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思想多篇范文
【寄语】中国理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思想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理论学习愈深入,才能真懂真信真坚定,才能由理论认同转化为价值认同,由心理认同转化为信念信仰,才能付诸行动。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何能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丰富发展?这是很多人特别是国际上关注中国奇迹的人十分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理论与时代的关系。中国理论能反映时代本质、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时代本质是指一个时代的根本性质,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时代特征是指时代本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呈现;时代课题是一个时代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理论在坚持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的前提下,敏锐把握时代特征,深入回答时代课题,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判断时代主题的变换。
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理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正是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和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中国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理论根植于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呼唤,是在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理论的丰富发展又不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产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反映时代本质、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时代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后果尚未完全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凸显,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对此,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反映时代本质、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理论对一个时代的引领作用如何,关键看其能否反映时代本质、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中国理论始终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因而能够永葆生机活力。这正是中国理论能跟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奥秘所在。
【思想宣传范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进农民福祉,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一)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国家稳,农业兴则国家兴。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优化提升农业生产力来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壮大农村不同地域的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优质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要通过加强耕地保护、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等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促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举措,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结合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等。
(二)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有利于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方面,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还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村庄都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进一步丰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在保护好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特色院落等的基础上,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合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乡村文化产业,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要不断建设完善县乡村级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等平台,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创作能反映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乡村发展新气象新风貌的优秀文化作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党的各项乡村发展政策方针举措能有效落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专项培训、县乡统筹招聘等渠道,培养并储备一定数量的乡村治理基层干部队伍,更好地引导、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大业。
(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需要强化人才支撑。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具备掌握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能力,掌握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电商平台运作和物流网络交易信息系统的能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保障亿万农民及其家人住上好房子、接受好教育、过上好日子。而且,新型职业农民也能够更好地主动认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和意义,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围绕“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在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2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
1.党的组织路线服务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而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方针。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党的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的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我们党采取“苏维埃管理制度”,确立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明确提出“组织路线”的概念,指明了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方向。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要求“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标志着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着眼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强调“我们的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并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组织路线在与时俱进的接续发展中,一以贯之地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经验和原则。
2.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彰显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是世界第一大党。这么大一个党,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党心民心,使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严峻,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大,我们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如何总结和用好近年来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保持和拓展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态势;如何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把党的执政大厦根基筑牢夯实;如何破解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些都是党的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有效载体,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昭示了我们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3.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定位于我们党“两个先锋队”的政党性质,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生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纲”和“本”。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落实,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服务党的政治路线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分类别具体指导、分领域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性建设、提升党员队伍质量、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以及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心工作的引领作用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基层党组织体系织密建强,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突出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按照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积极性,建立完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切实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
突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集聚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树立正确的人才政绩观,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突出“高精尖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突出对党忠诚、堪当重任、作风优良,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坚持党管干部、组织选人,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标准,统筹“选育用管”各个环节,以大力发现培养为基础,以强化实践锻炼为重点,以确保选准用好为根本,以从严管理监督为保障,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努力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经得起风浪考验、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干部和人才保证。
【思想宣传范文】四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是决定整个木桶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短板不补,其他木板再长也没有实际意义。经济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短板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制约经济发展质量。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要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必须在“补短板”上下真功、见实效。
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有短板。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短板是物资匮乏、供给短缺,交通、能源、通信等严重供给不足成为“瓶颈”。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短板凸显了,例如,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是短板;相对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短板;相对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是短板;相对于经济领域,民生领域是短板;从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相适应的角度看,制度供给不足是短板。因此,补短板是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分析起来,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诸多短板中应优先着力补长的是科技创新不足、体制滞后和经济循环不畅通三大关键短板。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存在质量短板的关键原因是创新驱动不足。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创新并把创新成果充分运用到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新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经济运行效益才能提高,经济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短板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卡脖子”的滋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但突破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统筹谋划,把加强基础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作为重要支点。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和教育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短板。
一是要补基础研究之“短”。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是科技强国的基石。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就要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资料显示,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多为15%到20%,与之相比,我国这一比例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同时,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还应提高基础研?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贝觯喔叨巳瞬牛瓷杩硭裳趸肪常⒎匣⊙芯刻氐愫凸媛傻钠兰刍?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完善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体系。
二是要补教育之“短”。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变革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对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高等教育应把资源更多配置到前沿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让更多具有开放性思维的人才脱颖而出。补齐教育短板,需要继续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力度,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必不可少。而且,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助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土壤。
补齐制度短板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必须补齐制度短板。没有相匹配的体制,高质量发展就不能实现,从一定程度上说,体制改革的力度决定高质量发展的进度。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全面深化、重点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特别是以下三个重点方面的改革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重点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非国有资本参股,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同时,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有针对性的“放管服”,国资监管要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优做大。
二是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无论是财政体制还是金融体制,都对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事关经济发展的质量。庞大的财政预算资金投向哪里、用到何处,能不能避免低效无效投资、实现高效率配置,助推高质量发展,必然依赖于财政体制的完善。因此,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等。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机制不完善,高效率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金融体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金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逐步放开准入限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
三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对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生产出来的东西怎样分配、分配得合不合理,不但影响消费结构、需求结构,而且影响投资结构、供给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离不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配合。缓解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压力、释放消费潜力、有效扩大社会总需求,也离不开收入分配体制的深化改革。现阶段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税收、工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体制机制改革。
补齐经济循环短板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针对的是循环“不畅通”。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济运行也是同样的道理。经济循环“不畅通”,不但阻碍要素流动,而且增加交易成本,造成经济运行效率效益低下。畅通经济循环的要害,是去除经济循环“梗阻”,清理经济循环障碍,使经济各部门各部分各环节互联互通、各种要素顺畅流动。
从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看,循环“不畅通”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一直以来,地方保护、行业垄断、行政干预、准入限制、所有制歧视等诸多因素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不能在公平市场环境下竞争,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最有前景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避免或减少资源错配,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循环能不能畅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能不能形成。市场通、循环畅,经济才能活。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畅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循环。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特别是作为其基本形态的金融的支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现在的问题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失衡、循环不畅通,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大量资金“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补齐实体经济短板,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相应地,金融必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畅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循环,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创造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要通过多措并举,推动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
二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城乡经济循环不畅通,是我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差距,使更多资源从收益低的乡村流向收益高的城市,而城市资源甚少流向农村,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难以融合发展。破解城乡经济循环不畅通难题、补齐农村发展短板,除了要用“政府之手”更大力度地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以外,还必须用好“市场之手”,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使农村资源实现高效率配置,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短板。为此,必须破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吸引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更多流向农村,把可能外流的农村资金、劳动力留在农村与土地结合,通过市场作用的发挥,提升农村土地价值,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三是畅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循环。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下,各种所有制经济享有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但在现实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依然存在着“隐性壁垒”,不少行业存在着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隔离墙”,有的领域则直接对民间投资“屏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循环不畅通,意味着资源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配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降低,必然导致效率损失。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显然,只有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破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各种障碍,国民经济循环才能真正畅通。
总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紧补齐关键短板,突破瓶颈制约,疏“堵点”、通“经络”,使国民经济焕发新活力。
【思想宣传范文】五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弹指一挥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是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的70年。新中国70年是史诗般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筚路蓝缕,辟除榛莽,一路走来,走向辉煌,走向复兴。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华民族100多年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沉的愿望,中华民族获得了历史性新生。从此,中国人民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毛泽东同志自豪地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务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宏大的历史气魄,开基创业,立纲立纪,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各项事业如火如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社会进步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希望与艰难共生,探索与曲折并存。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一些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学习,勇于直面困难、挫折和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这艘巨轮再度扬帆远航,新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伟大的奇迹
伟大的历史创造伟大的奇迹。新中国70年,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70年,我们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植根于新中国前3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充分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严重冲击,但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70年,我们创造了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果。经过70年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7亿人,到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5亿、1.91亿、2.3亿。今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足的生活。
70年,我们创造了科技进步的伟大奇迹。新中国70年,是创造科技进步奇迹的70年。在这70年中,我们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井喷式发展。古老的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70年,我们创造了制度创新的伟大奇迹。一部新中国成长史,就是一部辉煌的制度创新史。在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创举,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供学习,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供模仿,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制度创新的伟大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起和谐的党际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崭新道路,等等。新中国70年的制度创新,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70年,中国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这一个个奇迹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大景象。
历史的启示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新中国7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能得到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70年来,中国为什么能走过光辉历程、创造伟大奇迹?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7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根本前提。中国人民实现解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牢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我们行稳致远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
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还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悉心呵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将民族复兴大业推向前进。
7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创新的结果。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4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切奇迹都是奋斗的结果、创新的结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成功应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还有很多,这些历史启示都弥足珍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从新中国70年历史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开启更为光辉的历程、创造更为伟大的奇迹。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理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思想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