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策略方案(多篇)范文
[概述]传播策略方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传播策略论文 篇一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广告意识形态策略的两种主要方式: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和广告受众的假想主体化,剖了广告的意识形态作用机理:如何使广告角色的利益(广告主的利益)等同于广告受众的利益乃至社会或人类的利益。[关键词]广告;意识形态;策略现代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且无所不在,而且正越来越深入地进入意义生产这一领域,广告不仅仅“广而告之”产品与服务,还在指引人们购物的同时输出某些观念,给人们以意义,给人们以种种美梦和由这些美梦所标识的生活方式,并试图速成某些惯例,把消费者纳入这一“意义”框架。换言之,广告首先推介和生产利益,这些利益包括大众在消费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时获得的实际利益,还包括他们同时获得的某种“精神享受”,并把这种双重满足或通过广告词直接言说,或通过营造氛围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通过在大众媒体上的广泛传播,通过把受众建构为广告主体,使创设的某种观念化的说辞和极具诱惑力的意象推广到大众中去,竭力使之成为大众的利益和观念,在此广告完成了它的意识的制造和传播。当这一观念或意象成为大众或某一群体的自觉不自觉的观念或意象时,意识形态便发生了。正如理查特·奥曼所言:最常见的意识形态策略,就是说明这个群体的利益怎样“真的”大体上等同于社会的利益或者人类的利益。①换言之,最常见的广告意识形态策略,就是说明广告角色的利益(广告主的利益)怎样“真的”大体上等同于广告受众的利益乃至社会或人类的利益。本文试从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和广告受众的假想主体化来探讨广告颇为“成功”的意识形态策略。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游离于两种意见之间。其一,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其二,一种可能以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不存在真实与否,他将其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②以此来认识广告意识形态不无道理,因为看似虚拟的广告世界中充斥着“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广告意识形态更有其独特性。广告在它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未像现在这样进入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现实世界:功成名就、下岗待业、奋斗拼搏、甜蜜爱情,入世、申奥、伊拉克战争、文体赛事,广告为每一件产品都粘上了通向现实世界的无数链接,广告的触角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然,在广告世界中,“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并不同于阿尔都塞的相关本义,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而广告意识形态所提炼或创设的这种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则是完全有意识的,有着其明确的目的。它在提倡“送礼送健康”的新观念时,目的直指“收礼只收XXX”;它在儿子因疏忽了对父母的照顾而心怀歉疚时,借小孙女之口点题:小“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买XXX?”这种借天真的小女孩之口说出的话犹如道德拷问,质问着对父母的不够孝顺,但如此大的道德问题最后只轻轻落在了:未买XX口服液。那么根据广告逻辑,其隐含主题则是:买了XX口服液=孝顺父母。该命题似无不妥,作为受众而言,自然不会对一则广告的思维和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大加推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对老人表示关爱和孝心的途径——购买保健品。这一点非常体贴地为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老父老母而心怀歉疚的现代人找到了一条快捷方便的弥补方式。而另外一些广告则假托老人之口,从老人的角度回应了上述命题:“收礼只收XXX”,进一步证实了该命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场景:商家在商场醒目处陈设着保健品专柜,促销员的推荐进一步印证着消费者脑中的上述命题,于是,手拎包装精美的保健品拜年的行人几乎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正如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个体觉得自己在直接自由的把握现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在这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中,广告意识形态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就如波斯特所表述的:广告占据一个能指,亦即占据一个词,这个词与广告所促销的物体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关系,但却被附加到那物体上,产品本身并非首要的兴趣所在,必须在该产品上嫁接一套与该产品没有联系的意义,才能把它卖掉。③而现实世界则在广告商手中被分解成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就如那些漂浮于交流空间中的能指,它们被广告商们凭兴致任意地附着在商品上,这些被粘附在商品上丰富、泛滥的意义使得平庸的商品闪耀着炫目的光彩,而这些外在的东西由于是从传统美德和现代时尚中精选出来的而极大地迎合了受众。由于这层普遍存在着的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使现代人在快捷地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还享受着被赋予其上的精神快餐,广告场景就这样在现实世界中被皆大欢喜地呈现。广告受众的主体化:一种无实质的构想主体广告场景在现实世界中的呈现还有赖于现代广告的另一策略:把广告受众建构为主体。作为一种日趋圆熟的攻心术,现代广告的突出特征是在表象上模糊了广告主客体的界限,在把消费者作为广告对象研究和揣摩之后,通过广告中的种种代言行为和技巧,让“受众化”的广告角色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来最大程度上影响和掌控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广告画面中的言说者不再仅仅是笼统的、不明社会角色的漂亮演员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丽尤物,而是通过他们的衣着、道具、场景,以及他们在广告中的言说方式被赋予了各种身份,诸如工人、农民、教师、摄影师等职业,子女、恋人、成功白领、家庭主妇等社会角色。加上大量非职业(或非著名)演员的启用,他们普通的长相、自然或生涩的表演使身负多重社会角色的受众不自觉地从广告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在广告商其他技巧的合力作用下,对号入座。某一护肤品品牌,在其不同版本的电视广告中展示了演员、小学教师、摄影记者、年轻工人,他们的言说者包括老公老婆、老爸老妈等各种社会群体,广告角色衣着普通,长相平凡,以及在演员化妆间、工厂换衣间、小学校园等普通场合中平民化的言谈举止,一切都在昭示着受众:“他们”就是你们,你们就是“他们”。在另一则洗衣粉广告中,真正的“家庭主妇”们则成为了主角,广告采用街头或入户随机采访的形式,选择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字幕显示)采访家庭主妇,她们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并不流利、似无台词准备的语言表述,在镜头前略显拘谨的体态,更在直接地告诉受众:“她”就是你们中的一员,没准“她”还是你的亲戚朋友同事;“她”不是我们特意选用的演员,而是我们在街头采访或入户采访中的巧遇;她们是在代表你们说话,并非公司在自卖自夸。当然,广告中还有大量的脸蛋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但即使是这些星光灿烂的名流,也多被披上一层平民化的外衣,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烦恼和不满,他们(她们)头发枯黄干涩,岁月的流逝把皱纹、白发和疾病留给了他们,忙碌在外而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他们面临着工作和学业的压力、成功的希冀、失败的苦恼、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种种人间喜怒哀乐,如同我们每个人,使我们感同身受。于是,消费者从被言说的对象似乎变成了言说者,既为客体又身兼主体,他的一直处于纯粹的被说教者位置而产生的逆反甚至敌对心理渐渐消融,他们渐渐开始坚信:广告是与己相关的而不是强权的“他者”了。广告似乎在构筑一种“源自生活”又美妙无比的“现实世界”,从而让受众进一步确证其在广告情境中的主体意识。一种奇特的逻辑产生了:电视广告通过把广告主体构建为一个处于“现实世界”的具象化的“消费者”,而使得作为消费者的广告受众扮演了两种角色——广告话语的主体和客体,恰如由广告商和广告主导演的受众的“自言自语”。在此,让·波德里亚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受众既被构建为客体又被构建为主体,既是物又是上帝,于是面临着主置的不可能性,即主体根本上的无实质性。④这种“无实质性”的主体,恰似广告主手中的玩偶,假借了消费者的形象和外壳,而被填充进广告主所构造的“血肉”,如此而成的“广告主体”的各种具象依需而定,但也有其规律性的共性:一个有足够收入能自由选购产品的“主体”,一个有某种“需求”但不知如何满足的“主体”,一个消费了该产品而获得魅力或极大满足的“主体”。这样构造的主体并非没有契合人性,在马斯洛看来,人是不停地产生需要又不断地满足需求的动物,人在满足他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以后,他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被人爱和爱他人,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归属某一群体和被群体接纳和承认的需要,在一切需要被基本满足之后,他又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事业有成,渴望成功。显然,广告深谙如何激发人的潜在需要和欲望,并提供了惟一的解决之道:消费某产品。当然,如此简捷的解决之道在经过一番炫目而巧妙的修饰之后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和可笑。因为在广告中,消费“主体”不仅在消费产品,更在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精神满足:亲情、友情、恋情;孝心、爱心、诚心;成功、光荣、豪情。这有赖于广告中被依附在产品上的丰富“意义”,当大众在认可这些意义而消费产品或接纳该“意义”时,广告的意识形态便产生了,广告角色(广告主)的利益就这样变成了社会大众的利益。注释:①②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399页、12页。③④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现代语境》,商务印书馆,第154页、84页。
传播策略 篇二
关键词:受众;共情;纪录片;传播策略
共情(empathy),也被译为同理心、同感、移情等,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引入心理学领域。共情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不仅包括自我与他者形成共情的能力,也包括唤醒他者潜在共情的能力,这种唤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流过程中互动的感染力。《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出品,央视网视频中心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推出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通过拍摄记录中国人从出生、上学、长大,接着当兵、工作、结婚、进城、买房,再到相守、退休、养老、告别的12个人生重要节点,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中国人人生图鉴。纪录片拍摄团队以中国人共通的生命轨迹为主题,激发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受众产生积极共情心理,使得作品热度不断发酵,产生“二次传播”,引发了观看热潮。自开播以来,《人生第一次》在各大网络平台引发极大关注,微博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0.3亿,是2020年开年以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纪录片之一,bilibili视频网站评分更是高达9.8分,12期节目全网播放总量已超过4亿,美兰德蓝鹰指数单日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位列第一。本文基于受众共情的视角,以《人生第一次》为研究范本,尝试探究中国纪录片的共情传播发展路径,进一步彰显共情传播的重要价值,以此推动国产纪录片传播的更多可能性。
1情感连接,精准切入
情感共情指的是对他人情感状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自发与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人生第一次》实现了作品在不同人群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传播,这离不开共同的情感体验。《人生第一次》用镜头记录真实质朴的瞬间,截取了12个平凡的“第一次”,而这些第一次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正在经历着、未来也会经历的人生不同阶段,时间上如同一个完美的圆,形成生老病死的人生回环,以点概面,精准描绘出中国人最普通的生存哲学;空间上,坐标落在医院、学校、军队、养老院、城市、乡镇等不同时空,从各方位涵盖了千万普通人的一生;取材上,关注普通人的情感,记录真实又日常的生活,把平淡、温情的人生娓娓道来;拍摄上,对准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人,突出不同人物鲜活而立体的形象,着重描摹拍摄对象的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贴近大众,使受众对这些人物的情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进而建立受众与拍摄人物的情感连接,使其共同构成共情对象,在纪录片营造的氛围中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纪录片传递的价值观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上,更是用简练的标语式文案精准打入受众的情感记忆点中,前期宣传海报上选取了12个拍摄对象的背影,两两相对,分列两排,代表了从出生到年老的人生不同时期,宣传语为“初来乍到,请多关照”,这张海报使受众产生对生命伊始、人生百态的情感联想,并且精准传递出纪录片温情脉脉的基调,简洁又朗朗上口的文案引发受众观看的兴趣。纪录片每一集标题后的副标题也十分引人入胜,“第一声啼哭之前”“19秒定生死”“忘记我,也没事”等带有强烈情感共鸣的短句来自于纪录片之中,精准概括了每一集的主题内容,使受众易于产生代入感,进而联想到相似的人生节点记忆,触发相像的情感反应。《人生第一次》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并且在价值传递上具有正向的激励效应和心态指向,唤醒了受众对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体悟以及相似的人生记忆,精准把握住了目标受众,触发了受众的共情心理,传播了更有价值的人生启示,加大了受众对该纪录片的情感认可。
2选题深刻,内容为王
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就是记录真实的力量,越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越是能唤起受众类似的过往记忆,从而引发观众共情,进一步促进作品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应当强化对内容的重视程度,坚持“选题深刻,内容为王”的原则,用内容来吸引和稳固受众。从选题来看,《人生第一次》选取12个绝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涵盖人生最重要最值得纪念和珍藏的重要时刻以及社会各人群的生活百态,每一集都侧重一个群体来讲述,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比如纪录片的开篇——《出生》,导演选取了三组不同的家庭,记录了迎接孩子们第一声啼哭时父母的真实状态,生产的痛衬托出母亲的伟大,激发了人们对孕妇这一群体的关注,对母亲这一身份有了更多认同感,产生共情心理;《上班》这一集中,镜头对准了残疾人群体,展现了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和工作过程,他们和无数普通人一样,努力培训,提升工作技能,希翼能获得一份工作,有更好的生活,选取了“双十一”奋战的淘宝客服这一关联无数普通人的时间节点,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残疾人的生存现状,真实而又深刻,让观众反思自己的生活;《相守》这一集目光聚焦到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的一家小小的共享厨房,用必不可少的三餐记录着癌症病人与家属之间相守相望的故事,让观众动容的不仅是癌症病人对生活的坚守,家属对亲人的坚守,还有共享厨房老板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的默默坚守,在表现病人生活日常的同时更能打动观众的情感,用温情的生活细节丰富纪录片的内容,也带领观众进入更好的共情状态。在最后一集《告别》中由拍摄对象缓缓道来最后的台词“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完整地串联了整个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同时对“人生”这一主题点题,首尾呼应,内容设置十分巧妙,使受众情绪达到高潮。《人生第一次》用深刻的选题,引导大众留意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和人生态度,能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内容上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可以让观众反复咀嚼,同时在纪录片对象身上感受到高于人物本身的内容,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联想,提高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度和代入感,纪录片所体现的价值内涵展现了共通性的中国文化和情感,是受众情感和精神的共同映射。因此,依托内容形成的纪录片品牌持续强化其情感内涵,更具有可信度和共鸣效应,为纪录片认知、正向情感生成塑造良好口碑传播条件,促使纪录片在受众之间有效传播。
3制作精良,形式创新
在众媒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宽,想要增加受众对纪录片的情感依恋程度,纪录片的制作精良程度要不断提高,增强纪录片的视听性,不断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核,使其能够更加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形式,更好地吸引受众,使受众的个体情感发展成社会性共同情感。从《人生第一次》的拍摄手法上看,拍摄团队突破了传统纪录片采访单一对象的限制,采用多元的视角来呈现一个完整的主题,比如《买房》这一集中,采访对象从中介开始,再到买主、卖家的视角,对准不同拍摄对象,更加精准地解读了买房的涵义,交叉叙事不同人群对买房的看法,既形成内容的强烈对比,又带给观众不同角度的思考,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被拍摄对象的情感历程,更易于观众产生共情,加深观看的印象。《人生第一次》在纪录片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在片头片尾、字幕、片尾曲等环节都进行创新,以其精良的细节设计吸引受众,获取成功。片头动画运用皮影戏的效果制作出普通人的一生,表达出每一集不同的主题,动画生动流畅,制作用心,在开头就捕捉到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字幕上的创新体现在《成长》这一集故事中,这一集记录了在山区求学的初中生,他们中有一半人很有可能中断学业,但是他们用质朴的语言和纯净的心灵写下了一首首隽永的诗歌,在孩子念自己写的诗歌的同时,画面配上了孩子的手写体字幕,使画面和字幕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在呈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中构筑出关联性,触发受众心底细腻的情感。片尾曲别出心裁的选取流行歌曲《推开世界的门》,歌词“推开世界的门,我们都是站在门外的人。”颇具哲学意味,为观众推开一扇思考人生的大门。传统纪录片中配音一般作为画外音出现,通常不会展示配音演员的镜头,但《人生第一次》创新性地加入了“故事讲述人”环节,运用名人传播效应来快速塑造纪录片的知名度和好感度。采用11位实力派演员用身临其境配音的形式来丰富不同的主题,每一集片头播放讲述人对本集主题纪录片的观感和感受,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运用情感迁移心理效应,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提升纪录片的曝光的关注价值和喜爱度。
4增强交互,多元传播
传统纪录片遵循的传播逻辑是节目播出,受众观看这一单向传播路径,缺乏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环节,这可能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技术限制而不能和观众形成良好互动,那新媒体的出现就为纪录片的传播带来更多传播途径和互动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需要把握互联网平台,通过多媒介渠道联合传播;其次要关注受众需求,了解受众,尊重和满足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的情感需求,这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的重要条件;再次,在纪录片传播前、中、后期都需要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及时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调整,提高用户的参与感,满足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双向互动。《人生第一次》不仅在央视网等主流平台播出,同时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bilibili弹幕网也同步播出,多渠道进行传播,既满足了广大网络用户的观看习惯,又能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bilibili弹幕网是一个互动视频网站,在传统视频的基础上添加了与受众互动的成分。所以《人生第一次》制作团队在bilibili弹幕网增强了与受众的连接。比如根据受众需求,制作团队在纪录片播完后推出《人生第一次特别篇》,对纪录片拍摄过的人物进行视频回访,回答之前观众在视频弹幕中对人物的一些关心与疑问,真正意义上与观众产生互动。此外,《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团队开设“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微博账号,以期与观众进行多平台深度交流与互动,如开辟“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新浪微博超话,针对每一集不同主题内容对应的微博话题引起观众共鸣(你有超过十年的爱好吗”“当你打开妈妈的手机”“我是你的记忆捕手”“父母最后一次唠叨”);同时在微博上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些“彩蛋”,如总导演秦博独家揭秘幕后拍摄故事以及拍摄花絮等短视频等;在微博内容上,也常常使用问句的形式与观众互动,如“你的纸巾还管够吗?”“你心目中废纸程度五颗星的是哪集”“你爷爷奶奶最拿手的歌曲你知道吗”等等,这一系列深度的互动形式拉近了制作团队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受众产生与纪录片中人物交流的错觉,使受众在观看之余,更易理解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而引发观众共情。除此之外,微博端不仅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纪录片进行转发点评,各领域的微博大V也纷纷倾情推荐《人生第一次》,如“思想聚焦”“亭林镇无业青年”等近500名微博大V进行自发式接力传播;微信端超过1 000个顶级微信公众号大力推荐,同时在抖音平台、小红书平台不断传播,都使《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传统媒体、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实现了多端传播。《人生第一次》展现了国产纪录片年轻化、潮流化的趋势,想要巩固人文类纪录片的受众,需要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受众的情感历程一般经历从产生、巩固到发展的循环过程,所以纪录片要在各方位与受众产生共鸣与互动体验机会,形成积极的内容感受及情感认同,以此实现受众情感内涵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纪录片自主传播发展。
5结语
从受众共情角度来研究国产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同时也是在研究受众的情感需求。《人生第一次》的好评与广泛的传播度,并不只是意味着一部人文纪录片的成功,更是体现出国产纪录片内容的精品化、创作手法多元化以及牢牢把握受众情感需求的特点,为国产纪录片持续输出精品内容和主流价值观提供了优秀范例。所以结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精神需求,国产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应该多多考虑内容提升的深度和广度,以宣传主流文化为己任,着力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提升纪录片的形象和内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纪录片领域,只有输出更加优质的影像内容并着重考虑受众情感需求的传播策略,才可能使国产纪录片之路发展路径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吕艳丹。有效的品牌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8-84.
[2]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J].新闻与写作,2019(7).
[3]杨娟。《早餐中国》的共情传播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21):110-111.
[4]葛皓珺。互动视频的初步尝试及未来前景探究——以哔哩哔哩弹幕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5):59-60.
[5]闫庆琴。弹幕视频语言研究[J].现代交际,2016(21):113,112.
[6]胡红英。文博综艺类节目的创新策略分析——以《国家宝藏》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88-89,96.
传播策略 篇三
关键词:营销传播;微电影;微信;社交媒体
互联网的盛行和发展,可以说为新兴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养料,例如博客、网络杂志、TAG、WIKI、RSS等等,甚至可以说营销思维也在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的最终目标特性主要体现在差异性、沟通性、体验性和关联性等方面。
一、巧用手机移动营销与传播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手机营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大,一些国际致命的公司,例如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麦当劳、沃尔沃等就非常重视品牌的手机营销。根据数据和研究显示,手机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互动性非常之高,同时还能尽可能的降低地域限制的影响。如果将品牌特征加入到娱乐节目当中,那么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和回忆度都会大幅度提高。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显示,2013年,我国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占比69.5%,相较于2012年年底,已然下降了1.1%,有高达7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相较于2012年年底,已然上升了4%。从这组数据中不难发现,人们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来实现上网。直至如今,第一上网终端———手机的地位更加稳固。现如今,要想充分的进行品牌理念和产品的推广,务必要充分重视“微力量”的重要作用,品牌可以通过微信这种媒体渠道进行营销和传播,并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微信的功能非常之多,例如群聊、实时对讲、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短信等等,每一个微信,每一个由微信产生的二维码这就相当于VIP客户电子版,这实际上就把制作会员卡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助于实现细分营销。此外,微信的其他功能,例如实时输入状态的显示,零资费等功能,都是传统的短信沟通所无法代替的,既能够实现智能、灵活的运用,节省时间,同时也能够降低投资费用。如果微信的粉丝量超过500,可以通过官方认证来增强该微信的可信度。微信具备三个传播特点,分别是易传播性、高适应性以及低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各大企业会非常重视微信营销的主要原因,给企业的销售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二维码快拍的方式,加速了企业传播和推广业务的速度,同时也将更便捷的消费通道提供给用户,可以说微信影响成为品牌未来的主要营销模式已经势在必行。随着电子商务的飞度发展,现如今的消费主力群体主要是由80后、90后所构成,因此,各大企业在传播和营销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和应用移动互联网是当下主要发展趋势。
二、微电影营销传播特性与效果
微电影较强的感染力主要是通过其曲折动人的情节表现出来的,可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受众往往会主动传播具有较强创意的微电影。例如《老男孩》,这部微电影俘获受众的心通过一个追梦回忆就可以实现,3个月就有超过1.2亿人次的点击量,而与此同时,雪佛兰科鲁兹的广告植入也在受众的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微电影的剧情往往比较离奇,比较曲折,因此更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尤其是如果采用分段播出的形式,受众很容易因“未完待续”而持续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例如益达口香糖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种方式,通过《学艺篇》、《大叔篇》、《兄弟篇》等故事,展现了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同时又具备独立的故事情节,这对受众持续的转发和关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正是因为益达口香糖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媒体上分阶段的播出微电影广告,其反响不可同日而语,很多观众看到的版本都不同,也都不完整,因此增强他们去网络上搜索全片的好奇心,这就是微电影所带来的神奇的营销效果。此外,微电影在传播企业品牌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微电影可以将企业的文化和品牌与剧情充分的融合起来,有利于企业品牌内涵的深入展示和植入。在产品宣传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的厚度和深度凸显出来。微电影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广告传播形式,微电影的播放终端可以是上网本、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是电视平媒等,其不受设备和时间的束缚时刻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如果微电影可以将各个传播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其产品的营销效果势必会“更上一层楼”。此外,微电影的传播造势实际上也离不开观众自发的传播,只有当观众被微电影打动到或者是娱乐到,他们就会利用诸多的自媒体进行转发和分享,例如空间、微信、微博等,这种较快、较大的传播效果,是传统营销传播所无法企及的。
三、社交媒体营销模式的构建与策略
1.社交媒体营销实现的模式
首先,关系链是社交媒体营销的基础。社交媒体营销的优势主要取决于用户对其所提供信息的信任程度,而高度的信任感主要源自社交关系链,因此只有用户的社交关系链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利用,才能够将社交媒体营销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其次,营销内容需要不断增强传播动力。社交媒体营销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关系链能否有效的运用,但是要想建立目标受众与品牌之间的关系链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品牌可以考虑对用户彼此之间已经存在的关系链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信息从关系链中的某个点进行输送和注入,这样信息可以凭借关系网而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就社交媒体营销而言,营销内容不断地增强其传播动力是最重要的。最后,营销内容传播有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一旦营销内容被赋予了传播动力,那么其内容可以凭借优势资源而投入到用户的关系链当中,迅速的将信息传播出去。营销内容的传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启动方式,但是这主要取决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在电视节目中增强曝光,通过微博大号的转发,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等,甚至不惜利用水军冲上热门话题榜都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只有当营销内容具备了传播动力,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关系链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并加上关系链锁附带的信任度比较高,因此,这种内容传递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营销效果。
2.微博营销策略及成功案例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微博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因此,企业口碑营销如果将微博作为突破口,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代广告的王道就是沟通,如何跟受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成为了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热门的标签和话题成为了微博传播与营销的重要内容。微博营销注重的是多样化的内容表达方式,包括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增强相关话题的讨论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微博检索工具来实现监控产品、品牌等相关话题的目的。例如,杜蕾斯官方微博微博的创意营销,杜蕾斯的广告针对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始终保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而自从有了微博之后,这就给杜蕾斯提供了更加便利、更加快捷的传播空间。杜蕾斯对其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锤炼,从中提取出诸如幽默、时尚、安全、性感等传播的关键词。有些广告内容看起来彼此之间的关联性都不大,但是实际上却都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杜蕾斯在传播和打造其广告内容方面均有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杜蕾斯能够创造出很多的原创内容,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官方微博的最大特点。此外,杜蕾斯的传播团队也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其借助名人微博力量的策略也值得参考。
3.品牌与社交媒体的联姻
原本线性、单向的电商交流模式因为社交化营销而变得多向、网状,增强了互动性,这充分体现了品牌营销和扩散离不开口碑和社交圈的特点。2013年8月,腾讯QQ空间对小米进行的独家首发,其用户预约购买小米手机,可以通过登录腾讯QQ空间中的小米官方页面来实现购买。小米的强项实际上就是社会化营销,这一强项在小米与腾讯的合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国内第一大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其用户已经超过6亿人,其中16~35岁的人群是QQ空间的核心用户,而这些核心用户与小米手机的主力购买群体是相吻合的。因此,小米公司通过QQ空间,来进行红米手机的首发,实际上就站在了坐拥6亿用户的制高点上,可以说在社会化营销方面,这是突破新浪微博秒杀之后的新的尝试。自2013年5月21日开通小手机认证空间账号以来,其已然拥有300多万的粉丝。6月,通过认证空间账号,小米手机将12万抢购码发送到QQ空间。小米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将小米手机的成功称为“互联网+软件+硬件”,简称“铁人三项”1.0,而小米成功的另一方面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式供应链管理+社会化营销+电商渠道”,简称“铁人三项”2.0,前者注重产品体验,后者注重性价比的优化。
四、结语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多样化的品牌营销传播平台的影响和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传播平台的影响和作用,例如搜索引擎、微电影、博客、手机、APP等,媒体、名人、品牌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账户认证,并赋予这些认证的用户更多的将信息推送给粉丝的手段和方法。这一利好得到了众多品牌的广泛认可,可以说互联网营销利器,微信可以与品牌官方微博并驾齐驱。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其他媒体与互联网如何进行合作,是每一个营销者关心的问题。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必然是合作和竞争并存的局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变革,整合化、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应该对品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增强与受众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受众体验,在营销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重要作用;相信,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取得不容小觑的营销传播效果。
作者:郭献山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莲,赖新芳。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传播策略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06).
[2]曹伟。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11).
[3]胡菊芳。新媒体背景下的品牌营销传播方式[J].科技传播,2016(03).
[4]姚佩,周东宝。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象品牌传播[J].当代传播,2011(03).
[5]仲李子。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营销[J].科技视界,2013(18).
[6]戴恒栋。论新媒体时代的金融营销创新[J].财经界,2013(26).
[7]毛玉洁。百事可乐在新媒体中的品牌传播[J].商,2016(24).
传播策略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 i’ m loving 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收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但是,在人类整个文化符号系统中,目前“世界性文化符号”只占一小部分。“区域性文化符号”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在广告运作中,更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不同的文化要求、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视觉文化符号。因为只有受众所熟悉,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才能达到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心理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传达广告资讯,达到商品销售目的。这也是目前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策略。
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可充分利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如长城,黄河,剪纸,对联,福娃,门神,红灯笼等等。在这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无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日本市场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尽量顺应和利用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如在促销计划中适应日本人的“送礼和娱乐”两大主要消费习惯;在诉求方式中采用“柔性销售”代替西方式的“硬性销售”;在形象符号运用中充分考虑到日本传统赋予数字、植物、动物的独特符号意义。在香港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洞悉了香港人在“东—西方”、“传统—现代”的两极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中间形态和心理情感困境,在广告诉求中顺应并且强化了对香港本土的依恋与认同。在台湾的跨国广告公司“不仅懂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日本对于台湾的生活一审美方式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台湾人的生存境况相当关注,诸如政治敏感度、性向选择、社会治安、儿童健康、新新人类等主题均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内容”。作为全球品牌的跨国公司,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滑铁卢,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毕竟,丰田汽车“霸道”广告的教训,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和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
二、视觉符号
谈到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不能不说到“视觉语言”。当今社会已经进人视觉时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海洋所淹没。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图像社会”,成为“视觉文化”主导的社会。因此,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广告如何适应这个“读图时代”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广告信息只有依靠和公众进行视觉语言的传播和沟通,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平面广告是二度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是广告视觉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也由此分为文字传达、图形传达和色彩传达。平面广告在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必然要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广告视觉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广告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广告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图形
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除了广义的“文化符号”外,图形语言无疑成为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最为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其生理构造和大脑神经的连接关系都相同,所以人类的视觉感知方式和感知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图形语言必然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语言。我们可以不知道英语victory的含义,但当同伴向你伸出两个手指(成“v”型)你就会领会这是在祝你成功。在由文字,图形,色彩三种基本传达要素所共同建立的平面广告中,图形是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图形有“世界语”之称,它不分国家,民族,男女老少,文化深浅,语言差异,普遍被人所看懂,不同程度地了解其中的含义。好的图形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透过视觉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可以跨越地域,民族的界限以及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进行交流。究其原因,图形具有语言的本质性能,是具有说明性和说服力的语言形式。同时,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这正是图形传达优于文字传达的一个方面。它超越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无须翻译,却能实现“一图顶万言”的传播效能。
然而,我们也须看到,图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样具有“共通性”和“区域性”特点,它在广告传播中必须符合前面论述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规范,即发掘图形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共性”和“个性”。
(二)文字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的视觉符号除了图形外,还有文字和色彩两个基本的视觉要素。平面广告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文字传达和色彩传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今“读图时代”,文字对广告信息的传达功能大打折扣,图像担负起传播信息的主要作用;然而,毕竟没有达到取代文字的地步,在许多情况下,单凭图形人们仍然不易了解广告信息。因此,往往需要加上文字说明,才能赋予图片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理解和记忆。广告在面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时,笔者认为,“文字图形化”,即文字具有图形表征特点,将成为平面广告跨文化交流的主要传播策略。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在当今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跨国广告公司对受众所在地语言文化掌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广告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达到理想的广告传播效果。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跨国广告公司对广告受众所在地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文字传达可以充分借鉴和发掘当地的语言文化宝库,达到更好的融入受众心理的目的,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取得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丰田汽车在中国传播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它借用了中国传统的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巧妙的进行嫁接、组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正如图形传达所具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辨证关系一样,文字传达也可以不涉及到某民族的文化特征,也不迎合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发掘人类的共性,如在人类的生理感觉上做文章。一代广告大师雷斯为m&m巧克力糖果创造的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发,其威力依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究其原因是因为此广告几乎没有涉及到某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没有迎合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它只是从人的生理角度出发来说明自己独特的销售说辞。而这种“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美妙感觉正是全世界的消费者都需要的。
(三)色彩
色彩的运用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就远观效果而言,色彩传达更优于图形传达和文字传达。
色彩是一种感情的语言,而且是一种表达力很强的语言,它总是与一定的情绪相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一定的共性。如红色象征热烈、活泼、浪漫和火热,黄色象征光明和希望,绿色象征和平和朝气,蓝色象征宁静,智慧和深远。很多跨国的高科技企业总是用蓝色作为对外广告宣传的主色调,以此来彰显其“蓝色智慧”,并且随着产品的扩展而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可口可乐的红色伴随着可口可乐走向世界,征服了无数年轻人。因此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把握人类的对色彩感觉上的共性,然而这种“共性”只是相对的,它并不能掩盖“共性”下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忌讳,如红色让我们联想到喜庆、吉祥、生命和幸福,对红色的崇拜是中华先古图腾时代的独尊一色;然而,在西方红色却让人联想到圣餐、祭奠和危险等。日本人忌绿色,视其为不吉祥;而在西亚一些国家,绿色却受到普遍欢迎。因此,通过文化参与了解当地的文化差异,迎合当地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接受心理,充分尊重其及风俗习惯,才能取得良好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效果。
三、结语
传播策略论文 篇五
[关键词] 广告 跨文化传播 一体化 差异化 全球本土化
广告不仅推销商品和服务,而且具有文化属性。它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传播行为,不仅受一定的思想支配,还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跨国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当跨国公司为其商品和服务制作的广告面对全球市场时,也必然面对既具共性又具差异性的全球文化。一般认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包括两个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和同一国家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传播。此文的广告跨文化传播特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同时还指在特定时期、在特定活动中,同一国家内集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作的传播,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广告传播。笔者认为,可以将重大的、具有全球影响的一些活动期间的广告传播界定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一体化策略
该理论源自美国学者李维特(Levitt)。1983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提出了市场一体化策略。他认为,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使世界成为共同的市场,消费者几乎趋同的品味、需求、生活方式将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如果广告商实施市场一体化策略,集中资源,大量生产某种产品,用同一广告策略、同一品牌名称,塑造同一产品形象,就可达到很好的广告效益。
李维特的理论虽然夸大了消费者品味、需求、生活方式的趋同性,忽视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对一体化策略实施的阻碍,但如果能够准确地抓住不同文化的共性,并以这些文化共性作为产品的广告主题内容,实施一体化策略,的确能取得很好的广告效益。
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共性,即普世的价值。比如:勤劳、勇敢、善良、爱、和平、健康、安全、环保等。把它们作为广告创作策划的诉求点,能很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赢取国际市场份额。如北京站二楼的中央检票厅“2008奔向北京”艺术穹顶以不同体育项目运动员英姿为主要表现元素、以五大洲不同地域风情、建筑文化为背景,体现出健康、运动、和平的人类共同的追求,由此获得第38届莫比广告奖户外媒体金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荣获国际奖项的户外广告艺术作品。
但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一体化策略并非尽善尽美。首先,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找到与文化共性的结合点。其次,文化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错用了表现方式,将会导致文化抗阻。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全球化广告策略适用于专业化产品、高档耐用品、销售地区的文化环境大致类似的产品、目标消费者具有流劫性、不同地区的产品对本产品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要求等情况。” 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策略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法规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或大或小地存在着差异,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不同参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策略正是基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包括尊重目标国文化差异,利用目标国的文化特色,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三个内容:
1.尊重目标国文化差异。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事实,特别是当母国与目标国在历史上有过剧烈冲突、或在现实语境中正在产生剧烈冲突时,广告中的文化元素一旦被错用时,即使不是故意的,也极有可能导致目标国受众对广告的文化误读,导致母国与目标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商业活动往往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丰田汽车2003年在中国《汽车之友》杂志的“霸道”汽车平面广告的失败,对于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而言,具有典型意义。在这则广告中:“霸道”汽车霸道地驶过都市路面,一只石狮子垂首侧目,另一只石狮子则举起右爪,做敬礼状。两只石狮子之间,是“霸道,你不得不尊重”的广告语。该广告引发轩然大波,许多中国消费者强烈抗议。该广告传播的失败,就在于广告设计者无视“石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无视中日两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冲突及广告时的现实语境。“石狮子”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见证着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而2003年前后发生的中日之间围绕归属发生的事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齐齐哈尔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人等负面事件,本就已经构成了中日之间的文化冲突的现实语境,此则丰田“霸道”汽车广告此时出现,必然使中国民众心生愤怒,并强烈抵制。
2.利用目标国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目标国的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制作出体现当地文化差异的广告主题和传播方式,以获取当地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赢得市场。
法国的萨奇兄弟广告公司“嘉士伯”广告时,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针对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色,把啤酒瓶摆成不同的样式,以拉近和目标国受众的心理距离,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在尼泊尔,广告画面是瓶口顶住上框线的酒瓶,因为尼泊尔边境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澳大利亚,广告画面是一只瓶口朝下的酒瓶,因为澳大利亚人喝酒喜欢一饮而尽;在意大利,广告中的酒瓶左边垫着一个瓶盖,酒瓶呈倾斜状,因为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在列支敦士登,广告画面上仅有一个小小酒瓶,四周则是大面积的空白,因为列支敦士登是著名的袖珍国家。
3.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越是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广告,往往容易激发国际公众的兴趣和认同。当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广告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应该是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不能与目标国的文化传统相冲突。
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文学等艺术,食文化、酒文化、休闲文化等,无不散发出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成为广告创意的丰富源泉,只要广告界能够本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酌情运用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结合现代广告制作材料、技术和理念,定能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获得佳绩。如中国“信联轧钢”的形象广告成功运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特质,获得98瑞士蒙特勒国际广告节金奖。该广告应用平行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将传统的兰州拉面过程和轧钢工艺有机的互相切换,配上简洁明了的广告语――“钢铁般的面条,还是面条般的钢铁? ”表现出“信联轧钢”犹如拉面一样自如的诉求主题,从而征服了评委,赢得大奖。
差异化策略针对各国的文化环境,制作并实施不同特点的广告,能够克服市场进入的文化阻力,提高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但它也有缺点,如造成了广告资源的分散,提高了广告制作和实施的成本(相对而言,利用母国的文化特色所进行的差异化策略,对于广告成本的提高较少)。
三、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策略
正因为单纯的一体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出现了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新的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全球本土化策略。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经广告总部集中提出广告传播的指导性意见和原则,确定大体一致的广告主题和广告的基本模式,然后下达给各市场国分部,由各市场国分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制作、执行和实施。”一些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口号尽管五彩纷呈,却始终贯穿着“青春活力、尽情、尽欢、尽畅”的“世界性主题”。该“世界性主题”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文化特点来量身定做,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在春节期间向台湾投放了一则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广告:红瓦红墙的闽南式建筑,身着中国蓝色小长衫的胖男孩,从电车上跳下的归乡游子,红色巨幅上巨大的“福”字,春联,满桌的中国菜肴,在杯中泛起晶莹泡沫的可乐,亲朋好友同饮可乐的开怀。画面既弥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乡情、家庭观念,又融入了可口可乐的“世界性主题”。
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因此正确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应该从目标国文化和母国文化出发,以此为指导采取合适的策略,以求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聂艳梅: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J].广告研究,2001,(1)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传播策略方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