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范文
第1篇: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明确:
(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
(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拉贝日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第2篇: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好范文网的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2、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3、体会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2、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探究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体会新闻中作者的感情。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视频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
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
三、展示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四、合作探究及成果展示
设置问题分小组探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规范小组成果展示的内容及语言形式)
问题一:文章是如何突破“零度写作”的?(避开新闻事实的客观再现,写了什么) 预设展示内容: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2)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参观者的见闻和感受。
A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展示图片】
B那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分别感到茫然——浑身发抖——惊恐万分、叫不出来——庆幸——窒息
——够了。(感情的由弱渐强)
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作者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问题二: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补充资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预设展示内容: 细节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细节二: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