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导学下五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范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做人求真的主战场。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
根据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实践、历史教研,以及历史成绩的收获,对本学期历史教学展开如下总结分析,为下学期的历史教学总结经验,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当代观点
一个标准的行为主义实践是,在条件作用开始之前,要用清楚的、可观测的术语来指定终点行为。当这种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明确指定终点行为的事先原则用于课堂教学时,就是教学目标,即关于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知晓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陈述。
传统的行为目标经常被指责太专注于微不足道的、更具体的细节,而不是更核心的(通常也是更抽象的)教育目标。比如,许多行为目标的列表都聚焦于低水平的而非高水平的能力上:它们强调那些基于事实知识的行为,而不是那些反映更复杂、更成熟的思考和学习的行为。这些低水平目标之所以盛行,只是因为它们最容易背概念化和写出来。
每个学年学生们都必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其中包括许多低水平能力的任务和高水平能力的任务。而在当今国內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目标偏离了应有轨道,老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信息和技能上(也就是目标的内容)。应试教育下,如果对学生的考察是通过一场选拔性考试,那么老师更可能忽略高水平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目标偏离应有方向。而结果也往往是学生会在考试测验中表现出高水平,但普遍的成就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没有目标
有人认为,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于是课堂教学没有目标,一味提倡“学生自主”,讲什么怎么讲,由学生做主,教师跟着学生走,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不作为”状态,成为“局外人”“多余人”,还口口声声说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在观念上走入了误区,忽视了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灵魂作用,摒弃了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引、调控和评价功能。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才可能是合理的。
2. 课堂教学目标等同于教育目的
在历史教学目标中常见“通过某个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其结果只能使目标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类教学目标的弊病在于笼统地用教育目的代替了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泛化,从而失去了历史学科这一社会学科立德树人的社会属性。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可以达到的只是微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宏观、总体的教育目的。
3. 教学目标设计忽略学生层次差异
长期以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是根据某一教学任务,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这种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吃不下”,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分类具体细化目标,预设系列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构建一节课的开始与依据,它对整个教学设计活动起到导向与指引作用。为使历史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预设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且要统筹考虑实现本节课任务的教学设计活动,在深度了解课堂和学生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正确表述目标,本学期的历史教学目标多细化为三至四层,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历史核心素养制定。
2.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对接
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在课堂中避免不了大量使用讲授法,可以根据历史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处理教学难点的实际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善于从不同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提问,作业的类型要做到多元化,避免形式单一和认知过程维度单一,特别是在进行测评时,要有依据分类表进行命题的习惯,这将引导教师开展专业化的教学评价研究。
3.贯穿实时过程评价,制定不同水平目标
教学评价不是某一个学习阶段末的检测,而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以教学活动(任务)为载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时刻影响或作用于学生学习。无论形势如何,目标、标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会存在。关键在于,必须确定它们是否真的反映了学习者应该掌握的那些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大多数的标准都忽略了超越特殊学科训练的普遍性目标:比如,如何获得有效的工作习惯、学习技能和人际行为等目标。
五、结语
总之,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积极探索。能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够以新的方式加以利用。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师傅、前辈都曾点拨、指导,个人也从中成长了许多,总结经验,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