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范文

(作者:我爱小沅时间:2024-01-26 09:10:59)

编辑:(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

“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汇编(17篇)

目 录

“过紧日子”的弦不能松 1

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 3

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 5

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6

要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 8

带头过紧日子 10

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12

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14

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16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 18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赵林: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 20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周家雷:

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当好党政机关的“经济部、后勤部、保障部” 22

淮安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节约能源资源中过好“紧日子”… 24

井冈山市财政局推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27

鸡西市财政局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29

财政部吉林监管局推动驻吉中央预算单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32

财政部海南监管局多举措推动属地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综述 36

“过紧日子”的弦不能松

潍坊融媒评论员薛静

(2024年1月18日)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事实上,过去几年间,“过紧日子”一直都是中央重大会议中的高频词汇之一。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瑞金的南瓜汤到延安杨家岭的菜园子,从晋冀鲁豫边区的“裤子破布拿来做鞋”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过去,我们党依靠厉行节俭成功应对了一系列困难困境,今天,我们依然要依靠克勤克俭克服重重挑战。因此,即便是如今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社会财富积累日渐丰厚,“过紧日子”的弦依然不能松。

“过紧日子”,就是精打细算过日子。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而“习惯过紧日子”,就是在现有的工作上更进一步,继续想办法、出实招,把账算明白、算细致、算长远。目前,一些部门单位已经探索实施了比较好的做法,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内,党政机关干部带头践行勤俭节约理念,人走关灯、手离关水、下班关机已经成为共识,会场按需提供暖瓶热水, 文件资料一律采用双面印刷等。看似都是些小事,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点一滴的节俭行为,最终将通过具体数字反映节约成果。

细微见真章,点滴见品行。“过紧日子”不是“喊口号”,而要从每处细节入手,在厉行节约方面不断努力,堵住每个可能存在浪费的漏洞。这个过程, 也是培养个人良好节约习惯的过程。要改变旧习惯培养新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从小事做起,时间久了习惯也会成自然。不管是机关单位风气还是公务人员习惯,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可以说细节决定“过紧日子”的成败。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支持科技创新,保障市场主体发展,办好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实事,让“真金白银” 撬动经济发展最大活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从“过紧日子”到“坚持过紧日子”再到“习惯过紧日子”,体现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政策方针。“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将“过紧日子”放在心中,养成习惯。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内化为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易博文

(2024年1月16日)

当前,各地都在审议去年预算执行情况、今年预算安排计划。这个时候, 有句话特别值得一说,就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言犹在耳,现在正是抓落实的时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强调,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些年,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过紧日子”。如今加上了“习惯”两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意味深长。它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开始不习惯了,需要针对性地突出强调一下;二是告诉大家,“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要做好长远打算,党政机关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落细落实、深入实施,“三公”经费支出被严控和压缩,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都有严格规定。这些年,一直“过紧日子”,于是,有的人觉得“紧日子”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有多少再“紧”的空间?有的人则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联系微信32311699,钱少了就“躺平”“休眠”,应付差事。有的人在预算安排上狮子大开口,就算上级“切一刀”,也还留下不少;更有的巧立名目、虚报冒领,甚至套取挪用,变着法把“紧日子”过成“松日子”。这些都与“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相悖,必须尽早丢掉、彻底丢掉。

“过紧日子”并非要少办事、不办事,而是树牢精打细算的节俭之道,把有限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争取多办事、办好事。这当然要靠节约,绝不允许“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绝不允许乱拍脑袋、劳民伤财。“关键一招”也得用上。只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流程、杜绝政出多门,才能既有效压减政府预算资金,又更加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

这些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带来的是民生得到进一步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投入大幅增加,“紧日子”是过得值得的。“国富”在于“裕民”, 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党政机关的日子自然会好些。眼下,虽然我国经济回升

向好,但仍然面临“三重压力”,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百姓同甘共苦,正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事、该有的自觉。如果仍抱着一些其他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然,“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何在?“三个务必”去哪儿了?

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

(2024年1月11日)

据报道,在编制2024年预算的时候,沈阳市财政局坚持从严从紧,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腾挪更多财政资金加强对扶持经营主体、兜牢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的保障能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过紧日子”前加上“习惯” 一词,就是要让党政机关勤俭办事成为一种常态,以党政机关的“紧日子”, 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现在,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较比之前我们的“家底”都厚实了许多,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一点都不能减少。今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可以说,花钱的地方很多,而财力是有限的。坚决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尤为需要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过“紧日子”,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方面我们要严控一般性支出,坚决堵塞漏洞,防止“跑冒滴漏”,另一方面更要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方式,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处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上,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有限的财力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需要从每一名公职人员、每件日常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广大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反对铺张浪费,人人争当勤俭节约的模范。

当然,过“紧日子”,并不是简单化地捂住“钱袋子”,而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要“小气”,也要“心疼”,必须精打细算; 该花的钱,数额再大也要“大方”,丝毫不能含糊,就是要“财”尽其用。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也不是“一阵子”的事,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见行见效,通过党政机关带头,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现在才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之下,“三公”经费连年持续减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此后中央部门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压减。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一直在提倡和践行。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具有更强的内涵和指向。

2023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极其不易;但今年仍不轻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过紧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之一。当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温差”,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在修复,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甘苦与共“过紧日子”,会更好地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共同积极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一般性支出增加了, 用于发展的财力就少了。“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一道加减乘除的综合题。民生做加法,行政做减法,浪费做除法,发展做乘法,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此次中央强调“要习惯过紧日子”,也说明有的干部还不那么习惯,有的地方过紧日子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面上的奢侈没有了,但内里的浪费还存在;形式上的合规有了,但花钱的绩效存疑。如有的地方刚刚脱贫就花巨资打造雕塑地标,有的地方政府采购“天价”的新闻还不时冒出……习惯要改,观念要变,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做派,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要少花钱也要会花钱,学会花小钱办大事、集中财力办大事,“紧日子”里见真章。

“要习惯过紧日子”,也意味着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是我们应对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让过紧日子成习惯,还需要逐步建立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推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水平。

要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

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这一年,国家“钱袋子”将如何花钱?哪些钱该省?省下来的钱用到何处?近日,财政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由此可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既要真心真意,还要用心用情,贵在习惯成自然。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重在强化政治信念。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一贯提倡的,不是你想过不想过的问题,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过好。要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自从成立之日起,这一初心与使命就从来不曾改变过,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各级党政机关只有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正确认识和习惯过紧日子, 才能真心过好紧日子,树立好维护好我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守好人民的心, 赢得人民的衷心爱戴与拥护。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重在落实各方责任。党政机关过紧日子, 既是思想倡导,更是责任担当,要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所谓“小钱小气”,就是要有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抠门”劲儿,坚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谓“大钱大方”,就是要不断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源保障好

(国家)战略部署,保障好民生支出需要,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都是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共同努力把握和做好的。要一级为一级示范,各级党政机关都必须养成过紧日子的自觉。当然,各级财政及审计部门还需加强审核审计和制度监督,以确保财政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重在心中装着人民。党政机关多过“紧日子”,人民群众才会过上更多的“好日子”。率先垂范,党政机关习惯了过紧日子,既有利于更好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也有利于激

发全社会更加注重把财力用在刀刃上。当充分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民的人口大国。新时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家事国事,方方面面需要花钱用钱的地方有很多,未来还会存在很多的风险挑战,各级党政机关必须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摆在第一位。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是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时刻牢记过紧日子, 实实在在过好紧日子,确实让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永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实现强国富民新的伟大目标。

带头过紧日子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魏源曾言“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的重要举措。党员干部应带头过紧日子,始终坚持俭字打底、尚俭治国,引领带动社会风气转变,永葆党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过紧日子”要绷紧“思想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在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地开展节约运动,号召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过“紧日子”,有力支援了革命和建设。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必须先紧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树立“节”的意识、“紧”的思想,绷紧“思想弦”, 筑牢“尚俭”根基。一刻不停修好“正确政绩观”这门必修课,秉持“花钱要问效”理念,坚决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数字政绩,不图虚名、不务虚功, 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过紧日子”要守紧“为民心”。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党和人民血肉相连,“过紧日子”不是紧民生,而是要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上来,实实在在用在民生福祉方面,让人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就应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化身企业服务专员,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络,快速响应企业合理诉求,用“店小二”“急郎中”精神,做好“保姆式”贴心服务,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花在“民生”这个刀刃上,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全心办好民生实事,用自己的“紧日子”为群众争取“好日子”,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过紧日子”要勒紧“裤腰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过“紧日子”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不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理由,更不能是“干不了事”的借口。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就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前行。勇于转思路、转方法、转作风、提效能,善于提前谋划部署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坚决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杜绝“庸懒散浮拖”等突出

作风问题。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融入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之中,从简化公务接待做起,从严格经费报销做起,从杜绝请客送礼做起,勒紧裤腰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让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年1月7日)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值得关注的是,微信3231169整理,“过紧日子”之前加上了“习惯”二字,这意味着党政机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过紧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再到新时代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刻印在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过紧日子”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尽管家大业大,但攻克创新“卡脖子”问题、锻造科技领域“大国重器”需要钱,办好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保、就业等民生实事需要钱,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需要钱,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钱面对诸多国计民生事项,我们“钱袋子”中的每一分钱的用途都马虎不得。

现实中,一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跑冒滴漏” 现象还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深入实施,严控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坚持过“紧日子”,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常态。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干部心里都有谱。但个别地方的领导干部依然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之不多,对怎样维持大把花钱的“好日子”却想方设法。

比如,有的政绩观错位,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有的秉持着“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认知,以预算内的支出没有用完为借口搞年底突击花钱,造成大量资金浪费;有的在申请预算时存在本位主义考虑,有保基数、占盘子的惯性思维;有的违规“套现”“提现”,巧立名目乱

发津补贴;有的项目经费没用完,就被各级催着“花钱”,甚至还被批评通报以上做法与党中央要求背道而驰,偏离财务预算本意,违反财经纪律,造成资源浪费,还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甚至滋生腐败。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 而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也不是意味着机关干部要当“苦行僧”,而是要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开支,坚决杜绝浮夸奢靡、铺张浪费之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坚持过紧日子,从单位部门方面说,要严肃财经纪律,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真正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从机关干部方面讲,人人都要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起,从节约一支笔、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归根结底,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党政机关勒紧腰带过“紧日子”, 就意味着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上来,群众就会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陈龙

(2023年11月17日)

政府部门过紧日子,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的重要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对加强财政改革与管理、做好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是我们应对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是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是为人民理财、勤俭办事业的内在要求。人民财政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严控和压缩“三公” 经费支出、坚持过紧日子,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生动写照。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虽然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

近年来,按照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措施,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保障了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当前,完成中央部署的各项重大任务,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持续抓好过紧日子。过紧日子,不仅是一个财政管理的概念,要求提升预算科学性,统筹安排好各项财政支出,讲究花钱的绩效,而且是一个治理的概念,要求以政策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来提高政策效能,降低政府运转成本和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首先是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和优先顺序,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在保证国家治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支出以及医疗卫生、社保、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的社会性支出的基础上,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

点的一般性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财政支出。对于低效、不合理的支出,坚决做到能压尽压、能禁必禁。其次是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完善预算编制方法。优化收支预测方法,提升预算编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的质量,避免在收支上出现“远的看不清、近的看不准”现象。运用好零基预算理念,完善预算编制的技术基础,打破支出结构固化。优化绩效目的和手段,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并将绩效管理有效嵌入预算编制和管理之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再次是健全权责一致机制,坚持“钱”与“事”有机统一,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破除部门利益藩篱,避免形成政策合成谬误,减少由于部门决策不当或政策不协调造成的各项治理成本。统筹全盘和未来发展趋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此外,还要提升预算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统筹能力,完善中长期财政规划,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发展关系,加强政府规划、政策与预算的衔接,增强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进一步探索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统筹制度,形成紧密衔接、功能互补、统一完整、资金高效使用的预算体系。

“财赋者,邦国大本。”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勤俭办事业的方针,而且在当今国家治理实践中具有深层内涵和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坚持节约支出、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提升财政管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将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周丽萍

(2024年1月11日)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现在才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之下,“三公”经费连年持续减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此后中央部门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压减。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一直在提倡和践行。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具有更强的内涵和指向。

2023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极其不易;但今年仍不轻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过紧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之一。当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温差”,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在修复,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甘苦与共“过紧日子”,会更好地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共同积极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一般性支出增加了, 用于发展的财力就少了。“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一道加减乘除的综合题。民生做加法,行政做减法,浪费做除法,发展做乘法,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此次中央强调“要习惯过紧日子”,也说明有的干部还不那么习惯,有的地方过紧日子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面上的奢侈没有了,但内里的浪费还存在;形式上的合规有了,但花钱的绩效存疑。如有的地方刚刚脱贫就花巨资打造雕塑地标,有的地方政府采购“天价”的新

闻还不时冒出习惯要改,观念要变,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做派, 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要少花钱也要会花钱,学会花小钱办大事、集中财力办大事,“紧日子”里见真章。

“要习惯过紧日子”,也意味着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是我们应对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让过紧日子成习惯,还需要逐步建立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推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水平。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年1月16日)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习惯” 两个字,既道出了党政机关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了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和方针。新征程上, 广大党员、干部当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思想上的清醒,进一步强化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自觉和追求。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过紧日子,不仅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要求和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继往开来、成就伟业的时代要求。从中央苏区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到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到改革开放时期“勤俭办一切事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严禁铺张浪费、压减“三公”经费、实行公车改革……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节俭始终是我们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也是我们党一路发展壮大、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

如今,我们的家底日益雄厚。但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经济社会如何发展,过紧日子这根弦是不可以松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们需要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能纵容浪费,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今天,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还具有更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廉洁政府建设的重要内涵。它要求党政机关深化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在严格支出管理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大手大脚等现象,真正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每一分钱花在关键处、花出最大效益。

过紧日子既要靠党政机关讲政治讲规矩自律,还需要监督监管部门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加强他律。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在争取中央或上级财政资金时容

易“狮子大张口”,将工作业绩与支出规模简单挂钩;有的为花钱而上项目, 为短期目标而盲目铺摊子、提标准;还有一些地区、部门在楼堂馆所建设上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等等。这些现象与过紧日子的要求都是背道而驰的。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审计、巡视巡察等单位的密切配合,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贯通协同,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落细落实。

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真正“紧”起来,坚持一心为公、务实节俭,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把过紧日子作为习惯、变成常态,更好地取信于民、造福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赵林

(2024年1月17日)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习惯” 两个字,既道出了党政机关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了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和方针。新征程上, 广大党员、干部当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思想上的清醒,进一步强化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自觉和追求。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过紧日子,不仅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要求和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继往开来、成就伟业的时代要求。从中央苏区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到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到改革开放时期“勤俭办一切事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严禁铺张浪费、压减“三公”经费、实行公车改革……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节俭始终是我们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也是我们党一路发展壮大、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

如今,我们的家底日益雄厚。但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经济社会如何发展,过紧日子这根弦是不可以松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们需要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能纵容浪费,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今天,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还具有更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廉洁政府建设的重要内涵。它要求党政机关深化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在严格支出管理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大手大脚等现象,真正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每一分钱花在关键处、花出最大效益。

过紧日子既要靠党政机关讲政治讲规矩自律,还需要监督监管部门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加强他律。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在争取中央或上级财政资金时容

易“狮子大张口”,将工作业绩与支出规模简单挂钩;有的为花钱而上项目, 为短期目标而盲目铺摊子、提标准;还有一些地区、部门在楼堂馆所建设上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等等。这些现象与过紧日子的要求都是背道而驰的。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审计、巡视巡察等单位的密切配合,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贯通协同,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落细落实。

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真正“紧”起来,坚持一心为公、务实节俭,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把过紧日子作为习惯、变成常态,更好地取信于民、造福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当好党政机关的“经济部、后勤部、保障部”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周家雷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

日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过紧日子已成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各地各部门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要紧处。北京作为首都,更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走在前、作表率。

作为首都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始终把过紧日子思想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认真落实市委关于“节俭搬迁、减量搬迁”的要求,在市级机关第一批搬迁过程中,利旧各类家具4.15万件(利旧率58.1%)、设备利旧8.23万台(套),后期陆续搬迁的部分市级部门,也始终坚持充分利旧原则,利旧率均在30%以上,最高利旧率达97%。强化机关运行成本管控,把紧资金支出关口,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等方式,近3年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比例持续保持在2.5%左右。全面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经过3年努力,全市共117 家市级党政机关、1288家区级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市区两级建成率分别为91.3%、94.9%,超额完成《北京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明确的到2022年底,85%和75%的创建目标。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要深刻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履行好“管家”“后院”的职责,当好党政机关的“经济部、后勤部、保障部”。要在建立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上下功夫, 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实现资源聚集,进一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提升服务保障效能。要在推动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法治化保障作用, 把厉行勤俭节约根植于机关事务制度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精细化支撑作用, 理顺流程、重塑结构、简化程序、管控细节,真正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促进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业务一网通办,用智慧化的治理实现更加集约高效的管理。要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大力倡导节俭、务实、为民、

廉洁的价值取向,让过紧日子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融入血液、让节约文化蔚然成风。

淮安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节约能源资源中过好“紧日子”

节约能源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落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求的重要举措。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勤俭节约的理念,微信3231169整理,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教育宣传引导、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单位创建、督查检查整改等方面持续深挖潜力、降本增效,着力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把经费集中安排在保基本、保运转、保稳定上,切实发挥好党政机关表率作用。

一、宣传引导打头阵,不断提升节约能源资源意识

一是明确宣传任务。制定印发了《淮安市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任务分解表》,完善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协调、执行有力、高效顺畅的运行体系,特别将节能宣传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二是加强日常宣传。利用单位电子屏循环播放、单位微信群提醒、重点场所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不同方式,广泛宣传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相关政策, 在食堂张贴反食品浪费相关政策和标语,引导单位人员树立节约意识。三是突出宣传重点。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垃圾分类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粮食日、六五环境日、生态日等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相对应的主题宣传活动。联合相关单位组织开展节能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集中宣传活动,确保宣传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在基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市行政中心优化专线班车15条,践行“135”出行方式。各县区、各部门积极响应,通过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开展宣传,并积极开展各类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以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体验能源紧缺。

二、勤俭节约见行动,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垃圾分类创效益。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联系微信32311699,开展市级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物品循环利用。2022年,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回收累计2296次,共回收各类废弃电器电子类产品26575台,废旧桌椅17353套,废铁55.68吨,废旧纸张168.1吨及其他可回收物若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餐饮浪费抓源头。把制止餐饮浪费作为首要原则,会同市发改等部门制定《淮安市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意见》,

将“制止餐饮浪费”列入《淮安市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任务分解表》,线上线下推进“光盘行动”宣传,及时取缔餐饮浪费严重的社会化午餐点。市行政中心食堂与外包服务单位签订《食品节约责任书》,深化机关食堂“小份餐”模式改革,日均餐余垃圾下降60%,新模式得到市财政局、市场监督局等院外机关食堂争相效仿。三是示范创建树榜样。充分发动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各项节能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典型作用。全市创成国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1个,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9个,江苏省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4个,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低碳示范单位10个,全市建成节约型机关558家,节约型机关创建率达95.22%。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未来还将推动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淮阴区行政中心等单位进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不断优化能源资源的使用管理,提升使用效能。

三、技术改造促提升,应用科学手段节约能源资源

一是全面系统分析制方案。充分利用全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一张网”平台,全面夯实公共机构基本情况、能耗数据等基础信息,掌握单位实际用能情况,对2021年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约束值单位404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原因,按所属县区、所属系统进行分类,加强指导、抓好整改。通过节能改造, 2022年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约束值公共机构数量下降到75个,下降率达到

81.44%,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7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5.49%、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下降6.44%。二是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印发《2023 淮安市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任务分解表》,明确各县区、各部门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淮阴区、淮安区、盱眙县以整县(区)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目前,利用社会资本投资约1000万元,建成装机容量2419KW的光伏屋顶,年发电量244万度,年节约846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446.4吨。三是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市行政中心食堂后勤热水系统,将电加热系统改造成空气能加热系统,设备维护费用节省约3w/年,用电量由之前每年20万度降低为现在4.5万度,能耗下降77.5%;市第一人民医院将冷凝水回收利用,既节约大量能源,又节约水资源;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高效发光光源代替原有的低效光源,在节电的同时提高照度、显色度,改善照明环境;市工业园区人民医院完成“全电厨房”改造,解决了传统明火厨房采用炉灶粗放式燃烧作业、高碳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

四、监督检查保成效,确保节约能源资源落实到位

一是完善督查机制。持续完善督查检查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检查范围、指标、人员等相关内容,提升督查检查水平;从检查方式上改变,采取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提前通知与四不两直等方式进行检查,确保检查效果落实。二是注重日常自查。各单位不断加强日常检查,在节约用电方面做到随手关灯,人走灯熄;室内空调运行期间,关闭门窗,温度设置不低于26℃;合理调节电梯运行系统,鼓励使用步行梯;充分发挥物业人员、保安作用,加强值班巡查,及时关闭公共区域灯具,减少待机耗电等。三是加强重点检查。针对夏季高温用能高峰期间,连续多年以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的形式,组织对全市公共机构开展专项检查。今年结合全省

《关于开展全省党政机关勤俭办一切事业暨迎峰度夏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 对市级党政机关、省属(市属)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场馆进行全覆盖, 抽查8个县区2个镇(街道)、3个不同类型单位(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各1个), 共计155家单位,对存在问题的各级各类公共机构进行及时提醒,责令限期整改, 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养成节能用能好习惯。

井冈山市财政局推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近年来,江西省井冈山市财政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 将过紧日子要求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强化源头控制,硬化执行约束,实化工作举措,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促进财政健康可持续运行。

早在2020年,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即印发《井冈山市关于严把财政支出关口坚持过紧日子的实施意见》,聚焦4方面提出21条硬举措,包括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支出机制;健全存量资金动态清理认定机制和收回资金再安排约束机制;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等。按照实施意见要求,井冈山市持续采取相关举措,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盘活存量资金、增强预算刚性约束、加强资金绩效管理等,精打细算过日子。

——落实一般性支出“只减不增”的原则,加强预算编制源头管理,除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支出需要外,新增一般性支出原则上不安排预算。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变相增加编外人员经费。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配置与存量资产挂钩机制,对超标准配置存量资产的部门,一般不再安排新增资产配置预算。2021年,井冈山市“三公” 经费预算同比下降5%,全市一般性支出同比下降2.01%;2022年,“三公”经费预算同比下降0.11%,一般性支出同比下降0.73%。

——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按规定收回,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持的领域,避免财政资金“沉睡”。2021年累计收回各类存量资金超过1亿元。2022年,开展实有资金账户清理工作,摸排各行政事业单位单独核算的86个重点项目指挥部项目,将部分重点项目结余资金超1亿元收回财政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经费管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 清理财政暂付性款项,力争用最少的钱把事办好。井冈山市财政局预算股负责人介绍,2022年,井冈山市作为江西省22个财政暂付款项动态清零试点地区, 出台暂付款项动态清零工作方案,清理暂付款项3865万元,并实现了年中无新增暂付款项、年底暂付款项动态清零的目标。严格项目支出管理,切实发挥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职能,本着“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原则,扎实做好项目预算、决算评审和政府采购管理,有效节约财政资金。2022年,全年财政投资项目预算评审219个,送审金额21.04亿元,评审金额18.65亿元,审减

资金2.39亿元,综合审减率11.4%;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97个,预算金额3.26 亿元,实际采购金额2.88亿元,节约资金0.38亿元。

——2022年,出台《推进井冈山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明确从绩效目标申报、单位绩效自评、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建设财政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全覆盖。加强绩效监控,动态了解和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资金支付进度、项目实施进程等,对绩效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 此外,市财政局每年选择不少于10个部门开展重点绩效监控。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度预算挂钩机制,对绩效目标未完成的项目, 将视具体实施情况要求落实整改或收回资金。2023年,相关部门根据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绩效评价结果,收回3个项目所涉及资金1168.48万元。

当好“铁公鸡”的同时,井冈山市财政局也着力打好“铁算盘”。为确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下简称“三保”)支出不留缺口,近年来, 井冈山市财政局积极统筹财力,全力兜牢“三保”底线。按照“三保”保障范围和标准及全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测算“三保”需求,将“三保”支出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加强“三保”支出预算编审,确保应保尽保。2023年,“三保” 预算支出10.1亿元,其中,保基本民生3.6亿元,保工资5.9亿元,保运转0.62 亿元。安排资金3091万元用于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确保年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9900元和7200元,惠及困难群众6000余人。

井冈山市财政局督促对口部门及时完善单位和人员基础信息,及时将“三保”项目录入项目库,规范标注“三保”项目热点标识。在下达资金时,将“三保”资金一一对应“三保”项目,并按进度及时拨付。同时,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时监测“三保”支出执行情况,加强对财政收支进行定期分析研判,保持合理库款规模用于“三保”支出需求。设立“三保”资金专户, 专门归集和核算“三保”政策范围资金。“三保”资金专户实行封闭运行、专项使用,杜绝其他项目支出的挪用和挤占,确保月末专户余额不低于月均“三保”支出额度的0.5倍,有效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保障“三保”资金平稳运行。

井冈山市财政局局长邹政表示,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今后, 全市财政部门要继续努力节约财政资金,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鸡西市财政局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财政局坚持以财政“紧日子”换人民“好日子” 为目标,厉行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压紧压实“三保”工作主体责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千家万户,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拓宽财政资金来源渠道

鸡西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吴振军介绍,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鸡西市财政局今年3月成立了对上争取工作专班,与相关单位共同研究中央宏观政策导向,重点关注财政部、省财政厅关于对口项目资金分配政策动态,了解国家及省相关政策和投入重点,加大对上争取资金力度,增加了地方财力,有力支持了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工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学校等民生重点项目建设。

在加快盘活闲置资金方面,鸡西市财政局今年4月印发了《关于优化财政资金办理流程(暂行)的通知》,组织开展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完善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各领域“沉睡”“闲置”资金3.3亿元,切实提升财政资金效能。同时,持续用好专户资金,修订完善市级财政专户资金、预算单位公款综合竞争性存放评分指标,完成2023年度财政专户资金公开招标工作,预计增加专户资金利息收益1000余万元。并按照“留足公用、解决闲置、化解债务、解决负担”原则,通过“先顶账、再拍卖、后出租”的路径,分类分批处置资产。今年以来,通过拍卖闲置资产取得收入6000余万元。

二、推动财政资金配置使用提质增效

资金预算管理是推动财政资金配置使用提质增效的根源,鸡西市财政局分阶段集中发力做好这项工作。

在前期,加快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充分运用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推进建立透明、高效的预算制度,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切实管住随意调剂追加行为,硬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落实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严格出国出境审批、从严控制津贴补贴标准等要求,切实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在中期,做实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完善各行业领域绩效指标体系,完成1800余个预算项目绩效审核工作,推动项目绩效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绩效评价,以重点评价全覆盖为目标,创新评价方式,规范评价行为。同时,压紧压实预算执行,与财税部门协调联动,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规范管理支

出、提速增效,强化预算约束,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压紧压实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加快资金分解下达,严格根据预算和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严禁采取以拨代支、虚列支出、超进度拨款等方式人为拉高支出进度。鸡西市财政局监督评价科科长解伟山表示,通过做实预算绩效管理和压紧压实预算执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升了资金使用效能,切实解决了“预算虚化”问题,推动了财政存量资金统筹使用,促进了财政资金尽快形成支出。

在后期,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设。鸡西市财政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制度建设,建立以1项基本制度为指导,9个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为支撑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构建“权责一致、有效制衡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内控机制,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依规纠正,使各项财政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多措并举做好财政资金节约工作在大抓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鸡西市财政局从多个方面抓好资金节约工作。

今年10月以来,鸡西市财政局开展了“清理财政沉淀资金”行动,加大结转资金统筹力度,收回分配到部门并连续结转结余的资金、预计无法及时形成支出的资金以及部门自行管理的基本账户应缴回财政等资金。同时,按照工作开展情况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持的领域。

为进一步缩短待审时长,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评审任务,鸡西市财政局创新项目评审模式,采用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方式,分段审核、整合汇总、稽核出稿,并将评审关口前移,在项目初设批复后进行概算评审。今年以来,完成200余个项目的评审工作,资金核减率达19.06%。

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方面,鸡西市财政局对标全国先进地区,实行中标结果和专家评审结果“双公示”,避免“暗箱操作”, 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从政府采购预算源头落实“无预算不采购”的要求,形成电子采购平台“预算→采购→支付”的闭环运行,实现“用技术管采购”,降低政府采购运行成本。

三、加大“三保”支出保障力度

在厉行勤俭节约的同时,鸡西市财政局坚持底线思维,采取有力举措应对收支矛盾、切实加大“三保”支出保障力度,兜牢“三保”底线。

吴振军说,鸡西市财政局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坚持“压保并重”原则。一方

面,大力压减“三公”经费以及其他非必要支出;另一方面,在编制预算中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充分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三保”经费预算和执行实行动态化管理,精准高效发挥“三保”资金效能,有效保障民生支出需求。

据了解,今年以来,鸡西全市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3%。吴振军表示,财政民生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包括:保障养老金、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费、城乡困难家庭冬季取暖补助等待遇及时足额发放,支持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升;调整市对区资金调度方式,将结算和专项资金统一打捆拨付至区级账户,保障区级工资足额发放,有效防范财政支付风险; 提高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公用经费标准;支持辅警身份过渡、层级评定和薪酬待遇兑现;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棚户区居民4500余户,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城区落后面貌;投入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特色村庄、中小河流治理、木耳养殖基地、秸秆利用和肉牛繁养综合体二期工程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

财政部吉林监管局推动驻吉中央预算单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2023年11月4日)

近年来,财政部吉林监管局(以下简称吉林监管局)持续加强对驻吉中央预算单位的预决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严把机制建设、重点环节、统筹监管“三道关口”,切实发挥管理、辐射、约束“三个效应”,取得明显成效。

一、严把机制建设“关”发挥“管理效应”

机制建设对于促进预算单位管理的放大效应十分明显。“我们将机制建设作为‘首道关口’,从多方面着手,提高预算监管质效。”吉林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刚说。

完善监管制度。为规范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吉林监管局修订了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实施细则等制度,对部门预算、决算审核流程、预算执行等重点监控环节进行完善,健全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监管工作在各环节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及时与预算单位沟通核实,确保问题处理的准确性。对于财政部主管业务司局明确的重点监控事项, 深入核实监控疑点信息或线索,及时反馈,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的各项要求。

建立系统监控与实地核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强化实地核证,根据监控预警信息和线索,深入基层预算单位开展现场座谈和审核查阅,通过调取预决算报表、账簿、凭证等资料,实地核实了解零余额账户、实有资金账户管理使用情况和“三公”经费预算批复与执行情况,不断提高监控成效。

2023年,按照财政部部署要求,积极开展预算执行专项行动,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运行为依托,对驻吉中央预算单位预算执行、重点项目支出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加强数据分析,采取线上监控与线下实地核实相结合方式,对10 家预算单位进行实地重点监督核查,及时发现不合规问题并督促整改,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二、严把重点环节“关”发挥“辐射效应”

吉林监管局牢牢抓住预算监管重点环节,以点带面,以预算监管推动驻吉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走深走实。

统筹运用数据分析,将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细化预算编制审核内容,从严把控预算执行,重点关注超标准列支“三公”经费、违规发放津补贴、年底突击花钱等情况,收集预算单位历年财务数据,对预算单位进行“立体画像”,提高预算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统筹监测资金流向,将零余额账户和实有资金账户监控相结合。密切关注从零余额账户转入实有资金账户的资金流向,跟踪分析实有资金账户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将实有资金账户动态监控与预算编制审核、决算审核、资产处置审核等发现的问题进行关联分析,严格预算约束,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预算监管的震慑力。通过动态监控跟踪核实,结合决算审核工作,推动有关单位清理取消不规范津贴补贴等。

统筹利用审核结果,将督促整改和跟踪落实相结合。根据吉林监管局的建议,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建立对所属单位预算执行预警工作机制,在确保预算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有序预算执行进度作为年度考核的重点内容,全面提升系统内预算执行及时性、严肃性,并取得良好实效。

吉林监管局对监控中发现的个别基层预算单位违规列支“三公”经费问题, 及时下发提醒函,要求中央二级预算单位牵头,开展对本级及所属单位“三公” 经费管理使用等情况的自查自纠,做到举一反三、立行立改。

三、严把统筹监管“关”发挥“约束效应”

实现监管闭环管理是预算监管的关键环节。吉林监管局探索建立了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发挥部门预算监管的约束效应,督促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成为常态。

一是构建监管闭环。统筹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审核、部门预算编制审核、部门决算审核、银行账户管理等工作成果,及时发现监管盲点,打通监管节点, 疏通监管断点,实现部门预算监管的闭环管理,有效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

二是加强账户管理。认真开展驻吉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账户审批备案等,加大对违规开户行为的处理力度。对两家基层预算单位违规开立银行账户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实地核实问题,约谈相关单位及人员,下发整改意见通知,指导督促预算单位严格执行账户开立管理规定。

三是加强预算执行监控与调研相结合。对监控和审核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在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政府采购、内控建设、国有资产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形成多篇调查报告和专题材料,上报财政部相关司局,及

时提出改进措施及完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供参考。

四、监管成效逐步显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吉林监管局部门预算监管的效果逐渐显现。“通过持续加强监管,监管与服务并重,驻吉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监管局监管二处处长苏丽介绍。

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下简称总站)自2019年从部队转隶后,由于涉及一系列预算管理、国库管理、财政支出等方面的改革,需要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工作难度很大。

为此,吉林监管局及时与总站进行沟通,加大对其预算监管的指导力度, 主动宣传财经政策,积极答疑解惑、解决实际困难,并且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以达到帮助其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及管控能力。

在吉林监管局的帮助指导下,总站积极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2021—2022年预算编制中日常办公费、印刷费、差旅费、会议培训费、“三公”经费以及办公设备购置费压减40%以上,其他经费除必要开支的水费、电费、取暖费、社会化保障经费以外的预算均压减30%。总站负责人金尚文说:“吉林监管局的专业指导,对我们有效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帮助很大。”

吉林监管局注重对监管中发现有疑点的单位加强督导。监管中发现,某单位在项目支出中列支办公费、日常办公印刷费、基础设施维护维修费10万元。吉林监管局将此单位作为重点,在编制2021年和2022年预算中,对该单位预算编制进行认真辅导。该单位根据吉林监管局的督导意见,积极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办公费、差旅费、会议培训费、“三公”经费及办公设备购置费等预算支出压减比例累计达40%以上。

盘活闲置资产有了新进展。吉林监管局在预算监管中发现,部分预算单位未有效盘活各类存量资产,有的结余资金长期沉淀。为此,吉林监管局督促相关单位加大结转资金与年度预算、财政拨款与其他资金的统筹力度,推动中央预算单位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

此举取得良好效果。2022年,有单位客观预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结转资金规模并纳入下年预算安排,执行上年一般公共预算结转资金1599.7万元, 消化其他自有资金551.25万元;有单位盘活利用218处闲置房产、474辆闲置公务用车、977件闲置通用办公设备,办理产权证照的房产24处。

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完善。吉林监管局通过开展专项审核等方式,持续推动

相关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某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已调整,而内控领导小组成员未及时更新调整,预算业务内控制度关键管控点覆盖不全。对此,吉林监管局及时督导相关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将专项审核结果及时报送财政部相关司局,经过不断督促整改,预算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完善。

财政部海南监管局多举措推动属地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综述

(2023年10月19日)

近年来,财政部海南监管局(以下简称海南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以日常动态监控、预算编制审核、资产盘活利用为切入点,立足部门预算监管职能,督促被监管单位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推动驻琼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取得较好成效。

一、紧盯大额支出和重点监督项目

“在部门预算监管工作中,我们明确要求各驻琼中央预算单位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海南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民说,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确保预算一般性支出的有效缩减,真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为此,海南监管局将目光瞄准抓实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控,并以此作为硬化预算约束和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抓手。

海南监管局重点关注大额支出,对不符合过紧日子要求的支出项目,通过电话了解情况,调阅资料进行核实,采取约谈等方式进行警示,督促整改,并要求相关单位对所属单位进行全面自查。同时,依托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涉及驻琼中央预算单位的重点监督项目进行监控分析,发现疑点及时联系涉及的预算单位,通过沟通了解、查看原始会计凭证等方式核实判定是否发生违规支出,确保及时纠正。同时,以问题为导向, 全面梳理各类型违规问题,结合资金用途、支付类型、经济科目以及各单位业务性质,将出现的问题归纳为若干类别,形成案例分析,定期开展“回头看”, 不断提高相关单位查摆问题的自觉性。

二、从源头做实部门预算编制审核

过紧日子需要精打细算。海南监管局从源头做起,做实部门预算编制审核。在近两年的“一上”部门预算审核中,海南监管局重点关注会议费、培训

费等非急需、非必要的支出内容。督促各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坚持精打细算、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精简非必要会议和各类活动,严格控制会议、培训和出差等支出。

该局在开展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对人员经费需求测算严格把关。将预算单位填报的人数、津贴补贴项目与审核操作指南纳入的人员范围和津补贴项目进行严格比对,对预算单位不符合要求的津补贴项目予以核减;将预算单位填

报的工资数据与实发工资明细表、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数据进行比对,对数据不一致的予以核实纠正;将医疗保险缴费需求人数与已审定的人员基础信息进行比对,对预算单位在医疗缴费需求模块中自行修改人数的予以核实。严格审核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近两年的驻琼中央预算单位“一上”预算编制审核中,共核减医疗和工伤保险经费需求1745.01万元、养老保险经费需求232.54万元。

与此同时,海南监管局还对新增资产配置需求认真审核把关。根据近一年的资产清查盘点报告、车改方案、人员信息,掌握规定标准,结合拟报废资产情况,动态分析单位新增资产配置申请的必要性,从严从紧控制新增车辆和租用办公用房预算。在近两年的驻琼中央预算单位“一上”预算编制审核中,共核减车辆购置需求3辆、租用房屋2.21亿平方米。

三、密切关注预算单位闲置资产盘活利用

“我们在监管中十分关注预算单位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情况。”张建民说。据介绍,海口海关实行机构改革后,职能、人员调整,部分房产空余,单

位临街房产闲置。

为此,海南监管局多次要求其设法盘活存量资产,以拓宽资金渠道。海口海关邀请第三方评估公司评定临街房产租金价格,充分利用内部办公网、互联网、报刊等公共载体平台组织公开招租,保障招租过程公正公开、合法合规, 促进租金收益最大化。“截至目前,我们共出租3处临街房产,2021、2022年租金收入均按规定上缴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实现了一举多得。”海口海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督促预算单位盘活闲置资产的效果很好。”海南监管局监管二处副处长胡文说。

海南监管局的相关举措调动和鼓舞了中央驻琼预算单位的积极性。海南海事局通过建设公物仓,在系统内全面推行资产调剂共享,将局属各单位的通用资产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纳入公物仓内管理,并在线上对供给资产和需求资产进行信息匹配,匹配成功后履行审批流程进行线下资产转移,实现标的资产的盘活利用,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优化了国有资产配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积极推进院内各单位间的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调剂和共享共用,对使用率较低或已到达使用年限但仍可使用的资产,发布可调剂资产清单,通过无偿划转方式进行重新调配。近

两年,该院调剂资产共计668.94万元,有效提高了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监管效果逐渐显现

海南监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近两年来,驻琼各级各单位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做好节水、节电、节粮、节纸等工作,创建有特色、有示范、有引领、有成效的节约型机关。

据统计,较2019年,2022年驻琼中央预算单位总体公用经费节约率普遍在5%—20%之间。其中,“三公”经费节约率15%—40%,海南银保监局更达到40.71%。

许多单位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指示精神列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号召干部职工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方面作出表率。海口边防检查总站实行资产二维码标签管理制度,加强资产动态管理,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压减编外人员数量和第三方服务等控制购买服务支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海事局大力推进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等,通过这些方式实施差异化压减方案,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单位重点支出。

海南监管局带头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2020 年以来“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2022年较2020年降幅达32%,其中公务接待费降幅达85%。2022年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授予“节约型机关”荣誉称号。

海南监管局在财政监管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采取“一个篮子装多水果” 的方式实施“一站式”监管,赴现场工作时统筹安排,合并开展多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任务,做到一个市县只跑一次、一次现场工作完成多项任务,达到既节约单位预算经费、又减轻基层单位负担的良好效果。张建民表示,下一步, 海南监管局将持续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扎实开展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 做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构建常态化预算执行监控机制,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范文。

word该篇(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范文,全文共有2672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doc》
(1多篇)“厉行节俭、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素材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