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范文

(作者:xiaofeifei时间:2024-03-28 08:12:54)

【寄语】(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

高校毕业典礼致辞汇编(20篇)

“暨往开来,笃定前行”

——黎文靖为暨南大学EMBA2021届毕业典礼暨2021级新生见面会给予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晚上好!

夏日炎炎,抵挡不住我们相聚的脚步。今天的心就像这南粤盛夏的天气,充盈着满腔热情,因为今天不仅是毕业生的祝贺礼,也是新生的欢迎礼,于每一位同学而言,更是人生踏入另一阶段的启程礼。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所有EMBA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恭喜你们顺利毕业!而在今天,我们同样迎来了2021级70位来自海内外的EMBA新生,诚挚的欢迎你们加入暨南园,开启学习新征程!

在全球经济充满动荡和挑战的今天,在全球人民与新冠疫情勇敢抗争的两年时间中,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无一不面临着结构调整以及多项指标增长减速的长期压力。当下,中国需要更多能够回应时代诉求、更具企业家精神的商业领袖,带领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所幸,中国从未让世界失望。无论是疫情下流露出来的大国风范,还是各个行业中展现出来的匠人精神,一切都在逐渐走向世界前列。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如同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百年接续奋斗推动了历史发展的年轮。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115年来,暨南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翻开百年校史,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背后都是与时代串联的豪情,深情诉说着这所担负特殊办学使命的大学,自它创立之日起就刻进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

在座各位都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人,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希望我们暨南大学的EMBA学子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暨南精神,心怀家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可挑大任的高素质人才。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一直也是我们暨南人上下求索的主旋律,作为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郑洪年老校长,当年便曾说过:“今世俗流于颓废,我暨南同学独不可颓废;习俗沦于厌世,我暨南同学独不可厌世。”网络上近期很流行“躺平”一词,尽管这社会有一千个、一万个躺平的原因,但暨南人就应该要有一千零一个、一万零一个不躺平的理由。躺平从来都不是主流社会的选择,只有奋斗才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特别是我们EMBA同学,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你们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启航,与第二个百年征途同行,这是时代赋予大家的使命,定当要接好时代传递的接力棒,以更多的创新力量,更优的创新路径,更宽的创新格局,去续写《觉醒年代》的幸福篇章。

各位毕业生,各位新同学,今天是你们追逐心中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全新起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谋未来砥砺行程艰,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暨往开来,请笃定前行,如果你在前行路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答案时,请记住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这个坐标,母校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盾。

尽管去乘风破浪吧,暨南人,向着星光闪耀的远方,一同怀揣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最后祝全场嘉宾、老师、同学们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不负时代、民族和最好的你

——方敏教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和重要的场合发言。我谨代表经济学院全体教师,向今天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本科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在你们刚刚踏入校园的时候,我有幸给在座的一部分同学上过课。在我看来,给大一的新生上课是身为教师的一份殊荣。感谢你们,四年相伴。如果没有可育之材,教师只是无用之人;如果没能把你们培养成有用之人,就是教师的彻底失败。今天,你们已经站上了我们的肩膀,成了我们眺望远方的眼睛,给了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

在这四年或五年当中,你们亲身经历了建党百年、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盛世庆典,亲眼见证了世界风云际会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遇了疫情的冲击。这些时代的印记,或将成为你们终生难忘的回忆和同学聚会时经久不衰的话题。

对个人而言,和平、安宁、奋进的时代才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大奢侈品。将来,我们还能不能继续拥有这样的奢侈品、还能不能继续为子孙后代创造这样的奢侈品,全靠我们共同努力。

将来,不管你们是活成别人的样子、别人希望的样子,还是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管你们平凡还是伟大、成功还是失意,你们的一举一动都难免被人贴上北大和北大经院的标签。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人们对北大人的沉甸甸的期许,不能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与磨难,不能在喧哗与尘嚣中听从良知的声音,不能如前辈那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精神”就将沦为江湖传说,北大就将失去它的神圣与光芒,我们就将成为北大的历史罪人。

在此,我衷心地祝愿你们,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我们伟大的民族,不辜负最强最美最好的自己,勇担民族大义、永葆赤子之心、不忘凌云之志、不失君子之德,努力把自己造就为北大的光荣、经院的光荣!

青春不老。你们曾经是、现在还是、永远都是北大的少年、经院的少年。让我们共同期待鲜衣怒马的少年归来!

谢谢大家!

不负时代‍奋斗向前

——校长金东寒在天津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2021年7月6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天津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4773名本科生圆满完成学业。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养你们的父母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四年前,你们以优异成绩考取天大,在开学典礼上,钟登华校长希望你们培养良好的习惯,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理性的思维、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更加强健的体魄。我相信你们都做到了。四年来,你们刻苦努力,逐梦前行,图书馆中、自习室里留下了你们苦读的身影,“互联网+”“挑战杯”等金牌赛事的荣誉榜上,凝聚着你们拼搏的汗水;你们心怀家国,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建设“梦想教室”“云课堂”助力宕昌学子求学圆梦;你们坚守初心,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投身“志愿服务”展现天大学子责任担当。今天,你们身披学位服,满载收获和成长,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群和你们一样朝气蓬勃的青年,自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艰苦航程。10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奉献青春,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如今,你们生活在一个成就梦想的时代!“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玉兔”探月、“天问”启程、“海燕”入海、“天眼”巡空……,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有青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你们生活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扬帆起航,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攀登,还有许多险滩需要跨越,每一个高山险阻都是青年建功立业的战场。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你们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会在你们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奋斗向前,方能不负韶华。在毕业临别之际,我想送上几句话,与你们共勉。第一,以家国情怀指引奋斗航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古之仁人志士,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大革命时期,天大的杰出校友张太雷毅然选择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一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铿锵誓言。126年来,一代代天大人秉持家国情怀,践行着时代责任与担当。刚刚发言的尹相原校友中学时代就立志以学报国,从天大毕业后义无反顾扎进了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从普通操作手干起,靠着刻苦勤奋,34岁就成长为01指挥员。事实上,每个平凡的岗位都能造就伟大,只要你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最高标准。前不久,我校1993级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校友林松华,向母校捐赠3.13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自己多年前在心中立下的那个“小目标”:50岁前,向母校捐赠1亿元。他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天大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家国情怀。”“成功重要的不是能赚多少钱,关键是能为世界做多少事,能成就多少人。”他心怀家国大爱,发起成立厦门春水爱心基金会,捐资助学、奉献社会,在爱心与责任的坚守中实现人生价值。希望你们传承好天大人的家国情怀,将国之所需、民之所向作为人生的奋斗航向,以至臻之情、奋斗之姿践行爱国奉献传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创造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第二,以创新超越开辟奋斗前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无论对个人亦或是国家,创新都是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全球首例通过建设两个人工岛实现桥隧转换的超长跨海通道工程,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造难度之大世所罕见。我校1981级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校友卢永昌就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设计总工程师。在施工环境极度恶劣而又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卢永昌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仅用215天完成了东西两个人工岛的施工,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国内外工程建设奇迹。一位哲学家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创新就是使事物变得更好的方法。希望你们以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充分释放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打破常规限制,突破思维束缚,努力开辟属于你们的光明前路。第三,以实干笃行成就奋斗人生。“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北洋校歌传唱至今,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走出校园的天大人要将实干笃行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才是圆梦密码。前不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向航天科技强国的梦想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担任此次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的正是我校1990级电子工程专业校友何宇。毕业以后,何宇进入航天五院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当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他负责建设的故障对策试验室没有任何技术基础。面对困难,他没有退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干起,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之后他便带领着团队攻克了多个世界级难题,从一项项“从无到有”的创造中,实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无不与奋斗结伴、与实干同行。希望你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实学实干,努力成就不负韶华的奋斗人生。第四,以阳光心态永葆健康快乐。我想坦率地告诉各位,奋斗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不奋斗一定不会成功。不管结果怎样,奋斗能让你收获成长,因此要学会享受奋斗的过程。无论你们未来事业做得怎么样,天大的所有老师都希望你们身心健康。我强烈建议你们能够保持每天锻炼的习惯,因为长期锻炼不仅能让你们保持健康的体魄,还能让你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你们一定会遇到挫折、坎坷甚至磨难,要始终坚信:再大的坎儿都能迈过去。希望你们始终保持阳光心态,想得开,看得淡,拿得起,放得下。要学会对自己说三句话:算了吧;不要紧;会过去的。如果你不会被自己打败,就没人能打败你。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奋斗并快乐的人生。同学们,希望你们时刻相信奋斗的力量,坚守家国情怀,不负伟大时代,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续写中国共产党新的百年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卫津路上的车水马龙、北洋园中的郁郁葱葱……四年大学时光写进你最美好的青春。今后,无论你们走得多远,母校永远牵挂着你们。无论你们身处何方,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青年湖畔,海棠花开,我们一直都在!

谢谢大家!

传承与超越

——孙祁祥教授在2021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各位同学,尊敬的各位家长、同事,校友、嘉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4年前,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举行的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以“珍惜”为主题,欢迎2017级的新生来到燕园,从这里眺望世界;四年后的今天,我很荣幸再次作为教师代表,在北大第一体育场举行的北大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以“传承与超越”为主题,欢送你们暂别燕园,从这里走向未来。真是好难得的缘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院教师向全体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养育你们的家长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今年对你们和我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你们马上就要完成在学院的学习,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岗位;而我,也即将结束我30多年的执教生涯,开启又一段新的人生。

说实话,到了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可能才会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等熟知的成语有更真切的理解。不仅如此,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你真的能切身体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尤其是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当你面对网络,面对新技术、面对你不熟悉的事情手足无措,而年轻人分分秒秒就能搞定的时候,你真的会生出“昨日黄花”的感慨。

这恐怕就是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描绘的那种“后喻文化”时代的状况。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时代,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时代,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三种文化传承的分类颇有独到之处。以“长辈主导、经验导向、师徒传承”为特征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确实存在很大不同。传统社会中长辈们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的训诫,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孙辈们教授祖辈们如何使用网络、手机的现实面前,可谓不堪一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忠告”,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中,显然无立锥之地。

然而,可争辩的一个事实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并不是当下才有的现象。做了一辈子老师的我,特别信奉“教学相长”的道理,喜欢与充满好奇心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尽管外界有许多所谓的“诱惑”和机会,我却始终留恋校园的原因。2000多年前的《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充其量只是“量变”的差异而非“本质”的区别,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人类社会从1万年前的农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信息文明的现实。事实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铁律。

况且,即使年轻人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确实强于长辈,但这个能力并不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应当具备的优秀特质的全部。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永远大于成年人,但说什么语言取决于儿童所在的环境。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我看来,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是属于“形而下”的东西,而“谓之道”的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则更为本质、更为重要。

同学们,你们毕业以后,在未来的工作中会不断遇到比你们更年轻、掌握新技术比你们更快的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年轻的你们,很快也将成为“前浪”。

而如果一个年轻人知道怎样使用电脑,却不知道用电脑去写什么东西,怎么写;如果他清晰了解网络的各项功能,却不知应当如何利用技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哪些方面的能力;如果他能很快掌握“how”的原理,却完全不知“why”的精髓;如果他有被长辈甚至同辈钦羡的技术水平,却欠缺处理其他方面事物的智慧和能力;那么无疑,这个年轻人将或者很快被更年轻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或者当工作和生活稍有不顺时,将极易滋生“挫败感”、“焦虑感”和“失落感”,甚至失去人生的意义。

因此,不管新技术如何催生文化传承模式的改变,我认为有一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包括情怀、包括精神、包括心态、包括能力,这些东西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同学们,从你们进入北大经济学院的那一刻起,学院就始终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遵循“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的培养模式,希望把你们塑造成为情商优秀、智商超群、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正直善良的“大写的人”。今天,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启新的生活的时候,我想再次对你们说,希望你们永远葆有一种‍“家国情怀”、恪守一种“诚信精神”、保持一种“感恩心态”;拥有“卓越的前瞻力”、“深刻的洞察力”、“坚韧的意志力”、“优秀的学习力”、‍“非凡的创造力”和“良好的协作力”。我相信,如果你能保持这些优秀特质,你将具有强大的进取能力,并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弹指之间”,然而,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百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特别为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的奋斗历史而骄傲。但我们绝不应当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先烈为我们创造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一代又一代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不可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我们不可能享受今天这样的生活。

1948年5月25日,当19岁的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时,那声:“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呐喊,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活着的人毕生的激励。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而你们这一代人则更加幸运,因为你们将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历史时刻,开启新的航程。幸运的我们,一直在为中国的崛起发奋图强,努力工作;幸运的你们,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担当大任,实现新的传承与超越。

再一次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期盼你们常回家看看!谢谢!

厚积薄发‍笃行不怠‍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

——曹雪涛校长在南开大学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曹雪涛

(2021年6月29日)

‍尊敬的各位导师,亲爱的博士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博士研究生同学们在南开圆满完成学业、获得最高学位的荣耀时刻。在此,我代表南开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给予你们悉心指导、无私关爱的导师,同你们甘苦与共、风雨相伴的亲友致以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在多年苦读历练后获取的“最高学位”,是对你们最大的褒奖与肯定。但你们可曾认真想过,博士学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寒来暑往的埋头苦读,也是探寻真知的上下求索,是并肩攻关的畅快淋漓,更是闯关夺隘的百折不回。攻读博士的过程,让你们读懂了博古通今的道理,学会了博观约取的方法,增长了博采众长的智慧,涵养了博雅信达的气质。寒窗数载,博士之“小我”早已熔铸于血脉、驻留在南开;展望未来,博士之“大我”必将承载着你们最灿烂、最蓬勃的青春年华,在世界的发展与变革中绽放最夺目的光彩。

‍再过两天,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来,我们的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一曲根植中国土壤、造福中国人民、彰显中国力量的壮丽诗篇,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波澜壮阔的奋进征途中,一代代南开人用青春和热血陶铸爱党之心、笃行报国之志,淬炼出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爱国品格,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大学之路,百年赓续、世纪传承。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学府公能日新。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是何其幸运!在座的各位博士大都处于“而立”之年,你们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期,正是中国共产党迈向新纪元、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的重要关口。你们当披坚执锐、引重致远,肩负大担当,坚守大志业,实践大作为,做经得起历史和时代考验的南开人。

‍临别之际,四点期待与你们共勉:

‍第一,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勇担大任,陶铸为国奉公的情怀。老校长张伯苓曾说,“能将‘私’字改成‘公’字,才是最好的道德”。在“育才救国”的信念指引下,他倾其一生诠释“允公允能、最新讲话系列”的南开精神,成就了这所百年学府爱国奋斗的荣耀和操守。心系国家兴亡、绝无偏私狭隘,南开肇始于此、兴建于此、亦发展壮大于此。南开人之所以恪守“公能”二义,就是要以“公”的道德汇流成海,以“能”的力量聚沙为塔,担负天下兴亡,矢志国富民强。

‍各位须牢记:为国奉公不是口号,也不仅仅是情怀,而是自觉瞄准国家亟需、肩负“国之大者”,勇担大任,发挥才干,深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望你们“公”字当头、“国”在心间,将小我融入大我、趁韶华铸就担当!

‍第二,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敢立潮头,永葆革故鼎新的精神。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是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驱动力。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我想,这是对创新内涵最精准的诠释,也当是你们在日后为学创业的至臻追求。

‍当下,没有什么比一个“新”字能更准确地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面对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新冠疫情迭代影响、冲突矛盾交错衍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洞察先机、找准问题、持续创新,才能紧扣时代脉搏、增强核心实力、引领发展先机。作为国家科研中坚力量的你们,要常思国家之需,聚力攻关那些“牵鼻子”“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突破,走出自立、自强、自主的中国道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创造属于你们的“新”时代、“新”世界!

‍第三,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能守渠田,保持沉潜往复的定力。世人称颂“南开学风,堪称一流”。何为一流学风?我想,就是几代南开“大先生”所涵养的爱国之风、勤谨之风、务实之风、沉潜之风。李正名院士急国家农业发展之需,为创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攻坚克难、奋斗终身,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叶嘉莹先生笃守古典诗词七十余载,虽经历家国悲怆、人生痛楚,但仍致力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视之为终其一生的“执念”。周其林院士锚定“手性螺环催化剂”领域,带领团队深耕数十年,最终斩获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破解了困扰国家乃至世界半个多世纪的科技难题。

‍贵有恒常,学无止境。在纷扰复杂的当下,你们要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进生命里的决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请你们记住,无论何时何事,惟有探究学问的源头与本真,才能迎来拨云见日的春华秋实。

‍第四,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南开人,当笃学实干,常怀觉浅躬行的执着。凡做学问,“不但要明了学理,更需透彻做事”。对在爱国救国中诞生的南开而言,笃学实干早已内化为固有的一种精神。从建校初期成立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到当代服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南开人始终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满腔热忱地践行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坚持把学问扎根在祖国的大地山河。

‍纸上功夫不如脚下跬步。请大家务必保持“觉浅”的态度,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为你们成长成才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养分,望你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知与行中触摸中国发展的脉搏,求得真学问、解决大问题。

‍同学们:博士毕业,是你们修身治学路上的重要节点,但绝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停滞不前。希望你们正确认知这学位背后所承载的内涵与追求,用“博士”的最高标准审视自己、谋划未来,整装出发、继续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请你们务必牢记,于南开,博士之根本当在学问和人格,博士之作为当在民族与国家,你们的志业便是南开的志业、国家的志业、民族的志业!你们的春华便是南开的春华、国家的春华、民族的春华!无论你们身处何方、身居何职,每个人都是灿若星辰不可或缺的光芒,只要我们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南开就一定会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势中顶天立地、大有作为,每个南开人奋斗以成的星火,就一定能汇聚成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的鸿光!

‍青春不负、未来可期!最后,祝全体2021届博士毕业生前程似锦!期待你们荣归南开!

‍谢谢大家!

华大精神永相伴

——在华侨大学2021届上的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6400多名同学在现场或线上参加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每一位同学都送上最衷心的祝贺,向养育你们的家长和培育你们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一年多来,我们一同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境外同学至今不能回到校园。特殊时期,患难真情。我要代表学校和徐西鹏书记,特别感谢全体教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感谢全球各地的学子和家人默默相守、与华大不离不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段特殊经历,一定会成为同学们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对于今天未能亲临典礼现场的各位同学,待疫情过后,母校欢迎你们随时回家,穿上属于自己的学位服。

几年前,诸位同学怀着梦想来到华侨大学,在这一方沃土上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携手成长。秋中湖畔,白鹭湖边,回荡着你们的朗朗书声;刺桐树下,凤凰木旁,活跃着你们的飒飒英姿;八闽大地,五洲四海,记录着你们奋进的足迹;面向大海,仰望星辰,追寻着你们心中的理想。

刚刚,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几年来,我们还欢度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学校创办60周年,亲历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而倍感自豪。同时,我们经历了联合国成立75周年、《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见证了15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启动,也目睹了美国退群、英国脱欧、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日益认识到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几年来,同学们与真理为伴、与师友为伍,全面发展,砥砺前行。二修自习室、郑年锦图书馆的灯光,记载了你们披星戴月刻苦学习的心路历程;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夺冠后的欢呼,展现了你们热爱学校、爱拼敢赢的群体风貌;新生文艺汇演、学生社团精品活动月等活动,尽显了你们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青春芳华。你们踊跃投身“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挑战自我,学以致用;你们积极参与“华文星火”志愿服务,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你们主动加入中华文化之旅等实践活动,全面了解中国,激发奋进力量。经过校园生活的洗礼,每位同学都交出了独一无二的青春答卷,并锚定了人生未来的方向。

同学们,你们是我作为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更是从华园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生力军。希望各位同学继承建校60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发扬爱国奉献、勇于担当、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华大精神,不忘本来,不愧天地,不负时代。

——爱国奉献,就是要把个人成长自觉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进程。长期以来,海外侨胞心系祖国、不忘祖籍。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华侨纷纷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种爱国情怀,成为华侨大学从建校至今不变的精神底色,激励着全校师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1970届校友李碧葱在香港奋斗创业,她不但关心支持母校发展,而且积极投身爱国社团事业,为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同学们要向优秀的华大人学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对于各位留学生同学而言,热爱自己的国家,就要始终坚持对华友好,积极推动双方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勇于担当,就是要主动承担和切实履行社会、组织、家庭的责任。《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充分体现了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当年,如果没有廖公等前辈的担当有为、艰苦创业,何来今日之华大?杨恩辉校友勇攀学术高峰,李丹舟校友投身脱贫攻坚,则是当代华大人勇于担当的典型。学习,科研,社工,支教,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抗击疫情,同学们昨天的表现可圈可点。明天走上社会,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勇挑时代重担、书写拼搏人生。

——开放包容,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秦代政治家李斯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开放包容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开放,让人不会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包容,使人得以会通中外、海纳百川。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倡导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开放包容,是视野、是胸怀、是境界,是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欣赏,是跨文化理解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华大人鲜明的精神特质。

——追求卓越,就是永不满足、永远进取,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是华大人的不懈追求。为此,学校老领导反复对我讲,应在全校师生中大力提倡追求卓越的精神。经金、工商两个学院的郭克莎院长虽早已是名扬天下的经济学家,但他始终十分谦逊,一直耕耘在学术前沿。去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决赛后,学校男篮队员孟翔网上发文《带着华大精神继续前进》。一师一生,一行一言,生动诠释了追求卓越的涵义。刚才校友邱尚振发言讲的精益求精、向上向善,也有此意。各位同学,降格以求,敷衍了事,是追求卓越的大敌;小富即安,自我满足,必陷你们于“温水煮蛙”。

同学们,华大精神是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以实际行动讲好自己的华大故事,为华大精神增添新的生动案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同学们,由于学校工作不周,你们的不少诉求未能满足,不少建议未被采纳,不少问题未予解决。对于诸多的不尽人意,我要诚恳地向同学们致歉,请求你们理解和谅解。

同学们,此去关山千万重,初心不改仍少年。遥望未来,学校不求你们显赫腾达,只愿你们脚踏实地、珍惜韶华;不求你们回馈母校,只盼你们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同学们,华大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华园的大门始终为你们敞开!

再次祝贺你们!永远祝福你们!

回望来时路‍ 启航新征程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立云在四川音乐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火红六月,桃李芬芳。今天,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4229名学子即将从川音毕业,踏上人生新的旅程,作为校长,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既有对大家即将离开母校的不舍,也有对大家学业有成的喜悦,更有对大家美好未来的祝福。在此,受学院党委书记周思源教授的委托,我谨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心血汗水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各位默默辛勤付出的家长们道贺!

回望来时路,四年大学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大家也从渴求知识的新生,成长为学有所成的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校园里到处都留下了你们的脚步和身影。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难忘顶着酷暑严寒坐在教室刻苦学习的时光;一定难忘在琴房里、舞台上、画室中弹奏美丽音符、跳出翩翩舞步、绘出得意画作的激动时刻;一定难忘运动会上那矫健的身姿划出的青春飞扬;一定难忘在学校食堂就餐、音乐厅听音乐会、图书馆查阅资料的美好回忆。我想,保存这段记忆只是片刻,回想这段记忆却是永远。

四年的大学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家有学业成长的收获,有师生情谊、同窗情谊的感动,有努力奋斗的汗水,有成长路上的迷茫,有解惑释疑之后的清朗。今天这些都在此凝聚、升华,让我们的毕业典礼意义更加深远而富有内涵。对于今天受到表彰的37名省级优秀毕业生、154名校级优秀毕业生,就是你们中的代表,也是对大家四年大学生活的总结和肯定。还有,今天对于钢琴系彭贞铮同学、歌剧合唱系史玉莹同学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今天是他们的生日,今天的顺利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是他们最好的生日礼物,我提议,大家以热烈掌声一起祝他们生日快乐。总之,今天大家带着喜悦、带着收获、带着期待即将走出川音校园,我们全体校领导和老师们真的为你们高兴和自豪,因为你们璀璨了川音人无悔的青春、谱写了川音人美丽的乐章、刻下了川音人前行的脚印。

同学们,走出校门是人生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社会、家庭对你们都有很高的期待。我们要不辜负这份期待,以大学毕业为人生新的起点,努力“立德、立功、立言”,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在平凡中铸就非凡,在平凡中成就事业。临别之际,我送给大家六句话。

一是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告诉我们,“家”与“国”一直是分不开的。明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时下读书人关心国家大事、树立家国情怀的座右铭。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从曹植“捐躯赴国难,事实忽如归”到王昌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舍身取义;种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举无不表达出每一个公民所有的担当精神。一个国家的富强与人民是分不开的,所以,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更是一个真理。同学们走出川音校园,从校门走进企业门、机关门、单位门,将正式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鲜血液,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大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要争当爱国的有为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有不负此生的志向。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勉励广大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每个时代,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励志榜样,与我们学校有着很大渊源的王光祈先生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王光祈先生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当年他面对末世且老大的旧中国,主张建立一个适合于二十世纪的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并且把少年中国视为理想的少年世界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团运动,和青年毛泽东、学者李大钊等有着很深的交往,在当时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他也是思想上的探路者,他的“音乐救国”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志者事竟成”,奋斗的青春才美丽,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王光祈先生这种孜孜追求的精神,朝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奋斗不止。

三是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人生天地间,有些担子是必须要担起的,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气魄。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我们将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责任和担当。在社会,我们要积极输入正能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和引导某方面的发展。作为川音毕业生,除了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要尽自己所能,去影响周围的人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去引领全社会践行健康的审美观。在单位,我们要勤劳务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不能因一时的逆境而自暴自弃,甚至于直接“躺平”;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创造性开展工作,坚韧性实现人生价值。在家庭,我们要履行好为人子女以及今后的为人父母的责任,幸福的家庭是我们累了能停下歇歇脚的温馨港湾,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家庭是个好东西。

四是要有坚守善良的本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社会良序的伦理基础。其实,善良是人的本心,我们只要坚守这份本心,就能做个善良的人。古人曾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说善良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就是说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大街上遇到陌生人问路时耐心地讲解,身边的人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公交车上给需要的人让座等等。善良还是一种忍让,遇到争执和矛盾,我们要学会“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善人者,人亦善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双向互动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那些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的人,社会一定会赞扬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为善不仅为他人送去温暖,也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五是要有学无止境的追求。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现在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变革正引领着全球的深刻变化,我们只有通过“活到老、学到老”来与时俱进。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个专业方向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生产或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大家有些知识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要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本领,就像吸收养分一样,短时间看不出效果,日积月累就会让我们像花一样绽放,就能铸就我们多彩的人生。

六是要有诚信待人的坚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一个人倘若失信于人,便丢了修身立命的根本,丢了事业的根本,终会受累。从古到今,诚信都非常重要,古人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了诚信举足轻重的地位。诚信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更显得弥足珍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将诚信列为要义,对每位公民来说这是基本的价值追求。做到诚信,首先要坚持诚实,这样才会赢得信任。诚实与信任是一棵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或许一个不诚实的人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通过特殊的手段可能蒙蔽一些人,但只是暂时的,“庐山真面目”终将会显现,因此,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同学们,在这惜别之时,我把自己对做人做事的这些感悟,放进你们重重的行囊,希望对你们今后的人生旅途有一点点启示。

同学们,四川音乐学院2021毕业站到了,我想借用总书记的话为你们启航,“青年人既是追梦者又是圆梦人,每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风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传到你们手中,你们要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这份责任。

最后,再叮嘱一句,记得常回母校看看!后浪们,加油!同学们,珍重!

激扬青春‍开创未来

——在北京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校长 ‍郝平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很严重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今天这场不同以往的毕业典礼。为了期待已久的重逢,我们在校门口建好了欢迎站,在百年讲堂外树起了毕业墙,校园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餐桌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给同学们准备的健康包塞满了各种防疫用品,就是要等待着同学们回来参加毕业典礼。

我还记得,第一批毕业生返校那天,在走下校车那一刻,回到熟悉的校园,见到自己的老师,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能够感受到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与坚定,和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然而,很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变化,许多计划返校的同学没有能够回来。此时此刻,你们身处“江南塞北、海角天涯”,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通过网络视频,参加这次毕业典礼,我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这次毕业典礼注定会被我们铭记一生。

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之中。有些变化可以预知,有的则突如其来。这次疫情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是巨大的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了抗疫阻击战。今年3月,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北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总书记在信中说:“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北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疫情最为危急的时刻,北大派出了45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和鄂州,在72天的时间里,与英雄的湖北人民守望相助。刚才发言的北大第一附属医院李六亿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已年近花甲,他连续工作110个日日夜夜,始终坚守在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岗位上。北大第三附属医院危重医学科护士长李少云到武汉一线后,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但她依然坚持工作,在前方带队的乔杰院士为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小汉生”。

近期,北京抗疫形势严峻,我们的各大附属医院再次应战出征,参与核酸检测排查等各项工作。

疫情期间,我们的老师克服各种困难,在尽可能地做好日常科研工作的同时,又组建了多个抗疫科研团队,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不久前,公共卫生学院年仅41岁的谢铮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罹患重病的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参与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她短暂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年的在线教学成果也来之不易,很多老师努力学习、适应并全力投入网络教学。全校3500多名教师,共开设了6400多门次的在线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幽默地说,自己是“临老学绣花”。历史学系的阎步克教授克服了13个小时的时差,开设了四门在线课程。数学科学学院的王诗宬院士在没有学生的教室里,认真地讲解数学公式,通过视频把课堂“搬”进了同学们的家里。

同学们这学期上的每一门课,参加的每一场答辩、每一场线上就业双选会,都凝结着全校每一位老师、辅导员、教务员、网络技术人员和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心血和付出。

同学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上千名北大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奋战在抗疫的不同岗位上。留在学校和分散在各地的同学们,以志愿服务等各种方式支持防疫抗疫工作。大家克服了在线上课、在家学习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了学业,收获了新的成长。

还有留学生、海内外校友和友好人士,与我们风雨同舟,捐款捐物,给予北大的抗疫工作以巨大支持。

因此,我们今天不仅是一个为毕业庆祝的时刻,更是一个致敬的时刻!让我们向那些“最美逆行者”致敬,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和员工们致敬,向无数为抗击疫情而无悔付出的人们致敬!

同学们,这段时间,大家亲历了世界的巨变。人类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局势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疫情加速了大学的变革进程,“云端”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形态,大学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人才培养的使命没有变,人文与科学精神没有变,服务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没有变。

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临别之际,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四点想法。

一是明德励志、爱国奉献。同学们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100多年前,北大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伍连德先生深入东北鼠疫疫区,第一次提出“隔离”措施,发明了“伍氏口罩”,挽救了数万同胞的生命。

60多年前,小儿麻痹症严重威胁着我国儿童健康,校友顾方舟先生带领团队,在昆明远郊的山洞里搭起了实验室,成功分离出脊灰病毒,并冒着瘫痪的风险,亲自试用疫苗,最终帮助国家消灭了这种疾病。

50多年前,校友屠呦呦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抗疟药物研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至今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老校长马寅初曾说过:“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同学们要传承好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是心存忧患、直面挑战。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救亡图存”到“刚毅坚卓”,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到“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北大人把忧国忧民的浓厚情怀,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刚才,校友钟南山院士视频致辞,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他作出了重大贡献。“非典”过后,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仍继续深入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4岁的他连夜赶往武汉,为国家抗疫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建议。

未来人生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风险和考验。只有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以天下,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应对各种挑战。

三是勤学深思、锐意创新。这次疫情危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始终紧紧围绕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进一步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常为新”是北大人的精神财富,前瞻眼光和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是同学们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曾说,“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他希望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他经常嘱咐青年学者,只有持续的学科融合,才能推动学术创新,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再过几天,就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唐有祺院士的百岁生日了。他开启了中国结构化学的教学研究,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打下坚实基础。他认为,“学科在其深处盘根错节,治学当先言深,然后扩展以言广”,鼓励学生运用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希望大家向前辈们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把学习和创新作为毕生的追求。

四是开放包容、交流互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世界的前途命运。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学是增进人类文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一代代北大人自觉肩负起了推动文明互学互鉴的使命。我国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今年虚岁已经满百。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变换成精妙的英法韵文,“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93岁时,他还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把莎士比亚所有作品翻译成中文。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翻译1000字。

这种致力于文明互学互鉴的担当,得到了北大人的接续传承。今年3月以来,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付志明、吴冰冰老师带领20多名师生,将我国防治新冠病毒的专业指导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高度赞扬。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人类社会的紧密连结不会被病毒所瓦解。同学们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坚持文化自信,都要有拥抱世界的情怀和格局,当好文明交流的使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

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就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征程中,激扬青春,勇做走在新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巨变时代,坚守初心‍

——董志勇院长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校友、家长,亲爱的2020届、2021届毕业生们: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又是七月离别时。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在座的诸位同学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学业,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2020届和2021届所有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用“圆满”,而不是“顺利”这个词,来形容你们过去两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求学生涯,因为我知道,这段时光远远不能称之为“顺利”。暂且不论“寒窗苦读十余载,素琴轻弹三两声”的求学之路坎坷,也不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研究之路艰辛,因为这些烦恼属于每一代学子、每一位学生。

然而,你们似乎又是被格外锤炼和锻造的一群人。在过去的两年里,你们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一场足以载入人类史册的大事件,那就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这场疫情如同推动巨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不仅深刻改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经济体未来长期的宏观形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正如你们所经历的,时代的巨变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相连,造就了师生的云端相见,造就了最难“求职季”、“毕业季”,造就了你们在穿上这身学位服前后的种种变数与波澜。

你们可能想问,“巨变”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和注脚?

无须怀疑的是,你们身处的时代,的确可以称得上“巨变”。

因为你们身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你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因为我国刚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广阔画卷也将由你们这一代人来描绘和渲染;

因为中国号这艘经济巨轮在数十年的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之后,驶向了改革与发展的深水区,诸多“卡脖子”的矛盾和难关等待你们这一代人挺身攻克;

因为世界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泥潭,来自周边国家和发达经济体的压力和波动将为你们这一代人的未来持续增添新的扰动和不确定性。

但当我们将目光拉远,又会发现“巨变”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标签。

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列强林立、丧权辱国,到今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的“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我们只用了120年;

从1921年嘉兴南湖游船的筚路蓝缕、沐风栉雨,到今年天安门广场上震彻寰宇、举世瞩目的一百响礼炮,我们只用了100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今天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我们只用了70年;

从1978年南海之滨的春潮涌动、春雷声起,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伟大创造、高歌猛进,我们只用了40年。

一代代中国人民,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揣进了心坎,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拼劲儿,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闯劲儿,以“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任务补起来”的韧劲儿,缔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些开拓者曾是我们的先辈,是我们的同辈;未来,就将是我们的后辈,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你们。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巨变意味着革新与觉醒,同时也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曾有一位作家坦率地写道:“大家都愿意盲从,好像世界上最安全的事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数’之中。”但是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却想向在座的诸位经院同学发出竭诚的呼告,希望你们无论经历何种巨变,都要勇于拨开浮云、拒绝盲从,坚守住北大人、经院人的初心,就如灯塔耸立前方、像灯笼提在手中。

巨变时代,要坚守住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燕园里处处可见的“北大红”,就是我们的“爱国红”和“爱党红”,这是我们北大人、经院人最鲜亮的底色,描绘着北大人、经院人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的赤子之心。

在思想解放的觉醒年代,时任北大经济系教授的李大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曙光将近、东方破晓;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北大学子一次次充当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领袖和前锋,勇于斗争、不屈不挠;

在破旧立新的改革开放中,北大经院的师生积极活跃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发光发热、从不居功;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里,北大经院的师生必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传统,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在刚刚过去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经济学院共有33名本硕博同学参与到大会的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和观演中,用热情和真诚展现着北大经院人对国家、对党的一片丹心。

今天的典礼过后,在座的一些同学就将迈向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各条战线,但无论在哪里、做什么,请大家始终将我们北大的这抹鲜红的底色埋藏在心中,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浪潮中奉献自我、实现自我。

巨变时代,要坚守住一颗青年的进取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青年的定义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十五六岁到三十岁的人”;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定义是14到35岁的人。但我想告诉诸位同学的是,青年心、进取心与年龄无关。

如果你像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一样,在百岁高龄还坚持翻译到凌晨三四点,时刻鞭策着自己“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不暂停”;

如果你像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一样,终身奉献大山的教育事业,“只要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如果你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样,毕生耕耘在田野乡间,实现了“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的宏愿。

那么你将永远是青年中的一分子,岁月的斧刻刀削只能在你的面庞上留下印迹,却永远不会让你的进取之心蒙尘。

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经受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的考验。可以预见,未来需要你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挑战、解决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

在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上,“北大”二字由三个人组成,一人在下,托举起肩膀上的另外两人。这正是我希望诸位同学传承的精神品格——逆境时,呼唤同舟共济;顺境时,更需携手前行。

请同学们牢记,任何试图逃避困难的行径,最终不过是抄个近路去见它;唯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耐得住未来岁月的拷问。

巨变时代,要坚守住一颗从容的平常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是一个讲求速度的时代。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年时代,绿皮火车还开不到350迈的时速,电商物流也不敢许下“次日达”的豪言。如今人员、商品、信息流动的迅捷,在带给我们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刺激了物欲、削弱了耐心、凸显了焦虑。这种负面效应反映到校园生活中,就是无论老师还是同学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自己的人生节奏,错过了珍贵的生命体验,把本该与众不同的个体纷纷塞进了整齐划一的“社会时钟”。

我无意将当下的焦虑抑或是浮躁归咎于你们任何一个人,但是今后,当你们遇见同样的境况时,请把自己的贴现因子尽可能拉高一点、再高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须知,夜空中光辉夺目的北斗星,尚且用了100年的时间,才将它的光芒送达人类的眼前。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勤恳态度,平心静气、打牢根基、放眼长远,就一定能够迎来星光漫天。

巨变时代,要坚守住一颗温暖的共情心,“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这是一个盛行独立的时代。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曾这样描绘心中的理想社会:“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而如今,人们受惠于现代文明的高速演进,手握先进的工具,得以丈量更博大的世界,却往往忽视近在咫尺的同伴;站在历史的塔尖,得以眺望更遥远的未来,却逐渐远离触手可及的当下。但是,再先进的工具,抵不上人与人之间和衷共济的帮扶;再遥远的未来,仍需要志同道合者团结一心的脚步。

今天,我们幸免于疫情的漩涡,才有这个宝贵的机会,为2021届同学和部分2020届同学们召开隆重的告别仪式;然而放眼全球,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还远远没有结束,所以仍有许多同学没能回到阔别已久的燕园。昨晚8:30,我收到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17级本科毕业生颜以恩(学号:1700092523)的来信。她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在信中,她这样写道:“院长,距离我上一次看见北大校门已经过去了540天。2020年秋季,同学们都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校园生活,但我们留学生至今都还在上网课,我们都不知道这种线上授课何时才是终点……滞留境外不能返华参加毕业典礼并非我意,但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参加授予仪式,为四年的大学时光划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作为你们的师长,也作为北大人、经院人,我深深地明白燕园在诸位同学心中的分量,更清楚你们对于燕园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去年疫情期间,我在学院值班室睡了111天,在那段时间里,每当我走在寂静的未名湖边,坐在空旷的经院大楼里,心里总是感到莫名的孤独和惆怅。我更切身地体会到,燕园只有有了你们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再美丽的校园也会寂寥落寞!于是我提笔写下给你们的三封信,希望身处四海的我们,不论面对多么严寒、多么艰难的环境,都能用共情心、同理心相互扶持、相互温暖。

去年的毕业典礼上,作为院长,我曾经代表学院郑重承诺,将为2020届毕业生补办两场学位授予仪式,学院将负担全日制毕业生国内来回差旅和在京住宿费用,并为每位同学定做一套全新的、绣有名字的学位服,为大家留下专属回忆。到今天为止,这些承诺已经逐一兑现;而现在,我想告诉同学们,这个承诺永远有效!北大经院的老师将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勉励全体同学们:无论时光飞逝,无论山水相隔,我们永远“共担风雨,心灵相偎”!

昆德拉曾这样写道:“悲凉意味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临别时刻,想要嘱托和告诫的话实在太多,难以一一道尽。

你们像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而经院只是其中一站。但我和所有老师们都衷心期待着,你们能带着这份经院人的初心,驶向各自人生的理想国。无论那里是悬崖峭壁还是坦荡如砥,是滔滔江河还是潺潺溪水;无论那里是车马喧嚣还是人迹罕至,是花团锦簇还是茂林修竹,请都与我们分享和诉说。经院小小的站点,想回来时,随时都可以停靠;站台上永远有熟悉的面孔,迎接你们抵达,再目送你们驶向前程。

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征程中,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祝同学们一路繁花、一路顺风!

开启新征程‍彰显新担当‍矢志新奋斗

——在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以及线上参加的亲友们:

在举国欢庆建党百年激动人心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迎来了2021届毕业生的这场青春盛典。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方守恩书记,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4215位本科毕业生、5680位硕士毕业生、1015位博士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每一届毕业生都拥有各自值得铭记的“独家‘济’忆”。回望在同济的求学岁月,你们度过了芬芳的青春年华,积累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见证了自己的成长,目睹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共同亲历了新时代祖国建设发展的一个个历史性时刻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真切地体悟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的决胜所带来的喜悦与荣光,也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应有的奋斗与奉献。毕业的钟声已经敲响,在同学们即将迈向新的征程、走上新的起点之际,我有几点嘱托,与大家共勉:

一是开启新征程,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铭记心中。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步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梦想。“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里,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铭记心中,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同济人,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建校初期,同济校董袁希涛就提出殷切期望:“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把办学宗旨与富国强民紧密联系。七十多年前,同济大学“一·二九”事件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学生爱国运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先辈英烈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下,同济人从来都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壮丽史诗的书写者。九年来,同济应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所需、尽学校所能,助力云龙成功实现脱贫。在去年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165名同济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附属东方医院今年毕业的博士生冯强就是“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在北京大兴机场的建设和筹备运营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团队承担了进度管控工作,为机场按时建成和开通运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今年的硕士毕业生孙乔、赵雪洋正是这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嘉定校区成功试跑,同济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还欣喜地看到,编号为0000001的2021届上海高校首份就业协议书的签约者——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李翀,他将返乡为设计雷神山医院的中南建筑设计院效力;今年的“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斩获30余项荣誉的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张喆将继续深造,用勤奋与热爱在编程代码中浇灌梦想……无论身处何方,心中有使命、脚下就会有力量,同济人要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迈出铿锵的步伐。

二是彰显新担当,要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未来的道路可能会有风云激荡,当前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两者相互交织叠加,科技竞争、贸易保护、贫富分化、防疫合作等领域的全球性挑战更加凸显。惟有直面挑战,方能迎来机遇。新时代的同济青年,要让行动自觉和责任自觉成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以舍我其谁的魄力,把智慧、勇气和力量转化为责任与担当;要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参悟世界的“变”与“不变”,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在执着坚守、脚踏实地中培育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直面旧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难题,处变不惊、勇于担当。

同济人,始终与祖国的科教事业心手相牵。近日,方守恩书记连线“最美奋斗者”、1939年入校、95岁入党的百岁校友李桓英教授,她数十年如一日投入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让千千万万的麻风病人重获新生,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阮仪三教授等几代同济师生接续奋斗,保护住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朱兴一教授注重党建、学术双带头,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生文东,把最深情的目光投向家乡,毅然回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工作;“扬帆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骆红春、人文学院硕士毕业生苑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唐婧等两百余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近三年,学校有4000余名毕业生选择赴基层就业,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无论投身哪个领域,心中有责任、行动就会有担当,同济人要在科教发展的前沿孕育创新的动力。

三是矢志新奋斗,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入血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一切的成绩和辉煌都源于奋斗,所有的梦想和目标都依托于奋斗。“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希望大家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勇于担当、矢志奋斗,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入血脉,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济人,始终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勇立潮头。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彰显着永远奋斗的伟大精神。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隧道等技术最难的节点,孙钧院士领衔的同济团队迎难而上,“啃最硬的骨头,解最大的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开花结果,郑时龄院士、章明教授等团队贡献智慧,使“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即将毕业的你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短短长长、熬过无数个夜,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志远车队队长、汽车学院本科毕业生沈翔翔带领车队先后4次斩获全国冠军;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硕士毕业生贺易诚,曾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实习,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来自德国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王思满在读期间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6篇,多次荣获中德两国奖学金,将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宋雪玲,跟随导师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催化》(Nature‍Catalysis);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毕业生李延鹤聚焦基因编辑及动物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论文……无论何时何地,奋斗有我、强国有我!同济人要让“永远奋斗”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不灭情怀。同学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的奋斗步伐更加坚定、更加铿锵、更加豪迈,让奋斗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基石,矢志奋斗、接续奋斗、永远奋斗,传承弘扬“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期盼大家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早日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成为支撑国家和民族的“擎天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同学们,母校是大家永远的家,母校会永远牵挂大家、支持大家、祝福大家!衷心祝愿大家毕业快乐、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不与美好和善良为敌

——北大光华院长刘俏2021年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1届一千二百名本科、创业创新方向双学位、学术硕士、金融硕士、商业分析硕士(BA)、MPAcc、审计硕士、博士、以及MBA和EMBA项目的毕业生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光华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圆满完成学业的各位毕业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还有在现场或是在线上见证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家人们、朋友们,正是你们长年累月的支持,毕业同学才能走到今天。感谢你们!

各位同学,在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下一段旅程时,我借用诗人Emily‍Berry的一段诗,献给大家最诚挚的祝福,她是这么写的,“未来是晴是雨,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是好的,是最好的,虽然它没有名字”——‍如果激励大家前行的是以更积极的方式去影响世界的渴望,那你们的未来一定是最好的。祝福大家!

向大家表达祝福之余,我代表学院老师们也给大家一些叮嘱。过去两天,我一直在想这次和大家说些什么,我也一直在努力地找自己三十年前毕业时的感受——未知的生活奔涌而至,带着兴奋和些许不安,目不转睛望着远方,焦急地等待着生活的捶打……留下来的记忆总是美好的,那是一个有诗、有远方,白衣飘飘的年代。然而,有选择的记忆构成了与当下的反差,这很自然就导向今年最流行的用语——“躺平”。坦白讲,我并不是特别理解今天人们在各种情景下频频使用的“躺平”这两个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世界和生命的多样性并不能囊括在一个单一维度的解释。记得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曾有过一个著名观点,“语言是自由创造的产物;我们对任何字词的解释和运用都伴随着一个自由创造的过程。”既然“躺平”源于使用它的人的自由创造,它的真实含义是由它的使用者来决定的,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是怎么理解“躺平”的。我给大家讲三个故事。

2021年6月,芝加哥大学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追授光华2012届校友范轶然博士学位。轶然在他博士学习的最后阶段,因一起枪击案罹难。轶然热爱经济学研究,对学术坚定热忱,但他的学术道路却坎坷波折。为了能够在他心目中的经济学研究圣殿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经历了五年漫长等待。这五年间,轶然饱受挫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为了能够更接近他的学术梦想,他辗转万里,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是轶然寂寂无闻、默然隐忍的五年,用今年流行语表述,这是轶然默默“躺平”的五年。我们可以想象这期间他经历了多少次暗夜痛哭,又多少次感受到那种“口嚼玻璃,站在悬崖边”的无边绝望——我把这种为理想而坚守的付出称为生而为人的“高贵的付出”(noble‍efforts)。

轶然热爱生活,他喜欢哲学,向往艺术。哲学教会他批判性地思考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见解和冠之以“经典”的理论,激励他提出重要的问题;对艺术的追求让他坚信世界上总有些美好的东西值得人们去奋斗,从而平静地接受生活对他的捶打。用轶然的同学的话讲:“他总是对生活有一种忧虑的底色,却永远在做着最积极的事情去推动最微小的改变。”对学术的热忱投入,对哲学和艺术的热爱使轶然成为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潜力的经济学研究者。轶然多次表示希望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北大光华教书,在滋养过他的未名湖畔反哺更多热爱学术、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这个想法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就在两天前,轶然31岁生日之际,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光华管理学院以及范轶然父母、同窗挚友的多方共识和积极推动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轶然校友奖学基金”正式设立,用于奖励和资助光华管理学院有志于攻读文、史、哲、艺术以及社会学双学位的同学,鼓励他们坚持理想,追求热爱……

这是一个带有忧伤底色的明亮故事。在长达五年的“躺平”岁月里,轶然以坚守回应理想,以热爱回应磨难,坚信总有云开雾散,看见远方一望无际的绿色大地和美丽的日出的时候。在这里,“躺平”不是自我放弃,自艾自怜‍(lie‍flat),而是咬牙坚持(hang‍in‍there)。

1993年,一个年轻的金融学硕士生开始学习做学术,基于非常有限的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他异想天开觉得中国正蓬勃兴起的不动产投资可以利用mutual‍fund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和运营,他写下平生第一篇论文《共同基金和不动产证券化探索》,热切地期待着中国公募REITs市场的喷薄而出。然后,然后他就“躺平”了——要一直等到2021年6月21日才看到中国第一批9只以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的正式挂牌上市,这距离1993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八年……

这绝对不是一个坚守二十八载,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励志故事。那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胆子大,敢发毒誓、许“白首愿”,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时间流逝的冷酷与决绝,虽然心心念念REITs是个好东西,但于他确实是“躺平“了。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这个曾经的年轻人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在学界和业界兜兜转转,没有为中国公募REITs的发展再做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事情——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有关天真的理想主义、冒险精神和年轻人无知无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有一个反转,大约二十四年后,听到命定的呼唤,一群来路各异的人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也有幸参与其中,他们开始了新的一轮公募REITs在中国落地的尝试……然后,然后这一次公募REITs最终以基础设施REITs的形式成功推出。

这个曾经的年轻人就是我,而这群来路不同的人包括光华思想力REITs课题组的众多老师,像大家熟悉的张峥教授,还有监管部门和业界的诸多同仁。给大家讲这个略带一点“凡尔赛体”的故事,目的绝不是在完成事功之后自我吹嘘,虽然奇迹发生时,我们在现场。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启示:不要轻易怠慢自己年轻时的美好的想法。一个人在自己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努力去做几件你日后会记得、会觉得骄傲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很少会立即发生,注定会经历跌宕反复和长时间的等待;选择“躺平”,其实是蓄能,是等待一次更强大的力量的聚集,从而有机会完成那最后一击。

在这里,“躺平”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选择,选择以一种更为耐心的方式,等待春天的第一阵风发出信号,从平躺中站起。我把它叫做“stay‍put”。

在北京大学的统计学或是行为经济学课堂上,大家很可能听教授讲过这样一个经典实验——挑战谁能猜对博雅塔的高度。在博雅塔边找100个游客,请他们独立给出他们对博雅塔高度的估测,求出这100个数值的平均值,它将非常接近博雅塔的真实高度——37米。事实上,对于类似这样的“猜测挑战”,每个独立个体对正确答案都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他们肯定会估高或者估得太低,但当样本量足够大时,不同个体之间的误差彼此抵消,人们思维中的共同之处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平均值接近真实答案。统计学家把这叫做“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limit‍theorem),行为科学家把这叫做“群体智慧“。在这里,足够大的样本量,彼此独立的估测,包括判断的多样性,是“‍群体智慧”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这个实验里有一个bug,如果实验时有人故意带乱节奏并去干扰影响其他人的判断,大声喊出18米,那么不管样本量有多大,其平均值都可能大大偏离37米这个真实答案。行为经济学家会告诉你这叫“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或是“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那个乱带节奏的“坏蛋”给了每个人一个错误“锚定”的初始值,改变了他们的前置判断(prior‍belief),在这个框框的诱导下,“智慧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等待收割的韭菜”。

这个故事和“躺平”有什么关系?2021届的毕业生们,你们在北大接受过的优质教育注定会带给你优越的经济条件、丰富而充分的选择机会,甚至与你才华品德并不一定完全匹配的社会影响力,我从不怀疑你们将前程远大;我想借这个故事提醒大家,当有一天你面临不可抗拒的巨大诱惑,产生了利用你所具备的优渥条件去“带乱节奏、切割韭菜、背后递刀”等这样的念头时,一定提醒自己“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像你一样的优渥机会”,请一定记得调低你的风险偏好,这时候你应该选择“躺平”——‍躺平在为人的善良与良知里,躺平在常识以及那些穿越旧时烟雨、岁月山河的规律中。

经济学家Robert‍Gordon认为能源、通讯和出行方式定义了文明的形态——例如,化石能源的使用、无线通讯和现代交通工具定义了工业文明。运用他的逻辑进一步分析,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会诞生。这个过程中,新的行业会崛起,崭新的思想会出现,而所有现有的行业都可以通过“碳中和”和“数字化”再来一次…..

2021届的毕业生们,你们无疑正站在一个新型文明的开端。从这里出发,你将如何在一个激荡人心的大时代安置你自己?我一直喜欢的作家、诗人博尔赫斯有一段文字,一直以来对我影响至深,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时间是构成我的物质。时间是一条载我飞逝的河流,而我就是这条河流;‍它是一头毁灭我的老虎,而我就是这老虎;‍它是一团吞噬我的火焰,而我就是这火焰。”‍2021届的毕业生们,时间是构成你们的物质——你消磨时间和岁月的方式,你选择“躺平”的姿势,最终将决定未来的你。而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请记住博尔赫斯说过的另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敌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某些时刻的敌人,但不能与一国为敌,不能与萤火虫、文字、花园、流水和日落为敌。”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不与美好和善良为敌。

再次祝贺大家!毕业快乐!

什么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2021年6月24日‍)

何‍帆各位老师、各位毕业生: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典礼,并受邀致辞。所谓“毕业”,就是结束学业。用句“蹭热搜”的话,还包括散伙之后那些想你的漫漫长“夜”。当然,更加残酷的现实是,毕业可能就得面临艰难择业、艰苦创业,甚至痛苦失业、重新就业。换句话说,毕业就像母校一次盛大的烟花齐射,在璀璨烟火中,大家欢喜着奔向不确定的未来,迎接不确定的安排。

我不是政法校友,也非杰出人士,在诸位同学毕业的大日子里,很难给出通向成功道路的建议,只能结合个人经历,讲三个小故事,就如何迎接未来的不确定,谈一些粗浅看法。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承诺。22年前,我本科毕业,正逢武汉市公安局从应届生招人,由于考研成绩还没出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面试之前,我猜想,肯定会有人问报考警察的动机。那时有部香港电影叫《五亿探长雷洛传》,男主角由刘德华饰演。片头有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考官问雷洛:“为什么当警察?”,后者答:“为了吃饭。”同学开玩笑说,反正你要去读研,不如也回答“为了吃饭”。然后一拍两散。

面试当天,果然有人问了那个问题,我当场认怂,选择了四平八稳的答案:“为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主考官是位老警察,他笑了笑,说:“这个答案的份量,你能体会到么?”我点头说“能”。老警察意味深长地说:“不,你不能。等你穿上制服,就不会随便作出这样的承诺。”

事实证明,认怂是对的。那年考研成绩出来,我没考上,成为编号42014506的武汉警察。四年公安生涯,我做过巡警、法制、经侦,也经历了一些人生波折,对老警察那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当我对与孩子走散的母亲说“一定帮你找到孩子”,对诈骗案受害人说“一定替你追回血汗钱”,你能看到对方眼眸中重新闪烁的光亮,也真切感受到承诺的份量。

是的,人的一生会作出很多承诺,如“我养你啊”“爱你一生一世”,有的是情感驱动,有的全靠荷尔蒙刺激,大多不受规范约束。刚迈出校门,你可能觉得自己青春在手、大好前程、无所不能,充满“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

随着岁月消磨、年龄渐长,才会发现自己其实无法阻止父母老去,无法挽回一段爱情,有时甚至无法替好人讨回公道,无法将坏人绳之以法,遭遇更多的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力感。

然而,当你以职业身份作出承诺,诺言就与你的职责、尊荣“挂钩”了。无论是“抓到凶手”“追回血汗钱”,还是“找到孩子”“还你清白”,这些承诺都会让当事人在最彷徨无助时看到希望,甚至成为激励他们走出黑暗的光亮。26岁时的罗翔老师,会因为未向一位寻求法律援助的老太太透露自己有律师资格而愧疚。但他当时与各位一样,还是在校学生。而在律师行业,所有人也信奉一个道理:凡是承诺打官司“包赢”的,百分百是骗子。

在座诸君,如果有朝一日踏上法律职场,无论你是法官、检察官,还是警察、律师,请认真对待承诺、慎重作出承诺、庄严兑现承诺。因为承诺背后,是专业的力量,也凝聚着公众对法律的信仰。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人性。2006年,我博士毕业,在云南某中院刑事审判庭锻炼。第一次到刑场观刑,就看到令我内心震撼的一幕。当时,一名死囚即将被执行枪决。临刑前,他突然对法警提出请求:“我面前的地上有颗石子,如果倒下,正好会磕到我的脸,能不能把石子挪一下。”法警请示现场指挥的中院副院长。副院长下令:“马上挪!”

事后,副院长说:“这种事以后不用再请示了。无论他们犯了多大的罪,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我很庆幸,初涉刑事审判,就遇到这样的人和事,因为它让我对肩头所负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再后来,我遇到过因替重罪被告人辩护而挨骂的律师,他会感慨“都2020年代了为什么还要朝辩护律师身上扔石头”,然后嘟哝着“这恰恰证明了我的职业价值”精心准备、走向法庭。

我也见过给罪犯孩子寄学费、买平板电脑上网课的公诉人,我问她:“既然孩子父亲是你送进监狱的,为什么还要这么做?”这位检察官回答:“送他爸坐牢,是我履行检察官的职责;捐助这个孩子,是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不能眼瞅着他因为没人照管,重走自己父亲的错路。从广义上讲,这也是检察官的职责。”

我想,故事中那位副院长、检察官和律师所作的事,法学院都没有教过,但是,在这个人工智能开始与法学院毕业生“抢饭碗”的时代,每位法律人的心底,都应当为人性和尊严,保留一块敞亮的空间。

在冷冰冰的机器算法面前,这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修行。2007年7月,从云南法院锻炼回来,我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司法改革办公室。其实,我选择进入最高法院,就是想成为一名专家型法官。所以,第一天见司改办领导,就提出自己是学刑法的,之前从事的侦查、审判工作也与刑事相关,希望多参与刑事司法改革工作。

当然,领导也没客气,直接回答:“司法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没有具体的部门法对应。从今天起,忘记你是学刑法的。记住,是你要去适应工作,而不是让工作适应你。”接着,分给我第一个任务:研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

那时,刚成立的司改办汇聚了各路高人。有的过去是高校教授,对改革理论信手拈来;有的是资深法官,对基层情况如数家珍;有的曾在海外留学,熟悉域外司法。有个叫方金刚的同志,每次上班坐两小时地铁,路上通读一个最新英文判决,到单位后就作案情播报,还经常翻译域外司法前沿资料。相比之下,我的知识结构、司法经历都很单一,自惭形秽之余,总琢磨着如何调到刑庭办案。

2008年2月27日中午,突然接到电话通知,下午最好不要外出,有首长要来。下午4点,即将卸任的首席大法官肖扬来到会议室,与司改办同志逐一握手。看到我们几个年轻人,他语重心长地说:“司法改革需要新生力量,年轻人要坚守岗位、加强学习,把改革事业接续传承下去。”听完老人家的话,就不好意思再提调走了,决定边干边学,也尝试着做做翻译。这一干,就是14年,期间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14本书。

干了14年司法改革,从司法责任制、法官员额制、人财物省级统管,到设立专门法院、案件繁简分流、在线诉讼规则、法院审级职能,几乎每接手一项新任务,都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在我看来,所谓修行,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中提升,而是在事与愿违中砥砺前行。在平坦大路上跑得再快也是陶冶心性,翻山越海升级打怪才是成长捷径。

2012年夏天,我认识了一位叫邹碧华的上海基层法院院长。每次见面,他都带着厚厚一大本管理学方面的著作,上面贴着五颜六色的标签,密密麻麻都是笔记。我开玩笑说,您靠那本《要件审判九步法》,就已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型法官了,为什么还要研究管理学?邹碧华回答,做法官就要精通审判,做院长、搞改革当然要懂管理,在任何岗位历练,都要成为专家。在他看来,“爱一行,干一行”是顺势前行,“干一行,爱一行”才是砥砺修行。两年后,他被总书记称为“甘做‘燃灯者’”的好法官。

2014年1月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信上说:

“法律不仅仅在于条文,更在于先进的理念。如此,在实践中才不会迷失,在困难障碍前才能坚定前行的勇气。法律既应重在本土,亦应懂得吸收借鉴,如此,才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起点,并遵循普遍的规律。……当今社会,浮躁功利之气盛行。惟希今后你仍坚持对法律孜孜以求,继续探索符合法治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若能将你在我国最高法院的工作体验和回顾总结集合成文,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的最高法院,便是更好。请相信,作为一位法律老人,对你和其他法官的艰辛奋斗我都欣然关注,充满期待,并献上我衷心的祝福!”

信的落款署名,正是7年前勉励我坚守岗位的肖扬老院长。收到这封信,我既感动,又欣慰。因为老人家当年的嘱托,我们做到了;而我们所做的事,他也看到了。

如今,又是7年过去了,肖扬院长已于2019年去世,邹碧华、方金刚这些司法先驱,也先后离开了我们。但是,经过包括他们在内的一代代法律人的持续接力,我们终于“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是的,对广大法学毕业生而言,司法机关或许不是最好的就业选择。打开各种自媒体或择业攻略,上面充斥着各种顾虑:与律所或投行相比,法院会不会“事多钱少”?法官员额那么紧张,“法官梦”是不是要很久才能实现?就算考进最高法院,以后是不是也得先从基层法官做起?一旦进了法院,是不是就很难做律师了?……

从功利的角度考虑,上述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如果从更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来看,你们会发现,经过深化改革,原有的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窠臼”已被打破,“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新审判格局正在形成,禁止领导干部插手、干预案件成为不可逾越的“纪法红线”,信用惩戒让“失信人”寸步难行,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正“领跑”全球。

总之,尽管仍有一些不完美,但各位走出校门后,面对的已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佳的法治环境。说到这里,请容我做一个小广告。作为一名政法大学的毕业生,择业首选当然应是践行初心梦想的地方。“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天平在哪儿?当然在人民法院!手挥利剑的战士,一定要去炮火最集中的地方。中国哪里的纠纷最集中,当然也是人民法院!

总书记提到当代中国青年时,用了“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八个字。在这个法治盛世,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广阔的职业舞台。对毕业生而言,不确定是未知的风险,也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各种可能。青春的本质、青春的精彩,就是这千万种可能性。前行路上,你们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而拥抱、碰撞、超越不确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奇妙、愉悦、成长的旅程!走出校门,希望大家信守承诺、尊重人性、砥砺修行,做一个合格的法大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一个大写的人!

谢谢大家!祝同学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世界纵已内卷,法治不容躺平!

——在湖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蒋海松

亲爱的各位毕业生,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感谢学院给我发言的机会,再为诸位送行。生活需要仪式感,毕业典礼是最神圣的一种仪式。记得我曾在《法律与艺术》课上和某一年的毕业致辞上,把毕业比喻成一个重大法律事件。容许江郎才尽的我,再次转引一下。当然有所更新。

从刑法的角度,毕业是刑满释放或者越狱成功,你们解放了;

从民法典的角度,毕业是培养合同顺利履约,产品及时交付;

从经济法的角度,从此你们不再需要老师的“国家干预”,你的行为只被你自己所垄断;

从婚姻法的角度,是你们与学校的良缘孽缘一笔勾销,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今天算是离婚冷静期的开始;

从国际法的角度,是一群主权国家诞生,不再需要宗主国的庇护;

从法制史的角度,你在校园的真情过往从此成为中华法系一般遥远的追忆。

刚刚屈院长说了,今年最火的热词是内卷与躺平。我发言的主题打算就叫《世界纵已内卷,法治不容躺平》。

内卷加剧之下,我知道你们今年毕业难,就业也难。

据说好多北大清华博士甚至海归高知都去了街道办,据说送外卖的小哥都是硕士学历。家政学被授予法学学位,甚至真有清华大学的美女硕士做家政去了。衡水中学的孩子自嘲是“乡下土猪”,立志要拱了大城市的白菜。

其实大城市的白菜,也早就在内卷中憔悴不堪。

一些同学缺席了今天的毕业典礼,他们倒在论文答辩的屠宰场,这算是教育的内卷。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想混一混就能毕业的时代结束了。我今年组织本科答辩,督促答辩从严,结果学院第一次毙掉了三十个同学。

有同学私下送我绰号“蒋一刀”,把王文胜老师专属的杀手称号送给我。也有骂我说,他们姓蒋的历史上就是国民党反动派,是刽子手。

我们必须正视,内卷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是资源有限、竞争加剧的必然产物。

“万物皆可内卷”。你卷或者不卷,压力就在那里。汪全军老师家的小女儿本月刚出生,他就发条微信说,得树块牌子,“距离高考倒计时6570天”。

面对内卷的高压,很多人选择了躺平,网上甚至开设了《躺平学导论》,主张“躺平即是正义”。

白岩松这些青年导师义正辞严嘲弄“不会吧”。但我不想过度指责。

我首先承认,面对内卷的压力,选择躺平本属于天赋人权。

诸葛亮不就是南阳躺平之后才建功立业?

西游路上的“躺平学大师”猪八戒就比“内卷学大师”唐僧有情有趣得多。

荣誉是虚幻的,评价是别人的,但什么才是自己的?人不要活得太累。心态要放平和一些,追求卓越,但也接受平凡。渴望成功,但也包容失败。除了追捧“成功学”,更要修行“失败学”。

今年有一条新闻让我感慨。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化学硕士,他非常努力,由于实验数据不对,他拼命熬夜,却还是做不出数据,最终自嘲家里二十年养了自己这个废物,选择了自杀。

他的遗书没有指责过任何人,只是希望来生做一只小猫,不要那么累。

他的故事让我无限哀伤。

孩子,我知道你追求成功,不容许自己失败,可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比如你我,可能奋斗一生也只有平庸的宿命。

“用尽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但这样也行。

我们从少到大,一直接受着各种励志教育,“要成功”、“要超过所有人”、“要拱了大城市的白菜”,邓紫棋翻唱过一首歌,要成为“夜空里最亮的星”。但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接受失败,包容失败。

毕业典礼上总有太多豪言壮语,“此去繁花似锦,归来仍是少年”。刚刚屈院长也说了,其实你步入社会,很大可能是从月薪供不了房租的实习律师开始的。

我受托拟了一句“法行天下,不负韶华”作为毕业展板,但我知道,法治建设绝对不会多了你我这一两个司法民工,真的一下子就高奏凯歌、法行天下了。

社会不只有那些日进斗金的流量明星,如郑爽那样“一爽=1.6亿、一天=200万”,不只有那些“一个亿小目标”的财富神话,我们的社会还有无数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还有几亿人月收入少于一千元,还有多少人为了节约一毛钱两毛钱耗在拼多多上卑微地求人砍价。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真实,才有力量。

让我们拒绝无谓的内卷,让我们学会敬重平凡。

今早拍毕业照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快递小哥送来毕业鲜花,但他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坐在摩托上,充满羡慕地看着大家拍照。

困在系统内卷的外卖小哥每分每秒都在抢时间,他肯花几分钟停下来,这非常难得。

我相信,你们穿着学位服、笑靥如花的样子,一定触动了他内心美好柔软的一面。

你要知道,哪怕你最平凡的生活,也是另一些人可能终生到不了的彼岸,也值得你珍惜。

当然,我说的,躺平是天赋人权,更多讲的是个人的人生态度,少一些无谓的争斗与算计,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是讲的做人,但是做事,我也不主张完全躺平。

躺得了初一,躺不过十五。尤其是法治事业,太需要我们接力奋斗。甚至内卷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竞争无序化导致的。

要解决内卷,得落实法律上的平等权,建构有效竞争的制度,做到资源的公平分配。

借用柏林的区分,偶尔躺平,那是个体的消极自由,但为法治而奋斗,则是更有力的积极自由。

须知,世界纵已内卷,法治不容躺平!

我们法理学界有句名言:“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让人学会控制自己。”

2014年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还引用了这句话。

法治,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

中国法治之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于其中,更需冲决罗网,浴血奋战。

十几年前,跟你们一样的年龄,我毕业前还填过一首壮烈的《贺新郎·法魂》,“子规夜半犹啼苦,待吾侪,抛却头颅血。倡法治,昭日月”。

今年是建党百年华诞,学党史也要结合学校史,学院史。千年学府,“百年法学”。湖大法科的前身是时务学堂,这是近代中国的法学教育的开端之一。

当年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教员,为变法图强舍生忘死,蔡锷、林圭等学生舍命相随。

民国时期的湖大,熠熠生辉。比如,共产党创始人李达在湖大创作《法理学大纲》。当时既有当局的政治压力,还面临病痛折磨,他得了胃溃疡和坐板疮,不能落座。大热天的,他就用两条凳子架起一根扁担支撑臀部坚持写作,其坚毅不亚于古人“悬梁刺股”。

李祖荫教授参与《宪法》、《婚姻法》等重大法规的起草。民国的马叙常教授与青年毛泽东一起发起了“湖南省宪法”,黄右昌、周枏在此最早开创中国的罗马法研究。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树立了中国的法治丰碑。这是湖大法科的荣耀。

法学家拉德布鲁赫说,每一代人当写下自己的诗篇。现在到你们了。将来不管是角逐法庭的法官检察官,是口若悬河的大律师,还是默默耕耘在基层司法所的普通小兵,你们都是法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法治的长河里,你们都是闪亮的那颗星。

你们将是我们的骄傲!母校永远为你们祝福!

最后,我也不吟诗做赋了,口占四句最简单的打油诗,为各位壮行。诗曰:

“躺平一时爽,法治路正长。内卷犹无惧,恢弘创新章!”

谢谢大家!

守心常苦,拓路远行

‍——曾成钢院长在上海美术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曾成钢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七月骄阳似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举行上海美术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这是学院一年一度最隆重而庄严的时刻,也是同学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刻。今天,大家最后一次以上海美术学院学生的身份欢聚在一起,既是与过去告别,也是向未来致敬。在求学的几年里,你们苦心研学,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走向新的人生道路。在此我代表上海美术学院向各位毕业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真诚的祝愿,向付出辛勤培养的全院教职员工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亲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今天在座的各位中不仅有431名本科毕业生,178名硕士毕业生,37名博士毕业生和7名国际留学生,还有107名因去年疫情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2020届毕业生们。几年的校园生活虽然短暂,但你们为学院留下了特殊的印记。你们是2016年12月上海美术学院挂牌成立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是上海美术学院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几年间,“上美讲堂”“在地留学”等学院全新学术品牌拓宽了你们的视野,“杏林撷英”“师坛锦瑟”“春华秋实”等系列教育成果展增长了你们的见识,三届进口博览会场馆中留下你们的足迹,每日一报、在线上课成为你们大学期间独有的记忆。你们在创作中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在科研中增长了最前沿的知识,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几年中取得的优异成果。

这一切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你们对初心的坚守。守心常苦,坚守初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有苦行僧般的意志,要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就如此伟大业绩,原因就在于不忘初心。上海美术学院在百年的办学中历经艰辛,数次关闭停办,继而获得新生与发展,也是因为一批批坚守初心的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懈追求。今天即将毕业的你们何尝不是如此,几年的学习中有低谷,有失败,但正是你们苦苦的坚守,才能呈现给我们如此丰厚的毕业作品和独到见解的毕业论文。

各位同学即将走向人生新的道路。人生的每一条路都需要自己用脚步去丈量,每个人都是拓路者。拓路远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并坚持下去。在座的各位不仅是自己人生的拓路者,你我也是上海美术学院新的拓路者。6月30日学院主校区项目在宝武正式启动,三年后一座由钢铁工厂遗存蝶变而来的美术学院即将落成,这对学院和未来美术教育是具有深远意义。昨日,老一辈上美人为我们奠基打桩,今日,我们同行为上海美术学院绘就全新的蓝图。同样,我们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拓路者,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你们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的主力军和拓路先锋。

守心常苦,拓路远行。今天你们即将离开上海美术学院,与导师和同学分别。毕业就如同孩子的一次远行,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少不了一丝挂念和担心。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负重前行,不进则退的时代,也许将来就业、工作、家庭、生活等压力会让你们焦虑和彷徨,在这时候,我希望你们依然能坚守初心,踽步踏歌,就如今天一样笑对生活,笑对人生。

临别之际,我在讲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你们为人民,创作优秀时代作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来自人民、走向人民,都是人民之子,都和人民有着最深厚、最朴素的情感。希望你们在未来美术创作或工作岗位上,心怀人民,描绘人民、歌颂人民、服务人民,脚踏坚实大地,深入人民生活,反映人民风貌,努力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是希望你们为艺术,引领艺术发展风尚美术铸造灵魂,塑造人心。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发现生命与心灵的意义、感受生活与自然的美好。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创作或在工作岗位上,常怀一颗勇于批判、敢于怀疑、富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用开放的胸襟批判地继承,创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引领艺术发展新风尚。

三是希望你们为生活,提升生活品味质量当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需要去思考,未来美术和艺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归根到底讲求“实用”,新时代美术的发展一定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生活,通过美术创作、美术设计点亮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在未来工作与生活中,用美提升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用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是希望你们为城市,增强城乡审美韵味观察历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与演变都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之上的,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化都市的建设,软实力的作用更为凸显。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用艺术之美为城乡建设赋形、赋意、赋能,在体现地域特色与地方艺术美学效果的同时,为城乡居民创造喜闻乐见的情景和意境,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这不仅是上海美术学院新时代的新任务,我更希望它成为每一位从上美毕业的学子心中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美术事业贡献力量。当前,学院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在建设主校区的同时,积极规划未来学院的发展和“新海派”美术教育道路,探讨如何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这些同样需要各位同学的参与与支持。

亲爱的同学们,守心常苦,需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毅力,拓路远行,需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的雄心壮志。愿你们坚守自己的初心,勇作未来道路上的拓路者,实现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我们也会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与发展,学院永远是你们的加油站和避风港,人生路遥,我们彼此守望!

最后,祝你们青春似火,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春风得意!前途广阔似锦!只要不忘初心,梦想一定能够成真!

选择与坚守

——在北京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王‍稼‍琼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2021届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当思源碑前不断定格抛学位帽的瞬间,当毕业歌开始回响在天佑的舞台,属于同学们的毕业季,就这样如期而至。今天,大家最后一次以2021届在校生的身份欢聚在一起,既是与过去告别,也是向未来致敬。你们精研苦学、圆满完成学业,或继续深造,或开启职场人生,数载寒窗,终于走到“开花结果”的时刻。在此,我代表学校真诚地祝贺你们!并向辛勤培育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致以崇高的敬意!

校园生活虽短,却留下你们许多特殊的印记。打卡刷码、在线学习,你们为抗疫大局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你们在国庆70周年的天安门广场展现了交大学子的风采;你们在科研中增长了最前沿的知识,在实践中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还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全面的素质,面对远大前程,“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交大母校由衷地期待你们!

对母校来说,学生的毕业就是孩子的远行,满怀期望的同时,也少不了挂念和担心,你们将逐渐融入社会,社会上的一些群体特征会在你们身上体现出来。大家所处的是一个负重前行、不进则退的竞争时代,非常理解社会上许多年轻人由于生存发展压力出现焦虑、困惑和彷徨情绪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全社会长期共同的努力才行。对于我们交大学子来讲,离别之际我想有两句话讲给大家,一起共勉。

一是修炼格局,理性选择我在一位年轻人的朋友圈里看见过这么一段转载:同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眼界,站在2楼往下看,也许是一地鸡毛,登上20层高楼再看,却处处是美景,风光无限。修炼格局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修炼格局能够帮助我们遇事往高处站、往远处看,少一些纠结烦躁,多一些理性选择。大家在大学校园里收获了很多知识、掌握了许多才干,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收获就是选择能力的提高。大学中有一次次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科选择、研究方向选择,乃至未来职业规划的选择,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大家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更加成型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加丰富的知识内涵、不断扩展的视野和对社会更加全面的认识。

投身社会以后,大家可能还会面临多次职业和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特征类似,我们社会习惯的学业和职业选择也存在“潮涌现象”,就是大家都往近期收益相对好的一些专业和行业聚集,较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当前,很多热门的行业和职业日趋饱和,同时又受到人工智能等新趋势、新业态的挑战,大家所感受到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很多就是来源于这种过度同质化的竞争。我希望交大学子投身社会以后能够不断修炼格局、坚定自我认知,发现内心热爱,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发展领域。母校也愿意搭建大家终身学习和交流的桥梁,尽力帮助大家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二是知行合一,矢志坚守选择固然不易,但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日复一日地努力,哪怕暂时还看不到成功,也绝不气馁。我们现在都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如果没有历代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矢志不渝的坚守和奋斗,绝没有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强起来的辉煌历程。知行合一是交大人的精神,矢志坚守也是交大人的品格,学校“百岁院士”徐叙瑢教授为填补空白终生致力于发光学领域的研究,终于让中国发光学走向世界舞台;“全国劳动模范”、2000级硕士校友净文常,扎根雪域高原30多年,拉日铁路建设期间,他翻越雪山、走访村落、徒步勘察雅鲁藏布江峡谷200公里,终于攻克了拉日铁路建设的世界性难题。交大人在各自的领域中诠释了执着与坚守的价值。你们是交大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坚守是你们人生必需的历练,希望你们无论去往何方,都能坚守信念和选择,任凭风吹雨打,始终扎根土壤、心向阳光。

同学们,此刻我们站在操场上,未来正如眼前的这条跑道,请大家选好赛道、笃定出发,自信起跑。无论跑道上的你们近或者远、快或者慢,母校永远会为你们呐喊助威、永远是你们的加油站和避风港,人生路遥、让我们彼此守望!

最后,衷心祝愿2021届全体毕业生一帆风顺、前程似锦,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迎着电闪雷鸣振翅起航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同事、家长和朋友们:

夏日蝉鸣,荷叶悄悄爬满了五星池塘,2021届毕业生即将起航。我代表学校热烈祝贺你们!同时真诚感谢老师、家长和各界朋友,是你们的付出、支持与信任成就了又一批西浦学子。

疫情让毕业季变得意义非凡,经过新冠的洗礼,你们对不确定性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对全球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适应复杂环境有了充分的准备。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创业,相信你们会以在西浦孕育的国际视野、熏陶的素养、培养的能力、滋养的智慧,顺利融入跌宕起伏、风云多变的世界,探索和追随自己的理想,践行世界公民的担当。毕业典礼不仅是祝贺你们优异的学术成就,更是献礼你们眼界的开阔、心智的升级与人生的成长。毕业证标志着你们是经过武装的战士,学位服是你们智慧面对未来的华美战袍,我希望帽穗成为你们快速适应环境、驰骋星辰大海的闪耀勋章。

你们即将起航,犹如小溪中的一条鱼,虽路途会蜿蜒曲折,却朝向远方,你们可以畅游涟漪,等江河奔涌,任凭波涛激荡;似天空中的一只鸟,虽会遭遇阴云密布,也会洒满阳光,你们可以起舞和风,待电闪雷鸣,注定振翅翱翔。

然而更强大的德尔塔掀起另一波疫情,让人类迟迟无法走出恐惧。理念和体系的冲突日益加剧,民族怨恨此起彼伏,世界依然阴云密布,似乎全球化走向至暗时刻,人们被世界范围的焦虑所笼罩。我们该怎么办?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指出:“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严重失衡并且我们需要根本的革新。人们必须行动起来。不是他们,是你和我,各自地而又一起行动。”

在这个即将分别的人生路口,为了更好地行动起来,我特别想送你们三句话,希望它陪伴并温暖你们的征途。

我希望你们,心中有一团理想的火。想想100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生灵涂炭。但在黑暗的时代,有一群年轻人,决心把自己当做火柴,不惜燃烧自己,来唤醒沉睡的国民,点亮民族前行的道路。他们并不知道黑夜何时会消散,富强可爱的中国什么时候会到来。但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作出了最勇敢的选择,带着心中的一团火,热血洒遍荆棘,为子孙后代换来幸福。

风云激荡百年,漫漫复兴征途。这份对初心的坚守,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应当成为同学们未来漫长人生的力量源泉。不管是遇到事业的低谷、人生的失意抑或环境的限制,我都希望大家能拥有对理想的坚守,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跨越黑暗的信念。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典回应,“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西浦15年前被戏称为“一栋楼大学”,但我们有抓住全球重塑教育机遇、引领未来发展的理想,扬帆起航。一路走来,有风和日丽的拥抱,也有狂风暴雨的席卷。正是改变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初心,让西浦人,用勇敢、谋略、智慧和坚韧,不断创新和持续突破,跨越沟沟坎坎,在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倔强成长。

亲爱的同学们,越是黑暗,越彰显你们的价值,用你们的勇气点亮一根蜡烛,用你们智慧的电闪刺破黑暗,用你们的梦想帮世界互联,用你们成功的事业助世界和谐!

我期待你们,眼里有一束智慧的光。新冠疫情急剧冲击并重塑世界,人类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多变性(Changeability)(简称UACC)成为常态的社会。要改变和引领未来,首先要完成一场心智模式(Mindset)的转型,即从我们原来熟悉的相对简单和稳定时代的“心智模式”转换到能在UACC环境下生存的新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我常说的‍“和谐心智”(HeXie‍Mindset)。

和谐心智的基本逻辑是在UACC环境中,首先要形成清晰的人生和事业定位(愿景、使命),作为导航;然后分析确立特定阶段的核心目标和关键任务(和谐主题),作为指引;再坚持双重理性行动,既注重制度、流程、工具等科学体系的支持(谐则),又擅于利用政策、文化、情感等营造人文环境(和则);最后瞄准愿景,根据各阶段和谐主题持续动态优化和演进(和谐耦合)。没人拥有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和谐心智能够帮你们以未来导向的心态,融合东西方智慧,找到符合趋势和需求的每个阶段的主题,踩着时代的节拍,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具体而言,面对UACC,反而观之,居危思安,既然无法预见,何不把握住那些不变的东西。例如,学历学位日益会失去其价值,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清晰的人生定位(愿景使命),明确的兴趣以及把兴趣开发到极致的社会价值(和谐主题),较高的素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双重理性),有这样明晰的奋斗目标,你们就不会再焦虑,而是沉浸在智慧行动(动态优化和演进)的旅程中,从而使你们始终处在UACC世界的有利地位,赢得和引领未来!

我祝福你们,脚下有一条自己的路。历史一遍一遍证明,道路决定命运。面对巨变和重塑带来的机遇,世界上不缺乏努力和勤奋的人。但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初心与天赋的道路,才能摆脱内卷的浪潮、同辈的压力、世俗的眼光,真正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成就事业和自己。毕业把你们带到了人生的分叉口,选择变得更加多样,我希望你们都能以和谐心智自信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就像西浦优秀毕业生郑梦瑶坦言,“人生路百条,没必要把自己硬塞进一个模子里。”

选择和坚守一条独特的道路并非易事,需要理想与现实一次次的交手,不断地探索、思考与取舍,持续地创新、蜕变和升级。

例如,作为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面对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并在联合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的思维,用智慧探索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的道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共鸣与支持。

再如,作为教育探索和变革者的西浦,面对充满UACC的未来,视时代变迁和挑战为难得的发展机遇。15年来,不断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放弃了简单拷贝他人经验的“捷”径,选择了面向未来、融合东西方智慧、探索未来教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从研究导向的国际化专业精英教育(西浦1.0),到融合式创新创业的国际化行业精英教育(西浦2.0),再到未来导向、平台营造、技术赋能、融合共生的教育创新生态(西浦3.0),以敢于独特与引领的气概和一步步坚实的努力,把想法变成现实,成为中外合作大学的领跑者。2021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西浦成最强黑马,以年幼的身姿挺立中国内地大学前35名之列。

亲爱的同学们,该你们登场了!希望你们肩负使命,抓住世界变革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坚守初心,做一个对人类和社会有价值的人;升级心智,培育冲浪UACC的能力和智慧;砥砺前行,找到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把轻轻小船升级为巍巍巨轮,迎着惊涛骇浪起航;把稚嫩羽翼打造成坚强翅膀,迎着电闪雷鸣振翅。

祝福同学们一路成长,一生风景!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王树国在西安交大2021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老师们: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面向全球发表了重要讲话,宣告中华民族将向民族伟大复兴之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变革之中,新技术革命来临,深刻改变着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你们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征程。老师、家长、校友代表都把肺腑之言、真知灼见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大家,在他们所谈的内容之外,我想聚焦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的期待:志气、骨气和底气,谈一谈我的体会。

何为志气?志气来源于情怀,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谈不上志气。1919年,青年毛泽东26岁,他在创刊的《湘江评论》上大声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人能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因为他心中有民族、有国家,他看到了国家身处危亡之中,发自内心地呐喊。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创立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百年的辉煌历程。志气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大家都知道,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都为党的事业奉献了生命。陈乔年走上行刑场的时候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他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这是心中有家国、心中有人民。志气是贡献,是脚踏实地,为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身边何尝不是如此,西迁老前辈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渭水之滨,他们想到了自己吗?没有,他们想的是国家、民族,在他们心中国家民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这才叫志气。

骨气是什么?骨气是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没有骨气,软骨头永远挺不起民族的脊梁。自信何来?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于党的领导,源于百年的艰苦奋斗,源于今天的建设成果。当建国百年的时候,民族复兴大业将在你们手中实现,你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参与者、贡献者,应为此感到自豪,没有骨气完不成这样伟大的事业。骨气是贡献。多少人为了今天奋斗目标的实现奉献了一生,默默无闻也罢,隐姓埋名也罢,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代表,身上有我们民族的骨气,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怎么做到有底气?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很多未来科学技术发现有赖你们去完成。如果我们不能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规律,不能在发展中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何来底气之说?有底气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人、有底气的人都是有贡献的人、有底气的人都是有作为的人,无论他在什么岗位上,哪怕他是一个小小的职员、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农民,只要他有理想、信念、追求,他在岗位所作的贡献一定是大贡献。今年“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一名来自山区的教师张桂梅,培养了那么多女孩子,她心中有梦想、有追求,她知道中国的孩子不能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民族未来的复兴。一个浅显的道理铸就了辉煌的一生,这是她做人的底气。同学们,我们今天考虑的问题不能局限于中国,21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剧烈改变,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当我们真正实现民族复兴,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我们将承担更大的重任,就是引领全球走向更文明更辉煌的未来,让全世界所有的民众都能在更美好的未来生活,没有底气我们不足以承担这个目标。

所以,总书记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志气、骨气、底气,做不到这三点谈何接班人,谈何国家民族之脊梁。我们交大人有着光荣的传统,总书记来校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你们在这个关键时刻踏上了新征程,希望当你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自豪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奉献者、参与者,无愧于中华民族之传承、无愧于交大。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向中国留学生讲的那段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现在回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些话,对你们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你们是民族未来之希望,是民族之传承者,面临着很多挑战。没有志气、骨气、底气,无法应对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格局,无法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但是我坚信,你们有这个能力,因为你们的表现已经证明,爱国情怀、西迁精神已在你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有了这种情怀和精神,你们将无往不胜。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段话激励着很多年轻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革命人,他把一生献给了苏联解放事业,这种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我由衷地期待着大家,不要忘记今天,不要忘记这个伟大的时代,记住西迁老前辈,记住我们党的前辈,记住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奉献生命的前辈,记住他们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牢记住交大校训,牢牢记住总书记的嘱托,牢牢记住家国情怀,作出交大人应有的贡献。

未来属于你们,由衷祝福大家,谢谢!

最忆是善

——北大教育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致辞

教育学院院长‍ 阎凤桥

各位毕业生及其家人、各位指导教师:

下午好!

今年教育学院共有78名毕业生,1月份毕业7名,7月份毕业71名。祝贺你们顺利走过一段人生历程,即将开始新的充满期待的征程。临别之际,与大家分享我对“‍最忆是善”四个字的感受。

在心理学中研究中,有一条“遗忘曲线”,它的含义是,70%所学习到的知识会很快遗忘,另外30%会缓慢地遗忘。我做一点推测,在后30%中,或许有些只是一瞬间,却难以忘怀,甚至刻骨铭心。先讲一件我自己的亲身经历。1997年秋季的某一天,我骑自行车从北大幼儿园往位于皂君庙的家里走,后座带着二岁半刚刚上幼儿园的女儿,与往天一样,她坐在车座上不一会就睡着了,我一手扶把,一手朝后扶着她,怕她掉下来。行至双安商场附近,有一辆吉普车在我们前面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男士,问我需不需要帮助,他是担心孩子生病或者我们这样骑行太危险。这一片刻,已经过去24年,但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感念在心!去年,中国和世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每天新闻联播都报道最新变化情况,感染者已经过亿,死亡者过百万。仅仅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一些事情已经开始变得记忆模糊,对于死亡数字也开始变得麻木了,但是那些‍医护人员和普通人的善良举止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可歌可泣,永远感动着我们,这是弥合分歧与撕裂的粘合剂。

下面,我再讲一下,我曾经遇到过的几个人以及与他们相处的一些事情。第一个故事是与一对英国夫妇的交往片段。我1987年毕业分到一所高校工作,我所在的单位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育系建立了交流关系,所以我得以在1991年4月去英国交流。那时出国与今天相比大相径庭,没有现代通讯工具,每周给家里写一封信报个平安。由于囊中羞涩,还想把不多的外汇积攒下来,回国后买几大件,于是生活过得局促。赴英安顿一段时间后,社会学系Roger‍Hadely教授与我联系,说邀请我到他的家里过周末,并由他的太太Clare‍Wenger下周带我到她工作的威尔士大学Bangor分校参观交流。Clare从事老年问题研究,也是一位教授。这样的机会难得,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社会,于是我欣然同意。威尔士一派田园风光,在他们家门前的草坪上,散养着几头毛驴,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些英国人看到毛驴在世界各地负重拉物,同情它们,于是就把它们带到英国闲养起来。从中知道,英国人博爱及物。在局促生活中,遇到一些热心人,让生活有了光彩,对于善良的体会往往是处于脆弱地位人容易感受到的。1995年,我到北大读博士,也是那年,Clare来人民大学交流。我前往人大去看她。我那时已经成家,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住在丰台区的蒲黄榆四十平米的小两居室里。我邀请她和她的同事到家里看一看。她欣然同意,也许想看一看中国人的生活境况是怎样的。她按照我写下的地址,在一个周日里,坐出租车到达我家。当时,我爱人怀上了我们的孩子,快要临产,请到远方农村亲戚家的小妹来照顾坐月子。爱人挺着大肚子包饺子招待客人。小妹刚来北京还在适应过程中,加上家里接待她从未这么近地见过的外国人,就显得更加有些不知所措。Clare注意到这一点,不仅在饭间关照小妹,而且还提醒我们要多关照她。对弱者的关爱,再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冬季,我在美国访学,收到Clare从英国发来的一封信,告知我她丈夫Roger过世了。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哀悼。2004年9月我第二次访英时,没能与Clare见面,只通了一个电话。之后,拼于生计和俗务,与她联系渐渐变少。我们最后一次通邮件是2007年7月11日。她发给我的邮件大意如下:“我昨天听了一场音乐会,它让我想起很多越战期间有关反对暴力、非正义和战争的抗议歌曲与示威运动。从音乐厅出来,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抗议持续摧残我们美好世界的暴力、非正义和战争行为。今天早晨,我收到印度朋友发来的信息,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我现在给国际朋友发邮件,是想增强大家对于印度的同情。我不知道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不支持将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阻止对于不管是任何人施加的暴力。无助的忍受还会持续多久?前线战士的父母因丧失亲人而撕心裂肺。奔赴战场的年轻人常常是无奈的选择。尽你所能,去改变支持采取暴力作为解决问题办法人的心智,不管多么微不足道。”过了一些年,我按照这个邮件地址再发信联系她,信被退回。在Bangor大学网页上也没有找到她的信息。我失去了一位善良的朋友!

第二个故事是与一位美国人的交往。2000年我第二次出国访学,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Albany分校。在学习之余,认识了Alex‍Smith,一位在当地一家报社工作即将步入老年的普通美国人。与十年前去英国相比,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考虑节省外汇的事情,但是仍然遇到一些问题,一是语言障碍,二是在没有车的情况下,难以出行。针对我们遇到的问题,Alex和一些美国人主动为我们这些异乡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陪同我们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利用周末,带我们到周边参观,包括历史悠久的文理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他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以说,除了学业导师外,他是与我们一群访学者接触最多的美国人,一位朋友。2001年夏天,在我即将结束访学前,我爱人带着女儿前去探亲。为了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和认识美国,不虚度此行,Alex和他的太太Sandy为我们安排了一些活动,包括参观农场、欣赏夏季露天音乐会、到他家里做客等。他为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组织旅行团,去野营,大家穿行在山间树丛中,观赏各种植物,宿营在小湖边,泛舟在水面上,他指给我们看食人鱼。回国内后,听说有不少去Albany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都受到他的热情接待和关照。有一位来自广东的访问学者回国后身患绝症,在临终前,想见Alex一面,于是他从美国专程来了一趟中国,慰藉临终者。可惜那时我不知道他的行程,不然一定会见一面,表示一下我们的感恩之情。2019年9月3日,我从复旦大学一位朋友那里得知,他因病去世。我们全家人都感到很悲痛,我们很怀念他!

两天前看到一篇微信短文,一位德国女孩看到德国足球队在欧洲杯赛上输给了英格兰队,抱着父亲痛哭,想不到,这张照片引来足球流氓的网暴。于是有人发起为小女孩募捐500欧元的倡议,结果收到了近4万欧元的捐款。孩子的家人把全部捐款交给慈善机构用于公益事业。

各位毕业同学,你们即将走向社会,不管世界有怎样的变局,‍都要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世界是一个村落,‍不要忘记帮助过我们的人,也要尽己所能帮助需要的人。虽然在财富和能力面前难以做到人人平等,但‍在善良面前却是人人可为。不忘初心,归来仍是少年。

做百年新梦想的逐梦人

——浙大校长吴朝晖在浙江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2021届本科生同学们,

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又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杭城六月,又到了新一届求是学子与师长同学互道珍重的毕业时刻。作为校长和学长,此时看见你们身着学位服的飒爽英姿,我要首先祝贺各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向所有帮助大家成长的老师们、家长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总书记说:“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对在座的各位同学来说,在学校120周年校庆之际入学,在建党100周年华诞之时毕业,你们注定是幸运而不平凡的。在你们身上,求学梦、浙大梦和中国梦交织交汇,真理情结、求是情缘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作为新一轮学习变革的坚定先行者,你们体验了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新式办学空间,在世纪疫情的严峻考验中引领了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的时代风尚。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首批体验官,你们接受了“通专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在开环整合的全人教育中塑造了追求卓越、协同创新的核心素养。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你们涵育了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意志品质,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立下了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远大志向。

一百年前,当思想启蒙、救亡图存的迫切任务摆在中华民族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远赴欧洲勤工俭学,在对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深入考察后,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幼酷爱数学的陈建功留学归国后来到浙大任教,他与苏步青一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建立了广为称道的“陈苏学派”;浙江籍作家茅盾接任《小说月报》主编,大力倡导文学关注民生、社会等新理念……可以说,正是在这批老一辈“90后”“00后”的引领下,中国走向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在此后的三十年里,也正是这批“90后”“00后”扛起了主力军的责任担当,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让历史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文化的觉醒和科教事业的勃兴。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从历史长河看,这是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需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从时代大潮看,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国家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从全球风云看,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以更加顽强的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从创新浪潮看,这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同向偕行的伟大变革,需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范式转型、强化数字赋能。

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希望大家都能主动肩负起伟大时代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智慧、凝聚力量,以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未来三十年的青春华章,做百年新梦想的引领者和逐梦人。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四点期待。

第一,希望同学们坚持终身学习,以更加宽厚的知识打造学习型社会。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竞相涌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向未来三十年,同学们需要主动对接“知识大融通”的发展趋势,以交叉学习理念、多元学习方式认识世界、提升自我,持续增加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知识储备,努力成为引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先锋典范。

第二,希望同学们坚持创新实践,以更加卓越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校友陈薇院士第一时间率队在抗疫一线开展创新攻关,在长期的创新积累之上,仅用20天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针新冠疫苗注射。面向未来三十年,同学们需要以这样的英雄浙大人为榜样,将躬亲实践作为能力提升的不二法门,加快突破基础前沿和“卡脖子”问题,主动将高水平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中坚力量。

第三,希望同学们坚持开放合作,以更加全面的素质服务新发展格局。今年3月,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发的探究幸福与快乐源泉的论文,就是我校张岩研究员团队与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这为研发更好疗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科学指引。面向未来三十年,同学们需要像这样的跨领域、开放式团队一样,追求全球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目标辩证统一,主动适应新一轮全球化下的合作交流方式变革,积极服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努力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杰出英才。

第四,希望同学们坚持服务社会,以更加健全的人格引领高质量发展。学校能源学院熊树生教授扎根龙泉12年,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痛点,帮助龙泉发展了全国最大的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面向未来三十年,同学们需要像这样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老师学习,不断提升心性修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体察民众忧乐和现实问题中寻找人生真谛和事业方向,努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说:“人一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面向现代化强国的新梦想,未来三十年尤为关键,希望大家都能珍惜伟大时代,义无反顾地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持之以恒的知识进步、能力发展、素养提升和人格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浙大人的更大力量!

最后,祝同学们永远乐观向上、一生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做自己尊重的人

——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饶毅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的成功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

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

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完全知道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只有自己;世界上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来指导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为;而对于无神论者——也就是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怜,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不要问我如何做到,50年后返校时告诉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范文。

word该篇(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范文,全文共有5205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doc》
(多篇)高校毕业典礼致辞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