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三治融合”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作者:薛海龙5984时间:2023-02-05 07:38:23)

**村严格按照“三治融合”工作要求,今年以来,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模范带头作用,把群众分片区,党员包片区,清单式分解、网格化管理,坚持“小事有人带着干、大事民主议着办”,形成村庄有人管、村务有人抓、村事有人做,能管善为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乌恰县东北部,距离乌恰县城156公里,距离乡政府0.6公里,平均海拔3185米,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以山地为主,有小块冲击平原,属于边境牧业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为8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2.9亩,草地面积2100亩,林地面积543.28亩。驻村工作力量共有42人,其中村两委7人,村委会综治中心及其他力量4人,“访惠聚”工作队6人(其中乌恰县人民检察院5人、人保财险公司1人),驻村管寺干部4人(其中乌恰县人民检察院1人、乡政府3人),警务室民警4人,协警6人,乡下派力量11人。

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608户2242人,其中农业户籍491户1847人,脱贫户300户1147人,“三类户”88户268人,持证残疾人70户76人,享受低保82户159人,特困供养4户4人,孤儿1户1人,患大病、重病1人,长期慢性病55人,收入不增反降11户36人(脱贫户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2户7人(农业一般户),均已制定帮扶措施,且落实到位。

**村202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2382元,202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3882元,同比增长12.1%;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3.61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入账20.3万元,预计达到28.5万元,同比增长20.7%。

二、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完善自治体系,让村民主动参与

1.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依照程序制定和完善简版村规民约,内容合法,符合村民需求,有力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创建积分超市。投入资金约1万元创建积分超市,在村内推行积分制管理。按照“服务为民、管理靠民、治理惠民”原则,以村规民约为主体,依托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和为村耕耘者小程序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将乡村治理的具体事项细化分类、赋值量化、打分考核,激发农牧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养成良好文明行为,培育文明习惯,以“小积分”彰显文明“正能量”,“小超市”带动文明新风尚。

3.村级小微权力运行规范。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利用现有最大资源面积,花费约17万元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村政务服务大厅。进一步完善小微权力清单并张贴悬挂,规范运作流程,强化过程监督,健全配套制度,确保把村级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4.夯实基层治理体系。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妇女议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平安志愿者服务队等自治队伍。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农牧民党员的优势,深化环境整治工作。对我村69名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划分管理区域,做好环境整治示范户、环境整治宣传和监督以及信息情报收集、上报等工作。

5.积极开展党员争创优先活动。在全村广泛开展农牧民党员“三学三亮三比”争当先锋活动,推动党员争先创优。截至目前, 9个共产党员户、9个共产党员示范户挂牌亮身份,充分发挥了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争当“四个合格党员”、共创“五个好”党支部。

6.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全面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全村共设置网格9个,配备网格长9人,网格员37人,设置双联户单位54个,配备联户长54人,联户成员540人。

(二)提升法治水平,让正气自动树立

1.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花费约5万元开展法治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农村法治宣传阵地建设,为农村居民搭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

2.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利用“八·五”普法、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等契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引导广大村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

3.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室。在村内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室内,并依托乌恰县人民检察院驻村的优势,安排2名工作队成员坐班值守,为村民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4.健全农村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7%。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和群体性事件。截至目前我村共排查出6条矛盾纠纷,调解6条,农牧民满意度100%。

5.推进农村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综合治理,深化基层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治安组织、治保网络,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积极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视频大联网应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截至6月底,平安家庭复验561户,新创建8户,单人单户38人,不达标2人;平安商铺复验16家。

(三)发挥德治教化,让新风自然成长

1.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村民讲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树新风。广泛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清新人际关系,抵制不良庸俗习气,倡导文明礼仪新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信仰法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3.广泛开展村级道德评议、乡风评议活动。发动村民挖掘当地好人好事,突出对不文明现象进行评议,以道德评议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革除陋习、改进民风。广泛开展争创“文明家庭”,争当“好媳妇”“好公婆”“好夫妻”“好邻居”“优秀护边员”等群众创评活动,大力培育“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

4.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和“最美家庭”建设。开展优良家风培育行动,通过讲好家风故事、立好家训家规、用好宣传阵地、评好先进典型,以好家风好家训带出好乡风好民风。广泛组织开展“最美家庭”选树活动,重点选树一批有良好家训家风的家庭典型,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树立家庭学习榜样。

5.发挥道德约束激励作用。将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推进移风易俗、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内容纳入其中,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群众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健全村组织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二)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厚植文化这个土壤,全面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以政策激活人的因素。实施乡村人才回流工程,引导和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用好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退休还乡人员。二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氛围。

(三)促进“三治”有机融合

坚持自治聚合力、法治构良序、德治扬美德,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法律素养。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

word该篇某村“三治融合”典型案例材料范文,全文共有375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某村“三治融合”典型案例材料.doc》
某村“三治融合”典型案例材料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