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范文

(作者:cokogu889时间:2024-05-18 16:30:10)

【寄语】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一

为全面实施我省科教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现就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推进农业、科技、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改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占用和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转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科教结合工作,充分认识加强农科教结合的深远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建设农业强省的跨越。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产品安全和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大省和科教大省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农科教结合新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强协同和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教育强大合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为加快转变我省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打造一批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载体,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开发和组装一批实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模式。着力建设40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县、400个科技示范村;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5万人次,重点培育35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优先解决制约我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每年筛选100项左右的主推技术,力争主推技术入户到田率达90%以上,到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45%,科技贡献率达到5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优质粮食、“双低”油菜、生猪、淡水养殖、水生蔬菜、高山蔬菜及茶叶等农业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依托华中农大、中油所、省农科院及等市州级农科院所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快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普及,加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互联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统筹安排农业科技教育的各项要素,大力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开发和创新,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运等技术开发和政策研究,重点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上形成合力。农业、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牵线搭桥,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技术开发平台,加快龙头企业技术进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综合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力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各涉农院校、科研单位和农业推广部门要密切合作,集聚力量,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与扩大示范,加快高新技术转化步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研究与应用结合,努力推进现代种业、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等具有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六)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着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队伍。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统一规划,注重将培训工作与农业重大科技研发、推广项目相结合,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拓宽培训范围,充实培训内容,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列入重点培训对象。

四、加快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基础平台

(七)加强农科教结合实体建设。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调动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及农科教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协作,努力将“百名教授进百企”、“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经理”、“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成为农科教结合的前沿阵地和示范基地。

(八)加快四级农业科技展示体系建设。加快省、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展示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功能,成为现代农业优良新品种展示基地、农村实用技术、农业高效模式的示范基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实习基地。

(九)开展农科教结合示范县建设。在全省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基础好、农技推广体系健全的县市,开展创建农科教结合示范县活动,鼓励市(州)以上的涉农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位与县(市)联合创建。通过示范县的建设,探索积累创建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构建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与国家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补充,着力开展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与推广。

五、合力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

(十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站在科教兴农和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高度,重视农科教结合工作。省农科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的调查研究,切实开展工作。要建立健全农科教结合工作制度,建立会商机制。成员单位每年年底要向省领导小组作工作汇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领导,营造农科教结合的良好环境。

(十二)明确职责。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围绕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承接科研教学单位科技成果,强化技术集成与配套,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着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承担农科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发展改革委要支持农业科技培训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财政部门要做好相关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科技部门要组织好农业重大技术协作攻关,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明确树立深入农业,根植农业,服务地方的理念,科研课题要源自实践急需,科研成果要服务于农业发展。其他部门按各自职责支持农科教结合工作。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二

【关键词】农机培训;农艺;结合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要重视农业发展,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农艺与农机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大都是延续了比较传统的种植经验,科学的农业种植、培育才会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效果,人们要充分重视科学的农艺、农机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概述农机培训与农艺关系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植知识的普及,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创新,农民逐渐了走出了过去靠牛耕田、靠天吃饭的时代,如何提升农业综合水平,实现土地稳定增产是目前农机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农耕操作,如农民播种农作物,管理农作物,对土地施肥、翻耕等工作,被称为农艺技术,而在农民管理土地、农作物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以及应用管理技术被称为农机技术[1]。农机培训是指农机工作者或者机械厂商针对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培训,使农民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农业机械,替代过去使用人工操作的行为,提高生产率,使农业增收增产。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农业的种植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业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农机培训是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前提,也是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必经之路。现如今,农民虽然拥有了很多了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往往缺乏专业人员的讲解培训,农民不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只有加大农机培训与农艺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价值,提高农艺技术,发展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

农机培训与农艺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可或缺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农机与农艺结合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民的作业效率,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机与农艺结合解放了大量的农村生产力,这些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从农村来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

2.农机培训与农艺结合的策略

2.1转变农机培训重点

近些年来,伴随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仅仅单纯培训农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相结合,实现两者之间互融,改变以往单纯培训农机技术的模式,把培训重要放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上,这样的培训才更加有活力,才能促进现代农业更好的发展。农机教师在农机培训的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培训水平是农机培训成功的关键,农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培训方式,重新整理新的课件,不但要讲解农业机械的各种使用,而且要把相应的农艺要求结合进来,让农民深刻了解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密切关系,最终实现粮食增收、增产[2]。

2.2多方共同致力农艺与农机一体化

对农机与农艺技术的培训仅仅依靠农机校是远远不够的,农机校应该建立一个农机农艺技术的交流平台,让农机农艺专家、农机农艺推广站、农机制造商以及广大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给农机农艺技术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农民虽然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农业科学知识,但是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对土地保养、粮食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农业专家要结合农民种植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机制。农机校应该组织一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团,去田间地头给农民进行培训,不再是讲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现场给农民做示范,这种做法肯定会深受农民欢迎,使农民对农机与农艺结合有更直观的认识。

2.3建立相关专职部门

农业部门要打破传统思想,建立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专职部门,邀请农机农艺专家组成部门专家团,对我国土地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体系,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首先,在相关地方进行现场试验,观察过程,确定目标,对出现的问题,专家团应该集思广益,进行严谨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其次,要根据试验结果对部门职能进行分工,要建立协调部门来确定农机农艺的工作重点、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并且组织整个项目内容的具体实施;还要有专家部门负责研究具体的农艺技术和农机配套设施,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解决,还有要高素质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农机和农艺培训,培训他们科学规范的使用农机设备,有效的结合农机和农艺,从而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2.4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现代农业的发展,单依靠普通农民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既要掌握农机知识又要掌握农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农机和农艺知识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原有的农机师,要对他们进行农艺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农艺原理,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能力,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对农机人员的工作要求,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组织专家对农民进行基础的农艺技术培训。各大院校也要针对国家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设立与农机和农艺相关的课程,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

3.结语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才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的农机化水平还不高,所以要进行农机培训,提高农机化生产水平,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节省农村劳动力,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要注意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只有让农民提高农艺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机的生产效能。所以,农机培训的重点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兰英。浅谈农机培训与农艺相结合[J].河南农业,2014,(03):173-174.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三

关键词农技推广;问题;对策;模式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这是多年实践形成的共识[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将逐步向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转变,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的技术示范与推广。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科技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2-3]。

1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益性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推广体制不畅通,运行机制不灵活[4],形成“该管的(乡镇)不想管,想管的(县区)管不着”的局面。二是推广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不稳定,乡镇农技推广仍然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危险。三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场所极为不稳,“缺钱养兵、没钱打仗、无处安身”的现实困扰着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四是农技人员断层断档、知识老化,农技推广技术落后。五是工资待遇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转行跳槽现象极为普遍。六是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严重影响推广工作的开展。

1.2市场性或公益、市场混合性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龙头企业发展缓慢,且规模较小,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二是科技、教育、供销等部门参与农技推广缺乏制度性、应用性、带动性和持续性,短期行为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科研和生产实际脱节,部分成果束之高阁,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实体功能因缺乏资金支持,带动能力弱。五是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政策不到位,与市场体制不适应,知识产权受侵犯见利忘义,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农民科技意识差,农村技术市场发育滞后。

2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从不同类型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发现,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结构、推广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资金投入、设施配置等方面,存在着与农民需求和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影响农业成果转化、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探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1 逐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

一要逐步建立以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乡镇农技站(场、所)、职业中学、成人学校、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民办农技推广组织为网络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二要逐步完善以涉农高中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农技推广机构为阵地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三要逐步建立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核心,农技推广、教育培训机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2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方式

主要创新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机制及其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传播机制、农村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机制、农民需求与市场导向机制、产业发展与系列服务机制、政府引导与公共服务机制等。探索农技推广的方式首先要更新农技推广理念,由以“技术”为主的“技术推广”观念向以“人”为主的“农业推广”观念转变;二要搞好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综合效益;三要运用教育和技术培训手段,最大限度地把需要推广的技术信息传播给农民群众;四要运用示范引导和产业集聚法宝,以看得见、学得到的示范效果引导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五要运用现代技术、管理方法和传媒手段,实时高效地传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信息[5]。

2.3创新服务主体,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

要对农技推广服务主体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坚持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的同时,加强对市场性农技推广的宏观引导和对公益、市场混合性农技推广的指导,推动科教部门、高校、院所和中介机构面向农技推广领域,实施有效对接,提供高效服务。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市场机制建设,推行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制度和绿色证书制度等现代管理制度。

2.4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各类农技推广体系高效运行

必须确保以公益性投资为主导,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改善推广费用投入结构,不断加大业务经费投入,适当提高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经费比重。科学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三资”资本(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领域。

2.5加强条件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技推广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先进的装备和推广手段,是提高农技推广水平和效益的物质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逐步配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技术工具、科学仪器设施、现代影像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特别是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逐步配齐基本装备,确保推广手段多元化和服务能力现代化。

2.6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农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法律保障

进一步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领导和法规建设。要用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理念,健全组织领导和法律法规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效果。

3农技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

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角色将逐步从主导转为引导,政府职能发挥将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和公益性服务。农技推广也不再局限于少数部门,将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院所、涉农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农技推广经验模式[6-8]。

3.1农业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很多,如农科教结合模式,以农业、科研、教育有机结合、协调运作为基础,以共同创办集行政管理、技术培训、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乡镇农科教中心为依托,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经营等全方位服务;农技推广网络模式,以农业部门所属的乡镇农业、牧医、林果等站、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专兼结合、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把技术培训、项目推广、信息服务合为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系列服务;农技110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以农业专家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农业科技入户模式,将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定位为“进步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对面的服务对象,其余农民则不作为直接服务对象,由“进步农民”去影响带动。在服务方式上,突破传统的单向技术传输,强调入户指导和双向交流。

3.2科教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政府科技、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或混合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资源,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业和农村,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如科技特派员模式,通过政府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较高科技素质的科技人才到农村,通过参与或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协会等形式,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等服务;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通过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探索城乡科技资源的对接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通道,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户户通模式,通过“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组织网”五网融合,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教育依托模式,以教育部门所属的各种学校为依托,在实行普教、职教、成教统筹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培训。

3.3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信息服务模式。这类模式是将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激励科技人员走进农村,推动科技人员、企业、推广组织、中介机构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遵循“三导”(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原则和“五一”(一位首席专家,一处科技示范园,一所培训学校,一个特色产业,一方经济效益)条件,采取“专家+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方式,探索专家入股的有偿服务机制;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以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建立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基地,实行技术承包与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相结合。

3.4农民组织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经济合作组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县总社、乡镇联社、村级分社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以增收为目标、科技为先导、产业为基础、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企业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专业技术协会模式,主要是由农村各类能人发起,以民间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为依托,有关部门参与指导,实行科技知识普及、技术人员培训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3.5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创办经济技术实体为依托,引进科研成果,联合有关部门,开发龙头产品,实行产业集中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把农业部门与其他产前、产后部门在生产、组织上联成一体,形成经济规模,提高推广效率。如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以高新技术或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组建创新型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农业关键性技术推广应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组织农民共同参与组建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生产,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其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采取多种手段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3.6其他模式

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主体通过独立或联合方式组织实施的推广服务模式。如项目依托模式,以项目开发为依托,围绕项目包含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试验、培训和推广,一般将“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和“星火计划”,和农业综合开发计划项目、扶贫项目等有机结合、统筹实施;基地依托模式,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由政府主导、专家组织,县乡、村组、农户参与,突出示范、抓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转化;专家依托模式,根据“稳定、放活”原则,鼓励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推广农业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会议展览模式,通过构建以“中国杨陵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为代表的各种农业技术与产品交流交易平台,培育各种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转化辐射载体,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经济信息传播。另外,科技信息辐射中心模式、三电合一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农技入户直通车模式等,也都是比较成功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4参考文献

[1] 赵锦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5):83-85.

[2] 马琳。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丛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11.

[3] 王征国,杨建锋,李海瑞。构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4(3):71-74.

[4] 刘东。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14-117,1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百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

[6] 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四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Creat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Union

Improv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HI Qiang

(Adult Education Central School of Longqiu Town, Gaoyou, Jiangsu 225600)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 Long Qiuzhen the Roche palaemon gravieri fish breeding and poultry raising's fast development as a background, how studied to implement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union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promotion agriculture efficiency, farmer additionally receiving.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un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roduction

随着“科教兴镇”战略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打造出了一个3亿元产业的“全国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在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示范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之后,农科教结合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实施并不断强化农科教结合,是克服农科教部门条块分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功实践。

1 构建农科教结合体系,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组织支撑

农科教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触及领域广、工作难度大,必须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相互协 调的结合体系,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先后三次充实加强了由书记或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科教的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并着力构建了以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和技术承包为主体的三大农科教结合服务体系。

一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完善罗氏沼虾养殖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吸纳科技能力较弱的实际,我镇农科教各部门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构建完善了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以这一体系为依托,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

二是以普及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为基点刷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不断探索和改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方式,围绕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设机构、配班子、办实体,组建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服务中心,使机构设置与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相配套.镇农技推广中心进行实体运作,实现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每年有2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服务,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水多项,技术推广面达到95%以上,有效地转变了生产方式,使农业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为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强化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承包体系。我镇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有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资金、物资、技术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技术承包。承包形式有参股、租赁、包村、包片等,承包范围有养殖、苗种、肥料、加工、销售等,把科技人员引向了发展市场农业的主战场,初步形成了市场牵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的技术承包体系,实践效果十分明显,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培育农科教结合载体,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有效途径

搞好农科教结合,必须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当地实际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实施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化结合,提高整体效益。近年来,龙虬镇在推进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着力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组织培育农科教结合的实施载体。

一是通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示范,着力于农科教结合的高起点。罗氏沼虾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是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 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和基地,也是农科教结合的龙头和载体。近年来,龙虬镇通过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二是通过合作组织辐射,着眼于农科教结合的新延伸。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之上的市场体系,因此,农业合作组织是能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成果辐射千家万户,延伸国内外市场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龙虬镇通过培训引导组建了罗氏沼虾协会和2个罗氏沼虾养殖合作社,以上合作组织集养殖技术交易、培训咨询服务、苗种、饲料、生产资料及成虾营销等于一身,合作社生产效益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我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程度。

3 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内涵动力

(1)农科教结合的市场化,可以有效地实现科研与生产 的对接。农科教结合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益机制,内涵包括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市场化。这几年, 龙虬镇在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农科教结合工作始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方面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着力营造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环境与机制,真正把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引向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由农科教结合部门充当媒介,通过广泛与农业科研院校取得联系,把最先进的新成果介绍和推荐给罗氏沼虾协会、合作社和经营者,找到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 加快了农业观实生产力的形成。

(2)农科教结合的民营化,可以有效地缩短农民对科技的吸纳过程。农科教结合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服务主体是农民,服务范围是农村。而农民合作组织是距离实践近、传播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生力军。龙虬镇在实施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十分注重培育和扶持科技大户,带动了罗氏沼虾协会、罗氏沼虾合作社和罗氏沼虾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通过有效发挥这些民菅经济实体在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引进推广中的作用,加快了农民对科技的吸纳速度。

(3)农科教结合的社会化,可以有效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农科教结合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组织发挥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其健康发展。我镇在实施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组织农科教各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4 转化农科教结合成果,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最终目标

龙虬镇农科教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其转化成果在于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层次,提高了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

一是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龙虬镇在不断提高虾农整体科技素质的同时,罗氏沼虾养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虾农的养殖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用“罗氏沼虾养殖看龙虬”来形容龙虬虾农的养殖水平毫不夸张.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篇五

关键词: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体系;指标体系;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44-04

Research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System

WU Yong-zhang,YANG Wen-jing,ZHOU Rong,ZHA Liang-chun,BAO Y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system are delimited the scope and direction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cing back the study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hortcomings of researches on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system wer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the methods of researches were classfied. On this basic,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which was along with was the follow-up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Key words: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dex system; content system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而要发展农业科技首先必须弄清农业科技需求,尤其是在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新科技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不断衍生出新的农业科技需求。在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把握农业科技需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就成为关键问题。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划定了农业科技需求的大体范围,规定了该领域研究的大致范畴。如果不能科学划定内容体系,后续研究也就无从开展。

目前专门探讨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的研究不多,尽管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大致地描述了他们对农业科技需求内容的界定,但大多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此外由于视角的差异,内容界定也不一致,从而限制了研究的深度。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的零散探讨进行梳理,总结出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划定的方式与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提出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

1 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的相关研究

从已报道的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没有直接研究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这一问题,只是在分析农业科技需求时隐含了对需求内容的界定。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大致可以将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的路径划分为三种。

1.1 微观操作层面路径

这种农业科技需求内容体系界定是从农民、农户视角出发,探讨个体具体的农业科技需求。如奉公等[1]较详细地划定了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内容并通过调研测定其需求强度,在研究中他们将需求内容划分为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动植物新品种技术、农产品加工与农机技术、农药农膜化肥技术等。李波等[2]为了方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了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初加工、防病防疫、农机驾驶和维修等14项农民科技需求内容。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篇六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政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机制。因此,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益,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作用

1.1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预计我国在2030年的人口高峰是16亿。因此,在积极面对逐渐减少耕地面积的事实的同时,要尽可能保障粮食供给,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农业结构优化、方式转变、设施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强化科技等方面。大量实践表明,政府扶持并不能百分百地实现粮食面积稳定的结果,年年颁布新的政策显然不具备可行性,只有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不断完善,才能够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1.2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现阶段分析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实际上很难实现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其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农业化学品投入,使水源和土壤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未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作物秸秆,严重影响大气质量;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恶化了生态环境的质量等,诸上所述的问题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生态安全产生了威胁。因此,站在建设新农村的立场上,加强研究自然资源利用技术,如土壤资源、水资源等,开发相关技术产品,如节约用地、节约用肥、节约用水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

2在新农村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2.1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步伐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想走出危机重重的困境,就需要加快改革步伐,越早改革,成本越低,风险越低。因此,应对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实行分类管理的途径与办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强化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力度,使社会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要协调好个人、单位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列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整体谋划改革过程。在统一的标准、领导和改革的要求下,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寻找切实可行的改革途径。重点改革结构设置、经费保障、债务化解、核定编制、界定职能和安置补充人员等内容,从而建立健全新的农技推广格局[1]。

2.2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快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由农村工作办公室为代表,工商、供销、财政、农业、科技和民政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当中,为充分发挥出各部门的优势,应由政府副职领导来统筹关于建立政府协调领导小组的相关事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不过分依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的服务职能。

2.3创造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滞后从国家层面来讲是缺乏制度保障的直接表现。首先,虽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规定了农民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但是没有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及法律法规等配套政策,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在日常管理中频繁出现。同时,工商部门无法登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其登记责任归属民政部门,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时其法人的实体地位形同虚设,在贷款、签订合同、产品销售等方面大多数农民都存在疑惑。其次,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对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缺乏制度性的激励和规范。最后,没有积极地调动农业企业参与到农村科技服务活动中,并缺少相关的制度激励和约束,尤其是在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放宽限制、财政支持等方面。因此,全国人大的立法步伐急需加快,使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法人资格和法人地位及早确立,使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早出台。同时,制定把科研成果转化挂钩于各类农业科研人员薪资水平的相关制度。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从事农村科技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积极调动他们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2]。

2.4增加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财政支持力度需不断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基金的成立非常必要,为了降低“雁过拔毛”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尽可能采取直接拨付的方式,确保足额的专项扶持基金并落实到位。其次,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优惠政策不仅要惠及农村专业合作组,而且要惠及其他的科技服务组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经营收入可以免去对其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最后,增强政策借贷力度。各类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客观需求使借贷“门槛”适当的放宽,重点支持科技服务组织,尤其是农民自办的科技服务组织,积极地调动底子薄、劳力少的农户参与到当中[3]。

2.5充分发挥科研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科研所及高等农业院校一直以来就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如若没有科研所及农业大学的人才支持,势必会丧失科技服务的源头。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激励性措施,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科研院所及高等农业大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开发、引进等方面,制定奖励措施,积极地鼓励在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此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战略,鼓励本地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人才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妥善地解决在本地农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同时,积极地鼓励科研院所、大学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龙头企业、科技合作社等实现多种合作模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专业化的科技服务[4]。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现阶段,尽管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转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通过政府、农民、相关组织机构、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势必会逐渐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佳,王岩鑫。流程再造: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28-5231.

[2]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1-204.

[3]原白云。河南省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08-6810.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七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30-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体制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协组织等为辅的多元化转化体制,与在这一体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有着内在的关系。表现出运行机制为一个综合系统,就有整合、动力、定向、调控和发展功能,这些功能配合的好坏就是运行机制的好坏。目前我国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有以下几种:

1 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科研、教学、推广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三大支柱。实践表明,科研、教学、推广共同进行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是一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科研、教学、推广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缺一不可。三者结合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1 以推广项目为粘合剂的合作推广形式

重点推广项目,组织由科研、教学、推广三方单位科技人员构成的协作组来共同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1.2 以生产指标为主向的集团承包形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任务要求,组织由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基层推广人员、农用物资供应部门、地方行政领导构成的承包集团,联合承包地区各年度的生产任务指标。

1.3 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联合攻关的形式

针对一些生产上的主要障碍因素,农业推广部门和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需要邀请科研、教学部门联合攻关。

1.4 推广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单位的形式

各级推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以科研、教学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技术。

1.5 以聘请顾问为主的技术咨询服务形式

农业推广部门聘请由教学、科研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顾问团,在生产关键阶段进行巡回考察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2 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技、政、物三结合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在行政领导的干预,及物资供应部门的支持下,实现政、技、物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在技、政、物三结合中,领导是关键,专业技术人员是核心,物资供应是保证。技、政、物三者有效结合将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掌控,有利于促进其他部门支持农业生产,有利于发挥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在技术上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有利于推动农业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有利于有偿服务的奖惩兑现。

3 政府、专业机构、民办机构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向着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推广工作一方面沿用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民的纵向农业推广体系,另一方面又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农民技术协会等民办机构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专业机构为技术依托,农民成为推广的积极参与者,形成了政府、专业机构和民办机构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例如,湖南阮江县自1982年首创8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来,到199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展会员450万人,涉及种植、养殖、乡镇企业、服务行业等140个专业门类。这些民办的专业协会上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下联千家万户,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逐步走农工贸一体化道路,形成农科教相结和的技术经济实体,成为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畅通渠道,对加速科技成果在农村中普及推广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我国各地兴起的民办机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单一的技术服务型

又称为技术协作开发型。它是纯粹以技术交流为宗旨,开发某一专向产业技术。如食用菌种植、庭院立体经济、养猪、养鸡、养羊等。通过会员交流技术环节,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商品质量,取得较好的效益。

3.2 专业技术经济实体

专业户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采用投资、集资等方式兴办技术经济实体,实行生产管理、经营一条龙,形成技术经济联合体或技术服务公司。这种形式既管生产技术、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又管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

3.3 商业、企业化经济联合实体型

专业户与专业技术联合体的发展,使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开始了有组织的联合经营活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例如,优质面包专用小麦生产与食品厂联系起来,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参与加工和流通,得到配套服务,促进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4 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经营咨询、经营服务相结合,为农民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这是我国农业推广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件新生事物,在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中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新生事物的内容需要不断完善,使农业推广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经营咨询是指推广人员或专家向生产单位或农民提供咨询服务,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经营服务是指推广部门在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开办经营性实体,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相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实现服务内容综合化,推广、经营一体化,技术与物资配套规范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系列化。

参考文献

[1] 张雨。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J].广东农业科学。2006(8):5-7.

[2] 侯胜鹏。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展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7-59.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八

[关键词]农机;农艺;重要性;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中国的地形问题决定了农业生产中推进机械化的难度,但是随着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农机结合条件的成熟,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方向转变。

一、农机农艺的相互关系及农机农艺结合的必要性

1.农机农艺的相互关系。在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史上,从原始农业到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探讨农艺和农机的关系,都能看到农业种植培育技术与农业生产工具之间属于相互依靠、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机械化的装备是农业种植培育的保证,农艺是农机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

2.农艺农机结合的必要性。农艺农机的联系不仅仅是技术的联系,二者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对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及整体的经济结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二、农机农艺结合的可行性以及包含的问题

1.农机农艺结合的可行性。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但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了土地产出比率以及劳动生产与资源应用效率。伴随农业机械化等级的持续提升,更加需要农机以及农艺的有效结合。再者,农艺也在经历持续的改进与优化,更新之后农艺对农业种植生产的标准要求更为精准、更加科学。较多作业生产则需要机械设备方能完成。例如,精量化的玉米播种需要精密的机具设施,方能实现种肥的有效搭配,节约农资成本投入,提升整体产量以及各类产品的综合品质,实现人畜作业无法达到的工作目标。

2.农机农艺结合包含的问题。当前,农艺农机结合阶段中包含多样性引发的农机研究开发与实践生产困难问题。同时,农机单位规模较小且松散,令农业种植管理制度更为多样化,导致农艺以及农机的分析研究无法紧密结合。再加上各类不同种类作物的生长特点千差万别,进而对农业机械设施的推广普及应用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扩充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

三、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途径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我国每年有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为1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很低。这种现象同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体制,尤其是与推广人员推广能力有关。农场职工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质量。因此,要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布局,加强基层农技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注重外延力量的培育与利用。依托当地组织机构,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和农业科技示范农户对农业科技的带动作用。

2.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支撑体系

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建立公益性推广的公共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农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等农技推广工作必须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来完成。财政预算上,农技推广业务费用与农技人员工资支出分开预算,保证农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基层农技人员积极主动学习农技新知识、实践新技术。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注重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合力机制。

3.加快农艺与农机技术推广方式转变

实现“四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即由以技术推广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宣传转变,由以数量和产量为中心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以传统技术服务型向以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型转变,由以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性技术服务转变。

四、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而耕地经营具体规模却较为有限,相同的作物位于不同方位、相同作物位于相同地区的种植手段、选择种类模式各不相同,具体的农艺制度则呈现出不规范以及不统一的问题。具体呈现为标准化等级水平较低,进而对机械应用构成了一定制约影响以及障碍问题。为此,农艺农机应全面统一,有效更新农艺制度,进而为农机作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以及可能性,扩充农机作业生产规模化、技术等级水平以及标准化程度。同时,农机应更新以往规模小、较为涣散混乱的模式,提升产业集中性,增加产品总体技术含量,进而全面为农艺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篇九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省科技厅领导也充分肯定了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希望全市广大科技特派员努力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此,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能够把科技、人才、资源、信息与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科技工作的新突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群众需求。从我市的实践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活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以来,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技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亮点。实践证明,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能够组织引导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与广大农民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能够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建立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实践。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密切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联系,成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大批科技特派员的连续下派,把聚集在各级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和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引导到农村,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引导、带动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又通过他们的引导、示范,建立健全了农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新渠道。组织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增强了他们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广大科技特派员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源泉,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创新实践的开展、创新灵感的激发都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确实抓在手上,使其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目前,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我市X个县(市、区)X多个乡(镇、街办)X多个村(居)委展开,标志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县(市、区)两级科特办要进一步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科技局、组织部、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壮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好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培训,加强科技特派员能力建设,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充电加油”,不断增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发展后劲。

二要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良性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选聘机制,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提高科技特派员素质,使科技特派员队伍逐步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农村科技大军。

要创新和完善投入机制,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保障,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要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一线创业,大胆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民、农村企业共担风险,同享成果,让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要加强相关工作的衔接和集成,促进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农村技术承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结合。

三要拓宽服务领域,更充分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拓宽农村科技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农村卫生、农民教育和综合素质、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纳入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范畴,充分发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传播先进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内容和发展空间,引导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相结合;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到全市农村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市、区)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分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并要蹲好一个示范点,培养一个先进典型,抓点带面。要确实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工作机构,保证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办公条件。要结合实际,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解除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资金,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都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尽快实施,确实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把科技项目做大做强提供帮助。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篇十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 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2] 旷宗仁、章瑾、左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篇十一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

1、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水利技术推广运行方式。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民群体的弱势性以及水利科技服务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农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基本上都隶属于政府,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水利改革政策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水利科技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

2、以国家农业水利推广机构为主与各部门相协调的机制。

在我国,乡镇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健全,人员较多,技术力量雄厚,是提供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的主力军。除此之外,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技协会等一些机构组织也在从事农村水利科技服务。这些机构一般组织结构精简、技术专业性强、对提供农村水利科技服务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它们在科技研发和服务上往往各自为政,使得力量分散、效率低下,容易造成重复研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总结经验和吸收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农业水利推广机构为主与各部门组织相协调的农村水利科技服务机制。

3、双重领导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我国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本文由收集整理领导权大于推广机构上级的业务指导权,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一般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因此,造成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过于行政化,办事效率低,只关心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不注重农村生产生活中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表现在农业水利技术推广问题上尤为明显。

4、服务内容单一。

我国现阶段所开展的农村水利科技服务一般是将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缺少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国家水利科技服务政策环境的建设,服务供给内容单一,不能提供面向自然村及单一农户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内容。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服务机构的单一设置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适应。

目前水利建设的分级管理使得国家只是主要管理跨省或大江大河的治理,跨县的由省管理,跨乡的由县管理,跨村的水利工程只能由乡镇管理。而政府农业科技管理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只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使得农村水利建设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目前的中国农村大多数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有自己的水利科技要求。而单一的科技服务机构与逐级推广机制,阻碍了新型水利科技向农户需要的方向推广。

2、服务经费的有限投入削弱了服务质量。

经济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却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1400~2000元。资金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科技服务的质量,这种状况在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经费投入上尤为明显,实际上政府对这一方面并没有专项投入。所以农业水利科技服务的经费没有保障将极大地限制和影响农业水利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服务能力低下、服务手段老化,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相关系统教育。基层农技队伍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村生产对新型农村水利科技的需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单位的硬件建设也很不足,服务手段陈旧,在农业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不能满足系统化、动态化的服务需求。

4、服务内容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农村水利科技服务需求的全程化趋势。

在基层工作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大多只能解决农户生产中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而对于需要统筹规划的村乡镇水利规划建设的把握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现今农民实际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统一调度、协同灌溉、集体抗旱防涝等农业水利科技的需要,农村水利科技的系统化全程化服务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5、服务的相关制度法规建设滞后。

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制度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但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不完善,对农村水利科技服务这样的专属领域还缺乏系统有效的制度管理。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给予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特别是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的企业、科研单位或个人以制度性规范和激励,使得丰富的社会科技资源无法进入农村水利科技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缺少政府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信贷支持等制度性扶持措施环境下,农村水利建设中所能得到的社会科技服务少之又少。

二、农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的途径

(一)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条件建设

1、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根据平台的存在状态,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平台。有形平台是指水利试验基地和技术实验室等实实在在存在,并能提供实际研究的平台;而无形平台是指水利学会组织、水利科技信息情报站、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和水利期刊等存在于网络或者书刊中的理论知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要从水利科技的创新入手,发挥并利用平台优势,促进有形平台的建设进程,培养水利人才,壮大水利研究院的发展。合理分配水利科技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等现代技术,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建立各类创新平台。

2、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科技的发明和创新需要高智商的人才,根据水利行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需求,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此外,在人才的吸引和使用方面也要科学化、合理化。根据人才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合理地安排岗位,将人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值。应明确掌握人才的发展趋势、成长规律、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规模等,建立人才档案库,对现有人才进行挖掘和利用,将开发、管理和运行,各个环节连在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

3、建设科技创新环境

根据环境的组成成分可将科技创新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物质、制度、资源和文化等明确稳定的方面,例如课题组等;而软环境是指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些因素对科技的创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科技创新中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制度是保证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的前提,市场是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和展现的场地,文化是科技创新活动氛围的助推剂。同时增加水利科技工作的经费投入。要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科技投入体系,设立专项研究推广经费,用于水利发展中重大科技项目的推广应用与研究。在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推广。积极多方争取科研、推广经费。向部、省水利部门和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申报科技项目,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对列入部、省水利部门和省、市科技部门的计划内的重点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补助;对部分技术水平高、推广前景广阔且利用自筹经费完成的水利科技项目实行后补助办法,在通过鉴定后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4、规范水利科技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实行科研立项审查与专家评估制。科研和推广项目应经科技管理部门统一立项,按规定认真编制重点项目申报书,各业务部门做好相关项目实施的指导。加强科研推广项目的前期工作,对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实行科研项目责任与合同管理制。项目承担单位定期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凡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必须列入各级科技重点项目计划,项目完成后按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予以鉴定。未经立项的项目,原则上不组织科研鉴定与评奖。逐步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招标制。对技术难度较高、经费投入较多的项目采取招标方式,加大横向协作、纵向延伸力度,充分利用社会科研力量,提高水利技术创新能力。

(二)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科技服务的重点突破

1、围绕基本农田,深入研究农田水利建设模式

一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开展了旱涝保丰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治理模式研究与推广应用。农田水系实现“三分一控”,即高低分开、水旱分开、灌排分开,控制地下水位。

二是围绕资源节约问题,开展提高建设标准、优化水系布局的农田治理模式研究与推广应用。田间工程实现“三节一便”,即节省配套、节省土地、节省用水,方便机械化作业。

三是围绕环境水利问题,开展人水和谐、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研究与推广应用。其治理目标是实现“三保一防”,即保护水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防治污染。

2、围绕灌区节水,着力研究现代化节水生态型灌区建设

一是优化渠道设计。渠道衬砌从单纯工程化混凝土化,走向生态化人文化。在衬砌方式上,采取主行水区间断护砌,护坡不护底;在线路走向上,采取曲直相兼,顺流而为,充分展示渠道流线美动态美的自然魅力和艺术效果;在断面设计上,坡式与台式相结合,单坡与复式相结合,陡坡与缓坡相结合,因渠而设,自成风格;在工艺应用上,现浇与衬砌相结合,混凝土板块与透水砖块相结合,毛面与光面相结合,网格与裸铺相结合,减糙透气,方便适用。

二是美化建筑物造型。在改造设计工程建筑物设施中,一是注重造型美,使之错落有致;二是注重线条美,使之方圆结合;三是注重色彩美,使之靓丽注目。彻底改变了水利工程“粗大笨”的形象,使水利建筑的设计更具品位。

三是靓化水利环境。工程改造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改善交通相结合,努力为城乡人民营造碧水长流、绿树常青的和谐环境。

四是信息化管理用水。研究与应用“集水期灌”的供水灌溉模式,形成了专家决策调度水量的技术模型。通过灌区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本实现了水情自动采集,水闸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并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篇十二

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适合农业高校特点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农业生产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06年建校之初,学校便以”探各国富强之源,辟农民愚暗之蒙“为宗旨,积极吸取国外办学经验,重视农业改良试验,在农林试验场内开展农,林、蚕等品种改良试验。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学校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目标,以政府、大学和基层夜技推广力量为核心,吸纳涉农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科技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合作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借助各级农技推广网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核心内容:一是依托学校专家和成果,以项目为纽带,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实现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对接,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求直接到人;二是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开展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农膜、新特优食品等新产品研发,并协助企业推广新技术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取得实效

多年来,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门办科研”的方针,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承担各类科技开发项目等多种形式,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和新品种选育,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九五”以来,学校先后与济南、泰安、济宁、东营、德州、淄博,聊城、枣庄,威海、临沂等60多个市、县(区)政府机构和省直有关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省建立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苗木花卉良种繁育,畜禽,水产养殖等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00余处。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有效整合了地方政府、学校和基层农技推广三支力量,集成三方的优势,带动当地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升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大量的优质原料,在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肥城桃是我国著名的名特优果品之一,肥城桃的栽培,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近十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肥城桃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由于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抢先早采,严重影响了肥城桃的品质和效益。为改变肥城桃生产的这一现状,2007年,学校果树专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的支持下,与当地科技部门合作,在肥城市建立精品肥城桃生产示范园,开展肥城桃精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精品示范从地下、地上两方面着手。地下部分,通过起垄栽培,增施有机肥,行间生草。埋草,袋控施肥等技术措施,研究土壤养分、根系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关系,养根壮树;地上部分,通过整形修剪,疏果套袋,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利用薄荷草和夏枯草避虫、地膜反射增光、延时采收等管理技术,提高果实品质。精品示范园的精品果率从实行精品栽培前的5%左右上升到60%~70%,由2006年的0.7~0.8元/斤,提高到2007年最高价8元/个,2008年最高价15元/个。同样的地块,2006年没实行精品栽培前仅收入8000元,实行精品栽培后2007年收入1.5万元,2008年收入2.3万元。

以项目为纽带,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技术转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与农业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8年,学校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60多项,合同金额7500多万元。

由学校科研人员历经10年艰难探索,创新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2004年许可给山东金正大集团使用,校企合作开展包膜控释肥产品的产业化开发。2006年4月,年产30万吨的包膜控释肥生产线在金正大建成投产,目前包膜控释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60万吨。在合作研发新产品的同时,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缓控释肥料的示范推广。2006年11月,双方共同组建了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12月,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控释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2007年10月,联合制订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开始实施并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11月,学校与金正大集团签订

战略合作协议,企业在学校设立院士研究基金,金正大奖学金,并将在联合申报国家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其他重大项目、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面开展新一轮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到基层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基层,到农村开展服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支持农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非常必要。

多年来,学校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相关学院,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到基层、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一方面根据地方的需求,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到地方担任科技副市(县,区)长,科技副乡(镇)长,他们在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广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学校通过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和信息需求,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农技服务,这样,科技推广工作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对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农时和农情组织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技下乡和科技支农活动,直接到农户,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2006年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百年山农百名教授建设新农村齐鲁科技行”活动,101位专家教授利用双休日时间出动219人次,行程一万多公里,带着100项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30多个作物新品种和100吨包膜控释肥、生物农药、农膜等新产品,走遍山东省17个地市,推广农业科技,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使100多个村庄、50多个企业,5000多户农民从中受益。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此,学校在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配合地方实施“星火”、“丰收”等计划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其中有县级干部培训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乡镇干部培训班,村级干部培训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等。学校成人教育于1998,1999年分别被农业部、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职业教育示范培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被中组部,人事部,夜业部批准为承担西部县级以上干部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2003年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为山东省干部培训基地。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篇十三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分析;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52-03

引言

2004―2016年连续13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农业问题,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和农业基础地位的高度关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系之一。正因为如此,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21世纪各经济学家以及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领域。其观点有:一是主张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柏振忠,2009),依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确定公共财政投入目标,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投入支持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财政的投入效率,实现现代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王炜、郭宇多、郭振,2014)。二是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王方红,2008),整合现有农业科技推广资源,鼓励和引导科研和教学人员送科技下乡,向农民面对面地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成果(周绍森、贺喜灿、罗序斌,2011)。三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知识型农民(陈志兴、楼洪兴,2005),构建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科技信息普及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一批拥有科技知识、懂得科学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刘辉、黄大金、李东辉,2005)。

一、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法规建设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农村的相关措施是密不可分的。近五年来,湖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决定(如下表所示)。2016年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为进一步落实“十三五”规划部署,湖南省发改委出台了“三个重大”专项通知:为了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准备在全省105个县市区年度计划投资90亿元以建设高标准农田364万亩和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来着重推动湖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9个农业融合发展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建设。

(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是引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技术进步,以“内涵式”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突破超级杂交稻百亩片平均亩产1 000公斤攻关的目标,并且在2014年已获得部级的验收。其次,为达到在畜禽、粮食、果蔬等产业方面的技术目标,湖南省还部署实施了生猪品种优质化、超级杂交稻、果蔬产业升级等一系列科技重大项目。此外,为建设创新型湖南,湖南省发改委提出重要的“5746”战略,即主要实施科技惠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科技工程,为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精准扶贫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经过“十二五”发展规划之后,湖南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奠定基础。根据《湖南省“十三五”农业规划》显示,2014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6%,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粮食产量超过600亿斤并且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1/6,以及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60元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3个百分点。湖南省农业结构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现在正进入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新阶段。

二、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未完善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自成体系,科研、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产应用各环节缺乏有效的协调。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政、事、企不分的情况,政府、农业科技的领导以及技术推广员没有把农民看成是农村市场经济的理性人,没有把创新推广体系纳入农村长期规划,无法反映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使得多元化推广体系难以形成(刘辉、黄大金等,2005)。另一方面,湖南省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多以单一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为主,没有形成产业链式的系统服务,导致农技推广体系产业环节发展滞后。

(二)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农业务农人员少、农民文化水平低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相应加快,大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愿意选择进城就业,不愿意返乡务农,致使农业务农人员少。据《湖南省“十三五”农业规划》显示,截至2014年湖南农民工总人数有1 707.5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比重超过40%,其中只有0.5%的人从事农业。而人口结构主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为主,老龄化趋势加强,整体素质普遍下降。与此同时,湖南总人口在“十三五”时期仍将继续增加,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农产品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严重不协调,容易导致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水平滞后和社会不安定等深层次问题。

(三)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农业科技研发的目的是激发农业科技的潜在生产能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王雅鹏、吕明等,2015)。然而,现阶段湖南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普遍偏低。一方面,现有的农业科技考评制度,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获奖情况,严重忽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程度和实际效用,使得科技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严重不协调。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权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加工、和交易平台,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成果登记、统计及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不够,数据缺乏或滞后,导致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湖南省虽是农业大省,但农业资源有限,人口压力大。一方面,由于以往政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只重视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整体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沈宏、王东升,2004)。另一方面,农民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陡坡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出现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优化路径及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内生动力,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应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来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笔者在此提出完善“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路径(如下图所示),以实现现代农业的有序、高效发展。

(一)完善“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促进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就是建立起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和社会化创业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推广服务系统(王雅鹏、吕明等,2015)。一是创建以政府部门和公共科技服务部门转化推广为主,以科研院校为研发中心,农业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科技示范大户为核心的科技推广新模式;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单位深入调研,采用“面对面”的方式,选配下乡专家,通过送科技下乡,与地方政府建立固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常下乡,以保障农技推广。

(二)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农村经济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按照不同层次进行组织实施。一是重点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鼓励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农业,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到每个县乃至每个镇都有一所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或重点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以普及农民的科技知识;三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利润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三)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多层次、多方面的转化思路,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控,促进人们树立科研成果要与实际应用相适应的理念以及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网络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解决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民、企业和成果研发人员实现科技成果供需方的有效沟通,推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与转化的市场化运作,充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它是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重要发展环节。建设现代农业应基于湖南省传统农业精华和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湖南省省情的综合效益好、可持续性强的农业生态体系(姜作培,2007)。一是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大力发展“三品”农业,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二是建立生态技术和各种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农产品监测体系,减少对粮食、水果、蔬菜和饲料等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三是加强能量转化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产品的经济增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柏振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39-41.

[2] 王炜,郭宇多,郭振。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公共财政投入的目标、结构、效率及优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116-122.

[3] 王方红。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6):98-101.

[4] 周绍森,贺喜灿,罗序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75-79.

[5] 陈志兴,楼洪兴。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05,(9):452-455.

[6] 刘辉,黄大金,李东辉。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24.

[7] 王雅鹏,吕明王,范俊楠,文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

161-167.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篇十四

1 农民素质的高低影响农技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所需的先进物资装备和技术手段,但农民有效掌握并应用这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是必需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农民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直接影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和物要素的内在积累和不断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如果物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人的要素也相应变化,只有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在生产中形成有效的物质力量。否则就无法合理地解决诸要素在结合上出现的种种矛盾或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效果。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强调推广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农村经济结构的相互制约以及推广人员的素质等,这些要素对推广的作用固然是很大,但是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者,向来都是被动地接纳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思农业推广过程,为了使推广的新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需要农民对新技术充分认可、掌握,并与当地自然、社会等各种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因此,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而推广模式、推广员素质和水平等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剂”,没有农民思想深处认同和行动的趋向,推广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对推广起决定作用的是农民,农民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把握程度决定其运用科技的能力。

农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手段上,也体现在农民所掌握的农艺流程和生产理念中,且后者更为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要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农民是农业科技成为生产力的物质载体。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 改变农民思想行为有助农技推广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是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性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在目标和内容上都充分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突出其教育属性。农业技术推广以农民为对象,以教育、培训、传播信息、咨询服务为主要手段,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和信息,改变农民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团体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脱离了教育与沟通,没有对新事物的原理、作用和使用方法进行传授,实物性农业技术推广便演化为一种商品交易,接受者对新事物不能有很好的认同与把握,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充分重视推广的教育属性,才能真正达到改变农民思想与行为、促进生产的良好作用。而忽视对农民的教育,只是向农民卖种子、苗木、农药、化肥或者生产技术,即便打着技术推广的旗号,其本质却仍是以获利为目标的商业行为,背离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因此,教育程度是实物性农业技术推广与商品交易的根本区别。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是生产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的革新技术和信息,是一种片段式、局部的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内容包含了农民生产、生活等诸方面的知识,是一种广谱、全息式的推广。科技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片段式”的推广教育,更应该重视“广谱式”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技术推广的基础,技术推广是文化教育的目标。随着农业生产由增产型向增收型转变,推广活动也正由单纯的传授农业技术向与农民有关的生产、经营、销售、决策、信息甚至家政、理财等诸方面拓展;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咨询服务和决策指导拓展。新形势下,应将推广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进行技术性项目的推广,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而且进行长期的基础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将科技推广与文化教育同时并举,才能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 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技推广的根本

要正确认识并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重视发展农村农民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效服务于“三农”。

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一种途径,农业技术推广自身的兴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与农业科技含量的切实提高,如果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能达到大专以上,那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便不再步履维艰。因此,要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科学兴农之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根本。如果只强调推广形式与手段,而忽视农民的作用,则难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事实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途径较多,农业技术推广也不是只有通过现有专业化网络体系才能实现,所有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4078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doc》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新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