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绚舞青春——记“北疆楷模”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范文
匠心筑梦 绚舞青春
——记“北疆楷模”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
本报记者 王颖 郑永锋 闫冰
铁塔、电杆、导线
滚滚电波输送着高温下的酷爽
条条银线传递着输电人的深情
烈日炎炎白云朵朵
他们头顶酷暑
以铁一般的意志连接广厦万千光明
汗珠滴透衣衫
毒辣的日头向他们挑衅
他们以钢一般的意志疾步前行
一次次奏响捍卫光明电网的号角
无数次以惊人的速度抗击各种险情
夕阳西下夜深人静
那片片闪烁的灯光
是输电人青春誓言最好的践行
——摘自散文诗《致输电人》
序曲
坐落在黄河岸畔的乌海,群山重叠,层峰累累。这些石灰岩山把自己光秃秃、千沟万壑的躯体,舒展在耀眼的阳光下。就在这层层叠叠缺少绿色、少有人烟的荒山上,矗立着一座座高高的输电塔,架着银线穿峡出谷、跨涧跃峰,延伸向前1360多公里,将电能输送到工厂、农村、学校、机关……点亮万家灯火。而乌海输电人的青春之歌就在这每基杆塔、每根飞舞的银线上奏响。
爬铁塔、装鸟盘、出线、检修……这是乌海输电人日复一日重复的动作,他们目迎晨曦、目送日落,翻山越岭,随时待命奔赴巡线第一现场,定期巡视着大山深处的电力通道。他们熟知每条输电线路、每个塔基的准确位置。沿着电力通道,他们用汗水筑起了保障安全供电的第一道防线。
第一乐章 骄傲的输电人
4月的乌海,春寒料峭,天气变化无常。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乌海输电处一年一度的春查开始了。
清晨第一缕阳光拨开夜的黑,空气中还带着寒意。吃罢早饭,7点半,输电人全部上岗。班前会后,参加春查的输电人直奔计划中的检查点。
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一段后,车便拐进了崎岖的山路。从山下向上看,铁塔近在咫尺,可想要接近铁塔,却又隔着无数沟壑。顺着山路一路向前,坐车人会体验“过山车”式的惊险。
受多次洪水“洗礼”的山路,有的路段碎石遍地,车行上面,颠簸起伏,车里人的头不时与车顶碰撞;有的路段堪比羊肠小道,刚刚够一车通过;有的路段被冲成了“断头路”,无法通过,只能绕道……在身体与身体的碰撞、头与车顶的碰撞中,班长越志军带着班组来到了作业地。“今天我们共分三组,要完成两条线路的鸟盘安装任务,大家要注意安全,把手里的活儿干漂亮,争取下午2点以前三组胜利‘会师’,完成任务。”越志军简单地交代着。
越志军话音刚落,“90后”白桐嘉已身负15公斤以上的鸟盘向铁塔走去,仅用2分钟他便爬上了20多米高的铁塔。看着白桐嘉顺利爬上铁塔,越志军又带着同是“90后”的队员郭志强、常宇峰、张震宇开车向第二、第三、第四基铁塔进军。
站在高耸入云的铁塔上,白桐嘉的脸感受着山风的凌厉,单膝跪在铁塔架上,开始安装第一个鸟盘,这个铁塔是猫脸状的塔,塔的外表看起来很萌,但却暗暗给他设下一个难题。
不到20分钟的时间,左右两个鸟盘顺利完成,“猫耳朵”上的耳环已经戴好,可在为“猫头”“戴头饰”时,难题出现了——因为上面的铁框十分狭窄,需要爬进去或将腰卡在铁框上才能安装完成。20分钟后,“猫头”上的鸟盘终于安装完成。从铁塔上爬下来的白桐嘉,脸上浸出了汗水。他用手轻轻揉了揉腰,又向着下一个铁塔走去。
空寂的山里,被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打破了宁静。
张震宇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输电处。曾经,对于吃着薯片、打网络游戏、看欧美大片长大的他来说,爬山是一项能不参加就不参加的活动,可当成为输电处团队的一员后,他变了。
今天,张震宇面对的同样是猫脸状的铁塔。装最上面的一个鸟盘时,他爬进了铁塔最高处的窄框中。狭窄的空间根本容不得人平卧,张震宇只能侧着身,铁塔上直立向上的钢片此时仿佛变薄了一样,硌得他腰腿生疼。装完3个鸟盘、爬下塔的张震宇挽起裤腿,看到腿上有几块青紫伤痕,大的竟有小巴掌大。“这点疼根本不算什么,每天上杆爬塔,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有的事儿。不光我们这些年轻人,就连班长的身上、腿上,也经常会青一块紫一块的。”说着,张震宇将3个合起来超过15公斤重的鸟盘放在背包里,向第二个铁塔出发了。
“看山跑死马”。输电人都明白,有时看着这个铁塔与另一个铁塔的直线距离还不到0.5公里,却需要十几分钟才能走到。碰上路况好,车能到的地方,输电人还能坐车前往,而遇到坡高山陡时,只能背负三四十公斤或近百公斤的设备徒步上山。
身负十多公斤重的设备,爬上二三十米高甚至百米高的铁塔,这对于输电人来说是平常工作。虽然每次攀爬都像是一次艰难的攻坚战,到达铁塔处已是汗水淋淋,疲惫不堪,但这才是工作的开始。
“爬铁塔、出线,都是我们的基本功。我刚来时,一爬铁塔,腿就抖个不停,有的队员刚开始训练时,爬到一半儿就忍不住吐了。可现在,大家都克服了困难,不仅练好了基本功,还比着心劲儿向老师傅偷艺。”去年刚到输电处报到的新兵郭志强,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输电人,而去年大学毕业的常宇峰更是成为爬塔快手,得到了“杆王”的头衔。
远离城市,作业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旷野、荒漠,劳累时只能看流云从天上行走,孤单时只能听鸟儿的鸣叫,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面包……输电工作,一个简单却又充满无数艰辛的工作。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乌海输电人翻山越岭,奔波于人迹罕至之地。
第二乐章 风雪输电人
山区巡线,单调枯燥;带电作业,危险寂寞。是什么力量让老兵舍不得离开,让新兵为自己成为乌海输电处团队中的一员而骄傲呢?他们会自豪地告诉你,是团队的凝聚力,是坚持和责任。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件平凡而简单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够创造奇迹。作为乌海输电人,保证线路安全运行,是我们的使命。看到夜幕下的万家灯火,听到企业里机器轰鸣,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很有意义,我们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很值!”乌海输电处处长郑璐说,虽然输电人的工作又脏又累还很危险,但只要想到给人们带来光明,就没有了怨言。1360公里高压输电线路、5300多座铁塔倾注了输电人的感情。
今年36岁的郑璐既是乌海输电处的带头人,也是乌海输电处的一名老兵。他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团结、特别和谐是我们输电人的传统。十几年来,尽管输电处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我们凝心聚力的团队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的亮剑精神没有变。”
亮剑精神铸就了辉煌!乌海输电处创下2011年、2015年乌海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年零故障的安全纪录,创造了内蒙古同等级线路安全运行的最高纪录;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4个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5名队员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队员获得“内蒙古好人”荣誉。2016年,输电处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北疆楷模”,是至今惟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乌海输电处有一个“铁军”般的团队。
2012年年终岁末,乌海迎来了持续的寒潮大风降温天气。忙碌了一年的输电人此时顾不得休息,他们要守护好城市的光明,打好全年电网安全运行的“收官战”。
数九寒天,山上的气候条件更加恶劣,再加上连日来的降温降雪,更增加了巡线员工作的难度。耳边寒风呼呼,脚下踩着不知深浅的积雪,没走出多远,巡线员的鞋就让积雪浸湿了,裤脚也冻成了冰壳子。可巡线员没有退却,仍一条线一条线认真巡查,在巡查中发现,处于两座煤矿交界位置的220千伏乌金线84号至85号段区,正传来轰隆的爆炸声。听到爆炸声,巡线员不由得深一脚浅一脚加快了登山的脚步,急切地向线路靠近。爆炸声过后,巡线员发现乌金线84至85号档导线被炸伤,9根铝线被齐齐削断,在空中发出刺眼的金属光芒。发现隐患后,巡线员立即向输电处汇报情况。
接到前方传来的“战情”,乌海输电处抢修班立即整装起程。抢修现场地处矿区深山之中,地理环境极其恶劣,需挖掘机不断在前方开路,检修车才能到达故障现场。寒潮大风将矿区的煤尘和积雪卷得昏天黑地,沙尘打在脸上生疼,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每一位到“战场”的输电人都没有退缩,而是争着完成抢修任务。
“班长让我上。”
“我也上。”
“我上。”
……
金宝和康靖抢到了任务,在十几米的高空中,在呼呼的寒风中,在零下15摄氏度的气温下,他们连续干了两个多小时。地面上,迎着寒风,踩着积雪,辅助人员没有一人躲在车里避风。从班长到新人,每个人都守在现场,任凭呼啸的北风从耳边掠过,脸吹得已没有了知觉,手脚快冻僵了。地面上的人望着高空,为抢修人员鼓劲加油。可当金宝和康靖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地面时,大家忍不住都笑起来,原来,他们的棉质安全帽上都结了冰霜,而冰霜下的脸庞竟被煤灰给化了个烟熏妆。
2013年7月,乌海正值酷暑之季,乌海输电处的贾鹏所带班组接到了去220千伏千库线更换光缆线夹的任务。
早晨7点,晴空万里。出发前贾鹏叮嘱队员每人要做好防暑准备,多带水,可没想到,等队员到达千库线时,气温骤然升高,人站着不动都会大汗淋漓,更别说在几十米高空中顶着骄阳的炙烤作业了。还没到中午,队员们带来的水已喝完了,看着大家渐渐干裂的嘴唇,贾鹏有些着急,当即带领队员们找水。
“茫茫戈壁一眼望不到头,路上看到零星的沙蒿、沙冬青也都被晒得无精打采,像是快被烤着了一般。我们也不知走了多远,终于看到一处牧民的房屋,我们兴奋极了。”当时的情景贾鹏仍历历在目。
走近一看,却发现这是一户早已无人居住的房屋。正当大家有些失望时,不知谁的一句“这儿有一个水井”又让大家燃起了希望。
这是一口饮牲畜的井。大家聚拢在井边,俯身向井里望去,只见水面上漂着绿藻,几只青蛙正站在绿藻上与队员们大眼瞪小眼,黑压压的小蝌蚪在井中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
“这才是纯天然的‘绿色’矿泉水呢。”说话间,贾鹏已用防护绳系上安全帽放到井中。一帽壳水打上来,贾鹏一仰脖喝了个底朝天,并不住地称赞:“好水,好水,又凉又甜!”听了贾鹏的话,大家也你一帽壳我一帽壳抢着喝了起来。喝饱后,大家又将空矿泉水瓶一个个装满,一路欢笑地奔向了作业区……
冬天的寒风、夏天的酷热考验了乌海输电团队,也让这个团队成为风雨中的铁军,让队员们成为常年守护输电线路的铁人。
第三乐章 以苦为乐
在风里来、雪里去的日子里,输电人的皮肤变得又黑又糙;在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一些输电人患了胃病。但在确保电力大动脉畅通运行的工作中,乌海输电人却以苦为乐,用乐观积极、一丝不苟的态度迎接着每一次挑战。
输电线路鸟害问题,一直是保证输电线路安全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2012年5月底,输电处带电作业班班长刘斌接到任务,去220千伏库棋线突击安装1500支防鸟刺。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决定工作干到哪儿就将营房扎在哪里,吃住在线路区。
220千伏库棋线是乌海电业局输电处管辖的最偏远、最长的一条输电线路,全线314基杆塔,地处鄂尔多斯境内,经过草原、戈壁滩和丘陵,是鸟害事故多发区。
带电作业班的队员的孩子大多在上小学,大家本以为能陪孩子过个“六一”儿童节,可没想到,又要失约了。虽然有些遗憾,但任务就是集结号,没有一人请假,背起行囊二话不说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带着帐篷、蔬菜、粮食,带电作业班开进了茫茫戈壁。
从城区来到无人的旷野大漠,第一天,大家感到十分新鲜和刺激。看着大漠的风光和高远的蓝天、白云,忍不住还吟上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第一顿野外就餐,大家也吃得特别香甜,都说比城里高级餐馆的饭菜还香。晚上,抬头看着浩瀚的星空,看着镶嵌在蓝色天鹅绒般天幕上的星星,心情更是灿烂。
但在背着重30多公斤的防鸟刺,垂直攀爬了一天8级160米的铁塔并清扫干净塔上绝缘子后,大家的体力已经明显不支。晚饭后,队员们没了欣赏大漠风光和吟诗、玩笑的心情。
第三天,队员们连把饭吃到嘴里都困难了。原来,因为忙得顾不上喝水,再加上大漠上强劲的风,队员们的嘴唇都裂开了血口子,一张嘴,伤口就会再次开裂,直痛到心里。
“人是铁饭是钢,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呢。大家要把困难当成‘家常便饭’一样消化掉。”刘斌说完便带头忍着痛将饭送到口中。
和着嘴唇上伤口撕裂的疼痛,和着伤口上渗出的血,大家默默地将饭送到口中,并按照工作进度坚持工作。
了解到带电作业班的困难后,输电处领导亲自到作业现场看望作业班,带来了肉食,还带来了一支支润唇膏。虽然嘴上的伤口还生疼,但闻着香喷喷的羊肉,不能咧嘴笑的队员心中却是暖暖的。
经过几天的磨炼,带电班队员们适应了野外生活,并如期完成了任务。即将离开这片戈壁时,看着荒漠中顽强生长的小花、小草,队员还有些恋恋不舍,他们把这十天来的寂寞、单调和疲惫当成了一种历练。
当刘斌问队员们“下次再让我们来,还来不来?”时,大家坚定地回答:“来!比这艰苦的地方我们也会去,怕苦不是乌海输电人!”
第四乐章 践行青春誓言
电力系统有句戏言:“线路工人没文化,干活儿就凭胆子大。”但乌海输电处用严格的管理、精湛的技艺、创新的工匠精神证明,输电工同样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钻研技术、苦练本领,努力使每个人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输电处建立了“一对一”的培训机制,让有工作经验、取得科研成果或在历年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的老队员与新入职的年轻队员结成互助对子,在日常巡查中“传”,在停电检修中“帮”,在抢险救援中“带”,通过经常性的技术比武,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技能。目前,该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由2005年的不足25%增长到79%,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更是精湛。输电处从2008年至今连续三届夺得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输电带电作业团体第一名。2012年,输电处不仅取得了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输电带电作业团体第一的好成绩,还夺得10千伏配电专业团体第一名,成为内蒙古电力技能大赛历史上惟一一个同时荣获两项技能冠军的团体。今年,全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输电处不仅独占鳌头,更是一举包揽了输电带电专业个人前6名。他们团队中有国家级技术能手1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2人。
乌海输电人大胆革新,以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提质增效。他们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术改进等活动,将输电线路耐张卡具、多功能爬梯、架空线路出线飞车等30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在输电线路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的“郑璐职工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华北电力工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自治区20个影响较大、质量较高、成果较多的工作室之一。近3年时间里,乌海输电处共有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在创新工作室“诞生”,6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级专利技术,7项获全国优秀成果奖,9项获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这些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推广,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结协作的队伍,更离不开榜样的引领。碰上急难险重任务时,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党员模范冲锋在前,一直是乌海输电处的优良传统。
2008年春节期间,乌海突降大雪,导线和绝缘子串上结了冰,导致顺达站频繁跳闸。冬季,是输电处的冬歇期,队员正忙着“充电”,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事故发生后,输电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入抢修现场,领导、党员、技术骨干走在前面,干在一线,带头爬上了高高的杆塔,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中间只通过地面人员用绳索传递着食物和水。就这样,整整干了10天,没有人说累,没有人喊冷,心里只想着早日恢复供电。
那一年,在千家万户闹元宵的快乐节日里,输电处负责抢修的工作人员是在杆塔上度过的,是站在杆塔上看着清冷的月亮渐渐升上天空的。
每逢节假日都是用电高峰,也是最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段。输电处的工作人员会时刻紧绷着一根弦,随时准备着出发。队员们常说:“大过节的,用不上电,老百姓最着急。既然我们是电网的保护神,就要守护好我们的职责,做好我们该做好的事儿。”
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风霜雪雨中的乌海输电人像他们守护的一基基耸立的杆塔一样,无论历经多少风吹雨打,无论走过多少严寒酷暑,仍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他们发扬工匠精神,用肩上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工作的热爱,兑现“当好城市电网的安全卫士”的庄严承诺,让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千里输电线路上,让生命的光环迸发出绚丽的色彩,用行动践行着青春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