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前言]小学数学说课稿共含10篇,由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以下是好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4、角是怎样组成的?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2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第3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希望这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能对你的学习与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小学数学组XX号的。
一、教材分析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二、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第4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之一,但愿能对你带来帮助。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
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每次画圆时,必须让学生说出圆心在哪里,在分析出了图案的基本构成,明确了这些基本构成的画法之后,那么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就能设计出一幅图案来,从而便于难点分散,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等分圆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小黑板上的图案便于观察、讨论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进行。
六、作业设计
P145随堂练习2、作出图示的图案(目的在于巩固等分圆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圆规,三角尺自己设计一个美丽图案。(可在全班进行评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第5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在好范文网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小学数学说课稿的精选范文。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第6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有时候找一篇范文真的好难,好范文网可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务,比如这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素材,既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活动体验 探索新知→→全课总结,系统梳理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 “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
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
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第7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编猜你正在找这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但愿你能喜欢。
【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的内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统计的插图。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实地统计的学校,这部分内容又该怎么上呢?我将教材中的盆花变成纸花,一排一排钉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数数、统计。
巩固练习中,原教材是让学生统计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对于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记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设计了几份统计表供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分析】
全班54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将送给他们红五星。
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
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几朵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引入课题,朴实自然,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例1。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让同桌学生合作在书上完成此统计图:一生数数,一生涂色。
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是怎样涂色的。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见例2)
【通过数数、涂色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操作过程。“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教学例2。
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欢红色的学猫叫,喜欢黄色的学狗叫,喜欢蓝色的学公鸡叫,喜欢紫色的学青蛙叫。
师:小朋友们都在叫,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意见:
1。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2。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3。在喜欢的颜色下画“正”……
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10人一组。)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比比哪种方法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
学生各自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统计,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汇报。
师小结:例2的统计图中有数字表示,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目来,比例1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通过学生说喜欢的颜色,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学动物叫声,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中的统计。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数。
2。全班各条街所住同学人数。
3。我校各班争夺红旗班、雏鹰奖章的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红五星情况作一统计、评比。(结合课堂评估再次让学生感受统计在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第8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这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为好范文网注册会员推荐,欢迎你来一起分享原创精品文档。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第9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请仔细阅读这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也可以参考它的写法与格式。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第10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怎么写?小学数学说课稿的格式怎么样?请参考本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好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10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