打工,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有500多元,“我太高兴了,还经常有肉吃。”

即便后来太想念孩子回了浙江,勤劳的项爱银也往永康县城跑。做过卖水果的流动商贩,去城里人家当过保姆,“农村太穷还脏,家里除了灯什么电器都没有,城里干干净净的,还能挣到钱。”

彼时的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大量流向城市, 带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也给予农民更多新生活的机会。21世纪初, 在民营经济崭露头角的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非农化倾向更加明显。2003 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占72.2%。

但同时,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现象也日渐突出,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较为显性的差异上即可见一斑。

在浙江,较为富裕的农民纷纷回乡盖起小别墅,但村里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电线、通信线乱拉如蜘蛛网,用起来却是电压不稳、时常不灵,更频发触电伤亡事故。甚至在“两改一同价”工程前,由于体制等历史原因,浙江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平均每千瓦时0.74元,农村工业用电平均每千瓦时1.15元, 远高于城市的0.53元、0.705元。

2003年,党中央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国家全面发展战略构想中“五个统筹”的首位。这一年,浙江省委部署实施“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也是这一年,“千万工程”正式实施:5年内要将浙江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的1万个进行全面整治,其中1000 个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千万农民的欢迎,更吸引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刚成立不久的国家电网公司在千头万绪中积极谋划农电发展,明确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提出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在浙江,“千万工程”中的示范村、整治村被优先列入电气化建设名单。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投资力度,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多轮大规模农网改造、低电压综合治理等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供用电环境。

2022年,浙江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735%,远超全国农网平均水平,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供电可靠率相当;农网户均停电时间2.32小时,相比20年前减少94.36%,在“千万工程”重要起源地的萧山梅林村更是减少至5分钟。

浙江电力还在乡村构建了“台区经理+农村用电安全员+便民服务点办事员” 的“1+N”供电服务网络,推广“网上国网”等线上办电渠道,依托电力驿站推广水电气等多业务联办,助力村民“办电不出村”。

在淳安下姜村电力驿站,“电力关爱码”让独居老人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温暖”,陈列在货架上的农产品通过国家电网电商平台“慧农帮”销往全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刷脸通办“水电网”业务。

乡村里也有广阔天地

20年前,安吉余村“壮士断腕”,陆续关停发家致富的矿山、水泥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坚定了余村走生态发展之路。

村民们复垦复绿、封山治水,持续改造优化人居环境。山清水秀的好生态逐渐成为余村的金名片。去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1305 万元。

昔日关停的化工厂原址上,一幢名为“余村印象”的新建筑拔地而起。这座建筑依靠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中和,实现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今年8月,余村完成首次绿色电力交易,合计交易电量287.8万千瓦时,发放绿证50张,实现余村全域绿电供应。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碳魔方”能源控制系统也于去年3月落地余村,帮助余村累计减少碳排放约3.57万吨。

观念一变天地宽。浙江率先开启了传统农村向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变革, 即乡村功能形态与城市同等,也能成为广大有为之士创新创业的新经济空间。

当95后“外乡人”胡继元来到宁波鄞州区走马塘村,在荷花池畔端出一杯限时营业的“荷塘咖啡”,立即在互联网上火爆出圈,并荡起古村新业态层层“涟漪”,拾野庄园、汉服馆、扎染工坊等项目相继落地走马塘村。

随着用电需求增大,村委决定拿出80万元资金再安装一台250千伏安专变。国网宁波鄞州区供电公司细致工作,重新核定用电容量,给出了就近接入公用变压器的方案,直接为村委省下了这80万元。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电网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持续加码助力乡村振兴,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推动乡村用能进一步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

浙江电力深入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大力推广乡村电能替代,累计建成1667个新时代电气化乡村、100个“乡村振兴• 电力先行”示范区。实施服务新

能源汽车下乡专项行动,累计建成投运充电站2049个、充电桩15037个,公共充电桩乡镇覆盖率达80%,形成全省“郊区县服务半径5公里、环城区服务半径3公里”充电服务网络。

国网萧山区供电公司落地梅林村的“双碳驾驶舱”,实时计算着梅林村核心碳指标、碳排放热力图、碳排放趋势及共同富裕发展电力指数,助力政府动态评估梅林村绿色发展和村民幸福水平。

浙江电力发布的“乡村振兴电力指数”显示:2022年浙江“乡村产业电力指数”为143.6,相比2018年上升37.7;“乡村绿色能源指数”达185.8,相比2018年上升77.9。城乡关系重塑县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也是破解城乡分割、对立这一历史形态的关键战场和着力点。2023年6月,浙江召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会,把提高县城承载

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开启了城乡关系重塑的新探索。

“千万工程”深化的过程,正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辩证发展中重构“城

—镇—乡—村”更合理空间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浙江电力在县域层面, 积极推动配电网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布局、城乡建设规划等衔接,逐级整体科学规划县城—乡镇—村庄电网,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配电网,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夯实了能源基础。温州洞头区鹿西岛全年平均用电负荷0.182万千瓦,岛上新能源装机却已达0.235 万千瓦。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积极在鹿西岛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海岛应用场景,配置4000千瓦时储能蓄电池,在脱离主网情况下可满足3天的电力供应, 并有效平衡大量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系统不稳定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键复电”,全岛失电极端情况下可远程操控实现5秒恢复供电。

在丽水景宁县,绿电100%泛微网工程于年初正式投运,新增新能源消纳能力11万千瓦,预计全县域绿电供应时长将提高30%,电网损耗减少0.5%,折算节省电网投资约1亿元。一张智能、高效、绿色的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正在浙西南山水间全面铺开。

10月19日,浙江电力发布了“电靓和美乡村”五年行动计划,在投资、政策、技术、服务等方面持续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倾斜。

向未来,浙江再出发。

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8月10日,杭州市召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部署,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加快建设以“六和六美”为主要标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作出应有贡献。

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主持,李火林、马卫光、马小秋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市农业农村局、浙江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富阳区、桐庐县富春江镇、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负责人先后发言。

刘捷在肯定杭州市实施“千万工程”取得的成效后指出,实施“千万工程” 以来的20年,是杭州乡村环境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城乡融合步伐最快的20年。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要深学细悟“千万工程”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精髓要义、“千万工程”20年实践蕴含的科学工作方法,不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效。

刘捷强调,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环境和宜、风貌和韵、人文和润、社会和谐、生活和裕,着力提升乡村山水田园之美、形态肌理之美、创新活力之美、文化文明之美、共治善治之美、富裕富足之美,努力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提升“质”的光泽,擦亮生态宜居的底色;加快“进”的步伐,厚植产业兴旺的特色;做强“增”的动能,提升共同富裕的成色;创新“融”的格局,彰显城乡一体的本色;强化“效”的导向,增进共治善治的亮色。

刘捷还结合杭州乡村建设实际,就六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作了强调:关于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农业,丰富文旅业态场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和文化提升问题,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整体风貌管控,推广建设“杭派民居”,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让有形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乡土文化传下去;关于城郊接合部整治问题,要健全专项整治工作机制,提升城郊接合部整体环境,

创新城郊接合部乡村治理模式;关于西部空心村整治问题,要抓住有利时机推进整村改造利用,创新发展模式,重塑产业业态;关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要加强村组织书记能力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廉政建设,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骨干队伍;关于“千万工程”全覆盖问题,要科学分解目标任务,聚焦细节提升标准,强化考核推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 崔胜男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我们要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牢牢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将其不断转化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一、领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写照。浙江“千万工程”指明建设现代乡村的目标方向、开辟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找到现代乡村治理的核心抓手、赋予乡村文明传承的创新内涵、贡献乡村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这是浙江“千万工程”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

“千万工程”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化、发展方式的转化。“千万工程”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又指导推动“千万工程”取得实效、结出硕果。“千万工程”的再实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典型的实践样本、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方案,从实践维度层面成为新发展理念产生的逻辑起点之一。

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成功实践。“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使“千万工程”成为引领发展的龙头工程、统筹城乡的基础工程、两山转化的生态工程、乡村治理的民心工程、共同富裕的改革工程。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去破题。“千万工程”是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成功实践,其时代意义彰显于通过调研与转化推动科学决策、解决发展难题。

二、学习“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在实践中生命力日新又新。“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

“千万工程”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坚持首创精神、变革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通盘谋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切实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给乡村建设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推动城乡融合的新方案、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样板,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即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完善机制;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三、把握“千万工程”的方法路径

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实施“千万工程”呼应了农民群众的最大需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年来,“千万工程” 从决策、实施到持续深化的整个过程,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维护民利,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强化民管,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千万工程”正是有效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即从人居环境入手,以解决农村“脏乱散差”问题为起点,以科学规划布局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成为系统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公开讲话。

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其中蕴含的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系统观念与系统方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千万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域编制建设规划、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培育建设中心村、抓好农村垃圾革命、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污水革命、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是一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从方法论层面看,“千万工程”是系统观念与系统方法在“三农”工作实际中的成功应用与实践。

修武县:从“千万工程”中探求乡村振兴“密码”

焦作日报记者 赵改玲

(2023年10月13日)

秋风送爽,柿子正红,正是修武好时节,山含情水含笑,从阡陌交通到百姓人家,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铺展。

10月1日,修武县首届红薯文化节在西村乡黑岩村举办。活动当日,集中展出的20余种修武本地绿色“山货”备受400余名游客的青睐,瞬间被抢购一空。这份“双节”专“薯”大礼,也让南太行网红村着实又“燃”了一把。

“这是浙江之行后的一次探索。”西村乡乡长闫平高兴地说,“必须打破乡村‘单打独斗’、区域‘壁垒森严’的困境制约,把村庄联合起来、把资源聚集起来,把‘千万工程’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二十年前,浙江开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万千乡村的美丽蝶变。

今年6月25日至28日、8月28日至31日,焦作市乡镇党政正职分两批赴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学成归来后,修武县各乡镇更加坚定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的信心决心,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区域化党建这一新模式上来,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千万工程”中探求乡村振兴“密码”。

区域化党建引领落实“千万工程”何谓区域化党建?

翻看该县印发的《关于区域化党建推进乡村共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便可一目了然:以党建统领、高效协同发展体系为路径,以清单化推进、项目化运营为目标,跨镇、跨村推动具有互补互促、互联互动的村,通过党建引领、区域组团,形成合作共建、共兴共富的乡村发展联合体。

这是修武落实“千万工程”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千万工程”在修武落地生根的有效抓手。乡村要振兴,文旅先共兴。

9 月5日,修武县召开区域化党建工作会议,为“乡村文旅共兴党委”正式揭牌。它的成立,标志着一项重大组织体系创新在修武全面铺开,乡村文旅自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以‘区域组团、优势互补、抱团共兴’为原则,6个乡镇21个文旅村被整合划分为东、西、南三个联建区域,15家职能部门作为联建单位提供保障,

引入文旅协会组织、文旅文创机构、金融单位和院校企业等外部力量,构建单位引领、横向联动、纵向延伸的组织框架。”修武县乡村文旅共兴党委书记王海燕介绍。

作为东部区域的重要支点,云台山镇镇长许瑶近来异常忙碌。

10月4日,由修武县乡村文旅共兴党委经营的“叠彩云乡”文创集合点在岸上小镇火热开业,当阳峪绞胎瓷、后雁门云台冰菊、一斗水小米等特色产品集中亮相,短短数日实现销售额1.28万元。许瑶接待了亚运冠军“飞鱼”王浩宇进店“打卡”。

10月9日,带领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赴郑州参加农博会,学习农产品包装设计新理念、拓宽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来一场“头脑风暴”,取真经、拓思路、学实招。

“区域化党建带来的巨大红利是显而易见的!”许瑶高兴地说,“俺们兵盘村的高品质葡萄喜获丰收,在乡村文旅共兴党委的介入下,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短短数日便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

高兴的不止许瑶一人。绞胎瓷新作《望春》一经问世便风头无两,在9月18 日举办的焦作市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颁奖仪式上一举摘得一等奖,同样令闫平喜上眉梢。

后雁门村与云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村企联建协议,合力做强“云台冰菊”这一拳头产品,释放“双绑”机制综合带动效应。

产业富民发力好风景成好“钱”景

从浙江返回后,王屯乡乡长姬平平便着手谋划“庭院经济”。在东延陵村一处农家院里,悬挂在墙上的“佳程服饰工作室”营业执照分外亮眼,仅有30 多平方米的“庭院车间”,却是村里致富带富的“轻骑兵”,与武陟贝贝特玩具加工厂建立“绑定”关系,解决了12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乡亲们足不出村就能挣钱。

与此同时,王村主打“庭院+农旅”,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乡土民宿,为都市人打造个人静享的田园空间,以美景留住人、以乡愁打动人,带动村民增收;郜延陵村实施“庭院+植绿”,在街道两侧、房前屋后种植冬枣、车厘子、石榴等500余株,把好生态变成好“钱”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这里成了“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向往的乐园”。

“我们正是锚定‘产业兴、群众富’这一目标,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发

挥农户庭院的空间优势、激活广大群众创收动力,把‘方寸之地’打造成‘致富高地’!”姬平平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乡村文旅的全面起势,折射出修武文旅市场的复苏: 刚刚过去的“双节”,修武县累计接待游客91.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36.69万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38.1%、84.1%。

基层治理提升“颜值美”到“内涵美”

在产业振兴的同时,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也在显著提升。

9月19日,位于南太行浅山区的西村乡当阳峪村热闹非常。该村陶瓷文化产业园的业主们召开会议,按照选举程序选举产生了业主委员会。

自己的居所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对于当阳峪这样的小山村来说, 业委会的成立可是一件稀罕事,也是一件急事要事。

垃圾随意倾倒、物料随处堆放、车辆无序停放,“脏乱差”的人居环境令陶瓷文化产业园广大业主不胜其烦、叫苦不迭。在区域化党建的推动下,西村乡党委与相关职能部门结合,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方式加强乡村小区群众自治,把民主协商平台建在居民家门口,为民事民办提供了有效途径,受到广泛好评。

同样是位于太行山区,七贤镇韩庄村在基层治理中妙招不断。

“我们建立党员义务工制度,对党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计分考核, 同时创新‘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孩子们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让环保的种子在每个家庭生根发芽。”该村党支部书记赵雪山说。

除了注重乡村“颜值”外,修武各个乡村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来看一组崭新的成绩单:在2023年焦作市“乡村光荣榜”候选名单中,修武县囊括“好媳妇”2名、“好公婆”2名、“好妯娌”1名、“好邻居”2名、“好乡贤”1名、“好青年”2名。区域化党建把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唤醒了群众的治理主体意识,广大群众正从自家“小灶台”走向基层治理“大舞台”,乡村也从“颜值美”走向“内涵美”。

诗画村庄,和美城乡。仲秋时节,行走在宁城大地连绵不断的乡村美景中, 丰收美景映衬着修武百姓温和富足的笑脸,一幅以区域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靓丽画卷,正在修武大地上绚烂展开。

续写“千万工程”新篇章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施20周年。10月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这是首次就推进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召开全国性的高规格大会。

2002年,在改革开放先行的浙江,全省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出席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会,提出花5年时间,从浙江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此后,浙江连续20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范。

一子落,满盘活。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连续十年缩小)……“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担使命,谱新篇。6月26日,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向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9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初心如磐,使命如山。浙江将不断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省委、省政府最近公布的《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指明了“奋斗方向”:到2027年,“万村振兴”的气象全景呈现、“全域共富”的格局基本构建、“城乡和美”的图景全面展现,到2035年全面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

20年来,“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未来,“千万工程”将引领浙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 马天抒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全面实施20年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2023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江苏与浙江地域相邻、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有基础、有条件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思想理念、科学方法和务实作风转化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行动,加快探索高质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江苏路径,为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启示

“千万工程”经验内涵丰富、路径清晰,蕴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为江苏在新发展阶段科学谋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指明路径、提供重要启示。

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施过程始终坚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自觉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干工作,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真正践行了“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的人民至上理念。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将乡村打造成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美丽大花园,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诠释了生态优势的多重价值。

因地制宜的科学路径。立足不同地形地貌,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开展环境整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千村展现千面,走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

路径。

久久为功的扎实作风。自“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省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推动“千万工程”持续迭代升级、迈向纵深。

由表及里的推进方法。注重软硬结合、塑形铸魂,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内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以美丽宜居的环境聚人气,让农民身有所栖;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提精神,让农民心有所依,使农民成为改善环境的参与者、乡村发展的受益者和文明乡风的传承者,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二、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积极成效

2018年开始,江苏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2021年,昆山、太仓、苏州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环境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现阶段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环境设施持续完善提升。连续两年将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完成超100万农户的户厕整改和提升任务。通过组织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和新改户厕质量大比武活动,推进农村改厕质量逐步提升。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提高村级污水处理能力;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专项整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全省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以上,设施正常运行率达80%以上。加快构建“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99%。

村容村貌整体改善。全省各地以“四清一治一改”(即“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清理河塘沟渠,清理农业废弃物,清理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为重点,深入实施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季节战役,全省15个县区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

先进县。通过组织实施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对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省干道和农村县乡道沿线、河道沿线,以及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等开展全面清理,扮靓村容村貌。通过支持村民民主议事,推动建成1.2万个村内道路等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加快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农民群众满意度超过95%。“村绿院美”成效明显,全省累计建成“绿美村庄”近万个,“万村妇女争创美丽庭院”行动持续开展,农户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地,整理打造美丽菜园、美丽果园,“户洁院美”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蔚然成风。

管护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工作效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常治长效。省级按每村8万元对村庄环境管护进行补助,指导各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内容清单化、管护队伍专职化、管护资金硬性化。先后制定《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评价办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评估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制度框架。各地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红黑榜”、积分制、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线索发现处置机制,利用省监督管理平台、“问题随手拍”App等信息化手段强化社会监督,累计受理各类问题线索680多件次。各地积极探索新型管护模式,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效率。

示范效应逐渐凸显。2022年江苏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计划》,突出“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目标导向,建成首批6个示范县、60个示范镇、673个示范村。注重彰显乡村特色、突出风貌塑造,留住历史遗存与乡愁记忆,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65个、认定省级传统村落502个,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展现出可观可感的“农村美”现实模样。全省涌现出一批农村环境有效改善的市县典型,2019年以来41个市(县、区)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呈现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弘扬文明乡风的叠加效应,7项基层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典型案例。

三、探索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江苏路径

近年来,江苏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获得农民群众广泛好评,但仍存在区域差距大、特色不够突出、农民参与不足、长效管护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高质量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江苏具备良好的环境禀赋与工作基础,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江苏乡村大地同样具有蓬勃生命力,把“千万工程”经验与江苏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破解阶段性发展难题,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紧扣重点任务,补齐突出短板。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苏北、苏中地区,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地域特点,选择适宜模式,同步推进农村户厕新建改造与整改达标,严格把好农村户厕建设质量关,确保改一个成一个,让农民群众用得满意、用得舒心。二是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采取就近接管、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行政村及新型农村社区为单元,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行动,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已建设施运行率。全面排查整治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有序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整体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三是大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全省城乡统筹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提高垃圾分类处置能力,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全链条收集处理体系,健全常态化垃圾排查清理机制。

突出点面结合,彰显风貌特色。立足各地自然禀赋、人文积淀和发展基础, 分区域、分类型、有重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风貌塑造与农耕文化传承,呈现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形态。一是抓好点位打造。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深化公共空间治理,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打造美丽特色点位,引导农民建设美丽庭院,自觉做好庭院内外环境管理,建设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景、美丽田园。二是推动集中连片。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线路、重要景区等,跨村、跨镇、跨县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推进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提升,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持续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的景观设计,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推动特色田园乡村从点的建设向区域辐射延伸,培育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三是体现文化特色。加大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和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动态更新,实施挂牌保护,支持传统村落集中的地区因地制宜、串点连线成片实

施整体保护。开展村庄更新改造提升行动,保留历史镇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传承生产系统、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活态文化。

注重广泛动员,引导多元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乡村文明风尚,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厘清党委政府、农民群众、经营组团的责任和边界,顺应农民群众的呼声和向往,明确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最大受益主体,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群众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大包大揽,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庄环境建设与管理。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搭建乡贤助力平台,吸引乡贤能人通过出资、出智、出力等方式支持家乡人居环境整治,力所能及地守护村庄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盘活乡村环境资源,吸引农创客入驻乡村,开辟乡村生态产业新赛道、跨界增收新渠道,切实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广播、宣传标语、微信、短视频等方式,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做法,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等机制,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自觉参与村庄绿化美化净化、村内公共环境设施运行管护等工作。结合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打造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文化空间,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新风”行动,提振当代农民精神风貌。

强化机制建设,实现长治长效。科学制定乡村长期发展规划并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真金白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久久为功推进乡村环境建设与长效管护。一是提升规划引领水平。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强县域统筹,构建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 乡村规划体系,持续优化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分层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用地布局、风貌管控和建设任务。建立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专业人员技术指导的规划编制机制,推动“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各级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保障长期稳定投入。更好撬动和发挥市场的力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信贷、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等有效方式,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融资渠道,通过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提高企业

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编制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内容清单,建立规范化管护制度,厘清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运行管理单位、村集体和个人的管护责任,加快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保障制度。

学习“千万工程” 建设美丽乡村

辽宁日报记者 李越

(2023年10月12日)

本报讯记者李越报道为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近日,我省印发《关于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我省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明确到2025年,全省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到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实施意见》提出,我省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与方法,锚定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统筹谋划、分类实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动员各方力量,持续净化整治农村环境,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实施意见》的内容更符合辽宁实际,我省实地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根据《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辽宁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辽宁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起草相关政策措施,并征求了14个市和省(中) 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

《实施意见》重点聚焦四个方面,“点、带、片、面”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

因势利导做亮“点”。我省聚焦乡村旅游重点村,着力推进农文旅商深度融合,旅游设施、服务达到AA级以上国家旅游景区标准,村旅游年收入平均达到2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先进地区水平,乡村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互补互促串好“带”。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实施统一规划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示范带内50%以上村达到“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标准,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达到20万元以上,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

美化环境连成“片”。聚焦美丽宜居村建设,稳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基

本公共服务,实现农村供水和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重点突破带动“面”。通过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重点在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建设上下功夫,示范带动全省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效全覆盖,建立长效机制,垃圾治理到位,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形成可感可及的新变化。

与此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提升农村“两基”建设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亮化建设,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推进农村电气建设,推动农房改造;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教育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深挖产业“源头活水”,推进产业兴村富民,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强基政策;加强乡村治理,学好用好“浦江经验”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化要素保障,统筹现有涉农政策和资金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赋能乡村振兴

营口日报记者 张晶鑫

(2023年12月7日)

本报讯记者张晶鑫刁雪峰报道浙江“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今年11月13日,我市印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日前,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就《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农村净化整治工作,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营说,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工作,全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为导向,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项目资金集中向美丽宜居村倾斜,截至2023年12月,全市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211 个,市级美丽宜居村78个。

为加快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我市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有条件地县(市)区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市水利局副局长安慰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市农村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44 处,集中供水率达到90.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82%。其中规模化供水率和城乡一体化供水率分别达到28.0%和20.6%。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市教育局将深入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义务教育方面,突出“优质均衡”,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高中教育方面,突出“多样特色”,到2025年,省级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占比将达到80%。

市教育局副局长班龙表示,在职业教育方面,市教育局将突出“实用高效”, 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落实学校校舍、教室和实习实训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吸引力。

市住建局将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推动农房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户

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强化村庄环境日常维护力度,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专项行动。同时,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我市全域村庄总计642个。当前,我市已完成139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113 个村庄规划正在编制中。市自然资源局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报批,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布局,构建因地制宜、城乡融合、重点突出、全域覆盖的村庄规划体系,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朱国兵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乡村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引领性。江苏与浙江地域相邻、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有基础也有条件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千万工程”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行动,固根本、促提升、重长效、强保障,让农村美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鲜明标识。

一、补短板固根本,夯实乡村宜居基础

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大自然赐予了江苏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基石。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省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稳扎稳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地域特点,选择适宜模式,同步推进农村户厕新建改造与整改达标,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严格把好农村户厕建设“质量关”,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强化农村户厕管护,统筹推进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同步治理,鼓励结合农业绿色发展推动粪污就近消纳利用。

全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村庄垃圾专项清理,强化生活垃圾源头治理,提升垃圾收集转运能力,探索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全链条收集处理体系。到2025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街道)达500个以上。

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已建设施运行率。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设施正常运行率超过90%。全面排查整治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有序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推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二、锻长板促提升,彰显乡村美丽特色

江苏南北地域差异明显、文化特色鲜明,有条件建设一批形态有别、风貌彰显、特色鲜明的苏式美丽乡村,近年来也涌现了江宁“十朵金花”、溧阳“1 号公路”、苏州环长漾片区等一批美丽乡村。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塑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形态。

打造美丽点位。推动“点”与“线”结合,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景、美丽田园,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做好庭院内外环境管理,打造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精致小品。加快向“面”上延伸,突出乡村景致沿线串联打造,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跨乡镇、跨县域集中连片建设。到2025年,新增绿美村庄1600个,建设40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带或示范片区。

推动示范集成。持续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推动20个县、200个镇、2000个以上行政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景观的详细设计,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强化规划设计、产业配套、要素集聚,持续放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建设,到“十四五”末,建设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

凸显人文农韵。加大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动态更新,实施挂牌保护,积极支持传统村落集中的地区因地制宜、串点连线成片实施整体保护发展。到2025年, 全省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有机开展村庄更新改造提升,保留历史镇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传承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活态文化。

三、广动员重长效,实现乡村共建共享

“千万工程”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引导农民参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农民通过参与“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万村妇女争创美丽

庭院”等行动,自觉参与村庄环境建设与管理。坚持农民的事与农民商量着办, 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通过广播、宣传标语、微信平台等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让农民主动参与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净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环境清洁、设施运行管护等。

动员社会力量。在保障和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更好撬动和发挥市场力量,提高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更多运用市场化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好建设、管理和运营,创新盘活乡村资源,吸引农创客入驻乡村,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开辟乡村生态产业新赛道、跨界增收新渠道,切实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加强长效管护。建立规范化管护制度,厘清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运行管理单位、村集体和个人的管护责任。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保障制度,推广运用扬中市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吴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张榜单”等多样化管护模式。

四、建机制强保障,赓续乡村长久和美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步步深入、久久为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制度,从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再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五年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强化组织推进。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乡村建设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及下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专项推进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抓协调、县抓落实”的工作要求,把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和城乡关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抓好政策衔接、工作统筹、资源整合、监督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规划引领。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强县域统筹,构建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乡村规划体系,持续优化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分层分类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用地布局、风貌管控和建设任务。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明确规划实施“时间表”“路线图”,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各级政

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保障长期稳定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信贷、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等有效方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宝贵经验 深化主题教育推动以学促干取得实效

农发行辽宁省鞍山市分行 张跃

“千万工程”的伟大实践,起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成就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接续奋斗,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也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农发行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扎实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应用于支农履职的主战场,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做出应有贡献。

一、加强理论学习,从“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中汲取智慧力量,不断深化对乡村振兴科学路径和实践规律的理解把握

通过主题教育学习,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增强政治自觉, 深刻认识到“千万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深入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深刻理解把握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对于农发行履行支农职能、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坚持党建统领、科学谋划,锚定目标不懈奋斗。一是牢记宗旨、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人民意愿的关系,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不搞统一标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三是盯紧目标,持之以恒。紧盯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做到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

(二)坚持着眼长远、系统施策,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乡村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

生态宜居。二是坚持乡村经济收入可持续。以乡村建设带动经济产业,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鼓励农民创业和集体经营,带动农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产业兴旺。三是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不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硬设施,更加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软文化,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崇德向善,使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实现乡风文明。

(三)坚持抓实基层、夯实责任,比学赶超全面提升。一是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千万工程”实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治理有效。二是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抓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承担的“千万工程”领导责任。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

二、强化实践应用,将“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发挥于支农领域,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落地生根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我国唯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调查研究深化改革发展,以检视整改解决发展难题,以建章立制理顺发展机制,进一步履行好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责使命,发挥好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跨周期调节职能,落实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更优思路、更实举措、更大力度,以服务乡村振兴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成效来检验主题教育学习成果。

(一)秉承“家国情怀”、坚持问题导向,巩固“四个银行”品牌建设。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坚守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以经营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把加强党的建设与促进业务发展相融合落到实处。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政治担当。

“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作为专

注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要坚守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牢记“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崇高使命,秉承“家国情怀、专业素养”的价值追求,坚持不懈把党中央战略部署作为主攻方向,主动扛起政治责任,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二是必须坚持调查研究,提升支农质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才能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方案。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履职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地区自然资源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展调研,围绕地区特色、优势,科学谋划实施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支农举措。要发扬斗争精神,强化“问题就在身边、斗争就在眼前”意识,直面问题不“绕道”,在解决问题、清除障碍中抓落实、促发展,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服务“三农”发展目标不动摇,围绕“六大领域”和“四个银行”品牌建设,制定合理发展目标,强化担当、真抓实干。聚焦农业强国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一年接着一年干,逐步实现奋斗目标。

(二)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贷款与存款、发展与风控等重大关系,以县域和农村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确保业务经营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必须在培育客户上力求新格局。客户和项目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围绕项目和客户抓发展,把项目营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地方重要规划,逐领域逐项目认真梳理,积极开展营销对接。发展空间较大的行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项目营销较难的行要自我加压、迎头赶上,形成“头鸟领飞、慢鸟快飞、比翼齐飞”的协同发展格局,用一个个具体项目支撑形成新的增长点。对重点央企、国企等优质客户给予差异化、定制化服务,抢抓央地合作机遇,让优质客户享受到优质服务,做大做优做实客户和项目储备“蓄水池”。二是必须在业务模式上寻求新突破。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紧跟市场抓创新,深刻把握市场发展最新形势和金融服务最新需求,深入研究信贷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要加强政策、

市场、客户、行业研究,明确主攻方向,找准突破口、集中发力,坚持以“现金流”为核心,充分运用“肥瘦搭配”的“捆绑式”和“项目+”的“注入式”, 进一步拓宽项目谋划思路,提升项目设计能力,着力解决“现金流”不足问题。三是必须在资金筹集上务求新成效。资金是银行的“鲜血”,要强化资金筹集的责任和意识,丰富资金筹集措施,增加资金筹集竞争力。要抓实资金支付和资金归集,对企业和项目现金流进行全流程管控。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主动走出去营销,围绕地方各级资源下功夫,抓实抓细资金筹集工作,用心用力用情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反哺“三农”。

(三)加强基础管理,抓实两基建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一是抓基层、提升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是党开展工作的基础,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基层班子要上心上手带头抓管理,做到上下同欲、上下同心、上下同力,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断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二是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基础管理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要针对部分基层行合规管理意识淡薄、贷后管理流于形式、风险管理手段匮乏、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和薄弱环节,持续推进精细化合规化建设,开展专项行动、专项培训、专项检查活动,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三是强队伍、激活发展动能。专业人才队伍是全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深入贯彻落实开展“不专业、不精细、不认真、不负责”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问题。要加强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解决“本领恐慌”的瓶颈。要提升客户经理履职水平,明确客户服务、贷后管理等工作职责和尽职标准,推动客户服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彰显南京特色的和美乡村

(2023 年 11 月 29 日)

高标准对标对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江苏省南京市统筹谋划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风和谐和畅、城乡融合融通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加快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新路径。南京从率先开展村庄环境“六整治六提升”,到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五年提升”行动,从大力推行村庄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到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民宿村“五村共建”,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建成2300 多个美丽宜居乡村,拥有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逐步实现康居乡村全域覆盖,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现实图景

“环太湖地区山清水秀、人文厚重,要彰显江南农耕文化底蕴,努力建设乡土中国、诗意江南的乡村典范﹔宁镇扬丘陵山区环境优美、大江大河,农业科教资源丰富,要努力把乡村建设成都市休闲、农业科技富集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生态良好,要充分彰显灵动秀美的水乡风韵﹔沿海地区区位独特、资源丰富,要努力彰显滨海风貌和田园风光﹔黄淮平原辽阔平整、林田河湖交

错,要充分展现平原大地景观,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林茂粮丰的美好家园。” 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作出明确部署安排,勾勒出水韵江苏的风貌之美、富庶之美、时代之美、人文之美。

一、平畴沃野、山清水秀的风貌之美

江苏将提升乡村面貌作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有力抓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今年完成1066个行政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提升,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过9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6%。引导建设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景、美丽田园,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65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673个、省级传统村落502个,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处处是景”成为乡村新时尚,实现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的跃迁,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意栖居和美画卷,正在江苏农村大地徐徐展开。

二、鱼米之乡、产业兴旺的富庶之美

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全国5.5%的粮食、7.6%的蔬菜,养活了占全国6%的人口。2022年粮食总产量753.8亿斤,达到历史新高,蔬菜产量稳居全国第四位,畜牧业产值连续12年超千亿元,淡水渔业产值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彰显出充盈大国粮仓的江苏担当。无论是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还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34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907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226亿元,均居全国前列。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重点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级省级重点链,建设

水稻、生猪、淡水鱼、果品等13个细分产业链,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链,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城乡融合、服务均等的时代之美

乡村建设治理全面推进,全域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4%,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向高水平迈进。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2022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8486元,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帮扶政策逐步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逐步健全。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支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从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城镇,到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的农村,江苏乡村城乡融合发展,颜值与日俱增。

四、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人文之美

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同推进,“面子”和“里子” 一起做,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结推广徐州马庄“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经验做法,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道德红黑榜和三个“一张图”典型方式,规范村级组织“一套表”“两本账”“三张清单”,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县(市、区)7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33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组建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智库,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10个、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达20个,打造成农民有情结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

(2023 年 12 月 21 日)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有关乎长远的战略考量,也有立足当前的明确部署,体现了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念兹在兹的深切关怀,为我们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领悟其精髓要义,自觉对标对表,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形成梯次推进、步步登高的工作格局。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三农战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扛稳责任、顶住压力、付出汗水,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局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们做好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主客观困难挑战。客观上,全球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农业农村自身一些不适应新变化、不匹配新形势的问题愈发凸显。主观上,随着近些年三农发展持续稳中向好,忽视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在一些地方和干部中又有所抬头,松劲歇脚、等待观望的表现值得警醒。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工作使命极其重大、任务十分艰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守牢底线、夯实基础,还要加快发展、补齐短板,不仅要有量的合理增长,还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不仅要推动农民富、产业兴,还要追求乡风美、乡韵浓。为此,必须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行动、见实效。

怎样行动,如何见效?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引领和宝贵经验。要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守牢安全底线、明确主攻方向、优化打法策略,打好乡村振兴的漂亮仗。

要着眼“稳”,守牢三农基本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好三农工作, 不仅要备足自身“粮草”,更要守好全局发展基本盘,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底线失守,一票否决,其他工作就算完成得再漂亮,如果底线任务出了问题,也是不及格。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守牢安全底线很不容易,不能有丝毫疏忽懈怠。为此,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强化工作力度的经验,对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底线任务,坚持党政主导,用好“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办法,层层压实责任,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要突出“进”,聚焦重点任务求突破。乡村振兴点多、面广、战线长,不能“大水漫灌”、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把握好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要知道,“千万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的变化绝非一蹴而就,而是20年间迭代升级的结果。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要根据不同阶段确定重点任务,把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打法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有持久战的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也得有攻坚战的劲头,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兼顾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集中资源力量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升级。

要瞄准“实”,把振兴政策转化为可感成效。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 只有决心和思路不够,还必须有管用的办法。我们国家这么大,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一样,振兴乡村的办法也不一样。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学习理念和方法。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不同村庄变迁趋势,分类施策补短板、强弱项。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始终从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以农民的喜怒哀乐检验工作成效,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百尺竿头,还须更进一步;逆水行舟,更要奋力向前。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把三农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照进现实。

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笔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杭州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丰收图景。20年后, 杭州站在新起点再出发,推动“千万工程”实践再深化再提升,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图景正扑面而来。

杭州要在涵养乡村整体大美气质上奋进争先,深化运用“千万工程”坚持先行示范、以点带面、全域景区的理念方法,着力打造示范样板,着力优化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城乡风貌,加快构建“十带示范、百线联动、千村精品”建设格局。

杭州要在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上奋进争先,深化运用“千万工程”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理念方法,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构建“十园示范、百场兴旺、千村味道”产业格局。

杭州要在拓宽城乡和美共富路径上奋进争先,深化运用“千万工程”扬长补短、塑形铸魂、共建共享的理念方法,牢记“走共同富裕之路”殷殷嘱托,加快构建“十区县(市)提升、百镇跨越、千村共富”发展格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将不断迭代升级,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放大,以共同富裕和推进未来乡村为导向,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构建起新时代和美富裕乡村建设格局。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征程上,杭州将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深化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描绘“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

以治水成效夯实“千万工程”根基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朱法君

浙江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6月部署开展“千万工程”以来,围绕乡村水治理, 紧扣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民生活品质提升、产业振兴、洪涝灾害治理、农业生产水安全保障等事关乡村发展与安全、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和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推出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千万亩十亿方农业节水工程”等系列治水兴水行动,扎实推进“五水共治”,破解了“千万工程”中的难点堵点,有力助推了“千万工程”落地开花,以“水安全、水生态、水美丽、水经济”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是“千万工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我国乡村振兴中可借鉴、可复制的治水经验。

“千万工程”中的水行动

20年来,“千万工程”走过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历程,当前正在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深化。水与乡村关系密切,“三千一万”治水行动也随之深化升级,持续加载新内涵,为浙江乡村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带来根本性的变化,铸牢了乡村发展的根基,改善了乡村发展的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的品质。

着眼补齐城乡均衡中的突出短板

农村饮水安全、便捷、可靠是人民群众最切实有感的民生福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质化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要着力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卫生问题”“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亲自谋划“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部署分阶段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浙江自2003年起全面持续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至2017年,建成供水工程2.92万处、覆盖2335万农村人口,农村自来水覆盖率从2002年的62%提高到2017年的98%,实现农村居民从“喝水难”到“有水喝”的转变。2018年,省委省政府赓续接力,拉高标杆再出发,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部署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至2022年底,完成1054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达标提标,农村供水由“村建村管、分散管理”转变为“县级统管、专业管护”,基本形成城市供水网覆盖延伸为主、乡镇局域网为辅、单村供水为补充的城乡供水格局,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

率超90%,农村达标人口覆盖率超95%,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超95%、水质达标率超96%,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在加快达标提标建设的同时,各地涌现一批“小而美、精而全、智能化”的美丽水站,成为浙江美丽乡村最亮丽的点缀。通过补齐城乡均衡中的突出短板,浙江乡村实现从“喝水困难”到同饮“农夫山泉”的跃升。

着力改善乡村水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村镇河流“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浇水灌溉、80年代变黑发臭、90年代垃圾倾泻”。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生态省建设,“万里清水河道”作为建设内容,从以往重点关注防洪保安转向兼顾安全与生态的综合治理,并不断向乡村“门前小溪”延伸。2013年,浙江全面吹响“五水共治”集结号,此后接续推进百河综治、美丽河湖创建等系列治河行动。2017年全面消灭劣Ⅴ类水, 兑现省委省政府“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全省共完成农村河道治理4.2万km,治理1.1万km垃圾河、黑河、臭河,保护修复滩地滩林2000 余万m2,建成省级美丽河湖585条(个)、6100km,绕村而过的大江支脉、房前屋后的池塘沟渠,实现由“脏”到“净”到“清”再到“美”的持续蝶变,润泽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江南水乡重现“绿水绕村廓”景象,消失20多年的赤鳞鱼重现瓯江,“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再度出现,生物多样性复苏恢复,“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重现巩固。

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检验政府治理能力尤其是乡村治理最直观的标准,以“万里清水河道”“五水共治”建设为代表的系列治水行动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成功范例,让“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也是治水中的基本考量。聚焦广大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以维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为追求,在保障“喝水无忧”、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带动民宿等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人居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家门口创业机会的增加,带来千万农民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提振了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信心。

20年来,浙江把治水治河与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融合,与老百姓健身休闲等品质生活需求结合,美丽河湖建设贯通滨水绿道6000余km,串联滨水公园、文化节点3300余处,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75%,滨水休闲散步、骑行、垂钓、马拉松、龙舟、赛艇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带动人才、创意、资本

等产业发展要素向水岸空间集聚,催生绿色产业、美丽经济,仙居永安溪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清丽的山水带动全域旅游;柯城区通过“两溪”治理,吸引农法自然现代农业示范园等20余个产业项目落户,带动周边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美丽河湖成为推动浙江乡村产业转型的强劲水引擎、“诗画江南”的生态底色和“活力浙江”的动力源泉,使得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通过改善乡村水环境,浙江乡村人居环境、河湖生态和产业发展实现精彩蝶变。

着力发挥水库调节洪水、保障供水的巨大防灾减灾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平安的浙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浙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保障,水库是流域性洪水调控枢纽,也是保障全省6577万人生活生产用水的“水缸”,确保水库自身安全、有效发挥防灾减灾功能对浙江乡村安全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尤为重要。浙江近4300座水库中,80%以上是安全性不高、年限已久的土坝,成为影响安全的心腹之患,首当其冲者是乡村和农民。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库保安”工程,以“安全、高效、美丽”为目标,5年完成1021座病险水库坝体、坝基及泄洪输水设施等关键部位的彻底除险加固,提前超额完成“千库保安”任务;2008年部署实施“强塘”工程,2010年底率先达成中央“三年内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要求,5年完成4000余座屋顶病险山塘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2013年,水库进入常态化除险加固,发现一座、加固一座,病险水库动态清零;2020年,全面启动实施以“三通八有”为目标、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为路径的小型水库系统治理,当前正在加快推进之中。

千库保安、强塘工程、山塘综合整治和小型水库系统治理等系列行动的实施,维护了工程安全和功能存续,减轻工程失事风险。在近年来历次洪涝、台风等特大自然灾害中,许多水库持续高水位运行、大流量泄洪,无一垮坝失事,发挥了防灾减灾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小型水库、屋顶山塘等农村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增强了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和农村供水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让广大乡民生活生产安心,最直接获得了安全感、幸福感。

着力进行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

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2004年全省共建成165个大中型灌区和大量小型灌区,灌溉面积2233万亩,经过长期的运行,大部分灌区渠道渗漏、淤积、坍塌严重,渠系建筑物老化破损问题突出,每年约有40亿立方米灌溉用水流失,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干旱年份尤为突出。为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水平,调和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及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2004年部署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

水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抓手的主要内容之一,至2010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0万亩,年节水能力达到5.7亿m³,灌区灌溉保证率平均提高15%,灌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70元。此后,配合农业“两区”建设,陆续推

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百万亩灌区提升改造工程,大中型灌区灌溉保证率普遍达到8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09。

“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等系列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抗旱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农业转变,并减少旱期农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农业用水的节约,使有限的水资源向农业和城乡工业、生活等多用户供水转变,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和美乡村和工农业协调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千万工程”二十年乡村巨变后的治水新需求

“千万工程”实施20年,给浙江乡村带来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 创造了历史性的成就。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作为目标和抓手,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随着新时代“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更为一体、公共服务更加均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将成为新的创业创富热土,电商、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等新业态兴起,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云集,浙江乡村的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以及风险防控韧性面临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加快城乡融合要求更高标准、更有韧性的洪涝灾害防御体系

20年来,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9倍,2022年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将带动人口和资本进一步逆城市化,预测2023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将超800亿元,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乡村“淹不起、淹不得”问题需高度重视。同时,受全球气候

变暖影响,短历时强降雨、超强台风、超标准洪水等极端灾害日趋频繁,乡村洪涝灾害防御韧性也亟需强化。

乡村产业兴旺要求水资源保障量更足、质更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年来,浙江共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年总产值2575亿元;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83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491家、农创客超4.7万名,建成“共富工坊”6226家,形成“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的产业发展态势。水是生产要素,量丰质优的水资源保障是高效生态农业和民宿经济、养生养老、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关注乡村产业兴旺带来的需求增长,为乡村居民创业创富提供高水平的供水保障。

全域共富要求乡村河湖气质更佳、更加开放

河湖水域和岸线既是普惠的公共空间,也是乡村产业兴旺、乡民增收致富的优质资源。

在“千万工程”新征程上,要按照“整体大美气质涵养”要求,把河湖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风貌、村庄特色、历史人文相结合,提升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增强发展软实力。同时,在强化保护前提下,推进河湖水域岸线开放共享,建立完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全面拓宽水利富民惠民路径,进一步拓宽“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的渠道路径。

3 以“全域幸福河湖”作为深化“千万工程”治水工作的主抓手,开创乡村水治理新境界,打造水美乡村新场景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促进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迭代提升河湖治理模式,全域建设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河湖,以河湖资源更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在深化“千万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两个先行”提供独特支撑。围绕人民群众对河湖治理的多元需求,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安全与利用的关系,在加快完善县域水网,保障乡村防洪供水安全、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同时,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将重心放在河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效益提升上,拓展河湖富民惠民的综合功能,走出一条切合浙江实际、群众受益、共富共享的全域幸福河湖浙江“样板路”,为深化“千万工程”再添彩。一要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河湖生态保护提升。围绕擦亮河湖生态底色的目标,推动八大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向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延伸,加大农村水系连通覆盖面,加强河湖生

态缓冲带修复,修复河湖自然形态,保障河湖生态健康,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河湖优质水生态产品生产力。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亲水宜居设施提升。围绕完善乡村滨水空间公共服务功能的目标,以“15分钟亲水圈”建设为载体,高品质建设美丽河湖、美丽山塘、水美乡镇、亲水节点、滨水绿道,加快水上休闲运动场所等建设,新增一批天然泳场、露营滩地、观景平台、戏水堰坝等便民亲水设施,满足运动休闲、康养旅游、科教研学等多元需求,为乡村居民提供茶余饭后休憩纳凉、健身锻炼的好去处,为全域旅游、乡村新业态培育贡献更多水美元素、水利场景和拥河发展空间。

三要坚持融合发展,推进滨水产业培育提升。围绕以产业发展带动共富的目标,在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中,探索水安全导向的片区综合开发模式(WOD), 把高水平水安全保障、高品质水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与水域岸线等要素结合开发利用,着力打通“两山”转化水利通道,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与文旅、农旅及露营等休闲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水产业在滨水空间聚合发展,实现水安全保障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挖掘水资源“质、温、能”等特色优势,培育发展中高端饮用水、特色饮品、医用针剂、生物萃取等高附加值涉水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居民增收,激活农村创业共富的发展动能。

四要坚持人水和谐,推进河湖文化品质提升。围绕丰富乡村居民精神生活的目标,打造更多“都江堰”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水利工程,加强对水利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滨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使浙江美丽乡村颜值更高、底蕴更厚、气质更好,让广大乡村居民在物质富有的同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滋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助力打造乡风文明的和美家园。

用好“千万工程”公开讲话 走出富民强村致富路

沈阳日报记者 傅淞岩

(2023年12月14日)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浑南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在实践中摸索形成富民强村“三个一批”工作法,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持续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一、挖掘资源盘活一批调查研究取得实效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浑南区坚持将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为发力点,在全域范围开展“大起底”行动,按照“资产闲置、土地超占、合同不规范”等3个类别,建立管理台账,分类施策抓发包、抓清理、抓整治,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村的建设用地去年承包到期后,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其进行发包,最终以每年45万元的价格成交,比原来足足翻了两倍多,而且租期是20年, 持续增收有了保障。”王滨街道于胜村党支部书记白岩说。

“大起底”行动开展以来,浑南区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土地资源交易108宗,收入1247.6万元,溢价率达11.18%;累计清理“全户消亡地”“双份地”19495亩,收入500万元;

整改不规范合同27份,收回资金111.6万元;整改其他问题52项,收回资金391万元,为实现全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突破20万元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示范引领带动一批强弱联合促发展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李相街道充分发挥头雁带动示范作用,依托强村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区域联动发展,解决了一批资源禀赋匮乏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的问题。”李相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忠伟说。

浑南区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找方向,从“千万工程”典型案例中找答案,从浑南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以李相街道为试点,利用施家寨村集体库房屋顶,铺设光伏电板6000余平方米,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示范引领7个资源匮乏村复制经验。充分利用城郊村建设工程类项目较多的便利条件,采取抱团发展的模式,打造“强弱联合”“致富共

同体”,以孙家寨村作为中心村,联合8个村成立物业服务公司,累计创收50万元,带动德胜屯、南井等村完成集体经济增收任务。

三、政策支持扶持一批多措并举解难题

“我们村集体土地少,没有产业项目,集体经济发展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今年,政策发生调整,村集体作为秸秆打包工作主体,依靠提供居间服务的方式,累计收入了12.28万元,切实解决了增收难题。”满堂街道章子沟村第一书记马良说。

浑南区将“资产资源匮乏村增收难”问题列入重点检视问题清单,结合开展“区街搭擂台、比武促振兴”定点观摩活动,深入资产资源匮乏村察民情、听建议、谋举措,制定出台《浑南区农作物秸秆利用全量化处置工作方案》,鼓励有能力的村成为秸秆打包离田或深翻作业的实施主体,一举推动54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54.9万元。同时,强化中央扶持项目资金管理使用,集中打造一批发展前景好、收益稳定、联农带农效果好的优质项目。其中,王滨街道渔樵村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入股福茂专业农机合作社,集体收入增收7万元; 李相街道永安村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和菌类,年收益12万余元, 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持续拓宽。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擎画令人向往的乡村“和美图”

宜宾融媒评论员 刘婧

(2023年10月13日)

当前,宜宾正高位、高效、高质推进“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顺时乘势、迎风起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与村的连片打造、联动发展中,欣欣向荣的宜宾乡村“和美图”已全面铺就。

目之所及,街道小巷平坦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娇艳的鲜花沿路绽放, 与一幢幢青砖黛瓦的建筑相映成趣,处处呈现出一幅农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和谐景象一个个令人向往的乡村,正在静候着游客的邂逅。

2003年以来,“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深化拓展,给浙江乡村带来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开启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新时代。二十年来,浙江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的发展模式。

今年以来,宜宾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的“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指示精神,把实施和美乡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扎实推进“百千工程”作了全面部署。目前,“百千工程”创建村已有62个村初步完成规划编制,编制并实施创建村“一村一方案”,规划并实施项目1070个(已开工948个、已竣工491个),重点推进以示范村为核心、连片开发的“3+1+9”示范带建设……成效成果显著。

“百千工程”是以广阔的视野、前瞻的思维谋划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我们打破历史遗留桎梏、破解现实发展困境、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迫切需求和重大契机,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推进、转变思维、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引领。

宜宾实施“百千工程”还有极大的延展空间。当前的宜宾正处于增量提质的关键时期,各种优势机遇交汇叠加,各种重大利好加速集聚。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发力总结经验、巩固成果,聚焦规划引领,聚焦工作“小切口”,聚焦示范带动,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成果转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宜宾实践,

努力把宜宾乡村建设成为有创新、有品质、有情怀、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 打造成为成渝地区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让我们身有所栖的美丽乡村,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玉树州:探索实践“千万工程”案例启示下的“强村”路径

(2023 年 12 月 1 日)

本报讯玉树州在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突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抓手,按照“抓思想建设强组织引领、抓队伍建设强堡垒带动、抓产业发展强经济支撑、抓生态环保强绿色守护、抓乡村治理强和谐稳定”的“五抓五强”工作思路,以系统化思维谋划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从“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到“抓用活强”党支部,再到“五星村党组织”创建,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和顺应形势的机制创新,推动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持续巩固。

抓思想建设,强组织引领。坚持将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作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玉树农牧区实际,持续在理论学习、宣传引导等方面想办法、找载体、出成效。针对全州1.3万农牧民党员汉语文化程度不高,居住分散,理论学习能力不强的实际,积极探索马背宣讲团、初心课堂、强村讲堂等载体,特别是结合主题教育打造“强村导师团”,全面构建以“宣讲+培训” 的“辅导式”理论学习形式,推动全州农牧民党员扎实学习、学懂弄通。实践中,坚持“以受众确定形式”,针对不识字农牧民党员打造“流动讲堂”,提供上门辅导式的理论宣讲;针对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党务工作者等,打造“固定讲堂”,开展定期培训,推动理论学习持续纵深有效。与此同时,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坚持用摘掉千年贫困帽子的政策温度感召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藏民族“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引导人心,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温润民风,用鲜活的案例教化文明。“嵌入式”开展各类文明宣教活动和“文明公约”进村活动,经常性开展“文明村寺、文明家庭”“玉树好人”“最美媳妇”“最美邻里”评选活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8个,“讲文明、讲科学、讲道德”成为玉树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流价值共识。“等靠要” 思想和“出门嫌远、打工怕累、创业怕赔”的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1000多位农牧民群众化身“专业工人”在江苏建湖县安身立业。玉树广大农牧民群众以文明、理性、淳朴、奋进的新形象在乡风文明中焕发光彩。抓班子队伍建设,强堡垒带动。紧紧围绕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针对“领头

羊”和“班子成员”两个群体,探索建立“选拔退出、后备培养、能力提升、激励问责”全链条管理机制,村“两委”干部专职化培养管理机制,推动

1800多位后备干部入库跟岗,村干部配备实现从“无人可选”到“优中择优”的历史性转变。“玉树基层治理学院”累计为258个村党组织输送770多名能力型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型村干部占比提升近42%;村(社区)“一肩挑”人员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全面打通村支部书记晋升入编通道。党校+职校的培养

模式,蹚出校地之间“知识型、能力型”乡村人才培养新路径;村干部“蓄水

池”工程,针对性培养“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两个领域的村干部大专生70余人;622名返乡大学生依托“一村一助理”机制反哺家乡,大学生村级助理员活跃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258个党支部阵地因时而变,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的活动中心、办事中心、议事中心、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扬旗聚心、惠民暖心。

抓产业发展,强经济支撑。村党组织有没有话语权和组织力,关键看能为群众做什么,村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功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实践中,玉树州坚持突出村集体经济产业同质化、能人带动力不足、经营管理不善、供给端供给不足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从产业模式、人才培养、品牌打造、路径探索等多方面发力,村258个集体经济实现从“破零”到“消薄”的华丽蜕变。先后建成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28个、高原天然牧场1346万亩,农牧生产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靠天养畜”的被动经营方式成为过去。“玉树牦牛”“扎什加羊”列入国家家畜遗传资源名录,曲麻莱县实现全域草场有机认证,“有机、品牌、高端”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建成合作化组织206个,“家庭牧场”“有机草场”“支部+产业+党员”等做法让牧民享受全产业链增值,近五年来,玉树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0.2%。畜牧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混合经营等符合玉树发展实际的产业模式,让84%的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万元,实现集体有资产、群众有分红的变化,村党组织腰杆更硬。

抓生态环保,强绿色守护。玉树的生态环境不仅承载着地理坐标上的“海拔高度”,更承载着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玉树州坚持以“红色信念”推动“绿色发展”,始终把人民满腔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守护生态的行动自党,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探索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把“白色塑料袋”换成“红色环保袋”,让村庄更洁净、让绿色更厚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从试点到正式设立,农牧民群众成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见证者,近10年来,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不断得到修复和保护,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

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同时,推动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特许经营活动有序展开, “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让3.1万名牧民“拿着牧鞭挣工资、挎起相机护生态”,23万农牧民享受到生态红利。“野生动物伤害补偿”“禁止外来鱼种放生”等创新做法得到国家层面肯定,藏民族传统朴素自然观正在向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转变,三江源头生态美景长存、中华水塔充盈丰沛。

抓乡村治理,强和谐稳定。积极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智治赋能”的“一核四治”治理格局。建强“一纵一横”农牧区社会治理网格体系,纵向的治理网格将258个村、21万农牧民全部纳入村级治理网格体系之中;横向的功能网格,引导2万多农牧民群众铺在政策宣讲、文明宣教、纠纷调解等6个功能网格,确保党员铺在网格、群众联在网格、问题化在网格、治理抓在网格,村级事务群众参与度低、村民自治能力不强的问题得到解决。坚持用斗争精神抓常态斗争,常态化推动扫黑除恶工作,有效净化了基层社会风气。140名强村党建指导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指导者、带动者,“村警+N”平安建设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两委、一办、一所、一中心”成为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全州社会稳定大局持续向好向优。

站在新起点上 宁波如何做好深化“千万工程”新篇章?

姚颖超

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宁波始终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成就了百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如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续写好“千万工程”新篇章?本刊邀请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余姚市农业农村局、象山县农业农村局、慈溪市长河镇垫桥村等部门和村(社)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

记者: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如何书写好深化“千万工程”的新篇章?

卞银江: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新的起点上,宁波要高站位高标准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奋力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美宁波,为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浙江“千万工程”

新图景展示宁波担当。

一是实施城乡优化提档行动。构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妨碍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发挥县城、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全景式展示城乡融合价值。到2027年,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全域建成城乡融合引领区。

二是实施乡村产业提能行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创新提质乡村数字经济,持续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彰显农业经济价值。到2027年,农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建成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是实施和美乡村提标行动。坚持特色牵引,大力推广“艺术乡建”,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空间,推动村庄有机更新和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协办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协同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森林“五美联建”,跨县域打造“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推动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全领域呈现农村美学

价值。到2027年,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和美乡村500个,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覆盖率超过95%,建成新时代和美乡村标杆区。

四是实施共富先行提速行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支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持续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鼓励支持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与运营,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多渠道提升乡村生活价值。到2027年,村(社) 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1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6.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5以内,建成强村富民样板区。

五是实施党建引领治理提效行动。坚持党建统领、“四治融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事务社区化管理,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合力建设平安乡村,打响乡村治理品牌,多维度强化农村社会价值。到2027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乡村治理品牌优势、先发优势进一步发挥,全市善治乡村、清廉村居覆盖率逾90%,建成乡村善治先行区。

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千万工程”的实施,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下一步,宁波在深化“千万工程”中将如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卞银江:近年来,宁波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了红美人柑橘、甬优种业、象山大白鹅、岱衢族大黄鱼等一大批农业主导产业和乡土特色产业。下一步,宁波将围绕农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筑牢一批优势产业。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粮、菜、肉、蛋、奶、鱼、果等“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品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乡土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力推广双季稻和麦稻轮作模式,建设粮食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和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建成一批绿色畜牧场和水产养殖场。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80万亩,总产量超过14.3亿斤, 蔬菜产量超过270万吨,能繁母猪稳定在7万头以上,水产品产量达118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逾5%。

二是提升一批产业平台。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和方法抓农业,分级分类推进各级农业园区、示范村镇建设,加快构建规模不同、功能各异、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的产业平台体系。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平台招商推介与务实合作。

2023年,计划新创建未来示范农业园区和都市农业公园5个以上,实际引进外资

1000万美元、内资5亿元。

三是培育一批领军主体。实施农业领域“大优强• 绿新高”企业培育,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做深乡村

土特产文章。2023年,计划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法人化家庭农场1000家,培养农创客2000名。

四是升级一批融合产业。坚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依托特色资源和文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合理布局乡村产业,推进形成“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民宿经济,培育乡村旅游星级运行团队,实施百村万户庭院文化经济计划,组织举办农民丰收节、中国开渔节、农博会等农旅节庆活动。2023年, 新增等级民宿25家,创建省级以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个、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村)15家,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预制菜产业年产值达到40亿元。

记者:今年7月,2023年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试点名单公布,象山县被确定为深化“千万工程”方向试点,系该方向宁波市唯一上榜的县(市、区)。下一步,象山县将如何发挥试点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史欣荣:象山县被列入试点后,将按照“区域组团、发展联动、管理协同、改革集成”建设思路,突出滨海风貌,整合资源、聚焦关键、集中发力,未来三年将统筹推进19个项目,总投入13.36亿元,打造五个美丽乡村特色展示区, 即潮隐西海岸共同富裕样板区、斑斓西沪港和美乡村集聚区、富美大塘港现代农业示范区、风情石浦港现代渔业引领区和时尚东海岸城乡融合先行区,高质量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具体来说,象山县将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突破。

在乡村发展方面,乡村产业存在小规模生产、松散式经营、标杆型龙头缺乏等问题,需要在模式、数字、品牌等赋能增效上进一步下功夫。下一步将重点探索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闭环发展的新方式,突破地理环境、产业特性、设施用地等因素制约。

在乡村建设方面,乡村建设存在投入分散、发展不均、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还未真正形成等问题,需要在农村设施建后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公共服务一体

化上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农村改革综合性和集成度,突破土地用途管控、乡村“空心化”、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制约。

在乡村治理方面,受治理人才缺乏、群众文化生活供给不高等影响,村级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力、号召力还不强,需要在乡村治理智慧化、集成化、网格化运行水平上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将重点探索社会组织多元化协同发展,突破人才、文化等因素制约。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重点突破,到2023年,象山县现代农业总产值将突破170 亿元,亩均综合产值稳定在1.5万元,精品农业亩产将逾1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到2027年,象山县现代农业总产值将突破210亿元, 实现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5万元, 基本实现行政村和美乡村全覆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赴余姚市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时提出“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的殷切嘱托,2018年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中指出“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四明山革命老区所在地,余姚市将如何牢记嘱托,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地?

鲁海滨:近年来,余姚市充分依托老区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立足新征程,余姚市将弘扬革命好传统,持续推动老区发展向红色圣地、生态宝地、人居福地目标高质量迈进,全力以赴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地。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共富合力。以“两个必须”为指引,用好用足各类服务载体,统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资源,全面推进“共富工坊”建设,不断深化“四明红锋”领航共富实践,打响横坎头红村党建品牌。尤其是针对山区低收入农户,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精准实施党员帮带项目,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增幅在12%以上。

二是活用生态资源,做优绿色经济。持续实施四明山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计划,做大做强梁弄小水果、大岚高山云雾茶、鹿亭“双丝”、四明山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深化“四明红”数字老区应用场景开发利用,增量开发“四明臻货”场景,助力老区农产品出村进城。今年,余姚市将新排定资金1.2亿元, 重点安排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项目15个,推动“林下经济”“共享村落”“田园综合体”等农文旅体深度融合项目建设,以“生态绿”带动山区美起来、

富起来。

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深化“千万工程”,全面落实“全国学习推广浙江典型经验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现场会”横坎头村考察点位筹备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厕所、污水、垃圾、管线等整治,高质量推进山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着力打造省共同富裕示范带,不断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实现生态文明与生活富裕、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同步推进。

记者:近年来,垫桥村积极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新路径,创新实践载体, 探索实施“一本一图五心服务法”工作机制,乡村治理取得成效。下一步,垫桥村将如何深化工作机制,为乡村治理精细化、规范化提供样板?

黄羲泽:下一步,垫桥村主要通过智能化场景应用深度赋能,探索建立“数字垫桥”治理新模式。

一是通过数字化赋能,完善网格地图底数。翔实的基础信息是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村里将利用无人机对垫桥村2.3平方千米面积进行测绘,构建以人、地、房、物、事、组织等为要素的主题数据资源信息库,对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等不同人员进行分类,实时更新户主、同住人员等信息。

二是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网格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网格员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数字化培训,提高网格员利用电脑端、手机端等程序开展网格服务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完成网格化管理任务。

三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为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栏、公共活动场所等张贴宣传材料,悬挂网格示意图,公布网络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服务管理职责等基本信息,提高群众的配合度和认可度。

浙江“千万工程”,河南应该学什么

刘婵

(2023年11月23日)

11月20日至21日,记者随河南省考察团到浙江省,考察学习推进“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靠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省成功打造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样板,为全国其他地方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行走在之江大地的乡村间,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市安吉县,和自然做邻居的“美丽经济”不仅吸睛而且“吸金”,这里著名的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4863元。在“枫桥经验”的发源地绍兴市诸暨市枫源村,村道两侧墙壁上,28条村规民约字迹赫然,村里每家每户还存有纸质版,“枫桥经验”与“千万工程”相促相融绘出了和美好“枫”景。

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把浙江的“千万工程”成绩单铺展开来, 宛如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新“富春山居图”,好一个江山如画。而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机制、推进办法、务实作风,是可知可感、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

做好“美”的文章。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浙江一位基层干部直言:回过头来看,起步阶段最基础的还是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金华市浦江县新光村10年治理污水不停步,昔日的污水河、垃圾河如今都清澈见底, 昔日的水晶作坊化身主题民宿和农家餐厅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

美从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纤秾之感,也有雄浑之势。我省“治理六乱、开

展六清”已有近两年时间,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农民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有了解决方案。“这项工作,农民群众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参与者、建设者。”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让群众都有意愿、有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园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做好“新”的文章。惬意的午后,走进一家浙江村子里的咖啡馆,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闲聊,一旁的小狗小猫酣睡着露出了肚皮当打着“新潮”标签的咖啡,与带着“泥土气”的乡村相遇,就产生了上面所说的场

景。

一杯“村咖”,折射着浙江乡村振兴的新步态、文化浸润乡村生活的新路径。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是,这里有乡土情怀,同样有创新梦想,而带着资本、科技、知识回乡的年轻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对河南广袤乡野来说,如何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让更多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都留得更久、干得更好,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做好“联”的文章。浙江党员干部都熟知“地瓜理论”: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由此而衍生的“地瓜经济”,意味着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空间谋求突破等,从而使村庄发展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

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动、党员联户,把零散的稻田串联成片,把新兴的业态抱团运营,把散落的村庄连片开发,把网红打卡地穿珠成链浙江通过发挥“强村带弱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抱团发展的“乡村共富带”,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一个个集“产学游享”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版, 找到了城乡共融的“公开讲话”,拓宽了乡村价值变现渠道,也描绘了未来乡村的美好图景。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一个“敢”字,道出了风雨无阻的勇气、逢山开路的担当、开拓进取的智慧,这在浙江领导干部言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千万工程”历经20年,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不曾改变,这或许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浙江“千万工程”,重庆可以学什么?

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

(2023 年 10 月 18 日)

10月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实施,探索出了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工程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深入总结提炼, 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近年来,浙江“千万工程”在重庆已有一些探索。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这些区县、乡镇,找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密码”。

从强村公司到巴岳农庄

重组生产关系,蔬菜村焕发新活力

10月15日,铜梁区侣俸镇,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侣俸镇保乡村“巴岳农庄”设施蔬菜科技园内,现代化的智慧大棚一字排开。“这种辣椒从下苗到结成30厘米长、4两重的果实,只需70多天。”看到记者对细长的螺丝椒感到好奇,科技园技术管家、四川奉民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奉民农业)负责人周建自豪地说,“有了智慧化的设施大棚助力,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仅螺丝椒的亩产量就达1.5-1.8万斤,亩产值约6万元。”

看到设施蔬菜发展得风生水起,一旁的保乡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峰感慨道: “想不到,生产关系的重组,竟让我们这个‘蔬菜村’焕发出新活力。”

保乡村是铜梁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前几年光景好时,种蔬菜的业主有30多家,每天满载蔬菜进出的货车有10多辆。但后来,由于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增大,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上农资化肥、人工等种植成本的增加,不少业主赚不到钱就纷纷退出。

张文峰说,业主经营不善导致蔬菜产业停摆,存在农民收不到土地租金, 不能尽快收回土地的生产风险。同时由于不懂经营,不懂市场,村集体发展的蔬菜产业也是效益低、分红少。

保乡村遇到的发展问题并非个案。经过调研,铜梁将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三农”投入不足,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三是

利益分配机制不活。

2022年初,铜梁借鉴浙江“强村公司”的理念,启动“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

“巴岳农庄”不是一个具象的农场概念,而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区属国有公司、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巴岳农庄”股份制公司,与以往“村集体+公司+农户”方式不同,“巴岳农庄”以整村为单位推进,聚集生产要素,推行“大基地+小单元”的统分结合模式,尽可能降低业主发展产业的经营风险,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

按照这一思路,去年侣俸镇将土地连片、产业相似的文曲、保乡、石河、水龙四个村和铜梁国有公司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铜梁巴岳农庄侣俸现代农业公司。

侣俸现代农业公司以每亩约7万元的投入修建了现代化的蔬菜科技园,奉民农业以每亩每年1.2万元的价格返租,用于螺丝椒、小番茄等设施蔬菜的种植。同时,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侣俸现代农业公司完善了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并引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成立了西南蔬菜研发中心。

一年时间,侣俸“巴岳农庄”4个试点村就发展了设施蔬菜5000余亩,今年上半年增收1223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

画外音:浙江德清县下渚湖街道13个行政村打破地域边界,抱团发展联合组建“强村公司”,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精选优质投资项目,科学培育乡村民宿等业态,有效解决了发展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铜梁“巴岳农庄”模式是对浙江“强村公司”的学习借鉴,在建设中遵循了“整村成片、整镇多村推进,社会资本有序替代”原则,采取了“基层组织引领、工商资本进村、综合经营增效、公司治理赋能、整村推进共富”思路。今年,铜梁将把“巴岳农庄”建设扩面到10镇47村,到2035年,将实现“巴岳农庄”的全覆盖。

从四治融合到巴适小院党建引领,小矛盾不出院落“她不照顾我也就算了, 还不让我上儿子那里去住。”

前不久,巴南区安澜镇平滩村八社湾草房院落传出争吵声。当天上午10点过,村民徐兴珍(化名)拉着儿媳张英(化名)来到“议事亭”,吵嚷着要找老党员兼院落长徐华明评理。

徐华明拉着张英说:“人都是要老的,你到了她那个年龄也是一样的,你的儿女看你现在不管老人,将来儿女也不管你,你咋办?”张英面红耳赤,低

下头默不作声。

徐华明又对徐兴珍说:“你也年轻过,也跟父母因为小事吵过嘴。你现在老了,也要想想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短短几句话,徐华明就平息了一场纠纷。

平滩村面积大,人口多,家长里短的矛盾自然也不少。“作为村干部,我们也想第一时间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人手少,总是顾不过来。”村党总支书记田欢说。

如何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今年初,巴南区将创建“巴适小院”作为深化党建统领乡村“院落微治理” 的重要抓手,通过细化治理网格单元、缩小治理服务半径、丰富治理方式手段,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让每个院落成为乡村振兴基本单元。

湾草房“巴适小院”有10户住户,其中老党员有两户。小院设党员“院落长”1名,负责院落“微治理”,同时在“院落长”的带领下,制定了院落公约、院落议事规则等,并吸纳一批乡贤、退役军人、本土人才、返乡能人等加入,这样一来,党组织得到了加强,解决了人手少、精力不足的问题。

徐华明是一名老党员,在当地威望高,擅长调解工作。今年6月,在村党总支的建议下,老徐成为院落长,在院坝建起了“议事亭”,负责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协调矛盾主要靠打好感情、乡情、亲情‘三张牌’。”关于调解“秘诀”, 徐华明说得头头是道,“有老党员出面,两头作说服、安抚工作,矛盾就去了一大半。”

画外音: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浙江海宁市坚持“党建统领• 四治融合”的

乡村治理方法,创新推动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的“党建引领众管微治”模式,对巴南区的乡村治理有很强的借鉴。巴南以“巴适小院”为抓手探索党建统领乡村微治理,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扎根到院落,管理服务和问题化解在院落。下一步,“巴适小院”还将加载推进移风易俗、探索发展“一院一业”特色庭院经济等内容,将基层党组织的“桩”扎进院落里、将治理的“网”结到村民身边。

从共富工坊到非遗工坊

指尖技艺“绣”出幸福生活

10月16日早上8点多,位于彭水蚩尤九黎城的苗绣馆就已忙开。

送完孩子上学后,绣娘王天勤便来到苗绣馆,“放下锄头,拿起绣针,日子过得更体面。”谈起现在的生活,王天勤笑了。

绣馆另一侧,彭水县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苗绣传承人李绍玉正带着十多位绣娘端坐在绣布架前,一边讲解一边刺绣。她们的双手在织锦带上挑织经线、纬线,绣花针在她们手里上下翻飞,五彩丝线左右牵连,河流山川、飞禽鸟兽渐次呈现,活灵活现。

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术,纹样古朴,造型雅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们苗家姑娘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一套自己的嫁妆,”李绍玉说,苗绣是家家户户的女人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她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会了这项技艺。

但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苗绣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风险,坊间有言“宁做他乡打工妹,不做自家苗绣活”,这对李绍玉触动很大。

十多年前,李绍玉放弃在上海的工作,与丈夫一起回乡传承发扬苗绣。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和丈夫成立了以“彭水苗绣”非遗文化为主的公司,在一些乡镇、街道设置固定教学点,免费现场培训“彭水苗绣”技艺,并与培训学员签订长期产品回收协议,为当地困难人群提升增收本领,也让苗绣这一传统手工工艺得到传承。

在她的努力下,2016年“彭水苗绣”正式申报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次年,李绍玉被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建立了多个非遗工坊,解决了300名脱贫户的就近就业问题。

“以前村里的姑娘绣花主要用于出嫁和日常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苗绣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还能兼顾带孩子。”王天勤说。

最近,为了让苗绣走出彭水,李绍玉又对苗绣进行了创新。“在旗袍、山水画、披风、公文包等日常用品中融入苗族元素并增加时尚感,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在网上热卖。”她说,随着技艺的传承,观念的改变,她们创作的苗绣作品受到热捧,这也给了她们更大信心。

画外音:“千万工程”十分重视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有扎染、刺绣的传统,当地通过创建共富工坊形式,既保护传承了非遗技艺,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一举多得。彭水苗绣非遗工坊是对浙江共富工坊经验的学习借鉴,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非遗+” 的共富路子。

记者手记

从“千万工程”中获取乡村振兴“密码”

前不久,记者同我市“三农”干部前往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听到了一种声音:“浙江乡村搞得好,根源在于浙江经济发达,这让我们啷个学得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浙江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把时间倒回20年前呢?即使在今天,浙江省内也还有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和海岛地区。

学习“千万工程”,就是要通过回望浙江20年来走过的路,找到本地适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在记者看来,重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党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市,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南岸区广阳镇银湖村、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这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无一不是以党建为引领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接下来学习“千万工程”,首先要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育强村带头人,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为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添一把火。

其次是要坚持以民为本。“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具体到重庆而言,就是探索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促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就业创业稳增收。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以改革之手推开农民的幸福大门,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坚持因地制宜。“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乡村,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市情特殊,各区县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不同,需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例如,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方面,需要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在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中,需要围绕各地特色来规划、建设等等。

浙江缙云 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山居图

瑾萱

2003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召开动员大会,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出全面部署,这场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农民的“千万工程”从此拉开帷幕。浙江省缙云县委统战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积极发挥统战法宝作用,把乡贤统战作为重点工作和重要抓手,充分挖掘乡贤资源、集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持续擦亮新时代“统战底色”,“聚”贤共叙乡情“谋”发展,绘就缙云“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山居图。

一、绘就“千万工程”和美生态

仙都街道鼎湖村,因仙都5A景区核心景点鼎湖峰所在而得名。这里,水田湖草与建筑遥相辉映,美丽庭院如点睛之笔,让农家的烟火气添了几许诗意。

“以前家乡哪有现在这么好,路不平,车难开,垃圾乱扔问题多,我们回乡都不方便。”乡贤刘晓建回忆说。2003年,鼎湖村是缙云第一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借助“千万工程”的东风,鼎湖村开始了一场“美丽”革命。“是‘千万工程’为鼎湖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鼎湖村党总支书记刘金彪说,“从开始的实施村容整洁、路灯亮化、雨污分流、房屋立面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绿化美化,到如今与著名设计团队合作,对废弃多年的岩宕开展微干预、轻改造,精心设计‘12时辰游千年石窟’等旅游产品,把废弃矿山这一‘消极资源’转化为‘积极资产’,使之成为全球废弃矿场再利用的经典案例。还结合绿道建设,打造了以慢游健身、滨水游赏、乡村文旅为主要功能的瓯江山水诗路廊道,使得村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为了更好地规划鼎湖村发展,每年鼎湖村都会召开乡贤联谊会,怎样让村庄环境更美,在村里能留得住年轻人,如何打造慢生活休闲体验村和旅游专业特色村等问题,乡贤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不少乡贤表达了回乡发展的愿望。李盛就是其中一位回乡创业的乡贤之一。

“我是2015年回来的,在仙都开了一家民宿,现在仙都旅游业好,游客越来越多,家门口就能挣钱,回家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乡贤李盛自豪地说。

目前鼎湖村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和民宿共有200多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聚拢了人气、带来了财气、激活了生气,村庄越来越美,村民

腰包越来越鼓,过上了红火日子。

二、绘就“千万工程”美丽乡村

五月的缙云县壶镇镇联丰村,40多亩荷塘接天连碧,田田荷叶随风摇曳,碧得养眼,绿得沁脾,蓄势而发,静待菡萏盛放。花海四周一条800米的卡丁车赛道,迸发激情与活力,一动一静间,相映成趣。

“既要打好‘优势牌’,又吃好‘生态饭’,实现‘生态美’和‘共同富’ 的双向奔赴,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打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的壶镇未来乡村样板。”壶镇镇统战委员卢根杰如是说。

谁曾想,这个花园般的村庄,6年前还是一个“脏乱差村”,吸引无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曾经是一方淤泥塘。从“脏乱差”向“绿富美”蝶变,是联丰村紧紧抓住“千万工程”契机,将村庄挺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二批省未来乡村行列等的真实写照,也是缙云县推进“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

“我们村原来生产草席,村民房前屋后堆满了生产草席的下脚料,‘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联丰村乡贤楼干强说,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村庄不仅清理了1000多吨的草席废料,拆除了3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还实施美丽庭院、雨污分流等工程,村庄如今越变越美。

三、绘就“千万工程”共同富裕

近两年,随着“精致露营”不断走红,露营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也为周村村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2022年初,村“两委”瞄准“露营经济”风口,紧密结合乡贤回归“千万工程”,通过流转租赁的方式盘活村绿道边近22 亩闲置土地,吸引一批在文化旅游、户外等方面较为出色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乡村振兴项目,为“户外露营”营地建设打下人才基础。“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周村村积极借助乡

贤资源牵线搭桥,经过多方沟通协商,最终成功招引到森旅露营公司,2022 年5月,“大森营”露营营地成功落地周村。随着“户外露营风”在缙云的兴起, “大森营”也成功“出圈”,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自2022年7月正式开业以来,先后举办了丽报集团“中国记者节”、骑纪中国、人才嘉年华、缙云烧饼节、慈孝文化节等数十场主题活动,最高场次曝光量达100w+,最高日客流量超1万人次,成功吸引永康、丽水乃至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为更好地发挥统战优势助力共同富裕,村“两委”抓住乡贤“共富工坊” 建设契机,升级营地为五云• 大森营“共富工坊”,积极探索“营地+村集体+

农户”模式,让村党支部与营地结成“共富合伙人”,村企农联动实现经济收入新的增长。通过租赁村集体土地、聘用村内闲置劳动力、开展农事体验活动等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土地租金近4万元,累计招收了30多名附近村庄农民工和100多人次的暑假工、临时工等。

依托火爆的人气,营地与周村村生态旅游、农特产品销售、地摊经济等产业生态进行链接与融合,形成叠加的经济效应。营地内设立了定点的“农产品收购点”,村里的农产品都成了“香饽饽”,去年就助力周边农户增收30余万元,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全速助推乡村振兴。

“对于周村村未来的发展,我们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大森营“共富工坊”与更多产业开展跨界合作,开拓创收路径,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多赢局面。”五云街道统战委员田李萍说道。

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助力辽宁乡村基层党建工作

张古悦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并要注意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更是与基层党建密切相关,只有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出落实上级政策、引导发展方向的作用,才能真正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基层党建的作用是极为突出与重要的,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引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居民与基层党建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浙江省的“千万工程”通过基层党建带动保障机制,夯实了乡村地区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如何提升乡村基层党建引导水平,改变居民旧乡土礼俗思想观念,减少基层党建与乡村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保证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政策的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深思的议题。

一、浙江省“千万工程”基层党建建设经验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部署谋划的重大决策,从2003年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今天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浙江省“千万工程”历经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以及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二十年间持续推动大量生产基础差、生活环境差的乡村逐渐改善为生态经济与健康生活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浙江省以“共富共美”为目标打造现代化乡村,在浙江省的不懈努力下,全省近2万个村庄中已经有1.6万个村庄达到了新时代美丽村庄标准,更是建成了665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与近2000个特色精品村,获得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浙江省“千万工程”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进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千万工程”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七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始终坚持聚焦民生福祉、始终坚持系统治理、始终坚持真

金白银投入、始终坚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等。这些经验立足于高品质规划、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政府、市场与群众三方的共同作用,充分挖掘乡村地区的特性,在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了乡村特有文化资源的巨大优势,融合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方面的丰富资源,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高度。

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发展也离不开基层党建工作思想引领。在“千万工程”的推行过程中,浙江省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建设,由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地区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地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落实乡村地区基层党建“二十条”,巩固了党在乡村地区的基础,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建思想引领作用,使乡村居民深入了解环境整治等相关政策,提升基层党建的政策解读与宣传能力,使政策更加深入民心,减少阻力。同时,基层党建工作者通过宣传引导,激发乡村居民对于家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二、当前辽宁省乡村基层党建的问题与阻碍

目前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引导乡村居民进行党建政治教育,使乡村居民在政治方面自觉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生活中自发拥护、宣传党的经济政策方针方面,收获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无法回避的是,由于乡村居民在社会经济方面所遇到的一部分阻碍,导致党建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困难。

(一)急需拓宽信息渠道提升思想理念。许多农村青年在获得良好教育机会后,走出乡村前往城市,但处于经济生活落差与文化思想隔阂,只有较少的青年人愿意回到乡村建设家乡。由于乡村中青壮年的缺乏,老人与儿童因文化水平的限制,更是无法有效的系统获取外界信息,对当前的最新讲话系列的发展了解较少,无法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认知。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缺失,乡村居民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往往无法对政策与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理解,容易受到蛊惑及煽动,不利于乡村政治生态的稳定发展。

(二)缺少乡村振兴参与意识。现代社会的健康政治与经济建设需要每一位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农业劳动之下,无法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产生正确的认识,更无法认识到自身作为主人翁,需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基层建设,习惯于基层党组织的被动管理,缺乏对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乡镇居民缺乏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并认为修建公路、信号基站、水利建设等所谓公共设施建设是公家事务,与自身利益无关,这种消极意识十分不

利于基层党建的引导工作。

(三)基层党建工作的不完善。一部分基层干部只重视表面问题,导致农村党建工作十分僵化,对村民政治参与度问题缺少探究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党组织与乡村居民之间联系较少,不但缺少对当前村民思想激励与政策引导,还容易走向“过度重视、劳心劳力”与“忽视思想、仅抓经济”两种极端,导致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令乡村居民对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产生怀疑,加大了党建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基层党建的引导效果及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基层党建的思想引导任务探索

当前在信息化时代,乡村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乡村居民也出现了以自身为主的经济利益诉求,在不同人群与利益集体有着不同利益追求时,极易与管理约束者产生矛盾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党建需要充分发挥其先进的指导思想,引导、规范乡村居民行为,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

(一)基层党建与农村教育事业相融合。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最有效方式,基层党建引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乡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需要在乡村教育中确保充足的经费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增设乡村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教师岗位并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将人才留在乡村,并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农村广泛开设职业技术学校,吸取江浙地区“千万工程”发展经验,形成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增强居民的经济能力。而基层干部的能力培养也是教育的重点项目。以辽宁为例,目前辽宁地区农村劳动力缺乏严重,劳动人口年龄偏高,甚至达到五十岁以上。为应对这些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令机关干部下沉至基层,任村书记,并培养大学生村官,鼓励青年人前往农村进行锻炼。以辽宁抚顺县为例,该县积极推进“六二二”党建工作,即政府机构百分之六十的人员处理日常工作,百分之二十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招商引资、处理信访等工作,剩余百分之二十人员外派进行锻炼,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同时依靠高校、党校培养了大批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养成了多样化人才,并为发展乡村建设提供了人力储备。

(二)改善乡村民俗文化环境。乡村礼俗文化一直是对乡村居民起约束引导作用的风俗习惯,进入新时代以来,礼俗文化的约束力逐渐被国家法制所取

代,而新文化的传播也与旧习俗产生了明显的对比,随着时代发展,礼俗文化愈发显现出其思想上的落后性。因此,基层党建更需要着力向乡村居民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而其工作的开展亦必须培养乡村居民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引导作用,建立党建宣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党建工作可以利用新兴传媒载体,如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知乎等进行党政宣传,引导乡村居民的价值取向,将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记录,传递正能量,令乡村居民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与基层党组织相互促进,使党建工作能够引导文化进步,同时对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省以发展县乡镇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党建平台为主体,通过新旧媒体结合方法积极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进行传播,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在治理乡村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力加强乡村党建组织建设。乡村党组织是党在基层最贴近百姓的“根”,基层党组织成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乡村居民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基层党建工作除了要加强思想建设外,还要贴近百姓生活,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扩充干部队伍,培养政治觉悟高、熟悉乡村工作、作风正派的工作人员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建设服务型党建组织,对乡村居民进行服务,帮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时刻了解乡村居民的利益诉求,主动为基层群众发声,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对困难群众做好民生保障,并引导乡村居民思想政治建设,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参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此外,基层党组织可以建设使用大数据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信息及专业人才的援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带动群众走向富裕,满足乡村振兴与基层群众的双重需求。

真理与实践的相互激荡 一论扛起“千万工程”率先实践地使命担当

浙江日报评论员

(2023年10月15日)

正在全省干部群众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热潮之际,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又在浙江召开。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浙江工作的重视支持,对浙江上下既是激励更是鞭策。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现场推进会要求,奋力扛起“千万工程”率先实践地使命担当,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

充分认识“千万工程”带来的精彩蝶变,才能更好激发信心,坚定朝着新目标奋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面塑造农村人居环境、理顺城乡一体关系、激活农村发展动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灿烂了万千幸福笑脸,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事实证明,“千万工程”当之无愧是展示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金名片”,是一项广受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实事工程、惠民工程。

深刻理解“千万工程”蕴含的真理与实践相互激荡的历程,才能更加坚定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千万工程”之所以成效卓著,根本在于总书记指引。他不仅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还在“千万工程”实施10周年、15周年、20周年等重要节点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不断提出新要求。“千万工程”20年历史进程,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省域层面实践、理论、制度等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鲜活例证和生动缩影,深刻展示了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伟大创造相互激荡的光辉历程,生动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千万工程”的影响早已走出浙江。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的召开,赋予浙江走深走实、示范引领的责任担当。全省上下要以此为

契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继续增强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的使命感责任感,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中国人寿:以保险保障和金融活水助“千万工程”深化提升

金融时报记者 付秋实

(2023年8月29日)

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万工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从最初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着“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如今,正朝着“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记者从中国人寿了解到,该公司在浙机构发挥综合金融专业优势,2022年,旗下寿险浙江分公司为农村人口提供风险保障近1.6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杭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02亿元,以保险保障和金融活水助力“千万工程”迈上新征程。

一、润泽万千乡村各美其美

“老伯伯,这些稻草不要摆在路边”“叔,你们家里的垃圾不要忘记分类”。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村干部正带着辖区网格员、志愿者分片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卫生死角清理,为村庄环境深度“美颜”。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 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

中国人寿寿险浙江分公司积极参与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陆续推出“美丽乡村”等项目。按村所辖区域,为区域内参与三改一拆、一户多宅拆除整治、村道改造、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工程管护等人员和志愿者提供保险服务,助力防范各类人身风险,化解矛盾纠纷。

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半岛内港片区,山海渔乡风貌是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一部分。浙江省首批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选中了这片山形秀、滩涂广、田园丰、岸线美的蟹钳港县域风貌区,目前,当地新桥镇、定塘镇、泗洲头镇及茅洋乡4个乡镇已累计完成54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51亿元。广发银行宁波分行为重点支持的茅洋乡蟹钳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6200万元授信贷款额度,

并已投放落地。在资金的支持下,该公司运营的景区设置了海景玻璃栈道观光、玻璃滑道探险、滩涂泥玩乐园、水上皮划艇运动、亲子攀爬乐园、3D童画村参观、休闲采摘等项目,当地已成为浙江旅游风情小镇。

二、助力乡村产业品质大发展

“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但经过20年的建设,改变的远不止乡村环境。依托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许多传统农村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建设,形成了致富产业。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方溪乡,农户沈根木看着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甚是开心:“就等玉米成熟了。”沈根木并不愁玉米的销售,这份底气来自强村公司。

据了解,强村公司为促进村集体增收而生,由方溪乡上陆、八迭岭、北坑、方溪、深坑5个村注资成立。为了带动农户增收,中国人寿寿险浙江分公司挂职上陆村的干部姚周钦与当地村支两委商议,采用“党支部+强村公司+农户”模式,将从农户手中收购的优质农副产品进行科学加工、精细包装,打造成“方溪山宝”农特产品自有品牌;同时,协调中国人寿寿险浙江分公司及所属丽水分公司签约采购“方溪山宝”农特产品,使强村公司及当地农产品顺利走向了市场。

如今,“方溪山宝”已经开发出水果玉米、高山大米、月子云姜等11类产品。围绕“方溪山宝”建成了农产品体验式展厅、洽谈室、标准化生产线等。截至2022年底,“方溪山宝”累计销售额超过520万元,实现利润67万余元,带动当地107户农户增收。

三、减轻农户医疗负担“千万工程”推动了乡村整体变革和全面振兴,但在共富图景下的浙江农村,仍有许多低收入农户面临因病因意外返贫的风险。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中国人寿寿险浙江分公司针对低收入农户抵御意外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户保险项目。该项目突破一般商业保险“社保目录范围内”的报销规则,以“住院医保目录外费用(丙类费用)”报销为重点、以“意外伤残”赔偿为辅助,成为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据记者了解,近两年,浙江省低收入农户统筹健康保险项目共受理近84.5 万件理赔案件,理赔总金额超1亿元,极大减轻了低收入农户的医疗负担。

结合“千万工程”内涵,中国人寿深耕全国县域市场:2022年,向全国定点帮扶县乡镇村派出挂职干部超1170人;寿险公司为农村人口提供风险保障近

31万亿元;财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超4.6万亿元,通过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提供融资支持近1.2亿元;截至2022年末,广发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近1500亿元,2023 年上半年新增超180亿元。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新的起点,中国人寿表示,将在主题教育中继续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案例经验,持续深耕县域市场,发挥综合金融优势,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提供更多助力。

抓准精髓要义 二论扛起“千万工程”率先实践地使命担当

浙江日报评论员

(2023年10月16日)

“千万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整省全域成功实践样本,蕴含的理念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旺盛实践活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千万工程”集中体现战略思维、务实作风、为民情怀、系统观念、变革理念,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在悟精髓学要义、明理念找方法上下功夫,并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因地制宜。

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很多人发问:20年坚持不懈做一件事,会怎样?这一问,指向的正是战略定力。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曾写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今天,我们感慨于“千万工程”清丽了河山、造福了百姓,原因就在于20年来浙江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首先就要磨砺这种一以贯之、一贯到底的战略定力。

厚植“一切为了人民”的赤子情怀。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天下之大, 莫大于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为民造福当作最大政绩。

坚持“统筹协调一体推进”的系统观念。“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始于生态,又不止于生态;发展了乡村,又支撑了城市。20年来,浙江以系统思维推进“千万工程”,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协同推进, 坚持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集成统筹,坚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全程联动,建立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实施机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要读懂蕴含其中的系统观念,力求多主体协同治理、多目标统筹推进。

激发“基层探索创新”的澎湃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上个月总书记考察浙江,赞赏浙江基层创新精神和创新经验。20年来,“千万工程”取得巨大成效,就是因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尊重基层探索、鼓励基层创新,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把“政府想做的”和“农民想做的”有机结合,让最了解乡村的人去构建自己的“理想家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鼓励各展其能,万千乡村才能展现出万千气象。

诗画村落,和美城乡,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在浙江铺陈开来,并将延伸至全国更多乡村。抓准要义、瞄准方向,驰而不息、奋斗不止,“千万工程”的灿烂花朵将开遍美丽中国。

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专题调研组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杭州、宁波、湖州、金华等地实地走访,广泛接触各级党政干部、基层群众、企业负责人等,与20年来亲历见证“千万工程”的老党员、老支书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与长期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深入交流,并委托相关单位到嘉兴、丽水等地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总的感到,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千万工程”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亲自出席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实施“千万工程”指明了方向。2005年在安吉县余村调研

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着“千万工程”,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强调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强调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20年来,整治范围不断延伸, 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淳安县下姜村老党员姜祖海动情地说:“当年我听总书记的话,在全村第一个建沼气池、第一个开农家乐。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幸福,我们最感恩的就是总书记!”

从调研情况看,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主要有以下突出成效。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调研中不少农民群众津津乐道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花”的巨大变化,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金华市浦江县向水品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

再无踪影;台州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为“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 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嘉兴市同志讲,“当年总书记乘坐101路公交车调研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现在老百姓乘坐101路公交车见证城乡风貌的巨变、触摸城乡融合发展的脉动”。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全省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 的发展图景。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打造出“衢州农播”、丽水“农三师”等一批人才培养品牌。

义乌市李祖村引进农创客200余人,带动创业就业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当地一位归乡农创客感慨,“水土好、梨才好,我做的梨膏糖卖得也好”。四是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持续稳定安宁。宁波市基层干部谈到,“实施‘千万工程”以前,有些村级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现在村‘两委’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有了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有了威信,老百姓信得过”。五是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杭州市小古城村村民说,“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经常有‘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放下筷子就想去”。六是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各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千万工程”不仅对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2018年9月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千万工程”既绘蓝图、明方向,又指路径、教方法,到中央工作后继续给予重要指导。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迈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把这些重要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

(三)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

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四)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浙江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地点一般选在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具有典型意义的县

(市、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真金白银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五)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六)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构建农村文化礼堂效能评价体系、星级管理机制,在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通过

打造“美在安吉”、德清“德文化”等区域性品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 推动崇德向善。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在未来乡村建设中专门部署智慧文化、智慧教育工作,着力打造乡村网络文化活力高地。

三、经验启示

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把握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20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只有心里真正装着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尊重人民意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万工程” 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浙江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机制创新、要素集成,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

兴”,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三)必须强化系统观念,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实施20 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实践证明,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系统摆布城乡关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 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学好练精这个基本功,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才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头作用, 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践证明,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

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六)必须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实践证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必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心思和功夫花在狠抓落实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历史耐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尤其要注意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倾向,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范文。

word该篇(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范文,全文共有19404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doc》
(7多篇)2023年“千万工程”素材(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主题教育)(二)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