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范文
【引言】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五、课文问题设计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
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点出来)
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之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感知文章结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你认为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几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可)
六、常考点梳理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6、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8、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0、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1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1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1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1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读六朝文字,最能领略古人文字华美之妙。如这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晚年幽栖山林时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全文仅68个字,用简洁的语言,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摹出南方水木之清华,杂以骈俪之句,文辞清新隽永,语言精练生动,写景寄情,神气飞越,音调铿锵,节奏鲜明,兼有诗的冥想、画的色彩和音乐的节奏,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吟咏再三,爱不释手。
近人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世说新语》记:桓子野每至山水佳处,辙乎奈何?这样的观感出现在魏晋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时人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深入山水,寄情登览,成为一时文人的风尚。
《世说新语》载王子敬云: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魏晋文人,引山水为知己,并以其审美的眼光、富艳的才华,精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异常生动新鲜的状貌,于是山水诗与山水小品乃大行其道。其中一些尺牍小品,描写山水声色之美,用骈句以壮其势,用散句以畅其气,骈散兼备,气势生动。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尺牍小品,能够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讲求对偶,追求声色,简淡清新,文风隽永,可以和谢康乐的山水诗媲美。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好读书,喜道术,爱山水。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遇有朝廷大事,经常向其咨询,时人号为山中宰相。齐高帝曾写信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诗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溢于言表。
凡一篇作品能够流传久远,必有其过人之处。清人所著《论文偶记》论文字之精妙,曾下一断语云:文章到精妙处,便一字不可移易。陶公此篇短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也是无一字不精妙,无一句不用奇。全文用对照法,将高峰与清流相对,将五色的石壁与四时的林竹相对,将晓雾与夕日、猿鸟与沉鳞相对,无一字一语不曲折。文字虽不奢华,却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使山水之间的一股空灵之气、声色之美跳脱而出,有声可寻,扑面而来,爽人眼目,称得上是写山水景致的圣手。
古人小品文字一首一尾,往往最堪玩味。本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感慨始。煞尾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收束全篇,以感慨终。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却定然是惨淡经营、精心雕琢所得。想陶公游罢山水、写罢此文之时,也要像我等这般掷笔叹一声:文字岂可废雕琢?至于是清雕还是浊雕,巧雕抑或拙雕,就看作者的本事与造化了。
《答谢中书书》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