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cgxsh2010时间:2023-12-30 22:00:09)

【前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一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03―01

语文教学是一种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要搞好教学就不得忽视教学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也不例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课文朗读的方法作出以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集体朗读法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习《称象》这篇课文之前,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一同来看大象,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参观这头大象。这时,笔者打开电子白板,一幅曹冲称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笔者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儿的?”有的说:“身子像堵墙。”有的说:“腿像四根柱子。”笔者接着说:“大象这么大,要想知道它的重量不容易,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曹冲是怎样称大象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笔者采用集体朗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想象的思维活跃起来。创设情境和集体朗读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由此及彼,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解课文――角色朗读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要富有情感,朗读时吐字要清晰、明亮、流畅,使学生有美的享受。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采用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扮成各种不同的角色。如,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很懂礼貌、很友好的样子,鲤鱼妈妈和蔼可亲的样子。当小蝌蚪看到乌龟,误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时,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这一部分学生要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出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兴奋和乌龟的热情和善。让学生在朗读中扮演角色,使朗读和表演巧妙结合,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在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了思想内涵,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同时也给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创造了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特长奠定了基础。

三、多措并举――综合朗读法

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除了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外,教师还应采用领读、自由读、仿读等方法。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鸭妈妈卧在稻草堆里,等待小鸭子出世时,笔者让学生自由读,体会鸭妈妈的心情,当小鸭子出生后,被同类嘲笑和冷落时,笔者让学生齐声读。最开始,学生朗读句子的语调一律是大声有力地读,笔者及时给予指导,指出这些是描写丑小鸭处处受到歧视和被冷落的句子,应该用委婉的、同情的语气读。当丑小鸭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只丑鸭子,而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时,就要用惊喜的、惊讶的、激动的语气来读。总之,朗读的语气要随课文中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厌恶。

四、激感――评价朗读法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教师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阅读中出现的生字大多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学生读得基本正确、流利,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由于参与评价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别人朗读的优点和缺点,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心倾听他人朗读的习惯。

3.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 生活 人性和谐 合作创造

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教学理念撞击下,我的语文课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一。课堂教学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在教学中打破固有的课堂空间,我大胆的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感受生活。语文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凡是能为语文所用的空间,我都倍加珍惜,充分利用,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兴趣。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体悟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我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观察校园花、草、树、木;来到林园欣赏林园风光;来到湖畔、河边观赏湖光山色……既让学生感受家乡春天的气息,又引导学生抓住不同地点、环境的景物都有差别这一特点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环境的景物特点也存在差异。回到教室,在集中展示收获时,有的同学落笔在“色彩斑斓的春天”;有的同学写出了“动感十足的春天”等等。同学门的亮点和精彩之处不断出现,听了后,我无不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叹。我认为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要打破教室这一固定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去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 课堂教学体现着人性的和谐

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上,注重人格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的关系则亦师亦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要注重言语间的交流、心灵上的碰撞;教学是相长的,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要积极创设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教师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让爱照耀到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催人奋进的激励,开启心智的赏识,让平等民主的尊重,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让绿色成为教师与学生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用一颗童心来看待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原谅他们的过失、宽容他们的过错。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插话时,我不随便贬低、讽刺他们,而是积极引导;在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时,我不急噪、不训斥,而是用期待的眼神、赏识的语言,使学生身心舒展,产生对学习的安全感、信任感、愉悦感,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激情得以进发,智慧的火花得以点燃,探究的热情得以激扬,他们会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学习中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在人情化的课堂上,我善于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说一声:“别急,再想一想!”道一句:“谁来帮一帮?”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一种满足感,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和谐乐园。

三。课堂教学洋溢着合作的愉快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更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在课堂中,我力求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师生在活动中融洽关系、增进情感、升华思想、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我大胆的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引导他们自觉的把自己从习惯学习旧知识转变为自觉的探寻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卫星大战》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寻有关卫星的种类、名称、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或者自己展开大胆、合理、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离我们地球很远的宇宙空间里无数颗卫星“大战”的情景,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四。 课堂教学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情感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抓住“水”与“人”的关系,提问:“小孩掉进缸里,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学生讨论后回答,生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孩子拉上来”;生二:“赶快去喊大人救他上来”;生三:“用绳子让孩子抓住,帮孩子爬出水缸来”。然后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的:用梯子、喊大人、用绳子都是让人 离开 水,而司马光用石头把缸砸开,让水流出来,是让水 离开 人。”这是我相机启发学生:我们救人是正常想的办法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在无法救孩子出水的紧急情况下急中生智,反常思维,砸缸救人。

五。 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灵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等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想象的素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分析曹冲想出用船称象这个办法的原因。有的学生回答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受到启发想到一块一块的石头;有的同学补充:“别人说要早一杆大称,曹冲就想到了用船当大称”。教师当即总结:我们遇到问题时,也要像曹冲那样,开启智慧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周围的事物和这个问题联系起来,使自己从中受到启发,想出好办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然后,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情况下,曹冲的办法还可以怎样改进?”,有的同学提出:“不用搬石头上船,改用把军队里战马赶上船。”;有的同学说:“赶马上船,不如改成用人的办法好!因为人听指挥,更方便,更省时间、省力气。”在这样富有童趣的讨论中,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话语;三角结构;无意识;人文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话剧,从对该话剧的话语结构整体解读中,发现整部话剧存在一种重复的无意识的相似性三角结构,也正是这样无意识的相似性结构的存在,决定了戏剧《雷雨》的语言结构,同时表征着曹禺《雷雨》创作背后被遮蔽的无意识结构。

一、相似性三角结构的话语分析

《雷雨》中的人物关系主要分为2种关系:家庭伦理关系,阶级对立关系。亦可细分出主仆关系,夫妻(恋人)关系等。如下图:

父 母 子/女

鲁侍萍 鲁贵 四凤 互恋 单恋

鲁侍萍 周朴园 鲁大海(长) 兄弟

鲁侍萍 周朴园 周萍(次)

繁漪 周朴园 周冲

从上可以发现三组相似性的结构关系,第一组是周朴园、周萍和周冲之间构成的三角关系结构与鲁贵、四凤和鲁大海之间构成的三角关系结构 ,如下图所示:

周朴园 鲁贵

周萍周冲四凤 鲁大海

图1

周朴园,作为周家话语权的主宰者,要求其言行得到其他人绝对的遵从,周萍、周冲都不敢违其意行事。而鲁贵是鲁家中话语权的掌控者,虽在周家做仆人,但完全是作为第二个周朴园(在鲁家中)而存在。工运领袖大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面前,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组三角结构中,周鲁两家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无论从阶级地位还是经济实力比较,周家都完全压倒鲁家。何况,鲁贵及女儿四凤又在周家做仆人;工运代表大海也是在周朴园手下做事。所以,整体看来,鲁家是从属于周家的。而且,在这两个家庭构成的关系图间存在一种相似性的关系:封建权威的笼罩。这种相似性的关系的形成,正是曹禺在写作该剧过程中一种“无意识”的产物。而当时社会革命的条件和时机并不成熟,这样,两个三角结构中,年轻一辈仍是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发语权。于是,封建权威在两家的流动,决定了两组三角构架中不同的主体担任不同的角色。《雷雨》整个剧情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相似性的流动中推动着向前进。先是引出周家的故事,在逐渐道出周鲁鲁两家的复杂关系,最后两家因种种因缘、巧合,聚到一起,繁漪道出周萍与四凤之间的恋人关系,酿成悲剧。

再看一组相似性关系,由周朴园、繁漪和鲁侍萍之间的三角关系和四凤、周萍和周冲之间构成的三角关系组成,如下图所示:

周朴园 四凤

繁漪鲁侍萍 周萍 周冲

图2

从图中可见出一些相似性关系。其一,相似性的恋人关系。周朴园与繁漪、鲁侍萍(前妻)都是恋人关系,而且,在赶走侍萍之后,周朴园还一直保存着当年她在周家的家具摆设,对她恋恋不忘。右边四凤与周萍、周冲也是恋人关系,尽管周冲是单恋。其二,左边三角关系中的主体都是长辈,而右边的主体都为晚辈,左右两边都同时保持了一种完整的相似性关系。从剧情的发展来看,都是从左边的三角关系衍生至右边,逐步推进的。其三,从整个戏剧在一种压抑、郁热的环境中进行,戏剧的结尾是:左边图中繁漪、鲁侍萍都疯了,周朴园神智几近崩溃;右边图中,周萍自尽,四凤、周冲触电身亡。这样的结局,也存在着极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整个剧情都是在这种相似性的流动中向前发展的。同时,这种相似性结构关系的流动,在文本叙事中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重复。这种相似性结构的重复流动,由此也引起了文本中人物角色命运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另外一组相似性结构,由周家(周公馆)、繁家(繁漪)和鲁家之间的三角结构关系与大海、周萍和周冲之间三角结构关系组成。前一组关系中存在的是阶级对立,后一组关系中存在的则是兄弟关系。据此可进行“场景还原”。鲁家和繁漪属于受迫害的一方,她们的不幸来自周朴园的,这三家之间一直存在有矛盾冲突。周萍和周冲两兄弟都爱上了四凤,由于周冲的天真和善良,他们更多是的深层的内心冲突而非表面的冲突。及至周萍当着侍萍打鲁大海的耳光,致使冲突炙热化,但仍属于兄弟间的冲突。如下图所示:

周家 鲁大海

繁家(繁漪)鲁家 周萍周冲

图3

由上三组图见出,戏剧是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行进的。不论是以上哪种冲突,都有一个特征:相似性。而且,这些冲突的流动造成文本中主体担任不同的角色。由此不难看出,《雷雨》中语言背后存在一种无意识重复在流动,它的流动构成了以上三组相似性话语结构,形成一种虚构的“符号秩序”,而这正是作者创作中一种无意识流露的结果。“因为说到底,无意识是隐藏在意识层背后的东西,只有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才具有一种内视语言的意义结构。”[1] 故此,潜藏于曹禺创作背后的无意识,伴随着一种语言的意义结构而现于笔端。诚如曹禺所言,“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2]而“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3]那么这种无意识的重复流动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雷雨:“一个纯粹的能指”的流动

“拉康认为,结构化的语言(the formal langugae)是先在的,对主体具有构造功能,因而决定主体。”[4]剧中“雷雨”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既可看作是当时社会背景的暗示,也可理解为黎明到来的前兆,或者一种“雷雨”式的性格。诚如学者所言:“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掘与阐释。”[5]其实“雷雨”象征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雷雨在文本中作为“一个纯粹的能指”而存在,它具有隐喻性性质。“‘隐喻’是‘能指的替换’,同‘凝缩’一样具有相似性特点,即项目之间由于彼此相似而发生联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显示欲望的词语被另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语取代,这另一个词语提供出了解无意识欲望(能指)的线索。”[6]正是基于“雷雨”此种隐喻性质,才指涉出文中话语结构中的无意识重复现象。

“雷雨”也可用剧中“郁热”,“躁动”,“抑郁”等语词来代替。这些词,在专制的环境下显示出一种欲望和力量。但于曹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憧憬。“《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7]剧中“雷雨”这种“郁热”的气氛贯穿了全文,整个剧中的冲突都是在这种“郁热”环境下进行的。雷雨既渲染了氛围,又加剧了冲突。它既是旧式力量的余威,又是新生力量即将到来的象征。总之,不管主体(剧中人物)在不在场,它总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真实存在而存在着。即以一种“无意识的重复”流动,贯穿在这三组结构图中。

在这三组图中,无论主体在场与否,他们担任的角色和所表现出来的言行都受到这种“无意识重复”的支配。图1两边结构关系就受封建权威的支配,周朴园实亦是封建专制下的牺牲品。此时“郁热”则是封建专制占优势地位。及至四凤出走,“雷雨”的轰鸣则象征一股新生力量的即将到来。图2中右边的主体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受左边三角关系(长辈)的制约;图3中人物的结局基本都走向了毁灭。此时“雷雨”的描写,则加剧了新旧两种力量的对抗,覆灭与新生共存。“雷雨”贯穿在这三组关系中流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重复”流动现象。诚如学者所言:“在拉康看来,象征是被结构化、符号化为语言的‘现象的秩序’。”[8]“雷雨”在文本中作为一种象征,“在这里,具有能指性质的象征性秩序或者说符号秩序是第一性的,它存在于主体之先。”[9]。因为“拉康是用象征指称一种话语结构”[10],而且这种话语结构的内在构成要素“像语言学中的能指一样起作用的,它建立起维护自身秩序的法规”[11]。在本文中表现为一种三角结构的话语机制。

三、人文精神的逆反表达:隐匿的人文

在这种相似性结构的重复中,由于能指(“雷雨”)的流动,造成了不同的三角结构关系。拉康认为,能指(语言)对于主体有着制约作用。在《雷雨》中,能指的流动决定小说中不同主体担任不同的角色。而能指受到抵制意指的阻隔,与所指间的纽带被切断,成为“漂浮的能指”,能指的流动在《雷雨》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重复”。“在拉康看来,无意识有着与语言相似的结构,无意识是在语言的秩序中形成的,因此作为主体的象征的艺术,也必然具有由无意识决定的语言秩序的结构,也就是说,是无意识决定了这篇小说的语言结构。”[12]而文中相似性三角结构的重复流动,正是作者无意识语言结构的表征。

作为知识分子的曹禺,内心反抗着专制的压抑,同时也在探索着出路,并使之内化为情感,在剧中以一种无意识重复的方式流露出来。图1中呈现的是以家庭单位形成的三角结构,这种压抑来自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图2中呈现的则是封建家长制下扭曲的爱情关系,结局只能是走向虚无。图3中呈现阶级对立的关系中,兄弟之情亦受到扭曲。大海的出走是希望,更是作者的一种思考和探索。缺少话语权的弱者,受到的多是来自封建权威的话语暴力的侵袭、压制。如剧中繁漪被逼迫喝药的场景:四凤给她端药给她,她一度辩解没病。“谁说我要吃药”[13]“我不愿意和这种苦东西”[14]及至后来周朴园让她看克大夫的时候,繁漪的反抗更直接,连续三次强调:“我没有病!”[15]

显然,这些并不是曹禺最想表达的东西,作者是以戏剧这种形式来探索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并且深深同情处在压迫下的人们。在这种思考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曹禺并没有直接在文中把它表现出来,观众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话语暴力对人性的压制。而繁漪辩解自己没病的一连串的反抗话语,恰恰表征着曹禺的人文关怀。剧中人文精神正是借助反抗话语暴力的行为来表达的,反抗越烈,关怀愈深。而周朴园,则是话语暴力的行使者,他的话是一种单向度的话语表达。其假装关心话语后面隐藏的是语言暴力行为,而这种语言暴力的相似性在周、鲁两家都存在着。无疑,曹禺是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创作的,正因此,整个剧中充满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令观者深受触动。诚如曹禺所言“并没有明显地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16],“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动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17]

作者的人文关怀就隐匿在这一系列相似性三角结构的无意识重复中,“无意识集中在心理结构的上层(想象界、象征界),它不是生物的需要,而是某种文化化和社会化的东西。无意识并非是无序的或不可控制的,而是有序的,具有文化性质的话语结构。”[18]正是这种三角结构话语的重复流动,表征着曹禺《雷雨》创作背后被遮蔽的无意识结构。

参考文献:

[1][18]王岳川。拉康的无意识与语言理论[J].人文杂志。 1998-01:126、126.

[2][3]曹禺:《雷雨》的写作[J].杂文。1935-07(2).

[4]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88.

[5]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8.

[6][8][9][10][11][12]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85.486.486.486.486.488.

[7][16][17]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1、211、211.

[13][14][15]曹禺著。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32、52、82.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四

关键词:曹禺 雷雨 西方悲剧

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据着卓越的地位,《雷雨》、《日出》、《原野》等经典作品在多年后的今天仍深受广大观众们的喜爱,同时,繁漪、四凤、陈白露等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在《雷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更为淋漓尽致。纵观,不难发现曹禺先生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颇深。因此,本文将从《雷雨》中戏剧情节设置、西方作家作品以及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等方面来探寻曹禺先生对悲剧性人物的塑造和西方悲剧的联系。

曹禺从本质上把握了古希腊“悲剧范式”的精神内涵,并以莎士比亚和奥尼尔为镜鉴,最终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对“人的困境”这一源起于悲剧诞生处的永恒主题,进行了与众不同的深刻思考与探讨。

曹禺在中国悲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雷雨》、《原野》的问世,中国悲剧史上才破天荒第一次有了进攻型悲剧,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真正的创举。国内文学界、戏剧界等对曹禺先生作品的研究颇多。

初读曹禺先生的作品时,“曹禺”的这个笔名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曹禺”与“遭遇”之间仿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这也寓示了曹禺笔下的人物凄凉而悲切的命运。常有遭遇的人总是生活中的被动者,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曹禺笔下的人物大多如此。

曹禺的创作受外国戏剧家的影响丰富而深刻。曹禺塑造多位具有西方精神的人物形象, 曹禺文本中的西方基督教色彩, 曹禺深厚的西方文化情愫, 而《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第一部作品),影响最大,也是对中国近代悲剧主义形成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雷雨》是曹禺先生于1933年创作的四幕剧,其创作遵循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主要人物在短短的一天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出三十年两代人的恩恩怨怨,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论是伦理道德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矛盾,新旧观念的矛盾,家庭与爱情的矛盾,甚至是性格与命运的矛盾都在舞台有限的空间之内得到了精彩的展现。悬念、伏笔等编剧技巧的运用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出不穷,而且戏剧中在人物的台词设计上具有较为强烈的抒彩,表现了人物之间迥异的性格。除此之外,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在戏剧的背景中反复出现蝉鸣蛙叫,人物对话中也反复强调闷热的气候,这不仅渲染了郁闷压抑的戏剧氛围,也暗示了人物情绪上的躁动。

《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编剧技巧,曹禺先生在作品中大胆融入了很多西方戏剧的元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易卜生戏剧中的“社会悲剧”,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性格悲剧”。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堪称“社会问题剧”专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中塑造的主人公娜拉就是个典型的、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女性代表,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雷雨》中的繁漪,繁漪具有雷雨般的性格,她渴望摆脱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与束缚。娜拉以出走的方式来追求人格的独立,而繁漪则以的方式追求爱情,这使她走向了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这种“社会悲剧”的体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周朴园命令繁漪喝药的情节。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而虚伪的封建专制家长的形象,在他的眼里,繁漪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可言,他逼迫繁漪喝药,是让繁漪助他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服从于我的榜样”,以彰显自己的权威与专制。曹禺在此处对情节的设置十分巧妙,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敏感。在揭露这种“社会悲剧”的同时,营造出雷雨到来之前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同样也是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展开对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抨击,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问题剧”的共同核心,尽管地域不同,制度不同,但曹禺和易卜生在这一问题上仿佛达成共识,惺惺相惜。

曹禺对古希腊悲剧非常感兴趣,曾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他说过:“我在学写戏以前,读剧比较多。我喜欢埃斯库罗斯,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从欧里庇得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

悲剧尤其是希腊悲剧表现的是人类的最大不幸和最深苦难,揭示人生最悲惨的境遇,展现世界最无理的荒谬。曹禺在《雷雨》中所体现的命运观及人与命运的激烈冲突,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曹禺所受希腊剧的影响,又主要是命运观念及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一模式的影响。剧中反映的命运观、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均隐现出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命运悲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在其中,有一种“愚弄型”的悲剧创作构思是最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构思将厄运无形中降临到戏剧人物的头上,作为悲剧人物的主人公在并不知情的状态下走向毁亡的深渊,而作为知情人的观众们却眼看这一幕幕的发生却无能为力。所以这种愚弄型的悲剧创作构思具有很强的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正是这一悲剧构思的杰出代表。俄狄浦斯是一个为民除害、深受爱戴的英雄形象,但始终逃不过“神示”的枷锁,最终发现苦苦追查的“杀父娶母”的真凶竟是自己。真相大白后他又勇于承担责任,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在《雷雨》中,这种悲剧构思得以深刻体现,且人物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周萍与这对苦命鸳鸯可谓《雷雨》中的“俄狄浦斯”,命运的阴差阳错将的厄运降临在他们头上,陷入绝望中的二人最终走向了死亡。值得一提的是,与《俄狄浦斯王》相比,《雷雨》增添了一个“舞台上的观众”侍萍,作为周萍与的生母,一方面,她是舞台上唯一的知情人,她同观众一样能预感到厄运的来临;而另一方面,她想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悲剧的发生。但事实证明,无论是鲁大海与周朴园父子间尖锐的阶级斗争、抑或周萍与大海的兄弟反目,还是周萍与的情感纠葛,侍萍都是无力回天,哑巴吃黄连,痛苦的看着惨剧一幕幕发生。所以说曹禺在这一“知情”人物的设置上十分关键,将戏剧的悲剧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曹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同样也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周萍性格中的优柔寡断颇有几分相像。尽管二人的人生追求以及道德品质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羸弱的性格都让他们活在了上一代人的阴影之中,自己的人生轨迹皆被他人所左右,最终都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理想甚至生命,令人唏嘘。除此之外,哈姆雷特的未婚妻奥菲利亚、母后乔德鲁德,这两位女性形象堪称是“悲情女性”的代表,《雷雨》中,繁漪、侍萍、三人身上流漏出极强的悲剧色彩,不知道曹禺先生在塑造三位女性这形象时是否参照了莎翁笔下的“悲情女性”形象。从戏剧背景上看,无论是《哈姆雷特》中的封建社会制度,还是《雷雨》中的半封建半资本社会,都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似乎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侍萍和乔德鲁德、四凤和奥菲利亚,这两组女性形象较为相似,她们性格保守软弱,坚守封建道德,不会主动追求幸福,永远是爱情中的被动者。但繁漪不同,曹禺先生在她的身上给予了希望,一种“不可抑制的蛮劲儿”,让她做出“困兽的搏斗”去挣脱枷锁。但殊途同归,繁漪的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陷入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繁漪的反抗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

通过以上对《雷雨》中的悲剧艺术与西方戏剧艺术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曹禺先生真正做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也正是这一个个细节的领悟与巧妙结合,使曹禺先生独特的悲剧风格形成的同时也具有很浓的民族色彩。灵活恰当的运用西方的戏剧技巧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挖掘社会的内涵,洗涤人的心灵,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独特而伟大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胡润森。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2009年

[2]胡润森。曹禺悲剧观及其悲剧艺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邹永常。 曹禺与现代主义[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1期

[4]刘勇,李春雨。 曹禺研究述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03期

[5]廖奔。 曹禺的苦闷――曹禺百年文化反思[A]. 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 2011年

[6]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五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学习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面对社会对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就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探讨、研究。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

1.1尊重学生,善待学生。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表现在,人人参与、大家相互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倡导者”,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由于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情感、愿望、尊严以及独特的思维能力,因此,师生在人格上、在科学知识面前是平等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既要尊重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们表达的愿望、观点与要求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和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1.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个性。

语文学习应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以快慢相宜的速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要把自己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保持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不仅能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的形式和强大的功能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它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兴趣要比对教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兴趣高得多。而且两者相比,前者的教学效果也更明显。低年级的说话、中高年级的作文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要破解此难题,就要让学生对说话和作文感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对说话和作文有惧怕感。在上《北京天安门》这一课时,当一幅幅庄严、雄伟、美丽的天安门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时,我引导他们认真看,细细品,全方位地感受天安门。趁着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我还让他们介绍北京还有什么其它有名的建筑。再配乐播放北京的其它地标性建筑录像,把学生的视角带到美丽的北京,使学生如临其境,对伟大祖国的首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入角色,融入课文,从中感受北京天安门的壮观,逐步萌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阐☆www.haoword.com☆述自己今后的想法,从而让他们有感而发,真正说出心里话。在这种氛围下,学生都无所顾忌,说话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中学生积极、活泼,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会思考、会质疑,给他们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常用:“谁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想这件事的?”等话来提示学生,打破学生盲目听讲、被动听讲、迷信教师的传统局面。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提出了许多看法,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像一道彩虹,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如南京长江大桥。此时我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了古人造桥的技术和材料,学生立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桥是拱形的?”这时随着我对桥进行力学分析,学生愉快地接受和认可了课文中古人造桥的设计思想、创造能力,由此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曹冲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那么多的大石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把大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样也不会太准确。”这时,教师应在表扬这位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同时,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学生情绪非常活跃,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有的说:“放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人,让两条船都沉到一样的位置。(说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学生反驳说:“如果装满人的那条船还没有和装象的船沉到一样的位置怎么办?”学生经过一番争论,进一步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能用船代替称,用大石头代替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从而体会到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4.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丰富词语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中小学生而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词汇积累,对他们提高遣词造句的水平和写作能力同样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文字、词、句的积极迁徙。语文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能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知识的精华所在,所以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地应用它们,教学生把学过的字词,积极合适地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成为自己知识储备的资源。但是如何克服没有时间在校阅读课外书籍的现实问题呢?我们不妨每周抽出一个下午的课余时间,专门安排课外阅读。第二天,鼓励学生把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以在黑板上贴条子、能解答的同学用条子找人的办法去回答;同时,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比赛,以讲故事、出手抄报、“班级新书会”等形式进行交流,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在上每篇课文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书籍,让他们自己阅读,这样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扩大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巨大任务,同时它又是复杂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为了使他们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他们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使他们的母语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倪现杰等。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9.3.

[2]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

[3]张彦青。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创新[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7.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六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进而开展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等量代换”时,我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呀?

生1:我觉得曹冲很聪明!

生2:我觉得曹冲很了不起,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他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船下沉以后,他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再往船里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记号的位置,再称出石头的重量。

师:装石头的时候,船也下沉到了那个记号位置,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师板书:相等)

师: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这样做多麻烦呀?

生: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

师:对,在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所以,聪明的小曹冲就把大象换成了和它重量相等的石头,称出了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板书:换)

师:你们瞧瞧,曹冲多聪明呀!小小年纪就已经会用我们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转化)来解决问题了。

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来引入,将学生带到有意义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领悟“等”是“换”的前提这一难点,进而进入课题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所选故事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更投入地学好数学。

二、在新授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于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感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认知结构,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真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适时渗透类比、化归和转化的思想。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生:我们学过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我们在推导这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把要求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已经会求面积了的图形,然后再去推导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种方法就是化归法,它是指将有待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最后达到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方法。对于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同学们也可大胆地猜想一下,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图形呢?

经过猜想,学生汇报如下:梯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回顾,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对已经应用了的化归思想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对化归思想有一个整体的初步感知,知道化归思想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同时也为梯形面积推导提供着内在的类比和转化的思路。像这样有思想深度的课,能给学生留下长久的思想激动和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后即使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已经有所淡忘,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仍将长存于脑中。

三、在组织练习中渗透

简单、机械的模仿性练习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知识,很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科学地、有层次地、开放性地设计练习,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才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前提,才是课堂练习设计的依据。其中,模仿练习,能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变式练习,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应用练习,能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哪种练习,我们都可以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在复习整理中渗透

由于同一内容可蕴涵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发生在许多不同的基础知识之中,及时复习、整理以进行强化刺激,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可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概括和提炼出本章节的数学思想方法、纲要和系统,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这门学科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如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之后,通过梳理,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梯形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出面积,利用这些图形变化,从而概括出要求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结论。这里的归纳,不仅能使每个学生明确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能使学生领悟到还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化归思想方法。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质疑;营造;探究;交流;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常规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课前找疑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养成预习时在书上作批注的习惯,把自己已经理解了、弄清楚的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在预习时多提几个“为什么”,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以便上课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本上。教学时先让学生交流了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词语方面的问题,如“冷酷、训斥、喧闹、洋溢、凝视、任性”等词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如:“巨人为什么要赶走孩子?巨人赶走孩子后,花园里为什么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一年都是冬天?后来巨人为什么说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苦的心?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等。通过学生互相帮助解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课中解疑

(一)要积极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思考,进而质疑问难。如在教学《称象》时,我讲述完课文内容后对学生说:“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名同学称赞“曹冲的办法好,真聪明,解决了官员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充满了议论声。我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他很自信地说:“曹冲是个小孩子,都能解决称象的问题,而官员们却解决不了,他们怎么那么笨呢!”面对这样“反常”的思考,如果给予批评,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先肯定了学生“反常”的思维,然后进行点拨:“你认为曹冲的办法好吗?生:好。那些官员们也许是一时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他们其他方面也许会比曹冲做得好。就像刚才有的同学说只要往船上装同样重的东西,等船沉到载大象时留下的那个线处,算一算一共装了多少,不就算出来了吗。何必像曹冲一样叫很多人搬石头,称石头呢?应该说我们的办法更好,在当时曹冲能用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说他是聪明的。生:是。……”这样点拨,既不会挫伤学生,又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的确是重要的。在教学《海底村庄》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当同学们读到“村子用透明的玻璃钢做成,房子是圆柱形,屋顶是圆锥形。村子中心是高高的观察站,四周的房屋相互连接。这样既能减少海水对村庄的压力,又能节省材料,交通也十分方便”时,大多数同学脸上呈现出异样的光彩,显得很激动,这时我想同学门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果然不出所料,当同学们读完课文时,争先恐后地提问。其中王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老师,既然海底村庄这样美丽,我们为什么不搬迁到海底去住?”面对王同学提的这一问题,我没有急着回答是与否,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

实验一:让小李用纱布蒙上眼睛,在教室的行道里行走,条件是不准碰到桌椅,结果他没有做到;实验二:我用棉花球塞住小红的耳朵、鼻子,然后让他紧闭嘴巴,看他能忍耐多久,结果不到十几秒钟他就坚持不住了;实验三:我给茶杯里倒了一杯水,然后放了一把食盐,等到食盐完全溶解后,让小军去喝。他只用舌尖舔了一下就连连摇头说:“我咸得受不了了。”

(三)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就要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四)耐心细致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有耐心,正确引导,呵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积极性,否则就会扼杀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捞铁牛》一文时,有的学生就议论:八只大铁牛虽然被怀丙和尚从黄河中捞起来了,是立了很大的功劳,但同时也给黄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的确,据史书记载,黄河水原来是清澈透明的,后来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乱砍滥伐,许多泥沙流入黄河,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经年累积,有些河段成了一条悬空河,黄河的河床变的越来越高,地面低于河段几米高,每当洪水暴发时,母亲河就会给沿岸的百姓带来灾难,这是人类不保护环境的结果,也是河底沉积大量泥沙造成的后果。“怀丙和尚向河里抛下两大船的泥沙为了捞一只大铁牛,如果捞多只大铁牛大家可想而知,这段河床将被提高多少,这不明显的是在践踏母亲河吗?老师相信捞铁牛的办法不止这一个,会有很多,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既不会伤害黄河,又可以捞起铁牛”。

三、课后带着疑问继续学习

在课堂的逐步深入过程中,学生在课前、课中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逐一解决。课堂学习中解决了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问题了?其实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就不会得到发现,学生就不会深入的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老师“质疑”主线的指导和启发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性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女性观;戏剧观;戏剧化的戏剧;生活化的戏剧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23-01

一、女性观:从叛逆女性到传统女性的倾斜

(一)叛逆反抗型的现代传奇

曹禺的前期作品中着重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主要女性形象。她们富于生命力,具有原始的欲望和追求,敢于反抗命运,追求自我,性格极端叛逆有的甚至达到疯狂的妇女。她们就像一把火,欲望将她们越烧越旺,最终也将自己毁灭。他们恰似古典时代的新妇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传奇。

(二)温柔隐忍的芸芸众生

然而在曹禺的后期作品中,另一类的主要女性形象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隐忍,善良淳朴,她们在细水长流一样的生活中默默奉献付出。她们是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似水流年平缓流淌 ,她们在残酷现实中隐忍度日,恪守传统的女性的品德,是无私奉献的“牺牲者”。

二、戏剧观:从戏剧化戏剧观到生活化戏剧观

(一)戏剧化的戏剧观

所谓戏剧化的戏剧观是指传统的戏剧观念,即追求矛盾冲突明显激烈,人物性格夸张极端,性格强势,变化强烈,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强调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叙事宏大,结构精巧,追求曲折起伏的情节,人物性格刻画激烈极端。由于人物性格的极端激烈,引起重大的矛盾冲突,进而推动戏剧的展开。因而在这些戏剧中,人物,情节看起来很具有戏剧性。

曹禺之所以形成这种戏剧化的戏剧观,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在于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曹禺在求学阶段,沉醉于戏剧的文艺世界,沉浸在经典的戏剧作品之中,尤其是对古希腊三大悲剧爱不释手。他逐渐吸收这些外来戏剧的影响,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观即戏剧化的戏剧观。“曹禺从他的剧作一开始,从他内心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出发,即在努力的寻找新生命。”学习易卜生,都赋予激情,喜欢悲剧。“无论是希腊悲剧亦或是易卜生都很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都要求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同时这时的中国大地,一股渴望自由,要求解放,追求自我的潮流奔涌而至。曹禺身处其中,也深受其影响。而他正是这种戏剧化的戏剧,充满个性的反抗叛逆的女性形象,才能更好的相应时代的号召,反映张扬自我和生命的张力的时代精神。

从曹禺个人性格而言 ,他天性软弱,敏感,具有诗人一样的情怀。童年的苦闷,深深的埋在他的心里。只有“五四”时期,张扬个性,需求解放的时代之风同样也吹入到了他的心中。也许人总是缺少什么,就越渴望得到什么。只有这种个性强硬的,泼辣的,追求自我的反抗叛逆型的女性才能承载他的男性梦想,满足他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当时的他对于现代女性情有独钟,与郑秀的结合正是使他的激情迸发。郑秀也是性格开朗的现代知识女性,她与曹禺的交往,对于曹禺的女性价值取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这些对于早期他的戏剧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是曹禺个人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是得他形成了这种戏剧化的戏剧观。而在戏剧化的戏剧观决定了他的女性价值取向,同时进一步影响了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

(二)生活化的戏剧观

所谓生活化的戏剧观是强调剧本在描写中于普通生活中显露真情,于平凡中见证生活,在普普通通的大众身上挖掘出新的时代意义,追求真实生活的美好的创作理念。而这种创作观念要求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偏重于塑造具有普遍意义层面上的女性,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传统的因素。契诃夫的戏剧正是这种生活化的戏剧观的典型代表。

曹禺由前期的师从希腊戏剧,转而学习契诃夫的戏剧,这引起了他戏剧观念的重大变化。1940年左右后期的曹禺则主要受契诃夫的影响。戏剧观趋向平淡,以平常的人物表现平常人的生活展示不平常的意义。契诃夫一反传统的戏剧观,着重描写小人物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平淡又常见。但是在他的戏剧里,平常的生活里却有着生活的哲理和韵味,充满了诗意的生活。在《三姐妹》“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人,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什么起伏发展,他(契诃夫)教我懂得艺术上的平淡”。曹禺在感叹,《雷雨》太像一部戏了的时候,在契诃夫这里找到了新的戏剧方法。在平淡中挖掘深邃,在生活中提取诗意。就是在普普通通的大众身上挖掘出新的时代意义。正是受契诃夫这种“生活化的戏剧”的影响,使得曹禺的戏剧由“戏剧化的戏剧”变为“生活化的戏剧”。 正是从这些窗户中,愫方这个异常沉默的形象不时闪现出夺目的光彩,曹禺凭借了契诃夫揭示人物心灵隐秘的才能,卓越地展示了愫方从忍受、牺牲到终于觉醒的复杂细腻的思想进程。”

三、结语

曹禺的戏剧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葩,他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显示出了他独特的女性观。 更是他的戏剧观变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曹禺女性价值取向的变化,展示了曹禺戏剧观的变化,并从时代背景、外来文化的影响、个人因素等方面剖析了变化的成因。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才能不断创新,在现代文学史形成一道亮丽的人物画廊,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焦尚志。金线和衣裳――曹禺与外国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树钧、俞健萌。摄魂---戏剧大师曹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4]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5]朱栋霖。论曹禺的戏剧创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孙庆升。曹禺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曹禺。蜕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8]曹禺。曹禺选集(收入《雷雨》、《日出》和《北京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曹禺。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10]曹禺。原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1]李秀萍。抗争与牺牲的两极――曹禺笔下的女性人物[J].绥化学院学报,2005(1).

[12]关姗姗。曹禺的创作与女性形象两极化[J].文学教育, 2009(1).

[13]孙丽玲。从曹禺戏剧两类女性形象看其创作心态和审美风格的变化[J].学术探索,2003(6).

[14]张浩。试论曹禺前后期剧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J].广东社会科学,2001(1).

[15]曹亚梅。曹禺笔下的水与火---从蘩漪到愫方[J].社会纵横,2006(5).

[16]李扬。论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九

关键词:曹禺 家长 文学形象

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戏剧作家。他的剧本《雷雨》、《原野》、《北京人》等都是文学史上的力作,都以封建家庭生活为题材,成功地刻画出一系列封建家长形象,写出了这一系列形象的文化心态与性格特征。

曹禺剧作中的封建家长形象,如周公馆中的周朴园、曾公馆中的曾皓和思懿、高公馆中的高老太爷,他们是君临于整个家庭之上的统治者,专横恣肆,竭力维护和保持封建家庭的基业名声,运用封建礼教压迫青年人。他们虽然冥顽暴虐,却已色厉内荏,气息奄奄。曾皓说“我的前途就,就是棺材”,道出了他们共同面临死亡的绝望心态。下面先来分析一下这些封建家长的性格特征。

第一,虚伪是他们性格的主导面。

封建道德观念的实质就是在虚伪的外表下掩盖住最可耻的丑行和最肮脏龌龊的心迹。鲁迅《肥皂》中的四铭,一面下意识地想着用肥皂“咯吱咯吱的遍身洗一洗”的孝女,一面大谈维持风化,这就是中国传统封建道德的本质表现。

曹禺剧作中的封建家长们都是虚伪、自私、卑鄙、残忍的结合体。《雷雨)中的周朴园,“外表是一副道德面孔,是慈善家,是社会上的好人物”,热衷于维护自己的“体面家庭”,然而在他的“体面家庭”里,却发生了许多不体面、不道德的事。对繁漪、对侍萍都表现了他极端的“冷酷”和“专制”。对繁漪,他没有懂得她的苦,已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冷落,这是他内心极度虚弱的表现。在雷雨之夜与周冲的一段对话,更充分地显示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软弱。虽然他暂时维持着自己在周公馆中的统治地位,但在周围人对他的无言的沉默中,他感到了日益强烈的反抗,鲁侍萍的出现,更加深了他的危机感。

分析封建家长形象,我们会发现这类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家”的个性特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们是“家”的人格化的显现。

曹禺笔下的“家”,是一个罪恶的、令人窒息的樊笼。在《雷雨》中周萍出场时,曹禺这样介绍道:“于是他(周萍)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走到任何地方。”《雷雨》的另一重要人物繁漪,则总是感到这家里难以忍受的郁闷,渴望能逃出这可以闷死人的家庭。她声称周家十八年来的生活将她“磨成石头样的死人”。为了挣脱这难以忍受的郁闷,她不惜“将自己变成火山的口,热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这种作困兽之斗、孤注一掷的心理正是长期遭受压抑的一种反抗形式。《北京人》中的曾公馆、《家》中的高公馆、“家”也是一个桎梏、一个樊笼的象征。生活在这些家中的青年人,都以挣脱这樊笼为最大愿望。例如:《北京人》介绍文清时,曹禺写道:“士大夫家庭原是个可怕的桎梏,他们的生活一直都郁郁不舒,如同古井里的水。他屡次决意跳出这狭窄的门槛,离开北平到更广大的人海里与世浮沉,然而从未飞过的老鸽简直失去了勇气再飞翔。”而在瑞贞的感受中,曾公馆是“幽灵似的门庭”、“精神的樊笼”,“她无时无刻不在极度的压抑中讨生活”,同时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家”的围栏。

曹禺笔下的“家”表面是“钟鸣鼎食,诗礼传家”的显赫家族,但这样的家族内部早巳分崩离析,趋于衰朽没落。周公馆的畸形、病态的爱情毁坏了主仆、母子和兄妹的正常关系,形成了玉石俱焚的后果。曾公馆中充满了经济和精神的危机,翁媳、翁婿、父子、夫妻、妯娌之间没完没了的吵闹让人感到窒息和郁闷。高公馆到处是明枪暗箭,让人寸步难行,青年妇女连续不断地夭折,让人心酸。

曹禺说:“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采,我倾心于人物。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在如何刻画人物这个问题上。”这可以说是他一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在刻画封建家长这群人物形象时,曹禺写尽了这样一个没落阶级的人情人性,揭示出“家”的象征和显现了人格化。但同时,曹禺注意到,他们又是一个个生命个体,又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品位。

第二,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悲哀。

在《原野》中,焦大妈是一个恶老太婆,她对花金子的残忍令人发指。然而她也有令人同情的地方。风烛残年中的焦氏又老又瞎,孤苦伶仃。儿子焦大星是一个窝囊废,既怕媳妇又怕妈。媳妇根本不爱焦大星,也就无心守持家业,振兴焦家,对焦母,她只有彻骨的恨。最后,她惟一的孙子也在复仇中被误杀了,她求告无门,无处诉说,以至于失态地对白傻子哀叹起“娶了媳妇忘了妈”的人生境况来。

《北京人》中的曾思懿,十分狠毒。但真正掌握曾家,使曾家能够存活下去,还得靠她。然而,她苦心经营,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曾皓和文清恨她,江泰讽刺挖苦她,连她的儿子对她也冷眼相看。因此,这个人物在旧社会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第三,他们有情感的痛苦。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好的话题,她超越任何阶级。作为剥削阶级的周朴园,他也曾有过一段美好真挚的感情,然而在封建家庭中,封建婚姻迫使他放弃了这段美好的情感。感情的失落,使他经常孤独寂寞,黯然伤神。三十年采,他只能在侍萍原先住过的房间里睹物思人,以弥补他现实感情的空白。曾思懿,表面上看她机关算尽,想夺取曾皓的钱和权,对自己的感情没有太多的企盼,其实不然。对她丈夫与愫芳之间的暖昧情感,她不仅是嫉妒,甚至是恨。曾文清临行时,愫芳交给他一封信,曾思懿设法拿到手以后,逼着丈夫当她的面退交愫芳,这表明了她对他们关系的嫉妒和愤恨。这样一种心理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她情感世界的贫乏,以及她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第四,他们缺乏亲情的温暖。

人进入晚年,失去了青年人的热情,内心充满了年老的寂寞和孤独,这时渴望着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儿女们的孝心,这是人类的天性。但在曹禺笔下数代同堂、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中,封建家长们却未能享受到儿孙福。

曾皓,在垂暮之年,只有善良的愫芳悉心照顾着他。曾文清整天懒得什么也不想做,根本就不会想到他父亲。曾思懿阳奉阴违,表面上孝顺公公,暗地里排挤曾皓。

因而,曾皓的心灵是冷寂的。就算是在最有“秩序”的周公馆,周朴园与他的儿子之间也缺乏一种温情。平时,周萍和周冲只会在有事请示父亲时才会去跟周朴园讲几句话,其余时间则躲避着周朴园。这使周朴园原本寂寞的心又添了一层冷落。

封建家长形象是曹禺剧作中一群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人物形象。他们典型地代表了他们所属的没落阶级,同时他们又是一批有独特情感体验的生命个体。分析研究这群形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十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学了《称象》一课,我提了一个问:你可不可以改进一下曹冲称象的办法?小组讨论。过了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人搬石头太重了,可以用大吊车”,“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牛马这些重的动物”,“动物还要人看护者,好麻烦啊,干脆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方便多了!”看到孩子们争执得面红耳赤,喜笑颜开,我觉得孩子们成功了,把课文读懂了,懂得了曹冲称象的好办法,(既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又不宰大象)还深深地体会到了曹操不仅知道大象重量的高兴心情,还有听到别人夸奖自己儿子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形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等等,上学生巩固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愈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愈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问题。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孩子,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而且脑子也懒,遇到问题就想依赖别人,有的干脆是“娃娃鱼吃自来食”,反正老师是要讲的,懒得动脑筋。这时,老师如果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啦;如果鼓励还不行,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搀扶”和点化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以思维方式。正所为“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的体验到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1、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特别是对于低段的识字教学,这一合作模式 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学、共同进步的目的。我常常采用的“4人小组”,让孩子们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610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doc》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