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企业的本质安全范文
如何抓好企业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要从源头抓起,只有从影响安全的源头抓起。抓源头安全,就是抓系统各方面、各环节的安全。对企业来说,涉及员工、装置设备、原材料、规章制度、环境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实践证明,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安全;用科学的管理指导安全;用科学手段强化安全,完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到常抓不懈。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和谐统一,确保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环境零事故。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安全目标。
事故致因理论表明,只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体系,确保人、设备、环境质量才是实现安全本质化的关键。
一是强化设备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是指设备本身所具备的安全指数。设备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的本质安全主要起始于设备的安全系数,即利用设备本身构造的安全性和运行的适应性,防止事故的发生。设备本质安全必须从设备的设计抓起,要通过不断改进,杜绝因设备本身故障可能导致的事故,保护作业人员不受伤害。同时,必须不断改进防护器具、安全报警装置等防护装置。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必须从设备的购置及管理上充分考虑到使用设备应具有较完善的防护功能,以保证设备和系统能够在规定的运转周期内安全、稳定、正常地运行,并且自始至终都处于受控状态。
二是实现人员本质安全。人员本质安全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核心,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方面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本质安全型企业要求员工能够达到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具备自主安全理念、足够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下,能够熟练地控制各种环节安全运行,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故障及意外情况;通过安全教育,实现员工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同时提高职工的政策法制观念、安全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本质型的安全员工”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趋近的动态目标,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安全员工。没有制度的约束,驾驶员就不会自觉地两小时一休息,操作员工就不会按章操作,塑造一个“本质型的安全员工”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随着企业生产发展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以驾驶员为例,如果没有交警及厂属管理部门及时严肃的处罚,在车速问题上他就会继续违章行驶,从而造成隐患。安全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理论宣传,而应从理念、制度、技术手段、物质投入、现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立体性的培育,否则,这种文化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安全生产力。试想,如果没有先进的汽车行驶自动记录系统,我们就不能及时发现驾驶员的车速超限问题。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是手段,“塑造本质型安全员工”才是其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一切培育工作都要为实现这个目的服务,这实际上也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与体现。
本质安全人员管理的核心还在管理层,首先必须对管理者加强培训。生产中的管理者如同国家的执法者,要做到规范、公平、公正管理,安全生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在安全问题上要做到与各级管理者四个联系,即,责任上联系,分配上联系,教培上联系,考核上联系。我们所说的塑造,首先要塑造的就是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塑造是全部塑造工作的关键环节,管理者是塑造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才是对员工的塑造。“本质型的安全员工”既包括操作者,也包括管理者;既包括普通员工,也包括各级领导,我们所应塑造的应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人。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安全意识,违章指挥事件层出不群,何以要员工成为“本质安全型的员工”?安全工作是全员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孔子曰:先之劳之,无倦。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工作并带头抓好,永不懈怠。只有每位员工全身心投入,企业才会形成全员抓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是确保环境本质安全。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时间环境、物理化学环境、自然环境和作业现场环境。环境要符合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实现空间环境的本质安全,应保证企业的生产空间、平面布置和各种安全卫生设施、道路等都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实现时间环境的本质安全,必须做到按照设备使用说明和设备定期试验报告,来决定设备的修理和更新。同时必须遵守劳动法,使人员在体力能承受的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工作;实现物理化学环境本质安全,就要以国家标准作为管理依据,对采光、通风、温湿度、噪声、粉尘及有毒有害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实现自然环境本质安全,就是要提高装置的抗灾防灾能力,搞好事故灾害的应急预防对策的组织落实。
四是实现管理本质安全。安全管理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控制,使其符合安全生产规范,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管理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当前,安全管理要从传统的问题发生型管理逐渐转向现代的问题发现型管理。为此,必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做到超前预防。安全性评价(包括安全预评价及安全评价)就是一种预防性的手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所谓安全性评价,就是采用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确认系统中危险因素的存在,并根据其形成事故的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系统安全的过程评定或全面评定。也可以这样说,安全性评价就是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性评价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自我诊断的手段,是掌握企业事故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提高反事故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控制事故的一个重要途径。安全性评价贵在真实。为此,对于定量指标,要尽量采集规范化的真实数据。而对于不能定量化的定性指标,可由专家组成评价小组,以问卷调查、实物抽检、现场测试等方式收集信息,再根据评估规则打分,然后得出相对量化的评价,从而为企业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