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
[说明]大班数学说课稿共含7篇,由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大班数学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一、说教材:
6的组成是基于5以内的组成之上的。我利用6朵花出现的不同特征,将6朵花分为两份,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能力,一方面也总结出6的5种分法。在这一阶段孩子初步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由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借助于孩子操作图片进行教学,为孩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活动的一些要求我将本次的目标设为以下几条: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6的5种不同的分法。
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花的不同特征给花分类,知道每一次都要合起来在分。
四、教学过程
一、给花朵分类
在幼儿的观察中认识6朵花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一部分的两种特点给6朵花进行分类。分的时候教师要讲明白是将6朵花按两种特点分完了再合起来,然后再分。在操作过程中我让孩子将分好的结果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的操作才有总结性的分析。在交流的时候也能通过自己的记录纸验证自己操作过程的正误。
二、花转换成点
由分好的花转换为点,这个过程是将实物概括为数字的一个辅助,由实物过渡到对应量的点最后到数字孩子们在这样的思路中更容易理解6的分合式是怎么样演变过来的。
三、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点到数字对于孩子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孩子的兴趣也被调了起来。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轻易地总结出6的分合。
四、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孩子们从2的分合一直学到到6的分合,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规律只有少数部分孩子能察觉。为了让孩子在写分合式的时候更方便,教师让孩子观察数字间存在的规律,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分合式左右两个数字位置互换总和不变。孩子们在观察中提高了探索数字间规律的兴趣。
五、游戏
游戏是用轻松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巩固。教师将6朵花藏掉几朵孩子根据出示的花的数量说出具体藏掉的朵数,这是已知总数和分数算出另一个分数的数学推理。孩子们在游戏中心情愉快,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教案:
6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花的不同特点如:经脉、花瓣、颜色、大小、叶子的不同给花分类,注意每次分的时候要把整个一起分。
2、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组成的规律,知道6有5种分法,在写的时候按照数字排序可以减少分法的遗漏。
3、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探索数字的规律。
活动准备:
花朵大图和小图、分类的大图和小图、点子图、每人两个盘子、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朵
教师直接提问:我手里有什么?有几朵花?
他们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标记图。
师:6朵花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根据这6朵花数一数每一种花有几朵,把6朵花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二、幼儿操作
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每人取一份花朵根据纸上的标记记录下每种花有几朵。
三、交流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根据花的花瓣分有…朵是圆形的,有…朵是三角形的。
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的标记上。
四、花转换成点
1、出示由点表示的分合式
师:如果我用6个点表示6朵花,那么6朵花中分出来的1朵圆花瓣的花和5朵三角形花瓣的花怎么来表示呢?
2、幼儿上来继续填写
3、幼儿一起读一读:“6个点可以分成1个点和5个点……”。
五、用数字列出分合式
1、师:如果我用数字6表示6个点,那么接下去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分出来的点呢?
幼儿上黑板写一写,引导幼儿一起读一读。
2、数数6有几种分法。
六、总结分合式中的规律
师:我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写好的6的分合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是12345,54321。
两个部分数有交换的现象。
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
我手里有6朵花,现在我藏掉几朵花,你们猜猜我藏掉几朵花。
小朋友根据6的分合说出答案。
游戏多次进行。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玩玩这个游戏。
第2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这篇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说教材:
守恒包括数的守恒、长度守恒、液量守恒、物质守恒、面积守恒、质量守恒、容积守恒等。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形状、一定的大小和长度等特征。守恒概念在数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影响着其他相关概念的学习。守恒概念的发展,有助于儿童运用逻辑思考来进行数学与自然科学。为使幼儿能对数量守恒进一步的感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大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益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
本节活动中数量守恒是以10以内数的守恒,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数的守恒,通过自身的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现象。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数的守恒,使幼儿对数的守恒有初步的概念。数的守恒是指物体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数目与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及排列疏密没有关系。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精神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 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形状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 会用目测、点数、群数等方法判断两组及以上物体。
3. 知道遇事不急于下结论。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形状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难点是会用目测、点数、群数等方法判断两组及以上物体。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如下:
1. 紫色、蓝色彩纸各5张
2. 两组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花各7个
3. 两组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手工雪花各9个
4. 幼儿人手操作盒一份,共16份 (10以内数卡4套及圆形圈、积木、雪花片等材料颜色大小不一各一份)
五、说教学策略:
1、教法:在本节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我运用了发现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发现法。皮亚杰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本次活动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具有一定知识经验这一特点,引导幼儿在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中进行探索,从而正确感知10以内数的守恒,体验发现的乐趣。操作法。在感知物体不受颜色、大小、排列形式等影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了操作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知识,而且每次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有目的的探索中发现和巩固。
2、学法:我根据活动设计:运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观察物体的不同过程中,幼儿通过目测、点数、群数的方法,幼儿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 分享式学习的方法。小组操作的过程中,同伴作用的激励,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也必将带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六、说活动过程:
《纲要》中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点数,体验数的守恒
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法,幼儿采用的学法是动手操作法、比较法。(通过出示两种不同颜色彩纸)让幼儿数一数、比一比、彩纸颜色不同,但是数量是一样的。
环节二:通过目测,体验数的守恒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采用直观教学法,幼儿采用的学法是观察法、比较法。(通过出示两组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手工花)让幼儿在目测、点数的过程中感知颜色不同、大小不同,但是他们的数量是一样的。
环节三:通过目测、点数,体验数的守恒
这个环节里主要是采用直观教学法,幼儿学法是观察法、比较法。(通过两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排列顺序的手工雪花)引导幼儿在点数、目测、比较的过程中感知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排列形式不同,但是他们的数量也是一样的。
环节四:通过幼儿操作,再次感知10以内物体数量的守恒
最后,孩子们在操作游戏中比比、玩玩,结束了本节活动。
七、说教学评价:
本节活动中注重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这个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形成性评价,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整个活动以手工纸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对颜色、大小、摆放方式、外形特征等几方面的比较和理解,理解数量守恒。在每一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形成了阶段性评价,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活动,形成了总结性评价。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要。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性,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活动中,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而是以启发引导为主,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寻求答案,调动了幼儿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达到活动目标。活动时材料准备充分,人手一份,保证了人人都能操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生涩的概念生动地进入了幼儿的大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本文是好范文网的网友推荐,并由本站编辑整理的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仅供写作参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熊妈妈,几点了》它是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第二课时的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认识单、双数是幼儿园大班幼儿上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之一,它来源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领域。我发现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对单、双数的掌握还存在个别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我们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2、目标定位:
以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判断能力。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作证明10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根据单双数的排序规律,成功地解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为了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实物教具、磁性黑板、胸卡、头饰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序数、相邻数等。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幼儿通过听数做反应,复习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我以可爱、笨拙的熊妈妈形象吸引幼儿游戏的兴趣,边和他们玩“熊妈妈,几点了”的游戏,边进入教室:当熊妈妈说到“天黑了”的时候,幼儿回位坐好。愉快的游戏氛围给整个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游戏引入课题,提出新的游戏规则:当熊妈妈说单数时它会回头,这时幼儿站好不动;当说到双数时,熊妈妈不回头,幼儿可以自由活动。新游戏开始,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游戏后请个别幼儿操作数字和实物来证明10以内的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二)幼儿通过观察数并用肢体动作表现10以内的单、双数。
皮亚杰在认知学说中提山:“幼儿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概念,思维变得灵活,能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游戏由浅入深:当幼儿问几点时,熊妈妈不回答,只出示数字让大家判断:看到单数,就独自站好不动,看到双数,就找一个同伴相抱。这个游戏是活动的重点环节,它让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单、双数的不同之处。游戏的难度加入了,趣味性也更浓厚了,好奇、好动是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的游戏使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的白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并清楚、正确地表述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幼儿就能真正地掌握单数、双数了。于是,老师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反扣在黑板上。游戏由易到难地请幼儿操作数字:
(1)谁能翻出所有的单数?准能翻出所有的双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归纳出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教师再次把数字反扣在黑板土:请幼儿翻出最小的单数;最人的单数:最小的双数;比2大的双数;2的大隔壁邻居;翻出6的小隔壁邻居:从1——10还有哪些数字没有翻出来,它是几?是单数还是双数呢??(难点一个个的被攻破,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巩固单、双数。
音乐游戏《伦敦桥》的欢快气氛可以使本次数学活动达到新的高潮。请来到的所有单数宝宝到前面站好,请最大的单数和最小的单数宝宝搭桥,游戏开始,捉到一个数字宝宝就要请它的'人、小隔壁邻居来救它,游戏继续进行。
请今天来到的所有双数宝宝到前面站,游戏玩法如上所示。
结束环节:熊妈妈和大家玩了这么多游戏,它要带着数字宝宝们(全体幼儿)去数学王国认识更多的朋友……本次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游戏使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让孩于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第4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本站编辑推荐:大班数学说课稿的写法,请参考本页面的所有内容,也可以通过搜索找到更多相关内容。
一、说教材
在一次"报名小站"活动中,幼儿从1开始报数一直到40,为了配合接下来的律动表演,扩大活动空间,我说:"请单数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问我:"老师,什么是单数?"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而认识单双数是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的数学内容之一,数学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枯燥乏味,影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认识单双数的活动内容,确立了基本目标:
1、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思考、归纳及探索能力;
3、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在亲身操作中,能掌握10以内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难点是:幼儿能根据排序规律,归纳出20以内单双数的排列规律。
我班幼儿的求知欲特别旺盛,为了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我准备了以下材料:恐龙10个、布袋一个、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跳格子1—20两套、数字卡1—20、教师示范图片一张。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恐龙是幼儿喜欢谈论的话题,而我班正进行恐龙这一主题,所以让幼儿为小恐龙两个一组排队时,孩子们非常踊跃,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志愿加入到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我还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小动物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准备了许多小动物卡片,让幼儿给小动物两个两个排队,从而发现有的动物找到了朋友(2个小动物一对),有的没有找到朋友(单出来一个)。这样使幼儿大胆、主动地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获得单双数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我班幼儿有过探究螃蟹、汽车、超市的经验,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以鼓励为主,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是一个单出来,一个组成对,一个单出来……接着,我又提供数卡和20个圆点卡,请幼儿找出20以内的单双数。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先认识单双数,再探索规律,后了解20以内的单双数,使幼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也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
此外,我还运用了归纳法,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概括,得出单双数的含义,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理解比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大班幼儿已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我还运用了赏识激励法。幼儿每回答完一个问题,我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回答错误的幼儿我给予这样的评价: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站的真直、你真勇敢……面向了全体,照顾了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了由易到难,环环紧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摸口袋,引起兴趣。
《魔笛》是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因此,我以神秘的口吻问:"你们看,这是魔法师的口袋,里面会藏些什么呢?"孩子们都争着抢着想来摸口袋,一下就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运用幼儿最喜欢的恐龙来复习10以内的数数,幼儿能开心、认真地进行点数。结合幼儿做操、散步时两人一对手拉手的日常生活经验,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恐龙要过山洞了,一次只能过两只恐龙,请幼儿来为恐龙两个两个排好队,为后面的单双数学习留下伏笔,使数学活动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
(二)、幼儿探索操作。
"实践出真知",幼儿自己探索发现的答案,对幼儿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首先我采用了讲解示范法,让幼儿先观察:小动物是怎样排列的?(竖排从1到10)及点数每一列动物的数量。还请两名幼儿为小动物排队,第一名幼儿给3只小兔排队,他按照我的预想完成了;第二名幼儿为5只小狗排队,他将上面两只小狗圈在一起,又将下面两只小狗圈在一起,中间的一只单出来,这样不利于全体幼儿一目了然地进行观察。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圈才不至于将某个小动物落下?幼儿说出了从上往下圈和从下往上圈,这样幼儿知道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我马上给他们投放了有数字1——10和相等数量的小动物卡片,让他们操作,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
(三)、学习单双数概念。
此环节运用了自由探索的观察法,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都找到对的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是多少?有一只单出来没找到对的是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是多少?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学会了交流。当我请幼儿将单出来的动物与相应的数字圈起来时,出现了问题:个别幼儿将数字1——10都圈了起来。"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我请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并请每组选出一位组长来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一组说:"圈一个单出来的,下一个用手遮住,再圈下一个。"另一组说:"将单出来的动物和数字一起连起来……"我和孩子一起分析大家的发言,同时对出错的幼儿进行了单独讲解和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单双数的含义,这样一来加深了幼儿对单双数的理解,使幼儿的数理逻辑智能得到了发展。
(四)、找规律。
这是活动的一个难点。先请幼儿看图说出单数有哪些,双数有哪些,再看图说出某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根据幼儿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特点,我将图片换成数字卡,让幼儿指认单双数,为的就是能引导幼儿自然的得出单双数的排列规律。结果是幼儿能说出20以内单数有1、3、5……19,双数有2、4、6……20,但离开图片随便问7是单数还是双数……,幼儿出错很多。教师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并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他们思维和认识水平的线索。幼儿出错时,教师不要为了得到正确答案而追问幼儿,因为追问会使幼儿变的谨小慎微,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我没有紧追答案,而是请全体幼儿集体来改错。
(五)、游戏:跳格子。
杜威说过:游戏就像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中诱惑,一下把原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此体育游戏是一个检验活动,在得出单双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幼儿"跳出"单双数。游戏中幼儿必须遵守规则和互相谦让,从而使幼儿的人际交往智能得到提高,身体运动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四、说活动反思
1、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观察法、归纳法、操作法、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因为在操作中,能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2、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为小恐龙、小动物排队,幼儿表现出高昂的情绪。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付出智力上的努力能独立完成的。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难点的达成不理想。首先,教师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和利索,使幼儿的思维限于不连贯性;再次,幼儿总结20以内单双数排列规律时,时间较仓促,方法单一,造成幼儿的不理解,教具的投放种类还应该再多一些。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地掌握任意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恐龙主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单双数。丰富多采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第5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希望这篇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能对你的学习与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一、 说教材
《9的加法》是《幼儿园整合性家园共育资源包》中《做中学1》下册的活动内容,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二、说活动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活动目标我定为:
知识目标: 学习9的加法,能够看图列式,理解图示与算式的关系。
能力目标:观察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重点:9的加法的计算。
活动难点: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形象思维方式发展已经相当好,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既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谈话教学法:科学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思考。
2、演示教学法:利用PPT进行情境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去理解9的加法。
3、游戏教学法: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感受数学的乐趣,喜欢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活动中注意安排幼儿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幼儿利用手中的小棒计算9的加法。
2、自主探究:幼儿根据第一组加法的学习,去探究学习第二、三、四组加法。
3、合作学习:幼儿合作分工,完成“送水果宝宝回家”的游戏。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我设为四个环节:
(一)游戏情景导入——游戏:“手指开花”。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指开花”。老师手指上开出的“花”的数量和小朋友手上“花”的数量加起来是8。
师幼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二)游戏活动准备——利用PPT图示学习“9的加法”
1、学习第一组:“1+8=9”和“8+1=9”。
(1)出示第二张PPT(点击出现一个苹果,再点击出现八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并列式。
(3)引导幼儿交换加数的位置列式计算。
这一环节让幼儿学习如何根据图示学习9的加法。
2、利用PPT上的图示,让幼儿自己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自主学习“2+7=9”、“7+2=9”,“3+6=9”、“6+3=9”,“4+5=9”、“5+4=9”这三组加法。
(1)PPT3图示:先出现2个梨,再出现7个梨。
(2)PPT4图示:先出现3个草莓,再出现6个草莓。
(3)PPT5图示: 先出现4只小鸟,再出现5只小鸟。
这一环节让幼儿自主探究9的其他几组加法的运算。
3、引导幼儿观察四组加法算式,感知加法的交换律。
4、师小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正确评价。
(三)游戏活动过程——游戏:“送水果宝宝回家”。
1、师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水果宝宝图片,图片后面有一个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结果以后送回到相应的屋子里面。送错的小朋友要表演一个节目,送对的小朋友得到奖励。
2、师幼听音乐一起游戏,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安全。
3、小结游戏:送错的宝宝表演节目,送对的宝宝得到奖励。
这一环节让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四)游戏活动延伸:我们家的数学
幼儿在家和父母一起找找家里的数学,并列出算计算一下。比如:我们家有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一共有几个人?我们家有五个大盘子,三个小盘子,一共有几个盘子等等。
这一环节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道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6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在好范文网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大班数学说课稿的精选范文。
一、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我会分”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等分”的方法。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等分的方法。我把本次活动目标设定为:
1、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二份、四份,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用不同的方法等分一个物体,发展观察力、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线绳一段,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包括:细绳(或毛线),剪刀,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若干。
3、方形面包片,圆形蛋糕,橡皮泥,桔子,黄瓜段,番茄,塑料专用刀。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引导幼儿学习二等分。
(1)出示一根绳子,请幼儿想一想,这根绳子要分成一样长的两段,应该怎样分。请幼儿动手分。
①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鼓励幼儿积极动手,重点强调要分成一样长,让幼儿探索发现从折痕处剪,才是正确方法。
②教师小结:像这样把细绳分成相等的两份叫二等分,等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
(2)出示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引导幼儿尝试将它们分成两份。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发现有不同的分法应积极鼓励。
(3)讨论: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分成二等分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正方形3种,圆形1种,长方形3种)
(4)启发幼儿想办法验证分出的两份一样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分出的两份一样大吗?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分出来的两份合起来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二份。把分开的两份合起来会变成原来的图形。
2、出示实物,引导幼儿学习四等分。
(1)出示正方形,请幼儿想一想,这个正方形要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应该怎样分?请幼儿动手分。
教师小结:四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教师演示)
(2)出示圆形、长方形纸片和绳子,引导幼儿尝试将它们分成四份。
(3)讨论:圆形、长方形纸绳子分成四份有几种不同分法?
小结:圆形1种,长方形3种,绳子1种。
(4)启发幼儿想办法验证分出的四份一样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四份之一。
3、幼儿分组操作:《两个好朋友》、《分图形》、各种食物学具,教师个别指导。
4、活动评价。
巩固二等分、四等分概念。
第7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好范文网小编推荐:更多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能力为基础。本班幼儿已经已有5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是以点数和游戏的方式获得的,但只是两个数字的分解和组成,且比较零散,而本次数学活动是在此基础之上学习5的多种方式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在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能够对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数学活动借助了晒鱼的操作情景,来体验学习5的多种组成,将抽象的数概念在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下转化,让幼儿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贯彻实施。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修订,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难点: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次活动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鱼架,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
将点数和斤数对应起来,让幼儿有更直观的认识,将符号与实物小鱼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本班幼儿点数的经验的,这是提升幼儿数经验发展的关键点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在这个环节中,请幼儿自由晒5斤鱼,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感受。
3、展示并让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在师幼互动中在展示板上呈现4种晒法。
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本次活动中,让幼儿从小中大三类鱼中自由晒五斤鱼,并让幼儿自主表达。请幼儿在自主表达5斤??的不同晒法,让幼儿初步体会重量一定,
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任务提出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自由的晒五斤鱼,到具体有条数的要求,让幼儿感知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基数的不同(一斤鱼、二斤鱼、三斤鱼),数量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组合是有规律的,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这一总量一定,数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6、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送给客人老师。
最后的任务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晒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从晒五斤鱼到晒十斤鱼,这是对于幼儿的数概念的更高要求,在个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同伴合作的形式,在同伴互助交流中,对于幼儿的数经验有进一步的提升。
好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7篇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大班数学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