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的爱情解析范文
一、爱情悲剧:
李隆基是那样深爱着杨玉环,可就是因为他投入的感情太多、太炽烈,以至不愿分心去处理政务而导致了政治腐败;正因为他无限度地赏赐爱妃及其家族,又导致了对民众的残酷盘剥;正因为他与杨玉环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才会沉溺 于歌舞声....他的爱毁灭了他们的一切,包括他深爱 的贵妃。杨玉环也深爱着李隆基,可她付出的爱越多,李隆基就越沉溺于爱河而无心朝政;正因为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才使同样才华过人的李隆基对她更为欣赏而沉浸于音乐和舞蹈的世界;正因为她受宠至深,李隆基才会对杨氏家族备加垂青...她的爱毁灭了她自己,她是被这炽烈的爱所引发的政治大火焚毁的。当爱情本身造成了死、造成了爱的毁灭,而悲剧的受害者正是悲剧的制造者,这难道不是爱侣最大的悲哀吗?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部分的爱情生活, 不能不受到时代、阶级出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制约和影响。即使是至尊至贵的帝王后妃,也不可能为所欲为而不受历史惩罚,那种超越时空、历史条件、经济地位等诸因素制约的永恒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对于在爱中的情人们,却不能不是最大的悲哀。白居易对这种现实深感不平,因为他自己就是迫于门第观念而不得不与心爱的女子分离。所以,诗人在诗中极力渲染李、杨的深情,并舍弃了当时社稷动摇、政局危殆、生产荒废、民生困苦的社会背景以及诸杨集团的种种恶行,淡化了社会实际需要,以突出李、杨之爱的真挚和圣洁。诗人不满足于李、杨实际的爱情悲剧,而是用了很 长的篇幅又构制出个蓬莱仙境的神话, 死去的杨玉环仍然那么忠于爱情,与人世间的李隆基相思相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持久的爱情的向往。可情虽在,人难聚,又造成了更大的悲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也是普天下所有追求美满爱情而又被迫分别的有情人共同的悲哀!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白居易,他与湘灵的交往成就了诗人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是这段爱情却没有带来完美的结局。作为一个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诗人,娶一个农家的女孩为妻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即便是再深厚的爱恋,也无法抵挡世俗的明刀与暗箭。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值三十五岁,正是壮年,本应娇妻相伴,幼子绕膝的年纪,诗人却沉浸在爱情理想的幻灭中。所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仅是诗人由李杨的爱情生发的感慨,也是对自己爱情愿望的诉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仅是李杨的“长恨”,也是诗人自己的“长恨”。
二、人生悲剧:
不难看出,《长恨歌》中除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感叹,更包含着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巨大怅恨。李隆基和杨玉环,处在荣华富贵的顶巅,然而富贵生惨毒,欢娱变死别,生出了无休止的精神刑罚式的思念。李、杨的身份是皇帝和贵妃,这在封建社会中可说是至尊至贵,应该享有绝大的自由。然而他们无法脱离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去追求永恒的爱情。人的天性总是追求着完美、幸福,总是力图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自身,以摆脱不幸的现状。但是,物质的世界按其本性来说又是永无止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这就注定了人类在这种永恒变化面前常常因为自身的局限和过失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个体在被现实残酷玩弄时是如此软弱,人生竟是如此的艰辛和不如人意。人类所执著追求的理想事物或情感,往往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失不复得,从而陷入无尽的怅恨和悲哀之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白居易对个体生命情感总是被迫服从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要求的人生悲剧的感叹,一种对个体人生存状态的无尽的悲悯和叹惋。我认为,《长恨歌》流传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它所描写的凄美深婉的帝妃爱情故事,世间唯爱至美,动人心魄。
补充:长恨歌其实映射了很多爱情问题:
1、白居易与青梅竹马湘灵的符离之恋:诗人与湘灵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却因为白母的正统观念,认为湘灵和白家门不当户不对,强迫两人分开,逼迫白居易与杨氏成婚,这也成为了白居易永远的遗憾。他与湘灵的悲剧改变了白居易的爱情观,造就了白居易的“湘灵情结”。我们小组认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借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恋寄托了自己对湘灵的无尽思念与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遗憾愁苦。这也许就是现代所说的初恋情结。
2、从白居易在感情上的经历,我们小组甚至觉得白居易是有一点羡慕和佩服李隆基的。因为世俗羁绊,他含泪放弃了心爱的人,而李隆基作为一代君王,却有着“宁负天下人绝不负你”的勇气与决心。抛开政治和现实,从爱情角度谈,李隆基绝不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渣男,而白居易在怀念初恋湘灵的同时,与杨氏成婚。他此生为杨氏所留下的诗句不及湘灵的百分之一,甚至寥寥百字还大多是对杨氏的不满,这对杨氏又公平吗?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在感情中往往强调的是合适而不是爱,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是否有为了另一半而抛下所有的勇气,当利益、亲情、社会看法等各种因素交错复杂,爱情在我们心中总是做出退让的一方。所以千年之前的帝妃之恋显得如此浪漫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