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挖掘写作素材范文
浅谈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曲沃职中王海云
一谈到写作,学生们总是“头痛不已”,有的愁眉紧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凭空捏造,乱编故事。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就是缺乏素材的表现。那忙于好几门课程的学生该从哪里挖掘素材呢 ?
有人把写作的过程归纳为“积累—表达—修改”,那么积累就包
括内容的积蓄,即素材的准备。总结近年来写作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
一、生活,写作素材的源泉
首先,我们先回头理解一下素材的概念。所谓写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实践或调查研究中搜集,积累起来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是未经加工改造的食物,是形成写作的基础。从概念中不难看出,素材来自生活。宋代诗人陆游就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指的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功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有话想对别人说”,产生表达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展开眉头,乐于写作。“长袖善舞,多才善贾”也只有使学生掌握丰富、新颖、生动的素材,才能从中筛选出适合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物”。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过的事物勉强拉下来,那是必定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学习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越扎实。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使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
二、自身,写作素材的关键
我们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要求他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和事物。通过前面、细致、有序的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发展的始末,熟悉人物的言行举止,将周围的环境视为素材的海洋,不断观察,撷取。这样无论是父母兄弟,还是亲朋好友,无论是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是风雨雷电、山川田野,无论是平凡小事,还是社会新风,这些素材都会在作文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
然而,片面地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作家刘厚明说:“写文章最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离开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同身受?的东西,是观察生活的第一要义。”我们要引用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多接触,多了解,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同时引导学生留意自己是怎么做的,
怎么想的,进而把自己参与创造生活的喜怒哀乐作为写作的主要反映对象。一篇作文成功与否,自身情感就是关键。
三、教材,写作素材的捷径
写作素材的获得,要靠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要靠广泛的观察与体验,因而要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力求做到“广见博识”。只是学习负担过重的学生又怎能分身分心时时留心生活呢?五彩缤纷的生活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奇妙优美的具体景色可能只换来一句“真美啊”的瞬间感叹。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告诉学生素材的挖掘不必舍近求远,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手头上有的资料,比如说教材。教材是挖掘素材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就拿“困境”这个话题来说吧,高一语文必修一就有很多可用之素材:毛泽东面临困境,能“独立寒秋”,畅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司马迁遭受身心双重打击时,能忍辱负重,完成“史家之绝唱”;刘邦势单力薄,身处逆境时,能屈能伸,“自到鸿门谢项王”;等等。
只要同学们留心思考,便能轻松拥有一份有说服力的素材,而我们就完全可以靠名人来打造自我,提高自我。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
总之,“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
总的来说,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学生热爱生活,就会有无穷尽的素材资料,因为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学生了解自己,剖析自己,就会有真挚感人的素材源泉,因为真情实意是打动人心的关键;只要学生留心教材,就地取材,就会有一份方便快捷的手头资料,因为教材是教学中最好的蓝本。
浅谈如何挖掘写作素材
曲沃职中
王海云